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与私学

孔子与私学

孔子与私学
孔子与私学

孔子与私学

孔祥骅

孔子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事业与治学的历程时说他自己是"三十而立"。

孔子自述的"三十而立",除了指他在三十岁时已熟悉、精通《六经》等古代的大量文献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孔子面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动乱的社会现状,他已立下了救世的宏愿,形成了他的以西周礼乐文明为典范的立身处世的思想法则,确定了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原则比较完整的伦理观、政治观、社会观。

这里,我想除了以上两层意思外,另外的意思就是在孔子三十岁时,他开始在民间创办私学,"始教于阙里",并以小型学术团体的形式,开始了儒家学派早期的学术活动。

这时的孔子已是一个为鲁国人所周知的品德高尚、学问精深的知名人物,求教他的学生自远方接踵而至。从他三十岁起,一直到他仕鲁之前,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创立私学和从事传授"六艺"的教学方面。

大约在孔子三十岁左右时,他开始招收第一批弟子,这中间有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孔子的另一位著名弟子子路,也属于这第一批弟子之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拜孔子为师时大约二十一、二岁。子路出身贫贱,为人性格豪爽、耿直,起初他对孔子很不尊重,还欺凌过孔子,但孔子以德折服了他。子路后来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可靠的学生。在孔子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中,还有伯牛、冉有、子贡、颜渊、闵损等人,这批孔子的早期招收的弟子,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课程,这主要是技艺、节文之事。这些课程在周代是属于小学的课程。其重点是培养德行,陶治性情,多从事于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准备由他们担负起闻道救世的重任。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平民是无资格得到求学机会的。自从孔子创办私学后,才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这在当时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在鲁国引起很大震动。由于招收一大批学生,进行了认真的教育培养,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孔子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学活动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为了收集古代的文献典籍,为了弄清三代文化的演变,孔子早有去洛邑的打算,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京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当守藏史的老聃博古通今,通晓礼乐文明的源头,明白道德学问的归宿。我们还得向这位智者求救哩!"南宫适将孔子的这一赴周都采访的愿望报告给鲁昭公,"请与孔子适周",鲁昭公还派出车马仆役,支持孔子师生这一次长途出国访问活动。

事实上,施教是贯串孔子一生的主旋律。根据《史记》记载,他在民间创立私学的教育活动最初开始于三十岁,即他赴周都游学前后,他的第一批学生中如鲁国的贵族弟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是在这时候拜他为师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孔子创办私学、始教阙里的第一阶段。

从三十七岁到五十岁,即从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由于当时鲁国政治是

"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与这些权臣合作,坚持"卷而怀之"、"邦无道则隐"。《史记.孔子世家》说:"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这时期孔子的弟子中,不仅有来自齐、鲁的学生,还有来自楚、晋、秦、陈、吴各国的弟子,孔子弟子几乎遍及当时各诸候国。这段时间可以算是第二期。

孔子晚年招收的子游、子夏、曾参等人,与他早期招收的弟子有所不同,则属于后一辈的弟子。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课程是古代的文献,也就是后来的"六经"。

所谓门徒三千,当然有点夸张,就是"七十二贤",也不是同时共学的。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孔子讲学洙泗的第四时期。

《论语》上记载,樊迟请学为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孔子的学生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学费、生活费从和而来呢?这里有一点值得探讨,孔子办私学的经费是从何而来的?

考查孔子几十年的创办私学实践,可归纳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首先,孔子办学是为了培养一大批能够参加春秋后期政治改革活动的志士仁人。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时代,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根源。孔子认为造成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主要根源,应该从人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去寻找。孔子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认为人的内心的道德水平决定人的行为的高低,强调人的内在思想可以塑造与改变的。他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有道",不得不依靠"志士仁人",就必须在办学中坚持将道德培养放在首位。只有那些自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是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孔子曾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在孔子看来,这些"君子儒"应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到当时诸侯各国的政治改革中去。孔子办学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

孔门教学分成四科,孔子是按学生不同的品行与才性施以教育,培养出参政与从教的不同人材,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修养最高;政事以冉有、季路最出色;言语有宰我、子贡;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像冉求、子路、宰我、子游等,曾为列国大夫或邑宰,子贡常相鲁、卫,在施政上很有政绩。

至于他晚年招收的弟子,则专门致力于学术教育的活动,如曾参、子夏、澹台灭明、商瞿等。曾参设教于武城,孟轲称其弟子有七十人(《孟子.离娄下》)。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均是他的弟子。子夏在孔门中是传经之儒,汉代学者称儒家经学均由他所传授。澹台灭明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诸侯。此外,还有商瞿传《易》。澹台灭明和子夏的教育事业,又进一步将孔子的思想传播到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孔子一生除了有四五年的从事政治、为官治国外,几乎都用在教育事业上。他在政治上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他的教育目的是达到了。传说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受业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七人",也有说七十二人。即所谓"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

教育对象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由国家办学,就是所谓王官之学,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这种官办的学校,教育大权由贵族垄断,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民间不能流传学术文献,那时是没有私学的。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口号,也是他创办私学的最大特点。造成古代贵族政治与阶级政治的主要因素除了出身以外,另一个就是知识的鸿沟,这对于当时的贵族政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谓"有教无类",历来有不同解释。或指出身、贫富不分类,或指族种、地域不分类。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这是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送给他十条干牛肉,孔子就收他做学生。由此可见,孔子办学,向学生收的学费是很少的,大体上说?quot;有教无类"的重大意义,在于孔子招收学生已经打破了贵族和平民出身限制,不管是什么出身的学生,他都给予他们同样的学习机会,一律平等地看待他们,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

这种不分富贵贫贱一律教育的作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是自孔子创始的。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其办学规模可谓空前。由此可见,孔子办学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论语.阳货》上记载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明确宣布,人之成为各种不同的人,主要是后天的影响造成的。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张瑞番《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都是基于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从而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甚至贱人奴隶的范围,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这个重大突破正是孔子通过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对教育的垄断地位,才得以完成的。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和"万世师表"而为世人所崇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通过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从而为世界文化教育发展史增添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进步。

教育内容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夏、商、周贵族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十分简单的,谈不上有多少理论性、知识性的教材,这是与当时的文化尚处于较低水平有关的。《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上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的礼、乐、射、驭(同御)、书、数等六艺,指的是保氏对国子(贵族子弟)施教的内容,其中射、御是属于军事性质的技能,这种军事技能以及和技能相配合的礼、乐活动,是当时贵族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所必备的素养。此外,礼是指待人接物的礼仪,乐是指音乐、舞蹈方面的艺术教育,还得掌握一些书写和计算的知识技能。这就是孔子之前贵族子弟

的学习内容。孔子在教学中,仍然采用这种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使他的学生在这六个方面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但是,孔子在办学中,又对教育内容作了重要改革,他研究整理了我国古代的大量文献,从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作为教课书。这六部经书后来被称为《六经》或"六艺"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这六部书,也曾被列为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但那时还是未加工整理的、十分庞杂零乱的,并且充满着"怪、力、乱、神"荒诞迷信的内容,只是到了孔子手里,才排除了重巫、重鬼的重天命的宗教鬼神文化的成份,注入了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的新精神,终于编订成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文化知识课本。经过孔子整理的"六艺"或《六经》的这一套教本,在中国古代的学校中,一直被使用了两千多年。

《礼记.经解》上记载了孔子对"六艺"或《六经》的解释:"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进行的"六艺"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赋于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精神的"素质教育"。

司马迁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又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又《庄子.天下篇》对于鲁国孔子的教育内容作介绍:"其在于《诗》、《书》、《乐》者,邹鲁之士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总之,孔子六十八岁倦游返国,赞《易》,作《春秋》,直至获麟绝笔,正寄托了他晚年的社会、哲学、政治理论,并形成了他的"同人"、"大一统"、"天下为公"等大同思想。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固然包括《诗》、《书》、《礼》、《乐》,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易》与《春秋》。

孔子的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以《六经》文献为主,这也是孔子的教育内容与孔子之前的教育内容根本不同的地方,孔子办学将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孔子之被尊为"文圣",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教育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传统。今天看来,孔子的因材施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即是说,孔子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是有高低的,因此在教育上应有所区别。他说?quot;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向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几乎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孔子说:"柴也愚(愚直),参也鲁(鲁钝),师也辟(偏辟),由也(刚猛)。"又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他只用一两个字就刻画出高柴、曾参、子张、子路、颜回、子贡的个性特点,甚至连颜回、子贡二人的经济条件也十分清楚;并且对他的学生的优缺点也能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如子贡问孔子:"师(子张)与商(子夏)谁更好些?"孔子说:"子张办鹿?穑?酉陌焓虏患啊?quot;子贡说:"那应该是子张胜过子夏了吧?"孔子说:"办事过火与办事不及都一样不够多啊!"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如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子夏由此领会到"礼后乎?"孔子赞许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礼乐是形式,而仁义是内容,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又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由此可见,孔子是将质看得比文更为要紧。

启发诱导。

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教学的首倡者,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教学的创始人。远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提出启发法之前,孔子就已积累了丰富的启发教学经验。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他又是注入式教学最早的反对者。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愤则已用力于思,故可启以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既已得其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论语.为政篇》记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做孝,孔子只是答以"无违"(不要违背礼节),孟懿子没有再往下问,孔子也就不往下讲了。学生提问到什么地方,孔子也就回答到什么地方,并且也是按照学生当时的理解程度和如何积极程度而定的。孔子又将此事告诉樊迟说:"孟懿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又进一步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这才进一步回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是在学生自身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时,才给以教导的。颜回曾经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论语.子罕》)颜回感到孔子善于有步骤地诱导他求学,既教他学习古代的文献,又要求他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他既有知,又能行,使他的知识成为有用的知识,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就是想停止学习也停不下来。

孔子教学中又运用"叩竭法"。这也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法。《论语.子罕》上按孔子的话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说,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再次,教学相长。孔子办学主张教学相长,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一部《论语》就记载了大量师生之间互相讨论问答的情况。《论语.学而》上记载子贡请教孔子说:"穷人能不谄媚人,富人能不骄,如何?"孔子说:"这也算不错了。但不如穷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这就更好了。"子贡于是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就是这个意思么?"孔子说:"赐呀!像这样,才可与你谈《诗》了。"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去,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的意见,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他希望颜回对他的教学多提意见,以便使师生之间互相促进提高。

最后,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亲如一家,孔子对学生平易近人,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向孔子的儿子孔鲤打听,问他从父亲那儿学些什么,孔鲤告诉陈亢除了教他学《诗》、学《礼》,再也没有其它功课了。陈亢知道了孔子将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

孔子对于学生的缺点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宰予昼寝,孔子批评他是"朽木"、"粪土之墙",要他振作精神,不断上进。冉有为季氏宰,他搜刮民财以肥季氏,孔子见他损害老百姓,十分气愤地说:

"这个人已经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都可打起鼓去声讨他!"(《论语.先进》)但孔子身为老师对自己也严格要求。孔子在卫国不得已去见南子,回来后,子路对他表示不满,孔子感到子路不理解并错怪了他,他就在子路面前激动地对天发誓,求得子路明白他的心志。(《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孔子入武城"闻弦歌之声"而笑子游"割鸡何必要用牛刀",子游不服气地反驳孔子说:"往日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于道,便懂得爱人,小人学于道,便易于使命。"孔子觉得他讲得有理,就公开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讲错话,并说:"学生们听着,子游说得对,我前面所说是和他开玩笑的。"(《论语.阳货》)孔子曾坦诚地向学生们表示:"我有什么事隐瞒大家吗?我的一切行为都是向大家公开的,这就是我的为人!"孟子曾经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正因为孔子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民主、平等,有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他是一位"圣之时者",又是一位有热情、有感情、有爱情的文化圣人,因此弟子们对孔子十分敬爱,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师生之间也团结精诚,能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这可以说是孔子办学的伟大与成功之处。

总之,孔子创立私学开了自春秋至战国诸子兴办私学的头,在西周的王官之学,亦即公办的教育出现了巨大困境之后,孔子创立私学,应该说是在西周王官之学的衰微破败的形势下,为上古中华文化教育的存亡继绝,摸出了一条新的出路。中国几千年来,私学特别发达,一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民间办学的优良传统,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办好民办学校是颇有发人深思之处的。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2、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3、学会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大事总结他的理想追求。明白孔子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论语》原文,于丹《论语心得》视频,“孔子像”,“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及其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重点: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一)学习礼乐(15岁)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三)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四)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456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目录 1、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2、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3、孔子对华夏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4、孔子思想在当代的作用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我小时就学过《两小儿辩曰》、三千名弟子,七十二贤人,初步对孔子有所了解。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于李世民所说:“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等等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人要有一个信仰:为人民服务,忠于祖国,反对台独,支持祖国统一。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概括为: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加以培养。即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他的这种主张成为我们教育的理论基础:人懂得了礼义廉耻,即一个做人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方向 三、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 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国魂”称号较之“素王”似乎更加崇高,并且难以超越。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这是说孔子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空前绝后。康、梁显然是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孔子思想,只讨论孔子的历史形象,问题就显得简单一些。 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成均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X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诗__》、《__书_》、《_礼_》、《乐》、《_ 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孔子开创中国私学

己最尊敬的长辈。这样,孩子的孝心 和责任感就会由此产生并增强。 在中学毕业时,让每个学生在校 园里载下一棵果树。现在我们校园里 果树成林,浓阴密布。那些梨、苹果 等等都是孩子们亲手种植的。我们还 带领孩子到实验田里去种秋小麦,用 收获的小麦磨面做成面包拿到丰收节 上来,师生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真是很幸福的事儿。 (摘自2007年4月《塞础教育课程》 作者系鸟克兰帕夫雷什中学现任校长) 〔案例〕 孔子开创中国私学 文/吴虹贤 孔子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 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即文化知识 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孔子在开展私学教育中,最首要的贡 献就是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依据这一思想,教育对象突破了奴隶 主阶级的有限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 得到教育机会。孔子教学有固定的场 所,对象广泛,并采用“因材施教”和 启发式的方法,内容主要是传授‘,仁”的具体形式,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一问 一答法,弟子问,孔子回答。教师通过 回答来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 知道“仁”之后照着做,最后达到孔子 的“仁”的境界,培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在创办私学教育中,孔子实行了文 武兼备的方针,培养了不少具有等级 观念、文武兼备的统治人才,对后世各 朝代的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孔子非常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以补充原有教学 内容和活动的不足。从《论语》等大 量历史典籍中,可以发现孔子开发的 新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攀山。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适 当地组织学生攀山,是一种颇得赞许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课后检测: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记一记 填一填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自学礼乐;三十而立;涉足政坛;周游列国;献身文教。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与旧的矛盾,违背 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礼”的思想:他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以“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就是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孔子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礼和仁 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3)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达到这种恰当的方法,是“和而不同”。 三、古代大教育家 1.开创私学 概况:孔子开创私学,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从贵族子弟到 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地师从孔子;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

2.教学目的 (1)“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的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2)“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统一,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4.整编典籍:孔子整编“六经”;孔子弟子将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 经典。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1)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和君主几乎都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 (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 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2.对世界 (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明清以后传到西方,产生重大影响。 研一研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 1.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墨、儒、道、法、兵、农、阴阳、杂家等诸子百家,他们从各自代 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主张,批判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涌现出老子、孔子等一大批思想家。 2.儒学思想家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从孔子创立到战国时代获得初步发展,再到汉代形成独尊局面, 宋明理学的繁盛以及明清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涌现出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 程颐、朱熹、黄宗羲等一大批儒学思想家。他们根据时代的需要,研究儒学,丰富儒学的内涵,不断把儒学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高度,为儒学和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哲学家 在古代中国,唯心主义哲学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都有所发展。老子、庄子、朱熹、程颢、程颐等人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 认识的深入,古代中国也出现了荀子、王充、范缜、王夫之等众多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 的思想也是古代中国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出身南朝世族,曾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据说得到 东阳道士传授经法,修道之名闻于朝野。梁武帝即位后,多次请他出山,他谢绝不出,时人 称之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方面继承老庄思想和葛洪的方术理论,一方面顺应南方道教发展的趋势,把道

英译中国传统文化——孔子

英译中国传统文化——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的贵族,殷王室的后代。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以后孔子的家境逐渐衰落。虽然孔子年轻的时候很贫困,但他立志学习,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后来他开是授徒讲学,他一共教授了3000多个学生,改变了以往只有贵族子女才有资格上学的传统。孔子晚年还编订上古书籍,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尚书》,《周易》等等都经过他编订。 孔子的很多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很有价值。比如,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他认为要做到“仁”,就要关爱别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还认为,“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要用单一的方式衡量对方,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在教育上还主张用启发的方法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等等。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收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也被后人吸收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影响范围很广的儒家文化圈。 孔子是属于中国的,他在中国家喻户晓,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或多或少都受到他学说的影响;孔子也是属于世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曾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译文:Confucius Confucius (551BC——479BC),whose personal name was Qiu and styled Zhongni,was born in Lu State.Confucius wa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e was also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 Confucius was a descendant of a noble family in the Song State,who was descended from royals of the Yin Dynas ty.When he was still a child ,his father passed away,and his family went to a decline as a result,but he studied very hard .He once said “From any three people walking,I will find something to learn for sure.”later,Confucius began to travel around and instruct disciples.In his life,Confucius had instructed more than 3000 disciples,some were from poor families.In this way ,Confucius had gradually changed the tradition that nobody but nobilities had the 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In his later years,Confucius compiled and preserved many literary works of ancient times,including The Book of Songs,The Book of Documents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Even in modern times,most of Confucius’s ideas are quite valuable .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案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2课时) [课程标准] 1、 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 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思路]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及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谈话法、情景设计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文化古籍整理:编订整理《六经》 [教学步骤] 导入:投影1986年《美国人民年签》世界十大思想家,首榜——孔子 新课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视频:《孔子的一生》、学生阅读教材、孔子自我一生评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学生归纳: 1、学习礼乐(15岁)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1)春秋时期,出现了“臣杀君、子杀父、少陵长、庶废嫡”等行为,孔子对此十分愤怒。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孔子生平: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思想: 仁(核心)、礼、中庸;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孔子

——《中国哲学史通览—秦哲学》 (2)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64人跳的舞,天子专用)于庭”,孔子对此举动极为愤慨,叹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季氏》 请回答:(1)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状况? (2)孔子的态度是什么?他准备怎么做? 1、背景: ① 春秋:奴隶制——封建制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 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 、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 ——礼是政治概念.... ① 礼的含义: 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 关于礼的做法: 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 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③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 仁的含义: 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 关于仁的做法: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 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 、中庸(调整方法) ——属于哲学概念.... ① 调整对象:礼和仁 礼仁关系: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②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 、中庸的含义:“恰如其分” b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传统文化孔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班级:2013级金双一班 姓名:曾韵蓓 学号:41304417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现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21世纪是一个硝烟弥漫的世纪,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强国虎视眈眈、邻邦摩擦加剧;21世纪也是个美好和平的世纪,处处点燃爱与希望的火种,大爱无疆,感动常在。在这战争与和平的交接点,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实现中国梦的时刻,再悟孔子的仁爱思想,从古仁人的思想中汲取精华便显得尤为重要。 “仁爱”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标准,传统知识分子所尊重与追求的道德境界,也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渊源,从几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时代,孔子仁爱精神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我看来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层次互为一体、互为补充是分不开的,爱仁才能爱亲、爱家、爱民、爱国,家国天下都属于仁爱的范畴。 一、仁爱之于修身——“为仁由己,而在人乎哉?”(《论语·颜渊》) 《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将仁爱确立为传统文人的最高理想人格。然而“仁”之于人,莫过于“忠恕”。曾子也评论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名言中,即学会宽恕,换位思考,以善待人。孔子也曾说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治长篇第五》),告诉我们不念旧恶,宽恕是一种美德。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首先关注于每一个道德主体,注重每个人对身边人的关怀与宽恕,以推动家庭和睦乃至社会稳定和谐。 二、仁爱之于齐家——“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孔子的仁爱贯穿于家庭之中,“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篇》),强调了仁爱在家庭伦理中的具体内涵为孝悌。何为孝悌?“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

中国文化模拟题详解

中国思想文化通史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第Ⅰ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2015·北京海淀高三检测)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解析三个历史特征表明这是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废分封行县制,开始形成局部的中央集权国家;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禁止农民弃农经商;战国时期儒家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由春秋时期孔子编撰的,A项错误;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B项错 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C项正确;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湖北黄冈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大变 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 统的时期,A项错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 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 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项正 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能说明文化专制统 治加强,C项错误;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说明秦 朝推崇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受到打压,D项错 误。 答案 B 3.(2015·山东德州一模)《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改变纪年、服色和制定礼乐 制度,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不同,但顺天应人的 想法是相同的,都最终归一个大治的目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讲稿

第二课教学有道 各位同学中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传统文化第二讲——教学有道(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丰富,提出了许多今天看来仍旧适用的教学理念,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的不可胜数,今天我们与大家来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论语》中此句是独立的一段,没有交代孔子为何事而说。应该是因为有些学生偏重学习,而忽视思考;而有些学生相反。这两者都有弊端,所以孔子教导于他们。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如果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

真知。所以,读书也好,或者做其他事也罢,都不能只顾及一个方面,要多多改进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干好最多的事。 本篇中还有关于学与思关系阐述的一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读到这一段自然想起周恩来总理的:“坐着谈,何如起来行”,所谓“临渊观鱼,不如退而织网.”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天到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思前想后,是解决不了的,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还不如去翻翻书,学习一下古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当下遇到的困难,历史上都发生过,与其愁眉不展,不如仔细地学习历史和先贤所著,矛盾会迎刃而解。 说完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转回来看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1、孔子“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

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故事启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阐明了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龄,就应该承载起社会责任并立足社会。这个故事告诉青少年: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2、孔子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中国教育史模拟题答案1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 2、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3、白鹿洞书院——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曾畜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后任江州刺史时在旧居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南唐时朝廷在此建庐山国学,宋初改名为白鹿洞书院,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朱熹、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 4、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教育史ABC》——是1928年杨贤江撰写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是一部史论性的教育史著作,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著的教育史论著。 6、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7、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的故事(1)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的故事(1)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的故事《孔子的故事 (001-007):孔子诞生》孔子的故事 孔子出世《二龍五老图》 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出生的晚上,有两条苍龙自天而降, 绕护看孔家,还有五位神仙在天乐奏鸣中降临孔家院中。此故事以后成为祥瑞题材“二龙五老”。 (1)在鲁襄公21年,孔子出生在现今山东省的曲阜县。 (2)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 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3)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4)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麒麟霍地张口狂鸣, 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 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5)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 自古以来读书人读到“丘”字都读成“某”,写成“丘”,以示尊敬。 (6)孔子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 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 (7)相传孔子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孔子的故事(008-015):孔子幼年》 孔母教子图(8)孔子三岁时,父亲忽然得了重病。孔母颜氏日夜衣不解带的照顾, 那知百药无效。因此孔子三岁时,就成了无父的孩童了。

(9)孔子有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孟皮,字伯尼。伯尼天生残缺,不良于行。 孔子三岁时,伯尼九岁,已在私塾读书,可是常被顽童欺侮,伯尼窘得无地自容,因而不肯到私塾中读书。 (10)孔母颜氏幼秉庭训,贤良温厚,可怜伯尼年少失父,又是跛足, 于是忙里偷闲,教以诗书,循循善诱,伯尼获益颇多, 因此孝顺过于生母,和孔子非常友善。 (11)孔子小时侯,常常与伯尼到宗庙看祭祀,可以说每逢祭祀必到, 五、六岁时,就将祭礼看得非常熟透。 (12)孔子七、八岁时,常常玩俎豆的游戏,俎与豆都是古时候的祭器, 孔子与小朋友玩时,也有主祭、也有上香、献爵、奠酒、行礼……等。 他经常玩这些游戏,一点也不觉得厌倦。 (13)颜氏看孔子成天玩俎豆的游戏,便诱导孔子与伯尼一

中国教育史(孙版)章节练习题.

中国教育史(孙版)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 》、《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三、判断题 ()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孔子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时代背景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旧制度溃败(天子失去号召力),新制度未建立。各地方势力崛起,军权高过相权,利益角逐激烈,存在各种新格局建立的可能性,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制度建构多选的可能。 关于君子的品德,孔子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阐述。“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5](《宪问》)由此可见,仁、智、勇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种品德。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君子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境界。之后的《中庸》更是将仁、智、勇三者称为“天下之达德”。 君子,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现实版,是有可能实现的。孔子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 (《雍也》)由此可知,塑造君子人格也应该从“质”和“文”出发,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唯有将二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人才能最终成为受众人敬仰的谦谦君子。总结孔子塑造君子人格的途径,主要有立志、好学、内省和依礼而行四种。其中前三种偏重于“质”,最后一种偏重于“文”。 仁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的核心,在“三达德”中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智与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而服务的。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君子,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仁的。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 (《里仁》)而且他还强调,君子在实践仁的过程中,要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卫灵公》)将“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仁,是君子人格的基础,君子必须要以仁为本。总的来说,在《论语》一书中,仁有四种主要含义。即仁是爱人、是忠恕、是克己复礼、是做到了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其中,忠恕,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一个最重要诠释。曾参在总结孔子学说时,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里仁》)孔

孔子与私学

孔子与私学 孔祥骅 孔子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事业与治学的历程时说他自己是"三十而立"。 孔子自述的"三十而立",除了指他在三十岁时已熟悉、精通《六经》等古代的大量文献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孔子面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动乱的社会现状,他已立下了救世的宏愿,形成了他的以西周礼乐文明为典范的立身处世的思想法则,确定了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原则比较完整的伦理观、政治观、社会观。 这里,我想除了以上两层意思外,另外的意思就是在孔子三十岁时,他开始在民间创办私学,"始教于阙里",并以小型学术团体的形式,开始了儒家学派早期的学术活动。 这时的孔子已是一个为鲁国人所周知的品德高尚、学问精深的知名人物,求教他的学生自远方接踵而至。从他三十岁起,一直到他仕鲁之前,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创立私学和从事传授"六艺"的教学方面。 大约在孔子三十岁左右时,他开始招收第一批弟子,这中间有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孔子的另一位著名弟子子路,也属于这第一批弟子之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拜孔子为师时大约二十一、二岁。子路出身贫贱,为人性格豪爽、耿直,起初他对孔子很不尊重,还欺凌过孔子,但孔子以德折服了他。子路后来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可靠的学生。在孔子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中,还有伯牛、冉有、子贡、颜渊、闵损等人,这批孔子的早期招收的弟子,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课程,这主要是技艺、节文之事。这些课程在周代是属于小学的课程。其重点是培养德行,陶治性情,多从事于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准备由他们担负起闻道救世的重任。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平民是无资格得到求学机会的。自从孔子创办私学后,才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这在当时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在鲁国引起很大震动。由于招收一大批学生,进行了认真的教育培养,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孔子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学活动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为了收集古代的文献典籍,为了弄清三代文化的演变,孔子早有去洛邑的打算,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京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当守藏史的老聃博古通今,通晓礼乐文明的源头,明白道德学问的归宿。我们还得向这位智者求救哩!"南宫适将孔子的这一赴周都采访的愿望报告给鲁昭公,"请与孔子适周",鲁昭公还派出车马仆役,支持孔子师生这一次长途出国访问活动。 事实上,施教是贯串孔子一生的主旋律。根据《史记》记载,他在民间创立私学的教育活动最初开始于三十岁,即他赴周都游学前后,他的第一批学生中如鲁国的贵族弟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是在这时候拜他为师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孔子创办私学、始教阙里的第一阶段。 从三十七岁到五十岁,即从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由于当时鲁国政治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