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一)中国 1、经纬度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是中纬度、北温带优的位置 2、相对位置:越

西部北部深入内陆.

(二) 1、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与欧洲差不多大

中 2、四至点---------------------------------------------------------- ----------------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黑龙江省) 1350E 东西经度差62度,国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0E 东西时差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上中心线

的(黑龙江省)530N 南北跨纬度49度, 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温差大

(海南省)40N

辽3、海洋国土--------------------------------------------------------------------------

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

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

阔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疆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群岛:舟山群岛

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4、中国的邻国

域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 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海上邻国:6 个韩日菲马文印尼

(三)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1、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东临太平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

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2)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利于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3)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1、定义: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而划分的分级区域系统,称为行政区划。

2、沿革战国时,秦国推行县制。

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

元朝,中国出现了省级行政区

明初,沿用元制,后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全国设23个省,基本奠定今天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划的格局。

二、三级行政区划便于行政管理

1、划分原则/目的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

促进民族团结

2、三级行政区划①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②县(自治县、市)

③乡(镇、民族乡)

三、省级行政区23个省

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需要掌握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以及相互的位置关系 *省级行政区之“最”:

煤矿最丰富的省:山西省

既有陆上疆界,又有海上疆界的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

5.1.3

一、众多的人口

1、人口数量大: 13.9亿(世界第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密度大:143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较高,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3、中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东人口稠密;

以西人口稀疏(东密西疏)。

4、我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原因:

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

发展工业的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水平高,人口多而稠密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气候干旱,沙漠,戈壁面积占相当大的比重,不利于农业生产;

工业起步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少而稀疏

二、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众多

(1)中国是一个有 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2)汉族人口数量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5%,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5%。(其中壮族人口最多)

(3)超过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

土家族、蒙古族和藏族

2、民族分布

汉族: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

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3、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的生

活和生产各具特色。)

民居:傣家竹楼羌族碉楼蒙古包回族的清真寺

风俗:汉族赛龙舟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献哈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傈僳族刀杆节彝族火把节朝鲜族老人节以歌代言的壮族饮食:藏族糌粑、青稞酒、酥油茶新疆抓饭

启示:理解、尊重其他民族习惯,入乡随俗,不说有辱少数民族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

第二课 山川秀美 5.2.1 复杂多样的地形

一、五种地形的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特点:海拔最 高、世界屋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

内蒙古高原( 特点:地势平坦 ,草原辽阔, 牧人天堂) 黄土高原 (特点:黄土深广,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特点:石灰岩广布,山奇水秀)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最干旱

准噶尔盆地---第二大、纬度最高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 四川盆地---最富饶

4、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纬度最高

华北平原---第二大,重要的小麦产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5、三大丘陵: 东南丘陵(最大)、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二、我国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来描述。) 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为农、林、牧、副、渔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3、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 三、我国地势的影响:

1、河流多数东流入海;河水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便利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

2、我国人口、城市密集在东部地区

3、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4

5.2.3 母亲河1、概况

3、开发与治理

4、为保护母亲河青少年如何做:①认识、宣传保护母亲河的意义;

②树立忧患意识,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与破坏江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③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5.2.2 季风的影响

温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

一、中国气候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

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地区,内蒙古、新疆等

高原山地气候青藏地区

二、中国气候特点

1、气候类型多样,各地气候差异显著

2、季风气候影响大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1)南北跨度大,纬度高低不同;(纬度位置)

(2)东西跨度大,离海远近不同;(海陆位置)

(3)地形地势起伏大。(地形)

****气候复杂多样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环境。

(2)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3)使各地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

(4)使各地的建筑特色、交通方式各有差异。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

三、季风气候的影响

利:1、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适宜农作物、树木的生长,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

弊:2、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带来涝灾或旱灾,暴发寒潮。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或来得迟、退得早,雨季的长短会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涝灾或旱灾;有时冬季风来得过早过猛,产生寒潮

5.3.1 秦岭--淮河分南北

主要地形类型主要气候类型

北方地区平原、高原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四大地理区域西北地区高原、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高原高原山地气候

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三、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南方北方

1、自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然气候特征气温:大部分地区1月均温高于0℃ 1月均温低于于0℃环降水:年降水量多于800mm 年降水量少于800mm 境水文特征:河湖多、水量大,冬季普遍河流少、水量小,

不结冰,便于航运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耕地类型:水田为主旱地为主

2、人生产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以小麦玉米为主

文特色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环生活饮食:米饭面食

境特色交通既有陆路交通,又有水运陆路交通发达,基本无水运民居注重通风、防雨;尖顶为主;注意防寒;平房为主;

室内一般无取暖设备。室内一般有取暖设备。

四、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2)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

(3)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

(4)我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5)我国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6)……

5.3.2交流与互补

探究五 走进台湾

一、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1、范围:台湾由台湾岛、澎湖列岛、

台湾地理

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小岛组成。

位置的独特性:

2、位置 经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 具有重要的战略 相对位置:西望大陆,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 和交通作用

二、台湾的自然环境 1、气候:(1)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省大部分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气温较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火烧寮是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2、地形 (1)地形种类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以山地为主; 山脉主要在中部,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 (2)地势东高西低,玉山为台湾最高峰。

3、河流 (1)受降水影响,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2)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流速快,,落差大, 水能丰富;大多数河流自东向西流。 (3)最长河流是浊水溪,最大湖泊是日月潭

4、自然资源 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矿产资源丰富

5、自然灾害 位于板块交接处,多火山、地震;临太平洋,多台风 三、认识台湾的特色

1、自然特色 台湾的物产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矿产资源丰富 享有很多美称

亚洲天然植物园: 植物类型多样,有奇特的银叶板根;樟树是最著名的树种 蝴蝶王国: 蝴蝶种类多、数量大 水果之乡: 盛产水果 东方甜岛: 盛产甘蔗 海上米仓: 盛产稻米 森林之海: 森林覆盖率高

东南盐库: 有东南最大的盐场--布袋盐场 2、人文特色

(1)人口 人口众多、稠密,分布不均

(2)民族 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3)语言 说汉语,通用的方言是闽南话

(4)城市台北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也是台湾省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

(5)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

红松之乡---小兴安岭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古老而又现代的首都---北京

位置: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北部

条件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林木生长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

生产:林业发达,旅游业、森林食品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蓬勃发展。

木材运输方式:铁路、水运、公路

问题:①长期过量开采森林,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经济出现衰退;

②毁灭性挖掘野生菌和药材,大大破坏了林区生态坏境。

措施 : 1、寻找新的生产方式。

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并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 2、实现林业资源经济转型

创新方法,开发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和木材深加工等,实现保护

森林资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地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

地形:黄土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地势平缓、略有起伏

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湿润炎热,冬季寒冷干燥环境地貌: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土壤:这里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土质

疏松,便于开垦,使这里很早成为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

、问题: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自然: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

原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降水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

(2)人为原因: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

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行为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和挡土坝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合理的生产措施

、民歌:信天游,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

它是人们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劳动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3、舞蹈: 腰鼓 气势磅礴

4、民居:窑洞,具有冬暖夏凉、占地少的特点

是适应黄土高原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特色建筑。

且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坍塌。

5、饮食:面食,耕地类型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经纬度位置:40ºN 116º E

1、地形: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河流: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渤海 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作为都城也有800多年的历史。 定都在北京的统一王朝有元明清。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政治中心 (1)北京是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被称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 这里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 (2)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

(3)天安门广场是政治集会和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 12 纵横交错的胡同和古朴的四合院,是极具老北京生活气息的场所。

第二课 南方地区 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流域

富庶的四川盆地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

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 集市 小城镇 、有利条件: 农副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四通八达的水路 江南水乡六大古镇: 同里、甪直、周庄------苏

西塘、南浔、乌镇------浙

、种植水稻,养殖鱼虾(“鱼米之乡”)

、古镇旅游业兴起

1、交通:在水乡众多的河道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2、建筑:为了便于洗涤、取水和出行,人们往往临河建屋。

(“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3、饮食:盛产鱼虾,最著名的是“太湖三白”;喜食米饭

4、风俗文化:周庄的摇快船、同里的过三桥等

: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二、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表现

1、金融业发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外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是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

2、高科技产业发达: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

3、制造业发达: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是我国的工业中心,

如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

4、航运业发达:是我国的最大港口(大陆集装箱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港

口),近年来吞吐量世界第一,是国际航运中心。

5、交通运输业发达:交通很发达,陆路、水路和航空线路密集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历史背景:是中国开放较早的商埠,各国列强在上海设银行办工厂,促进了经济发展。

3、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良好,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政策支持: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四、上海的作用与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辐射效应,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长,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

上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西接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

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 北靠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

和范围地跨四川省,重庆市; 南连云贵高原,东接湘鄂西山地

二、自然环境

1、地形:边缘多山,地势中间低四周高;盆地底部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较少。

2、土壤:紫色土广布,土壤肥沃

3、河流:盆地内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岷江、嘉陵江和乌江,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内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气候温和,

热量充裕,降水丰沛。

5.自然资源: (1)丰沛的降水、众多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2)天然气、芒硝等矿产资源居中国之冠;

(3)井盐资源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位于盆地西南部的自贡,

是我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素有“千年盐都”之誉。

(4)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

使四川盆地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三、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的影响---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拥有发达的农业

1、农业发达的表现:我国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

禽畜种类多,肉猪和家禽产量高

成都平原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天府之国”

2、农业发达的原因:(1)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

①盆地底部丘陵、低山和平原,利于耕作;

②冬暖、春早、夏热,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③河川众多,水量丰富;

④紫色土广布,土壤肥沃

(2)得益于都江堰,都江堰的防洪和灌溉功能;

(3)农业历史悠久

四、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兼容南北又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巴蜀文化

1、川剧热烈欢快、幽默活泼

2、川菜辛辣可口

3、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历史悠久

4、生活简单生活、节奏慢,内心愉悦,生活安逸

(1)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利用港澳优势,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3)增加技术和科研投入,实现企业转型

(4)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1、金融业发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外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是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

2、高科技产业发达: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

3、制造业发达: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是我国的工业中心,

如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

4、航运业发达:是我国的最大港口(大陆集装箱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港

口),近年来吞吐量世界第一,是国际航运中心。

5、交通运输业发达:交通很发达,陆路、水路和航空线路密集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历史背景:是中国开放较早的商埠,各国列强在上海设银行办工厂,促进了经济发展。

3、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良好,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政策支持: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越来越重要

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辐射效应,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长,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

上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丝路明珠--新疆

第三课西北地区草原风情--内蒙古草原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位于我国西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1、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3、河流:新疆河流少,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每当进入酷热的夏季,

河水流量急剧增长(高山融水)

4、绿洲分布:只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

为丝绸之路上的往来商旅提供宝贵的水和食物

5、资源:天然气、石油丰富

-----绿洲农业

1、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 (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既免去运

(1)良好的灌溉设施——坎儿井。水之劳,又减少了水的蒸发。)

(2)有利的自然条件:

①光热条件好:夏季高温,光照充足,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夏季高温,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中糖分的积累,所以这里瓜果特别甜

③地形优势:土地平坦,多为山前或盆地内的平原地区,适宜开展大型机械化作业。(3)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一些农场安装了太阳能电子自动化节水灌溉设备。(4)新疆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

2、绿洲农业:(

1)生产葡萄、哈密瓜、棉花(长绒棉)、小麦等。

(2)绿洲地区不仅粮食和主要农作物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多种农产品大量外销。

一、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

二、自然环境 1、地形:高原为主,地势平坦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降水分布特征:降水量几乎都在400毫米以下,降水自东向西减少

原因:自东向西离海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小

3、植被:草场资源丰富,草原辽阔。

三、生产特色: 受降水影响,植被景观自东向西发生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1、畜牧业发达: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基础的畜牧业基地(牧人的“天堂”)

2、毛纺织业发达:打造了以羊绒、羊毛为基础的毛纺工业基地。

四、生活特色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抵御风寒—适宜草原游牧生产和生活

食:牛羊肉和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适宜草原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马—便于出行和游牧生活、方便饲养—适宜在草原进行大范围活动

乐: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表达了牧民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热爱之情

一、城市地位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

二、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它位于中国西北、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古就“开天辟地之门户”的称谓,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

(2)地处西北边疆,邻国众多。

(3)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

2、发达的交通网络

(1)新亚欧大陆桥途经乌鲁木齐,从陆路上沟通了亚欧的往来,缩短了路程,便利了贸易。

(2)乌鲁木齐交通便捷,具有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

3、国家政策的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三、生产特色----对外贸易发达、商业、运输业发达

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

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四、生活特色

1、多民族聚居,主要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

各族人民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2、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团结、开放和繁荣的象征

第四课青藏地区

地形: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

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冷夏凉,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分旱雨季,太阳光强烈,昼夜温差大

植被:草场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含量高

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衣藏袍--------------------高原昼夜温差大;适于在马背上活动

食牛羊肉为主,奶制品------营养价值高、热量多,能抵御高寒、缺氧的环境住帐篷--------------------用牦牛毛制成,能抵御高原上的风寒;

满足游牧生活的需要,方便迁徙。

行牦牛--------------------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适应高寒条件

一、地理位置: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西藏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

二、自然环境

地形: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6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冷夏凉,多晴朗天气,降水少且集中在6-9月份

河流:拉萨河流经,水源充足

三、城市职能:拉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

四、城市特色

1、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

他在此造宫殿,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区雏形

(1)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珍藏大量文物,是西藏最庞大、

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2)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中心,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

2、日光城

(1)原因: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纬度低,日

-----

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最丰富。

(2)太阳能的使用:广泛应用于照明、通信、取暖、交通等生产生活的

各个方面

(3

)发展太阳能的意义: 可节省费用;

弥补燃料资源不足;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渠道。开展社会调查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拟定提纲 第三步:实施调查 三、设计调查问卷:一般包括标题以及前言、主体和结束语三部分

也可以是一幅包含信息的地图,

还可以是一篇充满激情的记叙文。

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

规则的含义: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规则表现:规则存在与生活的时时处处

规则的形式: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成文规则) 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的(不成文规则) 规则的特点: 都具有强制性、

需要有人来履行监督的职责、 违反规则要受到惩罚 制定规则的原因: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现,应生活的内容而存在 规则的作用:表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质量。 问题与规则的关系: 有规不遵、规则老化、无规可依 规则随着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完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儿童票标高”的变化新规则“从无到有”,适应新领域中的新事物和新变化, 如《南极条约》《宠物法》网络警察等出现 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旧规则“从有到无”,如《农业税条例》被废止 规则之源

规则之变

规则的演变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传播的含义: 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形象等传递、分享或交换信息的行为 2、文化传播的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3.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⑴商业贸易 ⑵ 人口迁徙 ⑶教育

4、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媒体):文化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载体作为媒介

(2)传媒的发展阶段: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阶段。 二、现代化的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

(1)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

(2)含义: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工具,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

2、从“铅与火”到“光与电”

(1)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多数印刷厂采用铅字印刷技术

(2)王选教授研制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3.大众传媒的优缺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与不足见《练》P86) 互联网 优点:兼收并蓄,资源共享,超越时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独特的优势: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

不足:对相关设备要求较高,使不良信息有了便利途径

4.大众传媒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大众传媒的功能: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监督功能、娱乐功能等

6、传媒与生活: 传媒因生活的改变而发展,生活因传媒的发展改变。

回顾传媒演进的行程,就是回味生活变化的历史。

一、传媒对精神生活的影响---传媒具有改变生活的力量:

引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舆论;充实生活的内容,陶冶我们的性情 二、物质生活的变化:生活的变化都是从物质条件开始的

人们的想法因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 三、精神生活的变化

1、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1)变化的原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2)如今人们更加推崇绿色、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

2、思想观念的变化的原因:

(1)生活条件发生变化;

(2)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变化如一些制度和规则的变化

一、代际差异: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在思想意识、

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二、代沟:代际差异有时会导致代际隔阂,也就是“代沟”

三、把握生活的变化:生活总在不停地变化,代际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传媒的行程 生活的时代印记 生活的代生活的故事

(所以要多沟通,相互尊重和理解)但也有一脉相通的继承和坚守

(如热爱祖国、助人为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历史能加深对过去的认识与理解;

四、学习历史的作用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培养良好的品德;

学习历史可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可以古为今用,增加经验,从历史中获得教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一) 中华文明探源 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 3、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4、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题。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5、尧舜禹:禅让制。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1、公元纪年、世纪、年代、时代、王朝纪年是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 2、计算时间和时间长度的方法: 公元年换算世纪的方法: 年号换算公元的方法:公元前X年-年号Y年+1=公元前N年

公元X年+年号Y年-1=公元N年 计算时间的长度:公元前X年-公元前Y年=共有N年 公元X年-公元Y年=共有N年 跨公元前、公元后的计算方法:公元前X年+公元Y年-1年=共有N年 3、文献资料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包括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文字和音像资料。 4、文物(实物资料的一种)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凡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 大槐树、端午节、牛郎织女的故事描述的是口述资料的一种表现形式传说;口述历史是口述资料的另一种形式,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传说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一种补充,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5、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事物是第一手资料。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是第二手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二)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比较点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高原) 高原圣城(拉萨) 自然环境位置: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x藏自治区 地形:高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旱,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植被:草原(牧草营养成分高) 位置:x藏东南部,雅鲁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章节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www.doczj.com/doc/9c19162530.html,/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2)XXX:规定科举制度,设立进士、举人、明经、贡士 等等级,实现了官吏选拔的制度化和普及化。 3、科举制度的意义: 1)打破了门第壁垒,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提高了官吏素质; 2)推动了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为后来的明清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4、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1)只选拔文化人才,对于其他方面的人才无法充分发掘; 2)科举制度的实行,也存在一些不公平和腐败现象。 改写: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特点:繁荣一时,二世而亡) 一、隋朝的统一 581年,XXX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定都长安。589年,XXX灭掉XXX,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 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巩固统一,

隋朝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重点)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XXX于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然而,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朝建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XXX规定科举制度,设立进士、举人、明经、贡士 等等级,实现了官吏选拔的制度化和普及化。科举制度打破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一)中国 1、经纬度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是中纬度、北温带优的位置 2、相对位置:越 西部北部深入内陆. (二) 1、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与欧洲差不多大 中 2、四至点---------------------------------------------------------- ----------------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黑龙江省) 1350E 东西经度差62度,国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0E 东西时差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上中心线 的(黑龙江省)530N 南北跨纬度49度, 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温差大 (海南省)40N 辽3、海洋国土-------------------------------------------------------------------------- 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 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 阔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疆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群岛:舟山群岛 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4、中国的邻国 域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 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海上邻国:6 个韩日菲马文印尼 (三)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1、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东临太平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 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2)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利于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3)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汇编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辅导资料 第五单元1、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 2、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3、网络社区也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也需要健康的生活。 4、人的社会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性别、人种、民族、儿女的身份等,也有一些社会角色是(社会规定)的,比如,学生的角色;此外,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还可能扮演许多其他的由(个人选择)的社会角色。 5、运斤成风和高山流水的故事说明不同的角色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 6、在现代社会,许多规则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如校规、社区公约、法律等。还有一类规则,它们往往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存在。比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 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谁触犯了法律,无论地位多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8、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9、当社会公平遭遇挑战时,如果没有法律,社会公平就会失去准绳;如果不公平的执行法律,社会公平也会失去保障,因此,尊崇法律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10、我们不仅仅是规则的遵守者,也可以是规则的制定者。 11、在我国重要的法律都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1、发现问题,反映建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通过实地调查。第二步,提出一些建议。第三步:反映这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22、如何反应合理化建议呢?(或: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方式有)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打电话或写信;找人民代表面谈;通过给新闻媒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2020年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 复习提纲整理版 第一单元中华民族人民的家园 一、国土与人民 1、辽阔的疆域 (1)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黑龙江省) 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省) 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黑龙江省)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欧洲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15个陆上相邻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6个隔海相望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我国的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英国的海陆位置:四面环海,海洋岛国。 蒙古的海陆位置:地处亚欧大陆内部,典型内陆国。 美国的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濒临太平洋。 (5)濒临的海域——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台湾岛(中国最大的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 2、行政区划(各省区的行政中心和简称见书本P7)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新)、西藏自治区(拉萨+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宁)4个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3个省:山西(太原+晋)、河北(石家庄+冀)、陕西(西安+秦)、青海(西宁+青)甘肃(兰州+甘) 河南(郑州+豫)、湖北(武汉+鄂)、安徽(合肥+皖) 湖南(长沙+湘)、广东(广州+粤)、山东(济南+鲁)福建(福州+闽)、浙江(杭州+浙)、江苏(南京+苏)、江西(南昌+赣) 云南(昆明+滇)、贵州(贵阳+黔)、四川(成都+蜀)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知识点详细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一、国土与人民 ○1我国的位置: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P2图5-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此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中国的四个地理端点:最北端——漠河县(黑龙江省) 最东端——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黑龙江省) 最西端——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最南端——曾母暗沙(海南省) ○3陆上邻国 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海上邻国 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④中国有四大海域,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区,中国海岸线总长18000千米,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路河口。主要岛屿:台湾岛(No.1)、海南岛(No.2)崇明岛(No.3)舟山岛(No.4)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⑤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优势在于:东部频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众多优良港湾片与发展海上事业;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且与中亚、西亚、欧洲相连,陆上交通便利。 ⑥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五个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实行的地方); 我国省级行政区之最: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省(区):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⑦中国国土辽阔,为了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三级行政区划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⑧中国人口总数2010年达13.7亿,占世界总数百分之20%,人口密度为世界的3倍。 ⑨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分界线以东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 ⑩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东密西疏 ○11、中国总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余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人口 超过四百万以上 的少数民族:壮、满、回、苗、维、彝、土家族、蒙古族、 ○12、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少数民族风情最浓郁的省份:云南省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要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一) 西亚病夫”的崛起——土耳其的革命和改革 1.“西亚病夫”是指哪个国家?——土耳其 2.为什么被称为“西亚病夫”? 土耳其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曾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帝国,自认为自己的文明最优越,轻视工业和贸易.20世纪初,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半殖民地”,被称为“西亚病夫”. 3.“西亚病夫”的崛起是指什么? ①土耳其的革命:20世纪初,参加一战失败,成为战胜国瓜分的对象.为挽救民族危机,在凯末尔领导下,成立了新的政府,发表了“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与侵略军展开了武装斗争.1922年,终于赶走了外国侵略军,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②土耳其改革:凯末尔认为,要使土耳其富强起来,必须向西方学习,进行册地的改革.他采取了各种措施,破除了落后的习俗,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凯末尔领导的革命和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三、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①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行经济复兴. ②特点: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③内容: a、政府规定了企业必须遵守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工人有权和雇主集体谈判.作用:减轻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局部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它也是政府对雇员集体议价的支持. b、政府以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的方法,有国家承建许多公共工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知识点(详细)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知识点(详细) 下面是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第一单元:美丽的家园——中华大地 1.中国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边界、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特点等。 2.中国的人文环境: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名人、历史遗迹等。 3.中国的区域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两千年 1.两河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文明的兴起和影响。 2.中华文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等。 3.秦汉时期:秦始皇的统一及其影响、汉朝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第三单元:民族融合与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衰 1.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十六国的形成与融合。 2.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政权、南朝的政权及其文化、佛教的传播等。 3.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繁荣、科技、文化等。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宋代王朝的兴衰 1.封建社会的形成: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混乱、后周的建立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

2.宋代的政治制度:宋朝的建立、科举制度、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关系等。 3.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兴起、商业贸易的繁荣等。 第五单元:西方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 1.东亚文化:唐太宗的开放政策、唐朝文化的辉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等。 2.西洋文化:宗教与文化的变革、西方文化的传入、天主教的传播等。 3.东亚文化的变化:文化反击与文化革命。 第六单元:世界的变化与明代的强国 1.元朝的覆灭与明朝的建立:红巾军的起义、明太祖的建立、明朝的辉煌。 2.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地方官制、科举制度的兴盛等。 3.明代的社会繁荣: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以上是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如需进一步深入了解,建议参考教材或向老师请教,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复习。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类

七下知识点归类 一、特点(特征)类 1.中国人口分布的状况(特点)P8: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东密西疏,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稠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稀少。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P9:大杂居、小聚居。 3.我国地形的特点P52: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种类齐全);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4.我国地势的特点P5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5.季风气候的特点P15:雨热同期,不稳定性。 6.我国气候的两大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7.黄河上中下游的特点:A上游:水力资源丰富;B中游:含沙量大;C下游:地上“悬河”。8.黄河的水文特点: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下游成为“地上(悬)河”。 9.长江上中下游的特点:A上游:水力资源丰富;B中游:湖泊众多;C下游:航运便利、江阔水深。 10.长江的航运特点: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黄金水道),四川宜宾以下可以四季通航。 11.我国地理位置(或海陆位置)的特点P2: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2.浙江省的位置特点:东临东海,在长江以南(与浙江相邻的省市为:沪、苏、皖、赣、闽) 浙江省的地形特点:以丘陵、山地为主。 15.气候两方面的特点:气温和降水。 16.我国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特点:见P14笔记或下发之表格。 二、分界线(分界点)类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O°纬线)。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东经160°(即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3.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 4.中国人口(密度)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5.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6.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7.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8.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河南桃花峪。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勤劳,必能学习好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一) 中华文明探源 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 3、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4、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题。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5、尧—舜—禹:禅让制。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1、公元纪年、世纪、年代、时代、王朝纪年是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 2、计算时间和时间长度的方法: 公元年换算世纪的方法: 年号换算公元的方法:公元前X年-年号Y年+1=公元前N年 公元X年+年号Y年-1=公元N年 计算时间的长度:公元前X年-公元前Y年=共有N 年

公元X年-公元Y年=共有N年 跨公元前、公元后的计算方法:公元前X年+公元Y年-1年=共有N年 3、文献资料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包括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文字和音像资料。 4、文物(实物资料的一种)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凡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 大槐树、端午节、牛郎织女的故事描述的是口述资料的一种表现形式——传说;口述历史是口述资料的另一种形式,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传说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一种补充,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5、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事物是第一手资料。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是第二手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二)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比较点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高原) 高原圣城(拉萨) 自然环境位置: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x藏自治区 地形:高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旱”,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植被:草原(牧草营养成分高) 位置:x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北岸,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气候:冬无严寒,夏季凉爽 人文环境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山羊 衣:藏袍(适应昼夜温差大) 食:牛羊肉、奶制品 住:帐篷 交通:牦牛、青藏铁路“日光城”: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超全面个人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超全面个人总结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南邻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 端 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 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 端 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最西 端 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最东 端 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 线的相交处(135°E) 14个陆上相邻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6个隔海相望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海海陆位 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靠亚 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陆位置濒临的 海洋 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 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 屿 台湾岛(中国最大的岛)、海南岛 (中国第二大岛) 海岸线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全长18000 多千米 疆域优势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中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海陆疆域方面来看,中、英、美、蒙古的不同之处中美:海陆兼备(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中国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英国:岛国蒙古:内陆国家 三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1.夏、商、周三代的产生和更替。 2.先秦时期的国家,如:西周、春秋、战国。 二、秦汉时期的统一和繁荣 1.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秦朝的法制:实行郡县制、律令制,推行统一的货币和文字。 3.秦朝的修建:修筑长城和修建陵墓。 4.西汉时期: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继承秦朝制度,并进行。 5.功绩人物:黄帝、赢政、刘邦、武帝。 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大融合与文化传播 1.汉朝的统一与疆域拓展:南方岭南地区的纳入统一中国的疆域。 2.丝绸之路的开启:秦汉时期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3.佛教的传入:汉代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文化建设:学术成就的日渐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名著。 四、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成就 1.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 2.道家思想:道家学说主张顺应自然、从容不迫。

3.法家思想:法家学说提倡法治,追求政治权力的强势。 4.科技成就: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的发明和应用。 五、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动态 1.封建制度: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皇帝赐给宗室、王侯、卿大夫封地,实行宗法制度。 2.农民起义:农民阶级的起义如黄巾起义、七国之乱等,促进了封建 统治的灭亡。 3.经济发展:铁器的应用、农田水利的发展等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 发展。 4.社会结构:秦汉时期社会划分为士人、农户、工商人、奴隶等阶层。 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动态 1.三国鼎立:东汉末年乱象和三国分立的原因,分别是曹魏、蜀汉、 东吴。 2.南北朝:北朝为汉族统治,南朝为胡族统治,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 的动荡。 3.隋朝统一:刘秀建立隋朝,统一北方,是为隋文帝。 4.唐朝: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盛世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知识点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 红松之乡(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的地形:小兴安岭的地形是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西部位于松嫩平原,地市呈波状。小兴安岭繁衍生长着红松等许多珍贵树木,成为我国重点用材林基地。 遭到破坏:对森林的长期过量开采,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人们对林下野生菌和药材的毁灭性挖掘,加上森里火灾、虫灾等对林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保护措施: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并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建立红松自然保护区。 红松:红松是著名的珍贵经济树木,树干粗壮,材质轻软,结构细腻,形色美观有不易变形,且耐腐朽能力强。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人为原因——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生态建设措施: 采取种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用科学的方法种地 研究发展新型生物饲料,保护天然牧草,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实施人口迁移措施 北京 地形和地势: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流经北京的河流有海河水系的永定河、北运河、朝白河,均注入渤海 第二课南方地区 太湖 地理位置: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三面濒江临海。太湖流域包括太湖、太湖平原及西部的丘陵山地,北抵长江、南濒杭州湾、东临东海、西靠天目山与宜溧山地,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自然条件:太湖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太湖流域成为了我国农业的高产区和渔业资源的丰富地区。 城镇的发展: 原因: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城镇的发展也换发出新的活力 表现:更多的水乡村落建起成片的新式楼房,出现了宽阔的街道和现代化的公共措施。相当多的居民离开土地,从事新的工商业。伴随着水乡景观农业和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过程”,一个个新的城镇正悄然兴起 四川盆地 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内处长江上游,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范围:盆地四周被高大的山地和高原环绕,其北部有秦岭、大巴山,东部有巫山,南部有云贵高原,西部为横断山脉,几乎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盆地。 河流:四川盆地有众多河流,水源丰富。主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的几条大河和上千条小河一同汇入长江 特征:盆地内部丘陵、山地广布,西部为成都平原,盆中大部分为丘陵,东部为平行岭谷 矿产资源:天然气、芒硝、井盐等 珠江三角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下历史复资料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隋朝建立于581年,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都城为长安。589年实现统一。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 重新统一的原因有三个: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缩小了民族界限,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而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包括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和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在灭陈前,江南人民

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 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三、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开凿的目的有三个:游玩江都、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相传隋文帝为了看琼花修建大运河。大运河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时间 唐朝建立于618年,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都城为长安。 二、贞观之治 唐朝贞观之治的特点包括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崇尚节俭,合

并州县,任用贤才,善于纳谏。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为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包括任用贤才(如房谋杜断、魏征)、重视吏治、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②隋朝国家统一。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与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劳役。②崇尚节俭。③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征为著名谏臣)。⑤扩充国学,发展科举。 3、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采取措施:①任用贤才(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开元盛世 表现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行。(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④出现新的农具──曲辕犁;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