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第17卷第12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7,No.12Dec .,2011

2011年12月

2006年“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解读《论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同年11月,中华书局根据节目蓝本出版发行了《于丹〈论语〉心得》(以下简称为《心得》),该书创下了月销售100万册的奇迹。在国内大获成功的同时,中华书局积极向海外输出版权,最终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Pan M acmil-lan Ltd

)达成协议,并邀请爱丁堡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学者Esther Tyldesley 担任翻译。2009年5月,该书英文版Confucius from the Heart ———An-cient Wisdom for Today ’

s World 由中华书局与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全球同步出版发行。据2010年7月30号《人民日报》报道,《心得》英译精装本23万册半年销售告罄,业绩惊人,大获成功。[1]

本文尝试从

翻译规范的角度,运用以色列学者图里(Toury Gideon )的翻译规范理论解读这本译作的成功之处。

一、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及其涵义

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

表作为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

该书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译者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 )、首要规范(initial norms )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 )。初步规范包括翻译政策和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初步规范在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就发挥了作用。首要规范决定一部译作的整体取向,是遵守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或者译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图里指出大部分的作品都不会处于两个极端,决定较少地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译作对于译入语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 );保留较多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入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acceptable translation

)。操作规范是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选择,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实际文字的表达。[2]

二、《心得》英译本与图里翻译规

范理论

(一)初始规范的运作体现于作品的选择和译

者的选择

选择《心得》这部作品进行翻译的原因主要是

收稿日期:2011-10-17

作者简介:马宁(1986-),女,江苏兴化人,09级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马宁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扼要介绍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初始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个方面解释《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合理性以及独特之处,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作品和译者的选择遵循了初始规范;英译本整体的西化风格受到了首要规范的影响;英译本的结构安排和措词受到了操作规范理论的指导。关键词:《于丹〈论语〉心得》;规范理论;图里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522(2011)12-0078-04

源语作品的风格、国家推广政策以及西方国家的需求。首先是这部作品在国内的成功,用质朴的语言解读经典,拉近了经典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成功的原因有:“一是通俗,用一般群众能听懂的语言解说《论语》;二是:有趣,她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寓言以及点典型事例,来说明比较深奥的内容,对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3]其次是《心得》不同于其它解读《论语》的作品。国内其它解读《论语》的作品大都是从学术的角度,普通人很难读懂。而且《论语》的英译本也是同样的问题,根据统计《论语》的各种译本有24种,但是作品的受众都是汉学家或者汉语言文学工作者,语言深奥难懂[4];除此之外,不同的译本存在着不同的语言文化问题,使得普通大众读者少之又少。再次是响应国家政策的结果。为了吸引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更加全面有效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hina Book International)。在此基础之上,2009年又全面推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Project for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Works)。通过对翻译费用、出版发行及推广给予资助,发挥中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出版界人士的力量和优势,加大对中国文化著作的翻译出版力度,努力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转播到世界各地。[1]中华书局积极向海外输出版权,发起对《心得》的翻译行为正是应了这个形势所需。最后是西方世界好奇《心得》中讨论的孔子哲学思想对解决当今西方人面临的问题能否具有启示作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了重创,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内在的文化危机从深层触发并推动的。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的不择手段和毫无节制”[5]。应对金融危机就要从道德层面入手,改变西方世界一切以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根本的文化观念。怎么提升文化就是摆在西方人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儒家文化在这个合适的契机显露出了作用,中国道德文化强调的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弥补西方将自由和实用推向极端从而造成非理智地抛弃社会责任感的缺点。[6]《心得》这部作品正是汲取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华,表现为通俗易通的现代语言,为迷茫中的西方民众送去了心灵的慰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选择Esther Tyldesley(中文名狄星)为《心得》翻译和她的专业素质、生活经历以及工作态度有关。Esther Tyldesley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中文专业,获得英国立兹大学应用翻学研究硕士学位,从2004年开始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任教中文和中英互译。狄星嫁了一位中国丈夫,并且在中国贵州的婆家生活了4年,对中国西南的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她还是一名译者,曾经翻译过英籍华人欣然的作品《好娘》。[7]译者的选择自然和她自身的专业素质分不开,同时狄星敬业的态度也是作品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她曾经3次飞到中国,拿着译稿和于丹在宾馆一条一条地核实,最长的一次整整四天没有出宾馆,认真到了较真的地步”。[8]

(二)首要规范体现于译文的整体风格

译文的整体风格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译入语作品的受众、受众的母语及其文化风格和源语作品的风格。《心得》英译本的受众是普通的大众读者而不是汉学家,正如于丹所说“如果在北师大的讲台上,她是决不会这样解读论语的”[9]。将受众定位成普通的读者,那么就要采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句子结构明了清晰。中华书局(赞助商)对译稿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把意思翻译出来,而且能够传神,能够反映作者的文风,英语读者读到的应该是一篇漂亮的散文而不是一个译本。”[8]在源语文化规范和译入语文化规范的取舍问题上,译者根据文本的实际情况掌握两种不同文化规范的的契合点,并且在译文中生动地表现出来。译者没有刻板地固守原书的语序、措辞,而是在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西方人的思维逻辑、知识背景、表达习惯大胆地进行了调整,真正在西方的语境下解读中国经典。例如“君子之道”整个章节被译者分布到其他每个章节里面,因为“君子”是《论语》的核心词汇,每一章节都有涉及,这样就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更像是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作家一气呵成的作品而不是一本译作。从这个层面讲,译者牺牲了较多的源语文化规范,但是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上,译者保留了较多的源语文化规范,例如“君子”“小人”“士”“气”的翻译,译者保留了较多的中国文化规范,甚至在译作中出现了两处中国的汉字的直接引用。综合以上,译者在两

第12期马宁: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79

种不同的文化规范之间,根据作品的实际需要做出了合理的选择,即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源语文化规范,达到了赞助商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反映作者文风的优美的散文[8]。

(三)操作规范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包括模版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

《心得》共分为:序(易中天)、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论语》原文和后记共10个部分,译者将原作的后记作为译作的序,同时舍去了《论语》原文这个部分,变动最大的部分是将“君子之道”分布在有需要的各个章节里面。译作的“Fore-word—Why Confucius”是译者根据原作后记的内容,并且做出了相应的改编而译成的。从“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开始,按照时间顺序“just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a thousand years ago”逐步介绍了《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过度到“our society and our lives today”[10]提出了《论语》能够为当今社会提供点什么这样的问题,顺势而下道出了《心得》这部作品产生的缘由:“在日益繁忙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秉持名族的根性”。译者这样的布局既使得外国的读者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论语》的读者在宏观上对《论语》这部作品有了一个把握,又为《心得》铺了一个叙,暗示读者:这部作品会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论语》英译本,因为这是为普通的大众读者所解读的一本书,勇敢地读下去,你们会喜欢这本书的。

在文本的结构上,译者做了较大的调整,保留了较多的译入语的文化规范,英语文体结构紧凑,层次清楚,不同于中国散文的形散神俱,而且《心得》这本书是以电视演讲稿为蓝本编辑而成的,作出相应的调整是必须的,这样读者才有可能捧起这本书慢慢品味。但是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译者保留了较多的源语文化规范。文化负载词包含了中国的文化内涵,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并不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心得》英译本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传播中国的古典文化,不能为了迎合英语语言而放弃对中国文化的描述,所以译作既要保留中国特色,又要让西方读者对此感兴趣并且能够理解。译者在这些方面的处理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用中国的汉语拼

音表示,同时做进一步的解释。例如:《三五历记》译成“San Wu Li Ji,our very early Chinese history, which includes stories of how the world was made.”;“阳清之气,阴浊之气”译为“the light,pure Yang essence;the heavy Yin essence”[10]。

“君子”和“小人”这组词向来是《论语》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the gentleman,the superior man,”和“the small man,the inferior man”此类的翻译早就引起了译界的关注,有学者指出了不足,也有学者提议直接用中国的汉语拼音表示。此方法虽然值得推荐,但是“君子、小人”之类的文化负载词仅仅用拼音表示出来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这样的翻译等于没有翻译,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在拼音之后加上注释,但是这样的提议一直没有人践行,直到《心得》英译本的出现。在《心得》英译本中,将“君子”译为“Junzi”,并且附上解释“the word Junzi,which appears more often than any other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escribes Confu-cius’s ideal person,who any one of us,rich or poor,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To this day,in China,we still use the word as a standard for personal integrity, saying that such and such a person is a real Junzi”;将“小人”译为“the petty”并且解释“people who care too much about gains and losses we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by Confucius as the small men and de-nounced as petty in other words,small-minded and second-rate people”;以及“士”的翻译:“shi,who is the highest intellectual class,people who see the soci-ety in which they live 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It is a very honourable statu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at of a“gentleman-scholar””[10]。信息的增补并没有解释“君子”和“小人”的内涵,而是突出强调这些文化负载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强调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拉近了古典与现代的距离。

“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开阔,可以适应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高度”[11]。这一段描述中提到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两个成语“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而且中国读者对于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死搬教条,不知变通”的内涵也比较了解。但是对于另一个语言系统里的读者来说,没有先前的体验经验,自然达不到本族语读者所能

80第17卷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理解的深度。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忽视不同语言的差异,而是将这个差异生动地表现出来,把这个隐喻处理成了明喻,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氛围,而且帮助他们深刻体会这一修辞的目的。译文如下:“Those who want to achieve an attuned ear must make themselves infinitely open and expansive,be able to meet with minds at many differ-ent heights;not stick to their own unvarying standard and stubbornly remain at the same height,like the man in the fork story who dropped his sword from his boat and made a notch on the side so he could fish the sword out once he got to the shore,or the man in an-other folk story who,having once managed to catch a rabbit that ran into a tree and stunned itself,spent days sitting by the same tree,waiting for another rabbit to come along”[10]。

通过以上分析,图里规范翻译理论中的初始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影响了《心得》英译本的翻译过程。选择对外翻译《心得》不仅因为作品本身简单易读的特点,而且因为作品中的思想能为社会中浮躁的心灵指明前进的方向。英译本整体的风格更加接近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择尽可能地保留汉语的文化规范,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加近距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译者的专业素质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是这部译作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希望《心得》英译本能够发挥其作用,为西方的读者提供一次中国文化的盛宴,在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1]陈小慰.《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修辞解读[J].福州大

学学报,2010(6):78-83.

[2]Dideon.T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3]周桂钿.如何看“于丹现象”[J].中国教师,2007(7):16-17.

[4]杨平.《论语》的英译研究[J].东方丛刊,2008(2):129-

149.

[5]刘森.金融危机下弘扬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J].山东经济

战略研究,2009(4):46-48.

[6]李勇锋,易建湘.国际金融危机深处的文化危机[J].科技

智囊,2009(3):8-22.

[7]Esther https://www.doczj.com/doc/9c10873980.html,n Study[EB/OL].(2011-7-7)[2011-

9-14].https://www.doczj.com/doc/9c10873980.html,/schools-departments/literatures-languages-cultures/asian-studies/2.10162/esther-tyldesley.

[8]张贺.《于丹论语心得》:10万英镑预付版税创纪录

[EB/OL].(2010-7-30)[2011-9-23].https://www.doczj.com/doc/9c10873980.html,/ 20100730/n273877182.shtml.

[9]孙辉.我看“于丹现象”[J].当代小说,2007(7):55-56.

[10]Esther Tyldesley.Confucius from the Heart[M].北京:中华

书局,2009.

[1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A Study on Confucius from the Heart from the Aspect of

Toury's Norm Theory

MA Ni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of Toury's norm theory and then analyzes the English edition of Yudan's book which is Confucius from the Heart from the aspects of preliminary norm,initial norm and practical norm trying to explain that the three norms have made effects on the choice of the book and the translator,the western style of the whole book and the structure of discourse and diction.

Key words:Confucius from the Heart;Toury;norm theories

责任编辑张志钊

第12期马宁: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81

翻译理论简答题

《实用翻译教程》习题库 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翻译课的目的是什么? 2.决定翻译质量的因素有那些? 3.翻译课的性质是什么? 4.为什么学习翻译理论? 5.实用翻译理论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Keys: 1.翻译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也就是把原语所表达的信息材料,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 2.外语水平.汉语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态度 3.翻译是技巧有时科学,进行翻译教学应该是有理论,又有实践,二者紧密结合。 也就是又讲理论,掌握翻译规律;又作大量练习,获得技能技巧。 4.翻译理论就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并寻求解决途径。翻译理论就是帮助翻译工作者了解翻译规律,解决翻译过程中 遇到的各种困哪问题。翻译理论的可贵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提高翻译质量。为提高翻译水平而学习,这就是学习翻译理论的目的。 5.性质问题.标准问题.翻译过程中遇到大的各种实际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第二章什么是翻译 6.人们交流思想有哪几种情况? 7.解释语内交流.语际交流? 8.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9.翻译的定义? Keys: 6.语内交流.语际交流.信息传播 7.语内交流是指在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交流。语际交流是指操不同语言的人.通 过翻译进行的思想交流。 8.翻译是思想交流的桥梁(使不懂原语的人,能通过译文而懂得体现在原文信息中 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和所不懂的思想感情)和接力(使原文信息能传播的更远, 能传播到更多的人那里)这就是翻译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9.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 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 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语原文 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第三章翻译的性质 10.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11.翻译的特点是什么? 12.翻译过程中的困难有那些? 13.翻译的两大通病是什么? Keys: 10.写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心中有数,自己决定”。包括:写什么.给谁看.用词结构和表现手法. 11.1人云亦云.2不容更改.3先理解,后动笔.4克服原语的干扰 12.1理解的困难.2读者不同.3.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4材料步熟悉 13.翻译症和马虎翻译 第四章翻译与对等 14.对等有那些形式? 15.为什么说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什么是灵活对等? 17.什么是意义对等? 18.什么是风格对等? 19.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翻译时坚持形式忠实的? Keys: 14. 1.词的对等 2.短语句子的对等 3.形式对等 4.灵活对等 5.意义对等 6.风格对等 15.对等就是指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描述。翻译是将SL表达的事物用TL重新表 达一遍,这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SL与TL表达同一事物,这两种语言对同一事 物的表达就是对等。因此,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灵活对等就是翻译时考虑的不是词的对等,而着眼于句子甚至段落的对等。在形 式和意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主要考虑意义,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和影响,把原 作的意思灵活的表达出来。 17.只要求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的现象,叫做意义对等。 18.风格对等指翻译时光是意思相同还不够,还有尽量保持原作风格。 19.1.形式忠实有时也能起到表达原意的作用,而不去考虑在更多情况下不能表达原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

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 ss)提出。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张。尽管赖斯仍以对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的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首先应考虑译本的功能而非对等,这就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 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984年他和赖斯合作完成了《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在该书中,弗米尔把翻译(包括口译)当做基于原语文本的转换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此翻译也是有目的的,能够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影响。此外,另两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曼塔利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翻译定义为“旨在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行为”。她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着重分析了翻译活动参与者(翻译的发动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发生的语境条件。作为德国学派的新一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并将目的论应用于译员培训、口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因此,如果说赖斯为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提供了特定基础,弗米尔则因提出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而成为了该理论的创立者。曼塔利的贡献在于她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发生的环境,而诺德则对该理论作了完善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三、翻译目的论的运用原则和评价标准 (一)目的论的运用原则

翻译理论翻译学术语列表

术语翻译贡献者 Absolute Translation 绝对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stract Translation 摘要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usive translation 滥译 路易斯( Lewis ) Acceptability 可接受性 托利( Toury ) Accuracy 准确Adaptation 改编Adequacy 充分性Adjustment 调整 Analogical Form 类同形式 霍尔姆斯( Holmes) Analysis 分析 奈达( Nida )和泰伯( Taber )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应用翻译研究霍尔姆斯( Holmes) Architranseme (ATR) 元译素范·路文兹瓦特( van Leuven- Zwart ) Autonomy Spectrum 自立幅度罗斯( Rose) Autotranslation 自译 波波维奇( Popovic )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Bilateral interpreting 双边传译凯斯( Keith )Class Shift 词类转换韩礼德( Halliday )Close Translation 贴近翻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传意翻译;交际翻 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ty interpreting 社群传译 Compensation 补偿赫维( Hervey )Competence 能力托利( Toury )Componential Analysis 语义成分分析奈达( Nida )Comprehensive theory 综合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 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 Dubois 11. “Tran 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 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 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 (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 (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 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2.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 起来。 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

第二章 翻译标准

第二章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总的说来,翻译标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 任何翻译实践总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翻译标准,因此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人们看待翻译的角度不同,自然有了不同的翻译标准。概括起来,它们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以译出语或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source-language-oriented or the target-language-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 以译出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唯原文的形式是举,惟恐译文失真,有违原文作者的原意,因此翻译时完全采取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and line for line)的死译方法,而且常多用音译法。例如把the Milky Way(银河)直译为"牛奶路",把the apple of my eye(珍爱物;珍爱之人,宝贝)直译成"我眼的苹果";把"Every dog has its day."译为"每只狗都有它的日子"(正确的译法应为"人人皆有得意之日")。持这种原则的翻译家为数不少,如中国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家竺法护(约230-309)、15世纪德国翻译家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 von Wyle,生卒年不祥)、近代的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 1892-1973);而以译入语为取向的原则则是一味以译文读者的口味为准绳,完全采用归化的译法。或是完全为了适合读者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不惜曲解原作,如把"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译作"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正确译法应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把Solomon(所罗门,古以色列国国王大卫之子,以智慧著称)意译成"诸葛亮",把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意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中外翻译史上持这种原则的翻译家同样不少,如三国时期的支谦和康曾会、东晋时期的鸠摩罗什、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43)、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公元前65-8)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翻译家。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早年提出的以读者的反应对等的原则基本上也是以读者为取向的。这两种翻译原则流传到今天就是所谓的"直译"和"意译"说。"直译"和"意译"作为两种具体翻译方法完全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如直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 仝亚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进入了多元理论时期,图里是对翻译规范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采用描写性的研究方法力图重建翻译活动中的规范,此后赫门斯、切斯特曼和诺德等都对翻译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梳理西方翻译规范的发展过程,对促进中国的翻译规范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规范;系统;描写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语言学翻译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早期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者借用(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成果对翻译规范进行了一些规定性研究,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现象,探索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等值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韩江洪、张柏然,2003)。进入70年代,随着霍尔姆斯《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发表,西方翻译研究进入了多元理论时期(姜秋霞、杨平,2004),多学科理论被应用到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规范的研究也呈现出与语言学理论时期不同的面貌。 吉登恩?图里(Gideon Toury)、特奥?赫门斯(Theo Hermans)、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都在规范方面进行了相当的研究和探索。与语言学派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现象寻找翻译规范不同,当代翻译规范研究所采取的是一种独立而客观的立场,将翻译活动置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多元大系统之中,观察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重建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及其他主体性因素所遵循的规范。 1. 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 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他的研究集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1930~1945年)、特定的文化/语言背景(希伯莱语)、特定的文本类型(英语和德语小说的翻译)。图里认为,“规范在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处于中心地位的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将某一特定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或观念,……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恰当的、正确的行为原则”(Toury,1980,p. 51);翻译规范是内在化了的、体现某一社区共享的价值观念的行为制约。翻译过程是译者在这些规范制约下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些规范可以分为三类:预期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预期规范决定译者整体的翻译策略和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制约译者在忠于源语还是忠于目的语的两极之间进行选择;操作规范控制着翻译活动中译者所做的实际决策,又可细分为母体规范(matricial norms)和篇章—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s norms)。母体规范决定译文的宏观结构,如是全部还是部分翻译原文等;篇章—语言规范影响译文的微观结构,如句子结构、词汇选择、斜体及大写应用等(Toury,1995,pp. 58-61)。 图里认为翻译规范具有两大内在特征:社会文化独特性(social-cultural specificity)和不稳定性【作者简介】仝亚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用翻译。 60

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 1.封面:由学院统一设计,普通A4纸打印即可。 2.正文 综述正文部分需要阐述所选课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本课题的意义。文中的用语、图纸、表格、插图应规范、准确,量和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引用他人资料要有标注。 文献综述字数在5000字以上。 正文前须附500字左右中文摘要,末尾须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在文献综述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表示).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

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学位论文类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单位名称,年份. 电子文献类书写方法:[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 参考文献篇数应符合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 (二)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由学院统一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根据作业实际明确为“论文”或“设计”,其它文本、表格遇此类情况同样处理。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题 1.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翻译术语理论笔译

A b s o l u t e t r a n s l a t i o n绝对翻译古阿德克(G o u a d e c) Abstracttranslation摘要翻译古阿德克(Gouadec) Abusivetranslation滥译路易斯(Lewis) Acceptability可接受性托利(Toury) Accuracy准确 Adaptation改编 Adequacy充分性 Adjustment调整 Analogicalform类同形式霍尔姆斯(Holmes) Analysis分析奈达(Nida)和泰伯(Taber) Appliedtranslationstudies应用翻译研究霍尔姆斯(Holmes) Architranseme(ATR)元译素范·路文兹瓦特(vanLeuven-Zwart) AutonomySpectrum自立幅度罗斯(Rose) Autotranslation自译波波维奇(Popovic) Backtranslation回译 Classshift词类转换韩礼德(Halliday) Closetranslation贴近翻译纽马克(Newmark)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传意翻译;交际翻译纽马克(Newmark) Communityinterpreting社群传译 Compensation补偿赫维(Hervey) Competence能力托利(Toury) Componentialanalysis语义成分分析奈达(Nida) Comprehensivetheory综合理论 Conferenceinterpreting会议传译 Consecutiveinterpreting接续传译 Contextualconsistency语境一致奈达(Nida)和泰伯(Taber) Conventions常规诺德(Nord) Corpora语料库 Correspondence对应 Courtinterpreting法庭传译 Coverttranslation隐型翻译豪斯(House)] Creativetransposition创造性移位雅可布逊 Creativetreason创造性叛逆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 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德里达(Derrida) 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描写性翻译研究霍尔姆斯(Holmes) Diagrammatictranslation图表翻译古阿德克(Gouadec) Differance分延德里达(Derrida) Documentarytranslation文献型翻译诺德(Nord) 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归化翻译韦努狄(Venuti) Dynamicequivalence动态对等奈达(Nida) Dynamicfidelity动态忠信比克曼(Beekman)与卡洛(Callow) Effortmodels用功模式贾尔(Gile)

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_张淑贞3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62009一、引言 吉蒂昂·图里(Gideo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特拉维夫学派又被称为“以色列学派”,是西方翻译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左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里研究的内容很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与翻译规范,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以及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等;(2)个案研究(case study),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译本的研究来发现制约翻译活动的规律,即翻译规范;(3)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与译者的培训,指出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于译者进行培训。这三方面各有侧重,但都以翻译规范为核心。 二、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 霍姆斯(Holmes)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1]10,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研究的重要性,划定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并且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 —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的方法和翻译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规范性翻译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并且“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考虑文化的大环境”[2]447。而图里提出以译语为导向(target oriented)进行研究,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图里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culture fact),不去判断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图里指出,经验学科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限定的描述。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他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的最好方法[1]1。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这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主观推断和规定性论述,从而实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3]30。图里从译语文化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翻译。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系统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有目的的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1]32。由此,描写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译本,也包括曾不被认为是翻译的翻译,例如改译、编译、和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等等。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文化环境中产生出不同译本的影响因素。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 (二)翻译规范的概念和分类 图里认为,翻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超越了源语文本、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翻译中涉及到的文本传统、甚至译者的认知能力的范畴,处于社会文化的层面。处于规则(rule)与特性(idiosyncrasies)之间的社会约束(constraints)就是规范(norms)[4]51。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而且同时要受到译语规范的约束和源语规范的约束。 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两大类。初步规范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即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例如什么作者、哪些文学类型、学派、源语文献等等。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即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例如是否允许从另外一种中间语进行翻译,什么中间语被允许使用或禁止使用或被接受或更受欢迎等等。初步规范在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便发挥了作用[4]53。 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操作规范影响文本的模板,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文本的实际文字表达。其中,模版规范(matricial norms)决定代替源语材料出现的译语材料的形式和它在文本中的位置与分割。模版规范还决定 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 张淑贞,赵宁 摘要: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中国的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描写翻译研究;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6-0136-02 作者简介:张淑贞(1979-),女,内蒙古达拉特旗人,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赵宁(1957-),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8-11-27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72202)。

翻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翻译理论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摘要: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 个方面: 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学派。前两种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 注重制定一定的语言学规范和文本类型样板; 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旨在通过析出和描述规范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而现阶段已经式微; 翻译研究学派的规范研究意义显着,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 翻译规范; 传统语言学; 篇章语言学; 翻译研究学派 Abstract : Since 1950s foreign studies of translation norms have been conducted mainly from three approache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textlinguistics ,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Highly prescriptive ,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rmulating linguistic norms orgenre profiles for translators , whereas the third approach , which is largely descriptive , aims at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translation nor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ird. Key words : translation norm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 text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什么是规范(norm) ? 如何看待规范? 目前翻译理论领域中的“规范”尚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 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 种: (1) 巴切(Bartsch , 1987)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 (2) 图瑞(Toury , 1980) 把“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 如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适当的, 什么是不适当的, 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 ( 3) 赫曼斯(Hermans , 1996) 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 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 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 规范涵盖常规与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本文综合以上3 种定义, 采取“规范”一词的广义定义, 把法令、规则和常规统统纳入到“规范”的范畴之内。 第一个把“规范” (norm) 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的是吉瑞·列维(Jiri Levy) , 他于1963 年把“规范”与翻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Toury , 1999) 然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此前早已开始, 只不过人们当时并未使用“规范”一词, 而使用的是“规则”(rule) 。综观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 大致可分为3 个方面: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3) 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0 世纪后半叶, 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对翻译较有系统的研究开始了。翻译研究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学派典型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Catford , 1965) 把翻译界定为: 用一种语言(译语) 中相等值的文本材料来替代另一种语言(原语) 。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归因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翻译的任务是找出两种语言在内容、风格、效果等方面完全一致之处。语言学派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做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对两种语言中被视为正确的语言单位和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他们往往从原语中的具体结构和现象出发, 找出相对应的翻译方法, 用来指导译者。在这方面很有影响的有: 前苏联译论者创立的翻译转换法、法国人维纳(Vinay) 和达尔贝勒纳(Darbelnet) 1958 年提出的7 种翻译方法, 以及英国人纽马克(Newmark , 1988) 总结的翻译的十多个步骤, 等等。 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最早且较为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研究应属于语言学范围的, 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他早在1953 年就明确指出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因此在翻译中, 语言问题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费达罗夫之后, 前苏联译论界开始注重语言比较研究, 列茨克尔等一批译论者总结出一整套翻译转换法———操作规范, 包括词汇转换法、语法转换法和修辞转换法。法国人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受费道罗夫影响, 在1958 年出版了着作《法英比较修辞》。他们认为必须把翻译列入语言学的范围, 提出“翻译是一个真正的学科, 具有自身特殊的技巧和问题,”值得在语言学分析手段的启示下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列举了7 种翻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第17卷第12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7,No.12Dec .,2011 2011年12月 2006年“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解读《论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同年11月,中华书局根据节目蓝本出版发行了《于丹〈论语〉心得》(以下简称为《心得》),该书创下了月销售100万册的奇迹。在国内大获成功的同时,中华书局积极向海外输出版权,最终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Pan M acmil-lan Ltd )达成协议,并邀请爱丁堡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学者Esther Tyldesley 担任翻译。2009年5月,该书英文版Confucius from the Heart ———An-cient Wisdom for Today ’ s World 由中华书局与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全球同步出版发行。据2010年7月30号《人民日报》报道,《心得》英译精装本23万册半年销售告罄,业绩惊人,大获成功。[1] 本文尝试从 翻译规范的角度,运用以色列学者图里(Toury Gideon )的翻译规范理论解读这本译作的成功之处。 一、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及其涵义 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 表作为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 该书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译者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 )、首要规范(initial norms )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 )。初步规范包括翻译政策和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初步规范在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就发挥了作用。首要规范决定一部译作的整体取向,是遵守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或者译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图里指出大部分的作品都不会处于两个极端,决定较少地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译作对于译入语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 );保留较多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入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acceptable translation )。操作规范是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选择,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实际文字的表达。[2] 二、《心得》英译本与图里翻译规 范理论 (一)初始规范的运作体现于作品的选择和译 者的选择 选择《心得》这部作品进行翻译的原因主要是 收稿日期:2011-10-17 作者简介:马宁(1986-),女,江苏兴化人,09级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马宁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扼要介绍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初始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个方面解释《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合理性以及独特之处,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作品和译者的选择遵循了初始规范;英译本整体的西化风格受到了首要规范的影响;英译本的结构安排和措词受到了操作规范理论的指导。关键词:《于丹〈论语〉心得》;规范理论;图里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522(2011)12-0078-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