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碳排放现状_成因及管理对策

浅析碳排放现状_成因及管理对策

浅析碳排放现状_成因及管理对策
浅析碳排放现状_成因及管理对策

2010年12期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NO.12,2010

285

浅析碳排放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

□杨波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全球暖化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碳排放为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挽救自身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碳排放现状,进一步

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碳排放管理策略,以期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关键词:碳排放管理对策一、引言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由于消耗化石燃料而导致大量碳排放,引起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植被破坏、生物锐减,致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生存面临威胁。环境污染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2007年,"巴厘路线图"的通过,各方表示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就202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目标和发展中国家减缓排放行动达成协议;2009年12月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如何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污染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碳排放现状分析

18世纪后期,

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从此,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费也迅速增长,由此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长。196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仅为9439551千吨碳,到2008年增长到了30377313千吨碳。总体而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行业分布来看,由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分析,1970-2004年间全球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工业(不包含水泥行业)、交通运输部门,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3.09%-72.96%,并且电力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增长也较快,总体来说,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量较大。

从地区分布来看,由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早,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国家,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分析,1900-2004年间,工业化国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累计总量的80%。其中,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全球累计排放总量的58.98%,美国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累计总量的28.03%,是中国的3.5倍,非洲累计排放量最少,仅占2.56%。但从2008年数据来看,中国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2%,俄罗斯占6%,印度占5%,巴西占1%。"金砖四国"总计占全球碳排放的34%。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有快速上升之趋势。

三、碳排放原因探析

碳排放量的多少是由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作用不同。刘强、庄幸等(2008)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的46种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出口产品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4.4%。究其根本,也是经济发展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只是国际分工的原因,导致了碳排放的转移。

朱勤、彭希哲等(2009)综合考虑了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的贡献率最高,达到152.73%,其他各因素贡献率值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出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

朱勤、彭希哲等(2010)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因素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明显,且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大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对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碳排放增加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其次,人口规模、人口城市化率、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等对碳排放影响较小。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效率提高,技术水平进步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

四、碳排放管理对策分析(一)政府碳排放管理对策研究为了减少碳排放量,世界各国推出了碳排放管理对策,英国的"低碳

城市"模式与日本的"低碳社会"模式走在前列。英国的低碳城市规划有

以下特点:(1)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单一,即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量降低,并为此提出了量化指标。(2)低碳城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3)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4)低碳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5)低碳城市建设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

日本提出的"低碳社会"模式,具体来说,有如下特征:(1)低碳社会规划目标的灵活性。日本低碳社会规划考虑了两种情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低碳社会实现途径中体现了各部门共同参与。(3)低碳社会规划重点领域的多元化。(4)低碳社会建设的政府主导性。

法国制定了一系列结合税务和投资的环保措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能源运用等方面入手,制定积极应对策略,如计划在2020年把有机农业所占土地面积比例从现在的1%提高到20%;政府计划对旧车增收保险附加费,对购买节能型新车给予优惠;在2020年前,将空运的碳排放量减少到50%;考虑征收碳税;从2010年起,降低所有新建住房的能源消耗,并对旧房进行改造,最大幅度地降低旧房的耗电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方案,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 能耗比2050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各省、地区也全面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编制和实施工作。设计了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拟题了碳税征收策略,改善出口贸易结构,引导企业生产出口低碳产品,鼓励并支持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引导居民消费模式转变,完善国际碳市场交易机制。

(二)学术界碳排放管理对策研究在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对碳排放管理做了大量研究,龙惟定、白玮(2009)认为主要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不断增大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比例,调整产业结构,抑制"三高"产业发展,制定节能标准,鼓励节能技术引用,倡导节能行为。

段红霞(2010)阐述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分析了低碳发展的驱动力,并提出了以下碳排放策略:(1)建立能效标准和排放规章制度。如建筑节能标准、高效率的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用电器和商业能效标准等等,以促进能效提高达到排放效果。(2)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排放。比如征收碳税、制定总体排放限额,授予企业按照规定数量排放的权利。(3)制定信息相关的政策,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生产者生产节能产品,消费者偏好低排放的产品。

解振华(2010)分析了气候变化问题及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拟题了以下碳排放管理措施:(1)继续深入开展节能排放工作,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2)加快发展低碳技术,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3)发展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4)加强林业建设,增强森林碳汇。(5)加强能力建设,加快促进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人员队伍建设,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检测和考核体系。

李旸(2010)研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提出了下面的碳排放对策:(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2)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排放。(3)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4)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5)开发碳汇管理,推进生物固碳。(6)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对于碳排放策略,政界、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发展低碳城市为多数推崇,这只是排放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本,有以下有效策略值得推荐:明确碳排放目标;提高能源效率;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制定节能标准;创新低碳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低碳发展思想宣传,引导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增强森林固碳,生物固碳;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统计,检测和考核体系。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12期NO.12,2010

286我国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郝国青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近几年呈现出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气候变化已威胁人类生存,节能排放工作推广已势在必行,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放政策,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中找到平衡点,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一)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合理排放目标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加上人口基数大,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制定排放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既要满足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要防止环境过度污染,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制定合理排放目标,并把总量目标细化,层层落实。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清洁生产

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一些高能耗行业导致了大量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淘汰高能耗产业,可有效减少碳排放。有以下措施: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例如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电子折本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弃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以及科教文卫行业等等;需要控制发展的产业,比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水泥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三)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煤炭能源比例过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过低,是目前我国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一大挑战,也是我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未来排放压力巨大的重要原因。我国必须制定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路线图,推进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如清洁煤、核能、水力、太阳能和风能,支持节能排放技术研究与创新,如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排放技术以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等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预期排放目的。

(四)建设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增加自然碳汇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以氧气的发生器和二氧化碳的吸附器,减

碳能力强大,一颗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全球森林年固碳1196亿吨,约占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46%,森林面积的变化将会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存量产生重大影响。而我国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仅为20.36%,提升空间巨大,故大力植树造林,加大森林植被建设力度,可不断增强自然碳汇能力,减缓排放压力。

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碳排放管理对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应该找出碳排放增加的原因,摸清碳排放源,结合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充分利用自身、外界资源,明确目标,制定灵活、有效的碳排放策略,达到排放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一鸣,刘兰翠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刘强、庄辛等.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46-55.

[3]朱勤、彭希哲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2073-2079.

[4]朱勤、彭希哲等.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大分解模型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8-102.

[5]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58-61.

[6]解振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8-14.

[7]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6-67.

作者简介:杨波(1985.10-),湖北孝感人,浙江财经学院08企业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在国内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近年来,国内北京、青岛、广州、宁波、邯郸等省市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由于各地电子政务发展的情况不同,各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体、对象、形式、内容、指标体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政府加强城市管理、转变职能、增强政务协同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界定及意义

1.电子政务绩效评估①,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其主要要素包括评估目标、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

2.所谓政府门户网站,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电子政务的功能和内容是通过政府网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外界对政府信息化的了解也是从政府网站开始的,因此,一个优秀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电子政务取得成效的基础"。②

3.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意义。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作为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因此,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绩效评估有利于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在政府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电子政务中的信息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因此它需要绝对的安全,因此对电子政务的安全性和应变能力进行评估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适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才能及时发现电子政务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制约网上行为,调整网上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网上秩序和安全,把互联网自由控制在政府的许可之下。

(2)绩效评估有利于减少管理失误和投资"漏洞"③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如果对电子政务的绩效缺乏准确的量化描述,一些管理失误和工作失职都可以用社会效益这个词所掩盖,成为一些人办事不力、资源浪费的借口。电子政务减去了重叠、多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带来了办公费用和人员的减少以及工作质量的提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节省了精力和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3)绩效评估有利于正确引导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检验体系,事实上更是一个指导体系。一方面,有了这样的体系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确立合理的标准化指标,可以指出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差距,从而吸取先进经验,修正自身不足,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引领正确的方向,提高电子政务绩效的必要手段。

(4)

绩效评估有利于政府绩效和形象的提高

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又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成为企业立足之本。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措施,中小企业只有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加强措施 1 前言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关键,如何保证企业产品质量则成为企业的重大课题。随着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其他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使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运作处于非常严峻的环境之中,我国中小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跟多问题。 2 质量成本的含义和内容 质量成本最早是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 (A.V.Feigunbaum)提出的。他指出,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上述二

者之和即为企业的质量成本。他一般分为四大类:1)预防成本;2)鉴定成本;3)内部故障成本;4)外部故障成本。其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统称为质量管理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统称为质量故障成本。 3 当前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和分析 3.1 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平衡,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企业内部,质量成本意识落后。管理阶层和员工没有重视质量成本的管理,质量成本普遍较高,质量成本构成不合理。一是忽视产品的质量,只求产量。二是不惜工本,片面追求“高质量”.不讲效益,脱离实际需要。 3.2 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阶层经济观念淡薄,质量成本意识不强。企业只管产量,对产品质量要求不严,没有充分认识到质量、成本、效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2)中小企业职工素质低.没有现代质量管理的观念和知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每个职工都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质量管理活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支付的费用有限.使得职工的技术水平与企业的管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总体质量成本。 3)中小企业的技术落后,没有现代化的生产装备。原

碳排放权交易的中国现状及湖北现状

碳排放权交易 1. 引言 严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以及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导致中国目前面临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近期极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无一例外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比如,据世界银行2012 年估计,污染导致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上升造成的全年经济损失估计在1000 亿美元到3000 亿美元之间。 中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方面正发挥着领导作用。过去十年,中国在能源节约、能源安全、清洁空气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设立了一系列目标。在发展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中国也处于主导地位。“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性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肯定了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个手段来整合多项国家政策目标,如能源效率、低碳能源以及 PM2.5 浓度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一部分企业设置了碳排放上限,允许企业选择最经济的方法实现排放量目标,并允许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实现强制性的碳排放目标。 2.中国碳排放交易现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1 年10 月29 日发布了第2601 号文,宣布实施碳交易试点项目,以落实“十‘ 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2020 年我国控制温 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截至2015 年7 月31 日,五个试点地区的首个完整履约期结束。78 结果显示,深圳和上海100% 履约,而 天津、北京和广东的履约率从96.5% 至98.9% 不等。79 第二年的初步履约情况是:深圳(99.7% ),上海 (100% ),北京(100% ),广东(99.5% )和湖北(100% )。

碳排放现状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主要减排措施 时间:2006-11-8 原出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作者:阅读:2859次 一、我国碳排放的现状 1)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 能源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伴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进入新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增加,能源密集度提高,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因此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这种状况使得减缓CO2排放量的增加既存在潜力,也面临很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了持续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速率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那么这种快速下降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能否据此推测我国的能源强度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3年间,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同样说明1995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我国能源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提高能效仍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一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及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却在向碳密集型发展,这一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2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能源消费迅速上升,能效提高的速率减缓。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也相应减缓。通过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进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趋缓的阶段可能难以避免。 2)未来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不可避免 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围绕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所以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何 桢,万 平,李长贵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当前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对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制造业;质量管理;I SO9000;连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1)04-0347-03 O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TATUS AND ITS STRATEGI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E Zhen,WAN Ping,LI Chang-g ui (Schoo l o f M anagem ent,T ianjin U niv ersit y,T 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Based on a lo t of surv eys the paper analyzes t he curr ent sta tus o f quality manag em ent o f China's manufact ur ing industry and pro bes the main pr o blems and their causes.It pr esents the strat egies fo r impr ov ing the quality management,which ar e of pr actical significa nce. Key words:manufactur ing industry;quality manag ement;ISO9000;co nt inuo us quality impr ov ement 20世纪90年代,全球质量管理的一个热点就是ISO9000认证。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按照ISO 9000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了认证。从ISO90001994年版的推出,至今已有6年时间。2000年年底,ISO90002000年版即将推出,企业又面临着将质量管理体系过渡转换到ISO90002000年版本的任务。目前从学术界到企业界,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我国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地学习日本的T QC,到90年代趋之若骛地进行ISO9000认证,目前质量管理水平现状如何?从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上的实物产品抽查结果来看,实物产品质量仍不尽如人意。在我国加入WT O的条件下,制造业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全球竞争和质量挑战。从国际范围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知名跨国公司都制定了基于6R的质量策略。因此,很有必要研究我国制造业当前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在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CIM S主题的资助下,对国内42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企业分布于天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国有企业12家,中外合资企业14家,外商独资企业12家,私营企业4家。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被调查人员一般是企业从事质量管理或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调查结果如下: 1.在被调查的42家企业中,40家已获得ISO 9000认证(其中20家获ISO9001认证,其余20家获ISO9002认证),两家企业正在准备认证中,获得 2001年12月Dec.2001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 RN A L OF T I AN JIN U N IV ERSIT Y(SOCIA L SCIEN CES) 第3卷第4期 V ol.3 No.4  X收稿日期:2000-09-29;修回日期:2001-03-01. 基金项目:国家863/CIM S主题资助项目(863-511-944-009);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3605511). 作者简介:何 桢(1967-),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问题 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确保工程质量,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收益,成为 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证 建筑工程合格验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引言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建筑工程企业逐渐增多,企业之间竞争逐 渐增大。在新时期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加强建 筑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近些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的增多,建筑工程 质量问题时常出现,造成建筑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保证 建筑企业的收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近几年,建筑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例如著名的上海楼房坍塌事故就是由于地基出现问题,现场 施工不当造成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具体如图1所示,因此,企业必须意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很多的建筑项目来说,工程质量的好坏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因而必须要对这些工程项目进行 质量管理,从整项工程的开始部分进行参与,一直到工程的结束,都不可以轻视 工程的质量问题,并且还要努力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严格对工程项目各阶段 的施工结果进行验收把关。 图1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2.1设计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设计环节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严格、科学的设计才能保证设计方 案的合理性。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勘察不准确、工程地质资料不足、计算简图不准确、设计 构造不当、结构计算出现错误等,或过多地考虑建筑的外观造型、结构形式,忽视地区环境 差异、施工条件限制、抗震构造、整改难度等因素,而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较差,问题 处理的方案不当或质量不高,都会使得后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不少的工程质量事故。在设 计时没有聘请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或是设计时没有设计经验,也会造成设计容易出现问题,造成工程出现安全隐患。 2.2建筑材料的问题 建筑工程包含的技术较多,施工量较大,涉及到的建筑材料也较多。因此,一旦建筑材 料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对于一些材料没有仔细检查,就使其进入施 工现场。劣质材料的性能较差,达不到原有的设计要求,进而影响建筑的质量,造成其耐用 性降低,寿命缩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或是购买材料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购 买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就会造成建筑工程出现安全隐患,造成建筑工程发生倾斜或坍塌现象,威胁施工人员安全。材料的优劣、来源、功能等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必 须重视这一问题。 2.3质量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一些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碳排放核查机构管理办法

附件2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保障本市碳排放权交易的有序运行,确保核查工作科学合理、高效公正,根据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是指对参与本市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提交的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进行真实性、准确性核实查证的服务机构。核查行业领域包括:热力生产和供应、火力发电、水泥制造、石化生产、服务业、其他工业等。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及人员的活动,以及对核查机构、人员的管理。 第四条市发展改革委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核查活动的核查机构及核查人员(以下简称核查员)进行备案、监督和管理。 第五条每年1月1日至2月28日,市主管部门受理核查机构与核查员的备案申请及核查行业领域变更申请。 第六条申请备案的核查机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在300万人民币以上,近两年法人年检均合格。 (二)拥有固定办公场所及核查工作办公条件,具有良好的从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三)经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指定经营实体,或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机构,或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的温室气体核查机构,或经国家及北京市推荐的节能量审核机构;且近三年在国内完成的CDM或自愿减排项目的审定与核查、ISO14064 企业温室气体核查、节能量审核等领域项目总计不少于10个。 (四)对无上述(三)款规定的核查或审核经历的特定行业机构,应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内独立完成至少2个国家级课题或本市市级课题,或自主开发至少3个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五)具备健全的核查工作相关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明确管理层和核查人员的任务、职责和权限;明确至少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核查工作负责人;明确保密管理、核查人员管理、核查活动管理、核查文件管理、申诉、投诉和争议处理、不符合及整改措施处理等相关规定。

碳排放权交易的中国现状及湖北现状

碳排放权交易 1.引言 严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以及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导致中国目前面临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近期极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无一例外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比如,据世界银行2012年估计,污染导致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上升造成的全年经济损失估计在10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之间。 中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方面正发挥着领导作用。过去十年,中国在能源节约、能源安全、清洁空气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设立了一系列目标。在发展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中国也处于主导地位。“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性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肯定了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个手段来整合多项国家政策目标,如能源效率、低碳能源以及PM2.5浓度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一部分企业设置了碳排放上限,允许企业选择最经济的方法实现排放量目标,并允许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实现强制性的碳排放目标。 2.中国碳排放交易现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11 年 10 月 29 日发布了第2601号文,宣布实施碳交易试点项目,以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截至2015年7月31日,五个试点地区的首个完整履约期结束。78 结果显示,深圳和上海100%履约,而天津、北京和广东的履约率从96.5%至98.9% 不等。79 第二年的初步履约情况是:深圳(99.7%),上海(100%),北京(100%),广东(99.5%)和湖北(100%)。

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趋势 中国准备在试点后推出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然最终形式尚未确定,但官方的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会具备以下趋势: (1)重点放在八大行业,即电力和供暖、冶金,有色、化工、造纸、建材,国内航空及交通。 (2)排放上限为30-40亿吨。 (3)市场规模为每年96-640亿元人民币。 (4)政府表示项目可能在2017年之前启动,第一次履约可能定于2017年或2018年,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实。 4.湖北碳排放权交易现状 2011年10月,湖北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包括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自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法人机构、其他组织和个人。其中,纳入碳排放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7号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4.12.10 【实施日期】2015.01.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17号)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委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主任徐绍史 2014年12月10日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权交易,是指交易主体按照本办法开展的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活动。 第四条碳排放权交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 第五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并对其运行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应适时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纳入的温室气体种类、行业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 第二章配额管理 第七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放单位确定

2018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Architectural&Functional Glass No12019 落实一至两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做好示范引领。(二)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结合天津市气候区特点,编制相关的技术标准、导则及图集,形成完善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标准体系。(三)加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增强自主保障能力。鼓励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开展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研究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保障能力,降低建设成本,逐渐形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 政策支持方面,《意见》明确了三点措施:(一)在资金支持上,明确将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政策另行制定。(二)在建筑面积核定方面,对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外墙外保温层厚度超过7公分的.在工程建设领域和房产计算领域均按照厚度7公分计算建筑面积。外墙外保温层厚度超过7公分所增加的部分不计算建筑面积。(三)鼓励尚未开工建筑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已取得土地、规划等手续,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改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同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土、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配合办理变更手续。 福建新政:新建住宅二楼以上禁用玻璃幕墙 乐居财经记者元月1日从省住建厅获悉,福建省出台玻璃幕墙新政,要求新建住宅、党政机关办公楼、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中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不得在二层及以上采用玻璃幕墙,并要求建设单位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规定将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缴存至指定专户。 此外,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场所,临近道路、广场及下部为出入口、人员通道的建筑,严禁采用全隐框玻璃幕墙。以上建筑在二层及以上安装玻璃幕墙的,应在幕墙下方周边区域合理设置绿化带或裙房等缓冲区域,也可采用挑檐、防冲击雨篷等防护设施。 省住建厅相关人士表示,鼓励使用轻质节能的外墙装饰材料,从源头上减少玻璃幕墙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新规明确了幕墙玻璃的安全维护责任人。据悉,既有玻璃幕墙安全维护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筑物为单一业主所有的,该业主为玻璃幕墙安全维护责任人;建筑物为多个业主共同所有的,各业主要共同协商确定安全维护责任人,牵头负责既有玻璃幕墙的安全维护.或通过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幕墙安全维护责任。 据介绍,建设单位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规定将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缴存至指定专户;玻璃幕墙建筑的业主,按规定逐年从物业维修经费中提取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直至达到规定缴存比例。既有玻璃幕墙保修期满后的安全性鉴定、维护与检修,可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新规规定,玻璃幕墙竣工验收1年后,施工单位应对幕墙的安全性进行全面检查。竣工验收3年内,施T?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对玻璃幕墙实施保修。 2018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 及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而目前我国主要的几个碳交易所的平均成交价仅为22元/吨,按照发改委所估计的标准去衡量,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还有超过10倍的发展空间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能源的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近年来我国不仅大力推进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调节机制,也是近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11月确认了7个试点省市;2013年6月.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2017年12月,正式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 经过5年试点以及1年全国性交易,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截止2018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量累计接近8亿吨,其中交易量最多的是湖北碳排放交 -36-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4年第17号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委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附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014年12月10日 附件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权交易,是指交易主体按照本办法开展的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活动。 第四条碳排放权交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 第五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并对其运行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应适时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纳入的温室气体种类、行业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 第二章配额管理 第七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提出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符合标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报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国务

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表

产品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表 基本情况

第一部分单位概况 1. 单位所属行业: 公司主导产品: 2.质量管理机构与体系 名称: □单独机构□合署办公 □是否有质量检验机构 (名称: ) 现有质量管理制度:(名称: ) 现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3.从事质量工作人员基本情 从业人员总数:人。 从事质量工作人员总数:人,其中:质量管理人员:人,专职检验人员:人,计量管理人员:人,标准化管理人员:人(一人多职时只计1次)其他涉及质量管理人员人。 共有质量工程师(国家发证)人,计量工程师人,标准化工程师人。有ISO9000管理体系内审员人,外审员人;有六西格玛管理绿带人,蓝带人,黑带人;有QC小组活动国家级诊断师人,市级诊断师人;有人参加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相关学习或培训。 注:从事质量工作人员总数 =质量管理人员数+专职检验人员数+计量管理人员数+标准化管理人员数 4.外部认知情况: ⑴近三年获得质量奖励的情况: □全国质量奖□地方质量(管理)奖 □质量技术奖□其他(请说明: ) ⑵持有驰名商标的情况:□有□没有 商标名称: ⑶持有名牌产品的情况:□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没有 名牌产品: ⑷已获得的认证有(可多选): □ISO9001 □ISO14001 □OHSAS18001 □Q HSE □TS16949 □HACCP/ISO22000 □QS □安全质量标准化

□GMP □其他(请说明:)

第二部分质量管理情况 A1.领导关注和参与质量工作的方式为(多选): 1.全权委托给质量部门 2.没有固定的方式,有质量问题的报告随时协调处理 3.定期听取质量部门关于质量工作的全面汇报,有问题决策处理 4.建立沟通协调制度,及时评价质量绩效,发现机会,决策并督促改进 5.建立质量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参与改进创新活动,领导抓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A2.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多选): 1.顾客投诉 2.国家、地方监督抽查结果,外部认证审核 3.对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4.标杆企业的绩效和经验 5.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 6.企业的愿景和战略目标 A3.近三年在质量管理方面经费投入相对较多的几项为(最多选3项): 1.员工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技能培训 2.质量改进及创新项目 3.检验及质量监测设备 4.识别顾客需求 5.解决顾客抱怨及投诉 6.质量奖励 7.质量信息系统 A4.质量责任制度的状况及执行情况(单选): 1.没有建立质量责任制度 2.明确了质量部门的责任,要求质量部门对质量问题负全责 3.在质量部门和生产部门建立质量责任制度,并严格执行 4.建立覆盖全公司的质量责任制度,并严格执行 5.在4的基础上,公司从总经理到每位员工都明确了质量责任 A5.质量管理职能设置情况(单选): 1.没有专门的质量管理职能 2.有职能,隶属于其他部门(如企管部、生产部等)

碳排放发展历史及现状

1.碳排放交易发展历史及现状 1.1.碳交易市场定位 一个标准化,规范运作的市场 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和体系 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摆脱目前国内碳交易所分散,规模小的局面。由于没有真正意义的碳交易市场,导致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需要政府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撑。 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整合各种资源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企业的单兵作战。而统一的交易市场的成立则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 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简洁,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从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同时,统一的交易市场还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因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还能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可以设想,在现有的多家碳交易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将所有区域性交易所合并为国家级碳排放交易所,从而建立一个与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货交易所相似的碳排放交易所。 1.2.碳排放现状 1)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 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2010成交1198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成交额的 84%。 2)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15% ,其中EUETS的交易额占总 量的72% ,仍占主导地位;第二大交易市场是二级CDM市场。 3)主要国家和地区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根据发达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承诺,发达国家需要实施比第一承诺期大得多的减排量,未来全球碳交易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1.3.碳交易历史起源 1)1990年,国际碳交易之父Richard Sandor大力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 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的cap and trade (覆盖交易,衡量交易),20年来 效果显著,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50%,产生了substantial positive effects. 2)2003年,Sandor凭借着多年来运作二氧化硫市场的经验,创办了CCX(芝加哥气 候交易所)。可是由于后来美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便没有强制的cap(总量限 定)。于是Sandor选择将CCX主要进行自愿减排碳交易,经历了诸多困难后取得显 著成功。 3)2004年,Sandor又创建了ECX,在欧洲建立了碳交易平台。 4)二氧化硫交易与碳交易,本质都是气体的减排量交易,以相互借鉴。

碳排放管理及交易分析整理2018

碳排放管理及交易分析报告 一碳排放交易的实现方式与交易形式 碳交易的实现方式为:所有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企业,都将在上一年度获得政府发放的一定量的配额,如果企业的配额大于实际排放量,则企业多余的配额可以拿到碳市场上去出售;反之,企业就需要从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碳交易的两种形式分别是CCER交易与碳配额交易。 CCER即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来自于光伏、风电、生物质等项目,在试点碳市场可用于抵消控排企业的碳排放量。 碳配额即按照企业所处行业及生产经营状况,根据相应的配额分配方法(如基准线法、历史强度下降法等)计算企业的配额量。配额是政府分配的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1个配额代表持有的重点排放单位被允许向大气中排放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的权利。一般情况,政府通过免费发放及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形式向企业发放配额。 碳交易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二相关政策及发展现状 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重庆、天津7个碳交易试点;2013年6月深圳碳市场运行并交易,其他试点也陆续启动。各试点都支持CCER抵消机制,比如深圳试点规定:“一份核证自愿减排量等同于一份配额,最高抵消比例不高于管控单位年度碳排放量的百分之十”。 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1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工作的通知》,明确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第一阶段的交易范围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其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前言 1.1 我国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建筑工程应当具备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体现。影响房屋建筑、公路、铁路、隧道的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人为不可控的因素有很多,所以特别易产生关于质量的问题。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所涉及的面及其宽,是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工程质量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材料、设计、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地形、地质、施工工艺、操作方法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况且工程项目由于位置固定,体积大,使得每一个项目都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例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是不可能象其他产品一样拆掉重新再做或者废弃不用,这样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把握,就更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随着土建工程的迅猛发展,建筑市场渐渐变得很不规范。突出表现为房地产业质量令人担忧。购房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开销,如果房屋质量方面出现纠纷、问题,会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烦恼。就有关人士说,国内某市一周内接到的房屋结构性质量问题的投诉就超过120起。基础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领导责任意识不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施工中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和不按规范规程要求施工。如:采用深层搅拌桩处理软弱地基时为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减少水泥掺入量和使用潮湿、过期水泥,以及减少搅拌次数等方法,给地基基础工程造成很大的质量隐患。施工过程中往往盲目急切追求节省工期和人员配置开销,忽视分项工程质量的控制,导致大量工程质量通病的重复发生。例如屋面漏水、排水不畅、新型砌体开裂、渗漏,混凝土结构板梁开裂,卫生间、给水管暗敷渗漏,阳台栏杆过低,电器设备无防雷接地等。我们知道,这仅仅是暴露在阳光下、普通消费者可以看得到的问题,调查显示目前一些看不见的问题更加严重。现在全国相当多的建筑工程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并未真正落实到具体问题上。这些质量通病,有的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有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住宅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住宅工程的质量通病,成为了人民群众质量投诉的热点。 1.2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居住、办公、学习条件要求的日益提高,近年来国内各项建筑投资逐渐增大,工程类型和数量迅猛提高,随着工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逐步运用,工程质量和设计得到了迅速提升,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表

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表<通用设备制造业> 基本情况企业名称:法人代表: 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网址: 主管质量领导:职位:质量部门 名称:部门领导:填表人: 联系电话:手机:传真: 电子信箱:(单位盖章) 填报日期:年月日 前言质量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全 过程,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提高产 品质量的能力。为了解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把握企业质量管理整体水平,受工 业和信息化部的委托,中国质量协会目前正 在组织各地质量协会开展全国企业质量管理 现状调查活动。贵公司是本次调查随机抽样 选取的样本企业,您的积极配合对我们的调 查工作非常重要。请按“填写说明”填写调查表。本次调查结果不作为评价企业质量管理 工作的依据,仅用于分析和反映当今我国企 业质量管理的总体水平。调查表涵盖了企业

质量管理的各个重要方面和要素。通过填写调查表,可以帮助您梳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找出公司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空间。此外,您还将免费获得《全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简本,通过对比,准确把握贵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状况。我们郑重承诺对任何企业和个人信息予以保密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衷心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若有疑问,可致电:010 – 66079909,66070299(兼传真)中国质量协会二〇〇九年七月 填写说明 1. 请以公司质量部门负责人为主填写本调查表2. 第一部分选择题的回答方法在各备选项中选出符合公司实际 的选项,并在对应选项“√”。中打例: 3. 公司所有制性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私营 企业 3. 第二部分选择题的回答方法从各备选项中选出您认为最 合适的选项,并在对应选项的数字上画“○”。调查表中每道 选择题都注明了“单选”或者“多选”,请按照提示作答。在作 答时,选项中列举的所有内容必须都是已经实施的或已经做到的。若选项中一部分已经实施,另一部分尚未开展或效果不佳,应选择上一档的答案。例: J2. 贵公司质量信息管理 的情况(单选): 3. 有部门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主要是处理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4.1碳交易市场现状综述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排放权经济时代到来,还为全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权,并且被迅速商品化。通过《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趋势来看,2012年以后将会继续延续,发达国家会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管布什政府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但不排除下一届美国政府加入的可能性。 4.1.1全球碳贸易市场综述 当前,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在国际市场发展非常快,例如《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的2004年底,在联合国注册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仅有1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00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据世界银行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作为新兴的市场宠儿,2008-2012年全球每年的需求量达到7亿-13亿吨,由此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贸易市场[116-117]。 从其发展的特点看,排放权交易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更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为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不仅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而且近年来排放量每年都还在大幅递增。 发达国家通过《京都议定书》允许的三种方式来达成履约任务: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权额度的买卖。二是实行联合履约模式,例如所有欧盟成员国可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内部调控,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三是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根据《京都议定书》,各签字国有义务对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出限制,而发达国家更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分解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每分解一吨,发达国家就可以获得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可以把通过分解温室气体获得的减排指标,出售给必须履约的国家,因此,CDM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后者削减排放量,有关项目在获得该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认证后,可以抵扣发达国家的排放量。表4-1是1998年-2004年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基本情况的简单小结。 43 -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是指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的排放配额等交易以及排放报告与核查、排放配额分配、排放配额清缴等活动,上述活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活动原则】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服务、循序渐进、公平公开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第四条【监管部门及职责】生态环境部负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政策与技术规范,并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数据报送、核查、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等相关活动,并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配合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落实相关具体工作。 第五条【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内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当通过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或生态环境部规定的其他方式,向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动报告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报生态环境部汇总。 非重点排放单位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 第六条【试点碳市场对接】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重复参与相关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等活动。相关细则由生态环境部另行制定并发布。 第二章排放配额管理 第七条【配额分配方法制定】生态环境部综合考虑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因素,制定并公布重点排放单位排放配额分配方法。 第八条【配额分配方式】排放配额分配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有偿分配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管理。 第九条【预留配额】生态环境部可预留一定数量排放配额,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