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2.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酵母菌B.水稻C.大肠杆菌D.蓝藻

3.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5.如下图所示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

功能是()

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D.物质更新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7.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

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上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8.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A.②③B.④C.⑥D.⑤⑦

9.“9·11”事件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到“炭疽热”的侵扰。请分析“炭疽热”的病原体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不是

10.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 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B.1.375倍

C.1.273倍D.0.575倍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1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中均以CO2的形式传递

B.若M为大气中的N2,则②过程不存在,①过程表示固氮蓝藻的固氮作用

C.若M为大气中的SO2,则图解可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③过程的加剧

D.若M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

13.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

14.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1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A.硝化细菌B.蘑菇C.酵母菌D.霉菌

1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A.2个B.3个C.4个D.5个

18.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19.下列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是()

A.猫吃鱼B.人吃蘑菇C.青蛙吃昆虫D.兔吃草

20.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

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所以肉食动物多于草食动物

B.草食动物的数量增加,则肉食动物的数量将可能增加

C.肉食动物的数量增加,标志着草食动物数量增加

D.所有的肉食动物个体都比草食动物大

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部分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2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2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25.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会强烈干扰其它生态系统

26.根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了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渐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27.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④⑤⑥⑦B.①③⑤⑥⑦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④⑤⑦

28.烟草植株受到蛾类幼虫攻击时,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其目的是()

A.告知同种的其他植株,让其产生有毒物质B.夜间能够驱除活动的雌蛾

C.白天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幼虫D.包括B、C两项

29.如下图所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季节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项对图的解释是

正确的()

A.提高光照强度破坏了硅藻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硝酸盐的量

C.光照强度提高增加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下降导致养分降低

30.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比较()

A.前者抵抗力稳定性强,后者恢复力稳定性强

B.前者恢复力稳定性强,后者抵抗力稳定性强

C.前者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后者D.后者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前者

二、填空题

31.下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______。

(2)若上图1中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上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kJ。

(3)过程④表示______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

(4)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3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回答。

(1)如设种群Q1、Q2的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W1、W2,那么,N1·W1、与N2·W2之间的关系是。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用B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

(3)B图中的b1和d1表示。

(4)若P和Q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分别为480J/(cm2·a)和72 J/(cm2·a),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200J/(cm2·a)和24J/(cm2·a)。那么,能量从P传递到Q的效率为

33.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增长,第5年λ变小的原因是。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实验组用的牧草饲喂,对照组用的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饲养。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

34.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1)图中有条食物链;写出其中营养级数量最多的食物链

(2)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老鹰与蛇的关系是

(3)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图中生物外还包括

(4)从蚂蚁和蛇具有药用价值看,生物多样性具有价值;图中的同一食物链的相邻生物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等作用。

(5)若该生态系统被开发为农田,则群落的演替方式为

35.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贮存。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kJ/m^2?y。

(3)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__。

(4)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C

5.B

6.C

7.D

8.B

9.B 10.B 11.A 12.B 13.C 14.C 15.A 16.A 17.C 18.D 19.D 20.C 21.B

22.B 23.D 24.C 25.D 26.B 27.A 28.D 29.B 30.A

二、填空题

31.(1)CO2有机物(2)高3×107(3)分解者分解群落(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1)W1·N1>W2·N2

(2)P的b+c+d+e

(3)未被Q2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15%

33.(1)“J”型环境阻力增大(其他答案合理也得分) (2)次生演替恢复力 (3)、②喷洒过化肥用喷洒过等量清水③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实验组昆虫生存率明显低于或低于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生存率基本相同;若实验组明显高于或高于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有有利影响。

34.(1)11条,仙人掌→蚱蜢→老鼠→蛇→老鹰(或矮灌木→蚂蚁→老鼠→蛇→老鹰)

(2)鸟、蛇、老鼠捕食与竞争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4)直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次生演替

35.1)呼吸作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1.1×105

(3)15.6% (4)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法指导: 重难点: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区别和联系及其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独立完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 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 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3.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完整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练习题(一) 姓名:________ 班别: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B. 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C.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 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 .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 .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 .生产者和消费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缸放置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B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5、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A .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 .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C .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D .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 .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C .“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 .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C .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 .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八年级生物上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无答案苏科版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无答案)苏科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学习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问题解决式 四、学习过程 导入:亚马逊森林生态系统,亚欧大陆草原生态系统,以及苔原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灾,虫害等干扰但仍能保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能力 3.基础:负反馈调节机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实例一: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增加时的调节机制(构建调节模型)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实例二:见PPT投影图片 问题思考(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 (2)虎丘外围河流在染坊废水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 1、生态系统具有体抗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的能力。 (2)举例:河水受轻度污染后的自净作用 2、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到原状的能力 (2)举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受污染后的太湖停止排放污染物后的恢复 3、影响生态系统体抗力稳定性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食物网越,则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反之则越弱。 例如比较抵抗力大小: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4.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1)规律:一般来说,两者程的关系 (2)请用曲线图画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3)比较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4)思考:荒漠生态系统的体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吗?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生物科组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 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错误 ..的是( ) 生态瓶编 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A.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要长 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 D.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 5.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 ..的是()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 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 物的影响 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 加 D.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6.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 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目标导读] 1.通过对教材P109~110的实例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阅读教材P110~111,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重难点击]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方式一 2016年5月4日,太湖蓝藻随着滚滚流水由西向东挺进无锡市梁溪河畔,入湖污染物总量偏大、蓝藻水华暴发程度超过往年。 如何让太湖恢复它的结构和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解决巢湖污染的方法。 方式二 在林业生产上,人工种植的单一纯种林很容易发生虫灾,但是天然混交林和原始森林一般不会发生虫灾,这是为什么?这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什么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①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结果: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森林 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问题探究 1.材料1 亚马逊森林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中间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现在依然保持着森林景观。 材料2 森林火灾(左)和火烧后的恢复(右)。 从材料1、2看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1)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例)。 答案如图所示 (2)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 答案如图所示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选择题 1、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但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 A、人工单一林营养结构简单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松毛虫繁殖力强 D、南方气候适合松毛虫生长 2、人类的下列活动,最易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A、营造草场防护林 B、大力捕杀鼠类和各种害虫 C、大兴草原水利 D、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 3、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 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4、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人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B、“一枝黄花”的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观赏植物“一枝黄花”进人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 据图回答 1、下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密闭小生态瓶,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是由于其中的绿色植物为动物提供和。 (2)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3)在这个小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 (4)为保证其中生物的生存,必需的两个外界环境条件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 计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 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错误 ..的是( ) 生态瓶编 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甲+ + + + - + 乙- + + + -+ 丙+ +++ - - 丁+ + ++ + + A.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要长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 D. 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 5.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 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 析错误 ..的是( )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

2019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适用全国)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 协调。 考向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基础的分析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C.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高 【参考答案】 C 解题技巧 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 比较项目 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 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 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2.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 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完整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含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 姓名:________ 班别: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B. 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 C.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缸放置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5、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 C.“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 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案(公开课)

必修3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课前自主学习 (一)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例如,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恢复稳定。 2).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的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3.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叫。 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反之越弱。 4.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四、课内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再举出说明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的其他实例? 2.小组讨论,用文字、箭头,构建一个食虫鸟种群与害虫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3.阅读课本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小组讨论 (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 (2)生态缸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 (3)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有无变化?如有,是怎样变化的? 五、当堂检测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课后练习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课后练习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答案:C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使藻类减少,藻类的减少接

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蚤增加;水蚤增加,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两者相互促进,不存在抑制关系,仅具有促进作用,为正反馈调节。 答案:B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 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5 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 昆虫 青蛙 蛇 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 ,昆虫 ,青蛙 ,鹰 。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 、B 、C 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 1、b 2、b 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 分解者利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A 、 B 、 C 、 D 表示什么样的能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题目中未标注a 1、a 2、a 3时,求ABC 的同化量:就将其发出箭头上的数字相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