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

第二章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反应

(2)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3)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方法

(4)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检测技术

教学重点

(1)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高分子、结构单元、单体单元等概念,聚合物的命名、聚合反应式的书写

(2)连锁聚合反应、逐步聚合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反应特征

(3)聚合物的结构

(4)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及物理状态

(5)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教学难点

(1)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的辨析

(2)链转移的形成

(3)高聚物的三态变化过程

(4)聚合物在受力情况下所产生的各种粘弹现象、分子运动机理

教学课时:6h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命名

1习惯命名法

以所用单体及高分子结构来命名,如PP、酚醛树脂、丁苯橡胶。适应于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

①以单体或假想单体前加“聚”。

②单独或两种以上不同单体聚合,在单体名称后加“树脂”、“橡胶”,而不用“聚”。如酚醛树脂、氯丁橡胶、丁苯橡胶、脲醛树脂。

③以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命名,常常为一大类聚合物统称,如聚酯、聚醚、聚酰胺、聚氨酯、聚砜、环氧树脂。

④以商业习惯命名。

尼龙、氯纶、腈纶、氨纶(聚氨基甲酸酯)、丙纶。

2商品名、俗名

蛋白质、淀粉、腈纶(PAN )、涤纶(PET )、有机玻璃、塑料王(聚四氟乙烯)、电木(酚醛树脂)。

3IUPAC系统命名法

用于线型有机聚合物,在重复单元前面加“聚”字。

规定:①对乙烯基聚合物先写取代基的部分;

②与其它元素连接最少的元素先写。

二.聚合物的合成

1基本概念

单体:可与同种或其他分子聚合而生成高分子物质的那些低分子原料。

分类:

①有不饱和键的烃及其衍生物类:乙烯、苯乙烯、丙烯酸。

②些环状化合物:己内酰胺、环内酯、环醚、环氧乙烷。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官能团的:二醇、二胺、二酸、二酸酐,

④性的多官能度单体,在反应中互相作用激活的有两个以上官能度的分子:苯酚、二

甲酚、甲醛。

官能团(官能基):与其它化合物反应可生成化学键的活性基团,如羟基、胺基、羧基、卤代基等。

官能度:单体在某一个聚合反应体系中,实际上参加反应显示的官能团数目。

线型高分子:主链无分支结构的高分子。

支链型高分子:主链有如树枝分支的高分子,或带有相当长的侧支链的高分子。

交联型高分子:线型或支链型高分子以化学键交联形成网状或体型高分子。特点:线型或支链高分子上有若干可以反应的基团,利用自身交联或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

梳状高分子:一般是接枝聚合物,多个线型支链同时接在一个主链上,形状似梳子。

重复单元(链节):是高分子链中反复出现或重复出现的那部分最基本的原子集合结构(重复出现的最小结构)。

结构单元:是组成高分子链的那些最简单的反复出现的结构式,通常与合成它们的单体相似或相关。

高分子表达化学式:[重复单元]n

聚合度:高分子链中结构单元的平均数目。用DP表示。

2、聚合反应

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为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分类:

⑴按聚合物和单体元素组成和结构变化

①加聚反应:单体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

②缩聚反应:在聚合过程中,除形成聚合物外,同时还有低分子副产物形成的聚合反应。(2)按反应机理来分类:连锁聚合反应和逐步聚合反应。

(3)按反应单体分类:均聚和共聚

连锁聚合的实施方法:

类型: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

本体聚合:单体+引发剂(少量)

溶液聚合:单体+引发剂(或催化剂)+溶剂

悬浮聚合:单体+水+引发剂+分散剂

乳液聚合:单体+分散介质(水)+引发剂+乳化剂

逐步聚合的实施方法:

(1)熔融缩聚

反应温度较高(200—300℃),熔融缩聚反应是一个可逆平衡的过程。

(2)溶液聚合

单体加适当催化剂在溶剂中进行的缩聚反应称为溶液缩聚。溶液缩聚分为高温溶液缩聚和低温溶液缩聚。溶液缩聚的基本特点是使用溶剂。

(3)固相缩聚

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熔点以下的固态所进行的缩聚称为固相缩聚。

(4)界面缩聚

在多相体系中,在相界面处进行的缩聚反应。按体系的相状态,界面缩聚分为液一液和液—气界面缩聚。

三、聚合物的结构

四、聚合物的物理性质

1非晶态高聚物的力学状态

2、高聚物的熔体流变性

特点:流动粘度大,伴随有高弹形变

3、高聚物的电性能:绝缘材料、低介电常数材料

4、高聚物的热性能

(1)高聚物的热膨胀

(2)高聚物的热传导

(3)高分子材料的燃烧特性

(4)热稳定性

影响热性能的因素

提高热稳定性的措施

5、高分子材料的气密性

高分子中极性或体积大的基团会因位阻效应的存在使气体的透过率降低。

五、聚合物的力学性质

几种常用的力学性能指标

(1)拉伸强度

(2)弯曲强度

(3)冲击强度

(4)硬度

六、高分子材料的成型与加工

(一)塑料成型加工

1、塑料添加剂及成型物料配制

A、添加剂

①特性添加剂:

这类添加剂主要包括;增塑剂、填充剂、增强剂、偶联剂、着色剂、阻燃剂、抗静电剂、防雾剂、冲击改性剂和降解剂等。

②稳定剂:

稳定剂的主要功能是阻缓或停止塑料在物理(加热、光)和化学(氧、微生物)因素作用下的降解,主要有热稳定剂、光稳定剂、抗氧剂和抗微生物剂等。

③加工添加剂:

使塑料易于成型或提高成型效率的添加剂称为加工添加剂。加工添加剂主要包括润滑剂、脱模剂等。

B、成型物料的配制

粉料的配制/原料的初混:

原料的初混只是一种简单的混合。

用于初混的设备主要有转鼓式混合机、捏合机、螺带式混合机、高速捏合机等

粒料的配制:

粒料实际上是先制成粉料(初混物),再经过塑炼和造粒而成的。

塑炼所用的设备主要有双辊机、密炼机和挤出机等。

2、塑料挤出成型

塑料挤出成型是使塑料加热塑化,在加压下通过成型口模,成为截面与口模形状相仿的连续体,再将连续体冷却、定型,使其变成制品的方法。

可用于管材、型材、板材、片材、薄膜、单丝、扁丝、电线电缆的包覆等的成型。

设备:(1)单螺杆挤出机(2)双螺杆挤出机

挤出过程一般由物料塑化、塑化物料通过口模成型和挤出物固化定型三个阶段组成。3、塑料注射成型

1)注射成型也称注塑,是塑料的一种重要成型方法。

注塑成型包括两个过程:第一是物料塑化,第二是制品成型

2)成型周期

注射成型周期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制品的壁厚、大小、形状、注射成型机的类型以及所采用的塑料品种和工艺条件等。

3)注塑成型特点

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能成型形状复杂、尺寸精确或带嵌件的制品;

成型塑料品种多;

易于实现自动化。

因此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制品的生产。其成型制品占目前全部塑料制品的20~30%。注射成型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成型工艺,目前正继续向着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4、塑料压缩模塑成型与热成型技术

压缩模塑是将粉状、粒状或纤维状的塑料放入加热的模具型腔中,然后合模加压使其成型固化,最后脱模成为制品。

压缩模塑的主要设备是压机和模具。

热成型是以各种热塑性塑料片材为成型对象的二次成型技术,主要包括真空成型、压力成型、模塞辅助成型及它们的组合。

5、吹塑成型技术

是指借助压缩空气的压力,将闭合模具内处于熔融状态的塑料型坯吹胀成中空制品的一种成型方法。

吹塑的主要形式有注射吹塑、挤出吹塑和拉伸吹塑3种。

熔融→制成型坯→于吹塑模具中熔封→利用压缩空气将模具内型坯吹胀→冷却→取出制品→修整。

(二)橡胶的加工

(1)塑炼

塑炼是使生胶由弹性状态转变为可塑状态的工艺过程生胶有很高的弹性,不便于加工成型。

塑炼有机械塑炼法和化学塑炼法。机械塑炼法主要是通过开放式炼胶机、密闭式炼胶机、螺杆塑炼机等的机械作用使大分子断链,提高橡胶可塑性。化学塑炼法是借助某些塑解剂的作用,引发并促进大分子链断裂。

(2)混炼

将各种配合剂混入生胶中制成质量均匀的混炼胶的过程称为混炼。

(3)压延和压出

混炼胶通过压延和压出等工艺,可以制成一定形状的半成品。

①压延压延是使物料受到延展的工艺过程。橡胶的压延是指通过压延机辊筒对胶料进行延展变薄的作用,制备出具有一定厚度和宽度的胶片或织物涂胶层的工艺过程。主要用于胶料的压片、压型、贴胶、擦胶和贴合等作业。

②压出压出工艺是胶料在压出机料筒和螺杆间的挤压作用下,连续通过一定形状的口模,制成各种复杂断面形状半成品的工艺过程。

(4)成型

成型工艺是把构成制品的各部件,通过粘贴、压合等方法组合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整体的过程。

(5)硫化

硫化是胶料在一定条件下,橡胶大分子由线型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的交联过程,其目的是改善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其他性能。

(三)纤维成型加工方法

纤维成型过程包括纺丝液的制备、纺丝及初生纤维的后加工等过程。

先将成纤维高聚物溶解或熔融成粘稠的液体(称纺丝液),然后将这种液体用纺丝泵连续、定量而均匀地从喷丝头小孔压出,形成的粘液细流经凝固或冷凝而成纤维。最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后加工。工业上常用的纺丝方法主要是熔融纺丝法和溶液纺丝法。

七、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

(一)、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分析

1简单定性分析

受热行为,包括燃烧试验(火焰试验)、干馏试验。根据燃烧性、分解出气体的气味、火焰、外形变化等分析。

2高分子材料的溶解性

3高分子材料的分离和纯化

溶解-沉淀

萃取

(二)、高分子材料的波谱分析

1红外光谱(IR)

1)分析与鉴别高聚物

2)高聚物反应的研究

3)共聚物的研究

4)结晶度的研究

5)高聚物的表面研究

6)高聚物的取向研究

2核磁共掁(NMR)

1)高分子的鉴别

2)共聚物组成的测定

3)立构规整性的测定

4)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研究

5)高聚物分子运动的研究

6)支化度和键接方式的研究

(三)、高分子材料的色谱分析

1气相色谱

1)利用纯物质对照的定性分析,如:利用保留值包括tR、VR定性。

2)利用文献保留数据的定性分析

3)与其它方法结合的定性法,如IR、化学反应

4)利用峰面积或峰高定量分析

2裂解气相色谱

1)热固性树脂的鉴定

2)共聚物与共混物的区别

3)高分子官能团的鉴定

4)高分子同系物的测定

(四)、x-射线衍射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高聚物的物相分析(包括各种添加剂的物相分析)

2)结晶度的测定

3)取向度的测定

4)微晶大小的测定

5)高聚物晶体结构分析

(五)、电子显微镜

1SEM

1)研究纤维和织物的结构及其缺陷特征

2)研究均相聚合物及其多相复合体系的结构

2TEM

1)研究聚合物的结晶结构

2)研究由表面起伏现象表现的微观结构问题,如PAN变成C纤维过程中微纤结构的变化。

3)研究多组份聚合物体系的微观织态结构,如嵌段共聚物、共混物、纳米复合材料4)分析固体颗粒的形状、大水、粒度分布。

5)研究增韧机理

(六)、表面分析能谱

许多主要物性与表面相关。

包括:光电子能谱、x射线紫外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扫描俄歇电子显微镜、低能电子衍射、高能电子衍射、电子探针表面质谱、二次离子质谱。

1在聚合物表面结构研究上的应用

1)均聚物

2)共聚物的组成及结构

3)交联聚合物

2在界面粘结研究上的应用

1)界面粘结的相互作用

2)粘结点破坏区域的确定

3)粘结点湿热老化破坏机理

4)表面改性与界面粘结

3特种表面研究中的应用

1)聚合物添加剂向表面的扩散凝聚

2)聚合物的大气老化

(七)、热分析

1DTA/DSC

聚合物的相转变、结晶T、结晶度、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熔点、Tg、研究固化、交联、氧化、分解等反应并测定反应温度等。

2TGA/DTG

热稳定性的评定、添加剂的分析、共聚物和共混物的分析、水分测定、氧化诱导期的测定、固化过程分析、预测使用寿命。

(八)、热-力学分析

静态热机械分析,如热机械分析(TMA):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在非振动负荷下的形变与温度的关系。

动态静态热机械分析,如热态力学分析(DMA):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在振动负荷下的动态模量和力学损耗与温度的关系。

研究高聚物的转变温度结构性能、高聚物的模量和内耗、高聚物的多重转变、多嵌段共聚物组成对性能的影响;评价高分子材料的耐热性、耐寒性或低温韧性、耐环境能力;表征高分子材料的阻尼特性。

作业:简要讨论任意五种常用的现代测试方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主要应用。

教学总结:学生第一次接触高分子材料,在讲解具体高分子材料之前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知道很多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后的专业课继续学习,介绍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加工成型原理、高分子材料检测技术等课程的研究范畴,并对基本理论知识介绍,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一)中国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按这种定义,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弗雷尔:批评资本主义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

(完整版)高分子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高分子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1.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并说明理由。 CH2=CHCl,CH2=CCl2,CH2=CHCN,CH2=C(CN)2,CH2=CHCH3,CH2=C(CH3)2,CH2=CHC5H6,CF2=CF2,CH2=C(CN)COOCH3,CH2=C(CH3)-CH=CH2 参考答案: 自由基聚合:CH2=CHCl,CH2=CCl2,CH2=C(CN)2,CH2=CHC5H6,CH2=C(CH3)-CH=CH2,CF2=CF2,CH2=C(CN)COOCH。 阴离子聚合:CH2=CHCN,CH2=C(CN)2,CH2=CHC5H6,CH2=C (CH3)-CH=CH2,CH2=C(CN)COOCH。 阳离子聚合:CH2=CHCH3,CH2=CHC5H6,CH2=C(CH3)-CH=CH2,CH2=C(CH3)2。 CH2=CHCl:适于自由基聚合,Cl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较弱。 CH2=CCl2:适于自由基聚合,Cl原子是吸电子基团。 CH2=CHCN:适于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CN是强吸电子基团,并有共轭效应。 CH2=C(CN)2:适于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CN是强吸电子基团。

CH2=CHCH3:适于阳离子聚合,CH3是供电子基团,CH3是与双键有超共额轭效应。 CH2=C(CH3)2:适于阳离子聚合,CH3是供电子基团,CH3是与双键有超共轭效应。 CH2=CHC5H6和CH2=C(CH3)-CH=CH2:均可进行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阴离子聚合。因为共轭体系π电子的容易极化和流动。CF2=CF2:适于自由基聚合。F原子体积小,结构对称。 CH2=C(CN)COOCH:适合阴离子和自由基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并兼有共轭效应。 2.判别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理由。 CH2=C(C5H6)2,ClCH=CHCl,CH2=C(CH3)C2H5,CH3CH=CHCH3,CH2=C(CH3)COOCH3,CH2=CHOCOCH3,CH3 CH=CHCOCH3 参考答案: CH2=C(C5H6)2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分子量聚合物。因为取带基空间阻碍大,形成高分子键时张力也大,故只能形成二聚体。ClCH=CHCl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分子量聚合物。因为单体结构对称,1,2-而取代基造成较大空间阻碍。 CH2=C(CH3)C2H5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分子量聚合物。由于双键电荷密度大不利于自由基进攻。 CH3CH=CHCH3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分子量聚合物。因为为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 第五章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五章第三节功能高分子材料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科学家研究表明:聚乙炔经溴或碘掺杂之后导电性会提高到金属水平,如今聚乙炔已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和电活性聚合物等.下列有关聚乙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聚乙炔属于混合物 B . 聚乙炔的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叁键 C . 聚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 D . 聚乙炔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 2. (2分)新科技革命三大支柱通常是指() ①能源②交通③通讯④材料⑤信息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⑤ D . ①④⑤ 3. (2分)(2018·佛山模拟) 人民币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使用而不易损坏,制造人民币的主要原料是() A . 尼龙 B . 棉花 C . 羊毛 D . 聚乙烯 4. (2分)已知二甲醚和乙醇是同分异构体,下列鉴别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 . 利用金属钠 B . 利用质谱法 C . 利用红外光谱法 D .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 5. (2分) (2019高一下·盐城期末) 下列物质中,一定不是天然高分子的是() A . 丝绸 B . 橡胶 C . 尼龙 D . 滤纸 6. (2分) (2018高二下·辽宁期末)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疗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0O5 B . 青蒿素难溶于水,能溶于NaOH溶液 C . 青蒿素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内 D . 青蒿素可能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7. (2分)下列塑料的合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同于另外三种的是() A . 聚乙烯塑料 B . 聚氯乙烯塑料 C . 聚苯乙烯塑料

第5章第3节功能高分子材料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精品学案】 一、教材分析 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能源、 信息和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材料是指 人类利用化合物的某些功能来制作物件时所用到的化学物质。 材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 大,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耐高温、 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 就不 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没有半导体材料,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光导纤维, 就不会出现信息的长距离传输, 实现高速、高容量的光通讯; 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 生活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材料的发明和开发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也可以说是一部材料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史,材料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 等,就是以材料作为标志来命名的。 可以相信,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必将为 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教学策略中可利用上网查询, 从历史的角度使学生体会化学材料的发展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不同时期化学 材料发展过程的了解,使学生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进程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⑵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和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的重要性。 难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学习的兴趣和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四、 学情分析 教材介绍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点是较常见的高吸水性树脂和一些复合材料, 教学中可 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可以收集多方面的素材, 介绍用于印刷的感光树脂、液晶高分子、 磁性 高分子、高分子导体、高分子药物、高吸水性树脂、高分子智能材料等。如高分子分离膜、 人造器官的图片、 实物和视频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动员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 收集、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实 践活动,自己撰写有关高分子 材料的论文。 除走出去参观, 也可以请进来, 安排一两次专业技术人员作功能高分子材料的 科普讲座等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活生产 也可

有机高分子第二章作业答案

1、用邻苯二甲酸酐与1mol 乙二醇、1mol 丙三醇进行缩聚,用Carothers 方程和Flory 统计法计算凝胶点。 解:2.25.410115.23*12*12*5.2==++++=f ,9.02==f p c 6.03 *12*13*1=+=ρ,3=f 79.0)1*6.01(12/1=+= c p 2. 等摩尔的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在280℃下封管内进行缩聚,平衡常数K=4,求最终n X 。另在排除副产物水的条件下缩聚,欲得100=n X ,问体系中残留水分有多少 解:3111=+=-=K p X n L mol n n K pn K p X w w w n /10*4100114-==≈=-= 3. 邻苯二甲酸酐与甘油或季戊四醇缩聚,两种基团数相等,试求: a. 平均官能度 b. 按Carothers 法求凝胶点 c. 按统计法求凝胶点 解:a 、平均官能度: 1)甘油:4.2233*22*3=++= f 2)季戊四醇:67.21 21*42*2=++=f b 、 Carothers 法: 1)甘油:833.04 .222=== f p c 2)季戊四醇:749.067.222===f p c c 、Flory 统计法: 1)甘油:1,1,707.0) 2([12/1===-+= ρρr f r r p c 2)季戊四醇:1,1,577.0)2([12/1===-+=ρρr f r r p c

4. 等摩尔二元醇和二元酸缩聚,另加醋酸%,p=或时聚酯的聚合度多少 解:假设二元醇与二元酸的摩尔数各为1mol ,则醋酸的摩尔数为。N a =2mol ,N b =2mol ,015.0'=b N mol 985.0015 .0*2222,=+=+=b b a N N N r 当p=时, 88.79995 .0*985.0*2985.01985.01211=-++=-++=rp r r X n 当p=时, 98.116999 .0*985.0*2985.01985.01211=-++=-++=rp r r X n 5. 用2mol 羟基酸(HORCOOH )为原料进行缩聚反应,另外加乙酸,如果反应进行到p=时, 所得产物的聚合度是多少 98.002 .0*222=+= r ,5099.0*98.0*298.0198.01211=-++=-++=rp r r X n 1. 反应程度:参加反应的官能团与起始官能团总数之比。 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单体分子数与初始投料单体分子数之比。 线型缩聚:2官能度单体或2-2体系的单体进行缩聚反应,聚合过程中,分子链线形增长,最终获得线型聚合物的缩聚反应。 体型缩聚:有官能度大于2的单体参与的缩聚反应,聚合过程中,先产生支链,再交联成体型结构,这类聚合过程称为体型缩聚。 2. 说明在涤纶聚酯与尼龙-66生产中,分别采用什么工艺来控制产物分子量。 聚酯涤纶:乙二醇微过量,封锁分子两端,达到预定聚合度; 尼龙-66:加少量单官能团醋酸或微过量己二酸进行缩聚,由端基封锁控制分子量。 3. 乙二酸与下列化合物反应,那些能形成聚合物。 a. 乙醇 b.乙二醇 c.甘油 d. 苯胺 e.乙二胺 答:b, c, e 4. 简述线形缩聚的逐步机理,以及转化率和反应程度的关系。 以二元酸和二元醇的缩聚为例。在缩聚反应中,含羟基的任何聚体与含羧基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a)、(b)吸收10W ;(c)、(d)发出10W. 1-2. –1A; –10V; –1A; – 4mW. 1-3. –0.5A; –6V; –15e – t V; 1.75cos2t A; 3Ω; 1.8cos 22t W. 1-4. u =104 i ; u = -104 i ; u =2000i ; u = -104 i ; 1-8. 2 F; 4 C; 0; 4 J. 1-9. 9.6V,0.192W, 1.152mJ; 16V , 0, 3.2mJ. 1-10. 1– e -106 t A , t >0 取s . 1-11. 3H, 6(1– t )2 J; 3mH, 6(1–1000 t ) 2 mJ; 1-12. 0.4F, 0 . 1-13. 供12W; 吸40W; 吸2W; (2V)供26W, (5A)吸10W. 1-14. –40V , –1mA; –50V, –1mA; 50V , 1mA. 1-15. 0.5A,1W; 2A,4W; –1A, –2W; 1A,2W. 1-16. 10V ,50W;50V ,250W;–3V ,–15W;2V ,10W. 1-17. (a)2V;R 耗4/3W;U S : –2/3W, I S : 2W; (b) –3V; R 耗3W; U S : –2W, I S :5W; (c)2V ,–3V; R 耗4W;3W;U S :2W, I S :5W; 1-18. 24V , 发72W; 3A, 吸15W; 24V 电压源; 3A ↓电流源或5/3Ω电阻. 1-19. 0,U S /R L ,U S ;U S /R 1 ,U S /R 1 , –U S R f /R 1 . 1-20. 6A, 4A, 2A, 1A, 4A; 8V, –10V , 18V . 1-21. K 打开:(a)0, 0, 0; (b)10V, 0, 10V; (c)10V,10V ,0; K 闭合: (a)10V ,4V ,6V; (b)4V ,4V ,0; (c)4V ,0,4V; 1-22. 2V; 7V; 3.25V; 2V. 1-23. 10Ω. 1-24. 14V . 1-25. –2.333V , 1.333A; 0.4V , 0.8A. 1-26. 12V , 2A, –48W; –6V , 3A, –54W . ※ 第二章 2-1. 2.5Ω; 1.6R ; 8/3Ω; 0.5R ; 4Ω; 1.448Ω; . R /8; 1.5Ω; 1.269Ω; 40Ω; 14Ω. 2-2. 11.11Ω; 8Ω; 12.5Ω. 2-3. 1.618Ω. 2-4. 400V;363.6V;I A =. 5A, 电流表及滑线电阻损坏. 2-6. 5k Ω. 2-7. 0.75Ω. 2-8. 10/3A,1.2Ω;–5V,3Ω; 8V ,4Ω; 0.5A,30/11Ω. 2-9. 1A,2Ω; 5V ,2Ω; 2A; 2A; 2A,6Ω. 2-10. –75mA; –0.5A. 2-11. 6Ω; 7.5Ω; 0; 2.1Ω. 2-12. 4Ω; 1.5Ω; 2k Ω. 2-13. 5.333A; 4.286A. 2-14. (a) –1 A ↓; (b) –2 A ↓, 吸20W. 2-16. 3A. 2-17. 7.33V . 2-18. 86.76W. 2-19. 1V , 4W. 2-20. 64W. 2-21. 15A, 11A, 17A. 2-23. 7V , 3A; 8V ,1A. 2-24. 4V , 2.5V, 2V. 2-26. 60V . 2-27. 4.5V. 2-28. –18V . 2-29. 原构成无解的矛盾方程组; (改后)4V,10V . 2-30. 3.33 k , 50 k . 2-31. R 3 (R 1 +R 2 ) i S /R 1 . 2-32. 可证明 I L =- u S /R 3 . 2-33. –2 ; 4 . 2-34. (u S1 + u S2 + u S3 )/3 . ※ 第三章 3-1. –1+9=8V; 6+9=15V; sin t +0.2 e – t V. 3-2. 155V . 3-3. 190mA. 3-4. 1.8倍. 3-5. 左供52W, 右供78W. 3-6. 1 ; 1A; 0.75A. 3-7. 3A; 1.33mA; 1.5mA; 2/3A; 2A.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2017.01.13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电路理论基础课后习题答案陈希有主编第二章

答案2.1 解:本题练习分流、分压公式。设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a) 由分流公式得: 23A 2A 23I R Ω?= =Ω+ 解得 75R =Ω (b) 由分压公式得: 3V 2V 23R U R ?= =Ω+ 解得 47 R = Ω 答案2.2 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20k Ω 1U + - 20k Ω (a) (b) + _ U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13)k //5k k k 135 9 R +?=+ΩΩ= Ω= Ω ++ 由分流公式得: 220m A 2m A 20k R I R =? =+Ω 电压 220k 40V U I =Ω?= 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 13= =30V 1+3 U U ? 答案2.3 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 2325k 5k R R R ?Ω= +Ω (1) 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

32 1 13 130.05(2) 40k (3) eq R U U R R R R R ?==? +??=+=Ω ? 由方程(2)、(3)解得 138k R =Ω 32k R =Ω 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R = Ω 答案2.4 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1820mA 8mA (128)I Ω=?=+Ω 2620mA 12mA (46)I Ω=? =+Ω 由节点①的K C L 得 128mA 12mA 4mA I I I =-=-=- 答案2.5 解:首先将电路化简成图(b)。 图 题2.5 10A 120Ω (a) (b) 图中 1(140100)240R =+Ω=Ω 2(200160)120270360(200160)120R ??+?=+Ω=Ω ??++? ? 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2112 10A 6A R I R R =? =+ 及 21104A I I =-= 再由图(a)得 321201A 360120 I I =? =+

高分子材料基础第二章课后习题

3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并说明理由。 (1) CH2=CHCl (2) CH2=CCl2 (3) CH2=CHCN (4) CH2=C(CN)2 (5) CH2=CHCH3 (6) CH2=C(CH3)2 (7) CH2=CHC6H5 (8) CF2=CF2 (9) CH2=C(CH3)—CH=CH2 答1只能进行自由基聚合。Cl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2能进行自由基和阴离子聚合,因为两个氯原子使诱导效应增强。 3适合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CN是较强的吸电子取代基,并有共轭效应 4适于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CN是强吸电子基团 5不能进行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只能进行配位聚合,因为一个甲基供电性弱,不足以使丙烯进行阳离子聚合。 6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CH3为推电子取代基,-CH3与双键有超共轭效应,两个甲基都是推电子取代基,其协同作用相当于强的推电子取代基,有利于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和阳离子进攻。 7可进行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因为共轭体系中电子流动性大,容易诱导极化. 8适合自由基聚合。F原子体积小 9可进行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因为共轭体系中电子流动性大,容易诱导极化. 5,对于双基终止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每一大分子含有1.30个引发剂残基。假定无链转移反 应,试计算歧化终止与偶合终止的相对量。 解:偶合终止占30%,歧化终止占70%。 7 何谓链转移反应?有几种形式?对聚合速率和产物分子量有何影响?什么是链转移常数? 解:①问:链自由基夺取其它分子上的原子,使原来的自由基终止,同时生成一个新的自由基,这种反应称为链转移反应。②问:链转移的形式包括:向单体、溶剂、引发剂、聚合物、外来试剂的转移反应。③问: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影响与链增长速率常数kp、链转移反应速率常数ktr、再引发速率常数ka相对大小有关。链转移常数C=ktr/kp,为链转移反应速率常数与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之比,表示链转移剂和单体对链自由基反应的竞争能力。 9 试述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时诱导期产生的原因。 11.自由基聚合时,转化率和分子量随时间的变化有何特征?及其原因 答:自由基聚合时,引发剂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分解释放自由基的,因此单体是逐次与产生的自由基作用增长的,故转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而对产生的一个活性中心来说,它与单体间反应的活化能很低,kp值很大,因此瞬间内就可生成高聚物。因此,从反应一开始有自由基生成时,聚合物分子量就很大,反应过程中任一时刻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量相差不大。

电路理论基础 孙立山 陈希有主编 第2章习题答案详解

习题2答案部分(p57) 答案2.1略 答案2.2略 答案2.3 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1k Ω 3k Ω 5k Ω 20k Ω 20m A 1U +- 20k Ω 20m A (a ) (b ) + _ 2 I 2 I U R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13)k //5k k k 1359 R +?=+ΩΩ=Ω=Ω ++ 由分流公式得: 2 20m A 2m A 20k R I R =?=+Ω 电压 2 20k 40V U I =Ω?= 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 1 3==30V 1+3 U U ? 答案2.4 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 2325k 5k R R R ?Ω = +Ω (1) 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 32 1 13130.05(2) 40k (3) e q R U U R R R R R ?==?+??=+=Ω? 由方程(2)、(3)解得 13 8k R =Ω 32k R =Ω

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 R = Ω 答案2.5 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1 820m A 8m A (128)I Ω =?=+Ω 2 620m A 12m A (46)I Ω =?=+Ω 由节点①的K C L 得 12 8m A 12m A 4m A I I I =-=-=- 答案2.6 解:首先将电路化简成图(b)。 10A 140Ω 100Ω200Ω 120Ω 270Ω 160Ω U -+ 1 R 10A 2 R (a )(b ) 1 I 2 I 3 I 1 I 2 I 1U + - + - 3 U 图中 1 (140100)240R =+Ω=Ω 2(200160)120 270360(200160)120R ??+?=+Ω=Ω??++?? 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2 1 12 10A 6A R I R R =?=+ 及 21104A I I =-= 再由图(a)得 32 120 1A 360120 I I =?=+ 由KVL 得, 3131 200100400V U U U I I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是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的结合体,在对就读该校的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上,既有学术性,又有职业性。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70所,加上独立学院322所,共1092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1。由此看来,地方本院校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在普及高等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包揽了本科教育中大部分教育服务的任务。在培养人才上,它密切关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专业类别上,由于能够深入实际工作、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紧跟时代发展,所以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课程教学上,教学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日渐灵活多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众化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相对亦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具有创新性,其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更加慎重。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和最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带动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的科研水平,科研目的是为了提升其教育服务质量,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流的应用型高校。 2.1.2学生满意度 学者对学生满意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国外学者较早开始研究,主要是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有的将学生直接等同于顾客,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应用到学生满意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顾客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产生的机理相同,但是由于学校顾客还包括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等顾客,学生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学生满意与顾客满意还是有很多差异,概念的界定应该区分开来。不少学者对学生满意度进行了界定,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比如徐卫良、黄忠林(2005)定义学生满意度包括四个方面:理念满意,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状态;行为满意,这是指学校的运营状态带给学生的满意程度;视听满意,这是学校可视性和可听性外在形象带给学生的满足状态;服 1教育部.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9-04-22.

高分子第二章

第二章缩聚和逐步聚合 思考题 1.简叙逐步聚合和缩聚、缩合和缩聚、线型缩聚和体型缩聚、自缩聚和共缩聚的关系和区别。 (答案参考P17~20) 2.略举逐步聚合的反应基团类型和不同官能度的单体类型5例。 (答案参考P19表2-2等) 4.写出并描述下列缩聚反应所形成的聚酯结构,b~d聚酯结构与反应物配比有无关系? a. HO-R-COOH(生成线型缩聚物,与反应物配比无关) b. HOOC-R-COOH + HO-R′-OH(生成线型缩聚物,与反应物配比有关,摩尔比1∶1为好) c. HOOC-R-COOH + R"(OH)3(生成体型缩聚物,与反应物配比有关) d. HOOC-R-COOH + HO-R′-OH + R"(OH)3(生成体型缩聚物,与反应物配比有关) 5.下列多对单体进行线型缩聚:己二酸与己二醇、己二酸与己二胺、己二醇与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己二胺与对苯二甲酸。简明给出并比较缩聚物的性能特征。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nHOOC(CH )4COOH+nHO(CH2)6OH H—O(CH2)6OCO(CH2)4CO—OH+(2n-1)H2O n 产物名称:聚己二酸己二醇酯 ②nH N(CH2)6NH2+nHOOC(CH2)4COOH H—NH(CH2)6NHCO(CH2)4CO—OH n+(2n-1)H2O 产物名称:聚己二酰己二胺 ③nHO(CH 2)6OH+nHOOC——COOH H—O(CH2)6OCO—CO—OH n+(2n-1)H2O 产物名称: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 ④nHO(CH 2)2OH+nHOOC——COOH

H—O(CH2)2OCO—CO—OH n+(2n-1)H2O 产物名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⑤nH2N(CH2)6NH2+nHOOC— COOH H—NH(CH2)6NHCO—CO—OH n+(2n-1)H2O 产物名称: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 7.简述线型缩聚的逐步机理,以及转化率与和反应程度的关系。 (答案参考P20 ~21) 8.简述缩聚中的水解、化学降解、链交换等副反应对缩聚有哪些影响,说明其有无可用之处。 (答案参考P 22) 11.在平衡缩聚条件下,聚合度与平衡常数、副产物残留量之间有何关系? 如P27,式(2-29) 16.聚酯化和聚酰胺化的平衡常数有何差别?对缩聚条件有何影响? (答案参考P21、P27) 18.比较合成涤纶聚酯的两条技术路线及其选用原则。说明涤纶树脂聚合度的控制方法和分段聚合的原因。 (答案参考P39) 20.简述和比较聚酰胺-66和聚酰胺-6的合成方法。 (答案参考P42~P44) 23.简述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和固化原理。 (答案参考P49~P50) 备注 以下各题不要求:6.9.10.12~15.17.19.21~22.24~26. 思考题 1.解: 假定样品中的大分子链端平均含有1个羟基和1个羧基,则该样品含有的大分子链的数目N=2.50×10-3mol,其数均分子量=21.3g÷2.50×10-3mol=8520 图如P21,图2-1聚合物聚合度与反应程度的关系。 8.解如课堂举例。 备注 以下各题不要求:2.4~7.9~18.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

第二章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反应 (2)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3)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方法 (4)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检测技术 教学重点 (1)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高分子、结构单元、单体单元等概念,聚合物的命名、聚合反应式的书写 (2)连锁聚合反应、逐步聚合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反应特征 (3)聚合物的结构 (4)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及物理状态 (5)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教学难点 (1)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的辨析 (2)链转移的形成 (3)高聚物的三态变化过程 (4)聚合物在受力情况下所产生的各种粘弹现象、分子运动机理 教学课时:6h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命名 1习惯命名法 以所用单体及高分子结构来命名,如PP、酚醛树脂、丁苯橡胶。适应于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 ①以单体或假想单体前加“聚”。 ②单独或两种以上不同单体聚合,在单体名称后加“树脂”、“橡胶”,而不用“聚”。如酚醛树脂、氯丁橡胶、丁苯橡胶、脲醛树脂。 ③以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命名,常常为一大类聚合物统称,如聚酯、聚醚、聚酰胺、聚氨酯、聚砜、环氧树脂。 ④以商业习惯命名。 尼龙、氯纶、腈纶、氨纶(聚氨基甲酸酯)、丙纶。 2商品名、俗名 蛋白质、淀粉、腈纶(PAN )、涤纶(PET )、有机玻璃、塑料王(聚四氟乙烯)、电木(酚醛树脂)。 3IUPAC系统命名法 用于线型有机聚合物,在重复单元前面加“聚”字。 规定:①对乙烯基聚合物先写取代基的部分; ②与其它元素连接最少的元素先写。 二.聚合物的合成 1基本概念 单体:可与同种或其他分子聚合而生成高分子物质的那些低分子原料。 分类: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一、填空题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2、桑代克提出了许多学习规律,主要有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操作条件作用的模式认为,不管有没有刺激存在,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会增加。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习才会发生。 5、“认知—发现说”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人类认知表征的理论解释;二是发现学习论中的结构理念。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7、教育传播系统由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环境、效果六个要素组成。 8、当代比较有影响的传播理论有拉斯威尔模型、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贝罗传播模式 9、系统科学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总称,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10、教育技术的四大理论基础分别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 11、任何教学系统都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4 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 二、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系统: 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三、单项选择题 1、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模式中一般作为(A) A、传者B、受者C、学习资源D、指导者 2、程序教学的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及(A)。 A、即时强化 B、及时评价 C、及时修改进度 D、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3、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的观点是( D )。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客观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斯基纳(×) 2、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相比,香农—韦弗模型增加了对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和“反馈”因素的考虑(√) 五、简答题

电路理论基础概念复习

第一章电路基本定律和二端电阻性元件 1、考试内容: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电功率的判定;元件特性;基尔霍夫定律。 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电压的参考方向表示法(三种方法) 电流的参考方向表示法 电功率的判断 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对任一集中参数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一时间, 离开节点的各支路电流代数和为0.∑ == m k k t i 1 )(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对任一集中参数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一时间, 沿回路的各支路电压代数和为0.∑ == m k k t 1 )( u

第二章 简单电路和多端电阻性元件 1、考试内容: 等效电路的概念;电阻的等效变换;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等效:是指将电路中某一部分比较复杂的结构用一比较简单的结构替代,替代之后的电路与原电路对未变换的部分(或称外部电路)保持相同的作用效果。 对于二端电路,要求变换前后端口处电压-电流关系完全相同。等效是对外部电路而言的,对变换了的部分(内部)无等效可言。(对外等效) 串联,并联公式(略) 等电位标记法求等效电阻(P31思考与练习 2-2-3) 电流分流公式i R R R i 2121+= ,i R R R i 2 11 2+= 戴维南电路 诺顿电路 对于具有n 个结点,b 条支路的电路,有(n-1)个独立的 KCL 方程;有b -n +1个独立的KVL 方程。 任选(n -1)个节点列出的KCL 是独立的;对平面电路的所有网孔列出KVL 是独立的。 (判断左图的支路数,节点数,独立的KVL 方程数) 0U IR U s -=

哈工大《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2章 习题解答

第2章 线性直流电路 2.1. 求图示电路的a b 端口的等效电阻。 图 题 2.1 解:根据电桥平衡有eq (2060)||(2060)40R =++=Ω 2.2.图中各电阻均为6Ω,求电路的a b 端口的等效电阻。 a b a b 图 题 2.2 解:根据电桥平衡,去掉电桥电阻有 eq [(66)||(66)6]||64R =+++=Ω 2.3求图示电路的电压1U 及电流2I 。 20k Ω 1U +- 图 题2.2 20k Ω (b) + _ U 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 (13)k //5k k k 1359 R +?=+ΩΩ=Ω=Ω++ 由分流公式得:220mA 2mA 20k R I R =?=+Ω 电压 220k 40V U I =Ω?= 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 13 = =30V 1+3 U U ?

2.4 图示电路中要求21/0.05U U =,等效电阻eq 40k R =Ω。求1R 和2R 的值。 2U +- 1 U 图 题2.3 _1R U 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 2325k 5k R R R ?Ω = +Ω (1) 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 32 1 13130.05(2) 40k (3)eq R U U R R R R R ?==?+??=+=Ω ? 由方程(2)、(3)解得 138k R =Ω 32k R =Ω 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 R =Ω 2.5求图示电路的电流I 。 图 题 2.5 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1820mA 8mA (128)I Ω =? =+Ω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得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得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与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得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得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得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得题改 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得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 -+=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求R 、L 、C 及i ψ得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得谐振频率为876Hz,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得谐振频率为875Hz,通频带宽度为250Hz, 10 255页,图9、2(c)中得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