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课时信息窗2第8页

第三课时信息窗2第8页

第三课时信息窗2第8页
第三课时信息窗2第8页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二和是7-10的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的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前置小研究:1、观察主题图,提出几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2、你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3、说一说你能用哪些方法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野餐全景图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同桌交流小研究1(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二、全班交流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引导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3+4=7 4+3=7

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5、交流用什么方法算出结果的?

四、巩固练习

1、4+1= 5+4= 6+2= 7+3=

1+4= 4+5= 2+6= 3+7=

2、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五、走进生活

你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

3+4=7 4+3=7

合格率 第一课时

合格率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百分率的含义,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 2、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到百分数的意义和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进行系统的迁移尤为重要。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等 学法:自主发现法、观察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PPT课件、有关百分率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以趣引学,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百分数,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呢? 师:先来看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 (1)六(1)班有40人参加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及格的有38人,及格率是95%;六(2)班有42人参加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及格的有39人,及格率约是92.9%。 (2)植树节,六年级栽杨树和松树各150棵,杨树的成活率是96%,松树的成活率是92%。2.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及格率有高低,成活率有大小) 3.师:大家的思维很灵活,观察得也很仔细,在刚才的信息中出现了“及格率”“成活率”这样的字样。你知道及格率、成活率这样的百分率是怎样计算得来的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合格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及格率”“成活率”等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百分率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合格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上面两个人对话的情境图及表格。 师:图中提到的合格率是什么意思? 生讨论后明确:合格箱数占抽查箱数的百分之几。 师:想一想,讨论一下两种罐头的合格率应该怎样计算,合格率各是多少呢? (2)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2课时酯 目标要求 1.认识酯的结构,理解酯的性质。2.会书写酯的同分异构体。 一、酯的概念和结构 1.概念 酯是羧酸分子中的__________被__________取代后的产物。 2.组成和结构 酯的结构通式:________,R和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官能团名称为______。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的分子通式为______________。 3.命名 酯类化合物是根据生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称来命名的。命名时,羧酸的名称写在前面,醇的名称写在后面,去掉醇换成酯。如: 二、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酯的密度一般比水____,____溶于水,____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低级酯是具有__________的____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2.酯的水解反应 在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酯能发生

________,生成相应的________和________。如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酸性条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性条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1酯的组成和结构 1.将下列酯的结构与名称连线

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2011·上海高考)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能自由组合 D.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解析:F1(YyRr)自交时,可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目很多,且雄配子的数目远多于雌配子的数目。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D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哪个过程()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①为形成配子的过程。 答案:A 3.(2011·海南高考)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A.1/32 B.1/16 C.1/8 D.1/4 解析: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DD×dd→Dd(等位基因杂合),故只要其他四对等位基因纯合即可,则其比率是(1/2)×(1/2)×(1/2)×(1/2)=1/16。 答案:B 4.(2012·山东高考)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以下系谱图,正确的推断是()

A .Ⅰ-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 .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 .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 或AABb D .Ⅲ-2与基因型为AaBb 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推出当个体基因型中同时含有A 和B 基因时个体表现正常,当个体基因型中只含有A 或B 基因时或不含有显性基因时个体表现为患病。Ⅱ-2和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说明其子代基因型同时含有A 和B 基因,结合Ⅱ-2、Ⅱ-3的表现型,可判定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 和AAbb ,Ⅲ-1和Ⅲ-2的基因型为AaBb ;Ⅲ-2与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婚配,则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A_bb)+3/16(aaB_)+1/16(aabb)=7/16。 答案:B 5.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对其子代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黄、绿用Y 、y 表示,圆、皱用R 、r 表示) (1)亲本的基因型:黄色圆粒豌豆是________,绿色圆粒豌豆是__________。 (2)杂交后代有____________种表现型,各种表现型及其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数量占总数的________。 (4)杂交后代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________,其中双隐性类型占重组类型的________。 解析:(1)据子代性状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如下: ? ????黄色∶绿色=1∶1?Yy×yy 圆粒∶皱粒=3∶1?Rr×Rr ?YyRr×yyRr (2)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Yy×yy →2种,比例1∶1;Rr×Rr →2种,比例3∶1。因此表现型种类数为2×2=4种,比例为(1黄∶1绿)×(3圆∶1皱)=3黄圆∶1黄皱∶3绿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溶液pH 的计算 [学习目标定位] 1.学会pH 的简单计算。2.了解溶液稀释时pH 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 。 一 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1.根据常温下,水的离子积K w =c (H + )·c (OH - ),回答下列问题: (1)c (H + )为1.0×10 -12 mol·L -1 的溶液呈碱性,判断的依据是c (OH -)>c (H + )。 (2)pH =3的某盐酸溶液中,c (H + )为1.0×10- 3_mol·L - 1,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 )为1.0×10 - 11_mol·L -1。 (3)0.05 mol·L -1 H 2SO 4溶液中,c (OH - )=1.0×10 -13 mol·L - 1,其pH 为1。 (4)将0.4 g NaOH 固体溶于水,得到1 L 溶液,c (OH - )=0.01_mol·L - 1,c (H + )=1.0×10 -12 _mol·L -1 ,pH =12。 2.常温下,pH =2的盐酸与pH =4的盐酸,若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c (H + )为1.0×10 -3 _mol·L - 1,pH 为3。 3.常温下,将200 mL 5×10- 3 mol·L - 1 NaOH 溶液与100 mL 2×10- 2 mol·L - 1 NaOH 溶液混合后,溶液的c (OH - )为1.0×10- 2_mol·L - 1,c (H + )为1.0×10 -12 _mol·L - 1,pH 为12。 4.常温下,pH =12的NaOH 溶液与pH =2的硫酸,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为7;若按9∶11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3;若按11∶9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11。 1.强酸、强碱溶液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 c mol·L - 1H n A 强酸溶液――→电离 c (H +)=nc mol·L - 1―→pH =-lg nc 。 (2)强碱 c mol·L -1B(OH)n 强碱溶液――→电离 c (OH - )=nc mol·L -1 ――→K w n (H + )=10- 14nc mol·L -1―→pH =14 +lg_nc 。2.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与强酸混合 c (H + )混=c 1(H + )·V 1+c 2(H + )·V 2 V 1+V 2 ,然后再求pH 。 (2)强碱与强碱混合 先计算c (OH - )混=c 1(OH - )·V 1+c 2(OH - )·V 2 V 1+V 2 ,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百分数这个单元的一个课时,是将小数或者分数化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问题,实属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会解答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并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另外通过渗透情感,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的愉悦价值。 在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并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算理成了本课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北师版教材的特点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应用价值自然成了本节课的一条主线。鉴于此原因,早几天前我就准备了课件的精心制作,以“生活中的数学”为课的血脉,不断地找资料,想方法,以使自己能以最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

状态来发挥,同时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有良好的收效。印象较深的是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搜集有关百分率的问题,使其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虽然涉及了数与数的相互联系,并且涉及了数学方法与算理,但在从教的过程中并没有让我感到力不从心,这也许是我从学生那里学到了进步的感觉。相信在从教过程中进步的点点滴滴都会深深得记录在我教学生涯的历程中。(小数、分数化百分数)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很高兴,又到了和同学们遨游数学王国,探索数学奥秘的时间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隐藏在 我们身边的数学资讯。你们想知道吗?生:……… 师:你们喜欢和家人一起逛超市吗? 师: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们是怎样挑选的呢?主要注意什么? 生1:生产日期 生2:生产厂家 生3:生产卫生许可证

信息窗2第2课时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第3课时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 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繁复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稍繁复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信息窗。 2.让学生根据信息窗中告诉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去年产石榴多少吨?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读题,思考: (1)比去年增产二成五,这里的二成五(也就是25%)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2)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谈话:你打算怎样来表示你理解到的题意? 引导让学生画线段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得出:

(1)这道题是把去年石榴产量看作单位“1”,它是未知的数量。 (2)这里的二成五(也就是25%)是今年比去年增加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25%。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4.让学生xx解答。 解:设去年产石榴x吨。 x+25%x=30 1.25x=30 x=24 答:去年产石榴24吨。 5.思考:还可以列出例外的等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得出:去年的产量×(1+25%)=今年的产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6题 (1)先审题,画出线段图 问: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2)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2.自主练习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出油率的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讲解学习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 1.掌握乙酸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的方法。 一、乙酸 1.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和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实验现象 (1)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生 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 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2H5+ 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和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的官能团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的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和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的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 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和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2.物理性质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的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和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一、乙醇、水、乙酸分子中羟基的活泼性 【例1】下列物质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产生H2的速率排序正确的是() ①C2H5OH②NaOH溶液③醋酸溶液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答案 C 解析金属钠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上是与其中的水反应。已知钠与水反应的速率比乙醇快;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更大,与钠反应速率更快。 归纳总结 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乙酸 [学习目标定位] 1.会写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 2.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并知道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会写乙酸与Na、NaOH、Na2CO3、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会写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知道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是乙酸脱去—OH、乙醇脱去—OH上的H而结合成水,其余部分结合成乙酸乙酯。 一认识乙酸的酸性 1.乙酸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羧基(—COOH)。 2.乙酸又叫醋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是常用的酸味剂,具有酸的通性。现通过以下两个实验来认识乙酸的酸性: ①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稀醋酸溶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②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稀醋酸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讨论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①加入石蕊溶液呈红色。②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生成。以上实验说明乙酸具有酸性。 (2)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比较乙酸、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画出装置图并说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答案 现象:碳酸钠溶液中出现气泡,硅酸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酸性:乙酸>碳酸>硅酸。

归纳总结 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 1.可以说明CH3COOH是弱酸的事实是() A.CH3COOH与水能以任何比互溶 B.CH3COOH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CO2 C.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c(H+)=0.001 mol·L-1 D.1 mol·L-1的CH3CO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 C 解析排除法。选项A只说明CH3COOH易溶于水;选项B说明CH3COOH的酸性比碳酸强;选项D说明CH3COOH显酸性。(选项C中的数据说明CH3COOH没能完全电离,即说明CH3COOH是弱酸——尚未学到)。 2.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CaCO3)的暖瓶或水壶,可以清除其中的水垢。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你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 答案利用食醋清除水垢是利用了醋酸的酸性,它之所以能清除水垢是因为CH3COOH能与CaCO3发生反应: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该反应的发生可以说明CH3COOH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二乙酸的酯化反应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无水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冰醋酸,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观察右边试管中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信息窗二第2课时教学设计(青岛版)

第四单元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在学习小数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小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首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谁来读一下。 二.先学环节 (一)自学教材 下面我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学习新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本56页到57页的内容,比一比哪个组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1.观察图中信息,平胸龟蛋与小鳄鱼蛋相比,哪一个长? (2)仔细观察:0.40分米和0.4分米相等吗?0.40○0.4 (3)观察0.40和0.4,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样的规律吗? 2.总结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小数的大小()。 3.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 0.500=() 13.040=() 3.不能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和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0.9=() 6.07=() 5=() (二)自学检测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的很认真,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5、6题(写到学案上),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要求:认真读题,书写规范,坐姿端正。(你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吗?)

《合格率》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合格率》 教 学 设 计 姓名:栗永莹 单位:上蔡县大路李乡朱里桥小学

六年级数学上册《合格率》教学设计 上蔡县大路李乡朱里桥小学栗永莹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合格率》第一课时内容。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意识指向“数学知识现实化”。其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学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现实问题数学化”。基于这个理念,我把本课设计为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百分率的应用。在具体案例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再利用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去尝试解释,在这个尝试中师生共同探索,进一步明确百分率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解决方法。本堂课的环节一直围绕帮超市进货这一情境逐层展开。到最后跳出合格率,把知识延伸到成活率、达标率、出勤率等方面。培养这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的意识和发散思维、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格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常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课以分数(尤其是百分数意义)及分数乘除法的应用为基础。属于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二)本课具体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是解决百分数应用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这是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学习本节课,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前面百分数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更加清楚认识到合格率的意义以及百分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合格率

合格率》课后反思 《合格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百分数这个单元的一个课时,是将小数或者分数化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问题,实属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会解答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并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另外通过渗透情感,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的愉悦价值。 在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并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算理成了本课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北师版教材的特点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应用价值自然成了本节课的一条主线。鉴于此原因,早几天前我就准备了课件的精心制作,以“生活中的数学”为课的血脉,不断地找资料,想方法,以使自己能以最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状态来发挥,同时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有良好的收效。印象较深的是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搜集有关百分率的问题,使其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虽然涉及了数与数的相互联系,并且涉及了数学方法与算理,但在从教的过程中并没有让我感到力不从心,这也许是我从学生那里学到了进步的感觉。相信在从教过程中进步的点点滴滴都会深深得记录在我教学生涯的历程中。

(小数、分数化百分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很高兴,又到了和同学们遨游数学王国,探索数学奥秘的时间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隐藏在 我们身边的数学资讯。你们想知道吗? 生:……… 师:你们喜欢和家人一起逛超市吗? 师: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们是怎样挑选的呢?主要注意什么? 生1:生产日期 生2:生产厂家 生3:生产卫生许可证 生4:保质期 师:对,这是我们在购物中必须知道的常识。 师:质量检验部门的质检员们为了我们消费者能放心的购买食品,会经常对市面上的商品进行质量检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画面上是两名质检工作人员对两种品牌的罐头进行质量检测,甲牌抽查50箱,43箱合格。乙牌抽查60、箱,50箱合格。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哪种品牌的罐头质量好? 生2:我应该买哪种? 生3:哪种品牌的罐头合格的数量多? 师:好,这个问题提真好!哪种品牌的罐头合格的数量多,相对的来说本品牌罐头的质量要好一些。那么准确的来说,好多少呢?今天我们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合格率”。(板书课题) 师:哪种品牌的罐头合格的数量多,就说明本品牌的罐头合格率高。 2、师:那怎样才能知道哪种产品的合格率高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下面以四人一组用数学知识讨论交流一下到底是哪种品牌罐头的合格率高呢? 3、出示自学提示 (1)认真看书41页例题,想想合格率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什么是合格率?(2)算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合格率,(用什么方法求合格率用什么样的数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 (3)想想小数、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 生:汇报(方法不唯一) 生:汇报师板演:

信息窗二

信息窗二: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在教学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平行线之后,进行的“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教材创设现实情境,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教材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测量、思考、交流的过程,在直观体验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2.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青岛铁路局和湖北铁路局决定在青岛和神农架之间修建一条旅游专列铁路(课件:中国地图,连线青岛—神农架)。从地图上来看,在这两地之间有山、有水,这就给修建铁路带来了麻烦,如果我们同学是设计师,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呢? 学生讨论、猜想、分析,观察地图,发表自己的意见:遇到水时:(1)绕

路(2)架桥(3)海底隧道等;遇到山时:(1)绕路(2)火车爬山(3)修建隧道等。 2.谈话:老师很佩服咱同学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咱同学有没有什么意见呢? 学生再讨论、猜想、分析,得出:(1)绕路需要多费时间、费能源。(2)火车爬山也不太现实。(3)直接通过隧道或者架桥的方法好像更好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设计。提出情境中应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两点之间的距离 (1)给学生一个简易的大山地图,在山的两侧分别标出两个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多画几条这两点的连线,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大山两侧(即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多画几条,然后通过直尺、线等工具测量一下所画的所有线段的长度,标记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操作的感受和发现。 (2)谈话: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能够谈出连接两个点的线段是所有画的连线中最短的一条。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4)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青岛—神农架的地图中,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架桥、修隧道。 (5)尝试练习。 (课件:练习题)第61页第2题 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自主解决。 ③全班交流。 谈话:你能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之间的距离”的例子吗?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并画出两点间的线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画一画、比一比、

第三章 第2节 第2课时.doc

第2课时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最值 考点一利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极值问题多维探究 角度1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极值 【例1-1】已知函数f(x)在R上可导,其导函数为f′(x),且函数y=(1-x)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B.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C.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D.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x<-2时,f′(x)>0;当-22时,f′(x)>0.由此可以得到函数f(x)在x=-2处取得极大值,在x =2处取得极小值. 答案 D 规律方法由图象判断函数y=f(x)的极值,要抓住两点:(1)由y=f′(x)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可得函数y=f(x)的可能极值点;(2)由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看出y =f′(x)的值的正负,从而可得函数y=f(x)的单调性.两者结合可得极值点. 角度2已知函数求极值 【例1-2】(2019·哈尔滨模拟)已知函数f(x)=ln x-ax(a∈R). (1)当a=1 2时,求f(x)的极值; (2)讨论函数f(x)在定义域内极值点的个数. 解(1)当a=1 2时,f(x)=ln x- 1 2x,函数的定义域为(0,+∞)且f′(x)= 1 x- 1 2= 2-x 2x, 令f′(x)=0,得x=2, 于是当x变化时,f′(x),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0,2) 2 (2,+∞) f ′(x ) + 0 - f (x ) ln 2-1 故f (x )在定义域上的极大值为f (x )极大值=f (2)=ln 2-1,无极小值. (2)由(1)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 f ′(x )=1 x -a =1-ax x (x >0). 当a ≤0时,f ′(x )>0在(0,+∞)上恒成立, 即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此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无极值点; 当a >0时,当x ∈? ? ? ??0,1a 时,f ′(x )>0, 当x ∈? ?? ?? 1a ,+∞时,f ′(x )<0, 故函数在x =1 a 处有极大值. 综上可知,当a ≤0时,函数f (x )无极值点, 当a >0时,函数y =f (x )有一个极大值点,且为x =1 a . 规律方法 运用导数求可导函数y =f (x )的极值的一般步骤:(1)先求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再求其导数f ′(x );(2)求方程f ′(x )=0的根;(3)检查导数f ′(x )在方程根的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特别注意: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角度3 已知函数的极(最)值求参数的取值 【例1-3】 已知函数f (x )=ln x . (1)求f (x )图象的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 (2)若函数g (x )=f (x )-mx +m x 存在两个极值点x 1,x 2,求m 的取值范围. 解 (1)f (x )的定义域为(0,+∞),且f ′(x )=1 x . 设切点坐标为(x 0,ln x 0),则切线方程为y =1 x 0 x +ln x 0-1. 把点P (0,-1)代入切线方程,得ln x 0=0,∴x 0=1. ∴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为y =x -1. (2)因为g (x )=f (x )-mx +m x =ln x -mx +m x (x >0),

百分数(二)第3课时《税率》教学设计

《百分数(二)》第3课时 税率 教学目标: 1. 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2. 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 通过对纳税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教学难点:将“税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

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 2.谁能来说说什么叫纳税?为什么要纳税?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课前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学生明白依法纳税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那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税收问题。 注:这两个图片是微课缩略图,介绍税率的意义,并从实际的生活问题讲解税率相关的数量关系,用于预习或复习或课堂播放使用。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微课“【知识点解析】税率”。 1. 理解“税率”的含义。 (1)自学教材第10页,进一步明确纳税的意义。 (2)反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 (3)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纳税项目并进行简单介绍。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

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师:读题,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生:5%是指要要缴纳的营业税是营业额的5%,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 (2)根据分析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30×5%=1.5(万元) 答: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3. 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师:“税率”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李阿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 (1)出示课件。 (2)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规定。(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四年级数学 信息窗1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3课时教案

信息窗1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喜欢我们的学校吗?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学习、游戏,这里有我们快乐的童年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的校园,运用我们学过的口算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快乐的校园情境图) 二、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 (1)(出示学生测量体重图片)谈话:看,同学们正在测量体重。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书第68页第8题。) (2)学生自主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纠正。指名说一说第(1)题。 (3)指名说一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这是一组有规律的口算练习题。 (1)(出示学校公告栏)谈话:我们学校要举行“口算小能手”的竞赛活动,你想参加吗?有信心成为“口算小能手”吗? (2)学生自主完成题目,然后集体交流订正。在规定时间内全做对的同学获得“口算小能手”标志。 (3)比较分析,发现规律: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发现:第一、二组是除数相同,被除数扩大了几倍,商也扩大几倍;第三、四组是被除数相同,除数扩大了几倍,商就缩小几倍。 3.补充练习。(出示学校图书馆图)谈话:我们再到图书馆去看一看。 (1)(出示题目)学校新买来420本书,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2)学生自主完成题目,集体交流订正。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4.补充练习。谈话:(出示校园花坛图或环境图)为了美化校园,学校买了很多漂亮的花,我们一起看一看。 (1)(出示题目)学校买来145盆花,放在大礼堂25盆。剩下的花分给20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几盆花? (2)学生先说说算法,然后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5.补充练习。(出示学生乘车图)清明节的时候,学校组织大家去扫墓。有950人去祭扫烈士墓。每辆限乘40人,至少需要几辆这样的汽车? (1)理解题意:这道题你想怎样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理解剩下的尽管不足40人,但仍需一辆这样的车,所以至

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苯的结构和性质 一、苯的分子结构 (1)苯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碳碳双键。 (2)研究表明: ①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②分子中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平面。 ③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1)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能使溴水褪色,这是因为苯能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 (2)苯的凯库勒式为,不能认为苯分子是单双键交替结构,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例1苯的结构简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苯分子中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及与它们相连的两个氢原子,不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可以分成两类不同的化学键 D.苯分子中既不含有碳碳双键,也不含有碳碳单键 答案 D 解析苯分子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及与它们相连的两个氢原子,这四个原子共直线;苯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双键,苯不属于烯烃;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故选D。 例2下列物质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A.CH3CH==CH2B.CH2==CH2 C. D. 答案 A 解析乙烯和苯都属于平面形结构,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内,而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故可以得出甲基中的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A项含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C项可以看作是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被苯环取代,推知C项中物质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 思维启迪——有机物共面问题的解题规律 (1)甲烷、苯、乙烯分子中的H原子如果被其他原子所取代,则取代后的分子构型基本不变。 (2)当分子中出现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单键(即饱和碳原子)时,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 (3)共价单键可以自由旋转,共价双键不能旋转。 二、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浓烟。 ②苯很难被强氧化剂氧化,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第三章 第三节 第课时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1、掌握乙酸得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得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得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及与人体健康得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得方法。 一、乙酸 1.组成与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与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得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就是一元弱酸,具有酸得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得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与水得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就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得酯化反应 实验现象(1)饱与Na2CO3溶液得液面上有透明得油状液体生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2H5+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与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得官能团就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得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得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与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得就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得就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得—OH被—OR′取代后得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与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物理性质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 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得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得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得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与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