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气照明回路的接地保护方式选择

电气照明回路的接地保护方式选择

电气照明回路的接地保护方式选择
电气照明回路的接地保护方式选择

电气照明回路的接地保护方式选择

中国建筑电气网https://www.doczj.com/doc/9c3297907.html,发布日期:2012-05-29 来源:中国建筑电气网作者:易斌米红菊刘学义刘波

核心提示:现有规范条文对电气照明接地保护方式要求引起误导。文章结合灯具的防触电方式分类,对室内照明回路是否应引出地线加以讨论;对室外电气照明设施的保护接地方式加以比较,建议在当下漏电保护装置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室外电气照明回路应优先选用局部TT系统。

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防间接触电保护措施是需要重点加以考虑的内容。但在实际工程中,电气照明回路的接地保护方式选择正确与否,往往被设计及施工人员所忽视。如很多设计人员及监理、施工方,仍在按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中要求实施,即只要求安装高度低于2.4m的电气照明回路引出地线。事实上,上述条文与现行规范标准的要求已相违背。另外,室外照明装置的接地保护,也有很多设计人员沿用TN方式,这一做法也值得商榷。

1室内照明回路接地保护设计

在室内电气照明设计中,常规做法是将普通照明回路采用单级空开加以保护,回路中只配出相线与中性线。实际上,这一通行的做法已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对灯具的接地保护有明确规定:

(1)当采用I类灯具时,灯具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可靠接地。

(2)安全特低电压供电应采用安全隔离变压器,其二次侧不应做保护接地。

照明回路是否需要引出接地线,应根据所选灯具的防触电分类,以及电气系统的间接触电防护方式而定。

灯具的防触电保护,即每个灯具所有可触及的金属部件正常工作时都不带电流。对于正常运行时带电的部件必须采用绝缘措施,以避免人体接触到这些部件。另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它的保护措施,避免发生漏电时可触及的金属部件带电。

《GB7000.1-2007/IEC60598-1:2003,IDT灯具一般要求与实验》将灯具的防触电分类分为I类、Ⅱ类、Ⅲ类三种,其分类标准如下:Ⅰ类灯具

(classⅠluminaire),其防触电保护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还包括附加的安全措施,即易触及的导电部件连接到设施的固定线路中的保护接地导体上,使易触及的导电部件在基本绝缘失效时不致带电。Ⅱ类灯具(classⅡluminaire)的防触电保护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具有附加安全措施。例如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没有保护接地或依赖安装条件的措施。Ⅲ类灯具(classⅢluminaire)则是防触电保护依靠电源电压为安全特低电压(SELV),并且不会产生超过高于SELV电压的灯具。

《GB7000.1-2007/IEC60598-1:2003IDT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于2007年11月发布,替代了原GB7000.1-2002标准,定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与GB7000.1-2002相比,GB7000.1-2007作了很多技术性的修改,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删去了只依靠基本绝缘作为防触电保护的0类灯具[1],亦即从标准实施之日起,我国不再允许生产、销售和使用0类灯具。规范的这一调整,既是为了与国际电工标准接轨,更重要的是,由于0类灯具在基本绝缘失效时只能依靠环境,易导致安全隐患,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下后果更严重。正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在许多国家的相关标准中都已废除了0类灯具。

因此,按照最新GB7000.1-2007标准规定:(灯具)在完成安装、或者为更换光源或可替换的启动器或清洁而打开时,可触及的、并且绝缘失效时可能变为带电的金属部件,它们应永久地、可靠地与接地端子或接地触点连接。此外:绝缘失效时可能变为带电的灯具金属部件,在灯具完成安装时,虽然是不可触及的,但易与支承表面的灯具金属部件接触,它们应永久地、可靠地与接地端子连接。

而在实际工程中,这一要求往往被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忽视,各地执行本条规范的情况也未见统一。究其原因,一是相关人员(包括电气设计、审图、施工人员等)沿袭经验做法,未严格执行相应规范。其二则是施工成本的原因。如果所有照明回路都需要配地线,电气照明线路敷设的综合成本将上升,而这对于业主而言也许就是不愿接受的一笔额外支出。按照规范与标准图集中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对灯具安装高度的注意程度,反而忽视了沿用这一传统做法,实际上已经有违最新规范的要求。

另外,标准GB50034-2004第7.2.13条规定:安全特低电压供电应采用安全隔离变压器,其二次侧不应做保护接地。亦即当选用Ⅲ类灯具时,应采用回路导体与

设备外壳均不接地的安全特低电压(SafeExtra-LowVoltage,SELV)方式。关于ELV回路接地而不采取其它辅助安全措施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遗憾的是,将电梯机房井道照明回路隔离变压器二次侧接地的错误做法仍在施工图中不时出现,希望引起设计及审图人员的重视。

综上所述,在考虑照明回路是否需引出地线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I类灯具不管其安装高度多少,都应接地保护,而II类灯具、III类灯具则不应接地[3]。实际上,新的《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17-2010第4.1.12条对此已加以明确:I类灯具的不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必须与保护接地线(PE)可靠连接,且应有标识。至于仍有一些人认为的,照明回路引出地线会导致成本增加的担心,诚如王厚余先生所指出的:“……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才是最大的节约[3]”,不论是设计人员,还是其他参建各方,均应及时跟踪标准、规范的更新,避免在设计之初就埋下电气安全的隐患,更不应含糊地以降低造价或是适应国情为借口,降低安全标准。

2室外照明回路接地型式选择

对于室外照明回路,包括路灯照明、景观照明、建筑物泛光照明,灯箱照明等,其接地保护型式,很多设计人员偏好选用TN-S系统。现行的一些规范对此也存在语言不详之处,如《CJJ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中规定:道路照明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宜采用TN-S系统或TT系统,金属灯杆及构件、灯具外壳、配电及控制箱屏等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进行保护接地,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在条文说明中给出的解释认为,TT系统虽然安全可靠,但需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作接地保护,对于道路照明回路而言,正常工作时的泄露电流较大,容易出现因剩余电流动作电流整定不当而产生误动作。而TN-S系统除非当PE线断开时易发生触电事故外,其它情况是安全可靠的。

上述论断忽略了两点。首先,采用TN-S系统时,仅依靠电流保护兼做接地故障保护,无法确保灵敏度要求,特别是对于配电半径动辄以公里计的道路照明回路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应设置剩余电流保护器(RCD)作为接地保护。其次,室外电气设备采用TN接地型式难以确保安全,TN方式的根本原理在于人为增大接地故障电流,从而使保护装置及时切断故障电路,确保设备与人员安全。在室内建筑环境中采用TN接地型式是安全有效的,其前提条件是采用了等电位联接。但室外环境多无法实现等电位联接,此时,当系统内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不足以确保电流保护装置(熔断器或断路器)动作,由此导致中性点带上

故障电压,并通过PE线传至灯具外露可导电部位,而且即便是线路保护采用了剩余电流保护器(RCD)也有可能拒动作[2]。在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阻较大时,这一故障电压极有可能超过安全电压限值,带来安全隐患,雨天等潮湿环境下情况更是危险。

因此,在户外无等电位联结的场所应优先考虑TT系统,这样做不仅安全性有保证,相比TN-S系统还少敷设一根PE线,更节约布线成本。更何况,采用TN-S系统也并不能省下剩余电流保护器。另外,《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13955-2005第4.5.1条明确指出,对于室外电气设备而言,不管是采用TN系统,还是TT系统,都应采用剩余电流保护器。因此,认为TT系统须利用RCD作为接地保护,为避免RCD误动作导致保护缺乏选择性,从而应弃TT系统而选用TN系统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至于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所引起的误动作问题,可通过合理的整定剩余电流动作电流来解决[5-6]。

3结束语

(1)对于室内照明回路,应按照规范要求,对采用I类灯具的照明回路,不论灯具安装高度多少都应可靠接地。对采用隔离变压器的III类灯具不应接地,以确保使用安全。

(2)室外非特殊场所照明回路接地型式,应按照合理选择保护接地实现型式。具体可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163-2008中的规定执行:即安装于建筑物本体的夜景照明系统,以及距建筑物外墙20m以内的景观照明设施,其接地形式与室内系统接地型式相一致;距建筑物外墙20m以外的照明设施采用局部TT系统,将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

参考文献

1 GB7000.1-2007 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S]

2 王厚余.我国建筑电气标准应与国际电工标准接轨[J].《低压电器》,2009;(2):P55-59

3 任元会.论照明灯具的接地问题[J].《建筑电气》,2008;27(3):P115-117

4 任元会.道路照明配电系统接地方式和线路保护的探讨[J].《建筑电气》,2007;26(7):P372-375

5 郭凤文.对城市道路照明采用TT系统的几点刍议[J].《建筑电气》,2008;27(2):P68-71

6 徐华.谈室外电气照明安全[J].《照明工程学报》,2006;17(3):36-39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 一、安装漏电保护的必要性。 接地保护又称保护接地(安全接地),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接地体连接,电气设备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时直接将故障电流引入大地,避免操作人员接触设备外壳而触电。漏电保护器是对有致命危险的触电提供间接的接触保护,由于其以漏电电流或由此产生的中性点对地电压变化为动作信号,所以不必以用电电流值来整定动作值,灵敏度高,动作后能有效地切断电源,保障人身安全。 二、保护接地与接零。 电力建设施工现场采取何种接地与接零方式,与现场的供电方式有关: (一)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低压电网中,电力装置应采用低压接地保护。 (二)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网中,电力装置应采用低压接零保护,有时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TN—C电网中,做保护中性线PEN重复接地以降低漏电设备外壳的对地电压;减轻因中性线中断而产生的触电危险;保护中性线截面不应小于相线截面的50%,并应尽可能与相线相同。 (三)在使用专用变压器供电的低压电网中,电力装置应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五线制(TN —S)保护接零系统——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零线(PE)可靠连接;专用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箱式变压器)的零线或第一级漏电保护器电源侧的零线引出。 (四)接地与接零保护原则。 1、保护接地原则。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系统中,正常情况下电力建设需要的各种电力装置的不带电的金属外露部分、电能供应的设备外壳都应接地(特殊规定例外)。 (1)电机、变压器、携带式或移动式用电器具的金属底座和外壳。

(2)电气设备的传动装置。 (3)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含铁制配电箱)及铆焊、焊工的操作平台等的金属框架和底座。 (4)汽油、柴油、机油等储油罐的外壳。 (5)20m以上的竖井架(如烟囱施工的中央井架、电动提/升模装置)脚手架、水塔施工用的起重折臂吊、曲线电梯的轨道。 (6)安装在电力线路杆塔上的电力设备的外壳及支架。 (7)起重机(电动葫芦、龙门吊、DBQ系列塔吊等)的每条轨道应设2点接地。在轨道之间的接头处,宜作电气连接;接地电阻应小于4Ω。装有接地滑接器时,滑接器与轨道或接地滑接线应可靠连接。司机室与起重机本体用螺旋连接时,应进行电气跨接,其跨接点不应少于2处:跨接宜采用多股软铜线,其截面面积不得小于16mm2,两端压接接线端子应采用镀锌螺旋固定;当采用圆钢或扁钢进行跨接时,圆钢直径不得小于12mm,扁钢截面的宽度和厚度不得小于40mm、4mm。 2、保护接零原则。 (1)在正常情况下,施工现场的下列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露导电部分应做保护接零。①电机、变压器、照明用具、手持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②电气设备传动装置的金属部件。③配电屏与控制屏的金属框架。④室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框架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和金属门。⑤电力线路的金属保护管、敷线的钢索、起重机轨道滑升模板金属操作平台等。⑥安装在电力杆线上的开关、电容器等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及支架。⑦环境恶劣或潮湿场所(如锅炉房、食堂、地下室及浴室、电缆隧道)的电气设备必须采用保护接零。

电气设备接地、接零保护的规定

电气设备接地及接零的一般管理规定 在日常的电源设备安装、UPS(EPS)及其控制系统等设备安装、调试、检查、验收过程中,为保证电气设备安全可靠工作,防止电气工作中的触电事故发生,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和电气设备运行安全,均应在安全技术上满足接地或接零要求。电气设备在接地、接零方面如 何 进行规范施工与检查、应用,是大家必须认真对待的。 1 名词术语 (1)接地: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中电气装置、设施的某些导电部分,经接地线连接至接地极。 (2)工作接地(系统接地):在电力系统电气装置中,为运行需要所设的接地(如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其他装置接地等)。 (3)保护接地: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由于绝缘损坏有可能带电,为防止其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而设的接地。 (4)雷电保护接地:为雷电保护装置(避雷针、避雷线和避雷器等)向大地泄放雷电流而设的接地。 (5)防静电接地:为防止静电对易燃油、天然气贮罐和管道等的危险作用而设的接地。 (6)接地极(接地体):埋入地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极。接地体分为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两种。兼作接地极用的

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建(构)筑物的基础、金属管道和设备等称为自然接地极。(可燃液体及可燃或易爆气体的管道不可作为自然接地体)。人工接地体通常采用钢管角钢垂直打入土壤中,也可用扁钢或圆钢平埋土壤中做成。 (7)接地线:电气装置、设施的接地端子与接地极连接用的金属导电部分。 (8)接地装置:接地线和接地极的总和。 (9)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极组成的供发电厂、变电站使用的兼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较大型的水平网状接地装置。 (10)集中接地装置:为加强对雷电流的散流作用、降低对地电位而敷设的附加接地装置,一般敷设3-5根垂直接地极。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则敷设3-5根放射形水平接地极。 (11)接地电阻:接地极或自然接地极的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按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工频交流电流求得的电阻,称为工频接地电阻:按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冲击电流求得的接地电阻,称为冲击接地电阻。 (12)接地装置对地电位:电流经接地装置的接地极流人大地时,接地装置与大地零电位点之间的电位差。 (13)接触电位差:接地短路(故障)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大地表面形成分布电位,在地面上离设备水平距离为0.8m处与设备外壳、架

接地、接零保护规定

接地、接零保护规定 1范围 针对电气设备接地、接零保护提出了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旨在保证生产现场的人身和设备安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3规定内容 接地的类型 工作接地为满足电力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而将电力系统的某一点进行接地,称为工作接地,如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 防雷接地为防止雷电过电压对人身或设备产生危害,而设置的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接地,称为防雷接地,如避雷针、避雷器的接地; 保护接地为防止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将其金属外壳对地电压限制在安全电压内,避免造成人身电击事故,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接近导体部分接地,称为保护接地,如: 电机、变压器、照明器具、手持式或移动式电动工器具和其他电器的金属底座和外壳; 电气设备的传动装置;

配电、控制和保护用的盘(台、箱)的框架; 交直流电力电缆的构架、接线盒和终端盒的金属外壳、电缆的金属护层和穿线的钢管; 室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构架或钢筋混凝土构架的钢筋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遮拦和金属门; 架空线路的金属杆塔或钢筋混凝土杆塔的钢筋以及杆塔上的架空地线、装在杆塔上的设备的外壳及支架; 变电站各种电气设备的底座或支架; 各类电器的金属外壳等。 重复接地为,在低压配电系统的TN-C系统中,为防止因中性线故障而失去接地保护作用,造成电击危险和损坏设备,对中性线进行重复接地。TN-C系统中的重复接地点为: 架空线路的终端及线路中适当点; 四芯电缆的中性线; 电缆或架空线路在建筑物或车间的进线处; 防静电接地为了消除静电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而进行的接地。 屏蔽接地为防止电气设备因受电磁干扰,而影响其工作或对其它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的屏蔽设备的接地。

电气设备的接地与保护.

电气设备的接地与保护 一、接地的类型 (一)工作接地 为了满足电力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而将电力系统的某一点进行接地。如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各种电路的工作地等。 (二)保护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其金属外壳对地电压必须限制在安全电压内,避免造成人身电击事故,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被人接触的部分接地。如:电动机、变压器、照明器具外壳;民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变配电所各种电气设备的底座或支架等;架空线路的金属杆或钢筋混凝土杆塔的钢筋以及杆塔上的架空地线及装在塔上的设备的外壳及支架等。 (三)防雷接地 为了防止雷电过电压对人身或设备产生危害,而设置的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接地。如避雷针、避雷器等。 (四)防静电接地 为了消除静电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如将某些液体或气体的金属输送管道或车辆的接地和计算机机房接地等。 (五)屏蔽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因受电磁干扰,而影响其工作或对其它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的设备接地。如各种高频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等。 所有电气设备必须根据国标GB14050《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进行保护接地。保护接地除用以实现规定的工作接地或保护接地的要求外,不应作其它用途。有特殊要求的接地,如弱电系统、计算机系统及中压系统,为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小电阻接地时,应按有关专项规定执行。 二、高山发射台站的接地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行业接地的主要理由 1.安全接地:使用交流电的设备必须通过黄绿色安全地线接地,否则当设备内的电源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变小时,会导致电击伤害。

2.雷电接地:设施的雷电保护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避雷针、下导体和与接地系统相连的接头组成。该接地系统通常与用做电源参考地及黄绿色安全地线的接地是共用的。 3.电磁兼容接地:出于电磁兼容设计而要求的接地,包括: 屏蔽接地: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由于寄生电容存在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辐射电场或对外界电场敏感,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屏蔽,这些隔离和屏蔽的金属必须接地。 滤波器接地:滤波器中一般都包含信号线或电源线到地的旁路电容,当滤波器不接地时,这些电容就处于悬浮状态,起不到旁路的作用。 噪声和干扰抑制:对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控制需要设备或系统上的许多点与地相连,从而为干扰信号提供“最低阻抗”通道。 电路参考:电路之间信号要正确传输,必须有一个公共电位参考点,这个公共电位参考点就是地。因此所有互相连接的电路必须接地。 (二)按接地的作用分类 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过压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地等多种。下面结合广电技术实际作一阐述。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绝缘损坏造成设备带电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置的保护装置,它有接地与接零两种方式。按电力规定,凡采用三相四线供电的系统,由于中性线接地,所以应采用接零方式,而把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体接至零线上,而不允许将设备外壳直接接地。这在广电系统的配电房中的开关设备,中央空调机、发射机等电源开关设备和大耗电设备中尤为常见。在规划设计时,应从地网中引出接地母线至各设备上,再将机器外壳用导体连至接地母线上。值得指出的是:接地线应接在设备的接地专用端子上,另一端最好使用焊接。 2.屏蔽地。为防止电磁感应而对视、音频线的屏蔽金属外皮、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建筑物的金属屏蔽网(如测灵敏度、选择性等指标的屏蔽室)进行接地的一种防护措施。在所有接地中,屏蔽地最复杂,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因为屏蔽本身既可防外界干扰,又可能通过它对外界构成干扰,而在设备内各元器件之间也须防电磁干扰,如大家熟知的中周外壳、电子管屏蔽罩就是例子。屏蔽不良、接地不当会引起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有: 交流干扰:这主要由交流电源引起。高频干扰:这类干扰来自各类无线发射台的变频或超变频信号,它们窜入电子设备后在机内得到非正常解调而形成声频干扰。屏蔽及其正确接地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最佳保护方法。可将设备外壳与PE线连接;导线的屏蔽接地要求屏蔽管路两端与PE线可靠连接;室内屏蔽也应多点与PE线可靠连接。

电气设备接地的概念和要求

电气设备接地的概念和要求 编辑人:王琛 接地概念及分类: (1)防雷接地:为把雷电迅速引入大地,以防止雷害为目的的接地。防雷装置如与电报设备的工作接地合用一个总的接地网时,接地电阻应符合其最小值要求。 (2)交流工作接地:将电力系统中的某一点,直接或经特殊设备与大地作金属连接。工作接地主要指的是变压器中性点或中性线(N线)接地。N线必须用铜芯绝缘线。在配电中存在辅助等电位接线端子,等电位接线端子一般均在箱柜内。必须注意,该接线端子不能外露;不能与其它接地系统,如直流接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等混接;也不能与PE线连接。 (3)安全保护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就是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体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即将大楼内的用电设备以及设备附近的一些金属构件,有PE线连接起来,但严禁将PE线与N线连接。 (4)直流接地:为了使各个电子设备的准确性好、稳定性高,除了需要一个稳定的供电电源外,还必须具备一个稳定的基准电位。可采用较大截面积的绝缘铜芯线作为引线,一端直接与基准电位连接,另一端供电子设备直流接地。 (5)防静电接地:为防止智能化大楼内电子计算机机房干燥环境产生的静电对电子设备的干扰而进行的接地称为防静电接地。 (6)屏蔽接地:为了防止外来的电磁场干扰,将电子设备外壳体及设备内外的屏蔽线或所穿金属管进行的接地,称为屏蔽接地。 (7)功率接地系统:电子设备中,为防止各种频率的干扰电压通过交直流电源线侵入,影响低电平信号的工作而装有交直流滤波器,滤波器的接地称功率接地。 (8)标准接地电阻规范要求见下表 名称具体要求欧姆防雷保护接地独立的防雷保护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10 安全保护接地独立的安全保护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4 交流工作接地独立的交流工作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4 直流工作接地独立的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4

电力系统接地分类

电力系统接地分类详解 电力系统接地分类详解 在电力系统中,接地是用来保护人身及电力、电子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通常我们将接地分为工作接地、系统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用他们来保护不同的对象,这几种接地形式从目的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均是通过接地接地导体将过电压产生的过电流通过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从而实现保护的目的。现代工厂在接地上都要求形成一张严密的网,而所有的被保护对象都挂在这个安全的接地网上,但不同的接地都需要从接地装置处的等电位点连接。 对于防雷接地,主要是通过将雷电产生的雷击电流通过接地网这一有效途径引入大地,从而对建筑物起到保护作用。一般有两种避雷方式供选择,其一是避雷针接地,其二是采用法拉第笼方式接地。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防雷模式,它们在防雷原理上有显著的区别。避雷针的原理是空中拦截闪电、使雷电通过自身放电,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从地面算起的以避雷针高度为滚球半径的弧线下的面积,对于法拉第笼,它认为避雷针的范围很小,而且在避雷针保护的空间内仍有电磁感应作用,而且避雷针附近是强的电磁感应区,有很大的电位梯度,在它周围有陡的跨步电压存在,在这一范围内的人们有生命危险,鉴于种种观点,现在的防雷接地系统中法拉第笼占有重要地位。实验证明,一个封闭的金属壳体是全屏蔽的,在雷电流通过时,是沿着壳体的外表面流入大地,而在壳体的内部没有感应电动势及磁通,即雷电流没有对内部的设备产生干扰效应。而法拉第笼下部的环状接地环、等电位均压网也避免了人在此等电位环境中被雷击的危险。 采用保护接地是当前低压电力网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通常有两种做法,即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将设备和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是电气工作的一个重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接地。将电气设备和用电装置的金属外壳与系统零线相接叫做接零。由于电力系统中采用保护接地,是我们对用电设备、金属结构及电子等设备采取的接地保护措施,这样就可以避免电器设备漏电、线路破损或绝缘老化漏电等漏电事故造成

电气接地规范()

XX集团有限公司 编号:QB000*-QHSE-2013 电气设备接地规范 2013**-**发布 2013-**-**实施 目录 前言.................................................. 目的..................................................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4 接地概念及种类 ............................... 5 接地的作用分有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静电接地三类 6电气设备通过接地装置和大地之间的电阻称为接地电阻,它包含五个部分......................................... 7 不同的电气设备对接地电阻有不同的要求 ......... 8 装设接地装置的要求 ........................... 9 降低土壤电阻率的方法 ......................... 10 检查接地的内容有 ............................ 11 下列设备必须保护接地 ........................

12 电动机接地的有关要求 ........................ 13 配电盘接地的有关要求 ........................ 14 接地线的检查测量方法 ........................

白话说电气_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的区别与详解(有图)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1什么是工作接地,什么是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在正常或故障情况下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可靠运行,而将电力系统中某一点接地称为工作接地。例如电源(发电机或变压器)的中性点直接(或经消弧线圈)接地,能维持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不变,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线圈的中性点接地,能保证一次系统中相对低电压测量的准确度,防雷设备的接地是为雷击时对地泄放雷电流。 保护接地,将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进行接地称为保护接地。电气设备上与带点部分相绝缘的金属外壳,通常因绝缘损坏或其他原因而导致意外带电,容易造成人身触电事故。为保障人身安全,避免或减小事故的危害性,电气工程中常采用保护接地。 接地保护与接零保护统称保护接地,是为了防止人身触电事故、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这两种保护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原理不同。接地保护的基本原理

是限制漏电设备对地的泄露电流,使其不超过某一安全范围,一旦超过某一整定值保护器就能自动切断电源;接零保护的原理是借助接零线路,使设备在绝缘损坏后碰壳形成单相金属性短路时,利用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的保护装置迅速动作。二是适用范围不同。根据负荷分布、负荷密度和负荷性质等相关因素,《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将上述两种电力网的运行系统的使用范围进行了划分。TT系统通常适用于农村公用低压电力网,该系统属于保护接地中的接地保护方式;TN系统(TN系统又可分为TN-C、TN-C-S、TN-S三种)主要适用于城镇公用低压电力网和厂矿企业等电力客户的专用低压电力网,该系统属于保护接地中的接零保护方式。当前我国现行的低压公用配电网络,通常采用的是TT或TN-C系统,实行单相、三相混合供电方式。即三相四线制380/220V配电,同时向照明负载和动力负载供电。三是线路结构不同。接地保护系统只有相线和中性线,三相动力负荷可以不需要中性线,只要确保设备良好接地就行了,系统中的中性线除电源中性点接地外,不得再有接地连接;接零保护系统要求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确保保护中性线的存在,必要时还可以将保护中性线与接零保护线分开架设,同时系统中的保护中性线必须具有多处重复接地。 低压配电系统中,按保护接地的形式,分为TN系统,TT系统,IT系统。

电力系统接地讲解知识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有三种方式: 有效接地系统(又称大电流接地系统) 小电流接地系统(包含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 经电阻接地系统(含小电阻、中电阻和高电阻) 大电流接地系统 用于110kV及以上系统及。该系统在单相接地时,另外两相对地电压基本不变,系统过电压较低,对110kV及以上系统抑制过电压有利,但此时接地电流很大,运行设备很难长时间通过此电流,接地相对地电压很低,甚至为零,系统电压严重不平衡,许多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必须及时切除接地点。大电流接地系统要求部分主变的中性点接地,避免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过大。这些主变必须有一个三角形接线的绕组,以构成零序通路,降低零序阻抗。主变的零序阻抗一般为正序阻抗的1/3,线路的零序阻抗一般为正序阻抗的3倍。 作为220kV枢纽变电站的主变必须并列运行。其中一台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和110kV侧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其他主变中性点通过间隙接地。好处是110kV侧零序阻抗稳定,有利于该110kV系统零序定值的计算和整定,零序过流保护的保护范围变化很小,容易保持其阶梯特性;未220kV系统提供稳定的零序电源,保持220kV系统零序保护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主变220kV侧中性点和110kV侧中性点均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作为220kV负荷变电站的主变必须分列运行。此时所有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必须通过间隙接地,110kV侧中性点全部接地运行。所有主变不能相220kV系统提供零序电流,110kV 侧零序阻抗稳定。主变220kV侧中性点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作为链式接线的220kV变电站,其220kV侧母线并列运行并有两个电源。虽然主变分列运行,但必须有一台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其他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通过间隙接地。110kV侧中性点必须全部直接接地。主变220kV侧中性点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目前运行的110kV变电站全部主变均分裂运行,其电源侧母线为单电源。所以主变110kV 侧中性点通过间隙接地,并且不再加装间隙保护。 0.4kV系统均采用大电流接地运行。对于Y/Y0接线的变压器,零序阻抗很大。虽然接入的负荷多为单相负荷,由于每个负荷较小,并不一定会造成三相负荷电流严重不一致(中性点电流小于额定电流的25%),不会造成三相电压严重不平衡。但当线路出现对地短路时,短路电流较小,往往不能使断路器(空气开关)跳开或熔断器熔断,致使事故扩大,许多情况下形成火灾。此时应在变压器中性点引线处加装过流保护,跳开高压侧断路器。显然这是比较复杂的。 使用△/Y0接线的变压器,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但充油变压器的分接开关制作比较困难,尤

电气线路的接地保护

电气线路的接地保护1.电气线路的接地保护,在低电中性不接地电路中,必须装设一相 接地或漏电时能迅速动作的接地自动切断装置或接地自动报警装置,在低压中性点接地电路中,必须装设单相接地时能迅速动作的接地自动断装置,在高压电路中,必须装设单相接地时能立即动作的接地自动切断装置或绝缘监视装置, 2.非带电祼露金属部分的保护接地,设置在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 备的金属外壳,金属机架上,金属电线管及其配件电缆保护,电缆的金属护套等非带电祼露金属部分均应接地,应该接地的部件与接地干线相连的接地线线家使用多股软绞线,其截面应不小于相线截面的三分之一,且其最小截面铜线不得小于4平方毫米,钢线不小于6平方毫米,易受机械损伤的部位应装设保护管,在低电压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不带电的祼露金属部分除应分别单接入接地干,在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电路中,保护接地干线应与中性点连接成一体,在爆炸危险物质的金属管道,不得作为接地线使用,电气线路中的工作零线不得作为保护接地线用,电气设备及灯具的专用接地或接零保护线应单独的与接地干线网相连接3.防雷的接地,生产或贮存暴炸危险物质的建筑物,露天装置,贮 罐和金属管道等,应采用防止直接雷击,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而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的接地措施,建筑物或构筑物内的金属物件如设备管道等,均应作防止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的接地,引

入爆炸危险场所的电缆金属外皮应接地,电缆与别架空线连接处应设置适当的避雷器,并采取接地措施,引入爆炸场所的架空管线,在入户处外必须接地或多点重复接地,防静电接地,在爆炸危险场所中,凡生产贮存输送物料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静电的管道,送引风道设备均应接地,接地电阻值,礦井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其接地电电阻值不大于2欧,工厂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工厂的中性点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欧,工矿的防雷保护接地,其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欧,工矿的防静电保护接地,其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大于100欧。

什么是电气接地

什么是电气接地?电气接地有什么方式 1、接地概述 接地为防止触电或保护设备的安全,把电力电讯等设备的金属底盘或外壳接上地线;利用大地作电流回路接地线。在电力系统中,将设备和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 2、接地的作用 我们往往只知道接地可防止人身遭受电击,其实接地除了这一作用外,还可以防止设备和线路遭受损坏、预防火灾、防止雷击、防止静电损害和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1)防止电击 人体阻抗和所处环境的状况有极大的关系,环境越潮湿,人体的阻抗越低,也越容易遭受电击。例如,自装过交流收音机的人几乎都受到过电击,但几乎都能摆脱电源,因为此时人所处的环境干燥,皮肤也较干燥。 接地是防止电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电气设备通过接地装置接地后,使电气设备的电位接近地电位。由于接地电阻的存在,电气设备对地电位总是存在的,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越大,发生故障时,电气设备的对地电位也越大,人触及时的危险性也越大。

但是,如果不设置接地装置,故障设备外壳的电压就和相线对地电压相同,比起接地电压还是高出很多的,因此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2)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电力系统的接地,又称工作接地,一般在变电站或变电所对中性点进行接地。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要求很小,对大型的变电站要求有一个接地网,保证接地电阻小而且可靠。工作接地的目的是使电网的中性点与地之间的电位接近于零。 低压配电系统无法避免相线碰壳或相线断裂后碰地,如果中性点对地绝缘,就会使其他两相的对地电压升高到3倍的相电压,其结果可能把工作电压为220的电气设备烧坏。 对中性点接地的系统,即使一相与地短路,另外二相仍可接近相电压,因此接于其他二相的电气设备不会损坏。此外可防止系统振荡,电气设备和线路只要按相电压考虑其绝缘水平。 (3)防止雷击和静电危害 雷电发生时,除了直接雷外,还会生产感应雷,感应雷又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所有防雷措施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接地。 3、接地种类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226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 接地(正式版)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在建筑物供配电设计中,接地系统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关系到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不管哪类建筑物,在供电设计中总包含有接地系统设计。而且,随着建筑物的要求不同,各类设备的功能不同,接地系统也相应不同。尤其进入90年代后,大量的智能化楼宇的出现对接地系统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在常用的几种接地方式中,哪一种能够适合智能化楼宇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几种接地系统。 1.TN-C系统 TN-C系统被称之为三相四线系统,该系统中性

线N与保护接地PE合二为一,通称PEN线。这种接地系统虽对接地故障灵敏度高,线路经济简单,但它只适合用于三相负荷较平衡的场所。智能化大楼内,单相负荷所占比重较大,难以实现三相负荷平衡,PEN线的不平衡电流加上线路中存在着的由于荧光灯、晶闸管(可控硅)等设备引起的高次谐波电流,在非故障情况下,会在中性线N上叠加,使中性线N 电压波动,且电流时大时小极不稳定,造成中性点接地电位不稳定漂移。不但会使设备外壳(与PEN线连接)带电,对人身造成不安全,而且也无法取到一个合适的电位基准点,精密电子设备无法准确可靠运行。因此TN-C接地系统不能作为智能化建筑的接地系统。 2.TN-C-S系统 TN-C-S系统由两个接地系统组成,第一部分

电力系统的接地形式(图示)

N = N eutral Conductor PE = P rotection- E arth Conductor PEN = P rotectitive- E arth- N eutral- Conductor T = T erre = Earthing I = I solation S = S eparated Neutral and Protective Conductor C = C ombined Neutral and Protective Conductor Abb. 6 TN-S-System Abb. 7 TN-C System Abb. 8 TN-C-S System Abb.9 TT System Abb. 10 IT System Network configuration Power systems Network configuration Network configurations are differed as per kind of – direct current, alternating current – “number of active conductors and the kind of earth connection” us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First letter: earthing of the current source (part 300, VDE 0100): T – direct earthing of a point I - insulation of all active parts of earth or connection of a point with the earth via an impedance. Second letter: earthing of elements of electrical machine: T – element is directly earthed, independent of the earthing of a point of a current source N – element is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operating earth electrode (in networks of alternating voltage the earthed point is mostly the neutral point). Further letters: arrangement of neutral conductor and protective conductor in the TN-system: S – functions of neutral and protective conductor by separate conductors C – functions of neutral and protective conductor combined in one conductor (PEN). In TN-systems a point is directly earthed (operating earth electrode). The elements of the electrical machine are connected to this point via PE- or PEN-conductor. Three types of TN-systems are to be differed (part 300, VDE 0100): TN-S-system - Separated neutral and protective conductor in the entire network (diagram 6)TN-C-system - Functions of neutral and protective conductor are combined in the entire network in one conductor, the PEN- conductor (diagram 7).TN-C-S-system - In one part of the network the neutral and the protective conductor are combined (PEN- conductor) (diagram 8). In the TT-system a point is directly earthed (operating earth electrode). The elements of the electrical machine are connected with earth electrodes, that are separated from the operating earth electrode (diagram 9). The IT-system has no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active conductors and earthed parts. The elements of the electrical machine are earthed (diagram 10).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

编号:AQ-JS-05865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Electrical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在建筑物供配电设计中,接地系统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关系到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不管哪类建筑物,在供电设计中总包含有接地系统设计。而且,随着建筑物的要求不同,各类设备的功能不同,接地系统也相应不同。尤其进入90年代后,大量的智能化楼宇的出现对接地系统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在常用的几种接地方式中,哪一种能够适合智能化楼宇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几种接地系统。 1.TN-C系统 TN-C系统被称之为三相四线系统,该系统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PE合二为一,通称PEN线。这种接地系统虽对接地故障灵敏度高,线路经济简单,但它只适合用于三相负荷较平衡的场所。智能化大楼内,单相负荷所占比重较大,难以实现三相负荷平衡,PEN 线的不平衡电流加上线路中存在着的由于荧光灯、晶闸管(可控硅)

等设备引起的高次谐波电流,在非故障情况下,会在中性线N上叠加,使中性线N电压波动,且电流时大时小极不稳定,造成中性点接地电位不稳定漂移。不但会使设备外壳(与PEN线连接)带电,对人身造成不安全,而且也无法取到一个合适的电位基准点,精密电子设备无法准确可靠运行。因此TN-C接地系统不能作为智能化建筑的接地系统。 2.TN-C-S系统 TN-C-S系统由两个接地系统组成,第一部分是TN-C系统,第二部分是TN-S系统,分界面在N线与PE线的连接点。该系统一般用在建筑物的供电由区域变电所引来的场所,进户之前采用TN -C系统,进户处做重复接地,进户后变成TN-S系统。TN-C系统前面已做分析。TN-S系统的特点是: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 在进户时共同接地后,不能再有任何电气连接。该系统中,中性线N 常会带电,保护接地线PE没有电的来源。PE线连接的设备外壳及金属构件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始终不会带电.因此TN-S接地系统明显提高了人及物的安全性.同时只要我们采取接地引线,各自都从接地

电气接地方式

TN-S TN-C TN-C-S TT IT接地系统的接线图解 TN-S接地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分开的) TN-C接地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合一的) TT接地系统(TT接地系统有一个直接接地点,电气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则是接地) TN-C-S接地系统(整个系统有一部分的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合一的)

IT接地系统(IT接地系统的带电部分与大地间不直接连接,而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则是接地的) 字母标识 第一字母表示电力系统的对地关系 T-----一点接地 I-----所有带电部分与地绝缘,或一点经阻抗接地第二字母表示装饰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对地关系 T-----外露可导电部分对地直接电气连接,与电力

系统的任何接地点无关 N-----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力系统的接地点直接电气连接(在交流系统中,接地点通常就是中性点)如果后面还有字母,这个字母表示中性线和保护线的组合 S-----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分开的 C-----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合一的(PEN线) 简单说来,TN-C就是把工作0线与保护接地共 用,TN-S就是把工作的0线和保护接地分开各使用一条线路. 这两种供电系统都有各自的规范和要求. 所以我们国家的配电系统中,使用后一种的情况即TN-S 的更多一些. 下面是详略的资料,有时间你可以慢慢看: 如何区别:TN-C系统、TN-S系统、TN-C-S系统、TT系统 建筑工程供电使用的基本供电系统有三相三线制 三相四线制等,但这些名词术语内涵不是十分严格。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对此作了统一规定,称为TT 系统、TN 系统、IT 系统。其中TN 系统又分为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简述 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星形连接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它与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绝缘水平、过电压保护、继电保护、通信干扰(电磁环境)及接地装置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人们防止系统事故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的特点,因而是电力系统实现安全与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是技术问题,但也是经济问题。在选定方案的决策过程中,应结合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全面考虑,使系统具有更优的技术经济指标,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不良后果。 简言之,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接地,出于不同的目的,将电气装置中某一部位经接地线和接地体与大地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 根据接地的目的不同,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是指为运行需要而将电力系统或设备的某一点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避雷器接地等都属于工作接地。 保护接地是指为防止人身触电事故而将电气设备的某一点接地。如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互感器二次线圈接地等。 接地方式主要有2种,即直接接地系统和不接地系统。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又称大电流系统;适于110kV以上的供电系统,380V以下低压系统。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是会使保护马上动作切除电源与故障点。 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增高和系统容量增大,设备绝缘费用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优点已居于次要地位,主要考虑降低绝缘投资。所以,110kV及以上系统均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对于380V以下的低压系统,由于中性点接地可使相电压固定不变,并可方便地获得相电压供单相设备用电,所以除了特定的场合以外(如矿井),亦多采用中性点接地方式。 对于高压系统,如110kV以上的供电系统,电压高,设备绝缘会高,如果中性点不接地,当单相接地时,未接地的二相就要能够承受√ 3倍的过电压,瓷绝缘子体积就要增大近一倍,原来1米长的绝缘子就要增加到1.732米以上,不但制造起来不容易,安装也是问题,会使设备投资大大增加;另外110kV以上系统由于电压高,杆塔的高度也高,不容易出现单相接地的情况,因而就是出现了接地就跳闸也不会影响多少供电可靠性,因而从投资的经济性考虑,在110kV以上供电系统,多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在低压380/220V系统中,有许多单相用电设备,如果中性点不接地运行,则发生单相接地后,有可能未接地的相电压会升高,因过电压烧毁家用电器,从安全性考虑,必须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将中性点牢牢接地。 1kV以下的供电系统(380/220伏),除某些特殊情况下(井下、游泳池),绝大部分是中性点接地系统,主要是为了防止绝缘损坏而遭受触电的危险。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优点:发生单相接地时,其它两完好相对地电压不会升高,因此可降低绝缘费用,保证安全。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最新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最 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最新版) 在建筑物供配电设计中,接地系统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关系到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不管哪类建筑物,在供电设计中总包含有接地系统设计。而且,随着建筑物的要求不同,各类设备的功能不同,接地系统也相应不同。尤其进入90年代后,大量的智能化楼宇的出现对接地系统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在常用的几种接地方式中,哪一种能够适合智能化楼宇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几种接地系统。 1.TN-C系统 TN-C系统被称之为三相四线系统,该系统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PE合二为一,通称PEN线。这种接地系统虽对接地故障灵敏度高,线路经济简单,但它只适合用于三相负荷较平衡的场所。智能化大楼内,单相负荷所占比重较大,难以实现三相负荷平衡,PEN线的不

平衡电流加上线路中存在着的由于荧光灯、晶闸管(可控硅)等设备引起的高次谐波电流,在非故障情况下,会在中性线N上叠加,使中性线N电压波动,且电流时大时小极不稳定,造成中性点接地电位不稳定漂移。不但会使设备外壳(与PEN线连接)带电,对人身造成不安全,而且也无法取到一个合适的电位基准点,精密电子设备无法准确可靠运行。因此TN-C接地系统不能作为智能化建筑的接地系统。 2.TN-C-S系统 TN-C-S系统由两个接地系统组成,第一部分是TN-C系统,第二部分是TN-S系统,分界面在N线与PE线的连接点。该系统一般用在建筑物的供电由区域变电所引来的场所,进户之前采用TN-C 系统,进户处做重复接地,进户后变成TN-S系统。TN-C系统前面已做分析。TN-S系统的特点是: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在进户时共同接地后,不能再有任何电气连接。该系统中,中性线N常会带电,保护接地线PE没有电的来源。PE线连接的设备外壳及金属构件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始终不会带电.因此TN-S接地系统明显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