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浅谈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浅谈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浅谈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浅谈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内容提要:纪实摄影在当代人类信息传媒上担当的角色,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各种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人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一面镜子。它是一种声音,是一种批判力量,是平衡人类生活机制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手段。是现代人类使自己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探讨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并对中国纪实摄影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从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开始,摄影行为就在人类社会中饰演着重要角色,几乎在人类所有活动中,人们都在以这种形式那种形式利用摄影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发展、完善服务。传播媒介的发达及先进的光电子技术发展的今天,摄影的普及性和易于被各阶层人士接受的特性包容并蓄地以摄影文化的形式渗入现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照相机以它的公正、真实、直接可视等无与伦比的客观性包容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摄影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赋于其纪实的本性;因此纪实手法从一开始就成为摄影与社会的通道,由这条通道照片通过对现实时空排列组合式的截取,用人类自身的形象形成了我们的看法影响我们的行为,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

纪实摄影(d o c u m e n t a r y p h o t o g r a p h y o r s o c i a l d o c u m e n t a r y p h o t o g r a p h y,也有文章称其为社会纪实摄影)在中国经过了约二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纪实摄影”社会学意义,历史学意义,表现内容,对现实的评判意义的界定)还是在实际操作(“主题先行”,“系统性”,“完整性”,表现形式)都已进入成熟收获期。

一、关于纪实摄影的几点问题

纪实摄影作为社会人的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它的镜头从一开始就指向社会的人。关于人的一切都是胶片感光的对象,纪实摄影家作为主体,用相机为人性的复归,历史的瞬间的凝炼及文化的渗透无孔不入地把个人的观点、意识等芸芸众生的千姿百态溶为一体感染着人类。作为客体,这些纪实摄影家们是最地道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身体力行,打破了那种所谓的体验生活——构思——创作的传统艺术创作模式,他们用镜头把自身与客观被摄物衔接起来,在自身的摄影行为中,直接实现了审美主客体的高度集中,基本艺术“生育”活动在快门的释放中分娩。

“纪实摄影”(D o c u m e n t a r y p h o t o g r a p h y)这一词汇早在1981年就开始出现在当时以专门介绍国外摄影,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国际摄影》杂志上。“纪实摄影”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1.纪实摄影是摄影者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来使观众对描写对象关注与正确认识的摄影艺术形式。该定义强调纪实摄影题材的社会意义和传播的社会效果。

2.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通过摄影手段真实地介绍客观世界的事物现

象,来表达他的观点和评论,使读者得到一种评价性影像的摄影方式。它多以一系列详尽的纪实影像记录下某种生活状态,传达与受众,进而影响社会。该定义强调拍摄者的主观性和传播的社会效果。

20年的中国摄影实践告诉我们,一种摄影思潮和方式的出现、兴盛乃至形成大潮,必是以顺应时代与受众的普遍要求为基础的。进入90年

代以后,中国的纪实摄影一方面承袭了70-80年代的传统,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另一方面尊重摄影家个人体验,强调自我主观意识表现的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摄影观、人生观等主体素质的变化,使摄影作品呈现的个人品味越来越明显。一部分人社会使命感强烈,一部分人自我主观欲望旺盛,还有人力图提高自己作品的商业价值。

可以说90年代的中国纪实摄影已形成不能用一个简单定义去涵盖

的局面。比起80年代,中国摄影家们已走向成熟。他们以更加强烈的民

族责任感、人文关怀精神和自觉的历史意识以及自我意识投入到巨大的时代变迁中,从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名人学士的坎坷经历,不轻易示人的“个人隐私”中,摄录下同族异己的行为方式与生存状态,用烛照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见微知著的思想精髓,以契合整个民族期待达到的心灵企盼。

二、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一)纪实摄影主题先行:

纪实摄影师带着事先拟好的计划去寻找他所要记录的东西,把抓到的图片归到自己的主题中去,这与新闻摄影有极大的不同。新闻摄影在绝大多数下是对突发事件的记录,求新求异。比如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解海龙“希望工程”,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所要拍摄的东西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拍摄时间的相对宽松,也使摄影师在画面构图、视点选择、光线选取等方面能够做得更为考究。但新闻摄影就不同。新闻摄影是由新闻和摄影两个要素组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了新闻性,摄影就成了单纯的摄影。新闻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摄影的目的、内容与手段、方法。

(二)两者的基本特性不同:

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这说明纪实摄影讲究作品对社会是否有作用。也就是说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如此前的战争摄影),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揭露与批判。它不光只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拍下了事件的时代意义,因此它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强烈现实性上。纪实摄影所有用来获得高质量的手段都将为目的服务:最本质地反映社会的人。那些把摄影当作艺术殿堂里的“伟大

创作”的人经常会把平平凡凡的人间影像视为纪录,但那些执着于苦难时

代去为人性做见证的纪实摄影家是不会理会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够得上“艺术”水准,他们只拍人,并且只拍苦难的人,只拍为生存而与自然搏斗的人,只拍平等社会里不平等有关人的一切,他们不是为自我而是为作为人类一份子的自己去拍照,记录下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失去的人性光辉。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性见证者——纪实摄影家们的不懈努力,人类在这个迸裂

的年代才会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的痛苦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自由。本世纪初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对童工进行的摄影纪实提醒了公众注意穷人的困境,他们这些照片促使美国人相信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童工的劳动法;本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摄影家对日本的水银中毒事件的曝光引起全世界对公

害的重视。这些都是人类利用摄影这一利器为人类自身利益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典范。

新闻摄影具备新闻所共有的基本素质,比如: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实性、客观性等等。新闻摄影首先是新闻,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品种。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经过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判断,然后进行报道,通过媒介将新闻事实传递给受众。然而新闻摄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报道手段,说明它还有独具的特征。这种特征包含多个方面,比如现场性、瞬间性、直观性、时效性等等。与文字报道相比较而言,这些特性显然是新闻摄影的优越之处,但是与网络视频、电视新闻报道相比,除瞬间性外,新闻摄影的直观性、时效性、现场性却远远不及动态画面的效果。因此,以静态、瞬间的画面反映新闻事实才是新闻摄影独具的本质特征。新闻摄影的瞬间性与摄影本身的特征有关系,因为摄影是时刻的凝固。新闻摄影是新闻事实中某一时刻的凝固,新闻照片不仅仅是从时间中抽取了某一时刻,将这一时刻从其依附的时间流中分离出来,使照片成为新闻事件某一时刻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新闻摄影还具有从它记录的时刻向前向后延伸的能力,这正是布勒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基础。

(三)判别相片好坏的标准与新闻摄影不同;

“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纳吉)摄影最伟大的功绩是让我们感觉

到我们可以将全世界纳入脑海,替我们和世界作全新的“交流”,显露出“人性的企图”——摄影是呈现人类情感的最忠实的媒体。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纪实摄影图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评价的最高标准。在这个标准之前,还有几个标准。第一有个技术标准;第二是对影像的选取。摄影师所拍下的影像是否是最有价值的影像,最能表述新闻实质的影像;然后是它在拍摄中视觉语言的运用好不好,影像是否有创造力,是一种全新的摄影语言还是司空见惯的摄影语言。而新闻摄影则由新闻价值来判定。即使是拍摄新闻人物也比纪实摄影更重“叙事性”。

(四)纪实摄影从创作上与新闻摄影不同:

一方面,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投入情感和理解,并表达对社会的评价,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创作活动;纪实摄影的魅力在于拍摄者对于这个复杂世界细微的观察。它需要拍摄者有广博的知识准备,以获得敏感的观察力;它更需要拍摄者在知识背景下获得的正确的人文态度与立场。而新闻摄影只是客观纪录现实,客观再现生活,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

另一方面,纪实摄影的独创性表现在:

1、摄影家与众不同的目光上。“摄影家要具有婴儿式初入未知国境的旅游者那样的目光”(毕尔?布兰德),这就是要求纪实摄影家用自己的眼睛把握平常,用自己的大脑理出头绪,用自己敏锐的直觉抓住现实,并以

自己的独特的摄影语言、视角、构图、光影等鲜明的显露出生活态度;

2、纪实摄影的独创性其次体现在所有内容形式的原创性上,社会生活的每一项内容及事件的意义都是纪实摄影家要用镜头透视的对象,而最新被发现出的社会生活的最有意义部分无疑会代表的后类似情节表达的

一个标准或者模式,同样,体现内容的每幅影像都会与之相应的原创形式或特征。所以这要求创作者必须挣脱相机的束缚,尽可能让被摄对象以它自身要求的构图形式(广义)被对焦、被曝光——即以原创性的方式处理他的每一张照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五)纪实摄影讲究美学价值:

纪实摄影家的审美感知是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大千世界、众生浮象的时间流逝,空间变幻,在与这些不断消逝的东西打交道时,纪实摄影家最关注的是对象的感性形式,具体一点就是对象所能赋予摄影画面的一切因素:时间进程、空间位置、光影效果等事物众多的细枝末节。对这一切在瞬间完成排列组合的瞬间把握构成了幅成功的纪实作品,因此纪实摄影家的审美感知的最终决定力是直觉,直觉的崇高的地位被摄影家们捧为神灵。摄影一方面强调敏锐的直觉力:不要想,意念是很危险的(布列松),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时时刻刻都在想,全视摄影家自身的素质、个人经历、情感、学识及对社会的理解等对直觉力的融发,摄影的直觉力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平时的不断实践、不断观察、高度专注及个人的情感体验上的。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摄影家的个人偏好对所摄对象的直觉力的影响。

(六)纪实摄影对摄影师的要求与新闻摄影不同:

纪实摄影是直接取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创作的,以作为摄影家眼睛延伸的镜头透视社会、自然,人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变化莫测的。摄影家必须使自己的摄影行为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对社会、自然、人作选择,这种选择当然是基于时机的掌握上:每一情景都有最适合自身内容的一刻,把这两个时刻尽量拉近,使它们几乎变成一个时刻,这就是布列松刻意寻找的“决定性瞬间”。从人类审美及摄影创作的整个程序看,“决定性瞬间”并不是什么绝技或工具,而是一种观世之道从审美主体——拍摄者来看,由于摄影专业性的要求,摄影家的素质不只是表现在拍摄时良好的感觉、敏锐的直觉和对瞬间的把握上,而且还体现了拍摄者平时对世界的认识感受,理性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上。

摄影家在直接摄取对象时,心中必须对对象怀有崇高的敬意,必须

感觉自己与反光板内所看见的事物息息相关,这样拍摄的作品才是内在和外在的两个世界相交融的结果。”、“当我的右眼向外张望时,我的左眼就向心中回视”(布列松)。外在的世界因其光、色、形及其特定的运动流

程和某方面本质的显现剌激着拍摄者的心理、生理;与此同时,拍摄者的脑、眼、手通过相机在被摄物的光影交合之中由快门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阐释和成型:尽管是纪实的,主体的影子都永远随着快门的释放而与时空同在。所以“决定性瞬间”是纪实摄影家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牵涉到脑、眼、手的联动。纪实摄影家最关注的是对象的感性形式,具体一点就是对象所能赋予摄影画面的一切因素:时间进程、空间位置、光影效

果等事物众多的细枝末节。对这一切在瞬间完成排列组合的瞬间把握构成了幅成功的纪实作品,因此纪实摄影家的审美感知的最终决定力是直觉,直觉的崇高的地位被摄影家们捧为神灵。

三、对中国纪实摄影现状的思考

实际上中国的纪实摄影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它们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纪实摄影的特征与内涵许多人还十分地模糊和混乱。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将照片的纪实性误认为就是纪实摄影,厘不清“民俗摄影”、一般“纪念摄影”和“旅游摄影”与纪实摄影本质上的区别。大量缺少内在人性张力的民俗场景照片被各种展览比赛归入“纪实摄影”一类,就是佐证;

2、将照片中的人文特征混同于纪实摄影。如将传媒上大量刊载的介乎于旅游摄影和文化考察文献摄影之间的所谓“即将消逝的生产方式和工具”等内容的照片,归类于“纪实摄影”,也是对纪实摄影的误读。纪实摄影是必须能够读到“情感和立场”的摄影,也必须是具有“关怀”的摄影。如果缺少这些向度,则不能称其为纪实摄影;

3、近年来关于纪实摄影的时髦话语“影像语言”和“影像冲击”等,多数情况下是以往谈论照片表征的“构图”、“影调”说的翻版,极少有人能够从照片表层特征的下面理解影像深层和影像后面的心理冲击和思考。所有的可视媒介,都存在起码两层以上的解读空间,纪实摄影尤其如此。纪实摄影绝不是业余爱好者的视觉游戏,而是拍摄者对历史、现实的观看“解构”。摄影从一诞生就存在的那些“构图”之类的技术痼疾,像一个幽灵一样至今徘徊在摄影人的眼前和心灵里。它对一个摄影爱好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个自诩为纪实摄影家的人,却绝对是必须驱除和超越的。因为“手艺”式的观看,往往歪曲心灵的直视;

4、中国纪实摄影的崛起和发展,也就是从《十年一瞬间》和《艰巨历程》之后它获得正式名分以后,非常有意思的嵌入了国际的背景。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开放政策使国人的眼界大开,各种国际间的交流随之频繁。纪实摄影这一样式,在西方人赞赏的眼光下被中国摄影人认同了。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西方人的关注,中国纪实摄影热潮下面潜层中“他者”的色彩渐渐浮出水面。

5、一些纪实摄影人主观臆测西方人的口味,专门寻找一些带有前“”冷战思维”和“西方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形象”,缺少一个真正纪实摄影人独立“观看”的人格立场。这种思维指导下的影像,让人看不到摄影者对自己家园和同胞真正关怀的目光,能看到只是装腔作势之后的迎合媚眼。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中国人全面的生存状态,而是放大、扭曲和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以获得签约于西方商业图片机构的身份。猎奇,这一没有思考的、似是而非的纪实摄影动机,一直是真正纪实摄影的敌人。因此,任何片断、扭曲、破碎的关于中国的影像,都是对世界的误导和对自己民族心灵的伤害。

从时间的向度上说,中国的纪实摄影才刚刚踏上征程。当我们刚开

始知晓纪实摄影的原初意义的时候,西方的纪实摄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完成这种转换,但这种转换需要我们的生活、观念全面地演进替换。所以,它需要时间。但只要我们能有对世界和人性真诚、善意的关怀,能够自觉独立地思考和观看,相信中国的纪实摄影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个里程碑。

谈摄影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创造

何谓摄影艺术,迄今众说不一,大致被公认的提法是:“摄影艺术是造型

艺术的一种。是摄影者使用照相机,运用照相技术和技巧,按照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点,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创造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由此可知,摄影造型艺术是以创造形象为目的的。现

就形象创造问题从三个方面作些粗略的探讨。

一、形象的重要性

作为视觉艺术,摄影艺术是以其形象创造为目的的,然而,在摄影界

中重技术技巧,忽视对形象的思考和创造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如为什么许多摄影者初学摄影时的作品尚有新意,而日趋成熟者却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只注意摄影技术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对典型形象的抓取;又如,在各类影展和影赛中,虽不乏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的佳作,但也有强调形式的奇巧而轻视形象创造的作品及生硬地照搬和模仿别人

摄影技法的作品。还有少数滥用技术技巧,带有明显“唯美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倾向的作品。究其原因也是作者只重技巧,而缺乏创造形象的能力。再如,我们有些理论评论,偏重于对摄影技术技巧的分析研究,偏重于根据摄影作品的技巧来判断作品的价值,偏重于以表现方法来衡量作品的艺术性,着眼点是构图、用光、色调,而对摄影本质的、内在的艺术性却很少触及。这种旧的摄影观念势必影响摄影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我们知道,摄影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现代造型术,随着摄影器

材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引进电子技术以后,摄影者学习摄影技术技巧也就成为越来越容易的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从事摄影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容易了。记得有人说过:“对于摄影创作来讲,一种素质比一百种手段

都更为重要”。“素质”是指拍摄者的艺术素养,包括他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深刻的洞察力、概括力,以及抓职典型瞬间的敏感性。“手段”是指摄影技术的掌握和技巧的运用等等。换言之,在创作中,重要的是眼光而不是技术,这显然不是说技术就不重要,摄影技术是摄影创作的基本功,摄影者如果不能掌握好最基本的摄影技能,不会运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段,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形象的创造。我们既不能轻视技巧,又不能只注重追求技巧。单纯追求技巧的拥熟就不可能成为摄影艺术家。应当明确,摄影艺术是靠形象来说话,形象的创造不只是记录人物,社会和自

然的形态状貌,而更重要的是摄影者根据社会生活的真实运用选择、概括、提炼、加工等手段,创造出富有美学意义的形象,并寄寓拍摄者的思想感清和审美趣味,艺术形象不仅应是具体的,鲜明的,而且又是生动的,感人的。

二、形象的感知性

艺术形象的具体、鲜明,方能为观者所知;形象的生动、感人,才能

为赏者所感。显然,艺术形象本身应该是具有感知性的,而不应是无法辨认或不可捉摸的光影图案。一幅摄影作品总应该设法告诉观众什么,让观众看到什么。如果拍摄的作品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或看不出所以然,那拍摄和展出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既不能以怪诞离奇哗众取宠,更不能以别人看不懂而孤芳自赏。摄影艺术创作中允许有变形,有夸张,有朦胧感,有随意性,但变形不能歪曲,夸张不能荒谬,朦胧不应晦涩,随意不应无意。现代西方美术界、摄影界形成了很多新的艺术流派,有的公开宣扬自己是抛弃了形象的“概念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主张从无意识和非理性出发表现最大限度的糊涂和混乱,认为“下意识的领域,如梦境、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摄影家的某些“名家”认为:“摄影作品为什么一定要说明一个意思呢??“为什么要有具体的物象呢?”主张摄影创作要以新奇怪诞为目的,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对于这类怪诞离奇的作品,一些人却推崇为艺术上的进步,并加以模仿和效法,我以为是欠思考的。一幅摄影作品没有可知性、可感性的形象,何谈它的艺术感染力、社会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呢?

三、形象的再创造

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价值,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就要努力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和选择,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深化过程,它带有作者独特的思考。通过它,可以使摄影者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托尔斯泰说过:“如果近视的批评家以为我只是

在写我所喜爱的东西,如奥布朗斯基如何吃饭,卡列尼娜有怎样的肩膀,那他们就错了,在我所写的作品中,指导我的是为了表现,必须将彼此联系的思维汇集起来。”他阐明了艺术创作不是肤浅杂乱的表现所能办到的。艺术创作实质上就是艺术地认识和表现生活。这个认识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艺术概括和典型化创造的过程,它要求摄影者善于这场那些比生活现象本身所包含的更丰富深刻的,或能够引起观赏者联想的更宽广的东西,能够发现那些别人不易注意或发现不了的生活典型。没有典型就没有创作,典型性是衡量一幅作品艺术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即使是不以拍摄人物为主的风光摄影,也应具有典型性。很多摄影大师的风光佳作就其形象鲜明生动,无不带有强烈的典型意义。

摄影形象的取舍和艺术表现,同样要选择最富有特征,最能传神的东

西加以着力渲染,使其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要有“以小见大”之功,

须有“体物入微”之能。体物指“对生活的感受力,吟味力,“入微”指对事物内部深这微妙联系的探索和发现,从平凡中辨出精义。细微处窥见宏旨,透过平凡细微的现象,获取蕴含精宏的意旨,使摄影作品具有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以现象反映本质的特性功能。

在形象创造过程中,还要弄清和摆正形象和概念的关系。“用形象反映生活”,决不等于借形象来演绎生活哲理和图解政治概念。

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来之于生活,来之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只有热爱生活,富于思考,充满创作激情,才能把现实生活的原型转化为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浅谈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发表时间:2018-10-15T10:40:10.3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董媛媛 [导读] 纪实摄影就是“纪录事实”的一种摄影表现形式,纪实的本质是反应物体或人的真实状态,目的都是在于表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况和感受,是为了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从而能唤起社会的良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620) 1 绪论 纪实摄影就是“纪录事实”的一种摄影表现形式,纪实的本质是反应物体或人的真实状态,目的都是在于表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况和感受,是为了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从而能唤起社会的良知。人文,它泛指了这个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的表现和现象。在这里的人文所指的还有文明的成分,人文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综合。所以人文会因为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人文主义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自由平等。 1.1 纪实摄影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什么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其实就是“记录现实”的一种摄影表现的手法,在你用眼睛看到的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以此作为一种记录。纪实摄影有几个特点,不虚构、不修饰、不随意夸张。由摄影师用抓拍的方式纪录下真实的场景,或者用摆拍的方式去再现真实的情景这就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作品,大家不用去在意它的美好和丑陋,因为它的目的都是在于去表现这个真实的世界,以及表现出真实的感受,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从而唤起社会的良知。纪实摄影可以总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关于自然和物体,一个是关于社会和人。在自然和物体的这一类中,包括了几下几个方面,有自然风光的摄影、野生动植物的摄影、产品摄影和科技摄影等等。在社会和人的这一类里,又包括了有生活摄影、报道摄影、新闻摄影和社会纪实摄影等。 1.2 纪实摄影的发展 19世纪二十年代,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用晒相法成功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牵马少年》,但它的局限却在于只是复制绘画的一张照片。一年后,尼埃普斯用长达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间拍摄了一张捕捉外面的世界的照片——《窗外景色》,并且成功地将影像进行固定。从此,摄影就诞生了。 中国摄影在改革开放以后首要反复的主题就是“真实地纪录或表现”这个特点,渐渐地就发展成了如今的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强调“真实”,因为它不需要虚假的,虚伪的东西,需要的是不加粉饰的真实情况。 改革开放来临之后,我们的国门也渐渐敞开,开始接收大量的国外的文化,与此同时,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本叫《中国摄影》的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叫《纪实摄影》,这是一篇由我国的翻译家王慧敏翻译的美国文库中的作品,这篇文章首次将中国的纪实摄影翻译成Documentary Photography,而且还提出早在1930年左右就有了“纪实摄影”这个词。它通常是深刻的感受那一刹那的一种体现在视觉上的重现,就像一清二楚地对亲自遇到的经历的回忆相同,存在着思想感情和感触上的价值。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摄影人无一不在追求摄影艺术,还不能完全了解纪实摄影,觉得纪实摄影就是最直接最直白的摄影,是抓拍、快速拍下所看到的事物,有些人以至于还觉得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是一个性质的,一概忽略了这个词语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人文意义。 1990年的前后几年,这是中国的纪实摄影很大范围的发展岁月,在那个时候,它着手向着市场前进,把平常百姓作为观察或分析事物的着眼点,用摄影来解释人性,用镜头来思考文化,而且也更加巩固了纪实摄影的概念。20世纪九十年代初,阮义忠写的两本书在大陆出版,就是《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和《当代摄影新锐——17位摄影新生代》,这两本摄影书籍,很大程度上开导蒙昧、感染了很多中国的摄影师,它们有着国际化的眼光、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随着传入许多的国际上的摄影比赛,扩展了中国纪实摄影师们的眼光,让这些人充满了力量和豪情。于是在那个时段,有了许多精彩绝伦的纪实摄影的照片。 21世纪到现在,中国的纪实摄影越来越多元化、老练、敞开,并拥有了许多的研究。越发通达的社会、越发开放的思想,摄影师们对关注的角度越发的多元化、对题材的拍摄越发多彩、对社会和人性的考虑越发的深远,对人文关怀越发强烈。而且新的一代纪实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呈现了从社会纪实向心灵纪实的倾向,并且更加强调个性、独特性。 1.3 纪实摄影的价值意义 纪实摄影有它的独特的美学价值,纪实摄影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纪实摄影里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凝聚着真,善,美,当欣赏者从凝固的瞬间感受历史和社会时,会因精神愉悦而获得美感,实现心灵的升华。 纪实摄影曾经被摄影评论家们称之为摄影艺术中的“史诗”,纪实摄影家通过镜头拍摄照片,把人类社会中具有各种意义的人和人或者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应的记录,目的当然是为了让观众了解真相,为改善人类生存状态作出努力,这也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以上这些原因,纪实摄影就拥有了它独特的社会价值。 2 人文关怀在纪实摄影中的价值体现 2.1 人文的概念 人文是什么,它泛指了这个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的表现、现象。人文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观念。在这里的人文所指的还有文明的成分,人文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综合。所以人文会因为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 人文主义,它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人文主义之所以称之为人文主义,是因为它的重点在于人,特别是以个人的特点、价值观以及他的尊严为出发点。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讲,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以及思想自由独立。这一点理论是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出来的,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想。这个理论首先研究的对象是人与自然,其次就是资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潮主要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主要的内容是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以及要发现人的未来发展和创作的可能性。 人文摄影,“人文”这个概念是很有广度和深度的意义。“人文摄影”这个名词,它的含义很难说得清楚。在我看来,人文摄影跟环境和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一段文字可以记录一个故事,一段声音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而一张孤零零的图片却只是故事里某个瞬间的再现,这样的瞬间呈现叫做摄影。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有人说,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是的,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想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 摄影师能够还原瞬间真实的再现。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无疑是真实的,由于摄影师心中的悸动而促使他把眼中的真实保留下来,这个过程是去功利化的。而且作为第三只眼睛的镜头是没有丝毫偏颇的。就算拍出的照片有优劣之分,那也是当时的光线、景物、角度等因素造成的结果。摄影是一种瞬间的真实,它反映的不是一个准确无误的故事,而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真实有无限多个过去,有无限多个未来,当它孤零零地摆在那里,很少有人能猜出整个故事的全面真实。然而这样的真实性还是拥有巨大的魅力的,一方面观者希望看见这种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这种视听媒介比报纸、广播更大众化的原因,因为它对真实的还原度更大,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另一方面,使摄影更迷人的原因也许就是它本身的不完整性吧!这种片面的真实往往是一种悬念、一种诱惑,引起人们无限的猜测和向往。

摄影是一种向善的诉求。美学中有移情之说,摄影中同样有移情的存在。事实上,摄影大部分时间是在把他者“我化”,当你看到小路旁一朵漂亮的花儿,当你看到夕阳下牵手散步的老夫妻,当你看到草坪上亲密无间的母女…如果你手中刚好有摄影设备,你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把她们拍下来装进永恒。摄影是人性之善的外现,是一种美的冲动。再或者,当你看到满目苍夷的灾难现场,当你看到悲伤失望、充满不安的人群,当你看到残暴血腥、不忍一睹的场景,你会因为心中悲伤而举起相机,对这样的瞬间的凝固,是你对镜头里“他者”产生悲悯之情的体现。同样的,一张引起轰动的摄影作品,之所以引起观者的共鸣,必定是因为它从正面或反面提出了向善的诉求。人无法对不能引起自身情感触动的事物产生关注,对于一个摄影者而言,让他打开镜头凝固眼前的事物必定需要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把他者“我”化过程中的触动,而这种触动,触及的是主体一条向善的神经。 摄影也会造成美的假象。摄影追求的是一种瞬间的永恒与不朽,正如世间万物没有不消逝的一样。这种永恒和不朽理所当然的是一种假象。没有不凋谢的花朵,没有不老去的美人,摄影却妄想把种种的美种植到相框里。当人们沉浸在这种永恒的美的假象里时,作品的现实里的主体已经不见了,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在这个过程中,能指与所指已经严重脱离互不相干,摄影之初震撼摄影师的那种真实之美已经被一种假象之美所代替。这种假象之美是经过了观者的注视和理解、经过了时间的流逝、经过了空间的变迁之后所产生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作品折射出的情感意向早已被观者的主观倾

浅论纪实摄影人像的情感表达

绵阳市首届纪实摄影研讨会论文 浅论纪实摄影人像的情感表达 曾巨光 内容摘要:人像在纪实摄影中举足轻重,人物的情感表达,又是反映主题思想的关键。我们只有充分把握人物的特征,利用相关的背景、信息元素,才能在抓拍中扑捉到人物精彩的瞬间。 关键词:纪实;人物;情感表达;抓拍。 一、人像情感表达在纪实摄影中举足轻重 1、什么是人像情感表达。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纪实摄影?说法很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纪实摄影是摄影者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来使观众对描写对象关注与正确认识的摄影艺术形式。二是说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通过摄影手段真实地介绍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来表达他的观点和评论,使读者得到一种评价性影像的摄影方式。人像情感表达,就是通过纪实人像图片真实地传递人物瞬间的思想、情感,读图就能够看出人物的喜怒哀乐。 2、人像情感表达的作用。人之所以区别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是高等动物,具有灵魂,在进行各种物质和精神的生产活动中,始终带着

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物质和精神的生产活动,蕴含着人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感情又反作用于人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活动。在作品的表现过程中,虽然被摄者在画面上相对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被摄者本身在整个事物现场要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的个性气质、神态、行为举止、活动特征。因此,画面的喜怒哀乐,都会深深地渗透着被摄者的个人情感,同时,这些情感又通过摄影者所确定的画面作用于读者。 一幅表情丰富的照片,往往能够传递丰富的思想感情,震撼人的心灵,给人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当邱吉尔首相走出会议室步入书房时,等候已久的摄影师让邱吉尔很放松在站到椅子旁、左手扶着椅背、右手插入裤袋,嘴中含着雪茄烟的形象,但这只能拍摄出邱吉尔首相温和自然的性格,却没有达到摄影师所预期的效果。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摄影师上前一把夺下邱吉尔咀上的雪茄,顿时,邱吉尔首相瞪大眼睛,露出了被激怒的神情,摄影师当机立断地抓拍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瞬间,拍摄了一幅题为《愤怒的邱吉尔》的经典肖像。照片第二天被各大报纸刊登,照片形象地反映了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像一头怒吼的雄狮要与希特勒等法西斯决战到底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斗志。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纪实摄影浅谈

纪实摄影浅谈 (马达) 一、器材选择 工欲行必先利其器,拍摄纪实摄影首先要选择器材,没有合适的器材是没有办法拍摄出效果好的纪实照片的。 1.相机的选择:相机操作起来要方便,重量要轻便,不宜太重。 2.镜头的选择:最好使用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24-70mm以上),这样拍摄出来的效果更好。 除了模特,人们不习惯被近距离拍摄,利用长焦距作远距离拍摄可以令被拍者放松。而广角便于你在一组照片中抓取全景。 3.忌用闪光灯。大部分人对闪光灯非常敏感,应尽量避免。 4.不必带三脚架。因为随时需要走动,保持装备轻便能令拍摄更轻松。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手持稳定性,至少要保证1/15秒不糊片。 二、什么是纪实摄影 纪实为“记录现实”的摄影手法,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作文件式的记录。纪实摄影是在与拍摄对象平等关系的同时,在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的前提下,使用抓拍纪录真实的场景,或用“摆拍”的方式再现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与表现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 纪实摄影其实没有清晰的界定,一般而言,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用作记录历史事件,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表明时间、事件、人物、地点。 最重要的,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可以带出故事,彷如一短篇小说一样。 三、纪实摄影的不同种类 题材可以是非常严肃的,比如:战地拍摄;重大灾害拍摄,重要历史事件拍摄等等。 但也可以很生活化,比如:旅行拍摄的照片,记录旅程;街头抓拍,记录社

会现况;采风摄影,记录所见所闻。 再更具体的多说几个,例如:记录你自已最熟悉的居住地区;连续一星期每天探访养老院,记录老人们平时的生活;当个“随行摄影记者”,跟随你的朋友,记录他们的活动;当个忠实的旁观者,拍摄工人、农民、战士、市民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或者就呆在家里,给自已的家人拍记录,拍什么都可以。 四、纪实摄影主题的选择和提炼 照片是对正在发生并即将消逝的事物的凝固,每张照片都具有唯一性,不可能绝对精确重复再现,纪实就是忠实地记录事物真相。 记录真相只是一种摄影风格或方法:它是写实的、事实的、史实的,强调的是照相本身这一动作自身的特点,模仿绘画是其美学功能。 纪实摄影的图片,诠释了摄影者的社会观和生活观,并影响观看者。纪实摄影通过记录社会现状、民众生活等等,充分表现人文关怀,唤起人们对被摄主体的尊重和重视。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人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记录边缘景象或被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借助影像的强大视觉感染力,使之成为参与和影响社会活动的工具。 我们通常所说的纪实摄影是指社会纪实摄影,而社会纪实摄影的最大困难不是“如何拍”,而是“拍什么”。 真实性和倾向性是纪实摄影的两大要素,真实性是纪实摄影的生命,这是纪实摄影爱好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倾向性就是纪实摄影拍摄的动机,确定主题的目的,通过对拍摄对象的影像表现和视觉冲击来阐述摄影人的社会理念。纪实摄影不是提出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揭示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纪实摄影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必须要承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这就需要纪实摄影爱好者用理性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晰的思路判断现象,用合理的元素描绘对象,用摄影的语言诉说情感。 1. 宏观看问题,微观找现象。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选题方法。要表达宏观的主题,我们可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具体的现象。 比如说人口问题,我们可以从人口的数量和素质两个方面入手。因为人口数量而引起的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如道路的拥挤、车站的排队、就业的窘迫、社会资源的紧缺等等。

浅析森山大道纪实的摄影艺术风格终稿

浅谈森山大道纪实摄影风格 前言 森山大道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民族风格在国际摄影界占有一席之地,他无疑是被国际公认的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家之一。他在日本摄影界的地位,就如同布列松在西方摄影界的地位一样重要。这位摄影家的作品对中国摄影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摄影爱好者而言,在近几年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森山大道并不强调所谓决定性的瞬间,他的作品甚至毫无构图可言,充满了粗糙与纪实性。纪实的摄影风格充满了他的作品,正是他纪实的摄影风格,在给摄影镜头下的窥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力的同时,又迸发着强烈的反传统特质。森山大道继承了前辈东松明照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对森山大道的审美构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森山大道的摄影主要是描绘日本城市中的街道,包括人们给这些街道带来的活力,和街道让人们变得鲜活,两者互动的真实。在森山大道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森山大道“当下即是”的拍摄哲学,拍摄对森山大道来说,就是来到街头,邂逅各种各样的事物,然后通过照相机这一手段将这些事物真实的转化成摄影影像,再通过摄影的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欲望”和“新的世界”。在森山大道的摄影生涯中,纪实的拍摄哲学贯穿终始,他并不是为了制造一张美丽的艺术品,而是为了发现世界的片段与自己生命之间的某种关系。深究森山大道“当下即是”的拍摄风格的背后,是他随物而化的思维境界。森山大道擅长于从自己的角度拍摄世界真实的都市,当地的景观,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赤条条展示。他将自己转换成都市的狙击手,带给我们影像的碎片,甚至不通过取景器捕捉他眼中真实的世界。他纪实的思维境界,带给我们的是直接的冲击,直达肺腑。 摘要 森山大道是日本著名的纪实摄影大师,作品纪实风格十分突出。这位摄影家的作品对中国摄影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摄影爱好者而言,在近几年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本文对森山大道的纪实摄影风格及其影响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森山大道纪实摄影风格

谈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

我眼中的纪实摄影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在我理解,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纪实作品之所以泛起朴素的光芒,很大程度上与它多关注的普通或特殊群体有关,这些群体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他们朴素的情操核对生活自然的态度,他们单纯的表示昭示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七情六欲都反映在脸上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上。 纪实摄影”给了惰性十足的摄影人一个充分的不思想台阶,有了台阶就好轻松下台,就好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无新闻性作品找一个归宿。河南一位资深画家也是一位老报人马国强先生曾说过一段让人感悟颇深的话:“摄影,真正的意义是新闻摄影,除此之外的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永远无法与绘画相比,只有新闻摄影的瞬间和历史性才是绘画无法抗衡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从“纪实摄影”的误区回归到“报道摄影”所代表的新闻摄影的本体上来,应该是摄影记者从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那就是重视新闻摄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直观纪录性价值,那就是抬起勤奋的腿去跑,开启智慧的大脑去思索,睁开调查新闻的眼睛去观察。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受众的受信息容受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但是,这个任务由谁来承担?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思维能力,对新闻摄影理念认识充足,又有十分活力的年轻人来带动。柴继军先生,他对新闻的准确把握和认识水平是一般刚走出大学校门没多久的人中所少见的一位。也许就是这种人民大学学子深厚的文化积淀奠定了他对新闻摄影超前、准确的把握能力。从去年第十一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他荣获的二等奖图片《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和他荣获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赛三等奖的图片《目击乡村直选》,都可以看出他在新闻摄影本体上的超前认识和把握能力。且不论照片的质量,但就这两个获奖图片中对事件的超前认识水平,就很值得学习。当我们还在琢磨上网如何用Email传输图片这些初级电脑技能的时候,他已经是半个电脑专家了,新技术的运用已驾轻就熟,因此,《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获奖就顺理成章了。他的新闻价值是运用摄影家的头脑和眼光而去定格的。摄影家们如何向摄影报道靠得最近,做得最精到,这是个思维定位问题。只有在创造中去完成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才能使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有更强大的市场和读者。因此,把握好新闻摄影本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真正从新闻摄影本身的道路走,这个本身的道路也就是典型瞬间的报道之路。谁抓得牢,谁

浅谈新闻摄影的社会作用

浅谈新闻摄影的社会作用 王迪08广电200840112052 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宣传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摄影图片的需求越来越大,摄影图片的社会作用越发明显,我们的摄影记者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拍摄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图片,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作用。本文即从新闻摄影的社会作用和摄影记者能力要求两方面做出阐释。 关键字:新闻摄影社会作用记者能力 正文: 一、新闻摄影是一种新闻报道的手段,实际上它是以可视形象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样式。关于新闻摄影的概念,盛希贵在《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中给“新闻摄影”所下的定义比较清晰:“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第二章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照片是一种对新闻事实的视觉报告,具有极强的视觉优势,和一种确凿在场的见证性。 新闻摄影图片可以从侧面印证新闻的可信度,证明历史和远方的事物的确凿性。语言文字往往在实证作用方面不如图片。基于这点特征,新闻摄影具有以下几种社会功能。 二、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 作为大众媒介上的一种常用表现手段,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其实可以看做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延伸。 具体来说,新闻摄影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社会功能。 (一)、作为一种新闻形式,新闻摄影具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这是新闻摄影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其存在的主要依据。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业中“最机敏、最敏捷的视觉神经”,也是“交流各种信息最通俗、最迅速、最直观的工具之一”。 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的区别之处在于其直观形象性,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与文字报道结合,增加可信度。如汶川地中中拍摄的新闻图片,直观的将灾区的情况传播给受众,比文字描述更具感染力。

浅谈纪实摄影的定义及价值

浅谈纪实摄影的定义及价值 发表时间:2018-10-29T10:14:55.9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董媛媛 [导读] 什么是纪实摄影?我们从字面上可以得到解答“记录”“真实”的摄影。纪实重在实上,他有两中意思,一是指记录以人为主的活动,具有真实性和具有可感的形象性,一是强调摄影的记录功能和复制功能,记录真实现状,描绘事实实物。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摄影方式,取自于生活的真实,真实地反映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在一本书中得知拉丁文docere是纪实一次最早解释,翻译为为“教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620) 什么是纪实摄影?我们从字面上可以得到解答“记录”“真实”的摄影。纪实重在实上,他有两中意思,一是指记录以人为主的活动,具有真实性和具有可感的形象性,一是强调摄影的记录功能和复制功能,记录真实现状,描绘事实实物。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摄影方式,取自于生活的真实,真实地反映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在一本书中得知拉丁文docere是纪实一次最早解释,翻译为为“教导”。纪实摄影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达信息,还有一种学习的作用。欣赏者可以在照片中看出拍摄者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到现在为止,对纪实摄影的正确理念,虽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在核心问题上基本还是达成了一致。 纪实摄影的价值 记得多罗茜娅·兰格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到“纪实摄影记录着我们生活的场景。他映照现在,为将来宝贵资料。他聚焦在所在是人和人的关系。他记录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的人们,或他周围一天24小时的活动,季节的循环。他描绘人的组织,制度,政治,家庭,教堂,工会。他展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外在,并且追求和揭示他们的生活以及影响人类行为的样式。 因此纪实摄影承载的是一种人道主义,表现着摄影师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现人类的文明,唤起公民的意识,引起社会的关注,保留资料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拥有其独特特美学价值,他之所以能表达情感,因为它拥有着真,善,美。 纪实摄影的主体表现对象 纪实摄影的拍摄对象,很广泛也很狭窄。最重要的就是人,但是与人相关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被称为纪实摄影。常见的纪实摄影拍摄对象有这几种,特殊人群,当下生活,记录文化,重大事件,人道精神。 特殊人群,特殊人群是最常见的纪实摄影主题之一,这种题材的照片,往往把关注视线转向弱势群体,贫困人群,患病者,打工者,等一下社会下层人士。意在通过照片引起关注,让欣赏者从生命,生活,道德,尊严等问题去引发人们的思考。记得在前几年,就有做过一次著名摄影师卢广的作品报道。他就将,吸毒,艾滋病村,京杭大运河,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自己的镜头,让话题聚焦到社会热点上去。 纪实摄影中情感表现的意义 情感体现里的“情”是指摄影作品画面中定个一瞬间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讲故事。在拍摄照片时,情感是形象思想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正是因为带有情感的,审美表现才能得到升华为审美意象。纪实摄影以人为基本主体,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作品,能否突出其中的情感是很重要的,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不应只是为画面好不好看,还要用过捕捉画面的技巧揭示事件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把事物的主题内涵通过生动的瞬间形象揭示出来,达到遇情于境、情景交融。任何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都可以从“情”这个窗口中看出他内在的信息。这就是人们说的“作品是作者感情流露的象征”。 由于有些摄影师太注重照片的整体效果,结果照片就显得平淡无味,看后毫无印象,起不到纪实应有的作风。还有一些在拍摄人物时,深入了解不够,对生活的不了解,过份执着的追求表面效果,不明白情感表现在画面中的作用。有些照片只不过是用相机记录下来,缺少了情感和形象感染力,这样的照片就像喝了白开水一样,暗淡无味,无法引起欣赏者的兴趣。 纪实摄影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纪实摄影对整体效果要求非常高,拍摄具有这里时代具有特点的人,这是纪实摄影追求所在,最难拍摄的就是看着平常但是有能反映出人物情感的主题,有些含有很大信息量,切具有一定价值的,有照片不一定能表现出来,而必须借助文字进行详尽的叙述。读者不能了解照片的表达内在意义,就没有什么情感可言了。《希望工程》是谢海龙的代表作,他的这组照片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因为他的照片光看就能激发人们对于希望工程孩子们的关怀,看过照片的人都会想要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种情况下,文字的说明,就显得画蛇贴足了。 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常常被周围的一些事情所感动,如果将这些瞬间拍成一幅摄影作品,相信一定是感人的。摄影具备一定的纪实性,所以我们必须真实的记录现实生活、准确传达的被摄对象的一切。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造型手段与光影和环境控制,将被摄对象想要表达的情感直接的、真实地表现在画面上。拍摄者直接抓拍现场瞬间的气氛和人物一瞬间的情绪,可以直接拍摄被摄对象情绪,并且深入发现被摄对象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的变化。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最平常的。 情感的转移与延伸 情感是表达创作意图的方式之一,情感的表现让审美表象提升成成审美意图。在拍摄照片的过程当中,拍摄者从形式到内容上了解拍摄对象的在审美角度上特点,并且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传达在拍摄的作品中。那么这样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照片画面的冲击足以引起视觉上和情绪上的情感体验,让他能够理解拍摄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被作品的情绪所感动。例如谢海龙的作品《大眼睛》一样,照片中最为精彩的就是的小女孩眼神,他的眼神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都说眼睛是进入内心的窗口,这样就形成了这幅带有情感的摄影作品,作品在发表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从而这种情感演变成为对所有山区的那些想读书的孩子们的关注,从而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 作为一个摄影师,经常会因为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激发创作的欲望,然而照片同时又在被欣赏的时候激发起欣赏者们内心的感情。所以可以说照片是一个摄影者的全部他讲所有外在于内在的都寄托在画面当中,因此这也成了与欣赏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它不仅能寄托着拍摄者的情感,也能激发出欣赏者的情感,这种就是在情感上的传递与延伸。 总的来说拍照目的不仅仅是重现或者记录事物和形象,更应该加入拍摄者自身的感情,使照片超越有限的尺寸,释放他的内涵。生活逼真,真诚的情感是生命赋予艺术的特性。只有当拍摄者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被拍摄对象当中时,我们才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领悟出他的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篇一:摄影摄像学习心得 摄 影 摄 像 心 得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二班乔宝瑞 201124910208 参加摄影摄像培训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最初只是希望学点摄像技巧,可 以在闲暇时拍点美图自娱自乐一下。如今,上了七天的课对摄影摄像的认识已不 同往日了,一个星期以来都在赶落下的工作,总没时间把心得体会写下来,在我 心里积压许久,现在终于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了。首先,这次学习是把有相同兴趣 爱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这种可比较学习成果 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促进,一个激励。审美是个宽广的主题,不一样的眼睛发 现不一样的美,每个人可能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方向中吸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 东西。感谢来自湖北省摄影协会、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总公司宣传 部、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单位的资深摄影记者为我开启了摄影摄像学习的大门。 我基础较差,认知有限,主要谈一下学习新闻摄影摄像和重大工程摄影的 心得。 新闻照片是摄影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独特兵种,真实、形象的记录历史

是新闻照片的最大功能。新闻照片的作者被称为摄影记者,也被称为记录历史的 人。如今在各种传播媒体中,新闻照片举足轻重,它真实、生动的记录历史瞬间, 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这种稍纵即逝的片段决定了新闻摄影以瞬间见长,以细 节取胜,它的画面可能不美,但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表现的价值不仅仅是已 展现出的画面因素,更是照片背后折射出的新闻信息。 从对摄像知识的不熟悉 到 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像实验课后最大的体会。在摄像活动之前, 老师曾把摄像机拿到教室让我们观摩,接触,但由于人数过多,那时并不能满足 每位同学都可以实际地操作一下,其中也包括我。对一个从未碰过摄像机的人, 像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所以在实验课之前,我很详细地看了教材中有 关的摄像技术讲解,希望到时能在实践中快速地学习与掌握。 以前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使我看不到新闻摄影和自己有什么联系,其实 身边是有很多值得记录、 值得宣传的东西的。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 条件多么艰苦, 不管是围岩渗水还是高原冻土,统统难不住我们,只要在我们手中天堑就能变成 通途。所以要勇于、勤于、善于拿起相机拍摄瞬间,宣传我们的工人,宣传我们 的生活,宣传我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企业。 这样就不得不说到重点工程的拍摄了,摄影老师强调了几点,我觉得很有 道理。首先,和所有的摄影一样,对象要以人为主,要反映人的精神和状态,这 样画面才有灵气,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然后要将工程置身与大环境中去思考, 去除施工工地的局限性。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利用现场因素拍出现场感。画面 有规则的地方,要找出破规则点;无规则的地方,要寻找有规则点。在画面的构 成上要下功夫,在画面的背后要挖掘新闻价值。

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摘要】“报纸进入了读图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新闻图片不仅仅具有美化版面的作用,而且是同行业进行争夺受众的一种手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摄影记者在进行新闻图片的拍摄,编辑在选择、编辑新闻图片等方面更应用心去做。如何确保新闻图片的真实性,确保真实性与新闻性并存,确保真实性与美感性并存,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关键词】新闻图片;新闻真实;图片造假;职业道德 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有其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为我们编辑修改照片提供了方便。但是,对于新闻摄影记者和编辑人员来说,如果运用的不恰当则会造成及其恶劣的新闻图片造假事件。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新闻图片。新闻图片的定义有很多,在此来看两个比较权威的新闻照片定义。 (1)摄影家胡柏洲在1936年提出了最早的新闻照片的定义:“凡时事性质的照片,或与时事有关的一切照片,刊登于日报或杂志上者,是为新闻图片。” (2)1993年5月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说:“新闻照片,又称新闻图片,是新闻摄影的物质形式。其要求是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有新闻价值,并有鲜明的视觉形象。”[1] 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两个定义,便不难发现,它们有着鲜明的共性,第一必须是事实,其次必须具有新闻性,再次要有形象。那么我们稍微细化解释一下就是具有新闻特有的真实性、新闻性和审美性。 当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出现问题时,症结的根源往往存在于此。不是为了让新闻图片具有新闻性而去虚构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新闻事件的新闻照片,就是为了让原始新闻照片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去刻意进行后期的加工制作、移花接木。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因为无论对于传者还是受众,新闻图片不仅仅是美化版面的一种手段、作为文章的附庸,更是担负起传递信息、传播观点的功能。而违背了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则是对传者和受众的一种亵渎。 真实性是新闻照片区别于其他照片的根本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照片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照片的价值和力量所在。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照片形象必须真实;第二,所附文字说明必须真实;第三新闻照片还应做到本质真实。前两点不必赘述,关于第三点则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图片编辑,应该具有宏观意识,把握照片题材、内容的典型性,不要以偏概全,以偶然事件来代替一般事件。

浅析纪实摄影画面文学性

试论纪实摄影画面的文学性 一什么是记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传达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传统观念中,文学是人类表情达意最主要的工具。二加强文学性摄影的必要性由于照片直观性的特点,使得我们的纪实摄影作品极易发生“直,白,浅,露”现象,使作品缺少回味和内涵。这时,如何加强纪实摄影的文学性,将更多适合的文学语言纳入作品,增强摄影语言的表现力,提高纪实摄影的品位和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三分析纪实摄影从创作伊始直至作品成功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作品内容本身来阐述纪实摄影的文学性,以启迪我们在以后创作纪实摄影作品时如何增强纪实摄影的文学性来完成自己理想的作品。 1选主题在创作纪实摄影伊始,摄影人首要选择的是“拍什么”,“怎么拍”的问题。“拍什么”是一个发现和选择的过程,如何发现和选择,这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需要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修养做基础,敏锐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本质。同时,2运用文学语言来拍摄这种拍摄之前的艺术构思,尚需摄影人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去概括,这个高度浓缩的语言就是“文学语言”。实际上,在纪实摄影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过程中这种结合时刻都在发生着,摄影人都在有意识的促使着他们的结合。3快门概括画面的语言从纪实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来看,摄影人无论是运用形象思维,还是运用抽象思维,这当中都有一个语言概括问题,当摄影家手持相机面对被摄对象取景构图时,脑海中会有一个闪念,“这里需要表现”,表现的大概是一种什么东西,这种概括或许是突发的灵感,或许是“长期积累,妙手偶得之”。总之,这种概括之后,摄影家按动快门,迈出艺术传达的第一步。 4进一步画面中文字性语言突出标题拍摄完成之后,摄影人或通过技法,进一步将构思过程中的那种语言性概括表现的更确切,确定一个更为确切的文字性语言概括,突出表现为作品的标题及相应的文字阐叙。在上述艺术传达及艺术构

谈谈我对摄影的初步认识

谈谈我对摄影的初步认识 本人己到不惑之年,虽生理年龄己不惑,但自认为心理年龄还很年轻。爱好不算太多,也不算太少。2010年开始接触摄影(照像)在这之前从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单反相机。卡片机也只是随手咔咔的瞎按快门。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想谈一些我对摄影方面粗浅的体会。 一、器材:通过接触单反相机以后才发现,器材确实很重要,以前在没有玩相机之前如果有谁对我说这个镜头一万多块,那个镜头几千块。我肯定会撇撇嘴。值吗?有病吧?花那么多钱买镜头?现在看来我必须承认,它确实值。但是器材真的重要到一定程度了吗?一般普通百姓有多少人会买价值几万元的牛头呢?所以我的体会对于器材应该量力而行。尽量购买自己能承受的器材。(因人而异) 二、即然我们己经买了自己的相机和镜头了,我想就应该把它们用到极致,发恽出它们最大的潜能。不要总说自己的镜头、机子这不行那不行的。正确掌握摄影的基本常识以及了解自己器材的性能是必须的。三、同样的机子,我拍出来的片子为什么就发灰呢?而别人的就很通透漂亮,一个是跟天气有关系,天气不好,拍出的片子肯定质量不高,只有对片子进行大规模PS。再有一个就是要对相机进行一些常规设置,新机一般都是默认设置的。通过自己设置模式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本设置方法根据机器不同可以百度一下。(百度是个好老师)还有个小问题,我们由于是新购买的单反相机,心情总是激动的。所以可

能在初次或一段时间内由于激动在取景时手会微微的发抖(高兴的),造成拍出来的片子对焦不实,别急,用一段时间,等心情趋于平缓了就正常了,手也不抖了,心也不慌了,对焦自然也就实了。(反正我是这样的) 四、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我想这是提高摄影技术的的关键,因此常去一些摄影论坛逛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一是看看人家是如何拍摄的,二是欣赏一下高手们的作品。欣赏之余看看人家是如何构图的,这些对于我们新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论坛里经常会有一些摄影方面的知识介绍,正好可以学习一下基础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四是要多拍多练,然后对自己的片子进行仔细的观察,看看存在哪些问题,对比一下高手的片子,看看构图、角度、取景方面都存在哪些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五、善于观察生活,我们国家名胜风景地很多,但我们生活的圈子却很小,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到徐霞客式的生活,没有过多的时间或者也没有机会去领略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精美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身边的生活事物进行很好的观察。其实美有时就是自己身边,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六、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指望自己的片子是什么大片、精品。我们拍完之后在电脑上回放时要认真的对比总结,有时会想到,我为什么没这样拍呢?为什么没变个角度呢?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你量变的的过程。等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后自然就会质变的。

浅谈新闻摄影的美感与真实

论新闻的美在于真实 ——新闻摄影的美与真实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是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对正在发生的事实 进行的报道。有人认为,新闻摄影的主要特征讲究的是新闻性,因而不属于艺术范 畴,可以不要美,或者说新闻摄影不以反映美为目的,只是一种机械的表现形式;也有人认为,新闻摄影中既然有美的出现,那也是偶然所得;还有人认为,新闻摄影也属于摄影艺术,既然是艺术,必须强调摄影的艺术美感。对于上面几种看法,笔者以为都是不对的。 一、新闻摄影的美感 新闻摄影是一种具体可感形态和现实生活现象,所以,新闻摄影存在美,从而 具有其美的特征和规律。但是,作为每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都应该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新闻摄影是新闻而不是艺术,新闻摄影的性质在于它的新闻性和真实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图片来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新闻摄影的画面和文字说明,拥有新闻报道所应有的五个要素。但是,新闻摄影又是运用摄影艺术,借助镜头前的人和物体的影象,形象地表现社会、表现人类。因此,又要求图片尽可能地在光线、构图上求得更加完善,给读者以美感。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在坚持新闻和真实的基础上讲究一定艺术性的。当然,艺术性是为真实服务的,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才能讲究艺术。不真实的新闻,艺术性再高,也毫无新闻价值。 二、新闻摄影美感的把握 1、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审美效果 生活的真实决定新闻摄影的真实,因此,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美的基础。新闻摄影构图的所有目的,是为了既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和意义,又创造性地提高新闻照片画面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实现整体上的完美和谐,真实与美的统一。 (1)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 一幅新闻照片,必须开门见山,让人在较短的时间里看懂照片画面所表现的事情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但是,由于摄影具有瞬间形象的特征,很难完整交代事物的全过程,所以,就必须采取典型化的方法,以一当十地通过取景去选择概括出一个有明确内容意义的瞬间形象,以此去展示整个新闻事实的内容和意义。如果这个瞬间形象中的各个构图因素形不成一个明确的结构整体,那么这张照片就不能准确充分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内容和意义,甚至会使读者在视觉上产生错觉。 (2)画面结构要简洁明了 为了使新闻照片具有表现力,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在构图结构、光线和明暗对比上处理得相当简洁,这样才能使主体形象在画面结构中显得鲜明突出。例如袁学军拍摄的《在繁荣的农贸市场上》,作者没有用全景式来反映整个集贸市场,而是拍摄一位农民老大爷脸部的特写,以老大爷合不拢嘴的喜悦之情和戴的茶色眼镜的反光,反映出集市的兴旺景象。整个画面既简练又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浅谈对纪实摄影的理解

浅谈对纪实摄影的理解 发表时间:2018-09-27T18:42:09.1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作者:岳圆[导读] 记录瞬间性、现实性,是摄影最重要的特性,也是人们沉迷摄影艺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纪实摄影的概念 记录瞬间性、现实性,是摄影最重要的特性,也是人们沉迷摄影艺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纪实摄影这一概念的提出,恰好的将它与其他类别的摄影形式区分开来。纪实摄影聚焦社会生活,关注民生动态,直面现实社会。纪实摄影要求摄影者必须投身现实,感受灵动瞬间,用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画面。即兴立意,瞬间定格。纪实摄影就是社会中一双眼睛,捕捉定格一切动人画面。 二、手机在纪实摄影中的应用 对于纪实摄影来说,记录瞬间性很重要。摄影工具也是完成一幅优秀摄影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此次课程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因为缺乏专业相机的支持,所以我选择手机作为我的拍摄工具。通过使用手机拍摄,我发现手机在纪实摄影中的应用也很广泛。 1.手机不仅可以靠近还能贴近被摄主体 世界著名的新闻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每位摄影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精致的、是最可以展现画面感的,那么瞬间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手机作为现代人都具备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了最常用的摄影工具。相比较专业的单反来说,手机更加轻便,方便收拿。当我们用手机记录场景时,拍摄者和被摄者都是放松的,被摄者会更加容易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而摄影者也就可以更好的捕捉。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是可以让观看作品的人舍身处境的融入进去的,这种作品是要具备感情的,用手机拍摄时可以令彼此更加放松,尽可能的让自己在情感上贴近被摄者,从而完成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作品。 2.手机可以迅速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 如今看来,提到照片大家都会联想到后期处理,photoshop已经不是那个神秘的软件了,越来越多的人都会使用PS这个软件了,而后期处理,已经成为了优秀摄影作品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果使用专业的软件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效果无疑将是优秀的,但是时间也是相对漫长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软件越来越先进,各种和拍照以及后期处理有关的APP涌现在市场上,摄影者可用通过下载这些软件对照片做最快速的处理。这些软件可以提供很多优秀的功能,包括照片亮度、对比度、尺寸裁剪或者是各种滤镜的提供,都可以进行快速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不管是环境类照片还是人物类照片,这些后期软件都提供了相应的修改模式。像是现代流行的HDR模式,对照片的细节可以进行强化。在处理人物肖像时,这些软件更是功能强大,像是红眼修复、磨皮美白、放大眼睛等功能都可以实现。有些照片后期需要文字的支持,使其立意更加明确,利用手机就可以快速的添加文字。 3.手机具有极快的传播效应 纪实类照片应该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并且优秀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传播方式日渐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来传播,可以在拍摄照片后的几分钟内就完成照片的上传,将照片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快速传播。纪实摄影的一大特点就是摄影作品的时效性及真实性,通过手机拍摄后的快速上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知晓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情感的共鸣或者道德的批判。 三、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纪实摄影重在捕捉瞬间性,真实性的镜头,以摄影的方式定格时间。当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与事,如果我们用纪实摄影的方式留住生活中的美好与悲伤,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在若干年以后回顾过往。如果我们将纪实摄影作品进行传播,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事件的发生,那么将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是很多年前希望工程那张大眼睛女孩的摄影作品,这张摄影作品作为希望工程的海报来吸引公众的关注。这就是纪实摄影的魅力,女孩握着铅笔,在石头垫成的桌子上写字,最令人心疼的是那双抬起的大眼睛,那是一双渴望关怀,渴望知识、渴望美好生活的眼睛,摄影师就在那一瞬间将画面捕捉,永远定格。这张作品引起很大反响,多少人通过这张纪实摄影作品了解生活落后的孩们的生活,引发公众深思。 作为工业艺术的领先者,摄影以图像代替文字,为观者提供了使其获取政治、社会、文化等等各方面信息的另一种途径。而我们回顾近二百年来的摄影史,不难发现真正的主流其实是纪实摄影。可以说纪实摄影是如今社会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人的视觉是流动分散的。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司空见惯的事物背后的隐藏含义。因为我们这种生理特性,因为我们这种忽视,一些文化元素和传统民俗就面临着消亡的困境。纪实摄影可以记录下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让我们在看到其作品之艺术性的同时,亦能收获与日常体验迥然不同的体会。 纪实摄影传达社会信息,而客观辩证地纪实摄影也具有着细节证实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影像的捕捉,纪实摄影家将其对生命、个体、社会等的理解赋予作品之中,向世人展示一幅幅发人深省的画面。我们可以说这些作品见证了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纪实摄影重点关注人。通过对人像的记录,纪实摄影反映了时代特征,揭示了时代的本质。比如巴西摄影大师萨尔加多拍摄的人类迁徙系列等作品,集中了大批处境不同的人,向观者展示他们的苦难和不幸,激发了纪实摄影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岳圆 (1994.07-),女,山东省泰安市人,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职位:研究生,学历: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