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条件概率公开课课件

条件概率公开课课件

二项分布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比赛获奖版

二项分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及条件概率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在解答题中常和分布列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考察,属中档题目。条件概率和相互独立事件的两个概念的引入,是为了更深刻的理解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复习了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分布列,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等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学习、互相合作,还有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发现二项分布的特点。此外还要让学生加强学二项分布与前面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 理解二项分布的概念; 能利用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领会二项分布需要满足的条件,培养运用概率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二项分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化对某些随机现象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n重伯努利试验); 理解二项分布的概念; 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由学生熟悉的硬币试验,和姚明投篮的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探究过程由学生合作来完成。在知识运用环节,模拟摸奖活动,由中奖学生选题做题,以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情境1:在相同条件下,抛硬币3次,研究正面朝上的次数. 情境2:姚明作为中锋,职业生涯中投篮命中率为0.8,现假设投篮4次且每次命中率相同.研究投中次数. 问题1:如果将抛一次硬币看成做了一次试验,那么一共进行了多少次试验?试验间是否独立?每次试验有几个可能的结果?每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为多少?

公开课充要条件教案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二)能力训练要求 1.充要条件的概念.1.理解并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 2.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3.把充要条件的思想自觉地运用到解题之中.3.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2.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教学难点 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1、什么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试判断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 (2)若a>b,则a+c>b+c. (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 Ⅱ.讲授新课 §1.2.2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q,且q?p”. 这时p既是p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整数?a是无理数”则“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命题(2)中因“a>b?a+c>b+c”,又有“a+c>b+c?a>b”,则“a>b”是“a+c>b+c”的充要条件. 命题(3)中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Δ>0”,又有“Δ>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 则“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是“判断式Δ>0”的充要条件. 例1 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b=0,q:f(x)=ax2+bx+c是偶函数; (2)p:x>0,y>0,q:xy>0; (3)p:a>b,q:a+c>b+c; (4)p:两直线平行;q:两直线的斜率相等. 命题(1)中因“(x-2)(x-3)=0?x=2或x=3x-2=0”; 而“x-2=0?(x-2)(x-3)=0”,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命题(2)中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3)中因“x=3?x2=9”,而“x2=9”x=3”,所以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命题(4)中因“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因“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命题(5)中因:p:x 3 2+ x=x2?x(3 2+ x-x)=0,解得x=0或x=3;q:2x+3=x2得x= -1或x=3.则有p q且q p.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由命题(5)可知:对复杂命题条件的判断,应先等价变形后,再进行推理判定.

公开课《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4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猜礼物 2.猜猜糖果在哪只手里。 3.(1)教师将颗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4.(2)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5.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师:下周星期三就是万圣节了,老师打算在我们班举办一次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优质公开课一等奖)

高一数学065 高一年级 7 班教师方雄飞学生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频率的意义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2)在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能辨析生活中的随机现象,澄清生活中对概率的一些错误认识,并通过做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对某些随机事件的概率进行估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掷硬币” “游戏公平性”等问题的探究,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用随机的观点认识世界,使学生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丰富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认识,知道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分析折线图、辩证的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交流合作法,辅之以其它教学法,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通过抛硬币活动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实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讨论,最 后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归纳出当试验次数大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一个常数附近。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使有限的时间成为无限的空间。 事先教师准备图表、电脑、硬币等。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生活实例1:“2016年2月28日,勇士对雷霆,库里超远三分绝杀,将比分定格为121:118” 问题1:你能确定神奇的库里在下一场NBA比赛中的超远三分一定能进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随机事件及概率的原因和必要性. 生活实例2:“2016年奥运会张梦雪摘得中国军团首金” 问题2:为什么射击比赛中每一枪都如此扣人心弦呢? 设计意图:奥运会是社会热点话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生活实例3:“足球比赛中我们常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优先权” 问题3:那么能够预先确定谁获胜吗? 设计意图:回到学生身边.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共性,包含了综合、概括、比较等分析过程,是形成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情境中,为后续的思维活动建立起感性认识基础. 2.归纳共性,形成随机事件的概念 问题4:从结果能够预知的角度看,能够发现以上事件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基础,此时学生能够有效的概括、抽取上述生活体验的共性.在数学上研究事件时,主要关注在相应的条件下,事件是否发生,因此在提问时明确思考的角度,让学生的思维直指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必要的发散. 问题5:以上这些事件都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那么在自己的身边,还能找到此类的事件吗?(学生举例) 问题6:有没有不属于此类的事件呢?(学生举例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通过以上思考,发现事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必然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设计意图在形成概念之前,通过主动的思考,在自己身边举例,巩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思维基础;二是通过对比,明确事件分类的标准和概念之间的差异. 例1 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 “在地球上,抛出的石头会下落”;(2) “中山市明天天晴”; (3) “如果a>b,那么a-b>0”; (4)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新闻”; (5) “手电筒的的电池没电,灯泡发亮”;(6)“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 (7)“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8) “随机选取一个实数x,得|x|≥0”. (9)“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10) “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必然事件有;不可能事件有;随机事件有 设计意图形成概念之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认识新知,初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3.深入情境,体会随机事件的规律性 我们看到,随机事件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因为体育比赛中充满了随机事件,而让比赛更加刺激、精彩,让观众更加紧张投入;因为每天的校园生活充满了随机事件,而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兴奋而新奇;也正因为人生道路上充满了随机事件,而让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精彩.同时,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富有悲凉色彩的随机事件,那我们是不是因此而心中时刻都充满着恐慌呢?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是个随机事件,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因此而放弃了今天的努力了呢? 设计意图这一段教学首先呈现了随机事件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体现了教师对数学、对概率的喜爱和热情,传递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其次,这段教学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引出了下面研究思考的方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就揭示了人们认识随机事件的过程,以及随机事件随机性和规律性之间的联系.第三,通过反问,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不断体验已经使我们积累了一些对随机事件规律性的感性认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挖掘出这些感性认识下面的理性依据,以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探究,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回到最开始的三个实例中,反思其中包含着哪些对随机事件规律性的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进行理性思考. 问题7: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既然三分球的命中有随机性,为什么要选择库里来投这个决定成败的三分球而不是其他队员呢? (2)既然每个人参加奥运会获得金牌都是随机事件,为什么派张梦雪来参加奥运会而不是其他人?

高中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版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由于概率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指导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概率不仅是高考重点内容,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 相对于传统的代数、几何而言,概率论形成较晚,其定义方式新颖独特,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理解概率的难点所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初中知识基础上通过数学试验展开了对概率的研究——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属于原认知性知识,本节课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剖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我们利用事件发生的频率估计概率的实践经验,通过抛硬币的数学试验让学生逐渐体会虽然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其发生与否不可确定,但是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其概率值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接近于一个常数。体会偶然与必然的联系,体会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等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通过抛掷硬币了解概率的定义、明确其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设置 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⑵通过试验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 P A的区别与联系 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公开课教案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授课教师:方林 授课时间:2015.11.21上午第一节 地点:高二(7)班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又一次锻炼了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爱拼才会赢。 提问:这是不是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判断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 那么爱拼和赢在数学中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这就是我们这就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ab=0,则a =0. 此命题是假命题,即:?/p:ab=0q a=0 (2)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此命题是真命题,即:?p:两个角是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q 这两个角相等 (3)若x 2=y 2,则x=y; 此命题是假命题,即22::x y x y =?=/p q (4)若x >a2 + b 2,则x>2ab , 此命题是真命题,即22::2x a b x ab >+?>p q 提问:对于命题“若p,则q ”,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看p 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示范教案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2.1 条件概率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条件概率的概念在概率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科书只是简单介绍条件概率的初等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以简单事例为载体,逐步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条件概率的思想.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掌握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抓阄游戏: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活动结果: 法一:若抽到中奖奖券用“Y”表示,没有抽到用“Y ”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Y Y Y ,Y Y Y 和Y Y Y.用B 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 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的概率为P(B)=13 . 故三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相同的. 法二:(利用乘法原理)记A i 表示:“第i 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i =1,2,3, 则有P(A 1)=13,P(A 2)=2×13×2=13,P(A 3)=2×1×13×2×1=13 . 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内同学合作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因势利导. 学情预测:一些学生缺乏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适当辅助完成.

全国优质课-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 学 设 计

§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内容解析: 1. 教学内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若p,则q”为真命题,记作p q ?.称p是q的充分条件,称q是p的必要条件.所以“p q ?”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之间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三种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号表示,后两者是文字表示.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研究命题中p与q之间的关系,所以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关键是分清条件与结论,再判断命题的真假. 另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和集合知识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外延拓展的同时,从“形”上(韦恩图表示集合关系)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内涵. 2. 知识地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的内容.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判断,才可以说是建立起了保证数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完整的逻辑结构.为了提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质量,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 教材安排了“命题”这一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 并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 在选修中学习逻辑用语,可以结合逻辑用语的使用,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必修部分的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升,同时能够体现出逻辑用语的工具价值,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当中,这使得逻辑用语的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思想方法: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蕴含着观察、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在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中,还体现了数学思维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以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这些都是数学的精髓. 4. 教学重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的形成及判定方法. 5. 教学难点:

条件概率优秀教学设计

2.2.1条件概率(特色班)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已经掌握了求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条件概率的概念在概率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书只是简单介绍条件概率的初等定义,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采用了简单事例为载体,通过逐步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条件概率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公式、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计算事件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推理论证、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发现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教学重点】: 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 2.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突破点】: 用具体简单事例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提高学生对条件概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老师思维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法、学法设计】: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在一个盒子中有大小一样的20个球,其中10个红球,10个白球。求第1个人摸出1个 红球,紧接着第2个人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 答案:10 19 2.抛掷两颗均匀的骰子,已知第一颗骰子掷出6点,问:掷出点数之和大于等于10的概率。 答案:1 2 3. 抛掷两颗均匀的骰子,已知点数不同,求至少有一个是6点的概率? 答案:1 3 4.根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某地四月份刮东风的概率是 4 15 ,既刮东风又下雨的 概率是7 30 ,已知某地四月份刮东风的条件下,问下雨的概率: 答案:7 8 5.在50件产品中有一等品45件,非一等品5件,在此5件中,二等品2件、废品3件,现从这50件产品中任意抽取一件(每件被抽到是等可能的),问抽到的是废品的概率为多少?己知抽到非一等品,问是废品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0.06、0.6 6.一批零件共100个,次品率为10%,从中任取一个零件,取出后不放回去,再从余下的部分中任取一个零件,求“第一次取得次品且第二次取得正品”的概率. 答案:1 11 7. 设100 件产品中有70 件一等品,25 件二等品,规定一、二等品为合格品.从中任取1 件,求(1) 取得一等品的概率;(2) 已知取得的是合格品,求它是一等品的概率. 答案:(1) 7 10 (2) 14 19 8.从一副扑克牌(52张)中任意抽取一张,求:(1)这张牌是红桃的概率是多少?(2)这张牌是人头像(J,Q,K)的概率是多少?(3)在这张牌是红桃的条件下,有人头像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1)1 4 ;(2) 3 13 ;(3) 3 13 9.某种动物由出生活到20岁的概率为0.8,活到25岁的概率为0.4,问现年20岁的这种动物活到25岁的概率是多少?答案为0.5 10. 甲、乙两班共有70名同学,其中女同学40名.设甲班有30名同学,而女生15名,问在碰到甲班同学时,正好碰到一名女同学的概率?(答案为0.5)11. 从1—100个整数中,任取一数,已知取出的—数是不大于50的数,求它是2或3的倍数的概率.(答案为23/50)

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8.2.2 条件概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条件概率公式解决有关的简单概率问题. (二)情感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和兴趣,加深学生对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认知规律的认识,树立学生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能力目标 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归纳能力及运算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 条件概率的概念,条件概率公式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条件概率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条件概率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 (配合多媒体演示) 问题1:掷一个骰子,求掷出的点数为3的概率. [学生] (回答) 6 1 [教师]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本次试验的全集Ω={1,2,3,4,5,6},设B ={掷出点数为3},则B 的基本事件数为1. 6 1)(=中的元素数 中的元素数Ω= ∴B B P [教师] (配合多媒体演示) 问题2:掷一个骰子,已知掷出了奇数,求这个奇数是3的概率. [学生] (回答)31 [教师]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掷出了奇数后,试验的可能结果只有3个,它们是1,3,5. 本次试验的全集改变为A ={1,3,5},这时相对于问题1,试验的条件已经改变. 设B ={掷出的点数为3},则B ={3},这时全集A 所含基本事件数为3,B 所含基本事件 数为1,则P (已知掷出奇数的条件下,掷出3)= 3 1 A =中的元素数中的元素数 B . [教师] (针对问题2再次设问)问题2与问题1都是求掷出奇数3的概率,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学生] 这两个问题的提法是不一样的,问题1是在原有条件(即掷出点数1,2,3,4,5,6的一切可能情形)下求得的;而问题2是一种新的提法,即在原有条件下还另外增加了一个附加条件(已知掷出点数为奇数)下求得的,显然这种带附加条件的概率不同于P(A)也不同P(A ∩B). [教师] (归纳小结,引出条件概率的概念)问题2虽然也是讨论事件B (掷出点数3)的概率,但是却以已知事件A (掷出奇数为前提的,这样的概率称为A 发生条件下的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 (板书课题——条件概率) (二)传授新知 1.形成概念 [教师]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引出下列概念: (多媒体演示)设A 、B 是事件,用P(B|A)表示已知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条件概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A版--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016年10月

1.2.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内容解析: 1. 教学内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在p q ?时,对p与q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是一个数学概念.“p q ?”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之间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三种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号表示,后两者是文字表示.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研究命题中p与q之间的关系,所以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关键是分清条件与结论,再判断命题的真假.考虑到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在判断上还需关注方向性.另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和集合知识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外延拓展的同时,从“形”上(韦恩图表示集合关系)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内涵. 2. 知识地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的内容.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在数学学科中大量的命题用它们来叙述.“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在前一节“命题及其关系”的基础产生的新知,也为后续“充要条件”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升,同时能够体现出逻辑用语的工具价值,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学习. 3. 思想方法: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蕴含着数学发现中的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在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中还体现了数学思维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些都是数学的精髓. 4. 教学重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5. 教学难点: 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置:

“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课题:《充要条件》 课程名称:数学 《充要条件》教学设计学科数学所在章节第一章《集合》的第四节课型新授课教学班级13级电子 学时安排1课时专业电子技术应用 学生数28人授课时间2013.11.29 使用教材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修订版)

教学说明 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数学上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日常生活中的“充分”“必要”的意义很相近。而学生对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需要一定时间的体会,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会适当借助日常生活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例子,结合具体的数学命题来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充要条件。 教师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数学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电路图的模板观察、实验探究来认识概念和理解概念,通过加强数学与专业的结合,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活动 通过“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的学习环节,从不同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 研究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由生活事例引出课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把某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简单、形象、直观易于接受;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扩展探究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将数学融入生活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定义及简单运用。 2.能力目标: 掌握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和充要性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 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关键点利用学生“动手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对象是13级电子专业的学生,他们主要学习电子设备的组装与应用,将从事电子生产应用等相关的职业岗位。这群可爱的男生,他们身上虽有不足,但不乏闪光点。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喜欢专业课。但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薄弱,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法情境导入法数学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本课是高中数学第一章第4节,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掌握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及其证明方法;

2.教学难点:命题条件充要性的判断及其证明。 多媒体

一、情景引入,温故知新 情景1:如图所示电路中(整个电路及灯泡一切正常), 记p:闭合开关A, q:灯泡亮。 请把这个电路图改写为“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并判断真假。 【答案】真命题 情景2:记p:x >2, q:x >0 。 判断命题“若x >2 ,则 x >0”的真假。 【答案】真命题 二、探索新知 探究一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 1.思考:下列“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2 430,1;x x x -+==则 (4)若平面内两条直线a 和b 均垂直于直线l ,则a p q ?

《条件概率》说课稿高品质版

《条件概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概率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它自成体系,是数学中一个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与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条件概率》(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选修2-3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巩固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研究相互独立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条件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的推导及条件概率的计算;难点是条件概率的判断与计算;教学关键是数学建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归纳、类比的方法和建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这两年高考改卷的反馈信息,考生在概率题的书面表达上丢分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因此本节课还想达到: 表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严谨和简洁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困难,提 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分析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设问、归纳、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四、学法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课堂设计了: ①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②类比推导——得出公式 ③讨论研究——归纳方法 ④即时训练——巩固方法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必要条件 文化组李恒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论证中正确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在论证中的正确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1,则x2≥1; 2.若x2=y2,则x=y。 在这里,第1个命题是真命题,这是因为由x≥1,可以推出x2≥1;而在第2个命题中,由x2=y2并不能推出x=y,

我们说它是一个假命题。 一般我们用字母p表示第一个命题,用字母q表示第二个命题,在命题1中,我们说,由p可以推出q,并把它表示成“p?q”。 二、进行新课 (一)介绍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p、q,如果有 p?q 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在第一命题中,我们说“x≥1”是“x2≥1”的充分条件,“x2≥1”是“x≥1”的必要条件。 (二)练习 下列各命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吗? 1.p:两直线平行;q:同位角相等。 2.p:x是无理数;q:x+3是无理数。 3.p:x2=1;q:x=1。 4.p:x

1.2.2充要条件(优秀经典公开课比赛教案)

1.2.2充要条件 一、教材分析: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命题及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等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学习和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理解必要条件概念 五、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1课时 2、学情分析: 3、教具选择: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1、自主导学: 2、合作探究 分组探究: 复习准备: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1):p a Q ∈; ∈,:q a R (2):p a R ∈; ∈,:q a Q (3):p内错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4):p两直线平行,:q内错角相等. 讲授新课: 教学充要条件: ①一般地,如果既有p q ?. 此时,我们 ?,又有q p ?,就记作p q 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②上述命题中(3)(4)命题都满足p q ?,也就是说p是q的充要条件,当然,也可以说q是p的充要条件. 例题讲解:课本11页:例3 3、巩固训练:课本12页:练习 4、拓展延伸: 5、师生合作总结: 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八、课外作业: 课本12页:习题1.2 A组 3 九、板书设计:

条件概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条件概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编稿:赵雷审稿:李霞 【学习目标】 1.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和概率的乘法公式. 2.能运用条件概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会判断两个事件是否为相互独立事件. 4.能运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条件概率的概念 1.定义 设A、B为两个事件,且()0 P A>,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 用符号(|) P B A表示。 (|) P B A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 要点诠释 在条件概率的定义中,事件A在“事件B已发生”这个附加条件下的概率与没有这个附加条件的概率是不同的,应该说,每一个随机试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而这里所说的条件概率,则是当试验结果的一部分信息已知,求另一事件在此条件下发生的概率. 2.P(A|B)、P(AB)、P(B)的区别 P(A|B)是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P(AB)是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无附加条件。 P(B)是事件B发生的概率,无附加条件. 它们的联系是: () (|) () P AB P A B P B =. 要点诠释 一般说来,对于概率P(A|B)与概率P(A),它们都以基本事件空间Ω为总样本,但它们取概率的前提是不相同的。概率P(A)是指在整个基本事件空间Ω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条件概率P(A|B)是指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例如,盒中球的个数如下表。从中任取一球,记A=“取得篮球”,B=“取得玻璃球”。基本事件空间Ω包 含的样本点总数为16,事件A包含的样本点总数为11,故 11 () P A=。 如果已知取得玻璃球的条件下取得篮球的概率就是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那么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高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高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高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充要条件 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难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说出“ ”的含义 2.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q”及“q p”是否成立 (1)p:内错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2)p:三角形三边相等q:三角形三个角相等 (二)授新课

1.(通过复习提问直接引入课题)充要条件定义: 一般地,如果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点明思路: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查p q是否成立,即若p则q形式命题是否正确,还得考察q p是否成立,即若q则p形式命题是否正确。 2.辨析题:(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引导并归纳) 思考: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 p: x是6的倍数。q:x是2的倍数 2) p: x是2的倍数。q:x是6的倍数 3) p: x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q:x是6的倍数 4) p: x是4的倍数q:x是6的倍数

总结:1) p q 且q≠> p 则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 q p 且p≠>q 则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3) p q 且q p 则q 是p的充要条件 4) p≠>q 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强调: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虑p q是否成立,同时还要考虑q p是否成立。 且p是q的什么条件,以上四种情况必具其一. 3 巩固强化 例一:指出下列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 p:x>1 q:x>2 2) p:x>5 q:x>-1 3) p:(x-2)(x-3)=0 q:x-2=0 4) p:x=3 q: =9 5) p:x=±1 q:x -1=0 xx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本课是高中数学第一章第4节,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1.教学重点: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掌握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及其证明方法; 2.教学难点:命题条件充要性的判断及其证明。 多媒体

一、情景引入,温故知新 情景1:如图所示电路中(整个电路及灯泡一切正常), 记p:闭合开关A, q:灯泡亮。 请把这个电路图改写为“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并判断真假。 【答案】真命题 情景2:记p:x >2, q:x >0 。 判断命题“若x >2 ,则 x >0”的真假。 【答案】真命题 二、探索新知 探究一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 1.思考:下列“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2 430,1;x x x -+==则 (4)若平面内两条直线a 和b 均垂直于直线l ,则a//b 。 【答案】(1)真 (2)假 (3) 假 (4)真 2、归纳新知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 一般地,用p 、 q 分别表示两个命题,如果命题p 成立,可以推出命题q 也成立,即p q ?,那么p 叫做q 的充分条件, p 叫做q 的必要 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