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与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与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与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与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6853804.html,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与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作者:张耀文钟天隆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21期

摘要:在中国,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相较于他的其他的著作来说并没有那么热门,在对皮亚杰的研究中也往往忽略本书。但其实本书体现了皮亚杰对18世纪以来教育思想的一种浓缩、精华与发展,因此从历史观的角度探寻本书的思想来源与基础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皮亚杰教育思想的广博与深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儿童;儿童心理学;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096-03

一、引言

让·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但正由于其理论之典范,人们往往忽视了追溯皮亚杰思想的基础和形成过程,以为他的思想借力于其生物学基础。其实,在他光辉的学术道路上闪烁着无数先贤带来的思想火花,其学术之路也深受时代变化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关键。

本书由“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两部分组成,分别成书于1965年与1935年。时代背景的变化让我们能从历史的角度把握皮亚杰学术之路,同时书中的内容更向我们阐释了除自身生物学基础以外,他是如何在思想上深受卢梭等伟大教育家影响的。

二、时代背景对皮亚杰学术的影响

1935年正是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时期,时局并不安稳。在经济政治上来看,美国在1933年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与社会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分化为两大阵营。但是瑞士作为一个在政治上始终采取中立的国家,其做法不得不说是英明的,这使得瑞士几百年来未曾经历过大的战争,瑞士银行在世界保持着高度的信誉,在动荡时期瑞士的政局却基本平稳。这给皮亚杰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使其能够专注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皮亚杰陆续提出了他的认知理论。

从文化教育上来看,当时的教育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方法。正如书中所说的,把儿童看做“小大人”。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活动的重要性,出现了很多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比如维果斯基、赫尔巴特。许多教育工作者努力将活动学校真正的变为现实,比如裴斯泰洛齐的伊弗东学院以及他的学生福禄贝尔。这些都深深的影响到

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的启示 赵玥 S100030374 [摘要]皮亚杰儿童教育的主要思想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动手做来学习,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重视儿童之间的“合作”过程;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有:明确儿童教育的内在目的,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实践和合作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借鉴意义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动下,教育改革飞速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在为普及学前教育而努力。“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的心愿,许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对孩子的培养行动。一个重视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和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一代身上,加之许多早教机构的迅速扩张和对一些“时髦”理念大肆宣染,加剧了独生子女父母对培养唯一的孩子成为高端人才的渴望。当前,在儿童教育领域里过度教育、过早启蒙的现象起来越严重,这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1]面对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重温皮亚杰的儿童教育思想感受颇多,对于纠正当前教育问题很受启发。 一、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儿童建构理论不仅影响到欧洲,也影响到全世界的儿童教育。皮亚杰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指导当前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存记忆,在皮亚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的做法。他认为儿童不应该是消极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而要学会如何思维。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 皮亚杰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分清了教育的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之区别,教育的外在目的即社会目的是以成人为本,内在目的即发展目的是以发展为本。只有通过内在目的才能达到和实现外在目的。 2、学习的本质是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 皮亚杰创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为认识儿童学习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皮亚杰认为,儿童所获得巨大发展并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是一种能动认知结构构建过程。皮亚杰并不否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他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应该将知识硬塞给儿童,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儿童自己主动、自发地学习。 皮亚杰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做了明确的规定,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一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版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 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书124页) 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 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个案例揭示的

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见教材P122—126) 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她带来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们安静仔细地观察,没想到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又是摸又是拽,怎么都安静不下来。唐老师很生气:你们怎么这么坐不住呢?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坐不住?唐老师应该让他们安静下来观察吗? 她该如何把这个教学环节安排好?请结合所学教育和心理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答:从幼儿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大于抑制,容易扩散,因此在面临新鲜刺激的时候会比较兴奋;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感知觉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对待事物是通过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觉去认识的,而不像成人那样以视觉为优势。(该部分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案例中儿童的表现)因此,观察对于幼儿来说不只是坐着看,而是去触摸、去闻、去摆弄。李老师不应该让孩子们安静地坐着看,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活动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感知觉的活动去“观察”。 孩子们坐不住是因为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特点之一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持续的时间很短,他们的兴趣容易变化,稳定性很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才“消化”审美对象。因而缺乏静观欣赏能力。幼儿审美是动态的,要靠动作来体现,他们爱好动手动口,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审美满足。 唐老师不能强制孩子们安静下来,应该妥善处理这个教学环节。

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

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起到育人功效,推进管理力度的提升。因此,各大高校要准确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到以往工

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草稿)

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1896 - - 1980) 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哲学家,瑞士“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他运用生物学、哲学、数理逻辑知识,应用临床法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创立了一种跨学科的认知发展理论,并于1970年撰写了《皮亚杰的理论》一文,对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中心观念作了集中、系统的阐述。皮亚杰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他的发展理论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教育而言.皮亚杰没有系统地论述自己的教育观点,但他的发生认识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哲理,他的理论中凸显着许多杰出的教育思想。例如他的发现学习论、准备性原则、个别差异论、认知冲突协调论、同伴交往法等都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学者认为:“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说皮亚杰侧身于杰出的教育学家之列,是当之无愧的。” 一、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的阶段说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两部分内容,前者把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连续的四个时期;后者则分析影响每一个时期的发展的因素,即成熟和经验、社会经验、平衡等。 其理论要点包括: 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或组织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是按一定次序进行的,因此认知发展的阶段也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每个儿童达到相应认知结构的阶段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人的认知发展经历的几个特定阶段是:( 1 ) 感知一运动阶段:O 一2岁( 2 ) 前运算阶段:2—7 岁( 3 ) 具体运算阶段:7、8 —11、12 岁( 4 ) 形式运算阶段:11 、12 岁以上 3 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有时出于不平衡状态,但到一定的时候总会取得平衡。概括地说,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二、发展理论的应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当前我国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是多方面的.它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学科都有运用,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注意儿童的特点,不能超越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教育内容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组织学习内容;教育教学采用适合学生特点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等方面。 (二)、 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学》试题

《学前教育学》试题(2509)—2013 年7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游戏的主要特点包括( A ) A.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B. 社会性、现实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C.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偷悦性、抽象性、自主性 D.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参与性 2. 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 A. 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B. 指导、范例、练习、评价 C. 说服、规范、练习、评价 D. 说服、范例、练习、批评 3.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D ) A 大教学论 B 世界图解 C 理想国D. 林哈德与葛笃德 4. 属于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是( B ) A. 社会交际能力 B. 控制情绪能力 5. 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 C ) A. 单一性 C. 发展性 6.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纬度划分,幼儿园环境设计可分为(B ) A. 教学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B. 生存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C. 教学环境、安全环境、休息环境和交往环境 D. 生存环境、安全环境、休息环境和交往环境 7. 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C ) A 目光直视 B 敢于批评 C 语调语速要适当 D 语气耍一直不变 8. 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 A) A.保育和教育 B.体育和智育 C.德育和智育 D.保育、教育幼儿及为家长服务 9. 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A ) A. 学前期 B. 青少年期 C. 儿童期 D. 成年期 10. 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是( A ) A.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B. 儿童的发展应是有个性的发展 C. 儿童的发展应是平均的发展 D. 儿童的发展应是面面俱到的无差别的发展 1.A 2.A 3.D 4. B 5. C 6.B 7. C 8.A 9.A 10. A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 简述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答】:从家庭教养方式方面阐述:溺爱,专制,民主,放任。 12. 简述幼儿园工作的原则。【答】:(1)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2) 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3) 保教结合的原则;(4) 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5) 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6)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7) 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13.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答】:(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2)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3) 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4) 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5) 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14. 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答】: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5. 简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答】: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更、教育内容的加深、教学方法的改变。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6. 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答】:(1)孕育阶段:代表人物有颜之推、柏位图等,主要特点是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2) 萌芽阶段:代表人夸美纽斯、卢梭等,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3) 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4) 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青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青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17. 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青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青、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每小题13分,共26分) 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53.73%, 50.85个百分点E 高中教育程度者为28.69%,高出全国各 种行业同一指标17.74个百分点;与1 9 90年人口统计数据相似,在初中以下教育阶段,该行 业从业人员平均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应指标:该行业初中教育程度者所 占比例14.58%,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21.73个百分点;小学教育程度者为2.67%,低于全 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34.53个百分点,文盲0.31%,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2.33个百分 点。更我重要的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人在将来能够更多地获得高文化水平。 请你用学前教育效益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答】:(1) 材料体现了学前教青的社会效益。 (2) 如何提高学前教青的效益:提高社会对学前教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青思 想;调整幼儿园教育内容;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加强学前教青研究;改善师资。 :"今天 "他们一脸的疑惑,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 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就是在点你的名 字,你看到我,也对我笑一笑好吗?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发现班上有一个特 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上课还主动举手了,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答】:该案例说明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与学前儿童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现教师与学 前儿童交流的桥梁。学前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而是与周围环境主 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要积极、恰当地与学前儿童进行沟通,创造师生间相互理解、 彼此接纳、协调的氛围,将会极大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案例中的教师主要使用了目光沟通,目光沟通在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起着不同的作用。 当个别教师对"调皮"或"犯错误"的儿童批评时,不要当着全班其他儿童的面,而应投一责备的 目光以提醒正在犯错误的儿童;当孩子对某项活动或某种问题有兴趣时,教师应投一种充满肯 定、赞许的目光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有某种荣誉时,教师应投以鼓励的目光,以激励儿 童再接再厉。 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 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 《学前教育学》试题(2509)—2012年7 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2. 幼儿园教育应该以作为基本活动。 3.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 围事物的,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的教育过程。 4.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学前儿童情绪的易激动性、和易表现性。 5. 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和。 6. 、充足的睡眠、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有助于减少疾病 等影响学前儿童今后的学习。 1. 《母育学校》夸美纽斯 2. 游戏 3. 求知兴趣良好学习习惯 4. 易感性 5. 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6. 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D)。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2.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D)。 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理想国》 D.《林哈德与葛笃德》 3. 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C)。 A.课堂 B. 游戏 C.环境 D. 教法 4. 社区教育起源于(B )。 A.英国 B 丹麦 C.法国 D. 美国 5. 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桌椅,是指活动室空间设计中的( A )。 A. 开放式 B.区隔式 C. 秧田式 D.封闭式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教育功能 2. 游戏 3. 反思日记 4. 亲子班 1.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地这种功能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2. 游戏萃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 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3.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 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4. 由社区组织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0-3岁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 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幼儿园则提供师资等,组织具体的亲子活动,多方面指导学 前儿童家庭早期教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答】: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监 管;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办托幼机构;为学前教育 立法。 2. 简述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答】: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 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3. 简述科学的儿童观。【答】:树立科学的儿童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学前儿童有真挚的爱,与 学前儿童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儿童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及标准,使儿童在 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在爱的教育氛围下获得最佳的教育,达到全面发展。①热爱、尊重儿童; ②学会赏识儿童。 4. 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答】: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 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 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五、论述题(13分) 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幼关系? 【答】: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环境,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2) 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 15分) “梧桐树就是梧桐树飞这是我的外甥女甜甜用“就是”造的句。老师用红笔打了一个大叉 子。这个句子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名句"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还有一次我翻看甜甜的图画作业,只见上面画了一个长扁的椭圆。圆是绿色的,周围画着绿色 的光芒,画的名字是“太阳”。老师的评语是“画得不像,用色不当,重画。”太阳在我们眼 里不是绿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断定在孩子眼里不是绿色的呢?我们应该问问孩子的感受,而不 是简单地打一个大叉子。 请你用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相关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1) 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2) 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3) 教 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4) 教师是学前儿童的养护者;(5) 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 者;(6) 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1 / 1

教育心理学相关论文

教育心理学相关论文 1概念的界定 2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武术走进中小学的充分性 2.1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 2.2武术走进中小学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2]。武术作为实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多样的运动形式和完备的技术体系,全面均衡地发展学生力量、耐力、柔韧等各项素质。武术的教学过程绝不是单项传递、孤立进行的,无论是武术教的过程中直观形象的讲解示范,还是学的过程中的拳械对练与集体演练,无疑都是促进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平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体悟式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诠释;而通过以武术为平台的各种演出活动与赛事,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协作能力无形中增强。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本质特征 教育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通过对人的了解和分析,解读教学现象并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水平,以符合人对教学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目的就是将心理学的精髓融入到教育发展应用当中。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在大力组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和应用,教育更加注重心理教育、德育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不断提升,其作用正逐步凸显。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教育心理学的根本思

想正是通过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应用,以此发展并挖掘学生客观存在 的潜能,促进教育成效最大化。 二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为此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人大都遵从自己的内心,特别是仍在读书的学生,思想里的意识能 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参与认知等起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20世纪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课题很 多是围绕三大定律开展的。这个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 世纪30年代起,教育心理学才慢慢走入正轨。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意义 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学派,特别是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颇深,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主张,侧重心理学方面的人认为,教育 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心理学传统模式的限制,其发展思维及路径与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高度有关,更倾向于心理学发展高度决定着教育 心理学发展高度的学术思路。 另一方面,随着各派别思想的融合和碰撞,还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深刻内涵与积极作用,除了理论价值外,实践价值才是教育 心理学存在的根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会单纯依照某一派别 的思路进行,而是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的影响,即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进而衍生出不同的实践方式,教 育心理学将更加倾向于多元化的方法、多维度的取向、多样性的观点,从而展现学科实践的本土化、人性化、生态化等环境特质。 强调以实践促进理论,以应用指导发展的思路,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可以被视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式的发展,这也是学科本质所 决定的,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应当是不拘一格的,教育心理学的 理论学派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环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同

科尔伯格道德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里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致力于道德认知发展体系构建的研究,将之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时间,并从哲学上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行总结和反思,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本文就他的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学校德育教育方法以及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作一探讨。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道德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研究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模式,不但可丰富和发展我国道德教育理论,而且对我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指出:“我的道德研究是从皮亚杰的阶段概念和他认为儿童是一个哲学家的看法出发的。”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教育理论是其道德发展理论的扩展、延伸和实践,他主张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使道德思维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以推进道德行为的完善。从理论来源上看,由于科尔伯格受到多种道德哲学传统、道德心理学传统和道德教育学传统的广泛影响,所以科尔伯格的道① [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 000,第1 0页。德教育理论是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根据科尔伯格本人的观点,对其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主要影响的有苏格拉底(Socrates,B.C.468—400)、柏拉I訇(P1ato,B.C.427—347)、康德(Immanuel Kant,1 724—1804)、涂尔干(Emi leDurkheim,1858一1917)、杜威(John Dewey,1859一1952)、皮亚杰、罗尔斯(John Rawls,192卜)、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一)、等人的观点。 从研究视野上来看,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多学科整合性的特点。他从多学科的视野来探求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基础,继承了杜威的传统,从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他吸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涂尔干、杜威、皮亚杰、罗尔斯等人的观点,并在道德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对道德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启示》读书心得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启示》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张生芳女康川学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皮亚杰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成就,并且儿童的发展是主动的。他的这一观点给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方法等带来诸多启示。 一、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过程。他按照认知结构的性质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阶段可以得到不同于上一阶段的认知能力,儿童就可以获得适应环境的新方式。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1]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同时,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产生于儿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活动之中。而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并清楚地阐述了儿童认知发展是分阶段的,各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取得成就。 皮亚杰把人的身心发展分为感知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

阶段,虽然每个发展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人的身心发展总体上表现出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等特征。 认知发展理论阐明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们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中,他不同意行为主义过于强调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皮亚杰认为,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有一套独特表征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和原则,表现出思维的独特性。 二、皮亚杰儿童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对于儿童的发展理论最重要的基石是生物学。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生物的发展是个体组织环境和适应环境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生物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2]借鉴生物学上的适应概念,皮亚杰提出了自己的“适应观”:认识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是个体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识论承认主体与客体的分化是认识产生的前提条件,但同时也强调思维中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不是一种自然状态,而是主体活动演进的结果。具体讲,认识是一种主体在转变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三、教育启示 (一)教育目的 皮亚杰认为,学校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使受教育者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和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教育心理学在军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来提升教师、指导学员,了解学员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军校教学质量是当前军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沟通和调研表明,目前军校学员多为90后,并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自尊心强、好面子,同时,渴望得到关注; (2)由于对第一任职需求认识不足,没有就业压力,又被限制考研等原因,部分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 (3)三年级学员已经初步了解第一任职需求,对军事装备内容格外关注; (4)信息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习惯网络交流和学习等; (5)军事训练较多,课下复习时间少,知识前后衔接困难等。针对学员以上特点,我们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员学习动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皮格马利翁效应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该概念旨在教师对学生有积极良好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就会有明显提高,从而证明教师的期望和鼓

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根据这一理论,作为军校教员,我们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针对90后学员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关注的特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心理上的尊重,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首先,面对学员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手段,积极正面引导,少批评、少指责;其次,尽快记住每个学员的名字和特点,并在提问和点评作业时直呼其名,这样,让学员觉得你是真正注意到他,不是表面文章,学生才会接纳你的想法;再次,发自内心地关心学员、爱护学员,对于学员确实存在的毛病,可以在作业点评时提醒他们,既解决问题,又不失他们的面子;另外,遇到有学员因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上述措施的确可以满足学员心理特点,激发学员内在学习动机。 (二)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员学习主动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认为,在教育和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思想对于军校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于解决军校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和关注军事装备这两个特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针对部分军校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例如,在《激光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首先,通过提问、讨论和参与演示实验等传统方式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其次,根据学员知识结构,合理设置疑问,引导学员从思维上,主动参与思考。这样,无论从形式,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维纳与科尔伯格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维纳与科尔伯格 维纳 1、个人简介 伯纳德·维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归因动机理论的奠基人。1963年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63-1965任明尼苏达大学助教,1965年至今任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曾先后到纽约大学城研究中心、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做过访问教授。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卓越研究贡献奖,1994年获美国教育研究会出版奖。1991年获得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攻芬兰特库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历任《认知与情绪》、《教育心理学》、《人格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研究杂志》、《动机与情绪》、《人格与社会心理评论》、《心理探询》、《社会行为与人格》等杂志顾问编辑。曾发表论著10余部,学术论文150余篇。 2、主要著作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是伯纳德·维纳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于1986年出版 3、主要理论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于教学上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特征制约 教学,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二是教学又可以作为学生认知 发展的一个有效条件,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适应是基础,促进是目的。教育则要适合于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学生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进行教学。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当然,认知发展从前运算向具体运算的过渡,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不是短期的、简单的训练能达到的,这种训练仅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经验的规则,并不能导致守恒概 念的获得与巩固,唯有经过多种多样的长期的训练,对于认知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吸收和同化所学的知识,

要让他们去理解。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搞拔苗助长,教学设计只有在符合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加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知识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科学化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必须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教育教学必须重视活动、研究活动、开展活动,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同时,社会交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通过社会交往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状态,促进智力与道德发展。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教学要重视个别儿童的兴趣,了解他的认知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接受教育,按照各自的发展步调发展,加强个别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必须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化,创设各种问题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监控和调节,提高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不断的更新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