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二)教材地位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后启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欣赏,评论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设计意图: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上最具代表*。故设定为重点。)

难点:文学发展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文化史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反映。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停留在感*认识层次,所以确定其为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刺激,能够更有效获取知识信息。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积极创造有效情景,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以换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根据美国教育家兰·本达女士“探究—研讨”教学法。为了解决本课难点,我将采用探究法。由学生就本课难点题开展的探究活动,。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说学法:

高二普通班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他们基础较为薄弱,思维的批判*、灵活*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歌曲《诗经·采薇》,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高超艺术,由此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比较形象直观,自然能把学生带入一种相对“古朴”的意境,在这种氛围中,再去学习古典文学,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新课(约30分钟)

在新课学习中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诗经》和楚辞。

听完歌曲《诗经·采薇》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的诗的主要特点。最后让学生归纳指出《诗经》地位和价值。

(设计意图:由《采薇》分析出《诗经》的特点,符合史学的基本理论——论从史出。并且学生在高一语文课已经学习了《诗经》的选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普通班的学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接着采用实践探究法,从端午节这一民俗入手并欣赏《离骚》中的名句向学生介绍屈原和《离骚》这一知识点。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可以换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第二部分“汉赋和唐诗”

我将重点放在唐代诗歌上。

我将通过,“唐诗接龙”的比赛活动,因为学生在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非常之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抛出探究问题——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从而探究*古代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政策之间的关系,由此帮助学生理清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指出,评判历史应该从技术和策略角度来分析。引导学生从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这样的讨论法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三部分“宋词和元曲”

这部分的学习我将重点放在宋词上,采取举办宋词朗诵会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的朗诵中,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第四部分“明清小说”

老师简单介绍我国小说的产生后,通过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小说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符合陈寅恪“文史互*”的历史观。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小结、巩固新课(约5分钟)

我先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形式的主要发展脉络,再要求学生将本课

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①这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本堂课有两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活动——唐诗接龙,这一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第二次高潮是活动——宋词朗诵会。

③本堂课存在着不足之处:学生的参与*没有预设中那么高,部分预设过于理想化。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人教版 初中语文初一-初三重点课文说课稿全集(7-9年级)

七年级上册 1、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2、紫藤萝瀑布(宗璞) 3、春(朱自清) 4、济南的冬天(老舍) 5、看云识天气 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最后一课(都德 3、社戏(鲁迅) 4、安塞腰鼓(刘成章) 5、斑羚飞渡(沈石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孙犁) 2、蜡烛(西蒙诺夫) 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4、背影(朱自清) 5、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6、苏州园林(叶圣陶 7、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藤野先生(鲁迅) 2、海燕(高尔基) 3、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沁园春?雪(毛泽东) 2、故乡(鲁迅) 3、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孔乙己(鲁迅) 2、变色龙(契诃夫)

七年级上册 1、《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教科书“七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这篇文章编在“人生”主题单元,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希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探究”。本课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回答“问题链”和复述故事情节来完成。重点探究可针对题目、文中的重点细节和最后一段的有关语句去探究其深刻含义。其中,区别“走一步,再走一步”与“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两句话的异同是难点。 新课标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求自己学生言之成理地说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是将课文阅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尝试。它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案) 目标: 1.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和口语表达)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4.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 重点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一个“小事不小”的故事引入)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生字词. 2.获取重要信息: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原因是什么?文章写于什么时间?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 ?“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 ?“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3.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详略得当。(重点是脱险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 三.探究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最后一课 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教学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细致分析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所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学习课文高超的写人技巧,逐步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小说知识,对小说三要素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同时,文章篇幅较长,整体感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所以还应该在复习小说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小说三要素,并且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巩固掌握。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⑵、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⑶、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⑷、理解含义深刻、感情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难点: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五、教学方法分析: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二)教材地位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后启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欣赏,评论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设计意图: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上最具代表*。故设定为重点。)

难点:文学发展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文化史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反映。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停留在感*认识层次,所以确定其为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刺激,能够更有效获取知识信息。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积极创造有效情景,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以换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根据美国教育家兰·本达女士“探究—研讨”教学法。为了解决本课难点,我将采用探究法。由学生就本课难点题开展的探究活动,。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说学法: 高二普通班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他们基础较为薄弱,思维的批判*、灵活*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歌曲《诗经·采薇》,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高超艺术,由此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比较形象直观,自然能把学生带入一种相对“古朴”的意境,在这种氛围中,再去学习古典文学,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新课(约30分钟) 在新课学习中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诗经》和楚辞。 听完歌曲《诗经·采薇》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的诗的主要特点。最后让学生归纳指出《诗经》地位和价值。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说课稿)第四单元 第16课 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

第四单元 第16课 《永久的生命》说课稿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更好的领悟生命的可贵,珍惜时光。另外,学生个性鲜明,但语文基础与语文能力较差,个体间学习水平差距比较大。重点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挑战。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诵读品味为主,通过领读、比较阅读、齐读等不同的诵读方法,适当采用启发点拨法,完成本课教学。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教师设疑提问与学生设疑解疑结合,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自主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

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说课稿

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说课稿 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对这堂课的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五课第一框,八年级已学过《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为本课作过铺垫。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开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外乡的,进步的和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无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通过体验、质疑、活动三个具体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1.懂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开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从历史、文学、军事、科技等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逐步提高学生收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开展地看问题。 1.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底上,增强对其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这一课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根底,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威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开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根据“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传统美德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课堂讨论,解答疑问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聆听观看、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答复练习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根底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做好适当的点拨、引导和总结。 1.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中华文化某一方面的资料,通过研究,展现其魅力,可以多种形式展示。 2.了解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的'故事。

三分钟说课稿演示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宋词》,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章第9节辉煌灿烂的文学第二个小标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地位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唐代出现,到宋代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课书中,这一课被安排在唐诗之后、元曲之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联习前面所学知识,了解和把握本小节知识与内容,也为下面所学内容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归纳总结宋词繁荣的原因,还要求学生对宋词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以及各代表人物词的特点及其影响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 本小节课主要通过纵横历史,以及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对宋词有一个更明确,更系统的把握。结合所学历史,分析通过词所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四、学生学情

本科针对的是高三学生。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尤其是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对宋词已经有所了解,也有一定的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对课程要求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五、教学方法 为了让本小节内容及简单明了又不显得枯燥乏味,本节课我主要通过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以及探究活动教学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本小节我以设疑提问的方式导入,聊大家都在使用的百度网的名字的出处“众里寻他千百度”导入本小节课。这与本节所讲内容密切相关。由此过渡到我们所讲的内容上来。 学习新课 背景 按照教材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我将结合学生之前所学内容加以引导、让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我再进行总结和补充。 宋词繁荣的表现 我将通过让学生们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填充宋词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再通过各代表人物的作品赏析,分析他们辞词的特点及其所代表思想,兼谈他们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影响 通过联系前后历史文学的发展,分析和得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拦隆口上寺学校冯玉桂)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湟中县拦隆口镇上寺学校冯玉桂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本节课我从教材、学情、教案法、教案流程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 本框题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了解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传统美德的品质,对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文明自豪感有很大帮助,本课内容既是对八年级《多元文化地球村》深化,又是对本册书第八课投身精神文明建设的铺垫,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第八课内容打基础,本课内容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案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2、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了解传统美德的内容; (3)理解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传统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 (1)具有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的能力; (2)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教案难点: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做美德的践行者。 二、说学情

2021年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锦10篇

2021年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锦10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篇1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__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我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我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我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我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我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__说明对象的特征及__的总分结构,体会__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我学生,而是教我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我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我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我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我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我学生思维,培养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总7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本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长调词”。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总体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我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力争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从一语三文(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细读、精品苏轼的中秋词。 二、分析学情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功能是为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示一幅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 (一)语言方面分析学情: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可以掌握其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二)文章方面分析学情:学生通过本单元所学的小说《社戏》、散文《本命年的回想》及古诗《十五夜望月》,可以更好的把握这首词的结构、意旨和感情。 (三)文学方面分析学情:这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需要以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来引导学生欣赏词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和情境

美。 (四)文化方面分析学情:这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和创新点,师生共同研读诗词来比较中西诗歌主要内容和创作风格存在的差异。 三、解读教材 (一)感悟教材: 《水调歌头》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41岁的他为密州太守,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地位。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情感目标: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教师的“教”体现在——情感激发、幽默点染、意理阐发。 (二)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体现在——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真情表达。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生之灿烂,死亦辉煌-读《飞鸟集》有感

生之灿烂,死亦辉煌-读《飞鸟集》有感 第1篇:生之灿烂,死亦辉煌-读《飞鸟集》有感 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生命路上有风景,人们都在演绎自己的风景,或发出微弱星光,或大放流光溢*。泰戈尔却在人生的辉煌时代,用手中的笔倾泻下一片光*。将翻飞的思绪,化作后人传唱的《飞鸟集》。 绝美的风景 “让生命绚丽如夏花,让死亡静美如秋叶。”这是泰戈尔诗集中较为优美,甚至是绝美的语句。与本文标题相比,“让死亡静美如秋叶”更符合美的逻辑,将生命发挥的淋漓尽致,像夏天炎日下盛开的娇艳欲滴的花朵般灿烂。正如朴树《生如夏花》中唱的那样: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将自己对生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表露无遗,这是泰戈尔的对生命人生的态度。他会用一切方法去充实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创造出无限精*的风景。生老病死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无论是对你对我,还是对于泰戈尔来说,亦是如此。但是死对于他而言并非恐惧,而是一种淡然,一种释然。死是对生命的结束,像秋叶一样飘落在尘土之上,在岁月的轮回中,静静的随风飘散,是一种绝美。也让死这个残忍的名词不再残忍。 同泰戈尔一起感受人生,感受生离死别的那一番苦楚。这是诗句独特的魅力,而构成绝美的风景。 唯美的风景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是我读泰戈尔的诗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试问,死真的可以隔绝一切吗?也许,作为一位诗人,对于人生的情感体会更为深刻,所以在泰戈尔的笔下,将爱情描绘的唯美至极。 在人生这一大幅画中,爱情的存在,让画面更有**;而距离的存在,就是让紧凑的画面感,留一片空白。让大家拥有更为广阔的思绪。泰戈尔用甚为精炼的语句,将自我对情感的感受展现给大家。不像小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座城不同景三段情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说课稿 一、【课标分析】 1、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三课的作家对于社会人生有着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同学们通过朗读鉴赏散文中的“景”与“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健全人格培养。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且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让同学们通过读、赏、写获得审美的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另外,在欣赏作品过程中理解民族心理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三篇写景抒情的现代散文。本单元是高中语文两本必修教材中唯一的散文单元,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有着示范性的意义。学习本单元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这三篇文本在描写自然景物角度上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选取故都中特有景物去表达内心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景物描写上都倾注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在情景交融手法表现上又有相异之处,《故都的秋》是以情驭景,《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情随景迁。基于以上景与情关系异同的比较,三篇文本很有群文阅读的价值和必要。以鉴赏“景与情的关系”为群文阅读的契入点能较好地完成散文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也为学会写作写景状物散文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三篇现代散文表现出很高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在自主预习阶段就被作家史铁生先生细腻的文笔、深刻的哲思、深沉的情感表达感动不已,亦能通过阅读《故都的秋》对郁达夫笔下

灯火里的中国说课稿

灯火里的中国说课稿 灯火里的中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参赛执教的课题是《灯火里的中国》。下面我将从理念与目标、内容与资源、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并就课堂实际呈现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理念与目标 《灯火里的中国》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国人了不起》的第一个主题的第一课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勇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要求选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结合本课活动主题,我将本课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知道炎黄子孙的故事。认识中国版图,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祖国的标志。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就《品德与生活》学科特点而言,它不是简单的生活常识的介绍,也不是道德观念的灌输与渗透,而是激情、明理、导行的有机整合。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教学活动我尽量做到从故事中学习知识,了解祖国灿烂文化。从图片中,欣赏大好河山,感受祖国

的美丽神奇。再从当代一个个真实具体的事例中,赞叹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突出课程的德育功能。为此,我将本课教学情感与态度目标确定为:初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从教育对象实际来说,刚刚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加之祖父两代“六位”家长的悉心呵护,使他们在生活中很少能体验到挫折和困苦,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更没有机会体会今天与过去的变化,对于古代中国人所取得的举世惊人的成就更是知道甚少。结合学情,我将本课教学行为与习惯目标确定为: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乐于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学会运用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多种途径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将本课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确定为:了解祖先,欣赏河山,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内容与资源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课堂实效性。 本课教材介绍了四种不同肤色的儿童头像,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人种,课本中还有关于古代中国人的各种传说故事和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典型事例。但对于中国的版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当代中国人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等没有介绍,如果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仅仅停留在老祖先昔日的辉煌和几千年积淀的文化遗产上,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8《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说课稿2篇

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 课,共有四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前两个话题《丰富多样的文字》和《古老而优美的汉字》,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汉字、藏文、蒙文等几十种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知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汉字历史悠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多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很多汉字,对汉字也已经非常熟悉,但对于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个阶段的汉字不同的字体风格知之甚少,同时也充满好奇。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老而优美的汉字。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 1. 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字。

2.了解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欣赏汉字的书法艺术,体验书法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是:了解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难点是:体会不同阶段的汉字字体风格,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 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甲骨文中的羊和人两个字,学生猜一猜这是现在的什么字,教师引导到古老而优美的汉字这个话题,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美丽文字,民族瑰宝。 设计意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丰富多样的文字 学生阅读教材第62 页,说一说从中发现哪些信息。 接着,学生拿出带来的人民币纸币,在上面找到印有五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教师引导学生辨认是哪个民族的文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说课稿新人教部编版2020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说课稿新人 教部编版 一、说教材本文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这节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快乐读书吧”栏目的设置是部编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课外阅读,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量,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把课外阅读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耳熟能详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2. 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了解名著故事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及道理。 3. 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故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名著故事,体会蕴含在名著故事中的情感;明白名著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阅读名著故事的方法;通过读或听名著故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并阅读名著故事,搜集与名著有关的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收集的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开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开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宏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宏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qing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展了朗读的指导。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比照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宏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

巴金《繁星》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巴金《繁星》说课稿 巴金《繁星》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繁星》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巴金《繁星》说课稿1 设计理念 通过资料收集、美文诵读、音乐欣赏、讨论分析、写作训练等方式,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的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分析表达能力,发展联想思维,在审美的愉悦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课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担负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及表述能力的任务;本课紧呈第一课的修辞练习,是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的好机会;同时,作为一篇教材建议略读的课文,本课应以练习为主,是放手让学生锻炼、展现语文素质的舞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课文作者、背景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学习本文修辞的运用。 2、诵读欣赏课文,理解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产生欣赏星空的共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3、仰望星空,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重点: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重点的实现:通过预习与检测巩固学生对修辞的认识,通过朗读、思考、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作者感情的基调,再通过欣赏音乐与图片使学生产生感悟与联想,激发创作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难点的解决: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细节,对重点的句子仔细

分析、讨论,联系学过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感受。重点的词汇通过词汇联想练习加以感悟。 给学生的学习建议: A、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可以先做一点修辞练习。 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 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巴金的情况和创作背景。 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巴金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说出它的概念,并造一个使用该手法的句子。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三、朗读比赛 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邀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段,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四、讨论与分析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1 一、说教材、学情: 1、关于教材: 《我与地坛》(节选)选自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个大专题“珍爱生命”下的第一个子专题“精神支柱”,它隶属“文本研读”的范畴,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步入高一下半学期之后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须教材打破以往以文体为依据组合单元教学的体式,着重凸显文本中的精神价值对学生的影响,就《我与地坛》而言,它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珍爱生命”这个大主题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文节选了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两节,第一节写地坛,写自己在遭遇人生变故后在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景色描写直捣作者对生死的解读;第二节写母亲,写自己在地坛中对母亲的追思与痛悔,作者用“我”与母亲之间的细节及议论性语言放大了悲伤的力量,直击学生的内心深处;而连接一、二两节的则是藏在“我”与地坛背后的一只眼睛,那就是母亲的眼睛。 2、关于学生: 十五、六岁的学生正值青春最美的季节,关于生活和命运、苦难和坎坷、生和死,他们尚且处于一种似懂非懂自以为懂其实又不甚懂得的状态;而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也积累了散文阅读的一般知识和能力,基本能够熟练地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散文写作特点,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够成为情的依凭所在?”即就是说,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由此导致学习难点,也因此也形成了我的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视情况而定,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1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皇帝的新装》一课,以下我从教材分析,目标设定,教学过程,效果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一百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童话既是对记叙文的巩固,又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夸张、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个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中都处于重要位置。 根据童话通过虚构的情节曲折的反映现实,揭露现实这一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作品主题。难点是: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二,目标设定 学生对本课十分喜爱,且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学习,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知识目标:以“骗”字为切入点,整体认知理解课文。(这是为了跟学生今后阅读这类题材的文章提供规律性的启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探索的欲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好品质。(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为完成以上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根据本课内容浅显,但篇幅较长的特点,采用“板块式”进行教学,将课堂分为:来到童话屋、精彩小舞台、

畅游智慧岛、小小创作室四个板块,分别就学生的朗读、想象、写作进行训练及指导。学生主要采用朗读、圈注、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动画片段,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活动 活动一:来到童话屋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谈一谈对童话的认识,说一说对安徒生的了解,在学生回答补充之后,教师投影出示作者,作品及文体知识简介。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了解童话,积累文学知识而设计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2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言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皇帝的新装》一课。 以下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体裁为童话,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法、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所以这一课既是对记叙文巩固,又进一步学习拟人、夸张等修辞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