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肩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肩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肩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肩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肩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肩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一、手三针、足三针、肩三针(四肢组合穴)各是哪几个穴位

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3、肩三针是:肩髃、肩髎、肩前。

手三针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另外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

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笔者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足三针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

《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笔者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弦,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文有关。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

记述。

肩三针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肩髃: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即是本穴。《针灸甲乙经》:“在肩端两骨间”;《千金要方·诸风》:“在两肩头正中”;《循经考穴编》:“膊骨端上两骨罅间,举臂平肩陷中(一云当微前些),下直对曲肘缝尖,须搁臂纵或转手插腰,缓缓下针。”

功效: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祛邪解热。

主治:古代记述:肩中热、肩冷,指痹臂痛,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痛,臂细无力,筋骨酸疼,风湿搏于两肩,四肢热。近人报道:中风偏瘫,高血压,肩关节周围炎,荨麻疹。

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的第14个穴位。肩后三角肌上部,肩峰后下方,举臂外展时呈凹陷处。主治:古代记述:肩重不举、臂痛、中风偏瘫。近人报道: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

肩前:经外奇穴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肩前穴的主治疾病为:肩臂痛、臂不能举。

据笔者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1988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

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适应症范围,手三针、足三针也是这样。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

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三、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

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于手三针、足三针,即手三穴、足三穴的经脉循行线路见图。

作者曾作过一个统计:手足三阳经共218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130个;手足三阴经共91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 个,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个,任脉没有穴可治上述病症。全身合计大约有196个穴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夏杂的了。

笔者在临证时凡见到上述诸症状,不论其发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针、足三针进行治疗,一般的不加配穴。当然,就用这6个穴位的适应证,可能不如196个穴位之广泛;但就笔者的经验来讲,上述范围的病症绝大多数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历来的针灸大家,无不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即使辨证准确,选穴得当,而针刺手法不合疾病的法度,也难收到预期的疗效。针刺手法,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题,不是光凭书本上讲的,或者他人口说的什么手法就能轻易掌握的。一个针灸医生要想掌握住古代针灸大家所陈述的那么多的灵活多变的针刺手法,并达到娴熟自如的境地,必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体会,潜心领悟才行。真是谈何容易!针刺手法可见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巧问题。据历来的针灸书籍所介绍的手法甚多,一般的临床针灸医生很难掌握住其运用技巧。手三针、足三针虽然也讲究手法,但是却很简单,只要是针灸医生或略知道一点针灸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能运用于临床。

四、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

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

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

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

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笔者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五、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

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

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

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六、关于手三针、足三针疗效机理的探讨

传统的针灸疗法,一般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先确定主治穴位,次列配穴,再拟定针刺手法。如治肩周炎,有的针灸医生取肩贞、肩髃、肩井,再配以合谷、外关、手三里等;有的则取肩贞、臂臑,配以合谷、外关、曲池等;入针以后一般都是让患者静坐着(笔者称之为静针),每隔三五分钟行针一次,或再加以温灸,或加以电针器,过20~30分钟起针。而用手三针治疗肩痛,如肩前痛只针间谷,肩后痛只针中渚或后溪,整个肩部均痛者,针间谷、中渚,或配后溪,针后一定要让患者活动,寻找疼痛的角度和姿势,而无需留针,一般不会超过2分钟。

笔者经过数以万次的观察,发现用静计(即让患者坐着不动针刺)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远不如动针(针后让患者带针活动笔者称之为动针)之疗效快速。因为不通则痛,静针的通力缓慢而且强度太小,针后加活动就是增强和加大其经络之气的通行之力,使疗效快速而稳当。只有针在手指掌部和足趾跖部或耳、鼻、面部、头部,肢体关节才能够活动。凡是针刺在肌肉松紧度较大的穴位都会影响肢体和关节的活动度,因一动针即弯曲。笔者的观点是否”井蛙之见”,请同道们去验证。

人之一身,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365穴,在人体形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的而又有理有序、有条不紊的信息网络,这个网络内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人身的一呼一息,一举一动,都要有经络来去连络支配、控制、调整。针刺就是用针刺入经脉上的穴位内,而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已知十二经脉的气血的多寡是不一样的: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手少阳、足少阳、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阳此六经为多气少血之经脉;手厥阴、足厥阴、手太阴、足太阴四经为多血少气之经脉。各条经脉的气血多少虽不相同,但却说明了每条经脉都与气血运行有关。如同长短深浅不同的水沟一样,都有或宽或狭或深或浅的水流。气为阳有质而无形,血为阴有形而又有质。这两者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地构成人体的内在物质基础,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凝。气行之速,血相应地行亦速,气行之缓,相应地血行亦缓。

由此推想,气与血在人体的经络之中必须达到一定的态势,即阴平阳秘之势,人身才会达到正气充盈,病无以生的佳境。经脉中气的状态,与气速、气量、气质三者有关。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江水一样,流速、流量、流质构成了江水的水势;针刺穴位就是向被针刺的经络求得这种可以流动并带有一定的力和量的气态,即“得气”状态,借以达到气行血行,使结者开、淤者消、凝者散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针刺某经络上的一个或两个穴位,使该经络激发出足以达到疗效目的之气态,起决定作用者是针刺的力度。针刺力度的强弱与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密切相关的。手法问题是一个技巧问题,十个书法家,用同一支笔,同样的墨汁,同样的宣纸,要他们写同一种字体的同一首诗词,其不同就会显示出来。针刺也是这样,小小一支银针其治疗效果如何,不能不说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题。在多次的骨质增生学习班上,笔者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和演示手三针、足三针的针刺方法和手法,绝大多数人都能较好地运用于临床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有一部分人疗效就较差。由此看来针灸医生的针刺技巧决定着治疗效果的优劣。

因此可以说,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针刺的质量。

笔者体会,用针刺治疗痛症,取穴的多少,与针刺的质量并不成正比例;针刺时间的长短与针刺的质量也不成正比例。在治疗上述痛症时,笔者在很多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或两个穴位,三个穴位同取者很少。取一个主要穴位,按照笔者所述的上述针刺方法进行针刺,哪怕是只有几秒钟,只要激发起经络在瞬间的单位时间内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达到了治疗能量,即达到了一定的气态,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反之,如果选用三四个穴位,或者更多的穴位,留针30分钟,但激发不出经络在相应的单位时间内释放出治疗能量,则疗效是比较差的,甚至毫无疗效。

因此,笔者认为,用针刺治疗痛症,取穴越多,留针时间越长,往往疗效越差;特别是让患者固定在一种姿势而不让其活动的长时间的留针,则疗效会更差。因为这种静止给经络的疏通带来了阻力。

笔择推想,针刺止痛,是针刺经络上的穴位激发起经气,经气传入大脑,大脑立即进行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整合,这一过程即是大脑的兴奋过程。兴奋属阳、属动,动则通,通则不痛。兴奋的质量越高,通的速度就越快,越快带来的冲击力越大,借着这一瞬间的冲击之力,使淤消结散疼痛

消失,缓解,减轻。

既然有兴奋的快速强烈,就有兴奋的缓慢低弱;快速强烈属阳,缓慢低弱属阴。如兴奋不起来,就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气态,就会被阴所抑制,就冲不开痛结,而止痛的效果就差,或者根本无一点效果。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靳三针疗法 一、临床辩证分型: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硬瘫和软瘫两大类,硬瘫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亢进,上下肢内收,握拳难张;软瘫者多表现肢软无力。 二、选穴:以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头部都选用“颞三针”和“四神针”,在患肢主要选用“手三针”和“足三针”,其他的穴组或穴位则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来加减选用。 1、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加用面瘫针。 2、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用舌三针。 3、共济失调、视物不清:加用脑三针。 4、听觉障碍、耳鸣不止:加用耳三针。 5、举臂困难、肩周痹痛:加用肩三针。 6、下肢无力、迈步艰难:加用股三针。 7、站立垂足、跟不着地:加用踝三针。 三、补泻原则和方法:和传统针刺补泻原则一样,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用浅刺或浮刺),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补之。” 中风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硬瘫,在头部的穴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手法,进针后每隔5~8分钟行手法1次,每治疗1次最少要行手法4或5次;硬瘫者多为虚实夹杂,在肢体的穴位多用“导气同精”的手法(即“平补平泻法”);健侧肢体也要安排刺之,起到“以生气导死气”的作用。在行手法时嘱患者使意念在患肢。 四、补泻手法的说明: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肌张力较高的硬瘫患者,可用补泻手法。较常用的有疾徐补泻,亦称提插补泻,方法是:在该穴位深度的1/2部位候气(主要指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当针下沉紧时为得气,即将针插入穴内深层,稍停,随着将针分三次提回穴位的1/2部;再候气,再作第二次行针,此为泻法,适用于硬瘫实症。如肌张力一般,病肢软弱则应用补法,即在针进入穴位的浅层部位候气,当针下沉紧得气时,即将针分三次缓慢进入穴位的底部深层,稍停,并将针一次提回到穴位的浅层;再候气,作第二次行针,此为补法,适用于软瘫症。 五、穴位解说及针刺方法: ㈠、头部主要穴组 ⑴、颞三针:⒈、定位:头颞侧部、耳尖直上,人发际上2寸是颞Ⅰ针,在颞Ⅰ针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Ⅱ针,向后旁开1寸为颞Ⅲ针。 ⒉、解说:“颞三针”刚好位于颞部,颞Ⅰ针的下方有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和足少阳胆经的率谷穴,前者为手足少阳之会,后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耳尖直上入发际的颞侧,是手足少阳经所分布的区域,也是治疗中风的首选区域。颞Ⅱ针和颞Ⅲ针位处颞Ⅰ针之前后,覆盖整个颞部,增强对颞部的刺激。“颞三针”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熄风,清肝泻胆,鼓舞少阳升发之机,有利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另外,从解剖上来看,颞骨比其他头骨都薄,其骨缝最密集(经研究发现,接近骨缝处的穴位,其针感及针刺效应都非常好。头部腧穴针刺效应的产生多与骨缝的传导有关,并且该处的神经血管非常丰富,对针刺刺激也非常敏感)。 “颞三针”主要治疗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它位于(大脑)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范围。“颞三针”多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弱智、脑瘫、偏头痛、面

电针肩三针治疗肩周炎102例临床观察

电针肩三针治疗肩周炎10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1-29T14:56:29.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1期供稿作者:张登容 [导读] 近日来因受凉疼痛加重,夜间尤甚,左肩活动受限,不能用左手穿脱衣服和洗脸 张登容(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R24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1-0266-02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俗称漏肩风,是以肩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好发于中老年人,故又称五十肩,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年来在我针灸门诊采用电针肩三针治疗了102例肩周炎患者,均收到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为100%。现将治疗情况如下,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02例肩周炎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53例,发病年龄以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最多,共83例,占81.3%;49岁以下19例,占18.7%;其中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30岁,干部42例,工人42例,其他的农民18例;病程最短者15天,最长者3年多。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以患者肩部的肩三针(肩颙、肩髎,肩贞)为主,阿是穴(压痛点),臂臑为辅。风偏胜者加风池,肩井;寒偏胜者加TDP照射;湿偏重者加足三里,曲池,阴陵泉。 2.2 方法 选用3寸毫针,在患肩局部常规消毒后,刺入肩颙,由浅入深直透泉穴,然后针其它穴位。每次取8—10个穴位,得气后,在每根针柄上接上电针治疗仪的导线,选好低频脉冲电流的波形和频率,从小到大调节电流量,以患者能忍受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冷痛者加TDP 照射。 2.3 疗程 每日电针一次,连续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二日,又续作第二个疗程,最多继续作了四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肩关节疼痛消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显效—肩关节疼痛消失,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 有效—肩关节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功能活动得到改善; 无效—经治四个疗程,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与治疗前一样。 3.2 疗效结果 102例患者中痊愈63例,占61.8%;显效34例,占33.3%;有效5例,占4.9%;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时间最短者3次,最长者40次。 4 典型病例 陈清,男62岁,干部,2008年7月10日就诊。主诉:左肩部疼痛时重时轻已有8个月之久,曾服中西药和局部封闭,疼痛未解。近日来因受凉疼痛加重,夜间尤甚,左肩活动受限,不能用左手穿脱衣服和洗脸。查:左肩关节处明显压痛,上举内收,后旋均受限,局部喜热恶寒,不红不肿,舌苔薄白,舌边有瘀点,脉沉紧。本病因风寒入络日久经络受阻,气血淤滞所致的寒痹肩凝证(肩周炎)。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养血柔筋为主。 处理:电针肩三针、阿是穴、臂臑、风池、肩井、曲池,方法同上,经TDP照射30分钟,一日一次。嘱患者早晚活动患肢,并上举爬墙壁十次。电针10次后,疼痛缓减,夜能入睡,患肢功能亦得到改善;电针20次后,患肢梳头洗脸,穿脱衣服自如,又继续电针5次后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5 体会 5.1 肩周炎实属祖国医学中的痹证范畴。正如《金匮要略,中风节病篇》云:“但臂不遂,此为痹”是也。痹者,闭寒不通,不通则痛也。《内经·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志合而为痹”,又说“痹,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所以本病多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本病的发生何以五十岁以上的之最多呢?《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这说明人生半白之年,肝肾虚衰,经脉气血衰少,六淫之风寒湿邪易趁虚而入,而手三阳经脉分布在肩关节上面,就首当其中,邪留该处,凝带经脉,经气不通故痛,疼久邪留连于筋骨,凝滞不用,故上肢不遂也。 5.2 电针肩三针可促进三阳经脉之气血运行,活血通淤;加TDP照射,更能温经散寒,祛风除温,活血化瘀,电针由浅入深直透极泉,手法到位,深度到位是治疗的关键。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须配合功能锻炼,局部保暖,方能提高疗效。

张显臣手足三针新解

张显臣手足三针新解 手足三针新解 1、使用的工具:1.5寸普通针灸针。腰突病人针足可用3寸针。 2、治疗的部位: 手取穴姿势:半握拳,拳间隙轻插入可入筷子一根。治疗范围主要在臀以上。 间谷(食指掌骨桡侧缘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交界处)简称-----间主治(意思为主要治疗范围)为前(即身体的前方的疼痛或疾病)中渚(手背无名指小指最高骨嵴向手腕2.5cm)简称-----中主治为中(腰旁痛) 后溪(小指外侧掌横纹最凸处)简称-----后主治为后(颈肩腰腿痛多数在身体的背面所以后溪是关键) 足取穴姿势:自然平放。治疗范围主要在臀、髋及以下。 太冲(足背大趾二趾跖骨汇合点前下方3的凹陷处)简称-----太主治为内 内庭(足背二趾三趾赤白肉际后的凹陷处)简称-----内主治为中 足临泣(足背四趾五趾跖骨汇合点前下方的凹陷处)简称-----足主治为外 寻找技巧:在大体范围之内用一类似火柴棍似的物体点按寻找最为酸胀的点。 3、治疗的技巧。 治疗前记录和明确疼痛,尤其是功能障碍的程度(什么动作不能做),在针后可以观察效果。 A、进针:进针时不捏针柄,而是捏住距离针尖的1cm处,可保证针体不打弯。 速度快,保证穿过皮肤的有效时间短,将疼痛降到最低。 进针前左手拇指按一下穴位,以对骨面做到心中有数。 方向:间、后为垂直进针,中、太、内、足为斜行进针。 倾斜30度是指针体与皮肤夹角为30度(感觉45度更好)。 倾斜的方向是:中渚为顺间隙向手指刺,太、内、足为向踝部刺。 左右之分:取患侧,中间痛的按照男左女右进行。双侧肢体或躯体疼痛可同时针双侧。 B、手法:得气要领是刺入后,深度3cm左右。到达深度后进行快速捻转提插(捻三下提插一下----简称捻三提一反复二次),因为是痛症,即实证,应用泻法,捻转方向正反都可以,速度要快,提插无限度,只要不把针尖提到皮外就可以了,速度也要快。要求出现酸麻胀针感。

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

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 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学员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因此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并希望让本法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足三里 (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 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1.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3)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4)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患者取坐位,先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靳氏肩三针(肩、肩前、后各约2寸)相应穴位,针以泻法为主。先针肩穴,针刺前先用拇指重按此穴,使患者肩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余两穴针刺方法相同。再根据症状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泽;肩前侧痛配手三里、足三里,肩外侧痛配外关、阳陵泉;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臂肌肉萎缩配血海、三阴交。诸穴留针30min,留针时肩三针及局部穴位运用电针(疏密波)。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 2.2 穴位注射 患者取坐位,医者先采用、按、揉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主要放松肩关节周围及三角肌,约3~5min。然后对肩井、肩、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天宗等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约1min。再用弹拨法针对粘连点,进行弹拨,弹拨后轻轻按摩肌肉,以缓解疼痛。接着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采用前弓后箭步,双手紧紧夹持住肩关节,用运肩法前后运动肩关节。运用摇肩法活动肩关节数圈,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对肩周炎后期粘连较重者使用扳法: (1)上方扳法:医者站于患者侧前方,双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缓缓向上拔起; (2)内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患肢搭另一肩,医者固定其搭肩手,一手托其肘部,用力向上推之; (3)外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以右侧为例,左手肘点压其肩井穴,右手握患者二、三、四指,将患肢向上抬起的同时,左肘用力下压; (4)后伸扳法:以右侧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方,将患肢背伸,右手拉患者右手,向左牵拉的同时,并上抬旋转患肩,左手托其左肩,以防患者由于疼痛发生摔伤。最后用抖搓手法,结束治疗。在针刺结束后施行,疗程同针刺疗程。

白头发的机理

白头发机理 理论:肾之华在发,血之荣以发,发为血之余。肾主脑,脑为髓之海,发者脑之华,故肾衰则发堕,肾盛则发长,脑髓减则发白,气血衰则发白而落。 发白主气血衰,肝肾阴虚,气虚血亏;青少年白发而兼见肾虚症状者,乃肾精不足之征,若伴有心虚症状者,是劳心、耗神伤血之症。 全身性毛发变白,多见于白化病;局限性片状白发,多见于白癫风。 血不足者发黄。 头发稀疏多因血虚风燥。 头发脱落见于血燥,脂溢性皮炎、斑秃、伤寒、麻风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 头发一般地联结起来如穗状,主血衰、小儿疳积、营养不良症。 肥胖者头发稀少,提示患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冠心病、秃顶,瘦者发长,将会耗气血、影响智力。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机理与临床探讨(摘要) 张显臣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痊愈。 手三针:后溪、中渚、间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穴连线的中点,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以上三个穴位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足三针:太冲、内庭、足临泣。 适应症: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疑难痛症有突出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1、针前准备:患者握成虎拳,稍松驰一点,过紧进针不畅利,会加重疼痛;太松针感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针具常规消毒,快速针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针体刺入到一定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至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患处。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一针一穴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 肩周炎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以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针灸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是针灸肩部的穴位,如肩三针等,配合电针、TDP照射、拔罐等方法,虽然也有较好的效果,但取效较慢,难收速效。 我在临床上治疗肩周炎常运用一针疗法,但是不同的病人我针的穴位也不一样,常常一针扎下去,许多病人的疼痛立刻缓解,活动即刻改善。一些亲眼目睹的年轻医师和跟我上门诊的学生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说得好,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肩周炎的经络辨证方法,早在《灵枢·经脉第十》和《灵枢·经筋第十三》等篇中已经有较详细的论述,我用的一针疗法的方法,多半是从《灵枢》无字中求字悟出来的,只不过是这些记载的现代验证而已。”下面谈一谈我常用的穴位。 (1)阳陵泉 我原来治疗肩周炎,最常用的穴位就是阳陵泉,用阳陵泉治疗肩周炎其他医师早有报道,我也是看了别人的报道后才试用了此穴,果然效果不错。 医案 我刚工作没几年的一天下午,本医院的一位老职工因右侧肩周炎来诊,但不巧,她要找的几位老大夫都休班,诊室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她便说要不你给我针针吧,说着便开始脱上衣。 我说您不用脱,躺在床上就可以了,我在她左侧的阳陵泉处找了个很显著的压痛点,使劲按压了几下,然后说您活动一下肩部试试,她试了下说好一点,我说我数一二三,数到三的时候您大声咳嗽同时活动肩部,等我说到三的时候我把针扎了下去,等病人咳嗽和活动完了后,告诉我,你这个小大夫怎么这么厉害,怎么一针下去咳嗽几声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呢! 解析 针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阳陵泉治肩周炎。

平衡理论指导下的手法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100例疗效分析

平衡理论指导下的手法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100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20-04-01T14:30:08.424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期作者:孙佩宝 [导读] 根据平衡理论指导进行手法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V A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盲人推拿门诊部江苏南京 210001) 【摘要】目的:探究平衡理论指导下的手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9年5月我门诊部收治的2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平衡理论指导进行手法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V A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理论指导下的手法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值得应用。 【关键词】颈肩腰腿痛;手法推拿;平衡理论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3-0214-01 颈肩腰腿痛是常见的一系列疼痛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以慢性劳损起病,早期症状不明显,疼痛偶发且程度较轻,可自行缓解,因此患者往往忽视疾病危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反复,最终病灶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关节功能受限[1-2]。中医手法推拿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案之一,笔者近年来在平衡针灸理论指导下,尝试通过手法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5年1月—2019年5月之间我门诊部收治的2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包括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39~68岁,平均51.4±5.9岁,病程3~12年,平均6.8±1.9年;对照组包括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41~66岁,平均51.1±6.3岁,病程2~11年,平均6.5±1.7年。两组基本资料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包括推拿、?压、点穴、弹拨、分筋理筋等,手法由轻到重,先采用揉法、?法进行局部组织放松,促进血液循行,之后逐渐加重力道,进一步放松患部肌肉,缓解痉挛,纠正关节错位并解除粘连。肩关节疼痛可用分筋理筋、弹筋拨络、点穴按压等方法进行处理;腰部疼痛可采用?法、扳法解除神经根受压问题;风湿性疼痛以痛点按压、点穴按压及弹筋拨络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每次治疗时间10~30min,连续治疗14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按照平衡针理论,进行手法改良,遵循远道、巨刺、交叉、定位取穴的基本原则,以指代针,颈部疼痛取颈痛穴、腰部疼痛取腰痛穴等,同时遵循上病下治、左病右治的思想,探寻远端痛点及条索状、结节状痛点,采用弹拨按压的方法进行处理,缓解粘连,减少肌肉痉挛,例如右侧肩髃穴周围疼痛,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可在左侧胯部取髀关穴进行弹拨按压,每个穴位1~3min,每次治疗时间20~30min,连续治疗14d。 1.3 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评价疗效[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100/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76/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

按:安徽张显臣医师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因为这些病很常见,所以特转帖给各位针灸爱好者参考!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张医师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 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 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肩周炎特效治疗知识

肩周炎的特效治疗 1 治疗肩痛的经验用穴 对于肩痛,个人喜欢使用对侧外踝直下的赤白肉际处,直刺0.5-1寸,再在同侧根据疼痛的部位加一针牵引针,比如太阳部位疼痛加后溪、太阴部位疼痛加鱼际、阳明部位加二间、少阳加中渚。疼痛时间久的可以加健侧董氏奇穴肾关(阴陵泉下2。5寸),针1-2寸。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肩,一般一次就可以见效。据本人观察,效果优于肩痛穴和条山穴,请爱友们试一试。 2 综合治疗肩周炎-----肩周炎的最佳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 1:肩三针加艾条温灸 2:TDP烤患处 3:推拿治疗 4:中药外敷:川乌30 草乌30 肉桂30 干姜30 樟脑30 赤芍20 南星20 白芷20 甘松20 吴茱萸10 威灵仙50 细辛30 川芎15 玄参15 以上药打粉,高度醋调至糊状,用伤湿止痛膏固定。贴敷于肩峰部位,不超过24小时,有时皮肤敏感的人会有过敏现象,可嘱其在略痒时即行揭掉。一般一贴即见明显效果,每天一贴7天一疗程。 另外肌肉劳损、关节冷痛、扭伤24小时后此方均适用。 5:锻炼 (1)蝎子爬墙:让病员侧面面站立靠近墙壁,在墙壁上面一高度标志,以手指接触墙壁逐步向上移动,做肩外展上举动作,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逐日增加上臂外展度数。也可在屋柱上装一滑车挂绳牵,一端系着患肢病员以健侧上肢向上向下牵拉另一端绳子,来帮助患侧肩关节的锻炼活动。 (2)耸肩坐姿或立姿态双手叉腰,用力上下缩头耸肩,每次耸15下。每日2次 (3)下垂摆动练习:躯体前屈,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双下肢自然下垂,然后做前后摆动练习(和左右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以肩关节有轻度疼痛不诱发肌肉痉挛为宜。 3 动态针刺法治疗原发性肩周炎50例 治疗方法 令患者抬臂寻找痛点,在痛点出现时保持抬臂状态不动,取28号、3寸毫针在痛点进针,沿三角肌肌纤维方向针刺,约刺入2.5寸左右,然后令患者重复使其出现疼痛的抬臂动作,反复这一动作不少于50次。当该痛点消失,新的痛点出现时,以同一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另患者侧卧,患肩在上,以同一型号的毫针针刺患侧肩髃、肩髎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痛点。针毕,以电艾灸仪灸疗各痛点,留针30分钟。最后,在痛点行拔罐治疗10分钟,治疗5次后统计疗效。 疗效观察 50例病人中,痊愈(患肩随意各方向活动时无痛点出现)32例,占64%(其中,经1次治疗即获痊愈者13例,经2次治疗痊愈者17例,经3次治疗痊愈者2例);显效(患肩活动时疼痛轻微,可以忍受,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肩夜间疼痛消失)12例,占24%;有效(患肩疼痛有一定程度的减轻)6例,占12%;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0例。总有效率100%。

肩周炎的诊断和针刀治疗

肩周炎的发病特点为慢性过程。初期为炎症期,肩部疼痛难忍,尤以夜间为甚。睡觉时常因肩怕压而特定卧位,翻身困难,疼痛不止,不能入睡。如果初期治疗不当,将逐渐发展为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上举,呈冻结状。常影响日常生活,吃饭穿衣,洗脸梳头均感困难。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肩臂局部肌肉也会萎缩,患者极为痛苦。 四、肩周炎的治疗原则 肩周炎的治疗原则是针对肩周炎的不同时期,或是其不同症状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肩周炎有哪些症状 (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尤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沟为甚,少数呈肩周软组织广泛性压痛,无压痛点者少见。 (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肩周炎针刀治疗

专业篇针刀治疗肩周炎

【专业篇】针刀治疗肩周炎 【适应症与禁忌症】 除一般禁忌症外,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冻结肩均为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体位】 由于针刀闭合型手术部位的不同,可选用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等体位。以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为准。 【体表标志】 肩峰肩峰是肩胛冈向外侧的延伸部和最外侧点,覆盖在肱骨大结节的上方。该处是韧带和肌的附着点,但骨面上无肌跨越,故肩峰位于皮下。沿肩胛冈向外侧触摸,肩胛冈的最外端即是肩峰,易于扪及。肩峰下点,即在骨凸的下端定点。 喙突在锁骨中、外1/3交界处的前下方25mm处,可扪及一圆形骨凸。也可沿腋部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向上扪之,该间沟的顶端之骨凸即是。大结节肱骨上外侧端,正对肩峰之下的骨凸。小结节肩峰下内侧、大结节内侧的骨凸即是。结节间沟大小结节之间,并可扪及一条粗大的肌腱。 【定点】

依病变不同可定点于以下各点: ①肩峰下点定1点,松解肩峰下滑液囊的粘连及关节腔的粘连。 ②喙突点定1点,松解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和喙突下囊的粘连。 ③肱骨小结节点定1点,松解肩胛下肌腱和腱下囊的挛缩和粘连。 ④肱骨大结节点松解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腱和腱下囊的挛缩和粘连。 ⑤结节间沟点定1~2点,松解肱横韧带即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 ⑥肱骨小结节嵴点定1~2点,松解背阔肌肌腱的止点。 ⑦肱骨大结节嵴点定1~2点,松解胸大肌肌腱的止点。 ⑧小圆肌起点定1点,即肩胛骨外侧缘背面中1/3处,松解小圆肌肌腱的挛缩。 ⑨大圆肌起点定1点,即肩胛骨外侧缘背面下1/3处,松解大圆肌肌腱的挛缩 ⑩冈上肌、冈下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处痛点,其处理方法与肌损伤同。 【针刀操作】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甘草医友会第305期,每天一期,陪伴你的成长一个有趣、有料、有态度的中医I导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把补中益气汤列为治疗内伤的首选方,可见此方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特别好,把患者辨证要点、用方指征、剂量加减甚至服药时间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一首好方,就是应该发挥它最大的用处,推荐收藏。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作者/张显臣编辑/小甘草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一)顽固性呃逆 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

(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 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1979年8月17日求治。见患者面黄浮肿,四肢欠温,行动气喘,舌淡胖,边痕明显,

【精选】张显臣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及案例

张显臣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及案例 目前掌握这种疗法的人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不言之秘了吧?否则为什么张先生在二十年前讲过很多次课后我们后学者竟闻所未闻,网上也找不到呢?多亏我的同学买过他的《杂病论治》,看后对其“手足三针”理论深入研究、临床运用发现果然神妙,向我介绍并提供给了我这部分资料。我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给大家共同学习、使用,愿各位将其发扬光大。 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 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肩周炎用这6个穴位都很有效

肩周炎用这6个穴位都很有效 肩周炎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以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针灸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是针灸肩部的穴位,如肩三针等,配合电针、TDP照射、拔罐等方法,虽然也有较好的效果,但取效较慢,难收速效。 我在临床上治疗肩周炎常运用一针疗法,但是不同的病人我针的穴位也不一样,常常一针扎下去,许多病人的疼痛立刻缓解,活动即刻改善。一些亲眼目睹的年轻医师和跟我上门诊的学生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说得好,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肩周炎的经络辨证方法,早在《灵枢·经脉第十》和《灵枢·经筋第十三》等篇中已经有较详细的论述,我用的一针疗法的方法,多半是从《灵枢》无字中求字悟出来的,只不过是这些记载的现代验证而已。”下面谈一谈我常用的穴位。(1)阳陵泉 我原来治疗肩周炎,最常用的穴位就是阳陵泉,用阳陵泉治疗肩周炎其他医师早有报道,我也是看了别人的报道后才试用了此穴,果然效果不错。 医案

我刚工作没几年的一天下午,本医院的一位老职工因右侧肩周炎来诊,但不巧,她要找的几位老大夫都休班,诊室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她便说要不你给我针针吧,说着便开始脱上衣。 我说您不用脱,躺在床上就可以了,我在她左侧的阳陵泉处找了个很显著的压痛点,使劲按压了几下,然后说您活动一下肩部试试,她试了下说好一点,我说我数一二三,数到三的时候您大声咳嗽同时活动肩部,等我说到三的时候我把针扎了下去,等病人咳嗽和活动完了后,告诉我,你这个小大夫怎么这么厉害,怎么一针下去咳嗽几声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呢! 解析 针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阳陵泉治肩周炎。 至于先按压看看有无疗效再扎针,这也是《灵枢》的方法叫“按已刺”,即按压穴位症状减轻了后再针刺,按压有效,针刺自然效果就更好了。我的体会是,压痛点多在对侧阳陵泉下0.5寸再稍后处,具体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 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也不是我的发明,这叫随咳进针,

针灸治疗肩周炎30例

针灸治疗肩周炎30例 发表时间:2011-09-02T11:23:23.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于华红[导读] 肩周炎中医又称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多发于40到60岁的中老年人。 于华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50000)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424-01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针灸治疗肩周炎。结果痊愈15例,显效9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肩周炎以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在治疗上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各不相同,针灸治疗肩周炎有着安全、价廉、疗效显著等特点,且无毒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地运用。 【关键词】肩周炎针灸治疗 肩周炎中医又称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多发于40到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以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功能障碍为主。日久可导致患侧肩部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经脉和经筋,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为其本,风寒湿邪侵袭或外伤致气血瘀滞是其标,在治疗上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各不相同,其中针灸治疗疗效较佳,且无毒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女17例男13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2岁,本组患者均为单侧型病程最长两年最短一个月,均有明显的肩痛及压痛,疼痛夜间加重甚则夜不能寐,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及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 1.2 临床表现 1.2.1 眩晕:眩晕是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1.2.2 头痛: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 1.2.3 视觉障碍:少数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现象。 1.2.4 突然摔倒:当病人颈部旋转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摔倒。临床特征是:发病时病人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 1.2.5 根性症状 (1)颈部症状: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 (2)肩部症状:双肩发沉;肩部酸痛胀痛;颈部肌肉痉挛,按压颈部有疼痛,有时疼痛剧烈;劳累、久坐和姿势不当加重; (3)背部症状:背部肌肉发紧、发僵,活动后或者按摩后好转; 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以2寸毫针针刺患肩对侧阳陵泉,进针一寸半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同时配合患侧上肢运动运动幅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度。行针十分钟后起针。出针后取患肩肩髃,肩前,肩贞,臂臑,曲池为主穴进行针刺,配合辩经取穴,手阳明经证痛以肩前为主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痛以肩外侧为主者取外关,手太阳经证痛以肩后侧为主者取后溪。常规进针,施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治疗后嘱患者做功能锻炼,如患肢的爬墙动作,患肢后旋背手动作及外展动作,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肩能承受为度以增大患肩的活动范围,10日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 痊愈15例,疼痛消失,患肢运动自如,随访一年未复发。显效9例患肢疼痛明显减轻,患肢活动轻度受限,但未恢复正常。好转6例,肩部疼痛较治疗前减轻,关节活动较治疗前进步。总有效率达100%。 4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以脏腑虚寒、经络阻滞为基本病机,从脏腑而言本病属本虚标实证,多由于正气虚弱或外伤劳损后风寒侵袭肩部,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足少阳经循行路线过肩,且肩部为手三阴、手三阳经及部分足经经筋结聚之所,根据上病下取之原则选筋会阳陵泉能调和气血、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止痛通经,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配合局部取穴,以疏通肩部局部经络气血,此外加上辩经取穴增强治疗针对性以提高疗效。 中医认为肩周炎发生的原因不同,致病有寒、热、虚、实之别,邪气侵犯的经脉及病变的部位不同,所以只有在中医八纲辨证与循经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下,才能得到满意疗效。针和灸都是根据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通过体表的穴位,施行一定的操作手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的功能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单用针刺或灸法,但联合应用更为普遍,针灸治疗手法也很多。 5 预防保健 5.1 适当增加工间休息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增加工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以增强全身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5.2 配合日常的颈椎病辅助工具增强颈椎肌肉,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 5.3 合适的枕头对预防和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习惯侧卧者应将枕头充塞到面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 5.4 平时应防止颈部外伤及落枕,以免颈椎韧带损伤,使颈椎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 5.5 加强颈部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霞.针灸治疗肩周炎180例临床观察.温州医学院学报,1994;24(1):4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