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5版)(20170218170321)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5版)(20170218170321)

授课日期2015年11月10日第十一周

2015年11月17日第十二周

时数

3课

课型理论课

课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知道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体会出坚持改革的方向的重要性,理解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知道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必要性和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逐步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培养起改革开放意识,从情感上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对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建设性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因、基本特点与作用。

2.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3.理解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教学资源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网络资源

教法与学法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

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教师面对的学生是90后,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改革开放有相当的见闻和切身体会,本部分内容在中学也已经学习。但他们对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缺乏深刻认识,对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缺乏理性认识,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经验以及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

板书设计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三、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四、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教后记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含课外作业)师生活动

【课前探究】布置学生课外观看改革开放相关纪录片或者政论片【导语】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词、关键词之一。当今中国乃至

世界普遍认为,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

流,让老百姓奔向富裕安康的幸福大道,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

巍然崛起于世界东方。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是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提问】想一想:七八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呢?如果不改

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现在中国十几亿的人民,会过

着怎样的生活呢?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不改革行吗?)

改革,在我国古代称作“变法”,古代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治世不一道,便法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

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鞅用这种观点批驳反对变法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七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

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

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变还是不能变,维新派与保守

派为此产生激烈争议。

【案例】“祖宗之法”与“祖宗之地”

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问话”一开始,荣禄

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康有为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说想法,谈看法。

引经论典说改革

出示相应的PPT,帮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

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

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

不待辨矣。”“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诬祖宗矣。”(摘自《康有为全集》“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也不可避免的走上灭亡道路。康有为的

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有一定启示:任何社会制度必须促进社会向正面、进步方向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制度必须改革。时代在变,国情在变,社会制度也需要与时俱变。这只是中国历史的

一个简短缩影,历史为鉴,已反复验证: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我们这里所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组合词。按照字面的解释,“改革”是指改良和变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开放”与“封闭”相对,是指解除封锁,建立

同外界的联系,让外面进来,里面出去。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国强大起来。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发展状况,决定中国不改革开放不行。

小组讨论:你觉得为什么要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说想说的话。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引导,特别是方向性的引导)

(过渡)现在我们来结合文本内容了解一下改革开放为什么是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国内情况: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家遭到严重挫

折和损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案例】“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城市

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第897-898页)。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

只能敬而远之。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

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

农民“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

农民的日子更加艰难,农村真苦,农民真穷。据原农业部人民公

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

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 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 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

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1977年6月,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到任以后,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惊:“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村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

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

坯(做)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

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

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摘自“中国改

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摘自《周末报》2010年12月9日,作者:傅上伦、胡国华等。)结合PPT,结合史实,拓展了解。

出示图片和柱状图

出示图片

沿海逃港潮

新中国从1951年封锁了深圳边界。从1957年起,通过罗湖桥过境耕作的村民发现了两岸的差距,当地居民于是千方百计逃到香港。

在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第一次是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外逃了5000多人;第二次是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外逃19万人;第三次是1972年,外逃2万人;第四次是1979年,有7万多人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

为什么要外逃呢?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

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

向外了。

逃港的民众用行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

义。

2.国际环境: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巨大

压力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才能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教材p127上介绍了1978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

【案例】 1978年中国与西方发展差距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 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 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出示图片

结合数字进行分析

西欧几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机械化程度高,丹麦农

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只有6%~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总人口的需要。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48.73%)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

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

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

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并阐明了它们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

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说:“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

法比较好。”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科学地

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适应

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教师对基本矛盾的理论进行讲解,并强调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

学生齐读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思想,加深印象,增进理解。

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得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始终强调改革的

社会主义性质,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光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

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

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

深化了我们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

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导入:回看改革历史。

(一)怎样改革开放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

1. 一纸契约签订,一个时代开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

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始实行,提高了

农民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生活。

2. 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

1978年,中央批准四个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分别赴西欧、东欧、日本和中国港澳地区访问。西欧经济代表团最为瞩目,这是新中国成

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被誉为中国出示小岗村、经济特区的图片,增进感性认识。

改革开放的“侦察兵”。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

一个多月马不停蹄的考察,代表团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有了实

感:“差距太大了,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⑼代表团的访问收获,

对于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访问期间,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我们欢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同中国合作。”⑽“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

于学习。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⑾邓小平的谈话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⑿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广东省委的吴南生1979年3月给广东省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国家的经济已经到

了崩溃的边缘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我提议

广东先走一步,并建议在广东省划出一块地方,用各种比较优惠的政

策来吸引外资,把他们先进的东西引到广东这个地方来。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提出要求在改革开放“先

行一步”,划出深圳、珠海、汕头等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措施,以取

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经验。但是,这些地方该叫什么名称才好?

邓小平十分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他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

就是特区。”⒀并表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

来!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南粤大地带来了一派盎然春色。深圳、珠海

这样往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不过几年工夫,就变成了高楼

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总结】到今天,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

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请大家结合下面的视频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要深化改革?

播放《胡锦涛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视

(学生回答)

(结合文本内容全面展开讲解)

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其次,为了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

再次,要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系: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话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

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

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

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给出任务目标,播放视频。

出示PPT

展开讲解改革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方向问题至

关重要。

那么,该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呢?(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

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问题,让学生自学,然

后提出疑问,教师解疑的方式进行)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

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

学生自学并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过去是这样,现在将来仍然是这样。尤其是破解现有难题,实现未来目标,我们要坚持改革,深化改革。

2.发展是关键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能是发展,而且是自身的发展。

3.稳定是前提

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

须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

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导入:播放《云南省委“一带一路”专题宣传片纵横第三亚欧大陆桥》提出疑问:从这个视频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教师引导出“一带一路”是扩大和深化

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引出扩大对外开放的话题)

(教授新课)

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此内容容易理解,如果学生没有疑问,简单讲授即可)

一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

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你是怎样理解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来谈自出示中国和各国友好交往的图片。

播放视频

头脑风暴,学生谈收获,教师引出话题。

教授新知识

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纠正和补充)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

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

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

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要真正理解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

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

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

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

发展做出贡献。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要以开放促发展。

3.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有促进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

的贡献。

4.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学生自读文本并谈理解,教师相机纠正和补充,挑重点,说难点。

教师讲授

【学生自由提问】

教学进程(3-4学时)

情感交流课昨天今天明天

-----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与未来展望交流会

兼谈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交流主题

1.学生以自己家乡或家庭某一方面变化为例,谈改革开放的成就。

2.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我国在军事、外交、教育、科技、政治等发展成就,收集整理后制作成专题介绍。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对未来进

行展望。

3.谈改革开放带来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交流目的

1.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坚信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 学会用理性、建设性态度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3. 增进学生与家庭成员思想情感沟通。作业要求学生课前与父母等

谈心,了解30多年来国家发展的变化、父母的想法与感受。

4. 增进学生间团结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交流方法

1.学生先行准备,要求学生人人参与。

2.学生交流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图片、相册、实物、书画作品、调查

报告、谈话记录等。

3.用多媒体辅助交流

4.由班干部组织主持。

5.可用多媒体辅助交流。

6.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作肯定、鼓励性评价,并给予总结、提升。

交流时间 2课时

交流过程拓展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该活动。

第一步:组织学生谈改革开放成就。

第二步:组织学生谈改革开放问题与不足。

第三步:老师总结引导: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附:教师讲解: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是药三分毒,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改革开放也是如此。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谋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很多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2.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3.社会公平公正问题

4.社会风气和思想领域中的问题

曾经被基本消灭的黄、赌、毒、骗等丑恶现象,如今又沉渣泛起,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日益滋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

意识泛滥,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

5.腐败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的29年在各级政权中曾经被基本消灭的贪污腐化现象,如今大量出现,而且屡禁不止。

6.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能源安全等,国门打开后,使我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货币战争、文化战争、能源战争等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一、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辩证看待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教师做总结性指导

看待改革,就如同看待一个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

十全十美的改革开放。如果只盯着一个人的缺点,再优秀的人也会被

说成一无是处。对改革的评价也是一样,只讲成就,忽视改革中出现

的问题,是不会有太大说服力的;反之,只看到问题,对取得的成就

视而不见,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搞改革,没有曲折,不会遇到困难和问

题,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改革的基础很薄弱,国情十分复杂,

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前进的道路不

可能一帆风顺、尽善尽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

关键是要看改革的大方向,看改革的目标到底对不对,看改革的前景

到底怎样。

在本章第一节我们讲过,中国走改革开放的路是基于当时中国极

度贫穷落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达到了小康

水平,这就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所以说改革

开放是成功的,世界也公认这一点。

改革开放中出现困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支流而不是主流。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改革开放是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改革目标和内容,也就会遇到不同的矛盾、困难和

问题。如何解决这些,解决到什么程度,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志,而必须依据当时主客观条件的成熟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

终十分重视改革开放中一些矛盾、困难和问题的解决。但是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的。而且旧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

矛盾、困难和问题。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任何急于求成,希望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

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解决现有问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不能因为问题出现否定改革开放。

3.用建设性态度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矛盾时时有,处处有。没有矛盾、困难、问题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的十几亿人的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没

有现成经验答案可循,靠我们一步步摸索,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

难以避免或意想不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面对这些,我们需要的是积极想办法,用新思想、新方法解决这

些问题,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整个人类的发展,

都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获得进步发展。

青年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总希望国家发展得无比强大和美

好,面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时会抱怨、会批评、会发

牢骚,这是难免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仅仅有

抱怨和批评还远远不够,而要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改

变现实的道路。”⒃“我们要有批判,更要有建设;要有质疑,更要

有行动;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我们不是旁观者,不是过客,我们

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⒄这才是当代大学生的

底色!

学生口头3、练习

口头回答:回答问题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4、反馈与评价

5、总结教师总结

西方有句谚语:鹰有时飞得比鸟低,但鸟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纵观人类历史,中国雄鹰一直飞得比西方高,只是过去的两三百年飞

低了,现在,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奋斗,它再次展翅翱翔。在新的腾飞

起步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有的难以预料、有的不可避免,不

如有些国家做得好,它需要时间一步步调整、改变。鹰击长空,翱翔万里。我们相信,别的国家很难达到中国飞翔的高度,中国的前途光明灿烂,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6、作业

思考题1

思考题3

思考题4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对外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方面。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内容结构: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学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展示改革30年成就,导入本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新课讲授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1.现实依据 国内背景:文革十年,政治混乱,经济临近崩溃,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坎坷—国弱民穷 国际背景:新科技革命兴起,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2.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照搬苏联的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邓小平:“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3.理论基础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吗? ◆马克思论述—列宁论述—斯大林论述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论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 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它可以依靠社 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为什么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与现实(部分)

背景 经济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虽然在197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体上都比1965年有所增长,但是任命依然贫穷,技术落后,而且文革后,中国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计划经济的弊端日渐明显:1、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都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2、生成的商品数量都在计划之内,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3、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 邓小平常识对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内容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的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进富裕起来,真心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实质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革”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么改变,只有一个答案: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来解放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是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影响

第七章-改革开放-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 B ),为浙江省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和障碍提供了难得契机,机遇千载难逢,抓住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 A、全面复兴战略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强国战略 D、全面开放战略 2.(C)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A、解放思想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B )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4、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 A ) A、改革开放 B、坚持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依法治国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 C )旗帜。 A、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C、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D、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共产主义伟大旗帜 6、全面深化改革,应以( B )理论为指导。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C、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D、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 B )。 A、改革开放 B、全面深化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D、政治体制改革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C ) A、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D、加快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9.(A)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艺术学校教学点毕业考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2014.12.) 考试科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 试 成 绩 考试形式 闭 卷 考试对象 2013级高职学生 考生姓名 考生学号 一、单选题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B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C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D与国际市场接轨 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B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D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 A改革、开放、党的领导B政府、市场、社会 C改革、发展、稳定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 A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B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D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与经验。联系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联系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中国人民自己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就是要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经历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赋予中国特色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C 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2、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B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3、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A A.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 D.设立经济特区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 )。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C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6、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D A.改革 B.开放 C.现代化 D.改革开放 7、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 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 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 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 8、下列不属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是()。D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9、“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C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10、我国改革的重点是()。C A.政治体制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经济体制 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 1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B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 1.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所谓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历史证明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是强国之路,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背景 此时国内情况混乱,由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中国都是采用计划经济,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也比较落后,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并且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更关键的是,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想要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 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近 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 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 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 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 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近40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个百分点,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结构看,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财政情况看,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40年来我国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6年虽略高于3%的警戒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36.2%,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且已连续两年下降。 从金融市场看,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比重超过200%,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从基础设施来看,人均电力消费从1978年的247千瓦时增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案 一、教学目的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 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依靠数据材料等例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1980年,我国确定了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可是,事实上中国已经实现了三十余年持续高速增长,并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好的,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下,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中国奇迹是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创造的。可是,当初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这条路,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什么、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那么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的第一个问题: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的背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 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为一个国家树立一面精神上的旗帜,就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建

论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论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的起步、发展以及30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系统性的进行了阐述与评论,强调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体现出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谈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人们首先会想到的会是改革开放。作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很好的完成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 以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核心, 以市场化目标为取向,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对我国全面崛起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1977年至1978年这两年中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工作中的错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经过两年的努力经济形势比较快的好转,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后滞的情况有了根本改变。② 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的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它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因而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③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40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也开始了新的探索。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把部分中央和省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2008-12-26 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核心内容是消灭私有制,把中国的资本主义改造成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搞改革开放,其核心内容则是恢复和发展私有制,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改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 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节+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是: 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加私有制+计划调节加市场调节+民主与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国人定义和开辟的社会主义模式,现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它恢复和发展私有制,适应了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同时保留了强大的国有经济,使国家拥有强大的调控能力。使经济发展,既有高效率,又有公平正义,既能高速发展了生产力,又能不断普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要害,在于它脱离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超前消灭私有制。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根源。其他错误都是由此派生的。如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为了防止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复辟。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俄为师,以为消灭私有制,就是搞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走的一段湾路。使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害。 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私有制是人类激发社会活力的最佳选择,是适应该世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马恩早就预言,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可以消灭私有制。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足以说明: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超前消灭私有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因此可以说,改造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走的一段湾路,尽管主观愿望是要为人民造福,快速进入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痛定思痛,认识到“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逼得我们走上了光明大道。

改革开放试题

第七章题库 一、填空题 1.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 2. 社会主义的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3.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 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具有特点。 5.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 6. 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 中国的改革是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9. 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 10.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标准。 11.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12.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和两个重要观点。 13. 我们始终要把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15. 加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6.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

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17. 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8.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19. 1980 年,在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二、单选题 20.“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核心是() A.生产力标准 B.经济发展水平标准 C.综合国力标准 D.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21.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 A.基础 B.前提 C.动力 D.目的 22.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23.扩大对外开放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 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 24.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改革开放三大知识点

改革开放三大知识点 考研政治中,“改革开放”是很重要的一个考点,每年的考研政治永远少不了这方面的知识点,因为如今中国能发展得如此繁荣,离不开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策略。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乱久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混乱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内部外部条件都已经具备) 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三个面貌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事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缺乏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出现偏差等原因,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如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等,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论文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二者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浅析: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早已成为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图景,虽经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这场社会变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依然强劲。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所遗存的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改革的出发点。 简介: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背景:当年的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周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把握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对外开放理论的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原则和格局。 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邓小平的简单介绍。 ●新课讲授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1. 现实依据 国内背景:文革十年,政治混乱,经济临近崩溃,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坎坷—国弱民穷 【案例】“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1、城市 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 2、农民“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 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3、沿海逃港潮 新中国从1951年封锁了深圳边界。从1957年起,通过罗湖桥过境耕作的村民发现了两岸的差距,当地居民于是千方百计逃到香港。 在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共逃出24万5千人。 为什么要外逃呢?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 逃港的民众用行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两个凡是》《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考制度的恢复》来说明改革的重要性。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幻灯片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回顾与总结(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什么是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