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及说明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及说明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及说明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及说明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4—46页。

教材简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法。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又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单位换算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到知识分享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并解决“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多少?”这一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每个小组准备4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答。

(1)出示卡片,问: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呢?

2、计算出下列算式的商。

6÷7= 4÷9=

(设计意图:在口算题中复习了分数的意义,是为下面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了知识上铺垫准备,起到唤起记忆的作用。而计算题是两道整数除以整数,但商不是整数的除法算式,通过学生遇到问题,迫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欲望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操作探究、发现关系

1、准备题

(1)课件出示题目,直接提问。

把6个蛋糕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

(2)口答列式,教师板书:6÷3=2(个)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整数除以整数,商是整数的题目,为下面两道例题提供依据,并搭起解题框架以实现解法迁移。)

2、教学第65页例1

(1)课件出示题目,直接提问。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尝试口答列式,教师板书:1÷3=

(3)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就是把1个蛋糕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1块的就是块。

(4)用多媒体课件图解结果

完善板书:1÷3= (个)

(5)追问:

如果把这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5个、6个人时,每人又可以得到多少个蛋糕呢?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因此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解过程后,学生就可以理解: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是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再通过追问,学生即会认识到 1÷N= ,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教学第66页例2

(1)课件出示题目。

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2)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4=

(3)四人小组讨论:3÷4的结果可以表示为多少?

(4)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分一分”活动:用橡皮泥代表月饼实际分分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月饼?

学生回答设想:

A: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3个月饼就有12份,每个人得其中的3份,就是1个月饼的块。

B:把3个月饼重叠在一起,看作一个月饼,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这1份月饼的,打开之后再合起来就是1个月饼的块。

(5)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是如何发现3÷4=几分之几的?

(6)完成书本例题填空。

(设计意图: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月饼,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讨论,并利用“橡皮泥月饼”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块月饼的就是块。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整数相除,商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进一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板书。

(2)小组讨论:把你的发现告诉组内的同学。

(3)完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被除数÷除数=。

(4)讨论分母不为0。

提问: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5)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是 a ÷b=(b≠0)

(6)用多媒体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7)完成课前复习的两道题目。

计算出下列算式的商

6÷7= 4÷9=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讨论、概括等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师真正地引导道学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中,彻底地弄清了分数与除法的内在关系,使之形成知识体系,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填空。

5÷7=() 3÷5=() 4÷9=()

9÷()= ()÷17= ()÷()=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练习,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列式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2)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

(3)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3、考考你

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 )不能为零。()÷()= ( )()。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理清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堂课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中的第二节新授课,属于一节概念课。而概念课的教学大家都知道,讲多了听着乏味,讲得少就不明白。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1、注意了本课时在单元中的衔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而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除法和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的,因此,课的开始我先进行了一个非常短的复习提问,主要对上节课所学的分数的意义进行一个简短的回顾。随后又通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小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分桃”、“分梨”、“分西瓜”进一步复习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2、学生参与了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利用故事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动手操作。教学整个过程注重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

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 山东聊城第一中学郝书香 如何看待考试焦虑:运动会上,某一著名跳远运动员在比赛前十分紧张,当他看到对手试跳失败后,完全放松了,一点儿也不紧张了。然而比赛结果大失所望,他竟败给了一个实力不如他的对手。据一位日本学者研究:决定一个人考试成绩的因素,竞技状态占30%,知识水平占70%。由此可见,焦虑不能一概否定,适度的焦虑和紧张能使注意力集中,大脑运转加快,能调动身体的能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但过度焦虑会分散和阻碍注意过程,从而干扰和破坏思维的效果。过度焦虑还会引起身心反应,如头晕、手抖、心慌、头疼、腹泻等。焦虑不可过度,也不可全无,关键是把握一个度。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与学生各种内外因素有关,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1、帮助学生改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考试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是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1)坚决杜绝学生用“惨了,糟了,我肯定考不好等等”这类话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2)不应过于顾虑失败的后果,而是尽量用“尽力而为,无怨无悔,问心无愧”这类话宽慰放松自己。(3)不要被一两次考试失败所吓倒,不要以偏概全,认为自己不行而丧失信心,要不怕挫折,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考出好成绩。 2、帮助家长正确对待考试,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精神压力。 3、帮助学生按照以下小技巧放松自己:(1)、适时发泄:可以选择一些需要付出体力的活动,如踢球,跑步,

拳击等,通过体力活动来发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可以做一些不需特别动脑但需特别投入的活动,如打字,练字等,使自己在充实的活动中等待成绩公布。(2)、听、看、走方法:听一段欢快的乐曲、看看报纸上的漫画、到大自然中去散步。(3)、腹式呼吸法:很自然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双眼微闭,排除杂念,进行腹式呼吸,通过鼻孔慢慢将气吸入,使腹部鼓胀起来,气吸足之后,再缓缓地用嘴和鼻子同时将气呼出。(4)、想象放松法:放松前首先请焦虑者坐好,闭上双眼,然后教师用轻柔的语气,适中的节奏告诉焦虑者:“我静静地躺在舒适的海边,周围没有其他人,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海浪有节奏地唱着歌,我感到全身无比的舒适……”接下来请焦虑者配合深呼吸进行自我想像。(5)、口头宣泄法:将内心言语化为口头语言,大声地宣称自己的感觉,通过讲话宣泄掉内心的不安,一切结束后你就会平静下来。(6)、冥想排忧法: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双眼微闭,面带微笑,呼吸均匀,回忆过去发生过的一件愉快的事,回忆的越具体,越生动,越形象越好-。(7)、本森放松法: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的静坐,闭目,放松全身肌肉,平静缓慢地用鼻子呼吸,使自己能感到自己的呼吸。在每次呼气的同时,默诵“一”字,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字上,并保持一种随和的心境,对头脑中不时涌现的杂念,不必为之着急,不要理会它们,继续重复“一”…用不了多少时间,松弛自然到来,训练结束时,先闭目静坐几分钟,然后睁开眼睛,每次训练约20分钟。(8)、自信训练法:自信训练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让考试焦虑者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计: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 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学设计

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知道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2.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澳大利亚的羊及其他生物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地理现象、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简单说明因果关系。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学习探究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澳大利亚古老生物与独特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用具:《澳大利亚》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展示课件1:(澳大利亚大标题,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等)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国家──澳大利亚。谈到澳大利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下面,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们想到什么了。(找2~3位学生来讲述)教师:我们平常用的商品有澳大利亚产的吗? 学生:澳大利亚的羊毛衫等。 教师:澳大利亚的羊毛衫世界闻名;同学们谈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澳大利亚很感兴趣。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今天我们就从澳大利亚的羊入手,来进一步的了解澳大利亚,大家请看有关羊的资料片。 展示课件2:羊的视频 教师:看完资料,我们大家知道,澳大利亚的羊主要是什么羊呀?美利奴羊,它是绵羊的一种,这种羊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课件3:美利奴羊的生活习性图片和资料(教师边讲述边演示) 教师:大家仔细看了,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羊具有耐渴、喜饮流水,厌恶湿热的特点,同时适宜于在干燥气候条件和开阔的地区生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相关练习题

一、填一填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 ),除数相当于分数的( ),除号相当于( ),商 相当于( ); 分数与除法的区别:分数是一个( ),而除法是一种( )。 2. 1342 =( )÷( ) ( )÷27=427 5÷( )=( )13 23÷49=( )( ) 3. 3 8 kg 表示把3kg 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 份,每份是( )kg ;也表示把( )kg 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每份是( )千克。 4、13 8 的分数单位是( ),它共有( )个这样的分 数单位,再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分数值就等于最小的质数。 5、小芳每天睡眠9小时,她一天的睡眠时间占全天的( ) ( ) 6、小林看一本85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48页,看了全书的( )( ) 7、把3米长的钢筋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 )米,每段是全长的( )。 8、把12支铅笔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这12支铅笔的 ( ),是( )支铅笔。 9、把一根5米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 ),3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二、判断题. 1、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占全长的 3 2 。( ) 2、1米的53和3米的5 1 相等。 ( ) 3、如果n 表示被除数,m 表示除数,m ≠0,那么n ÷m =m n 。( ) 4、把一块4公顷的地平均分成5份,每一分占这块地的5 1 。 ( ) 5、把2千克的水平均倒在5个杯子里,每杯是这2千克水的 5 2 。( ) 三、解方程。 13x-1=8 9y-8=9 78y+2y=160 四、计算。 19—5.48= 7.45+8.8 五、1.在( )里用分数表示下图的阴影部份,并在[ ]里判断它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 )[ ] ( )[ ] ( )[ ] 2.“我会分”(下面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136142439273.一批同样的圆木堆的横截面成梯形,上层有5根,下层有10根,一共堆6层,这批圆木一共有多少根? 4.已知下图梯形的面积是252平方米,空白部分为平行四边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米) 20 30

优质课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宗健康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其中“酶具有高效性”的内容,在前一课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学生已自我构建。有关“酶具有专一性”的内容,隐含着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作用和不同的酶对同一种底物的作用的内容,对于这一内容,只要引导学生对前一节所学实验就底物和酶进行改变,通过亲自实验及分析,很容易突破。因此,“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结合初中学习的人体内消化酶知识,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即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然而,对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还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特别是细节问题:如底物的选择、指示剂的运用等,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采取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困难。 三、教学设计思路 酶的特性这一节的教学,是在对酶的作用和本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酶的催化作用做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贴近,实验性强,所以本节课内容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亲历”。通过钻研教材,我挖掘了较多的探究内容,对于酶的专一性,课本是以呈现的方式给出,为了使学生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我设计了专一性探究实验。 我的设计思想就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人的结论,真正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实现

《苏州园林》区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特等奖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肇庆市第一中学陈焜 (一)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整体感知课文;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二)教学重点 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及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阅读说明文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欣赏苏州园林图片,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标注并识记文中生字词,标好段序。 2. 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篇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把握大意 1、速读课文,划出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的关键的语句。(中心句、总说句、结论句,尤其是段首句) 2、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五、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2-9自然段,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后,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六、比较阅读,能力迁移 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速读新课程p41《北京园林》一文,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完成填空。 七、学习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阅读方法: 中国园林之美:…… 八、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苏州园林之美还有哪些呢? 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大家设计: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 九、作业布置 请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肇庆一处景点(七星岩或鼎湖山),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200字。

《划龙舟》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划龙舟》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激励的语言和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 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情分析 水平二小学四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和想象力丰富的身心特点,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本单元以体操折叠垫作“龙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阶梯性的创设了各种滑行的难度,本单元设有单膝跪垫、双膝跪垫手支撑、坐在垫子上脚跟支撑,“众人划桨开大船”4课时,通过个人练习、双人练习、小组四人合作练习、大组练习、游戏竟赛练习等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的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自人民出版社体育与健康教材名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 单元,水平二四年级,主要学习内容是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龙

舟改编的游戏教学《划龙舟》,该教学内容对四年级学生的腰腹肌及腿部力量的发展具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全身的下调性。教材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能有效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勇敢精神。 四、教学流程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从上至下,横向联系从上至下”是指领域目标一水平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层层递进,逐步落实的过程;“横向联系”是指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所选择的内容,为达成目标而设计的组织形式、学习方法、练习手段等。课时目标是水平目标的分解和拓展,各课时目标的达成,最终是为了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学生是在这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得到发展。 根据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及技能发展规律,本单元设计中注重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把主要教学内容安排为单膝跪垫、双膝跪垫手支撑、坐在垫子上脚跟支撑,“众人划桨开大船”共4课时,课课相通,层层递进。此外,本单元设计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把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运用在实践中。 五、教学特色 1、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边学边用,阶梯式提高,逐步推进学生思考、改进。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主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专项练习题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专项练习题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专项练习 姓名: 一、填一填.(30分) 1、把单位“1”()若干份,表示这样的()或者()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 2、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7份就是(),它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 12毫升=()升 382 =( ) d㎡ 30 = () 123㎝3 =( )d3 (填分数) 4、 37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89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除号相当于(),商相当于()。 6. 78 =()÷()()÷27= 427 5÷()= 511 23÷49 = ( )( ) 7. 35 kg表示把3kg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每份是()kg;也表示把()kg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每份是()千克。 二、先填空,再根据分数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8分)

1.小芳每天睡眠9小时,她一天的睡眠时间占全天的( )( ) 。 2.小林看一本85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48页,看了全书的( )( ) 三、判一判。(10分) 1.正方形的边长是它周长的 14 。() 2.分数中的分子、分母都不可以为0 。() 3.如果n表示被除数,表示除数,≠0,那么n÷ =n () 4、分母越大的分数,分数单位越大.() 5、五(2)班有男生25人,女生23人,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2325 。( ) 四、选一选。(6分) 1.把4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全长的(),每份是()米。 A. 49 B. 19 . 94 2.3千克的 15 和1千克的 35 比较,()重。 A.3千克的15 B.1千克的35 .一样 五、解决问题 1、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7分) 2、把6千克糖果,均匀地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千克糖果?每个小朋友分到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木头的各种变化,蕴含了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一粒种子经过的历程,再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道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2、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板书:9 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2.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自由发言)

3.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通过预习,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想一想种子经过了哪些生命历程? 2、检查交流 (1)字音检查 ①出示:缩努茎推吱拆旧 ②指名读,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③识记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谜语:“一日”就是“旧”。 ④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主备人:潘淑娟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通过对分数除法的理解,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 3、创设探究活动情景,合作交流,获得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学习内容 教材第65、66页的内容,处理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材解读 A、读懂教材,理清结构。 认真填写教材有关空白处。 1、教材内容从字面上看可能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教材中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几个环节? (1)可以分为四部分: 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例1,第二部分是例2,第三部分是例3,第四部分是做一做。 (2)各部分又包含哪几个环节? 第二部分分为两个环节 ①第一个环节是3 4 的含义;②第二个环节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B、研读教材,理解内容。 1、分析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是什么? 第一部分初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书上提示:想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3得多少。

(3)一个蛋糕是总数 ,三个人是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用除法计算,1就是被除数,3就是除数。 把这个蛋糕看作 “1”,平均分成3份,每人是1份,所以每人分得13 个,这是根据分数的意义。1÷3=13 (个),看来分数不但可以表示一份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13 要加上单位名称。 (4)回顾整个第二部分的内容,进一步弄清楚是什么、什么方法步骤,应注意哪些比较重要的问题? 用除法和分数两种含义说明1个 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13 ,理解 1÷3=13 2、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是什么?它分几个环节呈现内容? 第二部分是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前面已说过它分2个环节。 (2)看第一环节。 ①第一环节是什么? 3÷4=34 的两种含义。 ②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想求每人分得多少块,要算3÷4得多少。 ③ 3块月饼是总数 ,四个人是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用除法计算,3就是被除数,4就是除数 ④书上用情景图展示了分的过程,把三个饼摞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 也就是“1”,平均分成了4份,1人分得其中的1份,就是14 ,谁的14 ,三块月饼的14 ,是多少 块?

(完整版)人教版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课题:田忌赛马不简单授课人:柳迪 学校:中关村一小 日期:2010年9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例4的教学内容----探讨田忌赛马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之前,人教版已经学过搭配和排列的有关知识,而且对可能性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主要是通过“田忌赛马”的实例,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对排列知识的巩固应用, 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初步接触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一些有关排列的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在三年级学生已经了搭配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救问题中的运用。本课则以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的教学素材,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田忌赛马”是一个经典的应用“运筹”的故事,80%的学生对这一故事应经有了了解,但仅仅是听过这个故事,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本课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体会对策论方法和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说明: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教材选择列表整理因为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我将表格作为教学过程中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我的思考: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公开课教案

分数与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教材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②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块)师总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例1:如果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1÷3=(块) 2、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例题,看谁能开动脑筋,自己来解答。 商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发言) 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3、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3来表示,这一份就是1/3块。 4、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3=1/3块) 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2/3块)怎样看出来的 5.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板书)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如果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2、师:要求每个孩子分得多少饼,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3÷4=) 问:3÷4的结果如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现在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 3、学生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提出:每4人一组,取出备好的3张圆片,把它们当做饼,分一分,看每人分得多少块饼 (2)学生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指名代表上台汇报结果,并展示分法边叙述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分法,但结果一样。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1/4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1/4块,就是3/4块。 方法二: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5、教师肯定两种方法都对,通过多媒体很显眼地把前两种方法表现出来。问学生最喜欢哪种分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板书:3÷4=3/4(块)) 6、老师:3/4块既可以表示1块饼的3/4,也可以表示3块饼的1/4,即

(完整版)《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木头的各种变化,蕴含了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一粒种子经过的历程,再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道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2、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板书:9 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2.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自由发言)

3.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通过预习,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想一想种子经过了哪些生命历程 2、检查交流 (1)字音检查 ①出示:缩努茎推吱拆旧 ②指名读,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③识记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谜语:“一日”就是“旧”。 ④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 五教学过程 (一)忆 1 .口算。 3 . 8 + 1 . 29 = 0 . 6 × 0 . 5 = 12 一3 . 6 = 7 . 4 – 3 . 6 = 2 .14 + 0 . 6 = 1 . 5 ÷ 0 . 3 = 2 . 口答 (1) 表求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你们把谁看作单位1 (二)学 1 .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 l )投影出示例题。 把1 个蛋糕平均分给3 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 2 )请学生读题。 ( 3 )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4 )指名学生把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我解答这道题列式是1 ÷ 3 ,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 ÷ 3 ,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 ,把单位“1 ”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 块的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 ) 老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 3 和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它们之间是相等关系。 2 .学习例2 。 ( 1 )板书例题。 把3 块月饼平均分给4 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 2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 ÷ 4 老师: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月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先把1 块月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 ,3 块月饼共得到,12个,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月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月饼,所以两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 3 )理解。 老师:个饼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表示把3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学生乙:表示把1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三)展、点 1、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2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 ÷ 3 = (米)3 ÷ 4 =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3)思考。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木荣枯,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在,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大雁归来》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时间的脚印》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号召人们去探索大自然。 “写作”的主题是“说明顺序”,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倡导低碳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懂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活动中自觉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学会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 4.在学习中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教读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辨识音、形、义。 2.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找准说明对象,区分说明文类型,理解说明内容。关注首段与尾段,寻找开启句和总结句,再分析每一段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3.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句段,分析这一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4.抓住说明文的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文章中体现出的求真、严谨的科学谨慎,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引导语:《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http:///wenxue/)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

《大青树下的小学》优质课教学设计说明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傣”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坪、坝”等13个字。会写“早晨、坪坝、穿戴、打扮”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3.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小学,我们叫他民族小学,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语: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让我们打开书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读通顺了,再继续往下读。 (2)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 2、生字词我会读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一篇:散步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篇:整式的乘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第三篇:两位数乘法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篇:《教育学》课程中“教学”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学习体会及思维导图的学习和运用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散步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散步》《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两篇》 所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 情趣。 2、培养尊老、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5课 专题问题设计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从这 录音机,图片,多媒体中相关的链接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整体感悟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二篇:整式的乘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整式的乘

除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 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 题 作者姓名整式的乘除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 音乐美术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初中数学一年级(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5课时; 课外共用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 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主要研究的是整式运算及其应用,它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由数到式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改进认识方式, 数学思想发生飞跃的变化过程。研究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