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诵读欣赏 《山市》学案

诵读欣赏 《山市》学案

诵读欣赏 《山市》学案
诵读欣赏 《山市》学案

诵读欣赏:《山市》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影,培养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创设情景:

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之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山市的奇妙吧!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1、走近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清代小说家。19岁中秀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71岁才被取为贡生。家境贫困,31岁时为生活所迫,到江苏宝应县做幕客;次年回乡做塾师。大约在40岁时写成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491篇,约40万字。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应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自称本书是“孤愤之作”。

2、听读课文,把握字音、节奏、停顿

A、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冥.()禅.院()飞甍.()高垣.()

睥睨

..()连亘.()逾.时()

B、教师对文章的停顿和节奏予以指导。

3、诵读文章,读准语句,正确处理句子的停顿,借助工具书,明白大意。

4、自主质疑:把不理解的字词及句子找出来。

5、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描写生动效果?

合作交流:

1、把不理解的字词及句子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解决。

2、细读课文,思考、交流:

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描写生动效果?

明确:以时间为序描绘幻景的变化过程,先写初见孤塔宫殿,再展城郭宏伟,又见危楼出现。

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市景象的奇妙。

2、根据你的联想,想像,为课文配上一幅图画。展示,评价

4、诵读对抗赛,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准

延伸阅读: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日“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思考、交流:选文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

自我检测:

一、加粗字字形或注音有误的,请在括号内改正过来。

1.青冥(níng)()2.飞甍(hōng)()3.城廓()4.宵汉()5.缥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巩固训练

一、将本课出现的成语摘抄下来。

二、请你以一名现代中学生的身份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一下山市形成的科学原因。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一、1.míng 2.méng 3.guō4.xiāo5.miǎo

二、1.只有一座高楼,一直通到云霄与天河。2.而楼上有人往来匆匆,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形态不一。3.看见山上有人烟集市,(那情形)与世间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又把它叫做“鬼市”。

三、(略)

《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之“主题”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之“主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主题相关知识,掌握小说主题的作用。 2、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表现的意义。 4、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5、以《丹柯》为例,让学生获得小说主题的知识和感悟小说主题的方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高尔基(1886-1936),苏联(国籍)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11岁即开始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炼金术士》又名《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巴西(国籍)作家保罗·戈埃罗(人名)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曾在美、法等18个国家名列畅销书榜首。文章以“炼金术士”为题,其含义是人生也是一次炼金的过程,只有经历越多,才能炼出越加纯美的人生之金。 二.“主题”描述 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母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写不完的母题,能够跨时空存有的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及基本行为被称为母题,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其实就是对这些母题的个人阐释和发挥。《丹柯》在文学史上这类“困境与殉道”的叙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从中国神话小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门槛》、房龙的《宽容序言》,是“困境与殉道”文学母题的常见模式。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或是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指以思索(或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以思想为目的小说:依赖人物或人物性格来表现主题,例如《丹柯》、《炼金术士》、《老人与海》,这类作品多采用象征和浪漫手法。以故事为目的小说:世界各国的长期畅销的小说多以讲故事取胜,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飘》、《哈利波特》。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所以,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所以主题就有多种可能。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积累字词】 一.认音辨形 黏泥()龌龊()着迷羊圈名副其实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山市》教学设计,教案

20 《山市》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诵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奂hun 冥mng甍mng垣yun 睥睨pn 亘gn 扉fēi逾y倏shū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 案。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

(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2(4)(2)(3)浪,之口 有石钟山焉。”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 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北音清越。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 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用玉或石制成。(33)(32)(34),不知其

如钟鼓不绝。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而 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 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识之乎、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11(45)!”不余欺也而模糊。函胡,同含糊。(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臆断其有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47)(48)(49)。虽知而不能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12 (50)(51)(52)(53)。余是以记,自以为得其实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之而响亮。越,高扬。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 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26、 27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莫(m ù)夜:晚上。莫,通暮。

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 教学目标: 学习情节的基本知识。 学习如何鉴赏欣赏情节。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鉴赏情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情节的相关知识: 一、阅读课本68---70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情节?什么是故事? 2、什么是细节?细节有什么作用? 3、情节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小说的“摇摆”? 4、你认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小说情节鉴赏相关知识链接。 1、插叙: ●概念: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方法。插叙结束后,文章又回叙 述的主要事件的叙述上来。插叙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文中故事进展的当时,而是对所叙事件的有关追叙、补充或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背景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有的是对内容多侧面的描写。 ●作用:延缓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起伏;人物塑造方面的效果: (1)突出强调人物的某种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情节安排方面的效果:给情节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使情节运行跌宕起伏、激发读者想象或兴趣…… (3)使内容更加充实、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起伏 3、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4、“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情节的安排和作用:①在真相揭开之前往往有伏笔;②增强小说的生动性,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没有结局的结局的情节安排的效果: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6、概括情节就是把小说全文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版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主要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7、某一情节的作用。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8、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以——为线索,以——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9、某个情节安排对情节展开的作用: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阅读实践: (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

小学语文《山市》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山市》教学设计 1、把握课文线索,学习根据时间变化来描写景物的特点。 2、锻炼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 3、联系上下文揣摩掌握重点词义。 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 一课时。 1、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搜集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资料。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

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个人自渎: ⑴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流畅、读出停顿、读出情感。 ⑵理解以下字词: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莽莽然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2、小组竞读: 要求:分组合作,设计美读方案,读齐、读响、读出滋味。 一、个人自译 要求: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点疑难。 二、同桌对译 要求:互评互补,解决疑难。 三、全班共译 要求:提出疑难,互问互答。 一、分组创设 要求:发挥想象,群策群力,编演话剧。 二、佳作展示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2.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①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这里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4【练习】.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 1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篇:《老人与海》(主人公是桑地亚哥:硬汉形象)。 2、《墙上的斑点》,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的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短篇小说。他主要作品有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 3、《炮兽》,节选自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作者雨果(法国)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 4、《安东诺夫卡苹果》,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蒲宁(俄国),获1933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5、《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作者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课文即节选于此)。 6、《炼金术士》,长篇小说节选。作者保罗·戈埃罗(巴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7、《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8、《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泰戈尔(印度),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两姐妹》,著名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9、《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 10、《在桥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伯尔(德国),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短篇小说:《火车正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1、《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其长篇代表作是《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 12、《半张纸》,短篇小说,作者斯特林堡(瑞典),主要作品有长篇:《红房间》《女仆的儿子》。 13、《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莫斯卡特一家》《卢布林的魔术师》。 14、《礼拜二午睡时刻》,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石钟山记》导学案

《石钟山记》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和仲,号,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 3.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写自然景色,然后再生发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则采用“议—叙—议”的方式,如苏轼的《石钟山记》。 4.解题 ①石钟山, ②记,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函胡()磬()桴()铿()硿() 鹘()磔()噌()吰()罅() 窾()镗()鞳()射()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 )访.( )其遗踪 ..( ),得双石于潭上,扣.( )而聆.( )之,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 ..( ),桴.( )止响腾.( ),余韵 ..( )徐歇 ..( )。自以为得 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 ..(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请概括段意: (第二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 )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之,硿硿焉。余固.(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 )曰此鹳鹤也。余方.( )心动 ..(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 ..( )澎湃 ..(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镗.鞳.( )之声,与向.( )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 )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请概括段意: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 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 )乃.( ) 以斧斤考击 ..(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请概括段意: 【思考2】把握内容,分析作用 1.本文第一段,作者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意? 2.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 【思考3】把握情感态度 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 ★【知识储备】: 1、关于小说 四大文学体裁: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概念:一种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情节模式: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2、叙述角度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叙述腔调即叙述口吻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举例:________________伍尔芙,___________________海明威,________________欧·亨利,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_________________余华…… ★考点解析 【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却是全知视角,因为文中的“我”即上帝 ★课内知识要点 《桥边的老人》 一、字音蹒跚脚踝疲惫不堪踯躅踟蹰踌躇 二、字形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

山市教学设计

山市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语汇。 2.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时间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要完成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基础上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应以多形式诵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诱引想像法。 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领悟、延展课堂内容,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解释山市的成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

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顺畅诵读 1.听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投影: 选择: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念/近中/无此禅院 B.然/数年恒/不一见 C.一行有五点/明处 D.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教师明确:A 2.学生自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投影显示: 注音 蜃(shèn)景奂(huàn)山禹(yǔ)青冥(míng) 禅(chán)院甍(méng)高垣(yuán)睥睨(pì nì) 连亘(gèn)窗扉(fēi)逾(yú)时倏忽(shū) 四、疏通文意 1.词句释义 (1)通假字:一切乌有:“乌”同“无”。 裁如星点:“裁”同“才”。 (2)然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

石钟山记学案1

石钟山记学案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 1.蠡() 2.钟磬() 3.枹止响腾() 4.栖鹘() 5.磔磔() 6.石穴罅()() 7.有大石当中流() 8.chēnghōng()如钟鼓不绝 9.kuǎnkǎn()tāngtà() 10.yì()断11.dài()与余同 12.至莫夜月明()13.汝识之乎() 14.周景王之无射也() 15、郦元()16.铿然()硿硿() 二、解释加线词的含义。 1.是说也,人常疑之()()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自以为得之矣() 4.所在皆是也() 5.而此独以钟名()() 6、微风鼓浪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 8.空中而多窍(古: 今: ) 9.与风水相吞吐() 10.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1.此世所以不传也() 12.自以为得其实(古: 今: ) 13.舟行适临汝()( ) 1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 三、一词多义 焉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微波入焉 D.有窽坎镗鞳之声……如乐作焉 E.不入虎穴,焉得虎 得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e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四、翻译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此世所以不传也。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五、默写 1、,微风鼓浪,,。 2、,,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而渔工水师,,。 4、余是以记之,,。 六、练习: 1.请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与1.“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有 与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式相同的有 与3.“子何恃而往”句式相同的有 与4.“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有 2.“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它可以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多种关系。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或不译)。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9).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10).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 含答案

8.*素芭 无所畏惧就是拼的资本 年轻是一种资本,一种能让人信赖的资本。在这个繁杂喧嚣的世界,他们被多少人坑蒙拐骗过多少次?他们变得不再也不敢去轻易相信别人,跟别人谈心说事总是隔着肚皮。但是面对简单的你的时候,他们可以无所不谈,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心里有数。而你本来就一无所有,不论被人看穿还是揭穿,结果都真的不会怎样。 天下有很多金豆,要看你怎么去捡。 你连一个盛金豆的碗都没有,你有什么好担忧的。你要做的,就是无所畏惧地去努力,先获得一个,才能获得另一个,然后获得更多。而对于一路上失去的,不必担心,本来你就未曾拥有。不要因“痛”小而失大。 你不是投了几千万失败了就会破产,也不是抵押了房子和车子拿不回来,大不了就是失去一份糊口的工作,又没什么倾家荡产可言,你怕什么? 年轻的时候,你想要安稳;年老的时候,打算坐享其成,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在最敢做梦的年纪,去做梦;在最无所畏惧的年纪,勇往直前。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5岁发表了第一首散文诗《野花》,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辞,享年80岁。写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沉船》《戈拉》等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部短篇小说,《摩克多塔拉》《邮局》等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 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歌曲。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二、写作背景

蒲松龄《山市》课堂教学设计

蒲松龄《山市》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描绘山中蜃景的文言文小品。它被安排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单元中,同时又是一篇自读课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让学生课前预习。先利用工具书和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以诵 读为主,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为重点实施教学;在诵 读的过程中熟悉课文内容,体会山市奇异的特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则尽量放低或基本不做要求。(如“城郭”二字,在此没必要强调“城”是指内城,“郭”是指外城,就按书下注释解释为“城市”;又如“中有楼若者,堂 若者,坊若者”,不强调名词前置这一语法现象。) [教学目标] 1 辨析形似字、多音字;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提取主要信息,感知“山市”的变 化过程。 3 激发想象力,调动审美体验,增强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式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有两句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描绘的是海市蜃楼的景象,许多人却无缘目睹它的奇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描绘了类似海市蜃楼的奇异情景——《山市》。现在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作家作品 师:同学们已经进行预习,请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蒲松龄。 学生发言介绍蒲松龄,要求具备书下注释的几个基本内容。 师:《聊斋志异》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聊斋志异》中的哪些故事呢? PPT显示一个《聊斋志异》的出版物的封面,对应书名逐字显示:“聊”——聊天。“斋”——房子。“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学生根据影视作品一般都知道《画皮》等“聊斋”故事。 教师简介《聊斋志异》的内容: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内容多是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 www.5y kj.co m 学习要点 .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 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

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导学案 (无答案)

《炮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把握场景设置对表现作品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阅读、问题探究、小组展示、点拨归纳。 【学习过程】 一、背景链接 1、雨果生平: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贝尚松平民家庭,父母因政见不和而离异,雨果跟随母亲长大。15岁获法兰西学士院征文奖,18岁获图卢兹学士院“文艺竞赛硕士”荣誉称号。在理论上,《〈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创作实践上,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彻底击败了古典主义戏剧,雨果少年时代狂热崇拜拿破仑,王政复辟时期倾向保皇党,1830年支持共和党,1845年成为贵族议员,1848年又成为共和主义者,1851 年,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19年,1870年回国参加普法战争,1871年又反对巴黎公社,但同情被镇压的工人。雨果的政治态度表面上反复动摇于共和党与保皇党之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他的人道主义立场,所以,人民爱戴他。无论他身处流亡逆境,还是鲜花包围的顺境,无论他的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雨果的作品都突出一个主题:对专制暴虐的无比痛恨,对人间苦难的悲悯同情。对人的关怀,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感,成就了他一个圣者的情怀。 1881年2月26日,雨果80岁寿辰时,在他的寓所外,5万儿童载歌载舞为他祝寿,50万工人高歌雨果最喜爱的马赛曲游行庆祝。1885年5月26 日雨果患肺病去世,法兰西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200万人参加了葬礼。 2、作者作品:雨果一生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他的代表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合称为“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 3、《九三年》相关内容介绍: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另译为“戈万”)。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

广东署山市高明区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_1_2生活中的几何体二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班别:姓名:学号: 一、预习:阅读课本第5页~第7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它们是由什么来构成的?(书上有的哦,把它写出来) 2、观察生活中的几何体,线可以分成几类?面可以分成几类?(在下面图上表示出来) 线面 3、点、线、面是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找一找,你会有所发现) 4、画一个四棱柱、一个圆柱,并指出围成这个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每两个面相交的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二、课堂学习 1、小组交流:我们常见的几何体是什么面组成的?面与面之间相交成怎样的线? 2、认识点、线、面运动形成怎样的图形 (1)合作学习:点、线、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2)回答课本第6页中“议一议” 三、练习目标 1、习题1 2、下列图形中含有曲面的是() 3、下列几何体没有曲面的是() A 圆柱 B 圆锥 C 球 D 长方体 4、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 A 长方体 B 正方体 C 棱柱 D圆锥 5、课本随堂练习 6、将如图所示的几何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 7、将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是() A 圆柱 B 三棱柱 C 长方体 D 圆锥 8、汽车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属于的实际应用是() A 点动成线 B 线动成面 C 面动成体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9、指出由曲面和平面组成的几何体有哪些?由曲面组成的几何体有哪些?由平面组成的几何体有哪些? 四、作业目标 1、下列几何体没有曲面的是() A 圆锥 B 圆柱 C 球 D 棱柱 2、围成圆柱的面有() A 1 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下面几何体中,表面都是平的是() A 圆柱 B 圆锥 C 棱柱 D 球 4、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一个又一个字,用数学知识解释为() A 点动成线 B 线动成面 C 面动成体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最长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 6、下列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得到的几何体是() 7、将下列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8、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可以看作直角三角形AB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