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一、课程简介:

作为对外汉语的专业选修课,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是在系统学习语言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该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词汇专题和语法专题。词汇方面主要介绍义素分析法,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和变化,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语法方面主要介绍虚词词类的来源,判断句、被动句、动补结构的发展变化等。在我们掌握丰富的古代汉语材料的基础上,老师利用现代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介绍最新的研究方法,注重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综合分析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

二、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相关资料的阅读,我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发展变化的历程,能够融会贯通进行比较性学习,同时能够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词汇语法现象进行溯源分析。具体表现在一下几点:(1)对几对模糊易混概念的区分;(2)对词义的发展变化、常用词的历史演变、实词虚化、句式演变等问题,有了系统而有效地研究步骤与分析方法;(3)对一些问题——例如“反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写了读书报告;(4)对古代汉语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方法的一点看法。

(一)几对模糊易混概念的区分:

1、“一字多词”与“一词多义”:

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而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而研究古汉语词汇要以词为单位。字和词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一字记录一词;一字记录多词;两字记录一词;多字记录一词。在区分是一字多词还是一词多义时,主要依据音和义,同时参考字形。其基本规律是:音义相同,即使字形不同也是一个词;音同而义不同,就是两个同音词;义同而音不同,就是两个同义词。例如:“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分列为三个词: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光亮,明亮;清楚,明白;副词徒然;白2:(字音或字形)错误;白3:说明,告诉,陈述;戏曲中唱词之外说的话。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这个字就包含了三个词,而“白1”这个词又有4种不同的意义。

2、“义素”和“义位”:

义位一般对应词典中的义项,只有属于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才是词的义位;我们要特别注意“同一个词”这个限定要素。同样,以上面的“白”为例,“白1”这个词有4个义项,这4个义项就对应于“白1”的4个义位,与下面的“白2”、“白3”都没有关系。

义素是义位的组成成分,是分解义位得到的词义的区别特征,义素反映的是该类对象与相关对象在不同层面上的区别。如“白1”的第一个义位是“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那么在颜色场中,通过义素分析法,就可以分解得到两个义素:颜色、与黑相对。

3、同义词、等义词、近义词:

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即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相同,而在其他方面则不一定相同的词。一般说来,古书中两个词能够互训的,就是同义词。如《说文》:“吾,我也”,“我,吾也”;“邦,国也”,“国,邦也”等。

等义词也称“绝对同义词”,指除社会意义略有不同外,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互换的词。

一般都是名词,主要是因为不同层次语言的积累或者不同方言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而形成的。如《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又如《方言》:“秦谓之蚊,楚谓之蚋。”

近义词是指同一语义场中的同位义,有共同的中心义素,有的还有共同的限定性义素,但又有一个限定性义素不同的词。如《说文》:“观,谛视也”,“瞻,临视也”,“眄,袤视也”,“觇,窥视也”,“相,省视也”,“窥,小视也”。这些词都有共同的中心义素“视”,但是限定义素有所差别。

(二)一些问题的研究步骤与分析方法:

1、义素分析法:

将义位分析为义素的方法就是义素分析法。义素分析法能够明确地揭示语义场内各义位的关系,将各义位的组成成分与内部结构明确地揭示出来。

义素分析是一种聚合分析,义素分析法是在同一个语义场内或邻近的语义场内,通过不同义位的对比,找出它们包含的义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灵活运用义素分析法,这就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其分析步骤——首先确定分析的范围,即最小语义场;然后比较义位,寻找义素(分析词典的释义较为便捷);接着列出义素的构成。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做到了“授之以渔”,给我们总结了一些规律:对于动词的义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是动作的主体;二是动作的对象;三是动作的方式状态;四是动作的工具等。而对于形容词:一是性状的主体;二是性状的方面;三是性状的性质;四是性状的程度。

这就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增强概括能力对我们发现规律很有帮助),同时还要注意不同词类的分析角度也不同,要能够灵活运用。

2、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基本方法: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具有常用性和稳定性两个显著的特点。

常用词研究的基本步骤——(1)选定语料:最好是能够反映语言的真实面貌、口语性较强的语料,如汉译佛经、敦煌文书、禅宗语录、话本小说等;(2)确定对象: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义场,进行“以人为本”的历史词汇研究,因为人类主观的概念及其结构在语言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3)共时描写:在共时材料中,初步发现了A、B、C、D、E五个成员的指称功能接近,它们是通常意义上的同义词。对五个成员作句法分布描写,如果这五个成员是属于同一共时系统,那么它们的句法分布就应该是排斥互补的。(4)历时考察:考察这一概念场的成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更替情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概念场的系统演变。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穷尽性语料分析很重要;其次在学习词汇和语法专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的结合,形式与意义的结合,这样才能形成知识架构体系,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3、反义词辨析方法:

(1)从义素角度来分析:A、B两个词如果中心义素和部分限定性义素相同,只有一个义素不同,而这个不同的义素或是互补,或是极性对立,或是反向,那么这两个词就是反义词;(2)考察词的实际使用情况。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两个词其他义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个义素不同,而这个不同的义素又是反义的,这两个词未必就是反义词,也可能是近义词。如课上列举的例子:“无底曰囊,有底曰橐”;“有墙曰苑,无墙曰囿”;“厚曰牍,薄曰牒”;又如“偃”和“仆”。因而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常见副词的来源与发展:

(1)语义基础是副词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如:首:头→首先,开始)和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如:极:房屋的栋梁→顶点→最);(2)所处句法结构是副词形成的决定性条件,诱发实词虚化为副词的句法结构主要有三种:以谓词性成分为宾语的动宾结构,连动结构,联合结构;(3)语用因素是副词形成的外部条件,这里的语用因素是指该词出现的句子环境,句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下文关系等。

对于具体某一个副词的发展演变,我们就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对两个问题的异议:

1、关于反训:

(1)讨论“反训”,首先要把“反训”的概念搞清楚。它应该指的是在同一个历史平面上的同一个词具有两个相反的意义;(2)根据这一概念,把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排除在外,比如:一个词的词义从不同角度引申而形成反义,“废”,本义“屋顿”,后引申出“放置”和“弃去”两义,我觉得这就不能称之为“反训”,因为“放置”和“弃去”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A置某物于B处,就B来说,是放于其上,对A来说,是弃于其手。再如:一个词具有两个相对立的下位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显示出来,也不能称之为“反训”。“祥”,本义是指“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后来发生分化,单指吉兆或单指凶兆,这种一开始表示泛指,后来特指的现象只是概念上的种属关系,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上位词与下位词的关系(这个在词义的发展那一讲里面也提到过)。

2、关于特殊的被动句:

古汉语被动句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被动句的判定是一个重点,下面列举几种特殊被动句的辨析:

(1)形似被动,实为主动的句子。这种句子就形式而言,同被动句一样;就所表达的意思而言,却是主动的。严格说起来,这不能说是被动句,而应说是主动句。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潘允中就认为,这是动词后头的施动者提到前面,以示强调,形式上看似主语,实则是介宾倒装。

(2)主动亦可、被动亦可的句子。这种句子也比较特殊,既可看成是主动句,也可看成是被动句。例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这句话,过去有的说古汉语的语法书上都作为被动句的例子。就逻辑而言,“天下”不会主动地“治”,而只能是被动地“治”,因此,把它作为被动式看待是有道理的。但还有的资料把“天下治”译为“天下太平了”,这时“治”就成了形容词,整个句子也就成了主动句,这样说也很有道理。这类句子就难以确定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必勉强去判断,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四)对本课程学习的心得总结:

1、要学会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步骤,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2、要在研究过程中,将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形态与意志相结合,能够进行比较性学习;

3、善于将不同的语料进行分析,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4、学会运用现代语义学及其他最新研究方法,解释、分析古代汉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融会贯通;

5、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不同地区方言,甚至是不同民族语言的比较,对古代汉语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理解,也能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殆”的词性2(.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 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第二节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下列四句话中,(2).

(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书》、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青马课程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面对面交流活动等形式,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国承前启后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肩负历史和时代重托的一代。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建设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和14金属材料工程一班的团支书,我很荣欣被选来青马工程培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良好机会。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开课前我就暗下决心,“学就要学好,绝不浪费宝贵的时光”。本次培训内容让我深深了解到怎样做才是一位合格的共青团员和学生干部,并让我对共青团有了更深刻的的知识和了解,为此我由衷地敬佩讲座的各位老师,更加信服于中国共青团。 对于青年干部来说,青年干部的最大优点是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工作快捷高效,而最大缺点往往是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青马课程的学习中,让我受益颇丰。作为新时期青年干部,我们必须要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积极培养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记得高尔基曾这样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以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再者,我们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发奋学习,注重锻炼

自己的品德,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发扬“延安精神”,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通过湖南青马网络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礼仪,比如:交往的礼仪、求职的礼仪、你我身边的礼仪……中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骨干中的一员,我觉得学习并且牢固的掌握这些礼仪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处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礼仪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从中我真的受益匪浅。青马的每一次课程,都让我充满好奇和期待,我们青春,所以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青春,所以我们渴望了解生活,渴望高高地擎起生命的风帆。是青马培训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高高地扬起理想之帆,重新审视自己,也重新审视生活。青马是文明的使者,以爱国守法为行为标尺,以明礼诚信为处事法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上,它引导着我们快马加鞭,无私奉献!我们只有发扬青马精神,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奔跑。 经过这次的培训,我想了很多,我们来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的?难道忘记了那煎熬的高中生活?我们不应该忘记学习,即使工作再忙!如果大学期间,因为工作而耽误了学习,甚至考试不及格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干部。我们要充分利用4年的时间来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事,要二者皆得,这样可以更适应进入社会。不管是进入社团还是进入学生会,经历一些事总比什么都不做好点,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都能提高。

课程学习心得总结3篇

课程学习心得总结3篇 经过这次的课程学习,通过这一载体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钻研,让微课在教学中得到实践。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课程学习心得总结3篇1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

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

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科学研究与论文选题《专题课程》这门课程是由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为我们讲授不同专题的知识内容,分别为:侯学良老师的“科学研究与论文选题专题”,李金超老师的“项目评价理论及其电力应用”,刘吉成老师的“商务智能在电力供应链协同决策中的应用”和王钇老师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四位老师的讲授都非常精彩,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到许多未曾了解到的,或者曾经了解非常少的知识;结合四位老师的不同专题,我对侯学良老师所授专题“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感受颇深,当然其他三位老师所讲的内容也非常有教学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收获到许多不同特点的知识;但是我认为侯老师的专题对于学术研究最为基础,但是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其中学术论文的选题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特别重要,以下我将就侯老师的讲授内容做详细的梳理。 1科学研究 1.1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是对研究变量或指标的共同的本质的概括。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研究者、研究范围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物质的辅助手段、科学研究的已有成果、社会背景等七个自变量。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

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1.2科学研究的特征 (1)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指研究所使用的一切方法和程序,均不受个人主观判断或无关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科学研究的对象来源于客观世界,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现实,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其次,科学研究的过程要求严格的客观性。科学研究是研究事实和事实的意义,用事实说明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且要用事实来检验我们的观点是否是客观真理,是否真正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 再次,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可以检验的,能反映一定客观规律的结论,而非主观臆断。 (2)系统性 科学研究通常采用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通常是以一个明确的问题开始,直到结论的获得为止。主要表现在: 首先,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科研,首先就要掌握前人的科研成果,正如牛顿曾说过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次,科学研究必须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再次,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活动。教育科研按一系列规定好的步骤进行的一种有系统的科学探索,是规范化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随意、盲目、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四: 1.事物——成为该事物: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 从左右,皆肘之。(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 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候雁北。《吕氏春秋》 二、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泣。《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司马迁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例如: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臣:指田延年。)《汉书·霍光传》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韩非子·难势》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xxx学校xxx 在学完本课程相关内容,特别是听取了专家们的视频讲座之后,深感触动,思绪万千,汇集成如下文字: 1、《纲要》提出了对教师本身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领域也是日新月异,无形中就对教育行业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必然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一是要转换观念,要善于接受新的教育思维,不能老停留在“之乎者也”和“填鸭式”形态里面;同时更要善于创造新的教育思维,根据工作实际,整合已有的教育经验,不断创造出符合实际、能提升教育效果和效率的教育理念。二是要提升能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要求教育者的能力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所谓“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说的就是教师必须对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深入的了解或造诣,才能够从容地组织教学内容、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现在很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视,经常组织教师参与技能培训或到企业实习,为的就是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之更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 2、《纲要》提出了对教育形式和教育层次的要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教育层次的复杂化已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除了普通的教育方式之外,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也在主流教育里面占有

一席之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教育者的身份、年龄等领域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扩展,朝“全民教育”的目标愈趋愈近。国家鼓励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因为掌握技能的一线工作者是 * 发展的基石和保障。职业教育搞得好,发展高端产业和高端经济才有相当的底气,德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对其20世纪中后期的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使其一跃而成为排名世界前列的经济体。中国的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源素质问题,大部分民众在对教育形式的选择上还是倾向于传统教育,在他们认为的传统正规的教育形式不能继续下去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当不利。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政府要加强宣传之外,更要给予职业教育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宽容。 心得体会 3月11-14日,我有幸参加县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比赛。在短短4天的时间里,我观摩了17节小学数学优质课。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同时也为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再次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家长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网络学院专题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学院专题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渠道与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多。如何获取学习资源、如何学以致用,是当代每个年轻人,尤其是刚走向职场的大学生们所必须面对的。一名即将转正的见习生,集团公司推出的这一整套共四个专题的网络学习计划更显得尤为珍贵。它解决了初入职场的我很多的疑惑,甚至可以作为我今后的一个“职场指南”。 这四个专题,分别是《职场素养》专题、《职场心理学》专题、《问题解决》专题与《自我管理》专题。这套课程,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用诙谐有趣的动画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深刻的内涵,这套专题使我受益无穷。 《职场素养》专题是学习本套课程最先接触的专题,它用简明扼 要的三个词“乐业、敬业、精业”教会了我如何打造良好的职业道德,随后则是从仪态开始的一步步的职业形象与商务礼仪,这是在学校里永远也无法接触的。接下来的两个课程,“塑造阳光心态”、“当最好的员工”则是从公司的角度阐明了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入企业大环境,最后则是本专题的精华所在“职业素养基础”。学了这套专题,让我懂得了“空杯心态”与“阳光心态”,对于“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 能力”、“打造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等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如果说上一个《职场素养》专题只是个开胃菜,那么《职场心理学》专题则是将许多老员工藏着掖着的所谓“办公室哲学”摆在了明面上逐条分析。在这个专题中,既有像“有趣的职场心理效应”、“寻

找职场幸福感”这种有趣放松的内容,也有像“与上司的相处哲学”、“亲近同事的智慧法则”、“职场计中计”这种需要深入思考,直指人心的深刻内容。学完了这个专题,让我对跨入职场又多了一点信心。 职场中总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能总是去麻烦领导与同事。这时,《问题解决》专题就可以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5WHY 分析法”、“鱼骨图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学了这个专题,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至少可以将问题中我可以解决的部分解决掉,不至于面对问题不知所措。 人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学完最后一个《自我管理》专题以后,我第一次发现,原我管理也有很大的学问。“别让自卑成为绊脚石”、“培养工作中的情商”是整个自我管理专题的基础,它让我弥补自身的短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今后的工作。“赢得高效能的七个习惯”、“精力管理”让我感受到了合理规划的意义。“高效时间管理”、“善用时间管理工具”则让我学会如何更有效的去投入工作,不是所有的加班都是必须的。而“做压力的管理者”、“有效自我激励”这两课让我学会了在必须面对压力的时候如何更好的面对压力、缓解压力。 学完了此套专题,让我更有信心面对今后的机遇与挑战,再次感谢公司提供的学习机会与学习渠道! 内容仅供参考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 早就听说全员培训,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参加全员培训,终于我开始了全员培训之路,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教材教法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热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经过培训,收获颇丰。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许多农村教师的执教观念有了变化,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先进的理论知识,是教师完善自我的有利保证。对于广大农村教师来说,由于受客观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很多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恐怕也是初次参与这样的大型培训。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是需要亟待解决,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模糊层面上,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国家的远程培训无形之中解决了教师的这种后顾之忧。在课时安排上,每个专题都设置了一定学时的理论研讨,为学员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尽管不能亲自面对面地感受专家的理论研讨,但还是通过视频领略了各位专家学者来自学术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阐述,这不能不是一种提高,更是对教师更新观念的最好礼物,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理论上的保证,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其次,经典务实的课例,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聆听专家讲座,从中受益。教育名家的讲座及点评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专家的精辟点评,辅导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简报,同行们独到的见解和精彩文笔,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专家在线答疑,剔除教师心中困惑。本次培训,专门设置了专家答疑环节,对困扰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与专家的留言答疑,使教师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对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尽管面对的困难很多,但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还是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以次来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的体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三、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在每一次的网上互动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第四、享受教育,收获快乐。学习是辛苦劳累的,但是让我获得了快乐。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的一桶水

古汉语语法

一、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2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 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

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 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二、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对分课堂理论与实践专题工作坊学习心得

对分课堂理论与实践专题工作坊学习心得今天,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对分课堂”创始人张学新及其团队,来我校举办为期一天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专题教学工作坊活动,正好今天没有课,全程参加了培训学习。 上午聆听了张学新教授做的《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方法》的报告,下午我专门聆听了山东理工大学秦洁老师的对分课堂典型案例剖析分享。张教授的报告我通过工作坊以及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多次聆听,每一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秦教授是我在参加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系列活动中结识的一位队友,国庆假期前在大理共同学习,不到半月间就在延大再次相遇了。其实下午还有一位牛喜霞教授也做了对分课堂典型案例剖析分享,但是两个工作坊同时进行,我特意选择了工科组的秦老师,想细致的了解一下在理工科中如何开展对分课堂教学。当然,两位教授的分享,都是干货满满,很受启发。 今天正好是周五,晚上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一天内的所学开展一次系统的。本文所谈的就是我在工作坊中的点滴收获。 对分课堂(PAD,讲授-作业-讨论三个模块),展开的流程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基于三个模块可以灵活开展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它传承了传统教学智慧,使讲授法与讨论法两者

长短互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理念深刻、简明易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4C核心素养。最典型的对分课堂包含四个关键环节,分别是讲授、独立学习与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里用我自己的理解归纳一下他的原理和流程。 1.讲授阶段。精讲留白,对所讲述的内容提纲挈领的进行讲授,对重点和难点给出必要的提示。但是这里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不能事无巨细的开展讲授,而是有所取舍的开展讲授。不一定让学生都能听得明白,但是需要让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的框架结构。从而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一定的空间。 2.独立学习与做作业阶段。学生完全独立的根据教师的提点开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避免与老师和同伴交流。主要目的就是自己学习全部的内容,通过自身努力对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一份“亮考帮”的作业或者一份练习提升的作业。所谓的“亮考帮”就是说出一些亮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拿出来考考别人以及提出一些自己在独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因难问题。而练习提升的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开展的必要的练习或者作业。这个环节的认知作用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为基于理解开展后续深入的讨论奠定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环节的内容在“当堂对分”中是在课内发生的,在“隔堂对分”中是在课外发生的。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Course Title: Special Topics in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古代漢語語法專題 Course Code:CHI 4328 Year of Study:Second to Fourth No. of Credits/Term : 3 Mode of Tuition : Lecture and tutorial Teaching Hours : 2 hours lecture per week 1 hour tutorial per week Category in Major Programme : Elective Prerequisite : Nil Brief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syntax of classical Chinese. Aims: This course aims at imparting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its syntax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s: 1.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2.demonstr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tudy ancient texts bu applying relevant grammatical knowledge; 3.demonst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4.demonstration of skills of language analysi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cative Content: 1) Parts of speech 詞類 2) Variabl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詞類活用 3) Special grammatical usage 特殊語法 (一) 使動用法(二) 意動用法 4) Word order 詞序 5) 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 6)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classical Chinese 古漢語之特殊句式 Teaching Method: 2 hours of lecture and 1 hour of tutorial per w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古代汉语语法点

古代汉语语法点汇总 一、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古代汉语中的介词有什么区别? 1.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表示处所的以外,一般只作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大都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例:古代汉语“赵氏求救于齐”,现代汉语则为“赵国向齐国求救”,由补语改成了状语。 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可以作定语,如:朝南的房子冬天暖和,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却不作定语。 2.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有时却可以前置。例如:何以战?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一般名词作宾语也前置却是介词结构所特有的。 3.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却有省略的情況。例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二、连词“而”的用法 “而”主要用来连接谓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主语和谓语。 1.表示并列: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可以译为“又…又……”、“而又”等。例如:“美而艳”、“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译为“就、便”等。例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3.表示递进:前后两项在意义方面后项比前项有进一层的意思,

可以译为“并且、而且”。例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表示转折: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以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5.表示目的: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以译为“来、以便”,也可以不译。例如:“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6.表示因果: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結果,可以译为“因而、所以”。例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 7.表示假设:前项表示假设,后项表示推论,可以译为“假如,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表示偏正:前项是状语,后项是谓语。例如:“吾尝終日而思矣。” 三、《诗经》古今韵部的不同 1.古代押韵,现在也还押韵。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雎、洲、逑、流、求”等。 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了。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得、服、侧”等。 3.古代不押,现在反而押韵了。如《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会把“荑”看成同“异、贻”押韵,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韵。 这是因为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

课程学习体会与收获

课程学习体会与收获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就体会到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高中物理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培训学习期间,专家们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培训让我获益匪浅。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我深刻感受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它催生着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活动的方式,激发起我们促进教育进步和变革教育现实的热情。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改革的前沿,积极思考新课改中的相关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教育,以独到的见解诠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教材观、课堂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出色的教师。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问题。不要说“道理我都懂”,若做不到就不算懂。或许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要转化成教育理念才行,理念才决定有效的行动,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虽然我们不骄傲地宣称“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也不张扬地自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目的要育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XX课程学习心得思想到 经过老师讲授软件工程实践后,感觉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软件工程是一门重视实际操作的科学。对于软件产品,无非是产品定义、设计代码、调试维护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可是实际操作却复杂困难,它不比其它行业产品可预见可触及,所以学好软件工程能为以后从事软件开发行业打好基础。 在软件实践这门课中,讲到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软件编程的方法。提到软件开发也可以像练习书法一样,采用临贴的方式,借鉴他人的优秀代码资源。临摹优秀软件是学习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正如一首诗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软件开发也是一个道理。为了真正地掌握软件开发的技巧,“临贴”是个不错的起步方法。 以前总是觉得,既然编写一个程序,就应该完全靠自己,那样写出来才有成就感,才算是自己的程序,可是这门课程教会我原来适当地借鉴别人的东西,也不算抄,相反,还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这可真是与以往的观点不一样了。具体如下:“软件编程,拿来主义的作用很大: 1、源代码交换方便。 2、可行的例程序用处大。 3、借鉴现成少走弯路。” 不过借鉴别人的东西可是有说法的,可不是盲目地抄袭,下面是一些提到的途径: 1、既有系统:借鸡下蛋,买来就用;

2、书本例子:简单修改、直接使用; 3、联机或联网帮助:帮助文档、官方支持; 4、开放软件源代码:Linux Apache Eclipse … 5、互联网资源:论坛、搜索引擎、新闻组 借鉴过来后,还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比如说代码的具体作用,完整性,还要考虑每个借鉴过来的东西的好坏。这些都要多方面考虑,可不能因为前面说软件编程可以借鉴别人的,就盲目地抄袭。到时候代码弄一堆凑在一块儿,谁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好好工作。弄不好乱了程序计划是小,公司的损失可不是哪我都能承受得起的。 课程还提到,应该用一个小项目先从头到尾地练完,这样,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可以增加不少开发经验。看来,不学习此门课程,还不能深入地解读软件工程的奥义。这门课程为我们深入地了解软件工程这个庞大的前沿学科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以上是我就此门课中提到的众多方法的一小段做的一些浅谈,更多的知识还在于我们自己去学习思想到。 转眼间,接受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也有大半个学期了。记得在这门课程一开始,您就和我们说了课程教学的实施技术指导文件。当我第一次看到与我十几年所受的教育,呈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之后,我和大多数没上过您的课的人反应一样,觉得只凭短短的一个学期的课而想要改变我们长达十几年的学习习惯和教育习惯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当我发现,不仅是我们在您的“逼迫下”看问题已带有某种和以前明显不同,甚至可以说更进一步的思想深度的时候;还有上美学课,几位学姐回答问题表现出来的与同龄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