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 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23-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格1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要成分。腰围是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指标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分,松解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的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 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三、肥胖的病理生理学

1.脂肪分布腹部肥胖在男性更为常见,髋部、臀部周围的外周脂肪更多见于女性。如脂肪主要在腹部和腹腔内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更易合并代谢综合征。目前认为腰臀比男性>1.0、女性>0.8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

中、糖尿病的一项强的预测指标。

2.代谢综合征肥胖患者多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伴有腹型肥胖、血脂代谢异常、血糖升高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以及其他特点,MS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代谢综合征的新诊断标准(表3)。控制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将有益于MS的预防。

表3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3.呼吸系统

(1)功能残气量下降:肥胖能够影响膈肌及胸腹部运动,进而导致功能残气量降低、区域性肺不张和肺内分流增加。全身麻醉使这些变化更为明显,肥胖患者麻醉后功能残气量减少50%,而非肥胖患者只减少20%。功能残气量的降低导致肥胖患者耐受呼吸暂停的能力下降。

(2)肺顺应性下降:胸壁和腹部脂肪堆积、肺动脉血容量增多导致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增加。当肥胖患者仰卧位时,肺顺应性降低和气道阻力增加更为明显。少数病态肥胖并伴有心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本无法耐受仰卧位,仰卧位可导致致死性的心肺功能衰竭,称为肥胖仰卧位死亡综合症(obesity supine death syndrome)。

(3)静息代谢率、氧耗及呼吸做功增加:因体重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多,肥胖患者需增加分钟通气量来维持血中正常的二氧化碳,使得呼吸做功增加。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OSA的定义为睡眠期间呼吸暂停时间大于10秒,睡眠期间可有频繁出现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肥胖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肥胖患者睡眠时周期性地出现部分和完全的上呼吸道梗阻,可有频繁出现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而部分的上呼吸道梗阻导致低通气,所以此概念也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OSAHS).OSAHS患者即使是轻度镇静也可以引起气道的完全塌陷和(或)呼吸暂停。慢性夜间低氧血症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和(或)右心室衰竭。

患者的OSAHS很容易漏诊。一项针对170例拟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术前只有15%的患者被诊断为OSAHS,但通过术前检查却发现有76%患者合并OSAHS。因此。建议高危患者术前进行多导联睡眠图检查以发现OSAHS。

4.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肥胖患者患轻度至中度系统性高血压的几率比瘦者高3-6倍,50-60%肥胖患者患高血压。其机制与胰岛素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及细胞外体液容量有关。高血压若未控制可发展为离心性和向心性混合的左心室肥厚,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体重减轻可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除高血压。

(2)冠心病:肥胖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证据不足。冠心病在中心型肥胖患者中更常见。年轻的肥胖患者可见其单支血管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右冠状动脉。

(3)心力衰竭:肥胖是心力衰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机制可能是容量超负荷和血管硬化导致心脏结构性和功能性改变。心力衰竭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4)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紊乱和传导系统脂肪浸润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如房颤发生率增加1.5倍,同时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随着BMI增加,QT间期延长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5)消化系统

(1)肝胆疾病: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多合并肝功能异常,因此选择麻醉药物时,应关注其对肝功能的影响。肥胖患者发生胆囊和胆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倍,其中胆石症常见。

(2)胃排空及胃食管反流病:肥胖本身并不是胃排空延迟或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肥胖患者在平卧位时,腹内压明显升高,合并胃容量的扩大,围术期发生反流误吸的可能性增高。

6.血栓形成肥胖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增加心肌梗死、卒中、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肥胖女性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是体重正常者的10倍。术后的高凝状态持续时间可能超过2周,预防血栓形成的时间长短要考虑手术类型和BMI.

7.其他肥胖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制,乳腺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及食管癌发生的风险增加。肥胖患者围术期感染发生率增加,称为肥胖炎性综合症。肥胖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还可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周围神经病变症状。骨关节炎和退行性关节病趋势与肥胖的流行密切相关,此类患者手术时需特别关注。

四、药理学

1.最常用的体重名词

(1)全体重(total body weight ,TBW):即患者实际体重。

(2)理想体重(ideal body weight,IBW):按照正常体脂比,随着年龄变化,可由身高和性别近似计算。男:身高-100(cm)女:身高-105(cm)

(3)瘦体重(lean body weight,LBW):即去掉脂肪的体重,最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LBW(kg)= 9270*TBW(kg)

6680+(216*BMI(kg/m2)) (男性)

LBW(kg)= 9270*TBW(kg)

8780+(244*BMI(kg/m2)) (女性)

(4)校正体重(adjusted body weight,ABW):调整体重的计算考虑到肥胖者的瘦体重和药物分布容积的增加。ABW(kg)=IBW+0.4(TBW-IBW) (kg)

2.常用药物剂量的计算肥胖相关的生理学变化可导致许多药物的分布、结合及消除发生改变,证据显示肥胖者麻醉药物分布容积的变化并不相同,不能统一定量,麻醉药物计算依据详见表-4.肥胖患者对吸入麻醉药的脱氟作用增加,吸入地氟烷或七氟烷较异氟烷或丙泊酚苏醒更快。

五、肥胖的治疗

肥胖的治疗可分为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随着临床认识的提高,肥胖症治疗手术越来越多,较常见的手术方式有Roux-Y形吻合胃旁路术、腹腔镜下的可调节性胃囊带术、腹腔镜下袖套式胃切除术、空回肠旁路或胆胰分泌转流术,其中不同手术方式各有利弊。肥胖治疗性手术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取决于年龄、性别、BMI、并存疾病、手术类型及复杂程度、外科医师和手术中心的经验。最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狭窄形成、肺栓塞、白血病、胃脱垂及出血等,较少见并发症有伤口裂开、疝气、血肿形成、淋巴囊肿和继发线排出等。某些手术方式可出现营养性并发症及倾倒综合征。

六、麻醉管理

(一)术前评估

所有肥胖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应着重于对呼吸系统、气道及心血管系统的评估,同时应重点识别和筛查OSAHS和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减肥手术死亡风险分层(obesity surgery mortality risk stratification,OS-MRS)同样适用于肥胖患者非减肥手术,4分~5分的患者术后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表5)。对于肥胖患者,还应评估其外周静脉置管是否容易,超声引导肘前静脉置管相比中心静脉置管更可取。

表5减肥手术死亡风险分层OS-MRS(同样适应于肥胖患者非减肥手术)

1.呼吸系统评估常规进行困难气道的评估,如肥胖面颊、颈围大小、头颈活动度、颞下

颌关节活动度、舌体大小、张口度以及Mallampati评分等。据估计约10%肥胖患者存在面罩通气困难,1%肥胖患者存在气管插管困难,应做好困难气道的准备。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应尽量识别提示呼吸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还需要进行规范的血液检查、胸部X线、肺功能检查等。若患者存在以下征象:①呼吸空气下脉氧饱和度<95%

②FVC<3L或FEV1<1.5L③休息时伴有喘息④血清碳酸氢盐>27mmol/L,需考虑呼吸系统

疾病,并且立即行动脉血气分析。如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45mmHg,提示存在呼吸衰竭,则麻醉风险相应增加。

术前可行STOP-BANG评分(表6)筛查OSAHS患者,并推荐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或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 )治疗。未诊断的OSAHS患者和不能耐受CPAP治疗的患者术后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而能够很好同步CPAP治疗的患者,术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2.心血管系统评估

心血管系统病史采集应询问患者有无胸痛、劳累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疲劳和晕厥及睡眠时体位。肥胖患者因体型原因,伴有左心室或右心室衰竭的体征常难被发现,如颈静脉压增高、心脏杂音、啰音、肝大、外周性水肿等,很难被发现。应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血管状况,还可通过评估患者活动耐力,并发症以及预期手术部位和时长,进行心肺运动试验预测术后并发症风险。心电图检查可提示右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梗死。经胸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估左、右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及鉴别肺动脉高压。

(二)术前用药

肥胖患者的术前用药包括降压药、抗焦虑药、镇痛药、抗胆碱能药、抗生素以及预防吸入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降压药物建议连续服用至术晨。苯二氮草类药物可用于术前镇静和抗焦虑,但由于肥胖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梗阻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术前用药中应尽量避免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或小剂量使用。术前可应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减轻误吸的危害。应根据手术种类和手术部位决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肥胖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早期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术前即开始抗凝治疗。

(三)术中管理

1.人员及设备准备 OR-MRS>3分的肥胖患者术前建议请麻醉科会诊,4分~5分的肥胖患者的麻醉最好由高年资且相关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师实施,同时建议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操作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除了必要的相关设备外,手术室设备准备包括特殊设计的手术床、腿架及手架、体位垫、大号血压袖带、紧急气道抢救车、长穿刺针、超声等。超级肥胖患者及伴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压疮和神经损伤更为常见因此应特别注意肥胖患者的体位及重点部位皮肤保护。

2.麻醉方法选择

(1)区域阻滞:如条件允许,区域阻滞相比于全身麻醉更可取,可作为首选。区域阻滞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麻醉及周围神经阻滞。如需合并镇静,则镇静深度应控制在最小,且严密监测。肥胖患者因脂肪组织过多区域阻滞失败的几率高,可能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如加长的腰麻针和硬膜外穿刺针。同时超声的应用可以使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椎管内麻醉应用瘦体重计算局麻药剂量。肥胖患者不易耐受平卧位或头低位,需警惕椎管内麻醉过程中发生低血压及低氧血症。

(2)全麻:肥胖患者的全身麻醉具有风险性,术前应与患者和外科医师详细讨论麻醉计

划包括所有的风险、优点、全麻替代方法,也要讨论术后需要CPAP、 BIPAP或机械通气进行呼吸支持的可能。

麻醉诱导:诱导推荐采用头高斜坡位,即保持外耳道水平与胸骨切迹水平齐平,上肢远离胸廓(图1)。如采用静脉诱导插管,尽量使用起效快及代谢快的麻醉药物,同时需充分给氧去氮。肥胖患者面罩通气采用V-E手法相比于C-E手法失败率更低,且能够产生更高的潮气量(图2)。可在插管期间采用经鼻给予高流量氧气(15~70L/min)的技术来延长患者缺氧时间。环糊精( sugammadex)作为罗库溴铵的特效拮抗剂,应保证随时可取以应对紧急情况。同时应备有紧急气道处理车,提供抢救用插管设施,如声门上装置、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光棒和抢救药等

麻醉维持:最好使用在脂肪组织内蓄积最少的药物。丙泊酚持续输注或吸入性麻醉药物均可用于麻醉维持,血气分配系数低的地氟烷和七氟烷优于异氟烷。但应特别注意诱导后及时给予维持用药,避免术中知晓。提倡术中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局部麻醉和阿片类药物。

通气管理: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肺氧合功和气道压力。关于机械通气,容量控制或压力控制模式均可。适当增加患者的吸入氧浓度(>50%),采用中低水平的PEEP(5~10cmH2O)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肥胖患者术中和术后的氧合功能。对于术中采用高浓度氧通气仍难以维持充分氧合的患者,采用间断肺膨胀复合PEEP的方式可能有效。推荐动脉血气监测列为病态肥胖患者监测的常规。预防气压伤可通过及时调节呼吸机相关参数及完善肌松来实现。

液体管理:肥胖患者所需液体应根据其瘦体重来计算,以达到等量补液的目的。肥胖症和心室舒张期功能障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合并心脏病的患者,不能很好耐受较大的液体负荷,更易发生肺水肿。

麻醉监测:外科手术范围和并存疾病情况是决定监测项目选择的主要因素。肥胖患者需进行常规心电图、外周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如不适合进行无创血压监测或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应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于有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或合并其他内科情况的患者,术中可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和肺动脉导管置管,以连续评估容量状态及必要的心脏功能。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特别是全凭静脉麻醉下,以避免麻醉药物过量。建议术中采用肌松监测。

拔管管理:肥胖患者拔管后发生气道阻塞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应在肌松监测下指导应用肌松拮抗剂,使患者在清醒前恢复肌力,恢复足够的潮气量,在清醒下半卧位拔管。拔管前应常规做好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的准备,并准备好行双人面罩辅助通气,同时做好紧急气道处理的准备,如喉罩、再次气管插管等。肥胖患者离PACU时,必须评估患者无刺激时有无低通气或呼吸暂停体征,至少观察1h未出现这些征象以及吸空气下脉搏氧饱和度达到所需水平,方可返回病房。

肥胖伴有睡眠呼吸暂停者麻醉安全守则如下:情况允许下尽量避免全麻或使用镇静剂;应用短时效药物;监测麻醉深度,特别是全凭静脉麻醉下,以减少麻醉药过量;术中建议应用肌松监测;提倡应用局部阻滞及多模式联合镇痛;苏醒期保持头高位;出室前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3.术后管理如果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提示术后需考虑加强监测:a.术前存在并发症;b.存在高危因素(OS-RS 4~5分或器官功能受限);c.依据手术情况(手术部位、程度)考虑需加强术后监测d未经治疗的OSA且需要静脉应用阿片类药物患者。

所有行手术的肥胖患者术后均应持续氧疗以维持术前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并保持半卧位或端坐位。若患者家中已应用CPAP,术后自主吸氧不能维持氧合,则恢复CPAP。患者术后24~48小时内预防性应用 BIPAP(12cmH2O吸气压,4cmH2O呼气压)可以显著改善FVC、FEV1和氧合。

4.术后镇痛对大多数患者,采用神经阻滞镇痛、硬膜外镇痛可取得理想镇痛效果,并缩短康复时间。不推荐使用肌内注射镇痛药物,因为其药代动力学不明。如以上镇痛方法不适合,可采用静脉阿片类药物行PCIA。行PCIA患者要密切关注呼吸抑制的可能,特别是合并OSA患者。推荐联合应用对呼吸抑制小的药物,如右美托咪定和对乙酰氨基酚。

5.血栓预防肥胖是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2010年国际健康护理组织提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策略:术后早期活动、间歇压力泵、弹力袜、放置静脉滤器、抗凝药物。肥胖患者使用弹力袜证据不足,若使用需注意合适的压力,避免血管阻塞。现有证据不推荐常规使用静脉滤器。抗凝药物的使用由患者危险因素(长期制动、年龄>60岁、肿瘤、脱水、静脉血栓家族史、肥胖等)和手术危险因素(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类型等)决定,高风险患者建议术前12h即开始低分子肝素预防直至完全恢复活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应用剂量与体重相关,可参考HAT( haemostasis, anticoagulation, thrombosis)委员会提

出的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剂量标准(表7)。

表7 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剂量标准

6.术后并发症肥胖患者的伤口感染率是普通人的2倍。对于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和经长时间手术的肥胖患者术后常需机械通气。横纹肌溶解是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肥胖低血压、制动、长时间手术、脱水等是高危因素。若患者术后出现深部组织疼痛(特别是臀部),要提高警惕,尽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浓度,若升高应积极行液体复苏、利尿、碱化尿液以防止急性肾损伤。

七、特殊注意事项

1.肥胖患者单独应用镇静药物也会引起气道堵塞,需提高警惕。不建议外科医师单独进行镇静操作。

2.肥胖患者进行急诊手术,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对于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非常重要。

3.肥胖患者进行日间手术,相关风险较正常人增高。参考日间手术患者筛选标准。

4.孕产妇肥胖患者更易发生产后出血、深静脉血栓、手术时间延长、感染等并发症,增加胎儿肩难产、臂丛损伤、锁骨骨折及先天性神经管发育缺陷等风险。同时肥胖孕产妇多为困难气道,需给予特别重视。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在下面正文的前四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麻醉质量控制的定义、目的、原则和方法。接下来的四个章节将介绍麻醉质量控制的具体 内容,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器械的选择与维护、麻醉过程管理和 术后麻醉质量监测与评估。在最后一个章节中,我们将讨论麻醉质 量控制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一、定义 麻醉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麻醉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 监控,以提高麻醉病人的安全性、满意度和临床效果的一项专业工作。 二、目的 麻醉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优化麻醉管理的各个环节,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效果,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三、原则 1.以病人为中心:麻醉质量控制的工作应以病人的需求和安全 为首要考虑。 2.多学科合作:麻醉质量控制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麻醉科、外科、护理等。

3.系统性和持续性:麻醉质量控制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并持续地进行监测和评估。 4.标准化和规范化:麻醉质量控制的各项工作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 四、方法 1.麻醉前评估 a.病史采集: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对麻醉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b.身体检查:全面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发现潜在的麻醉风险。 c.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血液、尿液等检查,评估病人的生理功能。 2.麻醉器械的选择与维护 a.器械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病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器械。 b.器械维护:保证麻醉器械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按照规定进行清洁和维修。 3.麻醉过程管理

a.麻醉引导:根据病人的需求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 醉药物和麻醉技术。 b.麻醉监测: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情况。 c.麻醉记录:详细记录麻醉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为麻醉质 量评估提供依据。 4.术后麻醉质量监测与评估 a.术后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术后并发症。 b.麻醉效果评估:评估病人的麻醉效果,包括镇痛效果和 术后恢复情况。 五、难点和挑战 麻醉质量控制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包括麻醉操作的复杂性、病人个体差异的影响、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六、建议和展望 为了进一步提高麻醉质量控制的水平,我们建议加强麻醉科的 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此外,我们还希望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麻醉质量控制的难题。 附件: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得定义 肥胖就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得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得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就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得衡量指标,即患者得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得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得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得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kg/m2 为肥胖(表1)、BMI就是一种较为粗略得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得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得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就是BMI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得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得长度,就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得最简单、实用得指标。脂肪在

身体内得分布,尤其就是腹部脂肪堆积得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得关联、腰围得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得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得危险度,见表2、CT与MRI可以较精确得测定体脂得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得 体重指数与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得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她健康问题。 二、肥胖得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得发展与膳食结构得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得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与4.8个百分点。

肥胖病人的麻醉管理_文档_(3)

【关键词】肥胖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麻醉;综述 第70章过度肥胖病人的麻醉 随着经济发展,饮食结构改变,我国的肥胖人数将日益增多。肥胖人常伴随重要脏器生理功能改变及并存相关疾病,有碍健康,增加麻醉及手术的风险。肥胖引起的解剖异常也给麻醉管理带来困难。本章主要讨论肥胖人的生理改变及麻醉应考虑的问题。 第1节肥胖的定义 既往对正常的体重标准多沿用Broca指数,即按身高(cm)-100=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标准体重(kg),但该指数缺乏身高与体重的联系。近年来公认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表示体重标准更切合实际,现已普遍用于衡量肥胖的标准。体重指数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即BMI(kg/m2)=体重(kg)/身高(m)2,例如:一个体重70kg,身高1.7m 成人的BMI是24kg/m2。标准体重男性的BMI为22kg/m2,女性为20 kg/m2。BMI≤25kg/m2属正常,BMI26~29 kg/m2为超重(over weight),相当于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BMI≥30 kg/m2而体重尚未超过标准体重100%或45kg者为肥胖(Obesity),BMI>40 kg/m2,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0%以上者,为病态肥胖(morbid obesity)。大部分病态肥胖病人的动脉CO2分压(PaCO2)仍在正常范围,属单纯肥胖;但有5%~10%病人可出现低通气量及高CO2血症,即所谓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症(obesity-hypoventilation syndrome, OHS)或匹克威克综合症(pick-wickian syndrome)。 第2节肥胖对生理的影响 一、呼吸系统 肥胖病人胸腹部堆积大量脂肪,胸顺应性降低,膈肌升高,功能余气量(FRC)、肺活量(VC)及肺总量(TLC)减少。FRC减少主要是由于补呼气量(ERV)减少的结果,而余气量(RV)并未改变,这对功能余气量和闭合容量(CC)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闭合容量是小气道开始关闭时的肺容量,肥胖人的闭合容量并未发生改变。当远端无通气肺泡仍有灌注时,便产生通气/灌注(V/Q)失调,静脉血掺杂增加,氧分压降低(PaO2)。 脂肪组织代谢活跃,肥胖人的大量脂肪组织必然增加氧耗量及CO2的产生。由于代谢与体重和体表面积呈线性相关,所以肥胖人基础代谢仍在正常范围。为了呼出增多的CO2以维持体内正常的CO2分压(Pa CO2)、驱动厚重的胸腹部,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 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23-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格1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要成分。腰围是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指标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分,松解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的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 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三、肥胖的病理生理学 1.脂肪分布腹部肥胖在男性更为常见,髋部、臀部周围的外周脂肪更多见于女性。如脂肪主要在腹部和腹腔内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更易合并代谢综合征。目前认为腰臀比男性>1.0、女性>0.8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麻醉学专家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诊断、处理等达成共识。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特殊患者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目前服药情况。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 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可分为失血量监测、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和出凝血功能检测。失血情况应实时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

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以获得更多信息。目前可用的血栓粘弹性检测包括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等。 建议在术中设定适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并监测可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使用。如果没有VHA监测条件,建议在确定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进行SLT监测。术后进行VHA监测有助于分析术后出血原因并指导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对于有出血史、血小板功能减退疾病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术前应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在术中和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减少创伤和心脏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并减少血制品输注。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VHA在内的方法,它们均比较快捷和简便。不再推荐使用出血时间检测,因为它受到影响的因素太多。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1.基本原则与理念 2.临床麻醉 3.疼痛治疗 4.重症监护 5.复苏与急救 6.麻醉科建设与管理 四、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意义与影响 五、结语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麻醉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提高我国麻醉学的临床水平,规范麻醉诊疗行为,保障患者安全与舒适,我国于2017 年发布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本文将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详细解读。 二、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麻醉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

果。从1997 年开始,我国开始制定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至今,我国已发布了多个版本的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1.基本原则与理念 本部分内容强调了麻醉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舒适化、快速康复等。同时,要求麻醉医师遵循人文关怀理念,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临床麻醉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临床麻醉的各个环节,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选择、麻醉药物使用、麻醉监测、麻醉管理、麻醉后复苏等。对于各类手术的麻醉处理,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3.疼痛治疗 本部分介绍了疼痛治疗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以及各类疼痛疾病的诊疗策略。同时,强调了疼痛治疗中的患者教育与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重症监护 本部分内容包括:重症监护室的设置与设备、患者评估与监测、常见危重症的诊疗规范、复苏与急救技术等。旨在提高我国重症监护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 5.复苏与急救 本部分重点介绍了心肺复苏、创伤复苏、急性中毒救治等急救技术,以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 2.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3.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 4.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正文 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 麻醉学是一门涉及手术、急救和其他医疗过程中疼痛管理与生命体征监测的学科。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在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规范麻醉学的临床实践,提高麻醉质量,我国自 2006 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中国麻醉学指南。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主要包括 以下方面: 1.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的病史、生理状态、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的麻醉状态。 2.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全身麻醉等。 3.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确保患者安全。 4.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进行预防,并在发生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麻醉术后管理:对患者进行术后疼痛管理,并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1.增加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评估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安全意识。 2.对麻醉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细化,提高了麻醉操作的规范性。 3.扩大了麻醉监测与管理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4.增加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提高了麻醉质量。 5.强调了麻醉术后管理,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我国麻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指南,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提高麻醉医师的业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15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

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

肥胖手术患者麻醉管理制度范文

肥胖手术患者麻醉管理制度范文 肥胖手术患者麻醉管理制度 1. 引言 肥胖症是一种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慢性代谢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容易导致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对于那些难以通过保守治疗手段减轻体重的肥胖患者,手术减肥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肥胖患者与正常人群在麻醉管理上存在许多差异,使得麻醉过程对医务人员来说具有挑战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肥胖手术患者麻醉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2. 肥胖患者的麻醉风险 肥胖患者的麻醉风险相对于正常体重的患者更高。主要原因有: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易导致呼吸道阻塞;气道通气和肺功能受限,易发生低氧血症;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不全等。因此,肥胖患者在麻醉管理上需要特别注意。 3. 麻醉前评估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对肥胖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呼吸道评估、心血管评估等。尤其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麻醉相关的危险因素。通过评估,麻醉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状况,为麻醉手术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4. 麻醉方法选择

肥胖患者的麻醉方法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特点。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腰麻和神经阻滞麻醉等。全身麻醉适用于需要较大手术范围和深度麻醉的患者;腰麻适用于手术部位较低的患者;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手术范围较小和较浅的患者。麻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法。 5. 呼吸道管理 呼吸道管理是肥胖患者麻醉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肥胖患者的呼吸道结构异常,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和通气不畅。因此,在麻醉手术中需要特别关注呼吸道的通畅。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气道辅助装置、合理调整头位、采用正压通气等。对于极度肥胖患者,可能需要辅助气道管理,如经口气管插管或经皮气管穿刺等。 6. 心血管管理 肥胖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负荷增加,容易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等。必要时还需要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此外,肥胖患者由于脂肪组织过多,药物的分布和代谢也会受到影响,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 7. 镇痛管理 术后镇痛管理对肥胖患者来说尤为重要。肥胖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因此,在术后需要采用有效的镇痛措施。常用的方法包括静脉镇痛、局部麻醉、口服镇痛药物等。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最合适的镇痛管理方案。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

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2020)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于金贵,马正良,马爽,王月兰,仓静,邓小明(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卞金俊(共同执笔人),左明章,申乐,冯艺,朱涛,刘进,米卫东,苏帆,李天佐,李刚,李金宝,李博,张卫,张加强,欧阳文,赵国庆,类维富,徐国海,郭曲练,黄宇光(共同负责人),章放香,黑子清,嵇富海,鲁开智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于红刚,王邦茂,王洛伟,戈之铮,方莹,令狐恩强,任旭,杜奕奇,李延青,李兆申(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李锐,邹晓平,张澍田,陈卫刚,陈幼祥,金震东,宛新建,胡冰,胡兵,钟良,党彤,徐红,郭强,智发朝,冀明 消化道内镜诊疗技术是消化道疾病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但可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及不适感。随着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消化内镜诊疗的舒适需求也日益增加[1-3]。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开展了镇静/麻醉下的消化内镜操作,业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需要认识到镇静/麻醉本身具有较高风险,有些并发症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为了规范消化内镜诊疗麻醉/镇静的适应证、禁忌证、标准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我们在2014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来技术、设备和药物的新发展和临床数据的更新,在广泛征求麻醉和消化内镜医护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新一版的专家共识,以利于我国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安全普及和推广,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定义及目的 消化内镜诊疗的镇静/麻醉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痛药及相关技术等,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观痛苦和不适感,尤其可以消除患者对检查的恐惧焦虑感,提高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度,同时为内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大部分患者对消化内镜操作具有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检查过程中易发生咳嗽、恶心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少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和配合完成消化内镜操作,从而使内镜医师无法明确诊治相关疾病。消化内镜下诊疗的镇静/麻醉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从而提高患者对于内镜操作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消化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消化内镜医师提供最佳的诊疗条件[3]。 二、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实施条件 (一)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场所与设备要求 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除应符合常规消化内镜的基本配置要求以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每个诊疗单元面积宜大于20m2,若空间有限,最低不应小于15 m2[4]。 2.每个诊疗单元除应配置消化内镜基本诊疗设备外,还应符合手术麻醉的基本配置要求,即应配备常规监护仪(包括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供氧与吸氧装置和单独的负压吸引装置、静脉输液装置、常规气道管理设备(麻醉机或简易呼吸囊、麻醉咽喉镜或视频喉镜、口/鼻咽通气道、喉罩和常用型号气管导管等插管用具)和常用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等以及常用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经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消化内镜操作时间较长或高危患者还应配有麻醉机,宜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创动脉压和血气分析监测设备。 3.具有独立的麻醉恢复室或麻醉恢复区域,建议麻醉恢复室与内镜操作室床位比例不低于1:1,并根据受检患者数量与镇静/麻醉性质设置面积。其设备应符合麻醉恢复室的基本要求,即应配置常规监护仪、麻醉机和(或)呼吸机、输液装置、吸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以及急救设备与药品等[5]。

2019减重代谢外科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

2019减重代谢外科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肥胖症人口快速增多。减重手术成为快速、有效治疗肥胖症及其代谢性疾病问题的重要手段。减重代谢外科虽已发展 半个多世纪,然而相对外科学其他领域,其研究工作尚未成 由于减重手术的复杂性,规范的围术期处理对保证手术安全,促使患者快速康复至关重要。为此,中国硏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经验丰富的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共同制订《减重代谢外科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9版)》,旨在为从事减重代谢外科的临床医师提供围术期处理依据,促进减重代谢外科临床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1麻醉风险评估与处理 11麻醉前评估

评估内容除常规麻醉外,需针对患者的呼吸系统进行评估,重点识别和筛查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 OSA) 的患者。 1-1-1风险评估 应用减重手术死亡风险分层表(obesity surgery mortality risk score , OS - MRS)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1.1.2 =道评估 包括面颊、颈围、头颈活动度、颠下颌关节活动度、舌体大小、张口度以及马氏评分等,需要针对面罩通气困难的患者进行准备。患者动脉CO2分压>45 mmHg(1 mmHg二0.133 kPa)提示存在呼吸衰竭,其麻醉风险相应増加。 1.1.3OSA 筛查

采用STOP - Bang量表筛查合并OSA的患者并通过血气分析、睡眠呼吸监测检查了解患者OSA程度。 1・2麻醉前处理 麻醉前处理包括降血压、抗焦虑、镇痛、抗胆碱能、抗感染、预防吸入忸市炎和深静脉血栓。术前使用抗焦虑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呼吸暂停、上呼吸道阻塞、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故应谨慎使用。麻醉前常规使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在患者清醒插管时应加大剂量。 1.3麻醉术中处理 1.3.1人员资庾 OS - MRS 3 ~4分的患者由主治医师实施麻醉;OS - MRS 4~ 5分的患者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实施麻醉。 1.3.2麻醉方法 (1) 区域阻滞。超声引导下行区域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显著减少术中镇痛

2022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2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肥胖的科学有效防治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至关重要。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分别对中国肥胖流行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面临的挑战、筛查和诊断、治疗、全生命周期防控、全社会参与综合防控策略进行总结,并提出科学建议。关于个体层面的肥胖预防,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体质量的自我监测 定期监测体质量变化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措施之一,要经常关注自己的体质量,预防体质量增长过多过快。成年后总的体质量增长最好控制在5kg以内,超过 10kg则相关疾病的危险将增加。对已有超重/肥胖的个体应控制体质量增长或降低体质量。 研究显示,将减少体质量5%~15%及以上作为体质量管理的目标,有利于减少多种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2 .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体质量管理的关键,需要从食物摄入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为核心,不同人群应按照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前提下设计平衡膳食,逐步

达到膳食中的脂肪供能比20%~30%,蛋白质供能比10%~2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尽量控制在50%~65%. 健康体质量管理及肥胖防控的膳食建议: (1)保证膳食能量来源和营养素充足,三餐合理 A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保持在合理水平。 A食不过量,达到能量平衡或负平衡,维持健康体质量。 ⑵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结构 A增加全谷物消费,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A在保证充足蔬菜摄入的前提下,增加深色蔬菜摄入。 A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豆类及其制品摄入。 A增加新鲜水果摄入。

⑶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 A改变较为单一的、以猪肉为主的消费结构。 A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水产品类、低脂或脱脂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 A适量摄入蛋类及其制品。 ⑷控制油、盐、糖和酒精等摄入 A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烹饪油不超过25-30g,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A戒烟戒酒。 A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减少含糖饮料,鼓励足量饮水。 需要以食物摄入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为核心,不同人群应按照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前提下设计平衡膳食,逐步达到膳食中的脂肪供能比20%~30%,蛋白质供能比10%~2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尽量控制在50%~65%. 3 .身体活动 适量的身体活动是体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居民应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推荐了一般成人的身体活动量,以达到健康获益;中国《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推荐儿童应进行适宜的形式多样的身体活

2022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全文)

2022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全文) 手术治疗肥胖症及代谢性疾病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现已公认手术是快速、有效、持久地减轻体重与治疗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关于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一起来看最新专家共识怎么说? 术前管理术前检查与评估 全面且详细的术前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必要时应该邀请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符合手术适应证、有无手术禁忌证和围手术期存在哪些风险。 ➤肥胖相关合并症的处理:肥胖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导致多种合并症,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对于这些患者,应密切监测血气、血糖、血压、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术前改善或稳定住各种合并症的病情有利于保障手术的安全。 ➤不良心理和生活行为的处理:肥胖症患者由于体型问题容易出现抑郁的不良心理,以及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行为,严重者可以出现自杀行为。对于这些不良心理和生活行为,医护人员应该多管齐下,一方面需精神心理科医生对患者的异常心理进行疏导,另一方面则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进

行代谢手术。体型恢复至健康水平有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行为。 ➤其他注意事项:术前戒烟。推荐对所有患者术前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具体参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心肺功能训练(如吹气)以提高心脏功能。 术中管理术式选择 目前最常用的术式是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术。对于BMI较高(一般指BMI>45 kg/m2)或合并严重T2DM或存在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胃旁路术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对于血糖正常且没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肥胖症患者,袖状胃切除术更适合。单纯肥胖或合并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常发生压疮和神经损伤,故应特别注意肥胖患者的体位并保护重点部位皮肤。 ➤麻醉管理:肥胖患者存在气道插管困难风险,应做好处理困难气道的准备,随时应对紧急情况,建议配备合适的手术室用品、大号血压袖带、紧急气道抢救车、长穿刺针、超声设备等。术中根据外科手术及麻醉要求,共同维持循环稳定。麻醉维持、通气管理、体液监测等处理措施参考麻醉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pdf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pdf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肥胖问题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本文将介绍该共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并探讨其在肥胖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共识的主要内容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是由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制定的,旨在提供科学、全面的指导,促进肥胖防治工作的开展。该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定义和分类:共识对肥胖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并根据体质指数(BMI)将肥胖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肥胖病人。 2. 危害和风险评估:共识详细介绍了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并提供了风险评估工具,帮助医生和公众了解自己的肥胖风险。 3. 预防和干预策略:共识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包括饮食调整、增加体力活动、行为干预等,旨在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肥胖风险。 4. 个体化管理:共识强调了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性,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二、共识的目标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的目标是全面推动肥胖防治工作,减少肥胖病人的数量,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具体目标包括: 1. 提高公众的认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肥胖问题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2. 加强医疗机构的能力: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疗机构对肥胖防治的能力,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3. 促进跨部门合作:共识鼓励卫生部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肥胖防治工作。 4. 加强科学研究:共识提倡开展肥胖相关的科学研究,推动肥胖防治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三、共识的重要性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解决肥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共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帮助公众和医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肥胖问题。通过提供详细的信息和建议,共识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肥胖的危害,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其次,共识促进了跨部门的合作,形成了肥胖防治的合力。肥胖问题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责任,还需要教育、体育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

2022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摘要 随着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和减重手术的普及,越来越多需要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接受了减重手术。“精准医学”是新一代的医学理念。将“精准医学”的理念引入到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以期在高精度和高效度标准的要求下,将现代外科学理论和技术与传统外科方法综合优化与创新,从而实现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耗费和最佳减重效果。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CSMBS)组织国内部分肥胖与代谢外科领域专家,以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精确术前评估、精准围手术期管理、精细手术操作以及精良术后管理等4个方面的相关问题为导向,围绕36个临床实际问题,在汇总国内外文献证据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和临床经验,制定了《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旨在为我国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减重外科在半个世纪的演进中,历经了从开放到腔镜、从粗放到精细的历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减重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有越来越多的肥胖与代谢病患者接受了减重手术,重新获得了正常生活。然而,对于肥胖和代谢病患者本身而言,手术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也更大,这就要求更加精细的手术操作。“精准医学”作为新一代的医学理念,在改善

人类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该背景下,将“精准医学”的理念引入到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以期在高精度和高效度标准的要求下,将现代外科学理论和技术与传统外科方法的综合优化与创新,以实现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耗费和最佳减重效果[1-3]。但是,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手术操作中,更是渗透到术前的精确评估、围手术期精准管理以及术后精良的管理等方方面面,以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时期全方位科学的管理。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and Bariatric Surgery,CSMBS),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从4个方面共36个临床实际问题,汇总了国内外文献证据,使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通过分析证据,按照GRADE推荐强度分级,形成推荐意见,讨论制定了《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评价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见表1。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中国居民总死亡人数的近90%,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超重和肥胖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当前,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超重率、肥胖率,以及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攀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肥胖问题愈加凸显。自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呼吁各国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肥胖率的上升,尤其倡导要以儿童肥胖防控为着力点。中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与肥胖防控相关的政策和策略,但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肥胖的科学有效防治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至关重要。体重管理、肥胖预防和治疗工作亟需从多方位、多层次的政策、经济、环境、社会和行为因素等方面,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措施。中国现有的肥胖防控相关的共识及指南大多仅针对超重/肥胖人群的治疗,对健康人群的体重管理和肥胖预防重视不够,未做到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覆盖,对肥胖防控应采取的综合措施也未达成全面共识。另外,近年来国际上涌现出诸多关于肥胖的研究,中国

现有的共识和指南尚未全面纳入最新研究成果。 为推动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及肥胖防治工作,结合中国已经发布的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包括2019年发布的《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2021年发布的《中国肥胖防控倡议书》、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机构2021年发布的《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2021年中国专家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中发表的中国肥胖问题系列文章以及国内外其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参考《WHO指南编写手册》等,根据循证医学规范,制定了《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肥胖防控工作提供科学、规范、易实施的操作技术、方法和流程,促进全社会参与,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落实。 《专家共识》包括7章,分别对中国的肥胖流行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及挑战、筛查与诊断、全生命周期预防与控制、临床治疗管理、全社会参与综合防控策略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见附录1、附录2。 1 超重/肥胖防控的重要性 1.1 中国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和趋势 当前,肥胖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居民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呈现明显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