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

轵城实验中学曹佩贤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独特、精炼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毛阿敏的《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改编而成的。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余光中手持酒杯倚窗而立,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走进书房,用了短短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诗。这短短的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却凝聚了他20年的牵挂和惦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这头”和“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zhèi tóu”和“nèitóu”),另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啊”字在句末

作语气词时,如果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时,读做“ya”。这首诗第三节的第一句应读为“后来(lá)i啊(ya)”。强调完后让学生齐读

3、师配乐范读

4、生自由读(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5、找一生读

三、品读语言,体会乡愁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一)、饱含深情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找四个同学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四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2、那么,大家觉得这四节中最感人、最沉重的是哪一小节?

明确:第三小节

3、第三小节和其他小节相比做了一点改动,能看出来吗?

明确:其他三小节的最后都是“”这头“那头”,这一小节是“外头”“里头”。

4、外头和里头距离究竟有多远呢?

明确:是啊,外头和里头是生与死的距离。母亲在矮矮的坟墓中静静地长眠,余光中站立在外头泣不成声。那贴着邮票的家信再也无法送达,那深深的思念之情再也无法让母亲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更让人悲伤呢?让我们再来读这一小节,读出距离

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生读

朗读指导:“后来啊”深吸一口气,用叹气式的方式来读,读出酸楚和陈痛之感。“母亲在里头”应该声音断续、带点哭腔来读。

学生再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生他养他带他一路逃难的母亲,现在静静的躺在坟墓之中,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了,而在坟墓的外头,余光中曾写了很多诗作来呼唤母亲,在此老师摘录了一节,我们共同来朗读感悟一下。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

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母亲啊,

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招魂的短笛》节选

(二)低回婉转的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大量使用叠词,余光中先生对叠词也是情有独钟,为什么使用叠词呢?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乡愁是一枚小邮票(男生)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女生)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明确:

1、使感情变得浓重、绵长(从词语的重叠上分析)

2、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反衬出了乡愁的浓重

3、使感情回环曲折、低回婉转(从这几个叠词的声调上分析)

(三)浓缩着悲欢离合的时间词:“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啊”“而现在”

这些时间短语对表达乡愁有什么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厚。小时候他的乡愁是对母亲的依恋和牵挂,长大后是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是痛失母爱的悲伤,现在是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可以说由个人的离愁上升到了家国之愁。我们来读一读,读出越来越浓,越来越厚的思乡之情。

(四)重章叠句:“小时候”这些表时间的短语,“乡愁是……”的句式,“这头”“那头”

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称之为重章叠句。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诗人余光中就是借助重章叠句来表现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出“百转千回”,读出“绕梁三日”的感觉。

四、构设画面,升华乡愁

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

住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教师示范: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深深坠入余光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此好诗不背下来岂不遗憾?闭上眼睛,静想一分钟,理清诗歌思路,让我们带着对诗歌最真诚的理解共同背诵这首诗。

齐声配乐背诵整首诗。(真背不下来的,可参考大屏幕)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念故乡》公开课教案

《念故乡》公开课教案 教材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7册第5单元 课时 课时 教学 内容 歌曲教唱课《念故乡》教 学 目 标 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念故乡》,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知识目标: 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科学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聆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感受古典作曲家音乐创作魅力。 教学

重点 重点:科学的有情感的演唱 教学 难点 学生对歌唱时声音的处理与理解乐曲《第九交响曲》 教学 方法 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听唱法、模唱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交响乐《自新大陆交响曲》钢琴 教 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的了解学习歌曲,帮助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和感受音乐作用。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视觉图想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都知道德沃夏克这个音乐家,除此之外对他的了解却不多,而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德沃夏克创作的杰出乐曲之一,为了让学生对这样的古典艺术歌曲产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作曲家和歌曲的含义初步了解,从而又想学习歌曲的兴趣。我播放图片《乡愁》

并演唱艺术歌曲《月之故乡》,把学生引入思想的意境。向学生展示德沃夏克的资料让学生对德沃夏克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将他的平生简介,在引入新课。、 情感教学法 实施程序 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升华 在本节课我从艺术歌曲《月之故乡》引发学生对《乡愁》的理解,从作曲家平生和他的交响乐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深化情感体验,最后探求延伸到音乐审美体验升华。 视听结合法: 学生一般在以前都多少接触过《念故乡》这首歌曲,但对作品主旨歌曲演唱技巧未必理解到位。为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和学习兴趣,我利用电脑在月去欣赏的同时配以视频演示和音响欣赏,视听结合避免枯燥教学。教 学 过 程教 学 过 程教 学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乡愁》教学设计 轵城实验中学曹佩贤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独特、精炼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毛阿敏的《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根据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改编而成的。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余光中手持酒杯倚窗而立,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走进书房,用了短短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诗。这短短的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却凝聚了他20年的牵挂和惦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这头”和“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zhèitóu”和 “nèitóu”),另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啊”字在句末作语气词时,如果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时,读做“ya”。这首诗第三节的第一句应读为“后来(lá)i啊(ya)”。强调完后让学生齐读 3、师配乐范读 4、生自由读(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5、找一生读 三、品读语言,体会乡愁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一)、饱含深情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找四个同学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四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2、那么,大家觉得这四节中最感人、最沉重的是哪一小节? 明确:第三小节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乡愁》教案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乡愁》教案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探究*探究(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解读]“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最完美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乡愁教学设计 达孜县中学康昆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青春寄语(幻灯片1) 能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同学们总让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中学时光。 我一直认为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美丽的,是一个如花如诗的季节,有燃烧不完的青春,释放不完的激情和永不停息追求梦想的步伐。 所以,今天老师有一个梦想,希望和同学们通过一个诗歌游戏来完成,算是我对逝去的时光的一个纪念吧,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游戏,懂得珍惜这如花如诗的季节,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2、引入游戏(幻灯片2) 游戏:记忆大比拼(游戏规则:准确、流畅重复)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学习余光中 的乡愁 ,品味诗歌 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 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 “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 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 《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 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 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 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 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 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 20 余年的 1971 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 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 ——《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去台湾。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 之情, 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文集有 《白玉苦瓜》 、 《石室之死》 、 《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 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 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 深沉 语速 —— 低缓 感情 —— 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 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 诗人求学在外, 思念母亲, 这种对儿时的回忆, 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 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 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 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2/6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7238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乡愁》优秀教案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春酒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春酒》教案+反思+点评8421字 舟山市岱山实验学校毛一晴(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3.课外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4.联系生活体验,寻找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学生回答) 是啊,故乡是许多人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她对远离了几十年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就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师:从学生取酒名的角度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问: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 问: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乡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 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同学们,你们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说九(三)班是全年级最优秀的班级,老师也坚信这一点。 希望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让老师尽情享受你们的精彩。好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非常高兴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能来永汉同学中学跟你们一起学习。但是,在高 兴之余,老师的内心又有一股愁绪在疯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老师想家了,想家人了。)这 种情感体验,相信很多同学都曾经历过。那我们把这种深刻思念家乡的心情叫什么呢?(对,乡愁。) (板书:乡愁) 2、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 愁的诗句。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表达乡愁的古诗名句吗? 过渡: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对乡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倾吐心中的乡愁的!(板书:余光 中)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掌握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诗歌的四个意象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爱国情怀。 过渡语:阅读文章,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 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有哪个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家作品简介 作家: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了台湾,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 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 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 年12月22 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 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语文优质课教案《乡愁》优秀教案

语文优质课教案《乡愁》优秀教案 一、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二、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三、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四、教师找学生范读余诗,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师:通过读诗,现同学们对本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几个小问题,看谁回答的准确)五、师生共同来分析本诗。(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师生讨论完成)A.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B.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国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C.在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谁诉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师:这就是余光中,这就是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你感受到了吗?好!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再一次聆

听一下他的心声吧!)六、教师再放一次朗读录音,同学们用心来体会。七、教师放余光中另一首乡愁诗《春天,遂想起》进行拓展练习。听后,你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教师小结。)八、教师小结: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刻没有离开过他,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实这就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同学们我们当前应怎样去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九、教师放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作词、蔡琴演唱的歌曲《出塞曲》结束本课。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2)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2)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课件展示) 2.如果学生寻找的内容有局限性,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进行

引导: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表达出来的?(结合意象来谈) (3)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4)海峡是否真的很浅?我们在学习哪首诗歌的时候也讲到了“浅浅”这个词?(《天上的街市》“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河宽不宽?这里的海峡宽不宽呢?哪个词能看出来?(“一湾”,写出了宽广,好像绕来绕去,非常曲折,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他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那么怎样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呢?(祖国统一,大陆与台湾不再分离)一般来说,诗歌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案_4

《乡愁》 余光中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描绘新画面。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轻音乐《沉思》,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

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听范读(视频),边听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船票 .../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海峡 .../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余光中的乡愁教案

余光中的乡愁教案 篇一:《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 轵城实验中学曹佩贤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独特、精炼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毛阿敏的《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改编而成的。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余光中手持酒杯倚窗而立,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走进书房,用了短短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诗。这短短的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却凝聚了他20年的牵挂和惦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这头”和“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zhèi tóu”和“nèitóu”),另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啊”字在句末

作语气词时,如果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时,读做“ya”。这首诗第三节的第一句应读为“后来(lá)i啊(ya)”。强调完后让学生齐读 3、师配乐范读 4、生自由读(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5、找一生读 三、品读语言,体会乡愁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一)、饱含深情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找四个同学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四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2、那么,大家觉得这四节中最感人、最沉重的是哪一小节? 明确:第三小节 3、第三小节和其他小节相比做了一点改动,能看出来吗? 明确:其他三小节的最后都是“”这头“那头”,这一小节是“外头”“里头”。 4、外头和里头距离究竟有多远呢? 明确:是啊,外头和里头是生与死的距离。母亲在矮矮的坟墓中静静地长眠,余光中站立在外头泣不成声。那贴着邮票的家信再也无法送达,那深深的思念之情再也无法让母亲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更让人悲伤呢?让我们再来读这一小节,读出距离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优质课教案_0

《乡愁》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在预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2、朗读诗歌,借助注释和联想想象,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展示,能准确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深入体会诗中情感,还能多角度地总结诗歌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二、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三、设计理念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中小学语文《乡愁》优质课教学案教学设计

10 乡愁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次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想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1.熟读背诵这首诗,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意象,感受涌动的激情。 3.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故土故园频入梦,思乡思亲梦无痕。故土,故园,人之所恋,恒久也。让我们随着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道吟唱对祖国、对家乡深情柔美的恋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邮票(yóu)窄窄(zhǎi)海峡(xiá) 一枚(méi)坟墓(fén mù) 2词语解释 乡愁:思念故乡而产生的离愁别绪。 邮票:邮局发售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洋的狭窄水道。 3作者名片

余光中(1928—),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生于南京,现居台湾。因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本诗选自《白玉·苦瓜》。 4朗读训练 (1)初读,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 .. ..的/邮票 ../是一枚/小小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的/船票 .. ../是一张/窄窄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 ..的/坟墓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 ..的/海峡 ../是一湾/浅浅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2)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

《乡愁》优秀教案

3 乡愁 在中国文化长河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文人墨客,或遭战乱,背井离乡;或遭贬谪,辗转他乡;或不被理解,异乡漂泊……无论怎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们心头永远也无法释怀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诗人的游子心声吧!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 .. ../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的/船票 ../是一张/窄窄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 ..的/坟墓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 ..的/海峡 ../是一湾/浅浅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二)文本探究 1.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年龄段的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这首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语言品析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请用“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