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历史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即公元1230—1368年)。

元代文学的发展,以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元曲:

(一)元杂剧

(二)元散曲

(一)元杂剧前期代表作家:

关汉卿、王实甫、

白朴、马致远。

关汉卿代表作:

一共写了60多种杂剧,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等。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选)

(正末关公引周仓上,云)周仓,将到那里也?

(周云)来到大江中流也。

(正末云)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呵!

(唱)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

(唱)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带云)这也不是江水,

(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

白朴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二)元散曲

主要形式:

(1)小令(叶儿)

(2)套数

(3)带过曲

1.元散曲前期代表作家:

1)关汉卿

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像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爷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2)白朴

白朴的散曲创作,今存:小令37首、套数4篇

[中吕·阳春曲]

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中吕· 阳春曲]

白朴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3)马致远

马致远是元代创作最丰的散曲作家之一。

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

元代传统文人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人格,在马致远的散曲中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被誉为“曲状元”。

[双调·清江引]

马致远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什么半张名利纸?

[南吕·金字经]

马致远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2. 元散曲后期代表作家:

1)张可久

是元散曲后期很负盛名的一家,专写散曲,也可以说是散曲专业作家。

他的散曲,清楚地显示了散曲雅化的趋势,元后期曲风的转变,张可久实在是一个关键人物。

今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

近人辑有《小山乐府》6卷。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双调·折桂令]《村庵即事》

张可久

掩柴门啸傲烟霞,隐隐林峦,小小仙家。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五亩宅无人种瓜,一村庵有客分茶。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

[越调·凭阑人]《湖上》

张可久

二客同游过虎溪,一径无尘穿翠微。寸心流水知,小窗明月归。

[越调·凭阑人]《江月》

张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扌刍]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南吕·金字经]《春晚》

张可久

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栏。弹。泪痕罗袖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目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2)张养浩

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存小令161首,套数2篇。

散曲风格清逸、豪迈。

[中吕·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踯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双调·沽美酒带得胜令]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时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乾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 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3)徐再思

号甜斋,有小令103首。

风格清新秀丽。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双调·沉醉东风]

徐再思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见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双调·蟾宫曲]《春情》

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以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双调·清江引]《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 每日相催逼。常挑著一担愁, 准不了三分利, 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双调·水仙子]

徐再思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

文学欣赏大纲(新)

《文学欣赏》教学大纲 (适用于:2013级各专业,参考学时:16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13级各专业第4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周学时 2 ,总学时16学时。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增加对外国民族名著了解,熟悉外国民风民俗,拓宽知识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国优秀名篇名著精华,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对现代人整体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 主要介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及其作用,多角度地分析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欣赏其中的艺术特色。教学注重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民族的不同个性、鉴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增强吸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胃功能”。 三、教学要求 面向层次为各专业专科学生。 1、了解文学的基本特点,即文学的形象性、典型性、倾向性;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题材与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中外文学史常识,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 2、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及文学成就,注意同一时期中外文学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穿插介绍,便于学生理解文学的流派变革;注意用现代意识,创造性地鉴赏传统文学作品。 3、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可侧重于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文学作品的一般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阅读赏析作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古代、外国文化和文学常识为讲授内容。以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二、文学欣赏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三、文学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教学要求:掌握中外文学欣赏的规律和方法 重点: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征 难点:欣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诗歌欣赏 一、中国古典诗歌欣赏:《诗经》、屈原《九歌》、陶渊明、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诗选。 二、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余光中、海子、席慕蓉、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北岛、舒婷等的诗选 三、外国诗歌欣赏:叶芝、泰戈尔、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聂鲁达等的诗选。 教学要求: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演变与发展 重点:了解诗歌欣赏要从意境、意象、意蕴切入,代表作品欣赏。难点:中外诗歌欣赏比较 第三章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代散文欣赏:《左传》、《战国策》、《孔孟语录》、明清散文小品欣赏、李斯、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的作品。 二、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鲁迅、胡适、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巴金、钱钟书、余光中、贾平凹、林清玄、吴伯萧等。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文体“四分法”及其他分类 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代表作品的欣赏 难点:散文艺术感应力的把握

文学概论之戏剧(陈太胜北师大)分析

文学概论之戏剧 陈太胜北师大 英语里的戏剧(theatre)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theatron,意为“看的场所”,一个观看事物的地方。在英语中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drama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tran,原意是“做”,或“动作”,意为做某件事情,采取某种行动。在希腊人看来,戏剧就是一种摹仿动作的艺术,是再现人的行为的艺术。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一般而言是指表演的戏剧,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文学领域中谈论戏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话题,这主要在于,我们不仅可以坐在剧院中观赏戏剧,也可以坐在家中通过一本书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是王实甫的戏曲。因此,毫不奇怪,在西方,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探讨悲剧的,并且将之作为诗来看待,悲剧作家则被称为“悲剧诗人”。 戏剧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抒情诗的显著特点是抒发情感,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一系列事件的富有意义的铺叙,而戏剧则是从舞台表演的效果来确定它的特色的,作为读者阅读的戏剧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受制于戏剧本身的这一特点。 一、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 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作为表演的戏剧不像小说,是由演员扮演的角色来讲故事,演员的对话、行动构成了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观众在剧院中欣赏一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与作为读者在家中阅读一部小说是不同的艺术体验。通常的情况下,阅读是个体行为(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读者还是个人在阅读小说,很少受他人影响);而在剧院中,观众往往组成一个集体,一起欢乐、悲伤、叹息、紧张。舞台是亮的,有明暗的灯光变化,而观众席是暗的,观众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戏剧表演中有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好的演员甚至一边表演一边在观察观众的感受,并能以之把握自己演出的分寸。 一般地讲,一部戏剧是用语言先在纸上写出来的(一般称为文学剧本或戏剧脚本,简称剧本),语言(特别是台词)对于戏剧的确极其重要。然而,戏剧表演并非离不开语言,有时,演员的沉默,欲哭无声的表情更能表现出他巨大的悲伤。观众通过他的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甚至是外在的灯光变化都能感觉到演员的情感。 戏剧表演包含着剧本、导演、灯光、布景、服装、化装、道具、音效等因素,因此,戏剧表演是演员、导演、作家、舞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化装师等共同合作的成果。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 一.单项选择。 1.探索文学必须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当然相对稳定的是(D ) A.世界 B.文学阅读 C.理论家 D.文学作品 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句话的作者是(D)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歌德 3.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 B )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 A.世界 B.读者 C.理论家 D.批评家 4.运用散体语言来叙述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是( C ) A.戏曲 B.歌剧 C.小说 D.词 5.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的联系是( A ) A.直接的 B.间接的 C.永恒的 D.平衡的 6.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 B ) A.姚斯 B.伊瑟尔 C.马克思 D.恩格斯 7.文学意象是主观性和(D )性的统一 A.自由 B.集中 C.条件 D.客观 8.整体文学创作完成的标志是(A ) A.文学作品诞生 B.文学阅读出现 C.文学批评出现 D.艺术构思完成 9.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是(B ) A.形象层 B.语言层 C.内蕴层 D.哲理层 10.能使人获得美感的事物,都符合三个条件:特定的感性存在,超越现实功利和(C ) A.激发生理本能 B.体现世俗意味 C.对人有肯定的意义 D.否定一切 11.音乐的媒介是(C ) A.语言 B.画面 C.乐音 D.形体 12.文学属于人类社会的( D ) A.经济基础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上层建筑 13.文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距离经济基础( A )的部分 A.较远的 B.较近的 C.较低的 D.较紧的 14.( B ),词的格律定型 A.中唐 B.晚唐 C.元代 D.汉代 15.剧本外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B ) A.情节 B.场次 C.旁白 D.独白 16.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A ) A.期待视野 B.召唤结构 C.自然状态 D.文本存在 17.(A )初期,近体诗格律定型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汉代 1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属于(A )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C.典型 D.典型环境 19.强调文学对现实的依赖,忽视文学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学说是(A) A.模仿说 B.表现说 C.本能说 D.形式说 20.文学活动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 B )的动态运作 A.世界 B.文学阅读 C.理论家 D.作者

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

文学与作品 第一章文学与语言 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 ⑴言可尽意 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对于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象生于意”,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 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他还认为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庄子对于言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①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功用在于表达情感。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近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在观念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其内涵包括:以索绪尔的语言观为理论起点,俄国形式

文学欣赏(13)应用文写作 (概述)

应用文写作概述 ——明确概念、认清特点、把握语体特点 1、概念: 应用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具有实用价值和固定格式的文体。 对应用文的认识,应从两方面考察, 一是从文章的功用来看,应用文从产生到发展都是以应用为目的的,或用于处理公务,或用于个人事务,这一点,使它鲜明的区别于以审美为主要功能的文学作品; 二是从文章的表现形式上看,应用文较之于其他文体,有着更为严格的写作格式,语言文字也较简明通俗,这一点是与它功能上的实用性相适应的。 [辅助材料:应用文写作] 应用写作是写作学的一个庞大的家族,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说,应用写作是写作学的鼻祖,其他类型的写作比起应用写作是晚之又晚了。 文章起源于应用,最早的文章是为实用而写的。以我国商周和秦汉时期为例,文章的实用性非常明显。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商周时代的钟鼎、铭文,可算是我国最早的应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钟鼎上的文字,是国家的治国之道、行政纲领、信仰教条,是国家管理的大典。这正如我国早期的古籍《周易.系辞下》所言:“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书契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说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法规,也便是应用文)。所以说,从有了文字开始也便有了应用文的写作,应用文的实用性的特点也便伴之而生。一直到两汉时代,除了诗和赋以外,还没有专门供欣赏的文学作品,那时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反映在实用上,有用就是美。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晁错的《论贵粟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都是给皇帝的奏折,都是应用文。这些应用文,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李斯的《谏逐客书》,才使秦王重用客卿,完成了秦的统一大业;正是晁错的《论贵粟书》,才使汉文帝重农抑商,达到了“文景之治”;正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才促使后主刘禅决心北伐,振兴书函,以图中原。这些历史功绩,都是通过应用文而实现。可以说,在某些关键时刻,一篇应用文可以扭转一个时代的方向,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 2、特点: 第一,功能上的实用性。 应用文的产生源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需要。国家出现,需要政事管理,出现公文,有了商品交换,契约文书应运而生;社会进入法制阶段,便产生了诉讼文书…… 实用性是应用文最为根本的特征和生命之所在。应用文是据以办事的工具,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1234-1368) 元代文学概论 一、元代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概况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我国几个政权并立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并且蒙古族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忽必烈像) 1、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①蒙元不彻底的汉化政策;尖锐的民族、社会矛盾;多民族融合的社会。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②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2、社会经济: ①元代初期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始终未及宋代。②在经济上具有民族掠夺的性质。 ③商人地位的提高,带来了都市经济的大发展。元大都成为世界知名的商业中心。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长时期废止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思想: 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 ②儒家的独尊地位和他的思想控制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早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时期。 ③儒、释、道继续融合,产生了一种新道教——全真教。 二、儒生际遇与士人心态 1、儒生地位低下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集》) 主要原因: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收到民族歧视,少有进身之阶;科举时兴时废,制度不善。 2、士人心态多放任自流、隐迹江湖 “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余阙《青阳居士文集》)二、元代文学概况 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 (一)元代文学的总体特点 1、俗文学取代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原因:一是文人际遇的改变;二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改变了接受者的层次结构。

文学欣赏(1):绪论及第一章

绪论课 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 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 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 绪论—— 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 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 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 一、文学活动: 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

文学概论(一)(代码:00529)2019年4月真题及答案

1、艺术理解 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2、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节奏与音律 节奏: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音律:也称为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4、什么是句法和篇法? (1)又称为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词语的构成法则。词法要求用词要贴切、生动传神,不可移易。“春风又绿江南岸”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篇法,又叫章法,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元代傅若金《诗法正论》以绝句之言,起承转合。 5、文学中的叙述标记。 1叙述标记:叙述标记就是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的标识。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它的标题。 2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 (1)最明显的叙述标记就是标题。 (2)醒目的句段也具有标记意义。

(3)在文本后加作者的意见,和故事进展无关。 6、浪漫主义抒情的原则。 (1)浪漫主义特别倚重情感。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例如,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2)中国浪漫主义抒情原则与此一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诗界革命”,从此中国抒情传统的命运为之改写。 (3)“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后,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得到大力张扬。强调真实的感情。 7、接受者的阅读动机。 (1)审美和娱乐的动机,为了情感上的审美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娱乐、消遣等目的而阅读。 (2)求知与受教的动机,为了拓宽视野、增长经验与提高思想道德水准而阅读。 (3)批评与借鉴的动机,批评家为了评论作品,作家为了学习创作技巧,一般读者为了提高写作能力,都属于这一类。 8、具体说明形成文学接受心境的条件。 (1)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行为,那么在文学接受时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接受者对具体的作品有兴趣。具有一般的文学兴趣还不行,必须要针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特定兴趣才能进行阅读。 (2)接受者有审美心态。文学作品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所以接受者在进入阅读时要有审美心态和全神贯注的心境。即一种充分投入到作品意义中去的自由的心境。 (3)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文学作品的需要解释,需要接受者在多义中“工作”。所以需要对话。 9、对话语体的特征。 第一,动作性。在戏剧中,事件的发展、情节的演进、冲突的开展和解决、思想、

中国文学概论 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学概论 一、《诗经》(名解) 《诗经》就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就是中国诗歌得一个源头。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得诗歌305篇,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其地域大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什么就是“楚辞”,什么就是《楚辞》? (简答、问答、名解) 1、“楚辞”:它就是在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得楚国出现得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得新诗体,它得奠基人与代表作家就是楚国伟大得诗人屈原。屈原比较重要得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2、《楚辞》: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得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得名称。 二、古诗十九首?(名解) 东汉后期一些无名氏所写得五言古诗共十九首,后来被收入《昭明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得艺术水平,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其主题就是游子思妇、仕途失意,往往伴着人生短暂得哀叹。 四、什么就是骈文?(名解) 骈文就是与散文相对而言得,就是中国特有得一种文体,有三个特点: 1、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得两匹马,所以叫骈. 2、语音方面讲究平仄. 3、多用典故与华丽得词藻,可以说骈文就是一种诗话得散文。 五、什么就是文章?(名解) 文章本指错杂得色彩或花纹,后来,文辞或独立成篇得文字也叫文章。现在得文章,具体地说就是指诗赋、词曲、小说以外得其她各种文体,主要包括散文与骈文。 六、什么就是唐传奇?(名解) 唐传奇就是唐代兴起得一种新得文言短篇小说。其名称来源可能就是由于晚唐时裴铏写了一部小说集叫《传奇》,后来就用它作为这一类小说得统称。唐传奇得出现就是小说史上得一大飞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文学概论

第四章文学概论 第一节文学和文学观 一中国古代的文学观。 1 “文学”这个词早在先秦就出现了,不过它的涵义和我们今天熟悉的用法不同。 《论语·先进》记载了孔门分四科: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邢昺《论语疏》解释“文学”二字为“文章博学”。不过,参考其他先秦和汉代的文章里面的用法,“文学”这个词原指的应该是古代的典籍。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这是相当确切的。 2 汉代人对“文学”的理解有了变化,那时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比如《史记·孝武本纪》: 而上鄉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赵绾、王臧都是儒林中人,以儒学见长,《史记·儒林列传》: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鄉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这两段话对照起来意思很明白了,“文学”就是儒学。这些人都是学者,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家。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在“文学”之外另有“文章”这个词,指学术之外的词章。《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赞》: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 孝宣承统,……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这里所谓的“文章”,是指辞赋、史传之类的文体,或辞章方面的能力。表达的重点是语言的运用,仍然不同于今天的文学。

3 从汉人“文学”、“文章”之分再进一步,到南朝就有了“文”、“笔”之分。《南史·颜延之传》: 宋文帝问延之诸子才能,延之曰:“峻得臣笔,测得臣文,……”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以有韵和无韵区分文和笔代表是早期的认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曰: 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 他所说的古代的两种“学”,是指汉朝人所谓的“文学”和“文笔”;今日的四种“学”,是指从“文学”中分化出来的“儒”与“学”,从“文章”中分化出来的“文”与“笔”。关于“文”与“笔”的区别,《立言篇》有进一步的说明和阐述: 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hú)纷披,公正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是有韵无韵的简单区别。他认为“文”的特点是抒发感情,以情动人,并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声律、藻饰等),具有可供欣赏的价值。“笔”则是奏章之类的应用文。正如章炳麟所说:“文即诗赋,笔即公文,乃当时恒语。”“笔”也需要“巧惠”,但其“巧惠”仅仅表现在笔端而已,不能和“文”相比。 萧绎已经注意到“文”在情思和语言两方面的特点,他所说的“文”已经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可是他的《金楼子》影响并不大。对中国的文体论影响重大的是与之同时的《文心雕龙》和《文选》,而这两部书实际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文”和“笔”,它们所列的“文”当中,包括了诏、令、檄、移之类的应用文。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所编的《古文辞类纂》选路子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应用文。 4 在传统的目录学中,文学的范围也不很明确。西晋荀勖始创四部分类,总括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东晋李充把荀勖四部中的乙丙两部互换,确立了经史子集的次序。可是目

文学欣赏教学大纲

烟台职业学院 《文学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文学欣赏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学分:4 课程学时:72 授课对象:高职新闻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的 《文学欣赏》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欣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了解和继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类文化遗产,提高文学思辨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造就新世纪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 1.1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1.2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重点与难点: 1、文学欣赏是以“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心理感受活动 2、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先秦文学欣赏 2.1 先秦文学概述 2.2 《诗经》赏析:《蒹葭》、《采薇》 2.3 春秋诸子散文概述 2.4 例文赏析:《论语》、《秋水》 2.5屈原与《湘君》 2.6战国历史散文赏析:《战国策》《左传》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对先秦文学作品《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关基本知识。同时,着重掌握课课本中涉及到范文。

重点与难点: 1、《诗经》的时代、分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哲理散文《秋水》、《论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特点。 3、屈原的《湘君》与他的骚体文学。 4、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在记事、记言和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两汉文学欣赏 3.1两汉文学概述 3.2 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上邪》 3.3 司马迁与《史记》 3.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思潮 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特点,掌握司马迁、陶渊明等作家的代表作的背景知识,欣赏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品味文学内涵。 重点与难点: 1、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上邪》的创作精神和叙事性。 2、《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垓下之围》的叙事、写人方面的特点。 第四章唐代文学欣赏 4.1初唐诗歌与初唐四杰 4.2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就比较 4.3白居易与《长恨歌》 4.4 唐代传奇文学《柳毅传》 4.5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4.6 李商隐的《无题》与李煜的《乌夜啼》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着重要求了解初唐诗歌的发展以及晚唐诗歌的衰败,以及唐代传奇的萌芽;掌握李白杜甫的诗歌特点,白居易的文学创作成就以及韩愈柳宗元等人对唐代诗歌散文的贡献。 重点与难点: 1、初唐后期的“四杰”及其作品特点。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风格对比。 3、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影响性。 4、李商隐的“无题诗”与南唐后主李煜。 第五章宋代文学欣赏 5.1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5.2柳永与《八声甘州》 5.3苏轼与《前赤壁赋》 5.4李清照与《一剪梅》

小说鉴赏知识点归纳

小说鉴赏知识点归纳 写作佳苑 2013-09-19 1759 5d56b7b40102eaxi 小说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小说基本知识概述 小说的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

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注意概括介绍) 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别人的描述、的议论)、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常见题型 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⑸借助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 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三、赏析小说情节安排 1.小说的情节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 3. 常见题型 最常见的是概括故事情节。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作业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一.单项选择。 1.探索文学必须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当然相对稳定的是(D ) A.世界 B.文学阅读 C.理论家 D.文学作品 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句话的作者是(D)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歌德 3.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 B )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 A.世界 B.读者 C.理论家 D.批评家 4.运用散体语言来叙述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是( C ) A.戏曲 B.歌剧 C.小说 D.词 5.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的联系是( A ) A.直接的 B.间接的 C.永恒的 D.平衡的 6.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 B ) A.姚斯 B.伊瑟尔 C.马克思 D.恩格斯 7.文学意象是主观性和(D )性的统一 A.自由 B.集中 C.条件 D.客观 8.整体文学创作完成的标志是(A ) A.文学作品诞生 B.文学阅读出现 C.文学批评出现 D.艺术构思完成 9.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是(B ) A.形象层 B.语言层 C.内蕴层 D.哲理层

10.能使人获得美感的事物,都符合三个条件:特定的感性存在,超越现实功利和(C ) A.激发生理本能 B.体现世俗意味 C.对人有肯定的意义 D.否定一切 11.音乐的媒介是(C ) A.语言 B.画面 C.乐音 D.形体 12.文学属于人类社会的( D ) A.经济基础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上层建筑 13.文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距离经济基础( A )的部分 A.较远的 B.较近的 C.较低的 D.较紧的 14. ( B ),词的格律定型 A.中唐 B.晚唐 C.元代 D.汉代 15.剧本外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B ) A.情节 B.场次 C.旁白 D.独白 16.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A ) A.期待视野 B.召唤结构 C.自然状态 D.文本存在 17. (A )初期,近体诗格律定型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汉代 1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属于(A )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C.典型 D.典型环境 19.强调文学对现实的依赖,忽视文学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学说是(A) A.模仿说 B.表现说 C.本能说 D.形式说

文学欣赏课教学设计

文学欣赏课教学设计 第一节了解高职高专文学欣赏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分析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现状,提出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必要性。 2.了解我们本校文学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及本学期课程内容设置 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兴趣。 3.明确学习方式:提出自主学习要求,分组,选组长,选专题,加QQ号,在空间开文学欣赏专题栏目,学生的自学内容每周必须更新,教师网上跟进,及时指导。 4.明确考试方式:课堂、空间文学专栏内容、期末自主学习汇报。 一、文学欣赏课是干什么的 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或听讲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联想想象,并在感情上获得快感和美感的一种精神活动。 文学是以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这是一种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方式。其内容是以观照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人的丰富多样的精神与情感,以美的角度观察和看待现实生活。其形式是用想象和幻想等艺术虚构方式创造富于美感内容的感性形象。 文学艺术是对世界富于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艺术掌握世界的中心。《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文学作品形象的把握世界。 分析具体可感、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如孙少平、孙少安、孙玉厚,高加林、艾斯美拉达、加西莫多、弗洛罗、倪吾诚、静宜、静珍、萧峰、郭靖、杨过、玛莎、玛丽亚、特拉普(范崔普) 作品的构成要素:言、象、意。 人物。情节。环境。语言。意境。音韵和节奏。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文学活动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 )的动态运作 A.世界 B.文学阅读 C.理论家 D.作者 标准答案:B 2.文学蕴涵、传达的不是动物性生理快感,也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而是超越于其上的经过提纯和升华后的( ) A.政治情感 B.哲学情感 C.宗教情感 D.审美情感 标准答案:D 3.音乐的媒介是( ) A.语言 B.画面 C.乐音 D.形体 标准答案:C 4.在中国,有无( ),历来被视为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达到了最高艺术境界的核心标准 A.典型 B.意境 C.情采 D.典故 标准答案:B 5.舒婷:“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这句话揭示了( ) A.文学服从现实 B.文学审视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学不重要 D.文学有教育价值 标准答案:B 6.艺术构思的成果体现为( ) A.特定审美意象体系的生成 B.特定理性意识的生成 C.特定本能感觉的生成 D.特定作品的成型 标准答案:A 7.在艺术构思阶段,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 A.审美感受力 B.审美表现力

C.审美冲动 D.审美想象力 标准答案:D 8.近体诗和( )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格律创造的最高层次 A.曲 B.小说 C.散文 D.词 标准答案:D 9.“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句话的作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斯大林 D.毛泽东 标准答案:B 10.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艺术的四要素是作品、( )、世界和欣赏者 A.艺术家 B.翻译家 C.理论家 D.爱好者 标准答案:A 11.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 ) A.姚斯 B.伊瑟尔 C.马克思 D.恩格斯 标准答案:B 12.文学中的审美情感呈现为个体性和( )性的辩证统一 A.人类 B.自然 C.特殊 D.宗教 标准答案:A 13.小说的叙事角度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全能叙事角度与( ) A.限定叙事角度 B.第一人称 C.第二人称 D.第三人称 标准答案:A 14.在情节性文学作品(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的形象体系中,中心因素是( ) A.环境 B.情节 C.人物 D.故事 标准答案:C 15.有关文学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文学理论是全面研究人类文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社会科学学科 B.文学理论具有宏观性特征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 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和词调近似,是单支的曲子;套数和剧曲的组织相同,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联缀而成的组曲。散曲作家的成分十分复杂,作品的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杂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往往兼擅散曲,他们的作品具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朴拙豪放的风格,缺点是带有士大夫的消极情调或小市民的庸俗作风;后期的散曲作家如乔吉、张可久等,他们的作品词句华美,其中有一些作品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大部分作品中消极思想表现得较为显著。 (三)南戏 南戏是指从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的传统戏曲艺术。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南戏大约产生于南北之际,据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南戏因出于书会才人之手,最初多采“村坊小曲”“里巷吉歌谣”而为之。因此,南戏的文辞皆朴实自然,充满着乡土气息。南戏著名作家有高明、施惠等人,他们创作的《琵琶记》《拜月亭》等作品影响深远,为明清传奇创作莫定了基础。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历史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即公元1230—1368年)。 元代文学的发展,以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元曲: (一)元杂剧 (二)元散曲 (一)元杂剧前期代表作家: 关汉卿、王实甫、 白朴、马致远。 关汉卿代表作: 一共写了60多种杂剧,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等。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选) (正末关公引周仓上,云)周仓,将到那里也? (周云)来到大江中流也。 (正末云)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呵! (唱)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 (唱)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带云)这也不是江水, (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 白朴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二)元散曲 主要形式: (1)小令(叶儿) (2)套数 (3)带过曲 1.元散曲前期代表作家: 1)关汉卿

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像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爷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2)白朴 白朴的散曲创作,今存:小令37首、套数4篇 [中吕·阳春曲] 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中吕· 阳春曲] 白朴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