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V AR脉冲响应图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 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可以观测到的经济波动均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造成的。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别给各货币政策变量一个冲击而导致的GDP 的上下波动,以及各金融变量对GDP 波动的贡献率。近几年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用,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面功不可没。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每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只有对各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为经济决策部门今后制定有效的政策及政策组合提供科学的依据。要分析各项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就要分析这些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以及对这些冲击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我们知道,经济时刻受到各种冲击的影响,这些冲击包括需求/供给冲击、内部/外部冲击、货币/财政冲击、暂时/永久冲击、名义/实质冲击等等,经济系统正是在各种冲击的作用下运行的。由于观察到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各种冲击作用下的综合反应,因此我们在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时首先必须从实际运行结果对所关心的冲击进行识别,然后才能进行冲击响应分析。

二、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的冲击理论模型是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ve,简称为VAR) 模型,

及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 简称为IRF) 。使用VAR 模型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对模型中货币政策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做出事先的假定。事实上,我国货币供给量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模型中使用的时间序列向量Y 由三个变量组成: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 、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 。实际GDP 、M1是用其名义值除以价格P 得到,实际利率是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其目的是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从而真实反应对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 的冲击引起的GDP 的变化。

(一)VAR 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

1、VAR 模型

t t t t t CY BY AY Y ε+++=---321

其中,()TTTR,1,M GDP Y t =,t ε为扰动项,A 、B 、C 为参数矩阵。

由于模型的分析结果严格依赖于随机扰动项为白噪声序列这一假设条件,因此我们首先对模型的时间序列向量t Y 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原序列是协整的。这说明,所选指标组成的经济系统,从长期看具有均衡关系。在短期内由于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衡值,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即所选指标适用于上述VAR 模型。 2、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AR 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它所有的内生变量。由以上方程得到的向量移动平均模型(VMA) 为:

+Φ++Φ+Φ+Φ=---p t p t t t t Y εεεε22110

其中p Φ为系数矩阵, ,2,1,0=p ,则对j y 的脉冲引起的i y 的响应函数为:

,.,,,,,2,1,0ij p ij ij ij ΦΦΦΦ。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反应分析

1、 数据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模型估计所采用的数据为1990- 2009年的年度数据。首先我们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步是通过将名义GDP ,名义M1分别除以当年的价格指数得到实际的GDP 和实际的M1,将名义利率减去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得到实际利率R 。第二步,对实际GDP 和

实际M1取对数,消除其大的波动趋势,记为LGDP ,LM1。第三步,通过对LGDP ,LM1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们是非平稳序列,故需对它们进行差分处理记为D(LGDP),D(LM1)。 D(LGDP),D(LM1)可分别表示实际GDP 和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量。 2、模型设定与相关分析

(1)利用所得数据建立VAR 模型

令()()()t t t t R LM D LGDP D Y ,1,=,建立VAR 模型。利用eviews6.0软件,可得到如下输出结果:

D(LGDP) D(LM1) R D(LGDP(-1))

0.640782 -2.439126 -53.53945

(0.44338)

(0.89015)

(33.6032)

[ 1.44522] [-2.74013] [-1.59328]

D(LGDP(-2)) 0.043679 3.500767 -50.04440

(0.39115) (0.78528) (29.6444)

[ 0.11167] [ 4.45797] [-1.68815]

D(LGDP(-3)) -0.195125 -0.962027 48.24476

(0.27000) (0.54206) (20.4626)

[-0.72270] [-1.77477] [ 2.35770]

D(LM1(-1)) 0.056884 -0.734911 -50.27508

(0.13435) (0.26972) (10.1821)

[ 0.42340] [-2.72468] [-4.93760]

D(LM1(-2)) -0.153005 0.294080 -24.96993

(0.19587) (0.39323) (14.8445)

[-0.78117] [ 0.74785] [-1.68210]

D(LM1(-3)) 0.058203 0.010859 -3.123045

(0.20009) (0.40171) (15.1644)

[ 0.29089] [ 0.02703] [-0.20595]

R(-1) -0.009436 0.006380 0.434713

(0.00285) (0.00572) (0.21590)

[-3.31223] [ 1.11554] [ 2.01350]

R(-2) 0.006376 -0.027026 -0.600310

(0.00467) (0.00937) (0.35382)

[ 1.36574] [-2.88347] [-1.69665]

R(-3) -0.001763 0.018418 -0.743042

(0.00387) (0.00778) (0.29364)

[-0.45497] [ 2.36781] [-2.53047]

C 0.093314 0.219606 27.06282

(0.07094) (0.14242) (5.37638)

[ 1.31541] [ 1.54195] [ 5.03365]

上表中不加括号的是参数估计结果,圆括号中表示的是估计系数标准差,中括号中表示的是t检验统计量值。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D(LGDP)主要受到D(LGDP(-1))和R(-1)、R(-2)影响,而又由于LM1各滞后值回归后所得系数不显著,所以对D(LGDP)影响不大。所以从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GDP的变化主要是受到滞后1期的GDP变化量的影响,而受到更早的GDP变化量的影响较弱。同时GDP的变化量还受到实际利率R的影响,该影响主要体现为R的滞后1期和滞后2期对当期GDP变化量的影响。

从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D(LM1)受D(LGDP)滞后项、D(LM1)滞后项以及R滞后项的影响均较为明显。由此可知,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受到前期GDP变化量以及前期货币供应量和前期利率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制定是需要对所有的经济变量进行通盘考虑后才做出决定的。

三、结论

本文利用VAR 模型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冲击有效性的问题。脉冲响应函数作用的结果表明,近年来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的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上论证了凯因斯理论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确性。政府可以通过给货币政策工具变量不断地冲击,从而促进国内生产总值长期持续增长。虽然说货币政策在经济的增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还是实体经济自身所进行的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活动。本文后来还通过对VAR模型的方差分解问题的研究,表明货币供给量是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变量。

2013131638姜传柱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基于1990-2009年的经验数据 2010110315 李小浩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 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 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 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可以观测到的经济波动均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造成的。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V AR) 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别给各货币政策变量一个冲击而导致的GDP 的上下波动,以及各金融变量对GDP 波动的贡献率。近几年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用,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面功不可没。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每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只有对各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为经济决策部门今后制定有效的政策及政策组合提供科学的依据。要分析各项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就要分析这些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以及对这些冲击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我们知道,经济时刻受到各种冲击的影响,这些冲击包括需求/供给冲击、内部/外部冲击、货币/财政冲击、暂时/永久冲击、名义/实质冲击等等,经济系统正是在各种冲击的作用下运行的。由于观察到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各种冲击作用下的综合反应,因此我们在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时首先必须从实际运行结果对所关心的冲击进行识别,然后才能进行冲击响应分析。 二、实证分析

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论文

.. . … 目录 一、网络经济的概述 (1) (一)网络经济概念 (2) (二)网络经济的涵 (3) (三)网络经济的竞争原则 (4) (四)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9) 二、实体经济的概述 (14)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14)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功能 (14) 三、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6) (一)实体经济借助网络经济的表现 (16) (二)网络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的表现 (17) (三)处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8) (四)网络经济的积极作用 (19) (五)网络经济的负面影响 (20) (六)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2) 参考文献 (23)

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适度发展网络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目前中国直接融资比重比较小,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规模小、品种少、运作不够规;金融创新也是刚刚开始。因此应当借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经验,积极探索网络资本的新形式以及网络资本交易的新技术,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在增强防和消除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把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各种衍生工具作为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由于网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挤占实体经济的投资,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对网络经济的扩程度加以控制,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制订相应的货币政策协调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关系,引导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回归。 【关键词】:经济,实体,网络,管理

一、网络经济的概述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网络"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学者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他们的一篇论文《企业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来的,迄今为止已有20多年历史。 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它建立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之上,依靠网络实现经济。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理念 网络经济有两个基本要素:经济行为主体的"集"和经济链的"集"。网络经济与其说是由经济行为主体构成, 还不如说是由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特殊经济联系组成. 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质的, 也可以是异质的。换言之, 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行业的, 也可以是不同行业的。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学号Y07030039000001 姓名简春涛 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指导教师 专业金融学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2010 年 6 月30 日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Graduation Thesis / Design Title Exchange rate undulation to monetary policy influence Department / School Distance Education Specialty(choose one)International Trade Author of Thesis/Design chuntao jian Student ID No. XXXXXXXXX

Thesis Advisor Grade XXXX Date XXXXX 论文审题表 选题研究 课题 汇率波动的影响 题 目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选题 说明 论 文 要 点 本文论述了影响汇率波动 的因素包括:国际收支,利率和 通货膨胀等。汇率波动对货币政 策作用的影响表现在:影响货币 供应量,中央银行的产出,利率 和国际金融业务等。分析得出这 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抵消其负面 影响。

研 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阐述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研究基础针对当前国内外的金融状况,以影响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为基础进行论述,分析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定题 题 目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指导 教师 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时间年月日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V AR脉冲响应图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

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近几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并通过总结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货紧缩;公开市场;中央银行 一、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

房地产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具,都会对房地产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炒房投机的行为。而对于购买首套住房等出于生活必须的购房者,应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2、扩大低价商品住宅的供应量,缩小供需缺口。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只有政府有能力进行调整,要解决房地产市场上的根本问题,平抑房价上涨过快的有效手段,就是扩大低价商品住宅的供应量。政府要提供充足的土地用于低价商品房建设,以缩小供需缺口,只有这样才能使投机炒房失去市场,从而有效地抑制房价上涨过快。 3、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和住房制度。房价不是一个政策就能决定升降的,调控房价需要财政、税务、土地等各方面互相配合,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法律、行政等手段,在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各项改革措施与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出台和落实,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引导房地产业合理健康发展。 4、加快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地方政府摆脱对住宅地产的过度依赖,激发商业、工业地产在创造税收、解决就业方面的长效作用,适时考虑通过税收等手段帮助工商地产走出低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资金的流向保持密切监管和掌控,确保资金能最大限度流入实体经济。 总之,我国投资炒房过热,吸取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政府让利于民,使开发商用最低的本钱价出售,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才能使房价回归理性,使房地产业和实体经济都实现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才元.中国房地产业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袁志刚.樊潇彦;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3]洪静.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新思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李熙娟,李斌.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浅谈网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_刘泽波

The Industrial Study | 产业研究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62浅谈网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刘泽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2 摘要:当前,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已初见端倪。它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本文对网络经济基本内涵、我国的网络经济的现状及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等有关问题做了初步阐述和有益探讨。 目前,网络经济发展热火朝天,不断加速,但不少人心里还有疑虑,对一些问题存在着争论。本文探讨了网络经济的内涵、分析了网络经济的现状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求得共识,增强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经济;发展趋势 ;新增长点 ;社会影响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风靡,接踵而来的是网络经济的兴起。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将会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 二、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经济渗透到贸易活动的各个阶段,其迅速发展正在引起世界巨大的变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正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雨要手段。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任何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从而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因而,网络经济将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它主要表现在: 网络经济作为当代经济活动最新的、最活跃的形式,已经在当今的经济生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根本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上导因素、运行形式、经济内容以及经济商品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由于网络产品和服务价格不断下降、质量与性能不断完善,使得我国可以用较少的钱购买和安装实际界上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使用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实现与发达国家存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同时,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对我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以及金融、保险、贸易等行业进行改造,使这些产业较大幅度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对我国就业、收入分配和传统产业形成巨大冲击: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职业的就业者之间,尤其将会严重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传统产业而言,网络化必将使那些不能提供一流产品、一流服务的企业陷于困境或破产,在垒球生产能力过剩中失去生存空间。三是对我国制度、文化带来一定影响:网络经济使国别概念淡化,具有极强的全球化特点,这对我们已经习惯的管坪体制和政策会产生冲击。一方面,各国政府所设定的种种限制性政策,将被国际统一规则所取代。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使政府进行国家干 预的理由变得苍白。 三、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济发展的趋势.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辅助设计、制造和集成制造等,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实施着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我国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投资以及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 总之,网络经济具有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方便、交货方式便捷快速等优点,所以其发展前景看好、潜力巨大。但目前,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我国,网络经济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管理等角度,也都还存在诸多急需探索和解决的课题。但网络经济作为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模式已经初见端倪,它的迅速发展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极大地促进和拉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这为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而且其优势更是无法模仿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参考文献: [1]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6) [2]刘立达,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2000(11) [3]刘骏民,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1996(12) 作者简介: 刘泽波,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教师,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方。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影响:发展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采取货币政策的措施以及达到的目标 1.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刺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货币刺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近期由于经济增长下行,我国货币政策正在一步步走向宽松。2014年GDP 名义增长率为8.2%,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2.2%,高出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2015年一季度GDP名义增长率(同比)5.8%,而M2增长11.6%,差额扩大到近6个百分点[1]。从贷款看,去年全年增发人民币贷款9.8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已增发人民币贷款4.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发1.2万亿元。 这些说明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相当宽松。但由于近期降准降息政策连续出台,并使用了其他政策手段释放流动性,可预计今年上半年的货币宽松程度还在继续扩大,实际上已超出了原来宣布的稳健货币政策的范围。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把股市从去年的2000点左右迅速推过4400点。截至5月12日,沪深A股市场2688支股票中已有近千只股票市盈率过百,127只市盈率过千;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达到了122,市值已经明显虚高。如果货币政策继续持扩张态势,还可能促使股市继续暴涨,催生更大泡沫。 当前是否需要采取继续扩大流动性的政策?支持者主要提出了如下理由:其一,目前增长率下行趋势还在持续,要提振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就应当继续走向宽松。其二,当前价格下行,说明通货紧缩、流动性不足,需要放松货币。其三,实体经济企业仍然面临贷款难,市场利率显著高于基准利率,需要继续降准降息,才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上述说法,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几方面的理由都值得认真推敲。 1. 经济增长持续下行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根本原因不是缺钱,而是长时期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根本问题出在结构失衡。我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最终消费率(占GDP)大体保持在63%上下,在长达20年时间里以36%左右的资本形成率支持了年均9.9%的经济增长。而在2000-2013年期间,最终消费率从62%大幅下降到50%以下,居民消费从GDP的46%降到36%,而总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各自上升了十几个百分点,已分别超过和接近GDP的50%。 以GDP的半数用来储蓄和投资,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现象。我国过去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但近十几年来储蓄率和投资率越来越高,生产能力扩张过快,而消费率则不断走低,消费增长赶不上投资的增长,自然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供过于求、内需不足。前些年出口高速增长,外需快速扩大弥补了内需不足,带动了经济增长,掩盖了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平衡的现象。而近年来出口增速下滑,加上2008-2010年期间政府投资和货币刺激促成的大规模投资扩张,使结构失衡凸显出来,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增长乏力。因此,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供需关系失衡,是增长下行的基本原因;只要这一结构失衡状况得不到纠正,增长下行的压力就不会消除。 在当前条件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推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普遍刺激社会投资来实现的。而在投资过度,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继续刺激投资对经济增长只能有非常短暂的拉动作用,而同时会导致产能进一步扩张,未来会加剧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矛盾,使结构失衡趋于严重,中长期增长将面临更大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由于大部分生产领域供过于求,有效投资的空间相对有限,使额外释放的流动性难以进入实体经济,而将大量进入股市、房市,催生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预期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 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 首先将预期运用于菲利普斯曲线,随后卢卡斯进一步研究预期,并在 此基础上建立了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 动态反馈的预期。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框架中,预期同样在货币政策 效率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鲁德布施(Rudebusch,1996)研究认为,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帕 洛维塔和维伦(Paloviita和Viren,2005)在对欧盟的通货膨胀进行 实证研究中就强调了这一点。欧菲尼德斯和威廉姆斯(Or-phanides和Willianms,2004)在对美国货币政策历史进行分析时也得出同样结论。所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关键在于引导通货膨胀预期的 政策框架效率。当前,因为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各种因素 错综复杂,加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在对未来通胀 预期时不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只能利用有限的过去和当前的信息 做出有限理性预期。这种有限理性预期既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 也可能相背离,使心理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转轨时期我国公众预期的特殊性加以研究,辅之以相 对应的措施加以准确引导,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并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 预期是普遍存有的,在进行经济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公众都是依据所 掌握的相关信息,在预期的支配下,做出消费、储蓄、投资等决策行为。 (一)传统预期理论发展传统预期理论主要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完全理 性人基础之上,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在跨期选择中实现效用最大化。目前主要经历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 及理性预期理论等四个理论阶段。其中静态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陆峰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 我是来自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的,我叫陆峰。我们是长期从事互联网产业相关的研究,最近大家探讨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说,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最近两年来,2015年7月份的时候,咱们国家发布了“互联网+”战略,最近两年来,咱们国家的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是非常快。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咱们实体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是关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打垮了实体经济,针对这个负面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展开讨论,这种论述是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个人认为是实体经济当前发展的健康还是不健康,其实跟互联网关系不是很大。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仍旧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跟互联网融合仍是虚拟经济。 我们知道4月21号的时候,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时候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近几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实体经济传统的组织、运作、服务、商业模式带来了不少的冲击,让实体经济步入了发展的镇痛期。当前可以说是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正确看待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积极发挥互联网第一创新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将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开启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新方位。

我们知道,最近两年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越来越快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动能重要来源。围绕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今天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交流和探讨。 第一个方面就是说,“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主要讲讲就说是,“互联网+”战略下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大背景,这些大背景对我们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就是讲讲,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个深刻影响主要是从互联网对我们实体经济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带来的一些深刻的变革。 第三个方面主要讲讲,互联网培育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知道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发展。 一、“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背景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基础设施 2008年咱们国家工信部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是不断的加快升级,经过过去的八、九年宽带普及提速的方面的努力,我们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云+网+端”这种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前我们企业搞信息化,哪怕是各个部门搞信息化的时候非常麻烦,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大动作是降息。11月下旬人民 币存贷款利率下降1.08%,是十年来罕见的猛烈的货币政策动作, 体现出政策当局对未来宏观经济下行的担懮。正如降温的政策效应 需要累积一样,升温政策要将企业与居民的情绪点燃,同样需要时 间的积累和政策能量的持续加温。因此,市场与政策的博弈过程中,降息的预期仍然会持续。第二个大动作是放开信贷额度。伴积极财 政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也 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从而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的『枯 萎病』。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 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对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因此,以积极财政政策来抵消外需萎缩,4 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将从生产第一部类入手,这种需求必须有配套资 金的支持。笔者预期,从今年冬天开始的以高速铁路为中心的固定 资产投资,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持续的流动资金的支持,这必然形成对货币信贷额度的冲动性需求。全球性金融危机经 济衰退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面积滑坡,迫使政 府在结构调整没有完成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 扩大的信贷规模,将直接持续地为上游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 中国经济有可能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政策性力量的强力促成下迅 速摆脱『危机』的压力,但最终需求因为外贸和内需不足而迫使经 济再次回落,从而形成相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资料过剩,这种 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效益保证,最终迫使银行以商业利益为目 标而收缩信贷。这种预期的潜台词是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走 出一个W底。换句话说,在中国经济已经高度介入全球经济循环时,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还会受到国际力量的消极影响,为了抵消这种消 极影响,货币政策上就得运用汇率工具了。 由此而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大动作就该是人民币主动或者变相贬值了。当前,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为相关企业出 口提供政策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政性的货币贬值,但出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打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问过程 (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 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问,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问,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②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与金融条件。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a.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距:b.市场时滞是指从中问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2)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一般说来,时滞短,则政策见效快,也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但相对来说,时滞长短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滞是否稳定可预测。如果时滞不稳定,难以预测,那么,即使货币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出台的时机也合适,但货币政策可能会在错误的时点上生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虽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难以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的对策,货币当局的政策可能归于无效。不过,实际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有个过程,因此,货币政策仍会部分有效。 4.其他经济政治因索的影响 (1)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问内,如果经济出现某此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 (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此主体会作出强烈反应,形成压力,迫使货币政策调整。

浅谈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两者的关系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明确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来揭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以便使人们深刻认识虚拟经济,通过有效措施来发展虚拟经济并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共同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由去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成为现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蔓延,世界各国联手行动,以期将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深刻认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及影响,对抑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概念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债券,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以钱生钱。其本质是虚拟资本以价值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作的权益交易。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与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它既表现为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表现为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的具体存在形态表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这些都是真实资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资本职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比,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特点。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1. 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的出现特别是货币的产生标志着实体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财富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产生了货币资金调剂的必要。私有制的存在则决定了这种货币余缺的调剂只能采取借贷方式。在这种借贷行为中,贷方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往往要求掌握一种书面的债权债务凭证即借据这种凭证或借据便成为虚拟资本的最早形式。贷方据此而获取利息收益的借贷活动,也随之演变为最初的虚拟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只是在人类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适应实体经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实体经济的状况是虚拟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当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时,则虚拟经济必然茁壮成长;而当宏观经济不景气,各种原因致使实体经济出了问题,最终必然会传导并影响到虚拟经济。如上市公司质量的下降以及宏观经济态势的低迷将会削弱股票价格稳定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实体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保证虚拟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 2. 虚拟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因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应当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但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非同步发展,而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的,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是以票券方式拥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特殊经济活动领域,主要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通过股票等金融工具又可衍生出股票期权、期货合约等多种证券形式,这些就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了,并且由此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经常与实体经济规模产生很大的偏差。[!--empirenews.page--] 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尽管虚拟经济决定于实体经济,但是它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它既可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可能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 [1][2]下一页 1.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资金融通工具和资金融通方式,同时也使融资企业有更多的规避风险的方法,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2)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可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良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的再次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3)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提供了许多新的劳动就业机会。 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制约作用适度发展的虚拟经济能促进实体经济的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

二、货币政策应积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关联。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汇率等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量,也通过信贷投向影响实体经济的结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等,对货币政策传导有直接影响。随着产业发展、城乡融合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正出现两个重要变化(图2):一是第三产业中金融和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在2009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占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78年的28.2%降至2009年的10.3%,未来可能进一步降至10%以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则从1978年的4. 1%升至2009年的10.7%,未来可能继续上升。二是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即将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6.3%,比2008年下降1.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3.4%,比2008年上升1.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8%。照此速度,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将超过第二产业,但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尚需时日。 图2:GDP构成的产业结构(1978-2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0)。 对货币政策而言,值得关注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理论上,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支付习惯、财政金融制度等影响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但实际上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产业结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不同,各国货币流通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且波动性较大。就产业结构而言,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各国货币流通速度的迅速下降一般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产业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尤其是以农业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和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动往往伴随货币流通速度的显著下降。韩国、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在1978-2005年间均出现类似情况。如韩国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