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 学 欣 赏

文 学 欣 赏

文 学 欣 赏
文 学 欣 赏

文学欣赏

概述

(一)概念

广义的文学,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我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18世纪以前都是这一观念。

狭义文学指用语言塑造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是一种审美型的文学观念。

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还能够对文学作品的修辞、结构、语句作出细致的解读,领悟文字中蕴含的不尽意味。文学欣赏包含感受艺术形象,体味艺术境界,领会思想内容,激起情感反应,玩赏艺术魅力,鉴别作品质量。

(二)文学欣赏的性质

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因为读者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却是无限的,所以文学欣赏就成为读者认识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去发见社会和自己。

2、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愉悦、激昂、悲哀、愤怒等美的享受,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当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会沉浸在艺术世界中,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感和愉悦感。另外,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一些理想,但现实生活中可能常常被压制,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的情感可以尽情的表达宣泄,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愿望可能在书中实现,读者因此会动容感染。

3、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作家创作塑造文学形象是一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是二度创造或叫再创作。具体讲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具体处境、文化素养等因素,通过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再加工、补充,使之成为自己头脑中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

(三)、文学欣赏的特点

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他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通过理解文字意思、调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握作品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会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的面貌,并进而通过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反应。所以说形象所唤起的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是审美享受的重要标志,使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在读到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再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们会被陶渊明悠然的心态所打动,很容易想到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喧闹的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中。但只要我们的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一些浮躁的情绪也会被克服,使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安宁、闲适。所以,现在我们读到陶渊明的诗总会在内心营造一个静谧、悠闲的感觉。

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我们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文学语言这个媒介,在想象中再现作品所描绘的形象,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只有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才会充分欣赏到文学的艺术之美。这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去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特色,从而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鉴赏上的愉悦。

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的再现形象,而是通过读者的想象、联想,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比如没参加过战争的人,也能通过作家形象地描绘,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体验、领略战争生活。如果读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就不可能对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发现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当然,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的差异,对于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样,因此人们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文学欣赏是以“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心理感应活动。

当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作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的打动了读者,引起了读者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声烈欢呼,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未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感情就是共鸣。

(四)文学欣赏的过程

文学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由兴趣、期待、感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

1、文化储备:就是读者在欣赏前,对欣赏对象——文本的选择,这取决于读者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审美趣味: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

文化积淀: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

审美能力: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包括直觉能力(第一印象)、想象能力、移情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种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如多读书,多读优秀的作品。

2、期待视野:指欣赏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

文体期待: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应该具有的那种韵调和艺术魅力。如阅读小说,期望展示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意象期待:

意蕴期待:对作品深层的情感、意义的期待指向。如读者希望作品蕴含符合自己思想倾向的艺术境界,能流露出与自己相通的人生态度。

二是发生阶段:文学欣赏具有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即“言、象、意”,人们首先接触“言”,然后窥见“象”,最后领悟“意”。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

1、欣赏注意:文学欣赏的开始就是欣赏注意的形成,也就是读者阅读作品第一行、第一段、第一页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该作品,尽快进入作品的虚拟世界中。欣赏注意的形成,即是作品自身艺术魅力的结果,也是读者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感知形象: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而文学欣赏是一个再现形象的过程。比如读者读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一位万般愁苦的思妇形象就会在头脑中再现。

三是发展阶段: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即发展阶段,是对文本意蕴的深入把握,这其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映的持续。

1、想象:是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文学欣赏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文学欣赏需要想象,是因为,首先,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符号,需要转化为艺术形象,这就离不开想象(林黛玉)。其次,作品中的空旷结构,也需要读者运用想象去填补空白,使之连贯、完善。巴尔扎克说,真正读得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可见,想象在意义理解中的不可或缺性。

2、情感反应:情感是文学欣赏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没有真正的情感投入,就没有真正的欣赏活动。共鸣和净化是文学欣赏高潮来临的重要标志。

共鸣:是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互相沟通、交流融合,同忧同喜。也指不同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产生共鸣。例如:

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的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善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东西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

四是延留阶段:延留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为主到理性认识为主的飞跃,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其表现为:

回味:是阅读文学作品后的萦绕、回想状态。比如读者读罢作品仍难以忘怀,感情仍陷在其中。

溶入:对读者审美能力、精神风貌、人格产生影响。如许多青年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立志投身革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

(五)文学欣赏的内容

文学欣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解读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刻思想,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二是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体验审美的情趣。

在艺术形式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是意境。意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意境具有整体性,而一般所称的意象则是单个的,若干意象才组合成意境整体。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贡献,且一直遵循着虚实相生的原则,李白《望庐山瀑布》就营造了一个雄伟壮丽且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学意境,阅读古典诗文,可以使读者体味到或雄奇或委婉或悲壮或优雅的审美情趣。西方文学基于求真的模仿,因此强调意象,既注重“意”的表现,又重“象”的刻画。

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是意象诗的代表作。中国文学中,意境的特征是中和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源于“天人合一”的古代文化,西方文学的意象则是基于“主客两分,物我两分”的核心观念。而印度文学虽然强调意象并重,但更突出意象的神灵性,印度文学曾提出过味,韵等欣赏概念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超功利的审美情趣。

在表现手法上,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含蓄写意。含蓄,即以隐喻,寄托,借代等语言形式来启发读者的想象,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柳宗元的《江雪》体现了孤傲独立的人格,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透露了真挚的友情,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爱国的情怀,《孔雀东南飞》中松柏梧桐交枝接叶,象征着忠贞的爱情,《儒林外史》则更是婉而多讽等,中国文学含蓄写意的美学风格既取决于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更受压于专制社会的淫威。西方文学则不然,率意直言颇少禁忌。佩特拉克指出,我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这是一种享乐观的反映,文艺复兴的狂飙刮起了“人欲”的旋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更提出了酒神精神,为了酒神,人们在迷乱中狂欢醉舞,忘却了一切。他进而认为,现代艺术的唯一出路是恢复这种酒神精神,这与中国文学用平和,简约的手法来表现隽永深沉,大相径庭。

(六)文学欣赏的文化背景比较

1、价值取向

不同文化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文学品性,中外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文学坚持以善为美德原则,其核心是尚善。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对《韶》乐的赞美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的评价却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尽善尽美的艺术观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也设定了文学评判的最高标准。这种尚善的理想主义在文学上,往往表现为揭露社会的黑暗,抒发爱国的情怀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境界,屈原“恐皇舆之败绩、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执著追求,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屈原以降,尚善的理想主义绵延不绝。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的傲岸,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激情,直至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无一不是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讴歌对新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中《西游记》的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尚善理想主义的典型,从而使作品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应当说中国古代文学尚善的理想主义直接受“诗言志”

(《尚书.舜典》、“文艺载道”等儒家学说的影响,尤其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使之更上了一层楼。以诗教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贯强调人格和诗文的统一性,因此,形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的必然。

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古典文学则坚持以真为美德原则,其核心是求真。西方的文学创作强调模仿现实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惟妙惟肖地复制自然。当然,这种模仿是有选择性的,应当描绘出事物的本质。这种模仿自然的文艺本质论,自亚氏开始,至贺拉斯,达芬奇,一直到波瓦洛,代代相递,在西方古代占据着显赫的位置。西方文学到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从模仿外物跳到另一个极端——纯粹地表现主观,例如华兹华斯认为,诗的本质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对此,埃布拉姆斯用镜和灯为比喻,评述了上诉两种倾向,形象而精到。西方文学的求真品行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西方的思维偏重外在客观事物的仔细观察,注重于事物内部的关系分析,即醉心于逻辑。因而,在文学欣赏中,人们喜欢把文学艺术类比于自然科学,强调理性分析。求真,既指追求社会科学的真理,也指对事物描写的真实和思想反映的真实,从亚氏的诗学乃至当代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文学理论,无不闪烁着求真这一特色。

(1、会意:指对作品中的字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意蕴、旨意地把握。这是文学欣赏的起点。

(1)排除语言障碍:认识字词,以及一些字词的深层意蕴,包括隐喻、象征、用店或文化意蕴,特殊语境中的引申义、暗示义等。如在中国古诗词中,“柳”表示惜别之情,“杜鹃、梧桐”传达凄凉伤感,“菊花、松柏”象征坚贞、清高和高洁,“鸿雁”表达游子思乡和羁旅伤感之情,还指代书信和相思之情。

(2)在理解和准确把握字词、文句意义的基础上,对整个作品的意义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包括艺术形象的内涵、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感情等。这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去理解和体悟。如杜甫的诗歌《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很容易理解,是诗人战乱在外漂泊,心中充满对妻子对加的思恋之情。如果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站在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就会发现,作者飘泊在外不可能知道家中妻儿的情况,使中所描写

的妻子闺中独看的情景是诗人自己的想象。这里携妻子思念丈夫,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正是出于对妻子彻骨的思念,才能够如此形象、真实地想到妻子的思夫之苦,才能够想到将来团聚之日,夫妻二人能够共倚窗前,在同一片月光下互诉离别相思之苦,这样理解就深化了一步。

2、体味

指对作品遣词造句得仔细推敲,对表达情感和旨趣的结构手法的探究。由于文学表达特殊需要,有的作品要依靠对语言的变形、违反常规的使用来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这只靠凭第一感觉体会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探究作品是如何传达情韵的。如杜甫的《秋兴》之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其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将正常的语序打破,正常的语序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是有意打破语序的。这组诗是作者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所作,诗中回忆昔日盛唐繁盛之境,对比当时衰败之境,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凄凉悲苦的迟暮之感。本诗是这组诗的最后一首,除最后一句外都描绘了一种盛世中秋季的生机盎然和繁华胜景,因为是秋季之景,所以讲“香稻”、“碧梧”通过倒装的手法置于句首,以突出稻粒的富足、梧桐的繁茂,来衬托盛世的繁盛之境,这样既合乎《秋兴》之题,又凸显了盛世之象。

3、评判

是文学欣赏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欣赏,对作品的旨趣、内涵、标的技巧、结构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然后对作品作出定位和判断:文学性的高与低,精神旨趣的雅与俗。)

一、进入文本世界

文本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是读者阅读的对象。阅读文本是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审美创造,由于读者的文化修养、阅读背景、阅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对同一文本,读者的审美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如何读者也不

会把他想像成骑瘦马,挥长矛的唐·诘诃德。作为审美创造活动的文学欣赏是以文本为基础的有限创造,离开文本,文书欣赏就失去了自身的创造性。所以,细读文本,全面掌握文本的细节是文学欣赏活动的基点和开始。

细读文本就是从文本结构入手,从语言开始,对文本的形象、情感、结构和叙事方式、意义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审美创造的切入点,打开艺术想象空间。

二、保持虚静心态

就是指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要自觉摒弃一切欲求杂念和先在经验,为欣赏营造一个凝神静气的澄彻心境。如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时,如果读者从日常经验出发,去看待文本中的奇幻情节,一定会觉得难以相信,产生武侠小说无聊、不真实的观念。这样读者就将自己逐出了艺术想象的空间,从而无缘于金庸武侠小说丰富的审美内涵。

三、展开自由想象

想象是文学欣赏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离开了想象,读者无法完成对文学文本的鉴赏。只有在文学欣赏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根据个人的印象和积累,来补充增加作家在文本中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读者才能体会到文学文本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内涵。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诗句,只有十个名词,没有其他任何词。如果我们通过想象把每个名词转化为鲜活的文学意想,这些初看没有生命色彩的词汇就会相互激活,交织成生的的情境画面:天色薄明,逆旅在外的人就在乡野茅店的一声声鸡鸣的催促中顶着寒霜,匆匆上路了,可月光下乡野板桥上的寒霜已经印上早行者的足迹。这幅图景中,“板桥、茅店”传递着荒凉、萧瑟的感觉,“霜”有压抑之感,“月”有寒冷之意,“鸡声”传出催促之音,“人迹”暗示旅途漫漫。所以一幅逆旅在外,颠沛转徙的人生图景便呈现出来了,并且使人产生一种苦涩沉闷,身不由己的生命感受。这样,诗的审美内涵就在自由的想象中得以实现。

四、追溯创作背景

文学欣赏常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的思想来源于孟子,他认为对作者生平、思想及有关情况的了解和作者所处时代的认识是理解其文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每一部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都是作者对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生感受进行审美创作的结果,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从创作意图的方面帮助读者深化对文本意蕴的理解。

如鲁迅的小说多取材于不幸的下层平民百姓,通过刻画他们的性格和命运,画出国民的灵魂。他这种特点于鲁迅的身世、人生道路、世界观等有联系。但有些作品(主观感受型小说、象征类诗)就不适合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文学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结构的审美创作客体,一部文本之所以不朽,不是因为它把同一种意义强加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它向一个人暗示了不同的意义。我们不能把自己认定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文本的主旨,从而限制审美想象的空间,抽干文本丰富的审美意蕴。

五、品味象外之象

优秀的文学文本总是包含超出文本形象层面的深刻意蕴,这就是文本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文本通过文字所表现出来的作为读者接受基础的审美意象,是文本的第一个象;通过读者对第一个象的领悟和把握,想象出来的一幅虚幻景象,就是象外之象,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情与景的结合,令人回味无穷,具有朦胧和不稳定的特点。这是文学欣赏中的最高级形态,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如《红楼梦》,我们可能都知道它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通过四大家族的衰败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必然没落。但《红楼梦》的深层意蕴不止如此。它作为一幅完整的艺术长卷,它的形象整体走势似乎朝向结束,衰败,毁灭,消亡。无论是痴情的爱情悲剧,还是显赫世家的没落,无论是水做的女儿们悲惨的被毁,还是泥做的男人们沦落,无论是祖传家业的挥散,还是恩宠权势的消亡,其中的人物无论贵贱,竟没有一个活得痛快,故事不分大小,竟没有一桩结局圆满。万般事端似乎都只为一个字而存:“空”,所以使人自然而生“人生如梦”“万般皆空”的感触。这一切与文本的篇名联系起来时,“空、梦”的生命悲剧感就会越来越强烈,这也就是支配读者审美兴趣的象外之象。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介绍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Appreciation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Works”)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语言文化”类课程。课程以阅读名家名作精彩片段为主,以欣赏相关作品音频、视频片段为辅,通过阅读、讲授、讨论、表演、诵读、赏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英美两国文学简史,理解经典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课程从考勤、学习过程、期末开卷考试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听、读、说、写、译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学科基础知识、运用文学常识鉴赏评析作品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兴趣与感悟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修养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 课程共48学时,主要内容为:

三、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为:过程管理评估+期末考试评估 过程管理部分的考核构成学生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即: 学生学期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40%+课堂表现20%+作业40% (作业包括翻译、课堂陈述、课堂表演、写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期末考试方式:开卷考试(内容:英美文学常识,作品选段理解,作品选段分析等)四、选课指南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是一门文化素养课。课程信息量大、文化内涵丰富,意图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其英美国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修养。课程组在教学中力图做到精选作家、作品选段,精心选择相应的音频、视频选段,自制优美的PPP课件,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力争通过诵读、观赏、跟读、翻译、表演、陈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少同学反映该课程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和知识扩展有很大帮助,对英美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写作历程感受颇深,自己“受益匪浅”。摘录同学评价如下: *“我学习到了很多,更收获到了自己心里憧憬已久的东西,感觉很是幸福。” “该课给了我接触文学,了解文学的机会。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一

世界级建筑设计师作品欣赏——未来建筑创意发展形态未来建筑设计欣赏(图文结合)4学习资料

更多建筑欣赏收集作品分享请登录我的百度空间下载 百度用户名:yem123456 迪拜城中城“侏米拉花园”设计 2010-05-14 共查看:2280 次 迪拜似乎不知道金融危机的存在,一项新的工程正在筹备当中。侏米拉花园是项巨大的工程,由Maraas控股集团投资,芝加哥SOM公司负责该项目总体规划,这是一项多功能开发项目,集低、中、高密度区域的商务、住宅、零售、休闲和娱乐为一体——城中城的设计,预计耗资950亿美元。 其中三座大厦由来自芝加哥的建筑师Adrian Smith和Gordon Gill负责,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座大厦是阿联酋第三高的大厦——迪拜一号。这座摩天建筑由三部分组成,高3218英尺(981米),三座大厦之间用玻璃悬空天桥连接。玻璃桥非常大,上面甚至种植了棕榈树,可以在远处看到。大厦底部的巨大拱形门甚至能让船只通过,直达中央区域。项目还包括酒店、住宅、商业零售和娱乐区等,总面积达80-90万 平方米。

然后,还修建有Park Gate,由六个高层中大楼构成,互相对立组成一个巨型花园,能产生一个阴凉的微 气候——特别针对沙漠气候设计的。 阴凉区是由连接六座大楼上的拱形天棚产生的,天篷下面的空间则被设计成绿色的洞穴。植物缠在天篷和高楼的外部阳台上,形成一个360度可持续花园,这将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大厅。六座大楼的每一座都有30-40层,发展成住宅、商务、零售、酒店和娱乐区。 公园街1号大厦高1968英尺(600米),流线形外观。“……象征着迪拜同水之间的历史关系——同海湾是平行的,城市建在海湾附近,在将来水路将把旅客送进城里。”这个多功能大厦总建成区域占地面 积为35万平方米。 整地工作已经开始,项目将会在2020年完工。

英美文学欣赏考题整理及答案

Part One:English Poetry 1.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18 ?Why does the poet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nd who could `thee` be? Because summer?s day and thee both represent beauty . thee could be beauty, love. ?What picture have you got of English summer, and could you explain why? Warm, beautiful, sunshine. Because summer is the best season of a year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It is like our May. ?How does the poet answer the question he puts forth in the first line? The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summer. ?What makes the poet think that “thou” can be more fair than summer and immortal? Because humanism is more eternal than summer and immortal. ?What figures of speech are used in this poem? Simile, metaphor, personification, oxymoron and so on . ?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Love conquers all, Beauty lives on. 2. Thomas Nashe Spring ?Read the poem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to those image- bearing words, and see how many images the poet created in the poem and what sense impressions you can get from those images. There is “Blooms each thing, maids dance in a r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Lambs frisk' and play, 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bur ears do greet!” The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impressions me most because of the harmony of the people?s relationship. ?Can you point out and explain the sound and their musical effect in the poem? In the Poem, each section has four lines, each line has ten syllables ( five tone step ) . In order to give the reader a spring breeze , streams , flowers , winding , Song Xin texture of sound and light flavor, Naixi greater uses English word S , z , f , V , R , L , and θconsonants means. In Naixi's poem, the use of phonological is also very harmonious, very smooth , very mellow. Section I of the poetry has Three pairs [ ing ] , section II of the poem has three pairs [ ei ] and the third quarter has three pairs [ i : ]. 3.John Donne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What is a “valediction” any way? Is the speaker in the poem about to die? Why does the speaker forbid mourning? No, it is about the lover s?separation. As the poem metaphors, the poet believed he and his wife?s love is sacred, he didn?t hope they cry when separation comes, let their love be stained by the ordinary and mundane.

语文阅读欣赏课教学“六步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11818524.html, 语文阅读欣赏课教学“六步法” 作者:谢胜利 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12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九年课外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任者的共识。如何使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本人在语文阅读欣赏课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总结出“六步法”,其过程具体为: 第一步:选取阅读材料。教材与教法是关乎教学的大问题,教材在教学的“三角关系”中更是举足轻重,它决定了教学双边活动的内容取向和方法取向。因此我对阅读材料的选取从来不敢 大意,我选取阅读材料有三个原则,一是材料要短小精悍,字数超过三千字的不选,二是材料必须切近学生的生活,那种选材陈旧,观点老化的文章不选,三是选文的语言文字必须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阅读欣赏课的文本以各册语文配套教材《语文读本》为主,《读者》、《青年文摘》、《读书》、《语文报》等书刊也是我选取材料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要求学生订阅语文书报,从这些书刊上寻找源头活水。学生阅读的兴趣高了,储备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已经胜人一筹了。 第二步: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指定篇目。这是一个自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评价。我们通常所讲的共鸣,所讲的披文人情,必须以对文章的主体参与为前提。读文体悟,冷暖自知,别人永远无法代替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才会使书卷的文采精华融化到他们的血液中去,才会使他们口长于言,笔长于写。 在布置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适当的要求,或作适当的提示,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指向性。由于每次阅读欣赏课安排的文章较多(一般在十篇左右),学生不可能篇篇精读,我要求每位 同学精读1~2篇,其他文章略读,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吟味”。平时教师作一些精读、略读等知识的介绍,教给学生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炼观点的方法、授之以渔。对于 精读的文章,要求学生读深读透,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拿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对读物进行鉴赏、评价,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作圈点、评注,写出心得体会,最好写成演讲稿或演讲 提纲,以便在课堂上能较好地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三步:课堂上,让学生朗读文章。朗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形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易于形成审美态度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丰富而细致的感情。朗读是作品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的意蕴常常需要出

学会欣赏别人作文4篇

学会欣赏别人作文4篇 学会欣赏别人的人,就像走进一大片玫瑰林,闻着芬芳,满眼的红色;反之,在不会欣赏别人的眼里那美丽的玫瑰林就是一片丑陋,黯淡的荆棘。以下是学会欣赏别人的作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学会欣赏别人的作文篇1人生路上需要用真诚的心灵去欣赏,而不是用好奇的眼睛去打量。欣赏,就是用眼睛去注视,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味这人世间的美好。 花开花落,月满月亏,是一首诗;潮起潮落,雁去雁来,也是一幅画。自然界中处处是风景。当我们驻足一花一草时,我们就能欣赏到大自然的至善至美,也许会忘却尘世间的烦扰。 生活中,人们更需要彼此的欣赏。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被人欣赏是一种认可,无人欣赏则是一种不幸。我们渴望被人欣赏,往往忽略了欣赏别人。更多时候,我们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乐于放大自己的优点,甚至喜欢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到自己的幸福。然而,欣赏是相互的,要想被人欣赏,就得先去欣赏别人;只有欣赏别人,才能会被人欣赏。 欣赏别人,就是善于寻找并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欣赏别人的谈吐,会提高我们的口才;欣赏别人的大度,会开阔我们的心胸;欣赏别人的善举,会净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其实是少一点挑剔,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仰视,少一点鄙视。

欣赏是一种互补,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和谐。欣赏多一点,矛盾和误解定会少一点,人与人的距离才会更近一点。 人不能天生完美,但可以追求完美,学会欣赏,懂得欣赏,才会充实你的人生! 学会欣赏别人的作文篇2懂得欣赏是一种快乐,学会欣赏是一种品味,应用欣赏是一种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欣赏的东西,然而我们却总是缺少那双能够懂得欣赏的眼睛。 放眼去看,其实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欣赏。 欣赏成功,每当取得胜利之时,在你心中都会涌现出激动的浪花。是啊!成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话题,这是从前都渴望拥有得到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然而,当你放下一切的一切去欣赏成功时,却发现成功其实不是结束,而是又一次挑战的开始,你会发现成功其实是无止境的。它只是催促你前进的号角。不过,因为有了成功,才有了很多成就,因为有了成功,才给你我带来了无限的喜悦…… 欣赏失败,你会发现这其实没什么。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失败,居里夫人怎能成功提取出镭;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失败,科学家们怎能研究和发现更多的事情;如果没有失败,它又怎能成为成功之母呢?其实,当我们失败时感到的并不应该是气馁,而是应该去欣赏它,因为它告诉了你的不足,它照出了你需要了解的地方。 欣赏放弃,当我们用一双平常的眼睛去看待放弃时,你会发现放弃了就一点希望都没了。而当我们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时,你才会发

《夏洛的网》阅读赏析课教案

《夏洛的网》阅读赏析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重点语段赏析,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教育。 .享受读书乐趣,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读书交流,培养说话能力。 二、教学流程 导入 今天要进行读书交流,你的心情是什么?用一个词语形容。 整体感知 .拿出书,你最先了解到了什么? .读书方法介绍。 如果我们想快速了解故事内容,可以关注一下书的封面、封底、扉页等。 作者、译者、书名、英文名、出版社、故事简介、人物表、目录。 .人物表中黑色字体的人物是什么?教师板书:弗恩、威尔伯、夏洛。 .人物点击:猜人物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说人物特点,其他学生猜人物。

.阅读方法介绍:阅读外国名著的时候,要注意:外国人的姓名、地名等翻译过来,追求的是发音相近,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不同的版本会有不同的名字。比如书中:蜘蛛“夏洛”也可以叫“夏洛特”,小老鼠“坦普顿”也可以叫“坦普尔顿”。 .故事的主要人物知道了,他们到过哪些地方?教师板书:弗恩家、谷仓、集市。 阅读感悟 封底的内容介绍中,是这样开头的: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 .看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方法介绍: 在读书的时候,若碰到类似或空白,或精彩,或有悬念的地方,先别急着往下读,停下来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再与原文对照。这样读书,久而久之,你的想象力、文学表现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挥想象并全班交流。 正当威尔伯和夏洛快乐地生活着,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宁静…… .看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 阅读方法介绍:目录是的脉络和纲要,能给读者提供线

10月份国旗下讲话稿:请您学会欣赏别人

10月份国旗下讲话稿:请您学会欣赏别人 10月份国旗下讲话稿:请您学会欣赏别人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请您学会欣赏别人。我曾经讲过,只要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只要心中有魔,见的都是黑暗,说的都是邪恶!所以我一再要求自己、同时也希望全体天有人要当”四好”人:安好心、说好话、干好事、做好人。 喜欢听好话是人的天性,谁不喜欢赞美而爱批评呢?更有趣的是不仅人喜欢听好话,就是水也喜欢听好话,凡是有水的植物都喜欢听好话。请听一个小学生的实验报告: ”你美得像个天使,我真舍不得扔了你!”“你这么恶心,我要好好教训你!”每天上学前,四年级学生马昊总会从冰箱里捧出两碗米饭,一碗尽说赞美话,一碗用力骂。还有一碗米饭则静静躺在冰箱里,从未被理睬。 原来,这是2011年10月初开始在广州天河区华成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风靡一时的”米饭实验”。根据著名的三碗米饭实验,对米饭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说好话的会发酵,散发出香气;用力骂的会变黑发臭;而不理睬的更糟糕,甚至会流出脏水。 通过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孩子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想法、语言会对物质世界有很大的改变,人体内80%以上都是水分子,人也是一种物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你对他人也像对米饭那样不理不睬,结果往往是最差的。而正面的想法和赞美、鼓励的话,比如说句”我爱你”“你真棒”,能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希望我们全体天有人都要:学会欣赏和赞美,不要谩骂和抱怨,不要冷漠和蔑视。 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务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的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 这个哲理小故事推而广之,还可以这样看:你喜欢别人,别人也就喜欢你;你欣赏别人,别人也就欣赏你;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你欺负别人,就是欺负自己;你饶恕别人,就是饶恕自己!与人方便其实就是给自己方便。古语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汝爱人,人恒爱之。”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在一个生活圈子里做过这样的游戏,让每个人写出最有好感的人员名单,同时也写出最讨厌的人员名单。最后统计发现一个规律:你产生好感的那些人,往往是对你有好感的人;而你所讨厌的人,往往也是讨厌你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的,与人为善,也是与自己为善。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时,别人也会向你投来欣赏的眼光;当你用鄙视的眼光看别人时,别人也会向你投来鄙视的眼光。盛开的鲜花会引来蜜蜂和彩蝶,而发臭的瓜果蔬菜,只能招来苍蝇和蚊子。

最新阅读与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阅读与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本学期的《阅读与欣赏》活动课即将告一段落,根据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开展情况,现进行总结。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阅读与欣赏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力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思维和活动方向。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有三点体会:一、以兴趣为基点,乐于知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活动计划,我们先利用开家长会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熏陶下,对读书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思想上也能充分的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为活动的开展铺好路。通过前期强势宣传和营造读书氛围,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课外阅读计划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活动伊始,我们便向学生推荐了必读书目和选读数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好习惯。 、以品读为支柱,勤于阅读 授之以渔,指导阅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仍比较薄弱,他们对书的好坏还不能很好把握,对好词好句还不能很好辨别,甚至疏于辨别。有些学生对文字类的经典不感兴趣,则对故事性的、富有童真童趣的内容十分喜爱。因此,向学生推荐了趣味性强的,符合本年级阅读的《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快乐阅读。利用每周二、四的早自习和课后自主阅读,也可以和家长一起阅读交流。四年级学生还未脱离“稚气”,对文学修养的提高又十分渴望。我们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提升思想内涵。 三、以笔记为翅膀,阅有所得 笔记,是每一位阅读者的必备品。本次活动要求学生要做好摘录笔记的好习惯,并在小组中展示较为优秀的读书笔记。通过展示,同学们互取所需,学到了更多读书知识和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同时又促进了同学良好读书习惯的自觉形成。此外,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写阅读心得,将自己阅读所得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比较可取的活动措施,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较大的进步。指导学生读书:比比谁读得多,争当小书迷。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对于精彩的语句最好能背下来,对感受深的语句进行勾画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学会写读书笔记。在读书交流中进行“知识抢答”,丰富学生的体验,收获成功,感受快乐,学习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在“乐”中学。

英美文学鉴赏

英美文学鉴赏 ——从人物的语言角度赏析鉴赏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就 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角度。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作品中出现的独白是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父亲突然死亡,叔叔继位并且娶嫂为妻,与此同时,一个深夜,父亲冤死的鬼魂出现,让他复仇,之前精神的痛苦已使哈姆雷特的精神颓唐,而鬼魂揭露的真相又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姆雷特的内心才有这样一段独白。这段独白反映了当时哈姆雷特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他既希望可以可走出黑暗,但又摆脱不了对死亡的恐惧。语言描写不仅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还预示并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从这段独白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接下来哈姆雷特会不惜一切代价复仇,而最终以悲剧收尾。 相比于独白,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语言描写更常见。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在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喂,汤姆,让我来刷点儿看看。”汤姆想了一下,正打算答应他;可是他立刻又改变了主意:“不,不行,本,我想这恐怕不行。要知道,波莉姨妈对这面墙是很讲究的,这可是当街的一面,不过要是后面的,你刷刷倒也无妨,姨妈也不会在乎的。是,她对这道墙是非常讲究的。刷这墙一定得非常精心。我想在一千,也许在两千个孩子里,也找不出一个能按波莉姨妈的要求刷好这道墙的。”“是吗?哎,就让我试一试吧。我只刷一点儿,汤姆,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让你试试的。”“本,我倒是愿意,说真的。可是,波莉姨妈,唉,吉姆想刷,可她不叫他刷,希德也想干,她也不让希德干。现在,你知道我该有多么为难?要是你来摆弄这墙,万一出了什么毛病……”本来是一件谁都不想干的苦差事,可是经过汤姆这么一渲染,就有人傻傻地上当了,自愿帮他刷墙。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汤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且善于利用他的智慧。马克?吐温在这个地方就为下文汤姆带领小伙伴们去历险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做了铺垫。 语言描写时加入了说话者的语气、动作和神态,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亲眼目睹此番情景的真切感受,更符合生活的真实。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个人,从而去理解整部作品。 110204218 王磊

二年级群文阅读课例欣赏

" 读读寓言故事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寓意,进一步感悟寓言的特点,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学习从寓言的人物行为、人物对比和故事情节的变化中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寓言故事,学习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1、猜成语,说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印象。 2、读故事,讲故事,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自读《掩耳盗铃》,说说故事中的人干了一件什么事,并评价其行为。 二、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寓意。 1、回顾寓言故事《陶罐与铁罐》,回顾故事中两个人物的特点及寓意。

、 2、对比阅读中体会《大轮船与小礁石》的寓意。 (1)自读《大轮船与小礁石》,分小组研究:故事是怎么对比着告诉我们道理的。 (2)交流汇报。 三、仿编故事 运用对比手法纺编寓言故事。 四、猜故事,明寓意。 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与结局,感悟寓意。 五、小组共读寓言,交流寓意。 $ 1、自读寓言故事,与小组同伴交流自己得到的启示。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悟阅读寓言故事的好处。 〔群文资料〕 大轮船和小礁石 洪志明 对着只露出水面一点点的礁石,大轮船大声喊着:“喂!小不点!快闪开,再不走开,我可是会把你撞得粉碎。”小礁石听后,笑着对大轮船说:“轮船大哥,你千万不要撞我!我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小,可实际上已点也不小,要是让我劝露出水面来,可能是你的几千倍!” 大轮船一点也不相信有人会这么谦虚,把自己的大部

分隐藏起来,只露出一小点而已。它看小礁石也没有要闪开的样子,边生气地往它头上撞过去。 | 谁知只听见“咔嚓”一声,大轮船便粉身碎骨,连后悔都来不及;而小礁石任然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不留余地的狼 陈仓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突然,羊找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从小洞仓皇逃窜。狼气急败坏地堵上这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吧。 & 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的更小一点的洞里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别说羊,与兔子大小接近的狐狸、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了。 第三天,来了一只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

人生格言_学会欣赏别人

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美好的品格。欣赏既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心境;欣赏既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创造;欣赏既是一种感悟,也是一种表达;欣赏既是一种陶醉,也是一种愉悦。 欣赏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精神与精神的互动。欣赏的实质是真的体验,善的感悟,美的追求。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是快乐的,被欣赏是幸福的。 人这一生就欣赏而言大致存在三种情况,一是被别人欣赏,二是欣赏别人,三是自我欣赏。被别人欣赏是一种幸福,说明你有优秀的地方;欣赏别人是一种高尚,说明你有独到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自我欣赏是一种励志,说明你对自己有着正确的认识。人这一生如果没有被人欣赏过,那是一种悲哀;人这一生如果没有欣赏过别人,那是一种自私;人这一生如果没有自我欣赏过,那是一种糊涂。 学会欣赏,要求我们看的高一点,高瞻才能远瞩;学会欣赏,要求我们看得远一点,极目才能远眺;学会欣赏,要求我们想得深一点,深入才能浅出;学会欣赏,要求我们说得细一点,细致才能入微;学会欣赏,要求我们做的真一点,真心才能实意。 以欣赏的眼光看人,人人都有闪光点;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总有美好处;以欣赏的角度观察社会,社会常有风景线;以欣赏的胸怀交际朋友,朋友身上有优点;以欣赏的心情看待同事,同事会有过人处。 欣赏是一种进步的力量。小的时候我们渴望得到父母的欣赏,父母的一个微笑仿佛春风掠过我们的心田;上学了我们渴望得到老师的欣赏,老师的一句表扬会让我们激动一个晚上;参加工作了我们渴望得到同事的欣赏,同事的肯定会让我们工作的更有力量;作为下属我们渴望得到领导的欣赏,领导的认可会让我们的心里充满阳光。 欣赏是一种无私的馈赠。对他人而言,我们的欣赏给予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别人更好的进步;对我们而言,欣赏又是一种情感的回报,回报的是给我们以快乐。人们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欣赏就是送给别人的玫瑰,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欣赏是一种品格的修养。陶渊明爱菊,修养的是“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情怀;周敦颐喜莲,修养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郑板桥好竹,修养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意志;李商隐爱蚕,修养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王安石钟梅,修养的是“凌寒独自开”的傲然境界。 欣赏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欣赏蓝天的辽阔,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欣赏高山的巍峨,能够激发我们的拼搏;欣赏大海的浩瀚,能够舒展我们的胸怀;欣赏田园的风光,能够宁静我们的心情。欣赏一部富有哲理的书,我们茅塞顿开,大彻大悟;欣赏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我们借诗言志,借物咏怀;欣赏一幅水墨丹青画,我们见景抒情,情景交融;欣赏一首交响乐,我们心潮澎湃,产生共鸣。欣赏带给我

英美文学赏析名词解释

1.A novel is a highly stylized prose account of fictional reality in the form of story with profundity for the purpose of changing the reader’s mind by the aid of the reader’s active involvement while providing entertainment and superior truth of life. 2.Character is an invented personality to resemble but never to equal a real person in life. Characters refer to people, animals, things, etc. in a literary work presented as people. 3.A plot is a 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happenings in a novel that is aimed at revealing their causal relationships or at conveying the novelist’s ideas. 4.The theme of a novel is its controlling idea or its central insight about human beings and life. 5.Epistolary novel is a novel which consists of the letters the characters write to each other. 6.Roman a Clef is a novel with a key, and the key is usually a famous figure or, in some cases, the author. 7.Nonfictional novel is a novel that depicts real events with techniques of fiction. 8.Anagnorisis refers to the recognition by the tragic hero of some truth about his or her identity or actions that accompanies the reversal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plot, the peripeteia. 9.Catharsis refers to the the purging of the emotions of pity and fear that are aroused in the viewer of a tragedy. 10.Hamartia refers to the "tragic flaw" of the hero such as "sin," "error," "trespass,“and "missing the mark". 11.A ballad refers to a short simple narrative poem often relating a dramatic event (folk and literary). 12.A narrative poem is one that mainly tell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tory. 13.A sonnet is a lyric invariably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restricted to a definite rhyme scheme. 1)Petrarchan Sonnet: Italian sonnet; Named after Francesco Petrarch (1304-1374), the Italian poet; Introduced into English poetry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by Sir Thomas Wyatt; Structure: an octave with the rhyme pattern abbaabba and a sestet of various rhyme patterns such as cdecde, cdcdcd or cde edc.; Octave: projecting and developing a subject in the octave; sestet: executing a turn 2)Shakespearean Sonnet: Elizabethan sonnet; English sonnet; Developed first by Henry Howard (1517-1547) ; Structure: 3 quatrains and a terminal couplet in iambic pentameter with the rhyme pattern abab cdcd efef gg; 1st quatrain: introducing an idea; 2nd quatrain: complicating it; 3rd quatrain: complicating it still further; final epigrammatic couplet: resolving the whole thing 3)Spenserian Sonnet: a variant on the English Sonnet; Named after the 16th Century poet Edmund Spenser; Structure: 3 quatrains and a couplet in iambic pentameter with the rhyme scheme abab bcbc cdcd ee. 14.Rhyme refers to the repetition of the stressed vowel sound and all succeeding sounds. 15.Rhythm is communicat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yllables 16.Image refers to the element in a poem that sparks off the sen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ense experience through language

英美文学鉴赏

1.The work that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medieval English society and created a whole gallery of vivid charact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s Geoffrey Chaucer’s The Canterbury Tales. 2.Geoffrey Chaucer is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3.The verse form of heroic couplet was introduced into English poetry and employed in the poem with true ease and charm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by Geoffrey Chaucer. 4.The Canterbury Tales presents a whole gallery of vivid characters, the team of pilgrims,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cluding 31 members altogether. 5.Generally, Renaissance refers to the intellectual movement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4th and mid-17th centuries, its essence was humanism. 6.English Renaissance Period was an age of poetry and drama. 7.William Shakespeare’s writing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three main sources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while the other two are Greek and Roman myths, and the Bible. 8.William Shakespeare leaves a great body of literary works to the world, including 37 plays, 154 sonnets and 2 narrative poems. 9.In reading Shakespeare, you must have come across the line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by Hamlet in Hamlet. 10.“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Shakespeare, “Sonnet 18”) The word “this” refers to poetry. 11.Shakespeare’s four great tragedies include Hamlet, King Lear, Othello, and Macbeth, usually considered as some of the finest work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12.In Romeo and Juliet, Shakespeare’s humanism is evidently seen in his praise of human love and in his defiance of feudal discord. 13. A sonnet is a poem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with rhymes arranged according to a certain definite patterns. 14.Francis Bacon’s words,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different books as well. 15.The Glorious Revolution in 1688meant the supremacy of Parliament,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England and the triumph of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liberty. 16.Metaphysical poetry refers to the works of the 17th-century writers who wro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ohn Donne, with the general theme of carpe diem. 17.John Donne in his poem“The Flea” claim that killing the lover, the flea and thus committing sacrilege constitute “three sins”. 18.Epic is a long verse narrative on a serious subject, told in a formal and elevated style, and centered on a heroic or quasi-divine figure on whose actions depends the fate of a tribe, nation or the human race. 19.Enlighteners believed that freedom, democracy, and reason are the primary values of society. 20.In Robinson Crusoe, Defoe traces the growth of Robinson from a naive & simple youth into a mature & hardened man, tempered by numerous trials in his 28 years of living on a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