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常见方法

用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常见方法

用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常见方法
用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常见方法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解立体几何高考题

立体几何重点、热点:

求线段的长度、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夹角、求两异面直线的夹角、求二面角、证明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等.

常用公式: 1

、求线段的长度:

222z y x AB ++==()()()2

12212212z z y y x x -+-+-=

2、求P 点到平面α的距离:

PN =

,(N 为垂足,M 为斜足,为平面α的法向量)

3、求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sin |n PM ?=

θ,(l PM ?,α∈M ,为α的法向量)

4、求两异面直线AB 与CD 的夹角:|

|||cos CD AB ?=

θ

5、求二面角的平面角θ:|||||cos |2121n n ?=

θ,( 1n ,2n 为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

6、求二面角的平面角θ:S

S 射影

=

θ

cos ,(射影面积法)

7、求法向量:①找;②求:设, 为平面α内的任意两个向量,)1,,(y x =为α的法向量,

则由方程组?????=?=?0

n b n a ,可求得法向量.

高中新教材9(B)引入了空间向量坐标运算这一内容,使得空间立体几何的平行﹑垂直﹑角﹑距离等问题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进行大量繁琐的定性分析,只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进行定量分析,使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简化。而用向量坐标运算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一﹑直接建系。

当图形中有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时,可以利用这三条直线直接建系。

例1. (2002年全国高考题)如图,正方形ABCD ﹑ABEF 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 ﹑ABEF 互相垂直。点M 在AC 上移动,点N 在BF 上移动,若CM=BN=a (20<

(3)当MN 最小时,求面MNA 与面MNB 所成二面角α的大小。

解:(1)以B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BA ﹑BE ﹑BC 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 ,由CM=BN=a ,M(

a 22,0,a 221-),N (a 22,a 2

2

,0) ∴ =(0,

a 22,12

2

-a ) ∴ =22)2

2()122(

a a +- =2

1)22(2+-a (20<

(2)由(1)MN =21

)22(2+-a

所以,当a=

2

2

时,min

MN =2

2

, 即M ﹑N 分别移动到AC ﹑BF 的中点时,MN 的长最小,最小值为2

2。 (3)取MN 的中点P ,连结AP ﹑BP ,因为AM=AN ,BM=BN ,

所以AP ⊥MN ,BP ⊥MN ,∠APB 即为二面角α的平面角。

MN 的长最小时M(21,0,21),N (21,2

1

,0)

由中点坐标公式P(

21,41,4

1

),又A (1,0,0),B (0,0,0) ∴ PA =(21,-41,-41),PB =(-21,-41,-41

)

∴ cos ∠

APB=

=

8

3

83161

16141?++-

=-31

∴ 面MNA 与面MNB 所成二面角α的大小为π-arccos 3

1

例2.(1991年全国高考题)如图,已知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GC ⊥面ABCD ,且GC=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 由题意 C (0,0,0),G (0,0,2),E (2,4,0),F (4,2,0),B (0,4,0)

∴ GE =(2,4,-2),GF =(4,2,-2),BE =(2,0,0) 设平面EFG 的法向量为=(x ,y ,z )

得{

02420224=-+=-+z y x z y x ,

令z=1,得x=31,y=31

即=(31,3

1

,1),

在方向上的射影的长度为

d =BE =

19

1

913

2

++11例3. (2000年二省一市高考题) 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CA=CB=1, ∠BCA=900,棱A A 1=2,M ﹑N 分别是A 1B 1﹑A 1 A 的中点。

(1)求的长; (2) 求cos ><11,CB BA ;

(3)求证:A 1B ⊥C 1M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则C (0,0,0),B (0,1,0),

N (1,0,1),A 1(1,0,2),B 1(0,1,2),C 1(0,0,2),M (2

1,21

,2)

(1)=(1,-1,1),=3;

(2)

1

CB=(0,1,2),

1

BA=

(1,-1,2)

∴ cos>

<

1

1

,CB

BA=

CB

BA

=

5

6

4

1

?

+

-

=

10

30

(3)A

1

=(-1,1,-2),

M

C

1

=(

2

1

2

1

,0)

∴B

A

1

?M

C

1

= -1×

2

1

+1×

2

1

+(-2)×0=0

∴A1B⊥C1M

二﹑利用图形中的对称关系建系。

有些图形虽然没有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但是图形中有一定的对称关系(如:正三棱锥﹑正四棱锥﹑正六棱锥等),我们可以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来解题。

例4. (2001年二省一市高考题)如图,以底面边长为2a的正四棱锥V-ABCD底面中心O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其中Ox∥BC,Oy∥AB,E为VC的中点,高OV为h 。

(1)求cos>

<,;(2)记面

α-VC-β的平面角,求∠BED 。

解:(1)由题意B(a,a,0),

D(-a,-a,0),E(-

2

a

2

a

2

h

∴=(-

2

3a

,-

2

a

2

h

),

=(

2

a

2

3a

2

h

cos>

<,=

=

4

25425443432222222h

a h a h a a +?++

-- =2

22

2106h

a h a ++- (2) ∵ V (0,0,h ),C (-a ,a ,0)

∴VC =(-a ,a ,- h )

又 ∠BED 是二面角α-VC-β的平面角 ∴ ⊥,⊥

即 ·=2

32a -22a -22h = a 2-22h =0, a 2=22

h

代入 cos ><,=2

222106h a h a ++-=-3

1

即∠BED=π-arccos 3

1

三﹑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建系。

有些图形没有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但是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我们可以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作出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例5. (2000年全国高考题) 如图,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底面边长为a ,侧棱长为2a 。

(1)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写出A ﹑B ﹑A 1﹑C 1的坐标; (2) 求 AC 1与侧面AB B 1A 1所成的角。 解:(1)如图,以点A 为坐标原点,以AB 所在直线为y 轴,以AA 1所在直线为z 轴,以经过原点且与ABB 1A 1垂直的直线为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得:A (0,0,0),B (0,a ,0),A 1(0,0,2a ),C 1(-a 23,2

a

,2a )

(2)取A 1B 1的中点M ,于是有M (0,2

a

,2a ),连AM ﹑M C 1有 1MC =(

-

a 2

3

,0,0),且=(0,a ,0),1AA =(0,0,2a ) 由于1MC ·=0,1MC ·1AA =0,故M C 1⊥平面AB B 1A 1 。 ∴ A C 1与AM 所成的角就是AC 1与侧面AB B 1A 1所成的角。 ∵ 1AC =(-a 23,2a ,2a ),AM =(0,2

a ,2a ), ∴ 1AC ·=0+42a +2a 2

=4

92a ,

1

AC =22

224

43a a a ++=3a ,

AM =22

24

a a +=23a

∴ cos >

a a 2

33492

?=23 ∴ 1AC 与AM 所成的角,即AC 1与侧面AB B 1A 1所成的角为30o 。

例6. (2002年上海高考题) 如图,三棱柱OAB- O 1A 1B 1,平面OBB 1O 1⊥平面OAB ,∠O 1O B=600, ∠AOB=900,且OB= OO 1=2,OA=3。

求:(1)二面角O 1–AB –O 的大小;

(2)异面直线A 1B 与A O 1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解:(1)如图,取OB 的中点D ,连接O 1D ,则O 1D ⊥OB

∵ 平面OBB 1O 1⊥平面OAB , ∴ O 1D ⊥面OAB ,

过D 作AB 的垂线,垂足为E ,连结∠DE O 1为二面角O 1–AB-O 的平面角。 由题设得O 1D=3

sin ∠OBA=

2

2OB OA OA +=

7

21 ∴ DE=DBsin ∠OBA=

7

21 ∵ 在Rt ΔO 1DE 中,tan ∠DE O 1=7

∴ ∠DE O 1=arctan 7,即二面角O 1–AB –O 的大小为arctan 7。

(2)以O 为原点,分别以OA ﹑OB 所在直线为x ﹑y 轴,过点O 且与平面AOB 垂直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O (0,0,0),O 1(0,1,3), A (3,0,0), A 1(3,1,3), B (0,2,0),

则B A 1=(-3,1,-3),A O 1=(3,-1,-3) cos 〈A

1,A O 1〉=

7

7313+--=-

7

1

故异面直线A 1B 与A O 1所成角的大小arccos 7

1。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线面平行的常见方法

E D C B A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线面平行问题(数学作业十七) (1) 通过“平移”再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点E 、F 分别为棱AB 、 PD 的中点.求证:AF ∥平面PCE ; 2、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F 分别为AA 1, CC 1, AB 的中点, M 为BE 的中点, AC⊥BE . 求证: (Ⅰ)C 1D⊥BC; (Ⅱ)C 1D∥平面B 1FM. 3、如图所示, 四棱锥P -ABCD 底面是直角梯形, ,,AD CD AD BA ⊥⊥CD=2AB, E 为PC 的中点, 证明: //EB PAD 平面; (2)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4、如图,已知E 、F 、G 、M 分别是四面体的棱AD 、CD 、BD 、BC 的中点,求证:AM ∥平面EFG 。 5、如图,ABCD 是正方形,O 是正方形的中心,E 是PC 的中点。 求证: PA ∥平面BDE 6.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D 为AC 的中点. 求证:AB 12 1 中点为PD E 求证:AE ∥平面PBC ; (第1题图) A B C D E F G M

(4)利用对应线段成比例 9、如图:S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平面外一点,M 、N 分别是SA 、BD 上的点,且 SM AM =ND BN , 求证:MN ∥平面SDC (5)利用面面平行 10、如图,三棱锥中,底面,,PB=BC=CA , 为的中点,为的中点,点在上,且. (1)求证:平面; (2)求证:平面;

(完整版)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方法归纳

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 平行垂直问题基础知识 (1) 线面平行: l ∥α? a ⊥u? a ·u =0? a 1a 3+ b 1b 3+c 1c 3= 0 (2) 线面垂直: l ⊥α? a ∥u? a =ku? a 1=ka 3,b 1= kb 3,c 1=kc 3 (3) 面面平行: α∥β? u ∥v? u =kv? a 3=ka 4,b 3=kb 4,c 3=kc 4 (4) 面面垂直: α⊥β? u ⊥v? u ·v = 0? a 3a 4+b 3b 4+c 3c 4=0 例 1、如图所示,在底面是矩形的四棱锥 P-ABCD 中, PA ⊥底面 ABCD , 的中点, PA =AB =1, BC =2. (1) 求证: EF ∥平面 PAB ; (2) 求证:平面 PAD ⊥平面 PDC. [证明] 以 A 为原点, AB ,AD ,AP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 空 A(0,0,0),B(1,0,0),C(1,2,0), D(0,2,0),P(0,0,1),所以 E 12,1,12 , uuur uuur uuur 1),PD =(0,2,-1),AP =(0,0,1),AD =(0,2,0), uuur ∥AB ,即 EF ∥AB. 又 AB? 平面 PAB , EF? 平面 PAB ,所以 EF ∥平面 PAB. uuur uuur uuur uuur (2)因为 AP ·DC =(0,0,1) (1,0·,0)= 0, AD ·DC =(0,2,0) (1,0·,0)=0, uuur uuur uuur uuur 所以 AP ⊥ DC , AD ⊥ DC ,即 AP ⊥DC ,AD ⊥DC. 又 AP ∩ AD = A ,AP? 平面 PAD ,AD? 平面 PAD ,所以 DC ⊥平面 PAD.因为 DC? 平面 PDC , 直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a =(a 1,b 1,c 1).平面 α, β的法向量 u = (a 3,b 3,c 3), v =(a 4,b 4,c 4) 1 uuur 1 uuur F 0 , 1, 2 ,EF = -2, 0, 0 ,PB = (1,0, uuur uuur E , F 分别是 PC , PD 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 DC =(1,0,0), AB =(1,0,0). uuur 1uuur uuur (1)因为 EF =- 2AB ,所以 EF

立体几何证明方法汇总

① 中位线定理 例题: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6BC =,正方形ADEF 所在平面与平面ABCD 垂直,G ,H 分别是DF ,BE 的中点. (1)求证:GH ∥平面CDE ; (2)若2,CD DB ==,求四棱锥F-ABCD 的体积. 练习:1、如下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3,BC=4,AB=5,AA 1=4,点D 是AB 的中点。 求证:AC 1∥平面CDB 1; 2. 如图,1111D C B A ABCD -是正四棱柱侧棱长为1,底面边长为2,E 是棱BC 的中点。(1)求证: //1BD 平面DE C 1;(2)求三棱锥BC D D 1-的体积. 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 ⊥底面ABCD ,4,3PD DC ==,E 是PC 的中点。 (1)证明://PA BDE 平面; (2)求PAD ?以PA 为轴旋转所围成的几何体体积。 A 1 C _ H _ G _ D _ A _ B _ C E F

G P A B C D F E A B C D E F 例2、 如图, 在矩形ABCD 中,2AB BC = , ,P Q 分别为线段,AB CD 的中点, EP ⊥平面ABCD .求证: AQ ∥平面CEP ;(利用平行四边形) 练习:①如图,PA 垂直于矩形ABCD 所在的平面,E 、F 分别是AB 、PD 的中点。求证:AF ∥平面PCE ; ②如图,已知P 是矩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ABCD 平面PD ⊥,M ,N 分别是AB ,PC 中点。求证://PAD MN 平面 P A B C D M N ③ 如图,已知AB 平面ACD ,DE//AB ,△ACD 是正三角形,AD = DE = 2AB ,且F 是CD 的中点.⑴求证:AF//平面BCE ; 的交点.求证://1O C 面 ④、已知正方体ABCD-1111D C B A ,O 是底ABCD 对角线11 AB D . D 1C 1 B 1 A 1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学习的几点建议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学习的几点建议 一逐渐提高逻辑论证能力 立体几何的证明是数学学科中任一分之也替代不了的。因此,历年高考中都有立体几何论证的考察。论证时,首先要保持严密性,对任何一个定义、定理及推论的理解要做到准确 无误。符号表示与定理完全一致,定理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才能推出相关结论。切忌条件不全就下结论。其次,在论证问题时,思考应多用分析法,即逐步地找到结论成立的充 分条件,向已知靠拢,然后用综合法(“推出法”)形式写出 二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直线和平面这些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的一个捷径就是认真学习定理的证明,尤其是一些很关键的定理的证明。例如:三垂线定理。定理的内容都很简单,就是线 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的阐述。但定理的证明在出学的时候一般都很复杂,甚至很抽象。掌握好定理有以下三点好处: (1)深刻掌握定理的内容,明确定理的作用是什么,多用在那些地方,怎么用。 (2)培养空间想象力。 (3)得出一些解题方面的启示。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用笔、直尺、书之类的东西搭出一个图形的框架,用以帮助提高空间想象力。对后面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转化”思想的应用 我个人觉得,解立体几何的问题,主要是充分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要明确在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什么联系,这是非常关键的。例如: 1.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即过空间任意一点引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即斜线与斜线在该平面内的射影 所成的角。 2. 异面直线的距离可以转化为直线和与它平行的平面间的距离,也可以转化为两平行平面的距离,即异面直线的距离与线面距离、面面距离三者可以相互转化。而面面距离可以转

利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 完整版

向量法解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的计算和证明常常涉及到二大问题:一是位置关系,它主要包括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二是度量问题,它主要包括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线线、线面所成角,面面所成角等。 一、基本工具 1.数量积: cos a b a b θ?= 2.射影公式:向量a 在b 上的射影为 a b b ? 3.直线0Ax By C ++=的法向量为 (),A B ,方向向量为 (),B A - 4.平面的法向量(略) 二、用向量法解空间位置关系 1.平行关系 线线平行?两线的方向向量平行 线面平行?线的方向向量与面的法向量垂直 面面平行?两面的法向量平行 2.垂直关系 线线垂直(共面与异面)?两线的方向向量垂直 线面垂直?线与面的法向量平行 面面垂直?两面的法向量垂直 三、用向量法解空间距离 1.点点距离

点()111,,P x y z 与()222,,Q x y z 的 距离为PQ =u u u r 2.点线距离 求点()00,P x y 到直线:l 0Ax By C ++=的距离: 方法:在直线上取一点(),Q x y , 则向量PQ u u u r 在法向量(),n A B =上的射影 PQ n n ?u u u r = 即为点P 到l 的距离. 3.点面距离 求点()00,P x y 到平面α的距离: 方法:在平面α上去一点(),Q x y ,得向量PQ u u u r , 计算平面α的法向量n , 计算PQ u u u r 在α上的射影,即为点P 到面α的距离. 四、用向量法解空间角 1.线线夹角(共面与异面) 线线夹角?两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夹角的补角 2.线面夹角 求线面夹角的步骤: ① 先求线的方向向量与面的法向量的夹角,若为锐角角即可,若为钝角,则取其补角; ②再求其余角,即是线面的夹角. 3.面面夹角(二面角) 若两面的法向量一进一出,则二面角等于两法向量的夹角;法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整章教案)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一、知识网络: 二.考纲要求: (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① 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②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④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 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 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④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三、命题走向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空间向量的坐标及运算、空间向量的应用。本章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高考对本章的考查形式为:以客观题形式考查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结合主观题借助空间向量求夹角和距离。 预测10年高考对本章内容的考查将侧重于向量的应用,尤其是求夹角、求距离,教

材上淡化了利用空间关系找角、找距离这方面的讲解,加大了向量的应用,因此作为立体几何解答题,用向量法处理角和距离将是主要方法,在复习时应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力度。 第一课时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一、复习目标: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2.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 3.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理解空间向量的夹角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律;了解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能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二、重难点: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析类比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谈最新考纲要求及新课标高考命题考查情况,促使积极参与。 学生阅读复资P128页,教师点评,增强目标和参与意识。 (二)、知识梳理,方法定位。(学生完成复资P128页填空题,教师准对问题讲评)。 1.空间向量的概念 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如位移、速度、力等。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说明:①由相等向量的概念可知,一个向量在空间平移到任何位置,仍与原来的向量相等,用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②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同一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 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成立。 3.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a 平行于b 记作a ∥b 。 注意:当我们说a 、b 共线时,对应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 行直线;当我们说a 、b 平行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a ≠)、b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b =λa (1)对于确定的λ和a ,b =λa 表示空间与a 平行或共线,长度为 |λa |,当λ>0时与

精选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αβ αγβγ //,// ==???? a b a b 面面平行性质 ??? ? ? 面面平行性质 αγβγαβ //////?? ?? 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a a OA a PO a PO a AO ?⊥?⊥⊥?⊥αα 在内射影则 面面垂直判定 线面垂直定义 l a l a ⊥??⊥? ??α α 面面垂直性质,推论2 αβ αββα⊥=?⊥?⊥??? ? ? b a a b a , αγβγαβ γ⊥⊥=?⊥? ?? ? ? a a 面面垂直定义 αβαβαβ =--?⊥? ?? l l ,且二面角成直二面角

面面∥面面平行判定2 线面垂直性质2a b a b //⊥?⊥??? α α a b a b ⊥ ⊥???? αα// a a ⊥⊥?? ?? αβα β // αβα β//a a ⊥⊥? ?? a 4. 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5. 唯一性结论: 1. 三类角的定义: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0°≤θ≤90° (3)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θ,0°<θ≤180° 2. 三类角的求法:转化为平面角“一找、二作、三算” 即:(1)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2)证明其符合定义; (3)指出所求作的角; (4)计算大小。

高考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和解题方法

高考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和解题方法 黔江中学高三数学教师:付 超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2——3道(选择、填空题1——2道, 解答题1道), 共计总分18——23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 逻辑推理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 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 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方向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 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一、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 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 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 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 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 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 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 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⑹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⑵、⑷、⑸、⑹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 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4.空间角和距离是空间图形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空间角主要研究射影以 及与射影有关的定理、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去解 决. 空间角,是对由点、直线、平面所组成的空间图形中各种元素间的位置关系 进行定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它们的定义,可得其取值范围,如两异面直线 所成的角θ∈(0,2π],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2π?????? ,二面角的大小,可用它们的平面角来度量,其平面角θ∈[0,π].对于空间角的计算,总是通过一定 的手段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并把 它置于一个平面图形,而且是一个三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解立体几何题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解立体几何高考题 立体几何重点、热点: 求线段的长度、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夹角、求两异面直线的夹角、求二面角、证明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等. 常用公式: 1 、求线段的长度: 222z y x AB ++==()()()2 12212212z z y y x x -+-+-= 2、求P 点到平面α的距离: PN = ,(N 为垂足,M 为斜足,为平面α的法向量) 3、求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sin |n PM ?= θ,(l PM ?,α∈M ,为α的法向量) 4、求两异面直线AB 与CD 的夹角:cos = θ 5、求二面角的平面角θ:|||||cos |21n n ?= θ,( 1n ,2n 为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 6、求二面角的平面角θ:S S 射影 = θ cos ,(射影面积法) 7、求法向量:①找;②求:设, 为平面α内的任意两个向量,)1,,(y x =为α的法向量, 则由方程组?????=?=?0 n b n a ,可求得法向量.

高中新教材9(B)引入了空间向量坐标运算这一内容,使得空间立体几何的平行﹑垂直﹑角﹑距离等问题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进行大量繁琐的定性分析,只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进行定量分析,使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简化。而用向量坐标运算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一﹑直接建系。 当图形中有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时,可以利用这三条直线直接建系。 例1. (2002年全国高考题)如图,正方形ABCD ﹑ABEF 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 ﹑ABEF 互相垂直。点M 在AC 上移动,点N 在BF 上移动,若CM=BN=a (20<

(完整版)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 如图,在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平面VAD⊥底面ABCD (1)证明AB⊥平面VAD; (2)求面VAD与面VD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2,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侧棱PA⊥底面ABCD,AB=, BC=1,PA=2,E为PD的中点. (1)求直线AC与PB所成角的余弦值; (2)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平面PAC,并求出N点到AB和AP的距离.(易错点,建系后,关于N点的坐标的设法,也是自己的弱项)

3. 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D=AA 1=1,AB=2,点E 在棱AB 上移动. (1)证明:D 1E ⊥A 1D ; (2)当E 为AB 的中点时,求点A 到面ECD 1的距离; (3)AE 等于何值时,二面角 D 1―EC ―D 的大小为(易错点:在找平面DEC 的法向量的时候,本来法向量就己经存在了,就不必要再去找,但是我认为去找应该没有错吧,但法向量找出来了 ,和那个己经存在的法向量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计算结果很得杂,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 4.如图,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ABCD 是等腰梯形,AB ∥CD ,AB =2DC =2,E 为BD 1的中点,F 为AB 的中点,∠DAB =60°. (1)求证:EF ∥平面ADD 1A 1; (2)若2 21BB ,求A 1F 与平面DEF 所成角的正弦值.

N:5题到11题都是运用基底思想解题 5.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AB⊥BC,BC⊥CD,AB与CD成60度角,求AD与BC所成角的大小。 6.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1AB=45°, ∠A1AC=60°,求二面角B-AA1-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7.如图,60°的二面角的棱上有A,B两点,直线AC,BD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 且都垂直于AB,已知AB=4,AC=6,BD=8,求CD的长 8.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中,OB=0C, ∠AOB=∠AOC=Θ,求证OA⊥BC。 9.如图,空间四边形OABC各边以及AC,BO的长都是1,点D,E分别是边OA,BC的中点,连接DE。 (1)计算DE的长; (2)求点O到平面ABC的距离。 10.如图,线段AB在平面⊥α,线段AC⊥α,线段BD⊥AB,且AB=7,AC=BD=24,CD=25,求线段BD与平面α所成的角。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1.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必考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求角或距离的步骤是“一作、二证、三算”,即在添置必要的辅助线或辅助面后,通过推理论证某个角或线段就是所求空间角或空间距离的相关量,最后再计算。 2. 立体几体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近几年立体几何探索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1)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2)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结论是什么。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先观察,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再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结论是否存在,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a c //) αβ αγβγ //,// ==???? a b a b 面面平行性质 线面平行性质 a a b a b ////αβαβ?=???? ? ? 面面平行性质1 αβαβ ////a a ??? ? ? 面面平行性质 αγβγαβ //////?? ?? 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有哪些】高中立体几何做辅助线方法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有哪些】高中立体几何做辅助线方法 升入高中后,面对新的课程,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多会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在高中立体几何方面颇感头疼。那么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一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直线和平面这些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的一个捷径就是认真学习定理的证明,尤其是一些很关键的定理的证明。例如:三垂线定理。(这个定理对今后学习线面垂直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非常重要)定理的内容都很简单,就是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的阐述。但定理的证明在出学的时候一般都很复杂,甚至很抽象。掌握好定理有以下三点好处: (1)深刻掌握定理的内容,明确定理的作用是什么,多用在那些地方,怎么用。 (2)培养空间想象力。 (3)得出一些解题方面的启示。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用笔、直尺、书之类的东西搭出一个图形的框架,(我要求学生用手里的书本当平面,笔作直线)这样亲自实践可以帮助提高空间想象力。对后面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二 培养空间想象力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一次飞跃,要有一个过程。有的同学自制一些空间几何模型并反复观察,这有益于建立空间观念,是个好办法。有的同学有空就对一些立体图形进行观察、揣摩,并且判断其中的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探索各种角、各种垂线作法,这对于建立空间观念也是好方法。 建立空间观念要做到:重视看图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几何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是俯视、仰视、侧视、斜视,体会不同的感觉,以开拓空间视野,培养空间感。加强画图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图形的画法;如异面直线的几种画法、二面角的几种画法等等;对线面的位置关系,所成的角,所有的定理、公理都要画出其图形,而且要画出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除此之外,还要体会到用语言叙述的图形,画哪一个面在水平面上,产生的视觉完全不同,往往从一个方向上看不清的图形,从另方向上可能一目了然。加强认图能力的培养:对立体几何题,既要由复杂的几何图形体看出基本图形,如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又要从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想到复杂的几何图形,既要看到所画出的图形,又要想到未画出的部分。能实现这一些,可使有些问题一眼看穿。 此外,多用图表示概念和定理,多在头脑中证明定理和构造定理的图,对于建立空间观念也是很有帮助的。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三 建立数学模型 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数学模型一词,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模型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描述。数学模型的形式是多样的,它们可以是几何图形,也可以是方程式,函数解析式等等。实际问题越复杂,相应的数学模型也越复杂。 从形状的角度反映现实世界的物体时,经过抽象得到的空间几何体就是现实世界物体的几何模型。由于立体几何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空间几何体是很多物体的几何模型,这些模型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物体。他们直观、具体、对培养大家的几何直观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空间几何体,特别是长方体,其中的棱与棱、棱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直观载体。学习时,一方面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把学习的知识与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经历从现实的生活抽象空间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归纳、概括它们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四

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经典科学,其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完善又很好阐释了哲学的各理论。数学教学中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数学中的辩证思想:自觉地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辩证的认识论,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更好地理解先人发现数学的历程与艰难,并进而更有助于开拓学生视角、优化学生思维。 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具体到抽象;归纳与类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76-01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哲学紧密相连的,哲学作为一切运动最普遍规律的学科,渗透到数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同时,数学作为一门经典科学,其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完善又很好阐释了哲学的各理论。数学教学中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数学中的辩证思想:自觉地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辩证的认识论,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更好地理解先人发现数学的历程与艰难,并进而更有助于开拓学生视角、优化学生思维。

何以需要把哲学认识观融入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究其因,一方面,哲学认识观给数学教学送来了获得智慧的经验与方法,能高屋建瓴的认识立体几何,给统领立体几何教学的观点、方法与思想带来了一个高度;另一方面,立体几何中诸多的知识与方法素材更是诠释哲学思想、哲学认识论的良好契机,如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几何关系与数量关系的互化都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一、对立与统一地认识问题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互相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用这个观点考查立体几何就容易发现,在立体几何中,处处都存在着典型的、深刻的矛盾辩证法。空间由点、线(直线与曲线)、面(平面与曲面)、体元素构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四者体现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当我们在具体判断这些元素位置关系时,它们却是对立统一的:线线、线面、面面等位置关系可以相互转化,呈现对立统一之态。 例如,在判断线面平行时,可以转化为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判定定理)思考,抑或可以转化为面面平行(面面平行性质)思考。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既对立又统一。对立体现的是相互的区别性、统一体现的是相互的联系

坐标法解立体几何解答题

坐标法解立体几何解答题 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空间向量的有关知识; 2、能灵活运用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解答题的有关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正确写出点的坐标; 3、求平面的法向量; 4、灵活运用坐标法解决空间角、空间距离等问题 教学难点:求平面的法向量 授课类型:专题复习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教具准备:幻灯片20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主要有两个基本方法:坐标法与基底法。本节课着重研究利 用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解答题。 1、空间向量的有关知识:(幻灯片投影) (1)设点)z ,y ,B(x )z ,y ,A(x 222111、,则),,(121212z z y y x x AB ---=→ ; (2)设向量),,(),,,(222111z y x b z y x a ==→ →,则 ① 212121z z y y x x b a ++=?→ →; ② →a ∥),,(),,(222111z y x z y x b a b λλ=??=?→ →→; ③ 0212121=++=??⊥→ →→→z z y y x x b a b a ; (3)设向量),,(z y x a =→ ,则222z y x a ++= → ; (4)→ →→ →→ →→→?>=

l (3)解决问题:(幻灯片投影) (一)求空间角问题: 空间的角主要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①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a 、b 分别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arccos | ||||| a b a b 。 ② 求线面角: 设l 是斜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则斜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 2 ,,2 π π θ- ><><-= → →→→n l n l 或 ③ 求二面角: 法一:在α内a l ⊥,在β内b l ⊥,其方向如图, 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α法二:设m n 、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半平面的 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 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α (二)求空间距离问题 构成空间的点、线、面之间有七种距离,这里着重介绍点面距离的求法。 设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在α内取一点B, 则 A 到α的距离|| |||cos ||| AB n d AB n θ?== 二、例题讲解: 例1、四棱锥ABCD S -中,0 90=∠=∠ABC DAB ,⊥SA 平面ABCD ,a AD 2=, a BC AB SA ===。 (1)求证:平面⊥SAC 平面SCD ;(2)求A 到平面SCD 的距离;

空间向量及立体几何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

.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平面PAD⊥平面ABCD, 点M在线段PB上,PD∥平面MAC,PA=PD=,AB=4. 的中点;PB(1)求证:M为 的大小;A2)求二面角B﹣PD﹣( 所成角的正弦值.BDP(3)求直线MC与平面 【分析】(1)设AC∩BD=O,则O为BD的中点,连接OM,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证明OM∥PD,再由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可得M为PB的中点; (2)取AD中点G,可得PG⊥AD,再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得PG⊥平面ABCD,则PG⊥AD,连接OG,则PG⊥OG,再证明OG⊥AD.以G为坐标原点,分别以GD、GO、GP所在直线为x、y、z轴距离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PBD与平面PAD的一个法向量,由两法向量所成角的大小可得二面角B﹣PD﹣A的大小; (3)求出的坐标,由与平面PBD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可得直线MC与平面BDP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答】(1)证明:如图,设AC∩BD=O,

∵ABCD为正方形,∴O为BD的中点,连接OM, ∵PD∥平面MAC,PD?平面PBD,平面PBD∩平面AMC=OM, ∴PD∥OM,则,即M为PB的中点; (2)解:取AD中点G, . . ∵PA=PD,∴PG⊥AD, ∵平面PAD⊥平面ABCD,且平面PAD∩平面ABCD=AD, ∴PG⊥平面ABCD,则PG⊥AD,连接OG,则PG⊥OG, 由G是AD的中点,O是AC的中点,可得OG∥DC,则OG⊥AD. 以G为坐标原点,分别以GD、GO、GP所在直线为x、y、z轴距离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PA=PD=,AB=4,得D(2,0,0),A(﹣2,0,0),P(0,0,),C (2,4,0),B(﹣2,4,0),M(﹣1,2,), ,.

立体几何常见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方法归纳小结 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1、根据公理4,证明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2、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直线a平行于平面A ,过a的平面B与平面A相交于b ,则a//b。 3、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直线a与直线b都与平面A垂直,则a//b 。 4、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平面A//平面B,平面C与平面A和平面B的交线分别为直线a与直线b,则a//b 。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根据线面平行的定义,证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2、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若平面A内存在一条直线b与平面外的直线a平行,则a//A 。(用相似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3、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两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根据定义,若两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 2、根据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两相交直线与另一平面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或根据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推论,一平面内有两相交直线与另一平面内两相交直线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3、垂直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4、平行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四、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直线所成的角为90° 2、一直线垂直于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也垂直于另一条. 3、一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它垂直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4、根据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若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于平面的一条斜线(或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则它垂直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或平面的斜线). 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一直线与平面内的任一(所有)直线垂直,则直线垂直于平面. 2、根据判定定理,一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则直线垂直于平面. 3、一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也垂直于另一个. 4、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5、根据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六、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根据面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则两平面垂直。 2、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平面经过另一平面的一条垂线,则两平面垂直。 3、一平面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也垂直于另一个。 七、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根据定义,平移其中一条和另一条相交,然后在三角形中求角。

坐标法解空间几何题常用模型

如何用坐标法解空间几何题专题 (中保高中2017届1,2班) 徐学松 2017.5 模型思考 空间几何中涉及的定义、定理和性质比较多,在解决综合问题时,运用多个定义、定理和性质形成的综合题时,遇到多种多样的题型,每一种题型的解法又有多种.学习和记忆名目繁多的题型和解法直接影响了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和效率.有没有一种比较统一的方法,能够使得解题过程比较一致,变化不多的模型呢?使得学生解题流程固定,方法比较简单,从而使学生解题思路流畅,正确率提高呢.坐标法作为一种工具,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运用坐标法解题,可使几何问题代数化,大大简化思维程序,使解题思路直观明了,模式固定,流程明了. 模型例析 例1.(线线平行)已知A(1,0,0),B(0,1,0),C(0,0,2),求满足DB ∥AC ,DC ∥AB 的点D 的坐标. 解模与识模:这道题是一道线与线平行的问题.可设点D 坐标为(x ,y ,z), 则?→ ?DB = (-x ,1-y ,-z),?→?AC = (-1,0,2),?→ ?DC = (-x ,-y ,2-z), ?→ ?AB = (-1,1,0). ∵DB ∥AC ,DC ∥AB ,∴?→ ?DB ∥?→?AC ,?→?DC ∥?→ ?AB . 即???? ?? ???=--=--=--=--.02, 1 1,01,2 1z y x y z x ??????==-=.2,1,1z y x ,即此时点D 的坐标为(-1,1,2). 从这道题的推理过程可以看到在建立了坐标系的情况下,得到各点的坐标后,就能得到有关向量的坐标,根据向量的平行,利用公式建立方程组.这里的公式是若()111,,z y x a =→ , ()222,,z y x b =→ ,且222,,z y x 均不为零,→ →b a //? 2 12121z z y y x x ==.进而达到求解的目的. 例2(线线垂直)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棱DD 1的中点,O 为正方形ABCD 的中心,求证:1OA ⊥AM . 解模与识模: 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可以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设直线a ,b 的 方向向量分别是 ()111,,z y x a =→ ,()222,,z y x b =→,a ⊥b ? → a ⊥ → b ?0212121=++z z y y x x .要想利用坐标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空间坐标系.常见

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64 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含综合题习题)

微专题64 利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 一、基础知识 (一)刻画直线与平面方向的向量 1、直线: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刻画直线的方向问题,而方向向量可由直线上的两个点来确定 例如:()()2,4,6,3,0,2A B ,则直线AB 的方向向量为()1,4,4AB =-- 2、平面:用平面的法向量来刻画平面的倾斜程度,何为法向量?与平面α垂直的直线称为平面α的法线,法线的方向向量就是平面α的法向量,如何求出指定平面的法向量呢? (1)所需条件:平面上的两条不平行的直线 (2)求法:(先设再求)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x y z =,若平面上所选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为()()111222,,,,,a x y z b x y z ==,则可列出方程组: 1112220 x y z x y x y z x y z z ++=?? ++=? 解出,,x y z 的比值即可 例如:()()1,2,0,2,1,3a b ==,求,a b 所在平面的法向量 解:设(),,n x y z =,则有20230x y x y z +=??++=? ,解得:2x y z y =-??=? ::2:1:1x y z ∴=- ()2,1,1n ∴=- (二)空间向量可解决的立体几何问题(用,a b 表示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用,m n 表示平面 ,αβ的法向量) 1、判定类 (1)线面平行:a b a b ?∥∥ (2)线面垂直:a b a b ⊥?⊥ (3)面面平行:m n αβ?∥∥ (4)面面垂直:m n αβ⊥?⊥ 2、计算类: (1)两直线所成角:cos cos ,a b a b a b θ?==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 数学选修(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若把空间平行于同一平面且长度相等的所有非零向量的始点放置在同一点,则这些向量的终点构成的图形是( ) A.一个圆 B.一个点 C.半圆 D.平行四边形 答案:A 2.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关于1AC u u u u r 的表达中错误的一个是( ) A.11111AA A B A D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u r B.111AB DD D C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u u r C.111AD CC D C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u u r D.11111()2 AB CD AC ++u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u r 答案:B 3.若,,a b c 为任意向量,∈R m ,下列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 A.()()a b c a b c ++=++ B.()a b c a c b c +=+··· C.()a b a b +=+m m m D.()()a b c a b c =···· 答案:D 4.若三点,,A B C 共线,P 为空间任意一点,且PA PB PC αβ+=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则αβ-的值为( ) A.1 B.1- C. 1 2 D.2- 答案:B 5.设(43)(32)a b ==,,,,,x z ,且∥a b ,则xz 等于( ) A.4- B.9 C.9- D. 649 答案:B 6.已知非零向量12e e ,不共线,如果1222122833e e e e e e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AB AC AD ,则四点,,,A B C D ( ) A.一定共圆 B.恰是空间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心 C.一定共面 D.肯定不共面 答案: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