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

王南 

内容提要 根据对于理性之根源的设定,可以把全部哲学思维划分为三种范式:世界论范式、意识论范式和人类学范式。前两种范式是人类学范式的抽象,而人类学范式是前两种范式的真理。人类学范式的真义在于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对于人类生活的反思,其方法则为一种广义的反思平衡法。由此不仅改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亦改变了哲学问题的解决方式。这一范式为马克思所开创,在20世纪则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范式。自觉地回归这一范式,对于现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需要找出区分不同哲学思维范式的标准。一种哲学思维范式既然是思考哲学问题的基本进路,那末,要区分哲学思维范式,便须找出哲学思维的最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哲学思维的最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终极关怀。任何哲学在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要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澄明人生的最终意义,为人们指明安身立命之本。此即所谓终极关怀。在此意义上,所有的哲学在最终都可归结为广义的伦理学。但探究人生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的却并不仅仅是哲学,艺术与宗教亦指向此一目标。黑格尔把哲学、宗教、艺术同列为绝对精神的三种样态,是很有道理的。因而我们须找出哲学不同于艺术与宗教之处。可先将哲学、宗教与艺术区别开来。哲学、宗教不同于艺术之处在于二者对于终极实在的探求,即通过阐明终极实在而阐明终极意义,将终极意义建立在终极实在的基础之上。但哲学对于终极实在的探讨又不同于宗教。宗教是通过信仰而达到终极实在的,而哲学则是通过知识而达于终极实在的。一种哲学能否达于终极实在是一回事,但哲学总是以追求终极知识的方式去追求终极实在的。这样,哲学不同于宗教、艺术之处便是它是以求知识的方式去探求终极实在,从而指明终极价值的。而知识的显著特征则是其论证性、公共性。你要断言一个命题为真,便必须通过论证,诉诸人们共同认定的知识标准(这方面当以科学为典范)。而诉诸共同标准的论证,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理性活动。这里所说的理性活动是指哲学思维自身,而不是哲学家们所主张的观点。一种哲学可以是非理性主义的,但其哲学主张却必定要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否则,便不是哲学,而只是文学。卡尔那普说形而上学家是蹩脚的诗人,但他忘了说诗人也是蹩脚的形而上学家。因此,我们可以说,理性乃是所有哲学思维的一般前提。进而,哲学思维范式的区别也就必然根源于不同范式对于理性之根据、根源的设定。知识源于主体与客体的对待,或者说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待。这样,关于理性之根源便有三种可能的回答:①源于世界自身,是所谓的世界理性、宇宙理性、上帝理性等等客观理性;②源于主体、自我、自我意识等等主观理性;③

源于作为主客体之未分化或自我与世界未分化的人类存在或人类世界本身的人类理性、社会理性、交往理性。三种理性观也就是对三种思维据以出发的不证自明的阿基米德点的确认。哲学要理性地把握住终极实在,获得一种终极知识,它便不能像其他知识门类那样诉诸某种特殊经验,诉诸其他学科,而必须从一个自明的,至少被认为是自明的基点出发,去建立全部哲学观念大厦。三种理性其实便是对于三种自明的出发点的设定,由之而构成了三种基本的哲学思维范式,即世界论的或本体论的思维范式,意识论的或认识论的思维范式,人类学的或人类活动论的思维范式。

世界论的思维范式是哲学史上最先出现的范式,各种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或一般而言

。这种思维范式一般地相关于人类传统的实践方式,即农业生产条件下人对于自然的顺从依赖状态。这类哲学当以柏拉图哲学为原型。故怀特海曾夸张地说,一部西方哲学史,是由一系列对柏拉图哲学的脚注构成的。这种思维范式所要解决地问题是,那种客观的理性是如何给予有限的人的,亦即人类是如何通达绝对实在的。柏拉图的解决方式是回忆说,即认为人的灵魂先天地赋有作为世界之原型的理念,而在感性世界里则被遮蔽了或被遗忘了,故学习便是一种回忆。柏拉图的这种解决方式具有典范性的意义,后来的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亦属此类。这种范式的困难在于否定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否定了任何感性直接性,把知识完全看成是天赋的,与人们的直觉相去甚远。且关于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的说法亦属独断。既然哲学家也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员,那么,他是如何超越现实世界而突入到芸芸众生对之一无所知的理念世界中去的呢?答案只能是神秘主义的。

针对世界论思维范式的困难,出现了意识论哲学思维范式。这种范式一般地相关于人类现代化实践方式,即工业生产方式条件下人对自然的基本的积极支配状态。这一范式当以康德、胡塞尔哲学为典型,即纯粹从意识出发,要完全在意识中构造起对象来。意识论哲学根源于自我与外部世界对立的明确化。在自我与外部世界对待的情况下,当人们说一事物存在时,便可能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存在于意识之外,另一则是指存在于意识之内。在这种范式中,意识之外的存在成了一个大问题。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出发,我所知道的只能是意识之内的存在,对于其外,则无法说什么。这一范式的困难恰与前一范式的相反,其根本问题是如何确证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从其出发点走下去,必定会或者导向唯我论,或者导向折衷的二元论,或者则导向怀疑论。一般说来,公然走向唯我论的很少见到,为逃避唯我论结论,都会引入其他原则。如贝克莱在存在就是被感知之外又引入上帝的存在来作为当物无人感知时亦客观存在的保证。

意识论思维范式的困难又进一步引导哲学来到了人类学思维范式。这一范式认为,理性根源于人类生活,或者说,理性乃生活形式的构成部分,因而此种理性必是一种社会理性、交往理性。理性之普遍性并不在于其超越于人类生活,而在于生活形式的普遍性。这一范式的基本信念是人能够且只能够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这一原则可追溯到维科那里。他认为,自然界乃上帝所创造,故只有上帝才能够认识,而社会世界既然为人所创造,则人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它。维科这一思想尚未展开,至马克思则明确地建立起了人类学思维范式,明确地将哲学还原为人类生活,归结为对人类生活的反思。在马克思看来,一种哲学,无论看起来多么超凡绝俗,多么晦涩抽象,都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实践(p rax is)其实可以理

解为人类生活或人类活动的同义语。马克思固然十分强调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即把物质生产看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实践样态,但他从未将实践仅仅理解为物质生产。然而,后来人们却把实践概念狭义化了,变成了仅指物质生产,或者再加上科学实验。p rax is变成了p ractice,变成了一个纯认识论范畴,只是验证认识的手段。南斯拉夫实践派有感于此,特别强调了实践(p rax is)的规范性含义,强调“必须把实践(p rax is)同关于实践(p ractice)的纯认识论范畴区别开来。”①马尔科维奇特别强调“活动就是目的本身”这一亚里士多德式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但将实践理解为一种包括物质生产在内的广义的人类活动似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更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将实践抽象为物质生产固然不妥,但现今人们企图通过回到亚里士多德来解决问题,而不顾实践方式的变化,恐怕亦成问题)。在当代哲学家中,海德格尔是典型地属于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在《存在与时间》中,其由上手之物引出现成之物,由在世之人类生存结构引出主客体对待之进路,便说明了这一点。笔者以为,海德格尔是受了马克思的影响的,至少其与胡塞尔之关系便颇似于马克思与黑格尔之关系。晚期维特根斯坦自然亦是属于此一范式的。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更是这一范式的体现者。在现今,罗蒂所倡导的后哲学文化,阿佩尔的先验解释学,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都是自觉地以人类生活为依归的。可以说,人类学或人类活动论思维范式已成为当今哲学的主流。

人类学思维范式能够成为当今哲学之主流,必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依据。其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对于前两种范式的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或解释。前两种范式的根本问题是,若从客观世界出发,便无以合理地通达于自我,而若从自我出发,则又无以合理地通达客观存在,人类学思维范式对此问题的解决首先是改变了问题的提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我们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他还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②马克思在这里揭示出了人类学思维范式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那就是把理论问题还原于实践,还原于人类生活本身,从人类生活本身引申出那些抽象的理论问题,从而说明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运用人类学思维范式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还原为了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则写下了这样一段值得关注的话:“在黑格尔哲学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的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了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③显然,马克思认为,实体、自我意识、绝对精神之类东西都不过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抽象而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是明确地把“实体”等抽象的概念还原为了社会生活。他写道,“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④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中主客体的对立和分裂,根源于现实生

活的分裂,而其解决则有待于现实生活中对立和分裂的解决。与马克思的进路相似,海德格尔亦把意识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视为此在之生存的一种派生状态。此在在其生存或在世界中的存在中对其生存就有一种领会,这种领会比之以主客体对待为前提的认识更为原始,更为基本。属于这一范式的其他哲学家的进路也与此相似。因此,客观理性如何赋予有限的人和自我如何通达于客观世界的问题,在人类学思维范式中是不存在的,是一个伪问题。

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合理性还在于它把前两种范式作为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抽象而包含在自身之内。前面指出,人类学思维范式对前两种范式之问题的解决是将其还原为人类生活本身,视为生活世界之派生状态,取消了其原生性。这一点意味着前两种范式亦只是第三种范式的抽象化,或者说,亦只是对于人类生活的本身的一种抽象。这一范式的根本要点乃在于承认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⑤这就是说,人类知识所能达到只能是人类世界、人类存在、人类生活本身。所谓终极知识亦只是对于人类而言的终极知识,而非绝对的终极;所能达到的终极实在亦只能是人类存在自身。人类知识不可能脱离人类生活。既然人类知识只能是关于人类生活自身的知识,那么,哲学作为一种知识便亦只能是关于人类生存自身的。进而,分别地看,世界论思维范式所设定的实体只不过是将人类生存即“在世界中存在”这一整体之中的世界抽象出去、孤立出去的结果。亦即马克思所说的脱离了人的自然。而意识论思维范式所设定的自我意识之类则只不过是将“在世”这一整体中的人的此在抽象出来、孤立出来的结果,亦即马克思所说的脱离了自然的精神。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学思维范式乃是对于前两种范式的扬弃。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人类学范式是世界论范式和意识论范式的真理。这一点亦为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所表明。古代哲学基本上是一种世界论范式,近代哲学是一种意识论范式,而现代哲学则趋于人类学范式。阿佩尔曾说古代哲学为物的分析,近代哲学为意识分析,而现代哲学是语言分析,亦是此意。当然,笼统地提语言分析并不准确。早期语言分析仍未脱出近代哲学寻求绝对确定性的套路,所以,罗蒂说分析哲学是又一种康德哲学。但自蒯因起,分析哲学家们则纷纷转向了生活世界自身。从人类学思维范式看,哲学思维的真实对象只能是人类生活自身。但哲学在古代和近代却抽象化了自身,将生活世界中的世界与自我分别抽象出来,弄成了孤立的存在物,为自己设置了不可解答的问题。至现代,哲学终于回到了人类世界自身,自觉到了人类存在、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人类学或人类活动论思维范式是最为合理的哲学思维范式。

在总括地考察了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特征和优越性之后,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说明这一思维范式所据以进行哲学思考的一般方法原则。这里所说的方法,是指哲学思维的最一般方法原则,即如何处理哲学理论与其对象的总体方法而不是指每一哲学体系解决哲学问题的具体方法。这是一种最高层面上的方法,其核心是思维如何把握所思对象,而这又是由每一种思维范式自身的基本规定性所决定的。在世界论和意识论思维范式中,由于都将原本统一的人类生活总体抽象为了世界或自我,给自己设置了不可克服的困难,因而其方法便多少是神秘的。在自我与世界抽象对立的情况下,思想如何与对象统一,便一般地不可解决,而只能诉诸一些难以确知的假定。这

样一来,从中引出的方法也就不可能具有可操作性。如柏拉图的回忆说、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近代哲学中的天赋观念论、理智直观说、心灵白板说,都是如此。而人类学思维范式既然回归到了人类生活自身,既然人总是存在于他的生活世界中,总是对他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有某种领悟,那么,自我与世界如何统一的问题便只是一个假的问题,一个抽象思维给自身造成的困难。而这样一来,便不是自我面对一个完全异己的客体,而是自我对于其生活世界之反思,对于其先有领会之反思,即以理论的方式反身地把握生活世界总体。显然,这样一种把握毫无神秘之处。哲学思维要知的并非全然无关之事物,而是已在非主题化的情况下有所领会之事物;哲学所思之事亦并非与普通人生活全然无关者,而正是每个人生活中之事。从人类学思维范式来看,哲学既然为对于人类生活世界之反思,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之思考,那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哲学问题,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哲学家。只不过在社会分工中那些被称为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的人被分派来专门从事哲学思考罢了。这一点与生活中尽管每一个人都要吃饭,每一个人都要住房子,但只能有一部分人被分派去从事生产粮食,一部分人被分派去从事造房子等,并无本质的不同。哲学所思考的既然是人类生活自身,既然人类不能不思考自身生活的意义,那末,哲学也就不可避免地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生活世界中一个特别的景观。因而,尽管哲学思维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术语、范畴)——就像造房子、造火箭也需要特殊的工具一样——但从根本上说来哲学思维并不在生活世界之外,从而其方法也就不应该有任何神秘之处。

从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立场上看,既然哲学就是对于生活世界之反思,且这种反思并无任何神秘之处,那么,这样一种方法就必然具有可操作性的甚至平淡无奇的特征。我以为,对于我们的问题而言,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所运用的“反思平衡法”是颇有启发性的。这一反思平衡法的要点乃是先行描述人们的某些关于正义的直觉信念作为参照,然后建立起相应的理论与之对照并修正,以达成理论与相应直觉信念的平衡。“可以说作为公平的正义是这样一种假设,它假定那些将在原初状态中被选择的原则是和那些我们所考虑的判断依据的原则一致的,所以,这些原则描述了我们的正义感。”⑥罗尔斯的反思平衡法虽然只限于公共伦理领域而有其局限性,但不难将之推广到关于全部人类生活的一般哲学领域。哲学家所要面对从而所要解决的,不是别的,而正是人们在生活中经验到、感到困惑,并以某种方式思考过的那些根本性的生存问题。因此,哲学家所要做的无非就是以某种较为严密的理论的方式,把这些生存问题重新予以思考,以理论的方式把问题重构起来去加以探讨,并与人们的直觉信念进行比较而平衡之。具体说来,作为一般哲学思维方法的反思平衡法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1)对于人类生活总体的现象性描述, (2)基于一定的理论原则把这一生活总体构建起来,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探讨和解决, (3)反复对照现象性描述而平衡之。显然,这样一种反思平衡法虽然由公共伦理领域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生活领域,但二者的基本进路却无根本的不同,都是从人类生活出发,对于生活自身的一种反思。

从人类学思维范式看,这种反思平衡法其实只是哲学思维的一种自觉。我们在前面曾指出,世界论和意识论思维范式只不过是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抽象而已。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出,以往哲学的方法其实也不过是反思平衡法的一种抽象而已。既然人类生活是哲学思维的唯一可能对象,那么,任何哲学思维都只能是对于人类生活的反思,都只能

是一种广义上的反思平衡法。当然,以往哲学对于反思平衡法的运用是非自觉的。它们虽然实际上运用了这一方法,但由于其基本原则的抽象性而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当从基本哲学原则出发去描述其所运用的方法时,便只能将其刻划为某种神秘的东西。由此观之,作为人类学思维范式之方法的反思平衡法,并不是一种新创的方法,而只是一种对于一直就存在的方法的自觉,一种对于蒙蔽于哲学思维之上的神秘性的剥除。哲学虽然一直在运用反思平衡法进行思考,但它却不自知,却一直沉迷于神秘性的幻想之中,自以为它具有一种超绝于人类生活的身份。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这一自觉,使得哲学显露出了它的本真面容,从高耸的云霄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而只有这样,哲学才能够自觉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力量,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成为时代精神之精华。

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创立是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变,而范式的转变是哲学中最为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改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人类学思维范式由于自觉到了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人类知识的有限性而改变了对于绝对性的态度。前两种范式总是孜孜于寻求绝对性。世界论所追求的是绝对实在,想以此为基点而确定人类生存之终极意义。意识论思维范式则寻找一种绝对的确定性,企图由此而建立起全部人类知识大厦,一劳永逸地为人类之生存意义奠定基础。人类学思维范式则认识到了这类主张的虚妄性,由此而改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如果说前两种范式所追问的首先是什么是绝对的实在性、什么是知识的绝对有效的基础,那么,在第三种范式中则问题被转变为何为人类生活之本质,何为人类知识之现实基础,等等。而以往哲学中的终极实在、终极知识、终极价值等,则被理解为基于人类生活的终极性,人类生活中的终极性,而非绝对的终极性。

人类学思维范式对于哲学提问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哲学问题解决方式的改变。这一范式既然把人类知识追问限制于人类生活或人类世界范围内,那么,解决问题的范围与程度也就随之而改变。从人类学范式看,任何哲学问题都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或问题的表达,因而,哲学问题的解决便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而同时是一个实践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⑦若不以实践的方式将问题予以解决,则问题就没有被解决,就仍然存在于生活之中,仍然要迫使哲学面对它。理论的解决固然有其意义,但仅靠理论是不能解决作为理论问题之根源的生活问题的。理论上解决的意义在于为实践上的解决提供指导,而不能代替实践上的解决。此外,前两种范式所追求的既然是绝对实在、绝对知识,则其对于问题的解决亦必求一绝对的解决。而人类学范式既然诉诸于现实生活,便必然地满足于一种对于问题的历史的、相对的解决。由此,辩证法作为解决哲学问题之根本方法也就被置回于人类生活之中,被理解为人类生活本身之矛盾结构。于是,辩证运动的主体便既非抽象的自然,亦非抽象的精神,而是现实的人类,辩证运动的结果也就不是如黑格尔所设想的那样是达致一种对立面之绝对统一的绝对理念一类的东西,而只可能是矛盾的一种相对的解决。

对于现今中国哲学的发展而言,人类学思维范式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哲学现今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的根本应是思维范式的转变。如前所述,人类学思维范式既然是对于前两种范式之扬弃,是对于

哲学思维之自觉,那么,它在客观上就构成了哲学思维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目标。我们曾指出,就当今世界哲学的总体而言,人类学思维范式已成为一种主导性趋势。我们这里还要进一步指出,当代中国哲学也不可避免地要超越以往的思维范式而融入这一趋势。这不仅因为中国社会正在急速地走向世界,不可避免地要受这一主导性趋势的影响,而且,更为根本地,因为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这一目标。这可以从在当今中国居支配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哲学两个方面去理解。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我们曾经长期对之持一种世界论的解释,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一种世界论范式的哲学体系。进入80年代以来,当人们试图突破旧的解释体系之时,又对之作了一种认识论范式的解释。人们当记得,认识论术语,诸如主体、客体、主客体统一、认知、建构、选择等等,在那一时期的哲学论文论著中占有何种的地位。无疑,从世界论解释转变为认识论解释,是合乎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的,就理论水平而言,亦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毕竟已经突破了认识论范式,开创了新的人类学范式,因而,企图以认识论范式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以往的世界论范式一样,注定难以获得成功,难以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认识论研究在90年代的急速衰退,似乎也表明了这一范式的局限性。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同我们所表明的那样,在本质上属于人类学范式,那么,恢复它的原本的真精神,就总是一个摆在哲学研究面前的任务或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前两种解释均告无效之后,就更是获得了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换言之,回到马克思的人类学范式是现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获得发展的必然进路。除此而外,别无他途。9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在这方面的探索,表明这一进路已具有了现实性。

就中国的传统哲学而言,自从它与强势的西方文化在近代相遇以来,便一直处于一种受动状态之中。这种受动性不仅直接地表现为一些文化激进主义者要求全盘放弃包括传统哲学在内的传统文化,而且更为深刻地表现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上。中国传统哲学的真精神或思维范式,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哲学那样的人类学思维范式⑧(为什么中国哲学走了一条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还难于给出一个有充分说服力的解释)。然而,在强势的西方话语权威的支配下,人们却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中国传统哲学纳入了西方哲学的解释框架之中。就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推崇备至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往往不能超越这种思维定势,甚至比他人更为深刻地把中国哲学西方化了。当然,人们所用的西方解释框架不是马克思、海德格尔等人的人类学思维范式,而是世界论或认识论的范式。这样一来,传统哲学的真精神就从根本上被扭曲了。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而言,也就有一个恢复其真精神的问题。这一朝向人类学范式的恢复,就其内在逻辑而言,也具有一种必然性。

我们看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传统哲学,在现今都面临着一个转向人类学范式的问题。这一转向并不是外在地追赶世界潮流,而是一种内在的回归,一种向着自身真精神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回复。这一回归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各自而言,就已经具有了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二者有可能去除那些后人附加于其上、与其格格不入的东西,而将其原本的真精神呈现于世。然而,这一回归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对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而言,它还意味着一种其意义要重大得多的可能性,那就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会贯通的可能性。这一融会贯通一方面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意义上的中国化,另方面则意味着中国传统哲学在根本意义上的现代化。自上个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碰撞一百余年。这期间,面对文化现代化的巨大压力,经过数代人的劳作,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哲学的观念,西方哲学的诸多因素也已经进入了国人思想之中,但是,这种急速建立起来的现代哲学的观念却是极其粗糙且充满了深刻的矛盾的。究其原因,盖在于人们所运用的思想方法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格格不入。而这又是因为人们对于西方哲学均作了世界论范式或认识论范式的理解之故。在这种理解下,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扭曲和新观念中的重重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建立与现代生活相匹配的现代性哲学,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条件下,引进或借助西方哲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借助什么,如何借助,却是大有讲究的。如果借助于与中国传统哲学格格不入的世界论或认识论范式哲学,那么,深度扭曲和激烈冲突便是不可避免的。持续百年的中西文化之争,便是其之表现。而若能借助于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深层相似的人类学范式哲学,则虽不能完全避免冲突,但至少有可能将冲突减低到最小程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诸多可供选择的西方哲学中认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人们经常提起的话题。或许,思维范式上的相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显然,在推进中国现代哲学的建设上,人类学思维范式是一种更为适当的选择。而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哲学思维范式问题特别是人类学思维范式给予足够的重视。

 ①马尔科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重

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第177页。

 ④⑤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30、19页。

 ⑥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44页。

 ⑧如张祥龙,参见其《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

书店1996年版。

作者简介:王南 ,1953年生,现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韩璞庚〕

本刊启事

本刊近日搬迁至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邮政编码210013,电话号码025—3312606转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2009年第5期 (总第184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 udy &Explorati on N o .5,2009 Seria.l N o .184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李德顺1 ,崔唯航 2 (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 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哲学的抽象还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追问和澄清前提,是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 对外 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 对内 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9)05-0082-06 收稿日期:2009-05-20 作者简介:李德顺(194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崔唯航(1974-),男,山东菏泽人,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哲学与其他学科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在 说什么、怎么说 方面,却表现出很大不同。 说什么、怎么说 其实都取决于 怎么想 ,这意味着哲学拥有不同于其他各门科学的思维特性。概括地说,哲学思维所具有的最突出、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高度自觉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等等之中。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玄奥曲折、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超越有限走向无限。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感性经验的具体事物中 抽 出来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应当 说,这种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也会用到。比如, 水果 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 蔬菜 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中抽象出来的; 人 是从地球上东西南北、古往今来、不同种族的个人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共同本质。不难理解,如果没有抽象就没有人类的概念语言,就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概念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和实践。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但日常的概念和抽象还不代表哲学意义上的抽象。一般说来,日常抽象乃是程度比较低的抽象,哲学抽象则是最高程度的抽象。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黄瓜、西红柿等中抽象出蔬菜;再从蔬菜、水果等中抽象出植物;再从植物、动物等中抽象出生物!!以此类推。而最后达到的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才是哲学所特有的抽象。那么哲学的抽象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 以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这一点表现在它对经验的超越性之中。我们知道,日常抽象的每一步都受到经验事物的限制:从黄瓜抽象到蔬菜,必然要以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一切具体蔬菜的种类为基础;从蔬菜抽象到植物,则必然要以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一切具体植物的种类为基础!!以此类推下去,在达 ? 82?

郑成良:论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

论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 郑成良 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概括。我个人认为法律思维至少有6条基本规则,今天由于只有半天时间,我们准备重点讨论一两条,其他规则再简单讨论一下,因为规则要结合大量案例,事例才能讨论清楚。在正式讲座前,希望大家都能以批判怀疑的态度听讲座,原因有二:一,法律思维的问题在我国国内的法学界,法律实务界,研究的比较肤浅,近几年才开始有人关注这个问题。今天下午我的观点只是我个人思考的心得体会,不一定都正确;二,法律思维研究的问题需要一个特定的语境,即在一个法治社会作为一名职业化的法官该如何思考问题,裁判是非。在人治社会用不着法律思维,法治社会才需要。中国社会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法治社会,就像国外有些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一样。我们正在走向市场,也正在走向法治。法治化程度落后于市场化程度。在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法治的因素在增长,人治的因素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趋势上看人治是逐渐消亡。既然语境还不具备,所以我今天讲的所有观点,假定是正确的,也只代表中国司法的一个走向,而不是说在遇见个案时完全按照正确方法来做,因为条件有时不具备。 什么是法律思维,先下个简单的定义:法律思维是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和决策有关。什么是决策呢?在政治或社会学意义上,决策是个广泛的概念,决策实质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选择一个行动方案。决策是可大可小的,重大决策如加入WTO的决策,小决策如到王府井买衬衫的消费决策,决策有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之分。法院的裁判是典型的公共决策,利用公共权利,来选择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理论上有无数种思维方式,但最典型的公共决策的思维方式有四种,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和法律思维。政治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政治上的利弊权衡的因素,一个人选择政治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解决面临问题,要考虑的因素无法统计,但核心因素是政治上的利弊权衡。这个观点是受胡启立的启发。他在80年代末期有一次和学者座谈,说学者考虑的是是非,政治家考虑的是利弊。学者考虑的是是非讲的是学者的思维方式,应以理论上的是非作为考虑因素。如果不是这样,发表意见前看领导脸色,不是学者,是流氓文人。政治家考虑的是利弊,政治家要负实际的政治责任,你的观点理论上正确的,但正确就一定采纳吗,不一定,一切以条件是否具备,时机是否成熟为转移。 正确的观点,但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社会上可能有90%人不接受,冒然行事,会带来一场政治灾难。错误的东西,错了几十年上百年,在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也不能冒然宣布与它决裂。中国的改革开放恐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政治思维最大特点不在于考虑是非,而是强调在思维过程中政治的利弊权衡应作为中心因素考虑。不同政治家区别在于判断利弊的标准不同。进步政治家判断利弊标准和社会合拍,就是进步,反之则是反动。 经济思维也是一种在公共决策中常用方式。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作为核心因素来考虑。如何用同样成本来获得更大收益,是经济思维要考虑的核心因素。成本收益要作广义理解。时间,机会等凡是付出的你认为有价值就是成本,产出是你得到的认为有价值的。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接触到了哲学。而在每次学习过后,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人认识,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些进步和变化。所以我来从个人经验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对于我,是一个探讨人生意义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读哲学就是读哲人对人生的反思;是与哲学家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过程,培养和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 曾经我以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哲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每个人(包括文盲)都有。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其他人的哲学吗? 在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非常肯定地说:非常有必要。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被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左右着。例如:对待金钱,对待成功,对待失败。社会上有无数种方式,但并不是每一种都是恰当的。有些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自卑,然后自报自弃,最终被这个社会淘汰。但有些人则愈战愈勇,不仅仅成功地战胜了失败,还把失败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一种财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具有良好的三观的。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后天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变化才能健康成长的。我们若想要完善我们自己的三观,那么我们就需要参照,对比,我们希望有正确的三观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而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哲学”,被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锁链束缚着,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去反省、去思考?因此,哲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于提供个体之外的关于人生之反思的参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其中很好的参照物。哲学讲的是道理,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身体不够健康,心理更是处于不佳的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健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旺盛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哲学。具体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袭,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对生活的创造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辩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知道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而只有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对人生而言,要辨证地看待人生。比如,眼下正处于大学第一年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

司考法理学复习考点

法理学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2)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也有些是不属于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即使那些受法律法规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地贯彻。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关系。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有些法律关系的产生,不仅要通过法律规范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而且要通过法律关系参加者的个人意志表示一致,也有很多法律关系的产生,并不需要这种意志表示。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宗教对法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对法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宗教对法律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既有观念层面,也有制度层面。较明显地体现在立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上。 首先,宗教可以推动立法。许多宗教教义实际上都表达了人类的一般价值追求。部分教义被法律吸收,成为立法的基本精神。《圣经》、《古兰经》、《摩奴法典》等宗教经典,分别对西方两大法系、伊斯兰法、古印度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其次,宗教影响司法程序。在宗教作为国教与政教合一的地方,宗教法庭直接掌握部分司法权。在西欧中世纪,教会独立行使司法权,世俗政权则负责执行教会的命令,如教徒被开除教籍处分者,在法律上就成为放逐法外之人。中世纪教会司法权不但及于教徒,而且及于俗人,对教会执事提起的民事诉讼、执事向俗人提起之民事诉讼未获公正解决者,等等,均由宗教法庭管辖。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教会行使司法权,法官均为教会权威人士。从诉讼审判方式来看,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同时,宗教宣扬的公正观念、诚实观念、容忍、爱心等对司法也有影响;宗教容忍观有利于减少诉讼。又如,国家首脑即位、法官公正执法以及证人出庭作证,都必须首先进行宣誓。 最后,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宗教提倡与人为善、容忍精神等,使公民习惯于循规蹈矩,不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宗教对超自然的崇拜、各种精神祭祀等,均使法律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增加了法的威慑力。当然,宗教对法律也有消极的影响。由于宗教信仰产生的激情,会导致过分的狂热,某些宗教甚至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 法与宗教

生活中的哲学思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哲学博大精深,以及学习的时间不长,所以形成的哲学思维有限。 所谓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应用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会受益匪浅。 工作学习中我们要辩证性的思考。一个事物不可能凭空产生或消失,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能只有找到与它有关系的若干问题,才能将它顺利解决。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所以能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如实的分析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已达到我们工作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当然我们也应明白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认清事物,也因认真的耐心的继续研究。 工作学习中我们应批判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认识大胆的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说教科书吧,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教科书为我们学习的依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我们从小的时候一直对教科书很崇拜,认为它就是圣言,绝对没有错的,如果老师有和书上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肯定会认为是老师讲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教科书也是人编的,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圣言,里面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才明白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上大学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层次的加深及知识面的扩广,对书上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对其做出一些判断和评价。在接受马哲课本中一些诸如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时,我觉得也应该对一些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哲呢?后来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我们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同时,马克思主义还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的思想指南,实践也证明它是经受得住考验的。其次,时代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其时代局限性,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最后,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教科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学者们编写的,毕竟有其不完善

法理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法理学导论(一) 1 下列法律文件中,属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是:(B) ?A、宪法 ?B、法院调解书 ?C、证券法 ?D、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2 在我国,国务院有权制定(D)。 ?A、法律 ?B、部门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行政法规 3 以下哪个不是法理学中主要涉及的内容?(A) ?A、为部门法提供原则 ?B、法律的价值和追求 ?C、修身养性,培养法律思维 ?D、法律的基本概念 4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C)。 ?A、社会现象 ?B、自然现象 ?C、法律现象 ?D、综合现象 5 法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C)

?A、法 ?B、法的现象 ?C、逻辑推理 ?D、与法相关的问题 6 法律体系是对法律制度进行本质分类的概念。(错误) 7 《唐律疏议》规定了管辖的基本原则。(正确) 法理学导论(二) 1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里“禹刑指的是什么刑罚?(A) ?A、斩刑 ?B、凌迟 ?C、车裂 ?D、分尸 2 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法学上被称为(D)。?A、法学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律制度 ?D、法系 3 “獬豸”指的是?(C) ?A、法典名称 ?B、古代城市名称 ?C、神兽名称 ?D、古代官职名称 4 “神判”在我国古代用来解决什么问题?(B)

试述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哲学与哲学思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思维,是指在系统的哲学理论指导下人类通过哲学性质的思考。利用哲学知识规律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对问题进行的思考。 二、哲学思维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思维,对现代化发展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有多少?这大概谁也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略了一种规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将有力地指导伟大的实践。 如此看来哲学并非没有用,只不过是它的作用容易被人忽视而已。反思哲学被人所忽视,大体有两大原因: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作用的特点所致。它的特点一是有远用而无近用,它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二是有大用而无小用,它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的公共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对个人具体工作的影响。三是有潜用而无明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先是在思想意识接受,继而才转化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再影响人的具体行为方式。第二,社会环境影响所致。战争或和平时期、计划或市场经济的不同环境,对社会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更容易左右人们的思想,人们更趋浮躁,判别事物价值的标准更直接、更具体。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忽视也就不奇怪了。 三、哲学思维运用的特征 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在改造世界时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哲学思维模式更有助于人形成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四、哲学在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企业是管理的最大主体。管理的核心问题体现在管理的过

哲学思维

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Sinnlichkeit)、知性(Verstand)和理性(Vernunft)三个要素或层次的理论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一种不仅被黑格尔认可、而且亦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认可的普适性的权威定论。在康德看来,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或基本要素,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康德的这一有关认知结构的理解作为定论和常识长期以来未受到任何质疑,然而,笔者以为,究其实质,它是对西方哲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所作的哲学诠释。这一认识模式纯然是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的,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理性至上主义。它至多对于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主流传统才是适用的,包容不了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整体传统,更容纳不下中国传统哲学及其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就其总体而言,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和强调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毋宁说,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的“格致(格物致知)”、道家的“玄览”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了悟”等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而“悟性”则是兼有感性和理性特点、因而也具有辩证性质的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综括而论,这种突出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或体验具有下述本质特点。 自我性。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悟,要通过自我,以自我为悟之主体。同时,道或佛性就在我自身上体现,因此,我又是悟之客体。即使是悟物,也以悟我为前提。如此,道我不分,佛我不分,故需要自格自致,自修自悟。孔子说,“道不远人”,“君子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知也。”老子强调,“自知者明”。慧能则主张,“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悟自修”,“识自本心”。悟性的这种自我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个体的认知体验。 本体性。悟性直接基于一种道德的本体性,即以道德本体为根基。这种道德的本体性,是人的存在的本体性的集中表现,同时也体现、映现世界存在的本体性。孔子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要旨是将思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将善作为思的前提。老子的“重积德则无不克”和慧能的“善生慧”也体现了同一意旨。这鲜明地体现和表征了中国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伦理学密不可分的特色,认识论包摄具有本体性的伦理学,真与善有机融合和统一、浑然一体,并因而具有审美化的特征。由于这种认识论要求人们不

法律思维-读书笔记4

四、法律规则证明理论:不知道 五、法律规则的适用技术:不知道 1、一般事例与延展情况(核心事例与边缘地带):不知道 维特根斯坦传统: 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维也纳传统中长大,并坚定地植根于这一传统之中。任何理解他的人格的尝试都必须设法把他置于这一背景中加以考察。但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的工作,几乎完全是在他并不分享其文化传统、并且对他本人是非常不相宜的环境中完成的。维特根斯坦并不属于哲学中的任何特定的运动、趋向或学派。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伟大的欧洲传统没有任何关系,因而可以脱离这个传统而对之作出理解和评价,则它显然是错误的。他不停且不屈不挠地与这样一些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作斗争,至少从文艺复兴后期和巴罗克时期以来,这些模式和方式已成为西方科学和哲学的特征。在哲学上维特根斯坦是笛卡儿的伟大对手——大约在相同的意义上,笛卡儿本人也可以看作是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对手。 2、法律解释:指对待定法律规定意思的说明,指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所做的说明。法律解释由于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两种;根据解释尺度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限制解释、扩充解释与字面解释三种;根据解释方法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历史解释目的解

释当然解释社会学的解释合宪性解释;根据解释的自由度不同狭义解释和广义解释。法律解释的方法分为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 法律思维: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一.思维及思维的类型 思维:高级生物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映。是通过空间结构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这样两种基本形式实现的。 思维的类型 (一)根据思过程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总是直观的具体的,如汽车故障修理、电器电路故障检查等活动,因此直观动作思维又叫实践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不一定是直观的,但一定是具体的,如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借助于具体形象思维进行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概括而产生的,从其发展水平可区分三种形态: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的一般的属性,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本文作者:左占国原创投稿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中医、哲学与思维都是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概念体系,现在把哲学与思维同中医一起组成一个集合概念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

《法理学》单选题(含答案)

《法理学》单选题 1.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法学上被称为( D )。 A、法学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律制度 D、法系 2.柏拉图把社会分为三种人,不包括以下哪一种( D ) A、高高在上的国王 B、武士和大臣 C、平民百姓 D、罪犯 3.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的什么学家( C ) A、法学家 B、社会学家 C、哲学家 D、历史学家 4.“城门立木”讲的是谁的故事( B ) A、韩非子 B、商鞅 C、孔子 D、墨子 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现在我国哪一朝代( A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德主刑辅”是哪一家的思想( D )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 7.邓析是哪一领域的鼻祖( B ) A、法官 B、律师 C、检察官 D、法律援助机构 8.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条件是( D )。 A、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激化 C、社会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9.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途径是( B )。 A、朝代的变更 B、社会革命 C、生产力的发展 D、法的自我调整 10.法的效力来自( C )。 A、制订他的物质制约性 B、自然法则 C、制订它的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 D、民族的精神 11.法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不包括( D )。 A、历史文献的方法 B、调查的方法 C、试验的方法 D、哲学的方法 12.法理学方法论的哲学方法中最基础的是( A ) A、唯物辩证法 B、历史辩证法 C、经济分析理论 D、哲学实证主义 13.法律条文中的“但书”条款主要涉及的方面是( C ) A、体系 B、内容 C、逻辑 D、历史 14.法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或事而不是特定的人或事。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这表明法具有( B )。 A、规范性 B、概括性 C、连续性 D、稳定性 15.法学的规范研究方法指的是研究法律的( A ) A、内在逻辑 B、法律条文 C、法律体系 D、法律框架 16.法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C ) A、法 B、法的现象 C、逻辑推理 D、与法相关的问题 17.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 D )。

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我们的启发

我的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我所受到启发 我们每个人都要处理自己与自然界、自己与他人或社会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就需要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带领人类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在面对自然处理问题时有太多的困惑,这种困惑不仅仅来自于未知世界对自身生命的威胁,同时也来自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质疑和反思。在面对未来的未知,我们总是需要飞快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抉择;面对生存,需要不停地定义自身的价值与需求,希望我们的选择最终是对的而不是错的,单纯的有结论的知识作为思考的依据完全无法解答人的所有的困惑,因为现实永远出现在已知的知识范畴之外,那么我们所需要的就不仅是那一点有限的知识,而是一种站在所有知识基础上的永恒的思考。这便是对哲学的思考方式。 从这个角度便不难看出哲学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的重要地位,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正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尤其是对我们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哲学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以后人生的发展路成骑着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从学习中我逐渐体会到它的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物可而在辩证思维中,事以在同一时间里“亦

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辨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方式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它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它要求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和归纳与演绎相比,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式。从中我们应学会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我们既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学会从其普遍性出发,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在以后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在遇到这些难题时学会归纳总结,那么在下次遇到这一类的问题是我们就会更好的解决。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是在思维中的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期内在的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这一点我们知道,当我们面对一个比较复杂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化整为零,然后

《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读书笔记课件.doc

《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读书笔记 第一章法学思维模式的区分 一、规则模式或法规模式(规范论)与具体秩序模式 二、决定模式(决断论) 三、十九世纪的法实证论作为决断论思维与规范论思维的综合体 第二章法学思维模式在法律史整体发展中的归类 一、德国迄今的发展 二、英国与法国的发展 三、德国法学的当代情势 第三章结论

决断主义 决断主义(Dezisionismus )是施密特的公法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宪法学说》( Verfassungslehre ) 中,施密特认同西耶士(Sieyes) 的“民族制宪权”学说,认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存在状态是由其人民(Nation )全体所做出的政治性决断。这种决断所产生的结果就 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秩序,即绝对的宪法(Verfassung) ,而非相对的“宪法法”( 或称“宪律”z) 。 国民法治国 德国国家法理论中有所谓的法治国(Rechtsstaat )学说。法治国家的思想起源于十七至十八世纪,德国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的时期。法 治国乃相对于君主主义的人治国。施密特主张法治国的实质为国民法治国(bürgerliche Rechtsstaat ),即市民阶层、资产阶级的法 治国。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对国民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以及对政府机构的权力分立的规定。这两个要素为德国资产阶级在对抗君主 的斗争中发展出来,并成为现代多数国民法治国国家的内涵。

导论 ·规范论和决断论 无法由规范论所证成、甚至可以说让法实证论几乎束手无策的主权性概念,其发力根源其实是在决断论思维,而其法的展现形式,则为一种“决定”。 质疑以“规范”作为建构法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矛盾”外,也对于规范论者欲从去个人性之(成文法)规范中得出所谓的“法”及其正当性主张的想法。 Ps:“规范”是否是建构法学理论的重要矛盾?成文法规范是否能佐证“法”的正当性? 决断论思维是一种早于规范论所形成,但在法实证论主张兴起后,反遭忽视的一种法学思维。 决断论的根基“决定”本身,正是一种独立的法的来源(更根本、更具实力),且唯有此法源,才能说明主权性的法理根源。 法学思维方式汇总决断论的特征:具有个人性的决定及其形式的权威性 “主权者,是那些决定非常状态的人。”——《政治神学》 决定正是一种法!——导语作者 ps:决定不来自规范事适用的结果,而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产物。 规范适用和规范之间的区别? 决定为何本身没有正确与否的问题? 以法律表现的“规范”,只是法的表现形态之一,法律并不等同于法。

01哲学的思维方式

哲学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学哲学只学到了柏拉图什么观点、亚里士多德什么观点,最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为了炫耀自己懂得很多知识。这只是一个复读机,没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应该如何学哲学呢?从必要性的角度学习。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这种必要性的思维方式,希望读者看完本文后可以对哲学的这种必要性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希望读者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生活、学习中。 首先介绍什么是必要性(本文的目的不是介绍数学上的概念,所以这里只是非常简单的介绍必要性,详细内容参考数学教材)。 充分条件:有X一定有Y。 必要条件:没有X一定没有Y。 举一个例子: “学好一门外语(A)”和“学好听力(B)”、“学好口语(C)”、“学好阅读(D)”、“学好写作(E)”之间的关系。 充分条件:学好一门外语一定是同时学好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也就是有了A 一定有B、C、D、E。因此A是B、C、D、E的充分条件(这里的A是上面概念中的X,B、C、D、E是上面概念中的Y)。 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学好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学好一门外语。也就是没有B、C、D、E中的任何一个,A都不能成立。因此,B、C、D、E中的每一个都是A的必要条件(这里的B、C、D、E是上面概念中的X,A是上面概念中的Y)。 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研究一个理论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一个理论需要什么先决条件才能成立,这样可以把平时没有注意的东西想出来(例如人要活着,必然需要呼吸,但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一点)。 哲学研究一个对象的存在需要什么条件(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存在了)。例如康德研究科学如何可能,康德的研究对象是科学,科学是已经存在的,科学存在需要人的先天认识能力作为保障。所以在康德看来,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对于知识是必要的。 还需要区分2个概念:必要性、假设。 必要性是说一个东西是必须存在的,没有这个东西不行;假设是说给一种现象做出解释,但是解释还没有被证明、验证。 最后通过几个哲学理论看看必要性的思维方式在哲学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始基(本原) 古希腊哲学家看见万事万物相互转化,例如下雨了,雨落到地上消失了,然后种子发芽了,变成了植物,有的植物结出了果实,果实掉到了地上,过了一段时间腐烂了,腐烂的土地又长出了新的种子,然后又下雨了,于是又开始了循环。于是古希腊哲学家开始思考为什么万事万物可以相互转化。最后他们认为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含有相同的成分,否则相互转化不可能发生。这个相同的成分被叫做始基(本原),希腊文是?ρχ?,英文是arche。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点

摘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对外”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一些具体的事物中将一些共性的东西分离出来,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比如,“水果”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蔬菜”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以“物质”、“存在”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而哲学作为追根究底之学,其意义正在于它要摆脱感觉经验的束缚,进入一个超越经验的层次,提供对普遍性的整体把握。正因为如此,哲学在经验抽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抽象,力求在对象的总和意义上把握其本质。这种更高度的抽象所达到的,就是用“物质”来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无限的、一切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的事物;用“存在(有)”来概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在内的一切可言说对象的状态。而“物质”、“存在”这样的概念,因为它们本身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所以才能代表在“无限”意义上的抽象。同样的抽象也表现在哲学其他概念,如运动、时间空间、质和量、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等等之中。 在哲学的理论叙述中,基本的概念、范畴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典型的如“运动和静止”、“现象和本质”、“历史和逻辑”等;这种通过概念之间的横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理论特征表明,哲学的抽象始终是一种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并不是一种无所节制、随心所欲、脱离现实的想象和臆造。 二、哲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高度理论抽象层次上的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主要特性之一。 通常所谓的批判,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对象的揭示、

辩证思维的四大方法主要方法

辩证思维的四大方法主要方法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那么,辩证思维的四大方法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致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成为辩证思维方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工具。邓小平要求我们“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要求我们把辩证法转化为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化为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有: 辩证思维四大方法(一)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

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运用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四大方法(二) 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辩证思维四大方法(三) 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辩证思维四大方法(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