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论文摘要:]审美,从广义上说其范围可以含盖整个美学所涉及到的内容,美学就是审美学。本章所谈的审美,则是取其狭义。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既一种接受者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也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体验、品味和鉴赏活动,通过审美体验、审美品味、审美净化、去探索、去抒发这些带给我们的心灵的、视觉的、听觉的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通过以上的审美,使我们在审美中将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如上审美关系构成美的核心。

[关键词:]审美;过程;共鸣;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为一篇文章,一种色彩,一支曲子,一幅画,一种节奏,一种造型等特有的形式所吸引,出现一种神气力量,在一瞬间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这种形式上,把我们引向另一个世界,一个“美的世界”,对现实世界超越的心境。我们仿佛和这种形式同声息、共忧乐。它实现了我们看见它的愿望,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它的渴求,它产生了一种光彩和魅力,它使我们忘记了它的不完美和缺点,去接受它、去品味它、丰富它、提高它、感受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一种由它引起的喜悦和美感。好像沉醉于薰郁花香、醇香的美酒中一样。我们分享着它带给我们情感,我们会寻着它色彩、它的旋律、它的空间、它节奏、它造型等特有的形式,让我们去体验、去品味、去净化、去探索、去抒发这些带给我们的心灵的、视觉的、听觉的美。进一步的探索实现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如上构成的审美各部分内容就成为了美的核心,本论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些审美关系构成的美的核心。

1、审美的过程

审美的过程如同燃烧的过程,最初是点燃,接下来开始燃烧,然后烧成大火,按照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把审美过程分成这样几个阶段:既审共鸣----品味----领悟----净化。

首先是审美注意阶段。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美可以引起、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既意蕴美。特定的意蕴美透过意象集中表现出来,也是我们说的作品内容。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达到艺术上的统一。由于艺术品外部构成对于欣赏者的感觉------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他将不满足停留于表象的感觉,而要求对艺术品做进一步的探知,在求索作品呈现的物态化意象的同时,由于在欣赏过程中我们理性的参与而将欣赏活动推向深化,从而获得对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也只有当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和理知力发挥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实现对人类高度智慧的结晶-------艺术文化产品的欣赏。

由音响构成的音乐世界往往是经过作曲家打磨、提炼、吸取了民间的音乐、群众音乐的典型音调和句法,以至于包容着自然届、日常音响的回声。其意象内涵的特点是容量大。容量大就能使每一个听众在听觉感觉的印象下,相当自由的生产属于他自己的感受,有他自己的创造性的发现。如:舒伯特的歌曲《鳟鱼》,钢琴伴奏使人仿佛触摸到水的流动,看到翻动的水光。德彪西的《雨中花园》,整个乐曲都象是一幅淅沥、透明、有微光闪烁的印象派绘画,节奏强烈的非洲音乐、凭着音乐主观感受、情感、情绪的抒发为中介,欣赏者可以进入自由联想的音响世界,伴随着旋律、节奏的进展,或宁静、或狂放、或轻松舒缓、或躁动

不安、紧张以至富于野性。

再如《黄河大合唱》,作曲家冼星海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力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兼以对话、歌词、强化着这一旋律。一个个乐段、乐章结构本身就孕含这急风暴雨,巨浪滔天的壮美形气势,将某种振奋、猛醒以至怒吼的精神力量,以自我撞击的对话、泣诉、呼喊、咆哮。将整个乐曲推向高潮。由于乐曲中的结构是作曲家心灵“力的图式”和黄河同构,让我们在旋律种听到了、感受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乐曲的反复欣赏以加深对其内涵的感知和审美体验,每个人也都有权在他受感动的音乐中寻找自己,把音乐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加以对比,对自己的情感经验和精神生活重新阐释,使它净化、提升和提高。

审美是人的天性,面对美,接受者心灵无可逃避的被对象的美突然扼住、占领、除了对象的美,接受者感受不到世界上还有别的事物存在。像那位游园却因为花园的柴扉紧闭而在园墙外面久久徘徊的诗人,突然发现了那枝“出墙来”的红杏。它引导着接受者逐渐的一步一步的去体验、品味、净化。

其次,是审美的品味阶段。如:我们倾听一首曲子是体验,然而曲终之后,听者却依然沉浸在曲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或情境中,这就是品味了;阅读一部悲剧小说的体验,然而终卷之后,读者却还位整部作品带给他的震惑所感叹而陷入不能释然的沉思默想之中。

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对审美做个一个精辟的比喻,他认为审美是审美者在艺术家“所挂的镜子中”,观看“自己灵魂的姿态”。

美学家费而巴哈更进一步的指出:“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那么,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②“发现”自己,观看自己“灵魂的姿态”,听到“自己心的声音”,都是什么审美活动对于接受者的激发和启迪。这样的过程,为接受者成为美的主体提供了载体。

2、审美共鸣……实现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

当你扣响艺术欣赏的大门,你将发现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艺术,都是导向美的王国的一条条通道,在那里隐藏着一个为求索者拓展的神游的宇宙。

首先,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审美活动使潜在的美得以显现,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由此可见,接受者的审美活动对于现实存在过程有重大意义。

然而,审美并非是单向度的简单还原活动,审美活动在使美得以实现和完成的过程中主题创造的精神,也可以说,是接受者与艺术家一起创造和完成了艺术作品。“人们爱说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哪里来的千里之势呢?”①这里的“千里之势”就是审美者的创造。西方学者称“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每个“哈姆雷特”也都是观众参与创造的结果。其实,接受者在创造活动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为发现,在对象(作品)的暗示下,发现其完整性和它的美。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就是美术之美、音乐之美、文学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从审美感觉的角度来说,音乐被称为听艺术;美术与心灵与音乐相对,被称为视觉艺术;文学被称为心灵艺术。其中绘画以形、色、线的排列组合,明暗,笔墨结构,布局(构图)等造型因素,运用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不同种类的形式、工具加材料,在平面上实现形象创造或整体的艺术构成。艺术家们在创造时加入了自己对生活、工作、情感、悲伤、喜悦等等的感受内涵,这些个内涵无形的潜在创造的对象中。首先,我们被在听觉、视觉上的一种形式和形象摄取了目光和听力,引起了我们对欣赏对象注意,继而,进一步的在我们欣赏的对象的潜在内涵的暗示下唤起了和我们心灵同感的同时,我们又用自己的感受去塑造着、完善着我们所欣赏对象。比如:看见画面

中溪边的和尚,就想到林中的庙宇;看到林梢的酒旗就会想到路边的酒店;看见待渡的小走舟,就会想到赶路的行人……这都是接受活动创造性的体现,可见审美的过程就是进一步的实现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

3、审美品味……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和内涵的美

审美活动的意义它为美创造主体,审美的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才是美的。

人们常说艺术对人具有“熏陶”的作用,“熏陶”其实就是指长期的审美活动对于接受者的精神素养的影响与改造,审美的主体也正是由这种影响与改造逐渐培养出来的。继而又发现美,创造美。如果将艺术史剖面展开。我们会看到人类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纵向推移着一部精神生活的历史,这部历史包含着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活动两个方面,并且表现为这两个方面的轮转和交替运动。体现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无限展开,深化和螺旋上升过程。艺术创造不仅生产了艺术品,也同时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欣赏者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和内涵的美,反过来欣赏和审美者需求、趣味、消费能力也构成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不同艺术价值圈。各个时代的艺术价值的审美,要求并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杰出的艺术家、艺术大师。

面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的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感在一种幻想中产生。从而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和突现,捕捉这样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心理、智慧、想象情感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是张驰、往复,就伴随极度的审美愉悦,在双重心绪交感冲突中产生的惊喜,也就是一种美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惊喜,从而唤起了审美者从未有过的新的审美体验和快感。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与超越。从而从完成和接受作品带给我们、带给审美者的“美”。

4、审美领悟……唤起对人生的体察,去发掘生活的真与美,

作为创造美的主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活动意义也在于接受者发现自己-------真正的、精神的自己。任何作品无论是美术、文学、工艺等,在创作者看来是所谓静观默查,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欣赏者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的再现世界相对立的,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美”的心灵体验。日常生活中常常遮蔽人们的某些精神的本质方面,审美活动则有去遮蔽的效果,使人们的这些精神本质得以显现。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每位读者读到的,只是他心中已经具有的东西。书只是作者献给读者的一种视觉启迪的工具,以使读者能够发现自己身上一些东西,没有这种东西的帮助,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发现。”

我们观看者罗丹的《沉思》,从大理石透露出少女的呼吸、体温和冥想,我们感受到她秀美聪颖的脸和沉入梦乡中的纯洁的心灵。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这是人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艺术家把这一部分作为再现形象最“突出”的部分,而下额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和“沉没”的力的图样,体现的是梦想与现实,体现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这是一位非常年轻、神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息,现得她是非物质的。头额上帽子的边缘,好像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的颔都在一块精美的石头上,好像夹在不能摆脱的枷锁中一样。她、是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这就是《沉思》这座雕像传递给我们审美经验,既对再现形象的深刻感受以及由她唤起的对客观物资世界的情感体验与联想。无论从思想上、心理上通过审美,我们都认同她的美。

艺术家通过材料,运用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手段,对艺术家个人或人类主观的揭示在艺术中的体现。表现因素在艺术中凝聚和体现的方式不同,唤起我们的审美意义和创造再现也是不同的。

艺术家以自己真挚的感情再现生活的图画,通过作品,让自己的情感通过再现形象自然

而然的流露出来,这种情感的表现以其自然、淳朴、真挚而感人,并唤起对人生的体察,去发掘生活的真与美,如:高更的《游魂》,那俯伏在床上的土族少女,那画面奇异对比的色彩,直射的惊恐的眼神,传达出来的都是一种幽深莫测、孤寂的生死感。就是由于这种莫测和女子惊恐的表情吸引了我们的兴趣,画家以大片的黄色暗示灯光,悲哀和可怕促动着人们,以抛洒式的类似烟火的细花暗示磷光。意味着死者的游魂在哪里了,传达出了生者和死者的魂灵相遇,女子惊恐的眼神得到隐喻式的解释。象征艺术的主体激发人深层的潜在的情绪,提出对人生、命运的不惑。

法国十九世纪中叶的农民画家,现实主义巨子米勒,以他对农民的热爱、对土地的深情,创造了一系列再现法国农村田间生活的图画。如《晚钟》、《拾穗者》、《依锄男子》,都是在真实人生的图画中渗透了劳动者的甘美、人生的辛酸。这是一个甘美与辛酸相混淆的世界。罗曼•;罗兰说:“画家就是从这种劳动痛苦当中找到了人生的诗和美”。这是米勒创造的最终目的。我们不难从米勒的人生图画中体会到农民的善良与品质的高贵,从中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真谛。

5、审美的净化……给人心理气质以深刻的影响

庄子在《天运篇》里,把审美认识分为“惧”、“怠”、“惑”三种境界;“惧”是指对一个陌生国度的初步感受,是对一个不可知世界的无知、由神移愿产生的某种恐惧之心和动荡不安之情。“怠”则是理性思维常愿被某种不可琢磨的力量突然垂直切断,在审美对象面前目瞪口呆之状。“惑”是完全被对象的美所震慑,无力把迷人的幻象转换归于任何概念,而追随音形乐律与无权宇宙进退升降、随意驰骋、自由飘移,进入若惑若愚的境界。

在建筑中,哥特式教堂的高耸尖顶召唤的灵魂飞升之感;我们穆斯林教堂上的星星和月亮及圆耸的顶部给予人们一种无形的召唤;天坛建筑群的总体构成引起的“天圆地方”的精神震慑与迷惑;云岗奉先寺大佛大块的身躯和面部静若天宇苍穹的无表情的表情以及她召唤的敬畏、超脱、无界的神秘空间,都是审美认识的魔力使然。

我们都喜欢停音乐,但各自对音乐的欣赏种类不同,在我们对某中音乐痴情时,既所谓“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听了还想再听一遍。有时随着音乐的起伏,或哭泣、或嬉笑、或沉思、或随着音乐的旋律跳动等,并不借助现实具体对象的依托。它如梦如烟,促动心灵之力以转瞬既逝。这种在时间流程中的抽象对感性的呼唤,非然朦胧,但跃跃欲动。当微妙的音乐、伴声、和声、曲调进入人心深处与莫名的情思交汇,新构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潜波给人心理气质以深刻的影响。故贝多芬潜音乐之于人的心灵,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还要崇高的一种启示。

从高更的油画《怎么办?》中我们涉取的道德力量是净化;从维纳斯塑像中我们看到生命和灵魂、看到人性的本质的美,并从而在心头“飘荡着一种沉醉的神往”的美。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审美活动使潜在的美得以显现,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审美在本质上是通过审美带给人的教益和享受的二者的结合,是美“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体现。美对于人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美以其完整、自由、自然、点燃人的向往完整、自由、自然的火炬……美,不仅培养人的道德感,也给人以战胜异化的智慧和希望。

注释:

①王朝伟:《欣赏:再创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②(转引赵子清:《鉴赏心理的奥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参考数目:

董文学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版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及样题

《美学原理》 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部分:美学的基本概念: 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多选)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填空、单选) 美学研究对象: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第二部分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4、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辩论:外在美比内在美更重要。最全最全总结

外在美比内在美更重要ZJDSXJDG37CRZW7I 具有外在美无论在社会、工作、学习、生活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当然不能把外在美局限于美丽,其实亲和力、可爱、阳光、健康活力、灿烂的笑容等等都可以是外在美。还有在辩论的时候绝对不能诋毁“内在美”,而是强调有外在美更重要。论据:1、为什么现在的选美活动经久不衰,选美小姐还不是利用外在美的亲和力去便于做更多的公益活动;2、各大航空公司招收空中小姐的基本条件如下:女,18~25岁,身高165cm以上,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上下10%,气质出众容貌清秀等等……空中少爷也是;3、近年来整容业的发展……4、你们如果还是在学校的话,还可以说说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韩剧,还不是因为帅哥靓女多,而且80%都是整出来的,为什么要去整容呢? 记得当初辩论时很精彩的一个例子,就是灰姑娘的故事,强调外在美重要的一方举出灰姑娘如果不是靠着南瓜变的马车、小鸟们衔来的漂亮衣服、水晶鞋,哪里会得到王子的爱慕,对方反驳说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内在美的的重要,因为灰姑娘心地善良,要不然怎么不见灰姑娘的两个打扮得漂亮的姐姐受到王子的青睐。接着强调外在美重要的一方立即接过话来:那王子最终是怎么确认灰姑娘是他要找的人呢?是因为灰姑娘的脚刚好能穿进水晶鞋啊,难道说灰姑娘的脚大小适中是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美吗 其实外在美的重要是一目了然的,否则现在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整容,选择在自己的外表上下很大的功夫,比如服装,例如化妆。所以内在美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外在美,要先有外在美才去追求内在美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任何事物都讲究外形的包装!可见外在美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你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很好的话,他们才会进而观察你的内在。我不相信没有人是不爱看美的事物的 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外在美又称形象美,我方认为包括生理、表情、语言、动作、服饰等方面的美。而内在美又称心灵美。具体包括品德、情操、理想、意志、智慧等方面的美。二者都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识内容。所不同的是,外在美可以直观把握,而内在美则需要在间接的审美过程中逐步展现才能为人所认知。所以两者的区别并非本质区别。 外在美带给我们一种感官上的审美愉悦 现代人既要具有美的内在精神,又要重视美的外在表现,努力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的美。 假如说你长的一表人才,那么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就很好,愿意来了解你. 假如说你长得对不起大家,那么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就不会好到哪去,不喜欢与你交往. 人们看人时,是不可能一下就看出你的内心的,刚开始只能从外表判断,所以外在美有时比内在美更重要,只有你有外在美,人们才有兴趣来了解你的内在美. 因为外在美是天生的,比随着时间年龄增加而逐渐消逝,所以珍贵(就像石油,熊猫,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而内在美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的,会随着文化感情的积淀越来越深厚,并不会消失。任何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都可以很快轻易就获得内在美,而外在美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视觉美感是最重要的。孔雀靠开屏吸引异性 正方--人们贫困时只求温饱,不顾外在形象。一旦富足则必然追求锦衣玉食,追求良好的外在形象,这不正说明外在美更重要吗? 反方--为什么人们追求外在美的形式,不正是因为人有内在的爱美之心吗 正方-- 那么人的爱美之心从何而来呢?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人们的爱美之心不正是从对其他外在美的欣赏中领悟出来的吗?不正是从对其他外在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吗?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以IPHONE手机为例 关键词:苹果iphone 科技设计审美 正文: 首先阐明一个立场:我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以人的意识为主导的。因此科技与审美的关系,我认为是科技发展的方向受到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的。而苹果公司之所以在商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与其重头产品iPhone的热销离不开。iPhone有着出色的工艺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也极富美感,整体使用体验非常良好。堪称是用尖端科技制造出的艺术品。 一、产品分析 历代iPhone的机身设计与同时代产品相比,都堪称惊艳,从4代开始,玻璃面板与金属边框的经典元素成了手机科技感时尚感的代表,无论是触觉还是视觉,前后一致的玻璃面板能给人带来一种对称、协调的感受,而对称性正是美学的经典原则之一,玻璃面板也颠覆了我们对玻璃材料脆弱的概念,使手机带了一丝灵动的感觉。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iPhone 的home键设计,一个按键结合触屏颠覆了手机出现以来以键盘为主的操作方式,点、划、触摸的操纵方式也更贴合人性,因此iPhone也是一只贴合人性的手机。父母辈常见的情况是新潮电子产品不知如何使用,于是站在了便捷生活的门口进不来,iPhone的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将一大批不适应复杂高科技产品的人们引进了移动生活的大门①。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众多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触屏操作设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星际迷航》舰长主控台,《现代启示录》汤姆克鲁斯的腕上PDA,《时空通缉令》李连杰的触屏时空穿梭机,炫酷的触屏操作方式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nokia5800作为第一代触屏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感觉到多大不同,只是将按键显示在屏幕上。当iPhone3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才觉得科幻设备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现实。科技能令人们审美观发生改变,而审美观也能指引科技发展的趋势。 二、科幻走进现实 近年来触屏已经一步一步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幻作品中,已经不能单纯用触屏操作方式体现超前的时代感,于是又出现了全息显示、3D投影、虚拟现实等超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将人与信息互动带入了一个更人性化、直觉化的时代。iPhone虽然没有上述令人几欲混淆显示与虚拟的功能,但却在人机交互上作出了大文章,操作时简单便捷不多赘述,想谈谈从拟物发展发展成现在扁平化的应用图标设计。扁平化设计和拟物化设计并非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信息呈现手段。苹果之所以形成了如今的界面风格,是因为史蒂夫对低学习成本的极大的重视,因而才会在界面中大量使用隐喻和模仿;而如今的扁平化设计也没有脱离这个根本的轨道——Win8 依旧在使用隐喻和模仿的手段增强每一块“磁贴”的“功能可见性”,只是没有了精致繁复的细节。对,以上其实是主要关于图标设计而言的,那么对于界面其他元素,如按钮、信息文字等,扁平化设计能成为未来趋势的原因,也不是什么“拟物化设计的没落”、“审美疲劳”之类的原因(如果是这种原因,那么这其实只是一种彼此的更迭,更像是西方设计史里的各种流派的兴衰,只是能够各领风骚数年而已),而在于,只有充分简洁的界面,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终端碎片化、界面碎片化。简而言之,就是越来越多的将丰富的信息尽量压缩进简洁的表达方式中,无论是包豪斯式外观设计风格、简易的操作逻辑,扁平化的图标设计,都体现这这种思想②。 还有不得不提的siri。Siri是苹果公司在其产品iphone 4S上应用的一项语音控制功能。

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所共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 “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费时费 力费钱财之后,不仍有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吗?我们认为,只 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 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 现自我。 其次,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 人称个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那么在生活中、事业上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际 交往,贵在有礼。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恰能使你在 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 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 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第三,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成员一起共建,文明的成员则必须要用文明的思想来武装,要靠 文明的观念来教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 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 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际,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有理由以自觉加

论崇高

论崇高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1、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如长沙的岳麓山,虽然有高有低,但却郁郁葱葱,柔媚清秀,呈现出大自然的秀美。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如湖南张家界,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除了在形态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着区别的。 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而崇高感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我们看到百尺飞瀑散发着雷霆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低挡,不敢贸然地接受它。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刹时的抗拒”。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因而当我们惊魂刚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时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由一个不愉快转到极高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优美感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都是愉快的。以上是优美与崇高在形态上和美感上的区别。 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优美和崇高的区别,在我国先秦美学思想上,把崇高、壮美称之为“大”,如孔子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这“大”就是伟大、崇高的意思,他把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等级。他指出:“充实之为美,充足而又光辉为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为神。”这四个等级逐一递升,但都属于美,以美为基础。他所说的“大”,一般指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为鲜明、广泛、强烈,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相当于西方所说的崇高美。后来庄子也对美和大作了区别。他认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他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有限的事物,应当是无限的事物。他认为,一般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庄子把无限美称之为大或大美,实际上他所指的也是一种壮美或崇高美。从以上可见,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了。在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这个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而最早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杨格,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奔放不羁的。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的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

高中材料作文:伏尔泰、柏拉图关于外在美、内在美的名言(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伏尔泰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柏拉图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伏尔泰的这句话,真正的美不需要任何皮肤上的接触就能体现出来,因为这个人灵魂的每一次呼吸都让有思想的人感到震颤。柏拉图的话,主要强调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重要性,两者结合即为世界最完善的美。一个人生来长什么样,从来都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一个人的美之所在,也不仅仅是由外在美决定的。即使有姣好的容貌,没有内在修养,那也只是一副被修饰后的皮囊。所以我们要“修心”,因为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我们不应该只用目光去衡量别人,只有用心,才能发掘那胜于外在美的内在美。我们不需要用“造脸”美化自己,我们更要注重在“修心”过程中升华自己。因为内在美胜于外在美。外在美不能决定我们做什么,而我们做什么却能决定我们的内在美。一个人真正的修养和他真正的志向,都会从内心表现出来。参考立意:从外在美与内在美双向立意为切合题意。如(1)始于颜值,终于灵魂;(2)被时间记住的人,颜值只是他们出色灵魂的装点。如果只从外在美或内在美单向立意,则为基本符合题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美学第一部分试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括号中填写的相应代码。) 1. 《大希庇阿斯篇》的作者是( B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黑格尔 D.鲍姆加登 2.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D) A.美的规律 B.艺术现象 C.审美心理 D.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3.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4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C)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嘉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5. “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尼采 6. 柏拉图的“美本身”、普罗提诺的“理型”说、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说,实质上都体现着一种基本的观念,这就是(D) A.美即自然 B.美即感性C美即有用D.美即完满 7. 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B)A.相对主义观念B形而上学观念C怀疑论的观念D.开放性的观念 8. 康德自称他在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从美学上说,这个“革命”主要是指他把美学研究(A)

A.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 B.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 C.从重内容转移到重形式 D.从重形式转移到重内容 9.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在古希腊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代表是(D)。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C贺拉斯D.毕达歌拉斯学派 10.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说”的美学家是(C)。 A.德莫克里特 B.贺拉斯C柏拉图D.托马斯阿奎那 11. 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 悦。但真正严格地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判断力批判》的作者(B)。 A.黑格尔B康德C歌德D席勒 12.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A)于1871年开创了实验美学,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 A.费希纳 B.费希特C康德D.克罗齐 1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六艺”授弟子,并把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与进行审美教育的(D)相结合。 A.书”関“ C数” D乐” 14. 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 A.阿恩海姆 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荣格 15. 维特根斯坦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D) A.实验美学 B.格式塔美学 C.接受美学 D.分析美学 16. 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的意象是(C)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1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3]?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1]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 龙飞凤舞

内在美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Inner Beauty (高中英语作文)

内在美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Inner Beauty 高中英语作文 Today, a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people can change their faces by doing plastic surgery, because of the commercial ads, people are highly effected by the exaggerated facts that they can be the shining stars. So people pay special attention on the outlooks, they want to look perfec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true beauty is nothing with perfect looking, only the inner beauty makes you shining. In the fairly tale of Cinderella, the prince chooses the poor girl instead of the beautiful girls, because he admires Cinderella’s inner beauty, though she is nobody. Though it is just a story, it tells people that inner beauty makes one outstanding. People can make their faces perfect, but there is no way to fulfill their inner beauty by technology. Inner beauty is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beautiful outlook will fade away with the time, but inner beauty won’t, it only getting valuable.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做外科手术改变自己的外

3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A A. 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 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B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A A. 优美 B.悲壮 C. 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A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9. 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B 。 A. 毕达哥拉斯 B. 朗吉诺斯 C. 博克 D.康德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D 。

A. 休谟 B.莱辛 C. 康德 D.李斯托威尔 11. 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D 。 A. 霍布斯 B.康德 C. 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A A .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比形式重要 C .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A A .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 .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A A .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 .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B A .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 .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B A .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在观众们期盼的目光中,一位衣着朴素的女钢琴家走到台上。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穿得华丽些,她回答说:“人,要隐藏在音乐之后。”女钢琴家的朴素,掩盖不了她无双的才华。外在的华丽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美。 那个吟诗作赋、博学广览的傲岸的李白,面对着盛世长安,满眼繁华,他毅然地选择了离去。荣华富贵留不住他,浮世虚名留不住他——只要高尚的品德还在,只要伟大的理想还在,只要丰富的学识和修养还在……是的,只要这些内在的美还在,即使没有那些外在美,他也一样会缔造成功的神话。于是,是他,使盛唐的诗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李白的成功告诉我们,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内在美是内容,而外在美是形式,内容远比形式更为重要。俄国的别林斯基曾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所以,只有拥有内在美的人才真正美。 她,其貌不扬却有着天籁般的声音和过人的天赋,她,虽然曾因相貌而处处碰壁,但是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现实给了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却不曾退缩,因为,她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终于,她的努力没有付诸流水,她成功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星~没错,她就是韩红。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他的外在是否美丽,因为,内在美才是成功的基石。 孟子曾说:“充实之为美。”古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舍弃了浮华,遵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开创了属于他的田园诗派。《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用自己内心的善良感动了一个又一个读者。戴望舒从小就因天花而变成了麻子脸,但是,相貌上的缺陷并没有让他自暴自弃。戴望舒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终于成为了著名的诗人。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是个黑人,但是他用自己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 (一)什么是优美? 定义: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形式的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的特性,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比较来说是小的 .......... ..........;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②是光滑的 ....;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 必须溶成一片 ..............................;⑥颜色鲜明,但不强......;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 烈刺眼 ......................................;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 变化 ..。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 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 (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特征 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 (1) 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生态美与审美核心的联系

生态美与审美核心的联系 自然本身具备的各种属性是构成自然美的物质条件,它们为自然美的 形成提供可能性,而作为审美主体人的活动实现了“自然的人化”。 人的活动使自然的属性同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自然界成为了人类社 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先前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这点来看,自然美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它与审美主体间存有着紧密 的联系。 其次,对于自然美的理解需要审美主体精神方面的提升,要求审美主 体具有一定的修养,认知水准等。人们把自然美看作是生命的外延, 从深层次上看,它与我们人自身的生命的韵律是同构的,只有将自然 美视作人生命的一部分,自然美才能更好地在人类面前表现出来。在 康德确定的审美的主体性原则中,他认为审美的前提是审美主体首先 要有趣味判断,他强调了审美中对审美主体的要求。审美是我们人在 身外世界中把握、理解属于人自身的东西。审美主体要实现审美也需 要有全面的意识,同时能够将这种意识扩展到自身以外的美的世界。 由此可见,审美主体不但对于自然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对自然 美的进一步理解和发展中,人也是起到关键作用的。 第三,在对二者间关系的理解和理解中,人们不能理解审美主体对自 然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过往往忽视了当自然美被审美主体 所理解、接受和欣赏的同时,自然美对审美主体所理解、接受和欣赏 的同时,自然美对审美主体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至今人们仍然无法解释自然美为何会有这么强大的作用会对人的行为、思想、精神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自然美的确是人的生命中 不可缺失的部分,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中实行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深 深陶醉于世外桃源所体现出的自然美当中,远离喧嚣,淡泊名利,对 人生荣辱得失泰然处之,能一生本着这种难得可贵的生活态度很大水 准上是因为他在美妙和谐的大自然中找到了能够永恒支撑和充实生命 的精神力量。即使是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美也是对人的

艺术美的欣赏

艺术美的欣赏 -----以《黄河绝恋》为例 三五好友商量着想去看书画展,有时就会听见一人推脱说:“我一个大老粗,没啥艺术细胞,不懂欣赏,你们去吧”。不过,虽说自己缺少艺术细胞或艺术天赋,但这并不能阻挡人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下一代,立志把他们培养成艺术家。 其实,我认为,我们不能成为艺术家也并不算是一个太大的缺憾,我们只要能欣赏艺术的美,欣赏艺术家花费了无数的心血与才情而造就的艺术品,这也是好的。艺术家能够从自身的创作中获得某种满足,欣赏者也能够从艺术品中真正得到完全的愉悦。在同一个欣赏活动中,人们得到的审美感受肯定是不同的,有多与寡、有感同深受与朦胧缥渺之分,也许有的还会一无所获。同是一部《红楼梦》,阅历稍显浅薄的年轻人可能会偏重欣赏书中少男少女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但历尽沦桑的成年人可能更能领悟这场悲剧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 在艺术美欣赏中怎样才不至于出现以美为丑和以丑为美的现象,培养和提高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将以《黄河绝恋》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欣赏艺术美。 第一:要谈如何欣赏艺术美,首先我们须得有一个正确的审美理念。 在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解剖图不是美术”这里说的是广义的“美术”即艺术。解剖图不是艺术,对,它是科学。科学是严谨的不能随自己的主观想象来改变。但艺术却不同,它可以有自己主观的意图、愿望和情感。这里说的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在《黄河绝恋》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开始欧文的惊险坠机,挂在悬崖上但被小男孩救起。后又被黑子一行救起,与黑子、安洁和欧文仅凭三人之力,杀死了数以百计的日本兵,而且在关键枪战中,三位主角几乎每次都是十分幸运的躲过了日本兵的枪林弹雨,反而是日本兵,被他们一射一个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电影艺术是取材于生活但远远高于生活,其他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品中饱含了作者的情感,我们不能用苛刻的现实眼光来挑剔作者融入了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 第二:欣赏艺术美还要充分发挥审美心理功能与审美能力,进入积极的审美状态。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与形象是不可分的,因而,作为艺术美的两个特征----情感性与形象性也是不能分割的,艺术家是受情感的驱使才创作的。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其实,艺术家既有爱,也有愤怒---憎。一切进步的艺术家都是怀着对人民大众、对祖国的热爱,对反动势力、丑恶势力的僧恨来从事创作的。因而,我们在进行艺术美的欣赏时,要运用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判断等各种心理功能,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用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来进行来对艺术品全方位的解读。 在观看电影《黄河绝恋》时,我们的眼睛最先接触到的是一张张略显年代的久远与沧桑的黑白照片,然后是一望无际,宽广辽阔的海域和连绵不绝的万里长城,听到的是飞机的轰鸣声和欧文的回忆独白,这时我们便产生了感觉。这是对影片艺术形象外在情况的直观反映,是我们欣赏电影艺术美的第一步。为了得到较为完整的形象,又必须运用知觉能力对各种感觉材料进行综合,获得更为具体和饱满的知觉形象。在这里我们会将一幕幕的情景与电影名联系起来,来思考这个电影到底会讲些什么。知觉形象的获得,开启了欣赏者形象记忆与联想的大门,拨动了他的情感。随着电影的不断放映,于是,审美活动进入更高的层次。 美感的产生,在于心与物的交流,这就是审美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欣赏者审美心理能力的强弱及其调动程度,直接关系到他的电影欣赏活动质量的高低。在观看《黄河绝恋》时,几次都深受触动,忍不住流下泪来。安寨主在深夜里拿着一家三口昔日甜蜜的合照独自垂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