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6、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重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主要是认识世界,技术主要是改造世界。

7、科学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识活动方法和知识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和社会建设,是精神领域的社会劳动;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2特征:

①客观性和实证性

②探索性和创造性

③通用性和共享性

8、技术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和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工艺方法、劳动技能以及相关知识要素构成的体系;是人类借以改造自然与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物质、装置等。

①技术是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做事或制作的方法

②技术是指劳动手段的总和

③技术是自然规律有意识的运动,是科学的物化

④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其方法的总和

(2特征:

①技术是人类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②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

③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④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水平和性质的标志。

9、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

(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2特征:

①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②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

③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④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1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和总体战略方针

(1根本目标: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

(2战略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二、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一种形态,它与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发展观中的三种形态,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主体展开研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

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的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的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目标。生态自然界是系统的、和谐的和演化的自然界;生态自然观具有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的特征。

每一种观点和思想都有自己的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生态学。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意识并促进其发展;而且生态自然观还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制定和落实,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生态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促进其完善和发展。它作为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我们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两者形态不一样:科学一般表现为理论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则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删选出一个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技术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法。

②两者任务不同:科学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

③两者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是现象中求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技术是来自于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客体的活动。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

④两者管理的方法不一样: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科学是无国界的,它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技术的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内是保密的;技术是有国界的。科学无专利而技术有专利,科学没有商业性质而技术则有。

⑤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学革命至今已经经历了两次,目前正在酝酿第三次;第一次是哥白尼等科学家研究了宏观低速运动规律,第二次是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发现了微观高速运动的规律,生命科学将是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技术革命至今已经历经了三次,一次是蒸汽机革命,一次是电机革命,最近一次是控制论、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革命,现在正面临第四次产业革命。

⑥两者的评价方向或者可以说是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的评价是一个“深”,对技术的评价是一个“新”字。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则进行价值性评价。科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的问题;技术的评价标准则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

⑦科学是不保密的,技术则不同:科学无国界,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技术则有专利、有国界、有技术产权,泄露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和技术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⑧科学没有商业色彩,技术则不同: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技术则可以。

⑨两者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展观、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更多的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计图纸等。

除此之外科学与技术在人才素质方面的需求和选题方向方面也大不相同。(2

联系:科学和技术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科学常常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事物特征,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技术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技术发明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科学发现是

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两者相互依存、发展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可概括为:

①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②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并成为先导;

③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三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和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①分析和综合

②归纳和演绎

③从抽象到具体

④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①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

②直觉和领悟思维

③思维的逻辑性和非逻辑性

(3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和系统思维:

①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②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③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4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①科学实验的方法

②技术活动的方法

4、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预见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扑面而来,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将不在于简单的资本增加和劳动力量的投入,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同过去以劳动力和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生产、分配与利用知识信息为基础,而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主要和核心作用;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预见。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概括了当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

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不断加深,经济信息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世界各国也面临着人口、粮食、生态等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这些使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并不断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实际上是对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特征作出了全面的概括。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特点

现代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同时还具有可检验性,因为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现代科学还具有系统系和主体实际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反映了现代

科学家的特点。(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的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的相互联系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改革和进步,进而使社会生产力提高,科学的发展成为技术发展的促进力量和先导,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生产力的发展又反作用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系统从而带动了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走向繁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

产力深刻的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的凉席并租金了它们的发展。(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人的智力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的首先决定作用人制造并使用工具,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进步,人作为社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首先决定作用。智力作为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物质生产提供价值导向、智力支持、思想引导和精神动力,对社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人的智力的发挥为现代生产提供了精神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揭示了人的智力在现代生产发展的首先决定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同时现代化科学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因此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如何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1)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明确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国家装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部分构成: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建设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又必须坚持产学研的结合,在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建立科研院校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创新需要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它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设施等。从创新的过程来看,知识创新活动是经济价值链中的核心的一环,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步与发展。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是满足国防和军队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员、科研生产单位、科学技术知识、设施及其环境的综合体,其核心内容就是国防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在国家创新体系内循环和应用的机

制。加快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建设,是应对国际竞争、增加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④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该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从而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是完善国家创新体 6

系的基础,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⑤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是指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在各环节上提供的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一切服务的科学技术中介机构之间、科学技术中介机构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系统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化、网络化系统。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能大量节约企业的创新成本,大大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加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2)如何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①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为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已经贯穿到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作为保障。②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国家目标和调动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学技术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③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各类专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④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它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

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增强国家实力、依靠科学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历史阶段,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阶段。只有很好的贯彻执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找到恰当的战略对策才能真正建设好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6、建设生态文明,造就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惨痛代价;当今社会人类文明正处于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同时中国的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且需要理念上的一场革命。生态文明建设是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保障,它主张绿色发展、循化发展、低碳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破解我国经济 7

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制约的必然选择;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因此我们要在价值观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地位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在宏观目标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基本国策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根本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在基本途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建设目标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不利局面。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理想目标,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要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造就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惨痛代价;当今社会人类文明正处于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同时中国的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且需要理念上的一场革命。生态文明建设是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保障,它主张绿色发展、循化发展、低碳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制约的必然选择;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因此我们要在价值观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地位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在宏观目标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基本国策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根本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在基本途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建设目标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不利局面。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理想目标,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要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8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 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 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概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知识点概要 注释:标记为红色加粗字体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结合上课老师的说法与个人观 点来谈的),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哦! 第一讲哲学与科学 一、哲学的特征:反思与批判(不同于其它学科) 二、西方式的反思:存在先于本质 三、科学来源于哲学? ? ? 希腊时期罗马时期 简答: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 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①从目的上说;研究自然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所以在目的上并不冲突。 ②从论据上说;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而现实中并不存在以上两种运动状态,只有非静止或非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必须有种外力推动才能解释现实中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种外力就来自于“上帝之手”,从而世界上存在上帝。 四、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对上帝论的抛弃 例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去掉了上帝的假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等等。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化 一、自然的变迁 ⑴什么是自然 答: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 本性;本来就有的东西(自然而然)

⑵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①万物有灵 人有两种状态? ? ? 睡 死 , ? ? ? 相同点:躺,闭眼 不同点:醒,梦,呼吸 人之有灵(自然拟人化) ②古希腊时期 Ⅰ爱奥尼亚学派—以具体的自然物为自然界寻找确定性。 Ⅱ古希腊人一直坚持对确实性的寻求,其实就是遵循事物由具体一抽象的规律。 柏拉图:理念(idea)由概念实体 简答:为什么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科学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答;在欧洲黑暗、教会横行的中世纪时期里,没有妨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反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理由有三: ①在中世纪,教会掌握大权,他们信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从而推动了教会人员在 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来解释上帝的伟大。 ②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是有教会人士提出的,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③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就是理解上帝的全知全能。 二、近代机械自然观: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 三、机械论自然观在现代的衰落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原子结构的发现量子力学。 四、辩证自然观 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 A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自然是人化自然,人类和人类利益是核心 B生态伦理学,地位平等,人与自然主体关系是平等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推广到自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C生态系统论观,超越主体间或主客体关系,将自然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每一存在的物质对整体存在的价值,价值定义的变化或范围的变化。 五、当代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是人类索取的对象。 平等主体关: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 生态系统观:整个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应为其服务,若不能为其服务,则要调整或被取代。 第三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⑴问题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 ? ? 经济增长计划生育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总复习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总复习提纲 一、知识题复习提要 1、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异同 含义:“科学”是运用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工程”是用科学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范围的应用单元。 区别在于:科学是系统理论知识,能用于指导实践;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直接指导和服务生产的一种知识;而工程则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 2、科学解释的模型和要求条件 一个用于表述科学说明的术语,意为一个事件通过从一个一般规律和某些初始条件中演绎出而被说明。说明就是把事件纳入一个一般规律,或者说用一般规律来“覆盖”它。这称为说明的演绎-规律模型。这个模型也可应用于覆盖律自身,即这一定律可由从更高阶的覆盖律或规律本身中演绎出而得以说明。这种说明理论是由亨佩尔所详尽阐释的。在一种拓展的意义上,覆盖律模型能利用统计规律,通过表明一个事件是高度或然的以说明它。这一通常是归纳的说明模型被称为归纳一概率模型。“覆盖律模型”一词由德莱在他的《历史中的规律与解释》一书中首先用于指第一种模型。亨佩尔把它的使用拓展到第二种模型。围绕着每一种模型都展开了许多争论。对于演绎-规律模型,有些批评者认为,在某些情形中,提供说明无须规律,而至少有些满足这一模型的表述又缺乏说明力。根据某种解释,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这种模型的形式化方法没有注意到说明中的情境因素。对于第二种,争论关涉统计模型的本性和一个纯统计规律能否用于说明。覆盖律模型也称作“说明的归类模型”。 D-N模型:又称为演绎---规律模型,或覆盖律模型。 此模型对演绎律则的说明如下: 1、说明必须是一个有效地演绎论证; 2、说明句必须至少包含演绎中实际需要的一个普遍定律; 3、说明句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的; 4、说明句中的句子必须是真的。 满足这样些条件的一种说明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得人们能够预测被说明句或者类似诸事件的出现,如果人们能够自导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成立的话。 第一个条件保证,说明句对于被说明句的相关性。第二个条件排除了自身说明自身的情况。第三个条件可检验性,用意是排除一些非科学的说明,即求助于不能由观察、实验或其他经验数据所确证或否证的说明性因素的那些所谓的说明。 根据对于说明的相关性和可检验性的考虑﹐Hempel提出了他的说明理论﹕经典的覆盖律模型(the covering law model)。按照Hempel﹐所有说明能够被归结在两种模型之下﹕演绎---规律模型(D-N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I-S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按照下列四个条件来表征﹕ 1. 说明是一个具有正确的(演绎的或归纳的)逻辑形式的论证;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什么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有哪些? 答: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特点:1)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一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会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2)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独立时总和的效果。3)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的性质。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形式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包含: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1)开放性。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非线性相互作用。远离平衡态时内部相互作用转化为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作用方式,具有相干性。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在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的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4)涨落。涨落是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空间范围内产生的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作用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与作用?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带来的自然观变革: 1、物质观: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而过去研究总是避开复杂性,在研究复杂事物时,不仅注意事物的复杂结构,而且把眼光放置在相互关系及其演化上。这是人类真正的开始对极其复杂的对象的研究,尽管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但却意味着人类认识的新的里程碑。 2、时空观:进一步明确和承认时空与物质的关联,而且通过对复杂对象的研究,引入和研究其复杂的关联。例如,通过分形维数,划分和刻划事物占据时空的特性,以拓扑性质进行研究,表达了时空与物质的复杂关联。 3、演化观: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极其强调事物的生成、演化,强调瞬态变化,强调路径依赖,强调对初值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这些思想非常强烈的表达了演化思想,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戈金甚至在这个意义上把原来的物理学称为存在的物理学,而把新的注意时间箭头的物理学称为演化的物理学。 4、生命观: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研究在生命起源和生命演化的问题上,均持有“自组织”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一定条件下,事物会自发自主的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这种观点即与神创论又与随机起源区别开来,而且在非生命和生命界的自然演化的连接上架起了一座科学观点的桥梁。 5、环境和条件观:新的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特别强调条件和环境,认为事物与环境的共同互动共同演化造就了世界的发展变化,造就了

事物不断走向复杂性。在这点上,这种条件和环境论是辩证法,也是唯物论,同时也是历史观的。 科学的各种形象 科学史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和知识体系 作为认知活动的科学,有这样一些基本职能: 第一,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的认知活动和方法系统,它执行着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基本功能。 第二,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活动的意义上,科学的直接职能是不断探究和系统总结关于外部世界和人本身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不仅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知识体系,而且包括获得新知识的历史活动。 第三,为了准确和客观的获得对世界和自身(包括生命和思维)的知识,科学同样不断形成这行之有效的符号、逻辑、操作规则的方法体系。 第四,在知识活动和知识成果形态的层面,科学活动以求真、分类和系统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知识形态,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是分门别类的系统知识。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

老师点题: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伪科学的泛滥、高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1-1、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反映了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 1-2、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1-3、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1-4、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答: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它关于自然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等),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补充的部分) 1-5、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1-6、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学了自然辩证法的感受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的感受,以及学习这门课之后的收获。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演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它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学习自然辩证法,总的来说,是为了树立起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正确观点,掌握正确的科学技术论,提高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速实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正文: 作为一名研究生,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学院为我们安排的自然辩证法课程,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和自己对课本的阅读,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很大,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它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它来源于实践,并且还受到实践的制约,通过对它的深入学习,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我们的思维,调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的提高我们认识自然的哲学素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对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研究世界,认识世界。自然辩证法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样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就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研究这样一个系统。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最为感兴趣的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疆域在不断的扩大,人类利用和开发了自然界,既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也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自然界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行为,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的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恶化,许多人的吃、穿、住、行方面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正是由于人们的高消费刺激了高生产,高生产导致向大自然的高索取,结果必然会导致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环境的不断污染。而环境的污染对于人类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存和文化遗产都可能造成很严重的伤害。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引起我们的反思,人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全世界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所有政府应肩负的责任。为此我们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通过对课程的深入学习,我越来越觉得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和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利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找到事情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授课老师:孟*伟老师 学生姓名:谢** (2015E80132*****)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前言: 本学期,我选修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转瞬间,课程已经接近尾声,课堂上孟老师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授课方式让我印象深刻。此课程是我本学期修读的唯一一门非专业课,上课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科学哲学以及人与自然等等,为原本懵懂的哲学知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自己的科研态度,人生精神迈上了新的一阶。作为学生,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学习自然是我们的本分;但同时怎样学习,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做科研,成为了我们的首要问题。此课程的经典之一便是前人的科学经历、人生经历。前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等都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这也是我决定认真学习本门课的初衷。 自然辩证法其本身就是科学,就是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且又随时受着实践的检验,它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也对我们目前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应该具备独立科研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搞科学研究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一般方法。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神圣而不神秘。通过学习本课程,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了解到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的两种有效方法。 在此,就本门课感兴趣以及印象深刻的一两个点予以阐述: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