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

巴黎和会

简介: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影响: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凡尔赛体系不但包括对德条约,还包括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纳伊条约》,土耳其的《色丹条约》,但是对土条约遭到土耳其的资产阶级的反对,后来联军被凯末尔打败,最终签定了《色佛尔条约》,由上述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利益,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和会对德国进行的宰割性惩罚措施,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被德国人普遍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高涨,也为后来纳粹势力在德国的登场和希特勒撕毁和约扩军备战提供了口实。英法也因此对德国感到有愧,使得后来绥靖主义盛行。而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原因竟然是一战以后“分赃太少”,以及战后不久的国内经济危机。

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因此,为了协调各国在亚太地区的未解决矛盾,才又有了两年后的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各国目的: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成为凡尔赛条约主要签约者。战争伤害及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法国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凡尔赛条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又称《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华盛顿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

《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一旦遭受别国侵略行动的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条约批准后,英日同盟即行废除。《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同时对日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国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5国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即《五国条约》。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有的岛屿的要塞一律维

持现状,不得建立海军基地或新的要塞,但日本本土和附近岛屿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外。《五国条约》是大国间订立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美国外交的胜利,意味着美国与英国处于同等地位,英国海上优势丧失,同时日本海军的扩大被限制。条约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但不能消除列强间的矛盾。

《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体系的实质是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国际联盟:简称LON或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主要机构有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和国际常设法院。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2个一战协约国及自治领是国联创始会员国,但美国并未参加国际联盟。1920年1月16日,国际联盟第一次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联盟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等少数大国所控制,并成为大国手中的工具。30年代,国联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秋玫瑰革命:1918年10月底发生于匈牙利的以布达佩斯工兵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义者以佩戴秋天的白玫瑰为标志,故名。1918年1月,有几十万人参加全国政治总罢工;2月1日,6万名卡托罗水兵举行起义。各地开始出现工人苏维埃。10月26日,卡罗伊·米哈伊伯爵发布《告匈牙利人民书》,要求结束战争,进行民主改革。10月28日,布达佩斯群众在独立、和平和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下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奥皇查理四世任命卡罗伊·米哈伊为总理。10月30日,布达佩斯各大工厂工人苏维埃发动大罢工,最后酿成武装起义。奥皇慑于革命的压力,任命卡罗伊·米哈伊为总理。11月16日宣布正式成立匈牙利共和国。这次革命结束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400年之久的统治,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赢得了独立。

列宁:本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4年),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省辛比尔斯克市(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市),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俄国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抵抗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是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措施有: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配给制、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实施义务劳动制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国内战争:又称苏联国内战争或对苏干涉战争,是1918年到1922年在崩溃的沙俄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蒙古和波斯。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溃,布尔什维克成立苏维埃政府,和德国停战。1918年3月6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此举激怒了苏联国内和国外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势力,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爆发。主要战斗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其间红军与白军和波兰第二共和国、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国、大日本帝国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导致1922年苏联的成立。

《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一、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政治措施。苏维埃政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这些措施主要有:(1)取消临时政府的警察,建立苏维埃民警;(2)成立新的人民法院;(3)1918年1月28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不久又建立了工农红海军;(4)废除等级制度,施行政教分离、男女平等、各族人民权利平等;(5)为了镇压反革命、怠工和破坏行为,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6)1918年7月,在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苏维埃宪法,它以立法的形式巩固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所取得的成就:如土地国有;工厂、银行、矿山、铁路、航运国有化;对外贸易垄断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民族平等原则等。

2、经济措施。第一,在所有企业中成立工人监督委员会,由工人监督企业,掌握企业的管理与领导;第二,实行企业国有化,苏维埃国家掌握了银行、铁路、外贸、交通运输以及所有的大工业部门;第三,废除外债;第四,根据《土地法令》,在农村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施行土地国有化;后又颁布《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3、对外关系。苏俄根据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接受德国苛刻条件的基础上,于1918年3月3日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德国战败后,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这一和约。

二、粉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18-1920年,是苏俄最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白匪)和国际帝国主义(协约国)联合起来,先后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反革命叛乱和三次武装干涉,

但均以失败告终。至此,苏俄建国初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结束。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粉碎协约国三次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府采取了许多战时措施,如实行义务兵役制、在军队中建立政委制、对18-40岁的公民进行军事训练、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府为了动员国家的一切资源,满足战争的需要而实行的一项非常经济政策。为了扩大和巩固工农联盟,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重新制定了党对中农的政策,由“中立中农”改为“团结中农结成稳固的工农联盟”,以吸引中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简介: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背景: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连年战争使得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战争的破坏加上帝国主义的围剿和反动宣传,而且国内反革命分子的造谣,使得国内的政治局面动动荡不安。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经济危机已发展到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主要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第三,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意义: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问题

1928年10月-1933年1月,苏联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至1937年,又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的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掌握了新技术,国民经济完成了技术改造;小农经济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苏联缩小了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到1937年苏联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

从1938年起,苏联开始施行第三个五年计划,但因二战爆发,被迫中止。

苏联毕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没有先例可循,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未能妥善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

第二,在国民经济管理上,未能正确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施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不利于调动地方、企业与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在农业集体化中,违背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农民负担过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拖了工业的后腿。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和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或“耶卓夫时期”。是指在1934—1939年间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以1934年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一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士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作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为争夺苏联西南之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不仅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争中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

苏联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三•一起义: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起义群众与日本宪兵、警察展开了英勇博斗。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以三•一起义为转折点,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时期宣告结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以工人阶级为先锋的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道威斯计划: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道维斯委员会)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1924年4月9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委员会通过对德国经济调查,拟定了一项解决赔

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的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洛迦诺公约》:又称《凯洛格——白里安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这是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

杨格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因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故名。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取代“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根据该计划,降低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后德国停付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洛桑会议:1932年6月16日,为继续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英、法、意、比、日、葡、南、罗、希、美、德等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美国怕被取消所有战债,拒绝派遣正式代表,只派观察员列席会议。会上,英国主张赔款与战债一并勾销;法国希望只取消战债,保留赔款;德国提出由于经济危机,无法实施杨格计划,要求对德国赔款问题作最后的解决。英、法、意、比等国一致反对德国的意见,要求它仍需付一定数额的赔款。最后达成的协议是7月9日签订的《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赔款额为30亿马克。于37年内分数次付清。除此以外,德国还须偿付杨格及道威斯借款的利息。后来德国连这笔赔款也没有如数偿付,及至希特勒上台后,索性全部取消赔款义务。

一战中的美国

二十世纪初,美国奉行“门罗主义”为国策,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一心一意搞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在列强中并不突出,是个负债累累的债务国,可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下子富起来。它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大捞了一把,大发战争财。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早已准备厮杀的各帝国主义国家便以此为导火线,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至8月28日,英、法、俄、日、德、奥匈帝国等主要列强都加入了这场战争,想通过战争来大捞一把。美国也想掠夺,但它另有打算,它想让其他列强在厮打中相互削弱,然后由它来坐收渔人之利。因此,当战争开始时,1914年8月1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开宣布: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在英、法、俄、日、德、奥等帝国主义打得火热的时候,美国借各交战国对军需物资大量需求,以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机会,拼命扩大工业农业生产,加速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仅4年中,美国工业总产值就增加了381亿美元,达620亿美元,相当于战前的两倍。美国以大批军需物资供应各交战国,使原先的欧洲竞争者(包括英国在内)在经济上依赖于它。

英、法等主要交战国由于大量货物进口和巨大的军费开资,不得不支付给美国大量黄金,并向美国借债,使美国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掌握到自己手里。战争养肥了美帝国主义,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财主,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财政剥削的中心。

美国一面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面在等待交战双方精疲力竭时,寻找借口直接参战,以便战后多捞一点油水。由于它给协约国的贷款多达100亿美元,和协议国关系密切,决定了它要站在协约国方面。1917年4月6日,美国借口德国潜艇击沉其商船而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终,美国作为战胜国又是协约国债主的

身份出现在巴黎和会上,地位当然非同一般了。自此以后,美国开始充当起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子”了。

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柯立芝(1872—1933年),美国总统(1923—1928)。1897年开律师业,两年后步入政坛,任市议会议员。此后历任市长、州参议员、副州长。1918年当选为州长。1920年,他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1923年柯立芝继任总统。他小心谨慎地进行行政改革,并控制住共和党,因而在1924年很容易地赢得重新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获胜。柯立芝时代的特点是:没有危机存在,国家大大繁荣起来。他的一个突出政策是不干涉工商业的事务。一方面实行减税计划,一方面坚持高额保护关税。他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采取一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1928年拒绝再次提名为总统候选人,退隐到北安普顿写自传。

表现: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涨。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1920年中至1921年末短期经济萧条后,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趋于繁荣,其时间从1923年直到1929年,每年生产率增长进4%。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此间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这次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膨胀,特别是汽车、电气工业、建筑业和钢铁工业生产的高涨。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创新纪录。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以致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原因:1、物质基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战给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战双方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充当双方的兵工厂,迅速扩大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此外,美国还在战争期间对英法贷款,并乘欧洲交战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良机,扩大工农业生产,进行商品输出。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这就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发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2、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一战初期,美国忙于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1917年4月参战后又忙于战争,所以无暇顾及陈旧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战后,美国靠在战争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并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一个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当时,运动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泰罗制和福特制。工商企业中几乎每一个部门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学管理,采用装配线作业或流水线作业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还以加强工业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美国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工业部门科学研究工作的加强,推动了新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一战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凭借其在一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以及西欧各国在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实行资本和商品输出。一战后,美国以经济势力渗透取代了英国在加拿大的优势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国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并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盖口号,排挤欧洲国家的资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为美国垄断资本的主要投资场所。美国对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以帮助恢复战争破坏为名,到处运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这样,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增长。美国在夺取新的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注重扩大国内市场。在20年代,垄断资产阶级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门的扩大广告宣传和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当时,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三大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样促进了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隐患:这种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机成风,使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则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孕育着新的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特点

1、的时间特别长。从1929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前后长达五个年头。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并没有出现通常的萧条、复苏和繁荣的发展阶段,而是陷人特种萧条,直至1936年才稍有好转,恢复到1928年的水平。可是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英、法等国家又爆发了新的为危机。

2、的范围特别广。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相互交织,生产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相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逐渐蔓延到殖民地附属国,互相加深,使整个危机不断深化激化,难以靠牺牲其他行业或其他国家来摆脱危机。

3、性特别大。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20世纪初甚至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2/3。西方各国工人失业人数急剧增长。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称之为“大萧条”。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这次危机有两个重要的后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产生了促进作用。

一是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各国干预经济的程度和重点各不相同。

在英美法等国家,民主传统悠久,经济基础仍然比较雄厚,他们可以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主要通过调整经济关系来缓解国内矛盾(如罗斯福“新政)。

在德日等国家,民主制度并不完善,经济力量相对薄弱,封建残余极为浓厚,为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土壤,它们将整个社会生活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通过扩军备战来缓解国内矛盾,以转移人民的视线。二是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先后放弃了传统的自由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的经济战。主要表现为:第一,关税战(市场战)。各国高筑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商品市场。第二,货币战。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实行通货膨胀,建立起英镑区、美元区、日元区等货币集团。德国在一战后剥夺了全部殖民地,用希特勒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生存空间”。意大利是一个“贫穷的资本主义”。日本则资源十分贫乏。与美英法等国相比,德意日没有实力参加经济战,企图依靠武力改变现状,挑起战争,争夺世界霸权来寻求出路,于是,在欧洲和亚洲,先后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年)。生于纽约。18岁时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历史和新闻专业,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实行新政,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领导美国参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63岁时由于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背景: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胡佛政府反危机的失败,直接为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2、1929年10月24日,美国金融界崩溃,股票一夜之间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失业人数猛增。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资本家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3、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为后来罗斯福新政正确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经验。

4、1929—1933年3月年,罗斯福任纽约州长,执行的政策,是他后来实行的“新政”政策的发轫,这也为新政产生了有利条件。

5、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改善经济状况,摆脱晋级危机。

6、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内容: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

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新政的实施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此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这一时期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第二阶段(1935~1939年),此阶段着重改革,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前夕,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为了复兴危机中的美国经济,罗斯福执政后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具体措施: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期间颁布了《紧急银行救济法》《联邦证券法》《银行存款保险法》和新的银行法等。

2、复兴工业。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

3、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5、加强社会立法。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影响: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它本是应对危机而急速作出的政策调整,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仅在美国历史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新政初期以尽快复兴经济为首要目标,它虽然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未能实现经济的完全复兴和公众的充分就业,但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最终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到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新政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广大公众的生活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人的赞许和欢迎,从而缓和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由于经济逐渐复兴,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所以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是没有道理的。

3、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新政实施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所以美国的共和制也称为总统制。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专政。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首先,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虽然这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发展的思想相违背,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自由放任发展已不符合美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经济大危机表明,美国经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在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而

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发展的时候,国家需要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结论。其次,新政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美国修改《中立法》和《租借法案》的诞生

《中立法》的修改

美国中立法的实质内容是军火禁运。但幕尼黑协定之后希特勒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打破了罗斯福原来对欧洲战局的乐观主义,使之感到必须修改欧洲政策。

1939年3月17日,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制订新的中立法,废除军火禁运条款。18日,他又下令将输入美国的德国商品提高关税25%。但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潮仍然十分顽固,国会内围绕是否修改中立法争论很大,后经过辩论,维持原状。

欧战爆发后,罗斯福一面宣布美国中立,一面要求国会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军火禁运条款问题。9月21日,国会特别会议召开,罗斯福发表演说,要求取削军火禁运,但孤立主义竭力反对。经过激烈辩论,罗斯福终于胜利。10月27日、11月2日,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新中立法。11月4日,罗斯福签署新中立法。它规定取消军火禁运条款,改为“现款自购”。这有利于英国抗德。

《租借法案》的诞生

德波战争爆发后,罗斯福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英国抗德。1940年6月11日,丘吉尔致函罗斯福,要求获得美国30—40艘旧驱逐舰。从6月20日起,美国把59支来复枪、1700门大炮、8万挺机枪陆续运到英国。

由于采取“现购自运”办法,增加了英国的负担。罗斯福决定以租借的形式取代“现购自运”。1940年7月,英美在华盛顿举行秘密会谈。9月2日,达成协议,美国将59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空军基地,租借99年。11月5日,罗斯福第三次连任总统,决定给英国全面援助。11月29日,罗斯福发表著名的“炉边谈话”,抨击孤立主义者,正式提出《租借法案》,要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11月30日,美国政府起草了《租借法案》,经激烈辩论,1941年2月8日和3月8日,众、参两院先后通过。3月11日,罗斯福签署。它规定:授权总统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并给予各种方便。第二天,国会拨款70亿美元,用于租借法。

《租借法案》的实施,表明美国废除了中立法,事实上与德国宣战了,它极大地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当然,租

借援助有“重欧轻华”倾向,在全部500多亿美元中,英国占64.65%、苏联23.2%、法国6.6%、中国仅3.2%。

一战后的英国

一战中,英国人员财产损失惨重。战后,英国继19世纪末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和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后,由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海上霸权,“日不落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动荡不安的境地。

首先,1918年底,英国举行战后第一次议会选举,虽然自由党的劳合·乔治担任首相,但政府中的重要职位被保守党占有。这说明,统治英国近100年的自由党势力开始衰落。

其次,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国无产阶级掀起了罢工高潮,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在罢工中,工人们反对英国武装干涉苏俄。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基础上,1920年7月31日到8月1日,一些左翼社会主义党派在伦敦举行英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建立了英国共产党。

再次,爱尔兰独立运动重新高涨。1921年,英国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谈判,于12月签订《英爱条约》,规定爱尔兰南部26个郡成立“爱尔兰自治邦”,作为英国的自治领,而北部6个郡英国实行合并。从此,英国的全称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最后,1920-1921年,英国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危机使英国工业生产下降46%,失业率达到14.8%。危机过后,整个20年代英国都没有出现经济高涨,处于萧条状态,工人罢工继续不断。1921年10月,劳合·乔治被迫辞职,自由党威信扫地,为工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0年代,英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停滞、政局多变、社会动荡。

整个2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出现象其他国家一样的经济繁荣。其经济特征表现为: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债台高筑,出口萎缩;失业率高,经济效益低;农业走下坡路,越来越依靠进口农产品。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英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当地民族工商业开始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而独立发展,对英国是沉重的打击。

第二,长期的世界工厂地位,以及英国的工厂、机器在战时未受破坏,反而造成设备陈旧,不利于技术革新,其产品无力同美、德等国竞争。

第三,英国的海外市场大多在战时被美、日夺走,战后无法收回。

第四,1925年英国恢复了英镑的金本位制,但大部分欧洲国家则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英国商品价格昂贵,削弱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加之各国高筑关税壁垒,使英国商品无法闯入。

经济发展不景气影响到政局,传统的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发生了改变。1923年,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议会中的第二大党。1924年1月,工党领袖拉姆赛?麦克唐纳首次组阁,从此,英国政坛出现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1926年,英国爆发工人总罢工,虽然被保守党的鲍尔温政府镇压下去,但它是英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里程碑。罢工结束后,英国议会通过法律,宣布总罢工为非法。

30年代的英国:

第一,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

第二,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走上保护主义道路。

1931年12月,英国国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规定不列颠与各自治领平等的组成“英联邦”,自治领有权制定自己的法律,但须与英国保留外交和防务方面的一致性。从此,自治领在主权上获得了独立。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了英国与自治领的帝国经济会议,决定建立“英联邦”内的帝国互惠关税制。

第三,国家进行了干预经济的尝试。从1932年起,对农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对钢铁、造船、汽车、电力、化工等工业进行结构调整,降低利率与所得税。最重要的措施是政府出资建住房。由于有这些措施,英国受危机打击较轻,其经济从1932年开始走出低谷。

第四,对外政策上,逐步走上对法西斯侵略纵容、妥协的“绥靖政策”。

丘吉尔: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

1900年参加保守党竞选获胜,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先后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等职。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1946年3月在美国密苏里的富尔顿发表影响重大的遏制苏联、反对共产主义的“铁幕演说”。

不列颠空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德军准备侵入英国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而进行的空战。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便着手对付欧洲北部的英国。诱英妥协失败,希特勒于1940年7月下达全面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此次作战需要首先歼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陆行动的顺利。为夺取制空权,把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赶出英吉利海峡,给入侵扫清道路,并迫使英国屈服。德国空军受命歼灭英国的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空袭。德国空军于8月13日发动对英国的空中攻势。

敦刻尔克大撤退:代号发电机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最终英国仍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大量的部队。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虽然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为日后反攻保留了力量。可是英国派驻在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一战后的法国

法国是一战的主要战场,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尤为严重。战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变成了债务国。但由于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重视战后的重建工作,故战后初期法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地位得到了加强。1919年,激进党与右翼党(如保皇党)联合起来,在选举中取得胜利,组成了以米勒兰为首的国民联盟政府,推行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反对苏俄、企图建立欧洲霸权的政策。

法国无产阶级吸取罢工失败的教训,于1920年12月成立了以马赛尔·加香为首的法国共产党。

20年代,法国经济一反长期相对落后的常态,获得了飞跃发展。同一时期,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处于低潮。

到1930年底法国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危机期间法国历届政府的基本政策是保护法国的金本位制,使法国储存了大量黄金和外汇,具有强大的支付手段。在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法国于1933年7月与比利时、荷兰、瑞士等国建立黄金集团。但金本位的维持,也使法国付出了沉重代价,法郎定值过高,造成出口困难,外贸下降,进口实行配额制,使法国经济走向封闭;同时,限制外资在法国投资,驱逐外籍工人。这一切,并未使法国经济好转,反而使危机延续的时间比他国长,直到1936年法国才进入萧条阶段。

在危机打击下,法国法西斯主义受到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及本国19世纪以来的极端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的影响,比较猖獗。但由于人民力量强大,法国未建立法西斯专政。1935年5月30日,共产党、社会党和其他政党组成人民阵线政府,抵制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由于法国经济长期衰退和政局动荡,法国在对外政策上发生了重大变化。30年代前期,法国面临德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1932年11月,法、苏签订《法苏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法国外长巴都试图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以制止德国的扩张,但这一计划因巴都被刺落空。法国外交被迫走上追随英国,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的道路。

自由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领导的法国反纳粹德国侵略的抵抗组织。1940年6月法国沦亡后,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呼吁人民继续抗战,标志自由法国运动开始。1941年9月建立最高领导机构“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简称“自由法国”),1942年6月改组为“战斗法国委员会”(简称“战斗法国”)。1943年6月联合其他抵抗组织成立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次年法国光复后,成为法国临时政府。

一战后的意大利

意大利本来是德奥集团的成员,一战中权衡利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由于其综合国力无法与其他西方大国相比,战争中屡战屡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战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遍及全国。1921年1月21日,以葛兰西为首的共产主义者退出社会党,成立了共产党,并加入了共产国际。

意大利资产阶级镇压了工人运动后,决定建立独裁统治来代替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他们找到了墨索里尼。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组织了“意大利法西斯战斗团”,很快扩展到意大利北部。其成员都身穿黑衫,故又称“黑衫党”。1921年11月,法西斯党正式成立。1922年10月28日,武装的法西斯党徒组织了“向罗马进军”的行动,得到垄断组织、地主、梵蒂冈的支持。10月29日,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为政府总理,世界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公开建立起来。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残暴统治,激起意大利人民的义愤。国内出现了群众性的反法西斯活动,社会党人、天主教党人和自由党人及其他一些党派,包括共产党,组成了反对派。许多工人、小资产阶级纷纷脱离法西斯党。反对派议员集体退出议会,组成“亚文丁联盟”。

以葛兰西为首的共产党为推翻法西斯,展开了积极的斗争,武装群众。

1925年1月,墨索里尼发动恐怖袭击,镇压反对派,查封所有反对派报纸,许多人被捕入狱。随后,墨索里尼在“合法”的基础上,掌握了行政与立法大权。1926年10月,墨索里尼颁布一系列非常法令,取缔一切非法西斯政党,取消这些党派的议员资格,查禁职工会,实行严厉的书报检查制度。

1929年,意大利政府承认教皇对梵蒂冈的统治权,承认天主教为意大利国教;教皇则承认意大利国王,承认政教分离。这一协定,结束了长期以来教皇与意大利政府的敌对关系,法西斯政权在教会支持下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墨索里尼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扩张政策。

第一,1936—1939年,支持西班牙的佛朗哥法西斯政权。

第二,1936年5月9日,吞并阿比西尼亚。

第三,1939年4月,吞并阿尔巴尼亚。

第四,1939年5月,与德国订立《钢铁同盟》,建立起军事同盟集团。

墨索里尼: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年),意大利法西斯党魁,独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之一。1922年至1943年期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独裁的统治。墨索里尼与德国总理希特勒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意德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194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在逃亡途中被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科莫省梅泽格拉被枪决。后被愤怒的群众暴尸。

一战后的日本

2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政局变化不断,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势力相互倾轧,内阁频繁更替。为了摆脱危机,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军阀主政,寻求对外侵略,使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

一战期间,日本经济一度繁荣。1920年,日本爆发战后首次经济危,导致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苦。1923年9月1日,关东发生7.9级大地震,受害者340万,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政局动荡多变,内阁频繁更替。

1927年,日本再次发生经济危机,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垄断资产阶级扶持军阀田中义一出任首相。田中内阁竭力谋求对外扩张,企图以此转嫁危机。5月,田中出兵山东,干涉国民革命军北伐。6月,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讨论并决定侵华总方针。会后,由田中向天皇呈秘密奏折:“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28年4月,田中内阁再次增兵山东,干涉中国内政,造成了“济南惨案”。6月4日,关东军经周密策划,炸死张作霖。

1929年7月1日,田中内阁倒台,日本很快陷入经济大危机。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经济危机的打击造成日本社会急剧动荡,日本法西斯政权是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由军部在所谓“改造国家”的口号下,通过一系列对外侵略和政策建立起来的。

20年代是日本官僚政治在民主运动冲击下逐步退缩的时期。而法西斯则利用了军队独立于政府之外、在日本政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条件,发展成为取代官僚政治与民主运动对抗的力量。

日本军国主义作为日本政权的一部分,自身直接法西斯化,并成为法西斯势力的核心,使日本法西斯在尚未完全取得政权的条件下就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而天皇制专制制度则使法西斯主义获得了现成的政权基础。

军部法西斯继承了“大陆主义”政策,把目标首先对准被视作日本“经济命脉”和“国防”要地的中国东北。日本军部分裂为两派:“统制派”主张走和平夺取政权、改造国家的道路,由上而下实现法西斯化。“皇道派”主张以政变方式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法西斯政权。

1932年5月15日,“皇道派”刺杀首相犬养毅,建立起以海军大将斋藤实和冈田启介为首的“举国一致”内阁,是军部向法西斯政权的过渡。1933年3月,日本退出国联。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发动“二二六”兵变,袭击首相府,刺杀首相斋藤实,要求建立法西斯政权。但因天皇、海军、重臣的反对,29日,兵变失败。“统制派”控制了军部。兵变后,广田弘毅组阁。军部迫使广田接受了“加强国防”、刷新外交等施政纲领。从此,政府处于军部的控制之下,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正式建立。1936年8月7日,广田内阁召开“五相会议”,确定了全面侵华和向南洋发展的战略计划。1936年11月25日,德日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远东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关东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的日本神奈川县的7.9级大地震,共造成伤亡约25万人,经济损失300亿美元。关东大地震的发生,让日本天皇也受到了震动,两百年以来的江户文化化为灰烬。日本人大感国土之狭小,国土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要开拓生存空间。吞并朝鲜以后,日本瞄上了大而孱弱的中国,特别对中国东三省情有独钟。后来,侵华战争爆发以后,东北被日军占领,先后建立了不少移民村。日本侵华和关东大地震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田中义一:田中义一(1864—1929年9),日本山口县人。陆军大学毕业,继山县有朋之后长州藩第二代领导人,陆军大将。政友会第五任总裁,日本第26任首相,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首要炮制者。长期在日本军政两届呼风唤雨,田中在积极推行对华侵略政策的同时,在国内实行高压政策。昭和天皇借口在炸死张作霖事件上他的上奏前后矛盾,将其罢免。

广田弘毅:广田弘毅(1878—1948年),日本第32任首相。生于筑前福冈那珂郡锻冶町。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1906年以第一名通过外交官、领事官考试,1907年常驻清国。1933年任斋藤实内阁外相,1934年任冈田内阁外相,1936年任首相兼外相。1937年6月,任第一次近卫内阁外相。1940年任米内光政内阁参议,1946年作为侵华战犯接受远东军事法庭审判,被判极刑的七个人当中是唯一的文官,1948年12月23日被处以绞刑。

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就是遵循这样一条路线不断扩大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活动的。

《田中奏折》:通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但实际上是由参谋本部铃木贞一少佐应外务省次官森恪写的一个关于对中国问题的备忘录。但当时在中国发表的时候署了田中义一的名字,以达到宣传效果。这份文件的发表对揭露日本

侵略中国的野心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日本的幻想。是一份宣传战的杰作。

二二六兵变:又称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黎明时分,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的近卫步兵第三联队为中心的1500名日本军人,袭击了首相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及教育总监和大藏大臣,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这些人起事的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昭和维新”,实际上起事的缘由却是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部队军官与幕僚军官的长期倾轧。政变虽失败后,但法西斯派别的统制派牢牢掌握了军部大权,而且内阁也被以新首相广田弘毅为首的文官法西斯集团所控制。

一战后的德国

一、恢复经济

一战结束时,德国经济濒临崩溃。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后,被迫承担了凡尔赛和约规定的赔款义务。1921年4月,协约国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到1922年底,德国已向战胜国赔款总计为420亿金马克。巨额赔款引起德国经济危机,物价飞涨,劳动人民生活艰难,而垄断资产阶级则乘机积累了大量财富。

1924年8月30日,德国接受道威斯计划。从此,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到1928年已大大超过战前水平。这期间,垄断资本实力迅速扩大。

德国经济之所以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和繁荣,主要原因有:

第一,国际垄断资本的扶持。道威斯计划为外资进入德国铺平了道路,1924—1929年,外国投资与贷款3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

第二,工业企业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实行“福特制化”、“标准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第三,推行币制改革,稳定货币。

二、再次跻身西方大国行列

1924-1928年是魏玛共和国的“黄金时代”。资产阶级巩固了政权,国内政治形势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英、法,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在国际上,德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充分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苏联的矛盾,再次跻身西方大国之列。

1922年,在热那亚会议上,德国与苏俄签订《拉巴洛条约》,初步扭转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1924年,德国两次向战胜国提出加入国联,修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德国的军事条款。

1925年,德国与英、法、意、比、捷、波签订《洛加诺公约》。

1926年,加入国联,不久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

通过洛加诺会议,德国改变了战败国的地位,再次跻身大国行列,实际上动摇了一战结束后以压制德国为目的的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德国加入国联后,英法希望德国成为反苏阵营中的一员主将,但德国并未按英法的意图行事,而是不断发展与苏联的关系。1926年4月24日,德、苏两国在柏林又签订了为期5年的友好中立条约,规定两国关系仍以1922年的拉巴洛条约为基础。

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其对外政策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严重打击:第一,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失业人员达600万。第二,右翼和左翼发展迅速。左翼代表为法、德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右翼代表为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得到中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支持。

经济危机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提供了条件。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建立公开的法西斯专政。纳粹党上台,其原因是:1、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各种政治力量为应付外来压力相互妥协的结果,并未触动帝国时期的专制基础,军国主义的政治地位仍得以保存下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垄断资产阶级由于对革命的恐惧心理,认为选择法西斯主义比选择社会民主党的危害要小。2、一战后,德国军国主义、普鲁士专制主义、德意志民族沙文主义、反犹太主义等反动思想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希特勒将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的口号掺和起

来,利用德国人民崇尚权威的心理、急于摆脱贫困的心理以及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心理,来欺骗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从而为法西斯独裁政权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3、一战后,德国工人运动处于严重分裂状况。德共听命于共产国际,以社会民主党为主要敌人,低估了法西斯主义的危险性。

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法西斯独裁体制:

第一,镇压德共和社会民主党,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933年2月27日,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德共;宣布纳粹党为唯一合法政党;解散一切政党、工会、农会。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希特勒自封为元首兼总理,从此集大权于一身,建立起以他为核心的独裁统治。

第二,清洗了冲锋队,巩固了国防军,建立秘密警察、集中营。

第三,推行种族主义政策,疯狂进行反犹、排犹、屠犹。

第四,在思想、文化教育和舆论领域实现了法西斯化。《我的奋斗》成为必读书。

第五,建立总体战经济体制,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

希特勒对外政策的核心是扩军备战,逐步摧毁凡尔赛条约。

第一,为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1933年10月和1934年7月,两次策动奥地利纳粹党发动暴乱,企图吞并奥地利,并刺杀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

第二,1933年10月19日,退出国联。

第三,1935年3月16日,发布《重整军备宣言》,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36个师,迈开了撕毁《凡尔塞和约》的第一步。

第四,1936年3月7日,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宣布德国对此地区拥有主权。

至此,德国完全撕毁了洛加诺公约和凡尔赛条约。接着希特勒准备全面侵略计划。

总之,希特勒上台,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1919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武装的工人和士兵控制首都,斯巴达克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在群众大会上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集团手中,这个集团的领导人艾伯特和谢德曼组成政府——人民全权苏维埃。它没有触动旧的国家机构和军队,留任大批原来帝国的官员和将军,竭力设法把群众运动平息下去。

魏玛共和国: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艾伯特为总统、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兴登堡:保罗·冯·兴登堡(1847—193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波森(今波兹南)市一个贵族家庭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元帅,魏玛共和国(1925—1934年)第二任总统。其任期内,政治不稳定,经济萧条。1933年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使之上台掌权。

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年),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同时还是演讲家、冒险的军事家、心理学家、建筑学家和画家。1921年成为德国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被公认为是二战的主要发动者。世界现代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1923年11月因“啤酒店暴动”事件被捕,被判服刑8个月。1924年2月至1924年12月,希特勒

在监狱中向鲁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著作——《我的奋斗》。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希特勒的个人思想,是一个集国家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反对民主主义思潮于一体的大综合。反犹主义是贯穿该书的一条主线。1945年4月自杀。

啤酒馆暴动:希特勒取得了纳粹党领导权后,公开进行反对德国政府的活动。1923年的鲁尔危机导致德国经济崩溃、政局动荡,巴伐利亚邦与中央政府矛盾尖锐,希特勒企图乘机夺取政权。1923年11月8日,巴伐利亚邦长官卡尔在慕尼黑一家名叫贝格布劳凯勒的啤酒店发表施政演说,其他巴伐利亚领导人也要参加,希特勒决定带领一批冲锋队员绑架他们,胁迫他们发动暴动。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德国当局投入监狱。希特勒在狱中服刑8个月,并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

国会纵火案:希特勒为实行“总理可以不通过议会自行制订规章以代替法律”的魏玛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特别授权法,打压共产党,于1933年2月指使纳粹党焚烧柏林国会大厦,借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阴谋事件。希特勒通过此次事件成功解散德国共产党。

甘地: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把非暴力抵抗看成是实现政治理想的主要手段,认为这是勇敢者的武器。

甘地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印度的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甘地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穆斯塔法·凯末尔:又译基马尔,(1881—1938年),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1923~1938),元帅。凯末尔原名穆斯塔法,他的一位数学老师给他改名为“凯末尔”(意为“完美”)。他的姓氏阿塔图尔克则是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的,意味“土耳其之父”。凯末尔执政期间实施一系列社会政治与经济改革措施,并逐步形成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凯末尔主义。

凯末尔革命

1919—1922年土耳其发生了革命,史称“凯末尔革命”。这是以它的领导人凯末尔命名的革命。

背景: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凯末尔革命的深远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但导致它发生的直接原因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追随德奥集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土耳其的30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土耳其的惨败,导致了严重的民族危机。1918年10月30日协约国迫使土耳其签订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协定》。1919年5月,希腊侵略军继英、法等国军事占领之后,侵占伊兹美尔。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提出了灭亡土耳其国家的奴役性条约——《色佛尔条约》。

严重的经济危机接踵而来。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都陷于破产的境地。土耳其民族处于危亡之秋。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成为土耳其民族最紧急的任务,也是土耳其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以民族革命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影响: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封建社会的总头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凯末尔是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他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这六项原则是:(1)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它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原则;(2)民族主义,它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的原则;

(3)平民主义,它体现公民主权,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国家主义,它体现以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则;

(5)世俗主义或反对教权主义,它体现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原则;(6)改革主义,它体现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体现坚持不懈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原则。六项原则首先表现了凯末尔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突出特点。六项原则中,共和主义、平民主义和世俗主义,都属于民主主义的内容。最后,它坚持发展民族经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

凯末尔改革

从1925年夏开始,凯末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将土耳其社会从封建和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主要内容包括:

世俗化运动:1925年夏,凯末尔在群众中鼓动放弃传统的服饰,推广西服。在凯末尔的努力下,1925年11月3日,议会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其次,政府还关闭了一些伊斯兰宗教设施,废除宗教称号,采用公历。

司法改革:在1924年废除哈里发制度和伊斯兰宗教法。1926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商法、律师法等,不久又宣布废除各级宗教法官,从此土耳其才逐步摆脱了宗教法的羁绊,建立起现代司法制度。

解放妇女:在封建和宗教制度的束缚下,土耳其妇女的地位极为低下,没有任何权利。土耳其颁布新法废除许多

歧视妇女的法律,妇女在政治上的权利也得到承认。

文字改革:1928年8月9日,土耳其宣布采用拉丁字母以取代阿拉伯字母。改革后的土耳其新文字,克服了旧文字许多缺点,具有易学易用等特点,它有助于发展和推广民族文化,消弱封建政权、大大加快世俗化进程增强了土耳其民族自尊心。

凯末尔推动和引导的改革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封建思想,尤其是宗教神权思想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控制,在土耳其树立起现代生活观念。从而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为土耳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埃及华夫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1918年冬,埃及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还要求到巴黎和会申诉。1919年春,英国殖民当局断然拒绝这一合理要求,并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1919年3月,以开罗学生的反英示威为起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风潮,迅速席卷全国。后来,和平示威又转变为自发性的武装起义,开罗等大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巷战。农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袭击英军,破坏铁路。起义发展到很大规模。在埃及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22年2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埃及人民为取消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争取国家的彻底独立,继续坚持斗争。

桑地诺:桑地诺(1893—1934年),尼加拉瓜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生活在尼加拉瓜日益殖民地化的动荡年代,他亲眼目睹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武装入侵以及杀害爱国志士的暴行。出身农民之家的桑地诺,20多岁起离家到国外做工。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十分痛恨美国仗势欺压各中小国家,在墨西哥时就积极参与反美斗争。1926年,桑地诺来到尼加拉瓜北部山区举行武装起义,打击美国侵略者。并不断取得胜利。1934年2月21日,美国唆使尼加拉瓜政府陆军首脑索摩查用计杀害了桑地诺。

卡德纳斯:拉萨罗·卡德纳斯(1895—1970年)墨西哥总统(1934~1940)。以实行社会公平和反对外国资本的卡德纳斯改革而闻名于世界。出生于米却肯州乡村,具有印第安人血统,早年参加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独裁政府。后来他的党派获胜,1920年升为墨西哥军队的将军。1930年任国民革命党主席。1934年当选总统,组织左翼政府,依靠工农群众,执行1917年宪法。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

卡德纳斯在1934-1940年总统任期内,在内政、外交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第一,改革政治体制,确定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支持工会活动;男女平等,给妇女选举权。1938年3月,建立墨西哥革命党,以工人、农民军人、民众为社会基础。

第二,加速土地改革,打击封建庄园主势力。分割大地产,把土地分给无地农民。

第三,实行外资企业国有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石油、铁路、矿山、企业、银行。

第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政教分离,加强世俗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第五,实行正义和进步的对外政策。支持古巴反美、阿比西尼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援助西班牙人民。

卡德纳斯改革是继1910年墨西哥革命以后最激进的政治经济改革运动,部分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促进了墨西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墨西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最民主的国家。

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

1.德意《柏林协定》。1936年10月,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墨索里尼的女婿)应邀访德,与德国外长牛赖特会谈后,于10月25日订立秘密的《柏林协定》,规定:德国承认意大利吞并阿比西尼亚;德意在多瑙河流域与巴尔干半

岛划分了势力范围;两国在重要的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方针。这样,形成了法西斯柏林-罗马轴心(外交上、政治上)。

2.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11月25日,经双方谈判,日本代表驻德大使武者小路与德国代表里宾特洛甫(副外长,后为外长)在柏林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还签订了一个针对苏联的秘密附件。1937年9月,墨索里尼应邀访德,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后来,匈、西、保、芬、罗、伪满洲国也相继加入。12月,意大利步德日后尘,退出国联。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935~1941)

1934年12月,意大利在意属索马里同埃塞俄比亚边界线蓄意制造边境武装冲突。意一方面利用谈判妄图迫使埃就范,另一方面在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两个殖民地调集大军,准备发动侵埃战争。

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发出呼吁。但英、法政府对意大利一味妥协纵容,美国政府也实行“中立”。英法政府还秘谈商定:排除一切可能与意大利发生冲突的行动,不实行军事制裁,不进行海军封锁,不关闭苏伊士运河。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头子墨索里尼悍然发动了侵埃战争。他希望迅速占领埃塞俄比亚,控制红海这条战略交通要道,并以此为据点吞并整个非洲。

虽然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几乎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的封建王国,武器主要是原始的长矛、弓箭、棍棒,力量对比悬殊。但由于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顽强抵抗,墨索里尼速战速决的部署完全落空。被意军所占领土地上的人民也不断地给意军制造麻烦。1936年,意军开始了疯狂的进攻,形势终于恶化。5月,意军进占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塞拉西皇帝出走英国。5月9日,墨索里尼在罗马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由意大利国王兼任埃塞俄比亚皇帝。埃塞俄比亚沦陷后,更多的人拿起武器开始了游击队。他们不断破坏铁路,炸毁桥梁,劫持意军的运输车,炸掉他们的军火库。他们甚至还刺伤了意大利总督。到1939年,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人,控制了大部分国土。1941年初,塞拉西一世率领爱国武装同英军一道由苏丹和肯尼亚两个方面打回埃塞俄比亚,迅速击败意大利占领军。5月5日收复亚的斯亚贝巴,1941年底,埃塞俄比亚全境基本解放。

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18日——1939年4月1日,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近代早期(15、16世纪),西班牙是殖民掠夺的先锋,但由于没有经过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故后来长期落后,政治上直到要上世纪30年代还保持着君主政体,封建势力控制国家政权,外国资本掌握经济命脉。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西班牙沉重打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931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君主制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实行了社会改革和土地改革。但在西班牙社会处于转折时期,左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进步力量)、右翼势力发展都迅速。1933年,法西斯组织——长枪党成立,同年11月议会大选中,建立了亲法西斯的政府,遭到工农和进步力量强烈反对,有些城市爆发武装起义。

1936年1月,西班牙共产党与社会党、工人联合总会、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共和党左翼、共和同盟等签订人民阵线公约,组成人民阵线,并颁布了施政纲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2月16日,人民阵线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组成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

人民阵线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反动势力的仇视。1936年7月,弗朗哥将军指挥军队在各地发动叛乱。由于人民阵线内部各派力量不团结,缺乏统一指挥;德国、意大利派遣大军支持弗朗哥。结果,1939年3月28日,叛军与德意干涉军攻占马德里,建立起弗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英法予以承认。4月,弗朗哥加入德日意《反共产国际协定》。

西班牙内战中人民阵线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德意武装干涉和英法“不干涉政策”的结果。

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同法西斯势力的一次大较量,其结果是人民阵线领导的共和国

大学历史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二月革命”。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1917年四月,列宁回国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7日):推翻临时政府,成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4.四月危机和六月危机(1917年):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危机,扩大布尔什维克在群众中的影响。 5、粉碎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1919——1920年) 第一次:高尔察克的叛乱(白匪)第二次:邓尼金匪军第三次:波兰侵入 6、.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1)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也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它使德军包抄和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速决战计划完全破产。 (2)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血战,双方共伤亡70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或“地狱”。 (3)索姆河战役: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个师的兵力,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消耗战。 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一战。 8、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确定了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 9、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该五年计划片面强调工业化,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 10、为了应付国内战争,苏俄政府与1918年夏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建立劳动军。 11、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1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德日: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 美英法: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 13、.绥靖政策的表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侵占捷克,进攻波兰。 14、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 2、7―194 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1942年)――美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海上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1942年冬到1943年初)――英军在北非发动反攻,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投降。 16、二战的重要会议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会后发表《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于在德黑兰举行会议。会议决定,英美盟军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开辟欧陆第二战场,苏军届时发动大规模攻势加以配合。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战争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德国(分区占领、赔款)、波兰、苏联对日作战、组建联合国等问题。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三次首脑会议,着重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并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后,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17、反法西斯联盟(三个阶段) P125 美英联盟的建立:1941年前后,美英事实上结成了反德联盟。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 1、布朗热危机 发生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当时共和国的威胁并不是直接来自君主主义者,而是来自共和主义者的布朗热。布朗热在1886年1月被任命为陆军大臣,他要求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燃起对德国复仇的沙文主义狂热,获得激进派的支持,并试图实行军事独裁。在之后他利用群众对共和派政府的不满,离开军队,投身政界,全国掀起崇拜布朗热浪潮。在选举中,布朗热以绝对多数票取胜,随后他的支持者发动政变,但他并没有参与。后来新成立的共和国政府决定以叛国罪逮捕他,布朗热逃亡比利时,1891年布朗热自杀。 2、英国工党 英国工党,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英国左翼政党。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工人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工党于1918年通过《工党与新社会制度》的纲领和新党章,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的目标,并开始吸收个人党员。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工党在二战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推行国有化,主张建立福利型国家。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组织,简称年会。 3、凡尔赛和约 又称《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对同盟国的和约,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经过巴黎和会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凡尔赛条约。和约主要内容是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国支付大量赔款;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凡尔赛和约的签署最终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

世界现代史(下)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章问答 1、简述联合国的原则、宗旨、机构及其功能 原则:(1)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各会员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和正义(4)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对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7)不干涉内政。 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机构及其功能:(1)大会——主要审议机构,重要议案需2/3多数通过。 (2)安理会——对维护和平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机构,在联合国内处于首要的政治地位。(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就发展、世界贸易、工业化、自然资源、人权、妇女地位、人口、社会福利、科学技术、防止犯罪以及许多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 (4)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对11处托管领土的行政管理,促进它们向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展。 (5)国际法院——设于海牙,由15名“独立法官”组成,不代表任何国家,依《国际法院规约》而工作。 (6)秘书处——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它们的计划和政策。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产生原因和影响 产生原因(背景):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在战争后期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能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利用其自身资金和组织来的私人资本为各国生产项目提供贷款,也希望缔结统一的关税贸易协定,以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 结构:(1)世界银行: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为私人银行向各成员国的长期贷款提供担保,以促进资金流动。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消除各国的外汇管制,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以便利国际贸易的发展。 影响:结束了战后金融汇率混乱的局面,维持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扩大了国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对世界经济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和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通过这一举动,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美国也在战后的世界金融中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名词解释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教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在阿拉伯世界有广泛的影响。兴起于二战期间的叙利亚,1947年在大马士革阿拉伯复兴党召开一大,系统阐述了他们的理念,后来被概括为“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后来复兴党与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成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支部遍及阿拉伯诸国。 苏加诺主义:苏加诺是印尼国民党创始人之一,他主张民族主义、伊斯兰教、马克思主义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曾提出“建国五原则”,后发展为“社会民族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1. 引言 世界现代史是研究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的 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了解和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提供一些世界现代史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回顾和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2. 欧洲近代史 欧洲近代史是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 重要事件和概念,值得关注和复习: 2.1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欧洲近代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引领世界现代 化进程的起点。这一时期的重大变革包括机械化生产、工厂系统、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 2.2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为后来的现代民 主政治和人权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复习法国大革命的关键内容包括其起因、主要事件和对世界的影响。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欧洲爆发的一场全球性战争,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包括各国参与者、战争原因、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争,其战争规模和人员伤亡都是空前的。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内容包括纳粹德国的兴起、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联合国的成立。 3. 美洲现代史 美洲现代史是世界现代史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 是一些复习资料: 3.1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奠定了美国民主 制度的基础。复习资料包括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独立宣言的起草过程。

3.2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决定性的内战,带来了颠覆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复习资料包括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和战后重建的发展。 3.3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一场危机,几乎引发了一场核战争。复习资料包括危机的起因、发展过程和最终解决方案。 4. 亚洲近代史 亚洲近代史也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 4.1 东亚近代史 东亚地区的近代史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家的发展和变革。复习资料包括中国的辛亥革命、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和朝鲜的分裂与统一问题。

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 班别:姓名: 一、俄国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俄国爆发的这场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上称为十月革命。 3、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4、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为巩固政权采取的非常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体制弊端 1、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8年,斯大林领导苏联开始实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优越性。 3、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表现在:①经济上,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②政治上,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形成高度集权以及斯大林的个人独裁。 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经济危机:①时间:1929——1933年 ②导火线: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对美国和德国的打击最大。 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2、罗斯福新政:(1)时间:1933年,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2)目的:摆脱经济危机。 (3)中心内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措施:①财政方面,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首要措施) ②工业方面,政府实施“产业复兴法”(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 一、填空 1、美西战争后,美国炮制了一个美古关系原则的文件——“_______修正案”,古巴由此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2、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____________,反映了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3、_______年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旅顺的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由此爆发了日俄战争。 4、1905年8月,日俄两国签订了《___________》,日俄战争结束。 5、在俄国1905革命中,沙皇的重要支柱军队发生动摇,黑海舰队“___________号”装甲舰爆发起义。 6、1914年6月,奥地利皇储__________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___________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 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按所谓“__________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 9、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是____________海战。 10、俄国1917年“七月事件”后,列宁被迫离开彼得格勒,在外地隐匿期间,他写了《_____________》一书,阐明了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1、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发端是________起义。 12、匈牙利共产党于1918年11月20日宣告成立,党的中央委员会书记是______。 13、共产国际成立于________年。 14、巴黎和会确定了对战败国殖民地的________政策。 15、1919年9月,战胜国与奥地利签订了________条约,条约规定奥地利和匈牙利分立。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知识要点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是对现代世界历史的研究,一般涵盖从16世纪以来的历 史事件和发展。以下是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的世界现代史重要知识要点: 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 远影响。重要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主要特点包括重视人 文主义、倡导个人主义和追求艺术美感。 2.宗教:16世纪宗教主要由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人领导。 宗教的推动力量在于对天主教教会的不满和质疑。宗教导致了基督宗教的 分裂,形成了新教。 3.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最早的工 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由机械化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重要代表人物 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制、市场经 济和自由竞争。 4.殖民扩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建立了海外殖民地。他们通过贸易、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殖民地,剥 削资源和人力。殖民地的建立使得欧洲列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5.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的工业 革命,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重要代表国家有英国、法国、美 国和德国。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 6.世界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主要由欧洲列强 之间的矛盾引起。战争在1918年结束,导致了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重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爆发,是迄今为止最具规模和破坏 力的战争。战争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开始。

7.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指的是1947年至1991年之间的对抗状态。主 要参与者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及其盟友。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 进行了意识形态、军事和经济上的竞争。冷战期间发生了许多战争和冲突,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8.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是为了避免欧洲再次发生战争而推动的一 系列合作和整合措施。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是欧洲联盟,成员国在政治、经 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欧洲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欧洲的和平、繁荣 和团结。 以上是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中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知识要点,通过对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北京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世界现代史重要事件整理

北京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世界现代史重要事 件整理 世界现代史是历史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从16世纪起至今 的全球历史发展和变化。对于北京考研历史学的学生来说,世界现代 史是必备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本文将对世 界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整理和梳理,以便考生们进行复习。 1. 文艺复兴(14世纪后期至16世纪) 文艺复兴是意大利兴起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的一场文化运动。这场运动通过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拾和学习,重新唤起了人们对 人文主义思想的关注。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艺术、文化、科学等 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为后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法国大革命(1789年至1799年) 法国大革命是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封建专 制制度的瓦解,开创了以平等、自由、公正为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 法国大革命的思潮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激发了其他国家的民主 运动和社会变革。 3.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重大的变革之一。它标志着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机械化生产和工厂制造为特征。工业革命 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影 响了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

4.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它是由于政治、民族、经济等多重因素而爆发的,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帝国主义体系的瓦解,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涉及到全世界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德国对波兰的入侵,随后引发了欧洲和亚洲各地的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了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秩序的重塑。 6. 冷战(1945年至1991年) 冷战是二战后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对抗。虽然没有直接开战,但两个阵营之间进行了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冷战时期的世界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苏联解体(1991年)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苏联作为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经济和政治危机。继民主改革潮流兴起之后,苏联解体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多个独立国家的诞生。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1、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1俄国彼得格勒起义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同时存有。 1917年11月,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起义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1918年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A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 解放斗争。 A3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探索: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很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文世界。

A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A2巴黎和会: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27国。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 A3凡尔赛和约:相关中国的规定是: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巴黎和会的影响:(凡尔赛体系的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A4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A5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A6华盛顿会议的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A6《九国公约》: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3、1929-1933经济危机:首先发生于美国,扩展到整个资本主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世界现代史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世界现代史 1、1917——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9.11.7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成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2、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4、1922年,苏联成立。 5、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⑴成就: 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后,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发展为工业国。农业实现了机械化。 ⑵问题: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⑶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这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⑷评价:这一制度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存在严重的弊端: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民主和法制被忽视,权力集中到个人手里,形成个人专制独裁。 6、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了《凡尔赛和约》。基本内容有: ①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以东50公里以内不许设防;④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7、1921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公约虽口口声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但实质上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开始于美国,这次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三个特点; 一些国家通过改革(如美国罗斯福新政)来挽救经济危机和民主制度;一些国家(德、意、日)则走上法西斯扩张道路,成为二战的策源地。 9、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⑴实质: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摆脱经济危机,使经济复苏 ⑵内容:①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②整顿农业; ③调整工业是新政的中心措施,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 ④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 ⑶作用: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⑷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经济竞争环境等。 10、慕尼黑会议 ⑴背景:德国吞并奥地利后,陈兵德捷边境,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 ⑵内容: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提纲【中考必备】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提纲【中考必备】 文艺复兴运动 1. 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 两个阶段: 前期(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 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3. 三个领域: 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 三方面影响: ①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 ②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③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 近代不同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 手段: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 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手段: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 占资本输出的场所。 手段: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1.一个核心: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 构(议会)。 2.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三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 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尝试) 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③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 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 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 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世界近现代史归类知识点

世界近现代史中考归类复习 一、最早、第一、最多类集锦 世界近代史(九年级上册) 1.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 2.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 3.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的一位诗人的是——但丁4.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5.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1787年) 6.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的时间——1792年 7.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的时间——1804拿破仑 8.工业革命最早兴起于——英国 9.第一辆火车机车的名字及发明者——旅行者号1825年由史蒂芬孙发明 10.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英国宪章运动 (1836~1848)1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电力技术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面的国家——美国和德国13.在电器发明领域,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 14.汽车最早发明是在一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85年由卡尔•本茨试制成功 15.飞机最早发明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试制成功 1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1914~1918年 18.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9.最早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20.牛顿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建微积分 21.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牛顿提出的“牛顿三定律”。 22.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3.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20世纪提出相对论。 24.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一一列夫•托尔斯泰 世界现代史(九年级下册) 1.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苏俄 3.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5.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间——1928年 6.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早开始于——美国 7.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世界现代历史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简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背景: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利。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过程: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8月提出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6日列宁来到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取得胜利。 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8年3月,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2、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世界历史由此进入现代史,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第2课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了解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苏联面对国内国外的敌人,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在经济上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 ⑴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十一”根据列宁的建设,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⑵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C恢复自由贸易。 ⑶作用:使苏维埃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以进一步巩固。 2、了解苏联的成立的时间、国名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3、概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⑴经济建设:1924年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⑵苏联新宪法: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⑶“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了解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巴黎和会: 性质: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⑴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目的),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英法美三国操纵了这次会议。 ⑵中心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⑶《凡尔赛和约》内容:A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十万人;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C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D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赔款总数,E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名义加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无视中国人民利益。(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⑷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及影响:《凡尔赛和约》与1919~1920年协约国列强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和利亚等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九国公约》 ⑴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 ⑵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代表。 ⑶《九国公约》: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标题: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概述 世界现代史是指从20世纪初到当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本篇文章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世界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进行回顾和总结。 二、20世纪的开端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复杂政治和经济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使用了新兴的军事技术,包括飞机、毒气和坦克,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2、俄国革命(1905-192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导致了1917年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产生了苏联,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 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试图通过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来振兴意大利经济。他的政治理论和统治方式对当时的欧洲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2、希特勒和纳粹德国 希特勒通过利用德国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掌握了政权。他的极端民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1、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939年,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随后,各国相继卷入战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立。 2、战争的结束和后果 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解放东欧,中国抗战胜利,德国和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但留下了深重的创伤和复杂的后遗症。

五、冷战时期 1、东西方对峙 二战结束后,世界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阵营——西方阵营和东方阵营。这两个阵营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军事对抗等方面形成了全面的对抗。 2、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 在冷战期间,东西方冲突升级为军事冲突。例如,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都曾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六、全球化时代 1、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 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同时也促进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2、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扩张,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这一过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革,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化、社会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18.简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关系缓和的主要表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关系缓和的主要表现是:〔1〕1987年以后,美国不再强调拖垮联及其“加速开展战略〞,明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进展改革。〔2分〕〔2〕由不愿和联达成重要协议,不给联喘息时机,变为愿意做重大裁军交易。〔1分〕〔3〕美国改变了用阿富汗和柬埔寨两场战争消耗孤立联的做法,愿意与、联寻找共同点,政治解决这两个热点问题。〔1分〕〔4〕从1985到1988年,美两国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共签署了43个双边协议。〔1分〕 20.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前社会党的三个派别及其主。 在德国十一月革命前,德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自己的政党,社会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待战争和暴力革命问题的态度的不同而分裂为三派:右派掌握了社会党的领导权,党的主席是艾伯特,国会党团领导人是德曼。右派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大战爆发后,公开支持本国政府进展帝国主义战争,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社会党右翼领导的叛卖政策使党员人数急剧下降。〔2分〕中派以哈阿兹和考茨基为代表,反对世界大战,主和平,但并不准备用革命手段完毕战争,更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4月,他们退出了社会党,另建独立社会党,有成员10万。〔2分〕左派也叫斯巴达克团,它创立于1916年1月。领导人是卡尔?卜克西和罗莎?卢森堡。斯巴达克团的力量非常薄弱,成员缺乏200人,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政党,最初是社会党的左翼,1917年成为独立社会党的成员。他们的政治主是坚决反对战争,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1分〕 22.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实质是什么? 作用:①控制了危机,使美国经济很快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②缓和了阶级矛盾,解决了就业问题,实行了社会保障和劳工关系法,调节了劳资关系;〔1分〕③防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保全了资产阶级制度;④促进了经济开展,为美国在二战中充当的兵工厂作了物质准备;〔1分〕⑤新政开辟了资本主义干预经济,开展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1分〕实质: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措施,是为了稳固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立法,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2分〕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怎样形成的?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联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三种主要力量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以法国败降后英美联盟形成为开端,德战争爆发后 美英形成是其关键性阶段,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联合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世界近现代史 专题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史 一、资产阶级暴力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查理一世的专横使各种矛盾激化。 ②时间:1640—1688年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③重大事件: a.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b.开始: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 c.转折(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 d.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e.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f.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④重要人物及事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⑤重要文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⑥意义:a.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c.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 财政危机。

②爆发:1789年7月14日(后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高潮:雅各宾派专政 ④拿破仑帝国: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滑铁卢惨败。 ⑤重要文献:A、1789年,制宪会议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B、拿破仑的《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⑥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拿破仑 ⑦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时间:1755—1783年 ③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④重要文献:A、1776年7月4日(后为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 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了。B、1787年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⑤重要人物:华盛顿 ⑥胜利原因:a.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 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 2.《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 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3.《圣日耳曼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 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条约规定:南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的里雅等地归属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一级达尔马提亚海岸以及岛屿归属南斯拉夫,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加利西亚归属波兰,布科维纳归属罗马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