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4课时19课文学艺术(上)导学案

第24课时19课文学艺术(上)导学案

第24课时19课文学艺术(上)导学案
第24课时19课文学艺术(上)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时间:

【24-4-19文学艺术(上)】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有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学习后认识到伟大的作品离不开作者高尚的人品。

2、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理性认识。

3、掌握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样式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及代表作,词人苏轼、辛弃疾及代表作,四大古典名著。

难点:如何使文学作品的讲述和学习体现历史课的特点。

★学法指导:勾画重点内容、读图感知、列表比较、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

★知识链接:

唐宋以来,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样式丰富多彩,风格题材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有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伟大的作品离不开作者高尚的人品。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1、认真看课本(阅读第108页至第 115页课本)

2、自主完成: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看课本完成表格。

唐朝诗人生活时期诗歌风格内容或评价代表作品

(2)、词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简述其兴起和发展过程。

(3)、列表概括两宋时期著名词人的生活时期、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品。

两宋词人生活时期主要文学成就代表作品

(4)、元代最为光彩夺目的文艺形式是什么?其中最杰出的作家及代表作品是什么?

(5)、列表比较明清四大古典小说。

小说名称作者及时间内容及评价历史地位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

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材料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请回答:

(1)请你先认真阅读上面两首词,然后说出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谁?

(2)材料一词中的“周郎”是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

(3)材料二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这两位作者的词风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请举一例类似风格的现代人的诗词。

【当堂达标】选择

1、古云“琴棋书画诗酒茶”,自古以来“诗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2、下列词人中,其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并善于运用口语的是【】

A、苏轼

B、李清照

C、曾巩

D、辛弃疾

3、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4、小林看到一本人物传记中写道:“他是北宋杰出的词人,他提升了词的品格,作品豪迈奔放,气象恢弘……”据此判断,文中的“他”是【】A、苏轼B、辛弃疾C、李清照D、陆游

5、元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满江红》

B、《赤壁怀古》

C、《窦娥冤》

D、《三国演义》

6、清朝时期,由曹雪芹创作的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课外拓展】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材料三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上述三首唐诗的作者是谁、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史实?

(2)该作者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3)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哪些?

【课后反思】

自我评价:对子评价:教师评价: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托尔斯泰的着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对作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知道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代表作是《向日葵》,欣赏《向日葵》,说出它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贝多芬,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音乐史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的欣赏,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同时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引文,能够说出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以及作品的特点,欣赏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及其他作品,了解其艺术风格,体会作家用生命和灵魂作画。 学生课前搜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录音、光盘或文字资料)了解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列表概括三位艺术大师的姓名、文学艺术、国家和代表作,以巩固知识,提高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托尔斯泰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不

能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关注同情弱者。 欣赏《向日葵》,培养热爱生活、善待人生、生命的意识。 感受贝多芬身处逆境却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呐喊,那种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可以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当你沉浸在《战争与和平》和描述中留连忘返的时候,当你面对《向日葵》绚丽的'色彩而感叹敬佩时,当你被《命运交响曲》所震动时,你一定想知道是谁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如此巨大的财富?是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伟大的人吧!利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课的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教师课前搜集的关于本课三个人物的部分资料,有文学作品、人物图象、绘画作品、《命运》《英雄》等光碟。问学生“你们想最先了解哪一位艺术大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贝多芬”。根据学生的兴趣,我们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3、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的作品。然后我又稍稍补充了一点儿他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对贝多芬的影响。接着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听完之后,问“当你听这首交响曲的时候,脑海里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了交流。最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贝多芬那种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以及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孜孜不倦的追求、顽强地同命运抗争、身残而志坚都是我们日后学习的动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成功的经验,使自己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第19课文学艺术(上)

第19课文学艺术(上) 课程标准: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样式及其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和对古代名诗、名作的分析,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以及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课堂上的朗诵、讨论等活动为切入点,广泛搜集历代文 学名篇和课本中提到的著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理性认识。 2、整理文学领域中的杰出成就,并制作简单的表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吟诵、欣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古 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深挚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2、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有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通过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伟大的作品离不开作者高尚的人品。 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唐宋以来,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样式丰富多彩,风格题材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重点: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及代表作,词人苏轼、 辛弃疾及代表作,四大古典名著。 难点:如何使文学作品的讲述和学习体现历史课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出:《早发白帝城》、《赤壁怀古》、《窦娥冤》、《西游记》 等图片。

提问:以上作品的题材、作者及生活的历史时期?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以上四部作品分属于不同的文学样式, 分别是诗歌、词、杂剧、小说,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了当时文学的主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学艺术”(板书课题) 唐诗 1、教师讲: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辈出的名家, 如林的杰作,不仅为时代增添了光辉,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请学生根据所学及了解的,列出所知道的唐代诗人及其著作。教师强调,在灿如星斗的诗人中,最耀眼的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 2、课件展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王维的《鸟鸣涧》、白居易的《卖炭翁》。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诵。(注意体会诗的不同风格) 3、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四位诗人在以上四首诗歌中所体 现的风格。它们与诗人的性格、经历、生活的社会背景有何联系? 4、教师对四位诗人及其诗作作进一步介绍。李白深受屈原的 影响,诗歌极富想象力,具有瑰玮绚烂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放荡不羁,才华横溢,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补充《早发白帝城》写作背景。)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内容的代表作。(歌颂祖国锦绣山河的《望庐山瀑布》;写朋友之情的《赠王伦》;写思乡之情的《静夜思》等。)杜甫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人,他经历了唐朝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变化时代,在颠沛流离的贫困生活中,深刻地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际的紧密结合是他诗歌的显著特点,(补充《三吏》、《三别》,使学生由“诗”入“史”,由“诗”见“史”,实现文学与史学的结合。)他有一句深刻反映民生疾苦的名句是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王维的诗宁静恬淡,以优美的田园山水诗闻名。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主张反映现实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宋词 1、请学生朗读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结合教材,分组讨论“三位词人的写作风格”(课件展出柳 词多写离愁别绪,风格婉约;苏词纵论古今;辛词多金戈铁马,皆风格豪放。)课件展示:想想看,在现代人的诗词里,有苏轼、辛弃疾这种豪放风格吗?能不能举例说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3、课件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什么历史 事件?对“一时多少豪杰”一句,请学生举出三个以上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

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案-第19课 爱护家园3-人教版

《爱护家园》教学设计

2.讲 授 新 课师:空气污染、荒漠化、噪声、等环 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危险着人类 的生存空间。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看 到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随地乱扔垃 圾、滥砍滥伐、滥食野生动物等。我 们人类正在毁灭地球,同时也在毁灭 人类。 师: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 地球的环境和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职 责。那么我们要怎样保护环境,使地 球获得新生呢? 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 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教师点评,引出手抄报画设计的基本 要素:A、画面B、标题(主要构成) 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 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 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 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案 C、 色彩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收集、分析 环境情况等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 式(手抄报、海报)来表达 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 面进行讨论交流。 以游戏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 的兴趣。 通过绘画和制 作培养学生的 观察和创新能 力。 3.发 展 阶 段教师小结 A、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 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 充实完善。 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 (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 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 制作,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 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 容情调健康。 学生设计与制 作 4.拓 展 阶 段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手抄报、 剪贴画、宣传画、公交卡套、贺卡等) 教师指导。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设计知 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制作, 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式统一, 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健 康。 小组合作讨论制作形式及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有创意作 品。 以小组为单位, 评选出有创意 作品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_0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1 参加焦作市优质课大赛决赛,我的参赛篇目是《走近文学大师》。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梳理探究”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因为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所以在本课的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有一些困惑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点拨和指正。 1、课型设计的思考。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梳理探究”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有关知识做必要的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因此,本课在设计时就定位为语文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2、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根据课本上名著导读所推荐的名家名作以及老师推荐的书目,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文学大师有了一些接触,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有意识地把“走近文学大师”与“名著导读”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课前对学生接触过的名家名作进行调查筛选,确定了探究对象:苏轼(乐观旷达)、鲁迅(阿Q形象)、巴金(《随想录》)、曹禺(《雷雨》)、海明威(《老人与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高老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学生分组交流其中某一个作家或作品,探究内容包括:作品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大师的人格魅力等,交流的重点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学生的阅读认知和体验虽然还很浅显和幼稚,但他们毕竟迈出了阅读与思考的第一步,通过这一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但在实际上课时,因为时间关系学生的展示只进行了一部分,给不少同学留下了遗憾。 3、课堂活力不足。在上课时采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显得单调、沉闷,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课堂活力不足。 4、课堂上预设的痕迹明显,生成不足。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怎样走近文学大师,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堂交流和发言总结出走近文学大师我们可以获取什么,课堂重心偏在后者,即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学生的发言谈阅读感受的多,提出有效问题的少,课堂上缺少生成性的问题,这与我的引导和组织有很大关系。总之,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中存在许多我已经意识到和尚未发现的问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

第19课《范进中举》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目标1,2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教与学随笔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 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 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作品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 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 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 “儒林”的丑恶形象。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 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 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 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 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 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制度, 分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种。初步考试在县里进行,考上后叫童生(秀才)。 正式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省城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上叫举 人,是候补官员,可做县官。第二年二月会试,在京城,由举人参加,礼部主 持,考上叫进士。接下来是三次的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 中后,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帮 凶,成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封建科举的弊端:(1)读书人迷醉功名, 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 的人才;(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4、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 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 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 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 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 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 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字词落实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 ()绾()头发 星宿()攥()紧带挈() 桑梓() 作揖()行()事醺 1

人教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爱护家园》教案

人教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爱护家园》教案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引入新课(导入新课,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 健康息息相关。) 师:你喜欢家乡吗? 西营是一个美丽的乡镇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感受作品所体 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 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2.讲 授 新 课师:空气污染、荒漠化、噪声、等环 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危险着人类 的生存空间。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看 到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随地乱扔垃 圾、滥砍滥伐、滥食野生动物等。我 们人类正在毁灭地球,同时也在毁灭 人类。 师: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 地球的环境和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职 责。那么我们要怎样保护环境,使地 球获得新生呢? 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 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教师点评,引出手抄报画设计的基本 要素:A、画面B、标题(主要构成) 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 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 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 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案 C、 色彩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收集、分析 环境情况等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 式(手抄报、海报)来表达 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 面进行讨论交流。 以游戏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 的兴趣。 通过绘画和制 作培养学生的 观察和创新能 力。 3.发 展 阶 段教师小结 A、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 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 充实完善。 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 (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 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 制作,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 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 容情调健康。 学生设计与制 作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和作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 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美丽的西双版纳 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本文的作者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等,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祈.求(qí) 傣.家(dǎi) 橘.园(jú) 蕨.菜(jué) 竹篾.(miè) 一缕.(lǚ ) 贿.赂(huì) 勐.(měng) 斑斓.(lán) 戏嬉.(xī) 妩媚.(mèi) 一簇.(cù) 拓展:与下列生字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请找出,并注音、组词。 缅湎(miǎn)沉湎腼(miǎn)腼腆 焚婪(lán)贪婪禁(jìn)禁止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悠悠:长久,遥远。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斑斓:灿烂多彩。 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常比喻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善男信女: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拓展:辨析词义。 [遍及-普及] 都有“普遍到达”之义。“遍及”指普遍到各处,后面常带地点宾语;“普及”多指普遍推广,或使大众化,与“提高”相对。 [摈弃-抛弃]

都有“丢掉不要”之义。“摈弃”指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语义较重;“抛弃”语义相对较轻。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问题一:细读文章,感知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西双版纳给作家李舵留下的总体印象,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美丽、神奇秀丽。“美丽的地方”这一短语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印象直接,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2.本文标题为“美丽的西双版纳”,通读全文,请用“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的句式说说西双版纳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示例:(1)西双版纳美啊,美在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 (2)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热带雨林风光中; (3)西双版纳美啊,美在浓郁的民俗风情里。 问题二:品味语句,体会美点。 具体品味语句,参考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喜欢(关键字词句)的理由。 形式:我很喜欢文中(词语,句子皆可),因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示例一:我很喜欢第一段其中的“神奇秀丽”, 因为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 示例二:我很喜欢文中“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一句。因为我觉得十分新颖有趣,谁说只有人才有思想和情感的?文中的大象分明聪明得紧! 问题三:理解写法,揣摩效果。 1.你觉得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 示例:“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好在“高高”二字,不仅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之处是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 示例:(1)“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2)“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3)“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第19课 文学艺术华师大版复习巩固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第19课文学艺术华师大版复习巩固十九 ?第1题【单选题】 据《梦溪笔谈》记载:“若只印两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一技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小明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文成公主”“鉴真东渡”“雕版印刷”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近代前夜的危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辉煌。下列搭配都正确的是( ) A、蔡伦:造纸术/施耐庵:《西游记》 B、毕昇:指南针/李时珍:《天工开物》 C、王羲之:《兰亭序》/曹雪芹:《红楼梦》 D、顾恺之:《洛神赋图》/司马迁:《资治通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晚唐某著名诗人,提倡诗歌应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其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该诗人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王安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台标“飞天”形象来源于( )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吴道子的代表作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宋代杰出的词人有( ) A、李白 B、关汉卿 C、司马光 D、辛弃疾 【答案】: 【解析】:

人教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爱护家园教案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爱护家园》教学设计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引入新课(导入新课,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 健康息息相关。) 师:你喜欢家乡吗? 西营是一个美丽的乡镇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感受作品所体 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 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2.讲 授 新 课师:空气污染、荒漠化、噪声、等环 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危险着人类 的生存空间。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看 到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随地乱扔垃 圾、滥砍滥伐、滥食野生动物等。我 们人类正在毁灭地球,同时也在毁灭 人类。 师: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 地球的环境和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职 责。那么我们要怎样保护环境,使地 球获得新生呢? 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 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教师点评,引出手抄报画设计的基本 要素:A、画面B、标题(主要构成) 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 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 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 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案 C、 色彩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收集、分析 环境情况等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 式(手抄报、海报)来表达 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 面进行讨论交流。 以游戏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 的兴趣。 通过绘画和制 作培养学生的 观察和创新能 力。 3.发 展 阶 段教师小结 A、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 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 充实完善。 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 (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 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 制作,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 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 容情调健康。 学生设计与制 作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教案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学习重难点: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坐车、停车承诺 保罗的哥哥保罗、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 坐车、观光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各有什么难忘? 5、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6、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24.文学艺术大师

24.文学艺术大师 赤水九中教学设计活页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题 24.文学艺术的大师 课型 新课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说出《向日葵》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和文艺大师作品能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托尔斯泰、凡· 高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的成就及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教法 学法 分析归纳比较法。 教学内容、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时间安排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检测导入新课

抽生提问: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巨匠有哪些?他们各有何成就?那么在文学艺术方面又有哪些举世闻名的大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去揭晓谜底。 二、教学环节 (一)预习交流 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 (1) 列夫·托尔斯泰的国别、作品、称谓。 (2)凡·高的国别、代表作。 (3)贝多芬的国别、代表作。 (二)新课探究: A.“天才的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 1、简介: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被誉为“心理描写的大师”; 2、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地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一个天才的艺术家”。 4、合作扎探究1: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请你列出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佳作分析它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答:例如《红楼梦》通过贾宝玉一家由兴盛到衰败的史实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现实。再如《春天的故事》这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导学案及答案--第三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 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论依据: 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主动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宏观的了解到微观的挖掘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现象; ②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学法指导: a 学习电影和电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导学生用阅读分析史料法、归纳法分析问题。 b 分析影视产生的条件时,可联系当今社会的影视现象,通过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一些隐性知识。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利润的驱使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有关的原始历史影像和资料等。 三、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对电影、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因此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方式可以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一、19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一)浪漫主义文学 1、历史背景: (1)法国大革命 (2)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人们的失望和不满。 2、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而是深刻发掘人类的,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作风格上,以和为主要特点。 3、成果: (1)法国:雨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其代表作有《》。 (2)英国:雪莱的《》鼓励人们为争取而抗争。(3)德意志:长诗《》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4、影响:扫除封建残余势力。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特点: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深刻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本质,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因此,又称“”。 3、成果: (1)法国:巴尔扎克的《》堪称资本主义的“”。 (2)英国作家创作的小说《》真实反映社会状况。 (3)俄国:的诗体小说《》奠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巨著。 (4)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和美国的都是这一时期杰出作家。 4、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二、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一)西方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英国的《》、法国的《》。 2、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和经济大危机。 (2)特点:A、主观的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 B、表现手法:没有、、,与传统差别较大。 (3)代表作品:法国的剧作家贝克特的《》是其代表。美国的作家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 (4)影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与人格自由发展的冲突。 (二)苏联文学 1、历史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2、以二战后美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学生主动参与,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知识的生成。 【导学案】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的? 2、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内容、影响。 3、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影响。新经济出现的原因、含义、特点。 【诱思案】 1、二战结束以后至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应如何认识 【重点知识透析】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