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为无为无不为

有为无为无不为

有为无为无不为
有为无为无不为

有为无为无不为

《老子》简略,只有五千言,“无为”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最

为人熟知。乾清宫正对着大臣的是“正大光明”四字,而对着皇帝的则是“无为”。在讲“无为”的时候,还需一并理解“有为”和“无不为”的内涵,

则于老子的思想可知其大略了。

老子提出“无为”,是基于他对道的理解。道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所困扰的人可谓多如过江之鲫。老子从未正面直接肯定的回答此问题。因为“道”是超越语言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说道是什么,那就已经错会了。所以老子曰“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就“道”这个字,也是一个勉强的代词,以便于语言的交流。

那么如何认识“道”呢?老子提出从“有”和“无”这两个方面入手。“有”

是道的作用,“无”是道的性质。如果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无”为道之体,“有”为道之用。好比一个黄金打造的杯子(金杯),金为体而杯为用。

体和用并非两个事物,只是观察者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事物。金杯只是一个事物。就金杯而言“金”和“杯”并不可分离,所以都说不上“统一”。同样,“有”和“无”也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大道。但“道”不是一个如同金杯的事物,老子所要诠释的是对整个宇宙万有这个层面的领悟。所以“道”是以全体万有为显现,这是“有”;以寂然清净为本然,这是“无”。也就是说“道”的性质就是“无”,就是没有性质;“道”的作用就是“有”,

就是显现万有。这个“万有”自然是包括我们所有的生活,所以说大道不离日常穿衣吃饭,所以我们学习《老子》才有实际的意义。

“道”的“无”的性质决定了必然会显现万有。同时万有因为以“无”为体,所以必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处于恒常的变化中。所以老子说“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不改的是道之体――“无”,周行不殆的是道

之用――“有”。

简单论述了“无”和“有”的概念,就可以进一步探讨有为、无为和无不为了。

所谓有为,就是只局限于“有”的层面,迷失在自我和环境之中,看不到本质的规律,所以个人的言行以及对事物的处理往往有太大的主观性,偏离真相,导致苦果。简言之就是只看到“有”这个层面,被“道”的作用所迷惑,不曾体悟到“无”的性质。

所谓无为,则是能超越“有”的迷惑,体会到万事万物之后的“无”,从而避免主观的造作。

所谓无不为,则是能够深体“有”和“无”的同体关系,如老子说“同出而异名”。有无同出于道,一为体一为用。即不执有迷无,也不执无废有。执有迷无,则追逐五音五色,惑于富贵名利,而最终饱偿痛苦;执无废有,则消极守静,滞于空境,不能利益他人。所以当“无为而无不为”,成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圣人。

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以清净明寂守心,而复广行一切真实利人之事。正因为能“无为”,能明了万事万物的本质,能掌握一切运作的规律,才能“无不为”。如果不能达到“无为”,则一切所为皆成偏差百出的“有为”了。有为与无不为表面上有点相似,但内在的实质绝对是大不一样的。

老子有感于世人多深迷于有为事境,所以特别地倡导“无为”,并非是赞成执无废有,而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手段。比如讲“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又言“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都是要以“无为”救“有为”。

如何才能从“有为”到达“无为”呢?老子说“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损就是“减少、消灭”的意思。所要减少

的是对有为事境的贪恋、追逐,渐渐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以至于悟“无”之道体。而后从体起用,达于“无不为”之境。

好比人们喜欢在水中畅游荡漾的快乐(有),但不识水性(无),不了解驾驭流水的技术,就贸然入水求乐(有为),则难免淹死。所以要先抛开对戏水的贪恋,从水中挣扎上岸(损之又损),然后认真学习游泳的知识,了解水性(无),再慢慢下水实践,以至于彻底掌握,畅游无极(无不为)。

老子见人多溺死,故亟亟呼人上岸,乃至禁人入水,实是不得已为之。后人竟多误会道家消极,岂不悲哉!

关于无为的句子

关于无为的句子 1、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有勇气去面对它战胜它的,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成长。无能的人在面对它时,只有一次次的退缩,一生注定的平凡,注定了禄禄无为。 2、我们终于来到以前憧憬的年纪,却发现已经有人订婚、有人结婚、有人出国、有人生活顺利、有人坚持梦想、有人碌碌无为毕业时的那个蓝天早已消失不见,那个和你在操场边说着要一起走到未来的人,也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看着窗外的天,突然就黑了,感觉像我们的青春,突然就没了。 3、世人都想长生,从帝王到普通百姓把生命的延长当作最深的梦想,却不知长生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笑话。佛家要求寂灭,道家要求无为,儒家在探索中正,殊途同归,到头来就是要把人变成石头。乌龟长寿是因为迟缓,树木长寿是因为不动,亘古长存的只有石头。灭人欲,绝人伦,断五觉,阻试听这还是人吗?不知寒暑,不识香臭,不辨是非,无家国之念,没有亲情之观,无喜乐,无悲欢与朽木何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我们有思维,懂礼仪,知亲情,会劳动,会创造,会改造天地,也会创造天地,让世间万物为我所用。这才是人的本分。出处:唐砖 4、人是一种主动性,他活在一个做的世界、行动的世界,他完全不习惯于被动的方式。但主动性的世界是紧张和狭隘的,这里充满

了竞争。被动性的世界是放松的,这里无限宽广。孤独、无为就是被动性,死亡更是被动性的极致。作者:张方宇出处:单独中的洞见2,作家出版社 5、所以平凡与平庸,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在于两者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个性在于,平凡是中性的,指人有一颗平常心,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生活和工作。平庸则有贬义,消极颓废,没有追求,无所事事、碌碌无为、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生活没有个性、没有张力。 6、上帝给我们同样宝贵的生命,却赋予我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异样的生活形态。有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有人低贱卑微,唯唯诺诺。有人聪明练达,功成名就;有人才智平平,一生无为。世界因为多样而显出丰富,社会因为不同而有了色彩。 7、无为是喜悦的源泉,寻求是悲剧的开始。作者:张方宇出处:单独中的洞见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自蹒跚的襁褓里走出,人生的起跑线就开始。学着所有人的样在自己的跑道上奔跑,想要在人生路上当一个健跑者。有时,好的想法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我那美好的想法也就夭折了。在人生的路上只有跌跌撞撞,一身的臭汗,拥抱着泪水,经受着苦痛,复制着碌碌无为,面对着平庸,无可奈何的踽踽独行。因此,未来我不敢奢望,也不敢强求。 10、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无为有为之辩

道家思想贯穿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包罗万有。一个道字包涵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养生,画符念咒、吞刀吐火、阴阳风水、看相算命、武功等等,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可以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只古今名家的著作就有数十家之多,各有个的说法,又各不相同,见解不一。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也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本文从道家无为与无不为的思想这一角度试分析老子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翻看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在政事治理上,按南怀谨先生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中国的思想史上,老子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主要的政治思想特征,有别于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法家的“法治”。《老子》中老子对治国的理念有很多阐述。第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思想源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观。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根”,是“天下母”。在第四十二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生万物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将道的形态概括为“有”和“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在此基础上,老子阐释了道的运行方式——自然。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五十一章又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从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看,老子的“自然”即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意思。王弼注《老子》“道法自然”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后人持有道家的这种宇宙观应用到政治上,就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方针。 无为而无不为 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在第七十三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对此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李约瑟博士在讨论“为”字的翻译时则认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扔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①在这里李约瑟将“有为”认为是顺着自然,顺着事物的天性去行动。 “无为”与“无不为”,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无不为”,往往导致有些学者把《老子》归于阴谋论,权术论一流。如钱穆在《庄老通辩》中就说:“……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又说:“……必至老子,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②郑良树据马王堆帛书《老子》说:“老子谈‘无为’,

“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许多人都认为,“无为”就是“有为”的反义词。其实不然,“无为”就是“有为”的同义词。 “有为”就是做出成绩,奋发有为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之解释:“有作为”。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曰:“大有为也”。 “无为”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的辨证法思想。“无为”,即“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和客观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排除人为主观性和随意性的行为对自然法则的干扰和破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任其自然,最终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无为”,并不是“有为”的反义词,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不是无所不为,不是随心所欲,不是强作妄为,而是因势利导,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这样,“无为”就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无为”和“有为”是辩证的关系,它是通过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以“无为”的形式达到“有为”的目的。所以,“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无为”的辨证法思想也给当代教育得到有益启示: 教育学生就是依照教育之理,顺应学生之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通过引导使学生进行自主自化。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知识,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而不能依赖教师去完成。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和向导,要“授之以渔”,不能急于将答案喂给学生。教学实践也表明,当教师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天性,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此乃“无为”教育追求之最高境界也。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 前言: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看完了《老子》以及《老子注释及评价〉这2本书。我觉得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而我想谈谈的就是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的一些认识吧! 关键词: 无为无为而治道家历史背景自身管理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 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骂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2)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无为而治作为一个老子的思想体系,千百年被许多人进行理解和一个杰说,可以说千百人读就有千百人的不同想法,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而我读了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文:徐世庆;此前我对于老子的思想有些错误的认识,近日,读了总厂推荐的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真的不作为吗?”以及“当官岂能不作为”两篇文章之后,我深感惭愧。于是,静下心来,翻开《道德经》阅读起来,这次我真正地认识了老子,认识了道家思想,认识了“无为”不是不作为。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标准作业执行,抛弃妄自作为,淡忘功名利禄,作为最基层的一名管理者,我究竟要做些什么呢? 学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管理好人员。俗话说:“人员管理是最难啃的骨头”,其实我们只要牵住牛鼻子,懂得人性,把握好尺寸,利用好制度,这一切就迎刃而解。作业区的人员差异很大,用同一方法对待,可能会产生小矛盾。我们要以一颗坦诚的心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困难,对待问题我们要以礼服人、以情暖人、公平待人,充分利用奖惩制度,做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作业区全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学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管理好生产。生产稳定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效益产生的源泉。生产顺行时刻牵动着我们最

基层管理者的心,作为联系酸轧、酸洗、镀锌、连退的纽带,保障5条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是我们物流人的首要任务,产线的每次争分夺秒的抢修,冲锋前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家电板、汽车板对外发出的第一个窗口,保证物流畅通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项内容。如何保障每一个环节的流畅,需要我们对产线的产能有熟悉的了解,需要我们对上卷的质量做苛刻的把关,需要我们对各个流程有精准的掌控,只有对这些业务了如指掌,才能对生产做到游刃有余。 学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懂得管理好设备。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产线正常运行的前提,冷轧北区共有生产行车22台,检修行车16台,每台行车钢丝绳的报废标准,每台生产行车夹具护板的良好情况,每台车电气室的温度标准,我们都应该耳熟能详,因为只有做好这些,我们才能发现危险源,做到提前预判,提前整改,杜绝带病作业,降低突然出现设备故障的几率,尽力做到服务产线,保证产线正常运行。 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我不能做歪曲老子思想的“无为”人,不能做《人民的名义》里的孙连城,不能做遇到困难的“踢球人”,我们要在岗一日,尽责一天,敢于担当,脚踏实地,为冷轧总厂“精益打造冷轧品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献出物流人的微薄力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无为而治

儒家无为而治 虽然大多将无为而治看作是道家的主张,而将这四个字提出来的却是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为舜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为何说舜能无为而治呢?《大戴礼记·王言》有,子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王奚为其劳也!”《新序·杂事》曰:“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伪古文尚书·武成》曰:“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孔颖达疏:“谓所任得人,人皆称职,手无所营,下垂其拱。”故而儒家无为而治在于任用贤才。 道家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含义,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现摘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如下:1、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等说法中得到证明。2、不干预,冷眼旁观。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即使出现贫富差距,也像天降甘露一样,会“不平自均”,所以圣人应仿效天道,“致虚极,守静笃”、冷眼旁观,“以百姓为刍狗”,冷酷无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干涉万民事务。庄子进一步指出,大道复杂多变,很难认识清楚,所以不干预是最好的治国方法。《黄老帛书》中有一段对话,说高阳问力黑:“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覆倾。吾甚患之,为之若何?”力黑对:“勿忧勿患,天制固然”。可见黄老道家也主张冷眼旁观不干预,不过道家的冷眼不是真的冷酷无情,而是冷眼热心。不然也就不会有道家治世的著作问世了。3、为无为。这是老子自己的说法,根据他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说法,并联系到现实政治,所谓的“为无为”,就是通过宽刑简政因俗简礼等手段,不断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最后达到无不为的境界。4、上有为而下无为。这是道家和法家共有的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这可以从老子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庄子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黄老道家和法家则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等说法中得到证明。。5、有所为有所无不为。比如魏晋学者郭象点评庄子时认为“樵夫有为于斧,而无为于木;船夫有为于桨,而无为于水;上有为于臣,”而无为于具体事务。6、案法而治。这是黄老道家和法家的共同主张。比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曾说:“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黄老帛书也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7、无违。这一观点出自论语32,表示无论孝敬亲人还是治国,都不要违反常规和事理,这才是无为而治。后来许多人以儒解道,认为“无为”就是“无违”,“无为而治”就是在不违背客观规律和自然天性的情况下,达到天下大治。8、顺其自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而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而然,所以人类应该仿效大道,顺其自然。故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老道家也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所谓因循就是因循万物天性,即自然而然的状态,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严君平说:"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策略和手段,最终目的是无

无为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思想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思想家,成就了多少旷世志士,豪杰英雄。让历史回眸,停留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留下了诸子百家这一精神财富,而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思想在这些精神财富中脱颖而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既是万物产生之源,又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从老子的哲学思想而言,“道”既是“无为无不为”。 一、“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内涵 什么是“无”?“无”不是表示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看不见,摸不着,它既表示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又表示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什么是“无为”?“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而弗居。”“弗始”、“弗有”、“弗持”、“弗居”既是清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的争端皆来自于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倡导不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违反自然规律。既“无为”。 什么是“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包含两成含义,即无为而不敢为和无为而无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在老子看来,万物均有其自我发展的规律,只要顺其自然,社会将会和谐,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二、“无为无不为”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而老子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和平的时期,那时诸侯割据,战祸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统治阶级的肆意“妄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为呼吁统治阶级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三、“无为”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数千年来,老子“无为”的思想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老子“无为”的思想是否还需要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在我看来,老子“无为”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含义,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当今国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私心私欲膨胀,只知“有之以为利”,不知“无之以为用”,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成为了当今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此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反对利欲观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和物的本性的扼杀,主张天人合一,这种顺其自然发展规律的“无为”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以物质和金钱为重的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力变得愈来愈激烈。为了所谓的名、利,人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如何缓解人际的紧张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成为人们经常关注的又一话题。老子的“不乱为”、“不妄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子的“守冲”、“不争”、“处下”、“无为”的无人处世的思想并没有落后,相反,他的思想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而不是抛弃它。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和全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对我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一切问题都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大同社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关键词]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和谐社会天地精神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一、老庄对“无为”的论述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

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每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每天削减私欲,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无为”在个人修身上的意义 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

浅析“无为而无不为

浅析“无为而无不为” 摘要:在2005年世界哲学日,《道德经》获选最受欢迎著作。老子的哲学在今 天依然光彩夺目。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哲学命题,它所展示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自由地发展到恰到好处,整体融洽和谐的状态。本文旨在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及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稍作阐述。 关键词:无为无不为道自然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1.“无为而无不为”的渊源 “无为而无不为”取自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无为而无不为”原是道的一大特征,而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石,后世常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这个庞大深邃的思想体系的标签。道,没有刻意妄为,总是显得无所作为的,然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生万物而万物又法于道,是故“无不为”。但是,道为什么会是无为的呢?又如何“无不为”?因为“道法自然”。在老子的哲学体系里,自然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存在,而且自由自在这种特性不是任何外在的力量所强加或支配的,因为自然之所以为自然,就在于它是自由自在本身。道法自然,所以道一如自然那样自由自在,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干涉,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只是如“天行有常”一般按照它应有的自由轨迹运行,不受干涉,也不肆意,故成“无为”;而自然又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万物之源,万物之终,宇宙中没有其所不能成的,道“无为”而行,循自然之律,故成其“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现在,我们提到“无为而无不为”时,意思是指人类应该效仿道德精神——遵循自然之道,一切事情都可以做到做好,而不再只是描述道的特征了。 2.“无为而无不为”在现实中的意义 “道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抽象的总结。在现实社会中,人要如道那样“无为而无不为”,则需要理解“无为”和“无不为”的现实意义及两者间的关系。“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道也并非什么都不做,道是以自然的精神在运行,自由而自然地发展,顺应天性而又不放纵恣意。“无为”不等于“不为”,又别于“有为”,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修身养性,约束和消除贪欲,防止骄傲横行,肆意妄为;二是遵循自然之道,按规律行事,以收到“无不为”的结果。而“无不为”也不是指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而是指一切循道而行所应该收获的结果。道遵循的是自然的精神,自然是绝对自由的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就处于一种最合理的、最理想的状态,由自然衍生或奉行自然的精神而产生的事物也同样趋向自然的状态。所以,“无不为”是指事物经过“无为”的 1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简单来说老庄的无为而治分为:

无为与无不为

以退为进,“无为”而“有为” ——班主任工作方法思考 南京市财经学校郭艳秋 班主任为了管理好班级,大多在班级管理方面“事无巨细,每必躬亲”。但是班级工作往往十分琐碎,班主任花费大量尽力,其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班主任“包办”式治班的结果大都导致班级学生对班主任的过分依赖,工作起来常常感到事倍功半。 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学学老子的“无为而为”以退为进。 三年的班主任经历,我认识到: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班主任想象中的要求去办事。学生是发展的,并且有着叛逆的性格,过多的要求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的内心进步,只能引发他们的反感,事与愿违。 班主任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也不是意味着放弃或懒惰。它在当今体现的是一种睿智,一种效率,一种胆魄。所以,“无为”治班,不应理解为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老子的“无为”是指效仿大自然看不见的作为,就好像树木生长于不知不觉中,因为有自然的力量促其生长,这种力量我们看不见,但却是巨大的,把这种力量映射到教育中,就是潜移默化。 “无为管理”的真谛应是班主任在教育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其开悟,提高学生的悟性。这一过程是班主任的“无为”,促使班级学生的“有为”。 一、耳濡目染,身正为范 1、示范教育,有所必为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善于模仿,班级学生的举止有时和班主任很相象,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很多时候是无言的,班主任与班级学生接触最多,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效仿的对象。班主任这个集体领袖的气质往住铸就了这个集体的气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所以班主任自身的状态应该是健康的、有激情的,适时的充电是必需的,学习是充电,休息也是充电。班主任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从来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按学校要求履行职责。 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注重平常的言行举止中时常流露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通过真挚的爱去感染、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更有效地接受教育。如何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一丝不苟地先做好榜样。 2、传到授业,志同道合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要有思想。巴尔扎克曾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因此,在教育管理中,作为班主任,不能再用“师道尊严”的神威去震慑学生,而是借用自身的素质,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切忌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实际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能成人成才。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学生在高压下会遵从纪律,可一旦压力解除就难有保证,只有触动心灵的体悟才有永久的效力,所以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而动不动就用空洞的说教乃至以纪律来压制学生。

68:赵妙果老师分享如何理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赵妙果老师分享如何理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 无不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的【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二段共十五个字,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首先,老子这里讲“损之又损”的意义。 第一,不断的损,是为了不断亮化我们人本来的大道品质,不断的损是为了亮化好人一生平安的伟大力量。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的伟大创造力便显露出来。这个求“道”的过程,就是开辟出一块广阔空间来耕耘好人一生平安的过程。这么一个生命力的走过程,是一个去华而存朴的过程。 第二,“无为”即自然、天之道的品质。 无为不是什么消极的不为;“无为”的真正含义是圣人之为、符合天意之为,是真为、善为、恰当的为。 几千年来,很多人为什么会分裂式地看待老子提出的“无为”是一种消极行为呢?这是因为人类头脑本身的功能喜欢分裂式思考——喜欢肉体与精神的分裂式思考,喜欢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式思考,甚至是各种欲望让他们在众多层面上都在分裂式思考——这是不少人不相信世界美好和善良的真正原因。 第三,“无不为”,是宇宙具有安平泰的创造功能。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这里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天合天、以道合道、自然而然的圆满境界。 “无不为”具体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一种躯体内部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意识与心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思想与真理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身心内外和谐平衡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什么是物我两忘的无我境界?我们就用生命中的体验来说吧。当我们人体感觉非常健康之时,我们的大脑是无法感受到身体中某个肢体或者某个器官的存在。再细化一点说,如果我们走路正常、舒服、健康的时候,您是根本意识不到您有脚的存在;如果我们呼吸功能非常正常健康的时候,您是意识不到自己心肺的存在的。如果相反,当我们的脚不小心骨折不能走路时,我们才会关注自己脚的健康,把这当成是头等大事。同样,当人类肺部和心脏不舒服、非常难受、呼吸困难的时候,您才会来特别把关注自己心肺功能健康的问题,把这当成是头等大事。 还有一些打坐进入禅坐过程的人,他不再意识自己身体的存在,甚至于自己的意识也消失了。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怎么二个小时一点都没有感觉就过去了?这就是进入物我两忘

在有为中无为与在无为中有为

在有为中无为与在无为中有为 ——大道行者的生活工作法则 大道行者不同于社会历史上的任何宗教信仰的修行修持者和功法门派的修炼者,决不可与宗教信仰与各门派功法修炼混淆一起!否则,轻者会干扰你行道,重则会出现偏差或走火入魔。这不是借以吓人的危言耸听,这是有生命科学理论根据的。原因是你在行道中掺杂了其它信息,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往往会产生相互碰撞干扰,影响你入静合道。尤其是一些功法门派都有自己的套路和行气方式,一起混练,相互影响干扰的结果必然是出偏!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导致偏差疾病,而且很难纠正。这在20世纪末气功大潮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那些学炼过多种功法的人,问题出现的最多,招引不良信息附体的更不乏其人。历史的教训值得引起大道行者的关注和汲取。 大道行者行大道强调无为,对于工作生活化的修炼来讲,无为就是万缘放下,只管当下的自然作为。在自然作为中,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保持同步运行,自然会有宇宙全息能量自动灌注身心,自动调控、自动净化、自动和谐、自动平衡、自动升华、自动回归……人体内早已设置的那套全息自动化系统一旦正式开启,后天人为的任何修行修炼方式都不需要了!皆是多余的,如果强行施加意念,反而是干扰!是阻力!所以在宇宙能量自动灌注身体后,一切思维行为都要求无为,不要再去学什么法门,念什么咒语,让什么大师高人给你加持,一切都不需要了!因为你的人体小宇宙已经纳入自然大宇宙的合道运行之中!你已经在道中行了,由道自动运转运化运行了,由道自动清除身心垃圾和千百万劫所造下的业力了……你当下所需要的就是把握着自己的心,不要受到外界干扰,不要动不良念头,不要陷入世俗烦恼痛苦或争斗之中!也就是常说的那八个字:万缘放下、只管当下! 人在世俗中做事,都会起心动念,都是有为的,有目标方向与目的的。比如说上班工作或做生意,哪一样不需要你去想去做?去想去做就是有为,有为是世俗人间之普法,谁也离不了!作为常人,当你去行动前,自然要去思考,要耗费心力。思考、心力都是一种思维意念能量,若思虑过度,心力耗散过度,自然会影响身心健康。重则患病乃至减损生命寿数。同时也给第八识留下业力种子,作为以后生死轮回的依据。有人说,我传播正教和中华传统文化,我去做公益事业;不论你做什么好事,只要你太用心太投入,又缺乏体育锻炼或静心修行,都会过度耗散你的精气神,令你感到疲劳失眠或身体患病。为什么宗教界的一些法师牧师和虔诚的信徒,天天围绕着信仰对象烧香、磕头、礼拜或念诵名号、咒语、真言,照样得不到身心健康的福报?照样患病吃药挂吊针或住院治疗?也许有人说是过去的业障现前,佛经中不是说念一句名号圣号能消除千百万劫业力吗?为什么一天念诵千百万遍,念诵了多年还没有消完呢?还有那些传播传统文化和作公益事业的好人,为什么不少

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精神对现代社会启示

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精神对现代社会启示 建管学院彭晓亮20090811 前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 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永远是不妄为又无所不为的。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一、从时代背景看“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无为”是老子对统治者的一种要求,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不要过多干涉自然规律,不然就会遭受报应,得不偿失。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二、“不为”、“不作为”不等于“无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无为”属实是一种积极无为。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从哲学角度讲,客观世界都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一切都有其运作的规律,我们要顺从这一规律,为不能超越它。这就是老子的“不为”。当然,我们也要顺势而为,这也是老子所鼓励我们的,我们在客观规律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作为”不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不为”。“不作为”是一个消极的“不为”,我们所说的老子“不为”是一种积极的“不为”。明知能为而不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老子通过对其“道”的阐发,这里的“道”是指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引导人们去体认“道”、“法自然”,进而返朴归真,放弃有为,无为而化,使纷乱的万有世界进入一种和谐有序、圆融无碍的理想存在状态。在这一理想世界的构建中,其方法是无为的,目的是积极有为的,即“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生存状态在本文中称之为“无为之境”。老子提出“无为”,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去,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在老子的思想中,“无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顺任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不是无所作为的“不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因应善为。我觉得这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是自然的、不加以人为的造作,让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其次,是不妄为、不过度而为,不能超过事物自然生长的限度;最后,是不为私欲,无心而为,只有真正做到没有私欲,才可以顺应其万物的发展规律。“有为”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指与“无为”对立的违背万物自然本性的肆意妄为,用虚使诈、违背人之自然性情的仁义礼智、甚、骄、奢、不知足以及执著于事物的末端而抓不住根本等等,在老子看来都是“有为”,这些“有为”导致了冲突、磨擦、不平等、不自由的混乱无序,从人类社会讲是致乱之源,“有为”政治反而适得其反,越“有为”越混乱。应当指出,这种贬义的“有为”与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根本不同,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是指积极意义上的“有所作为”,是“无为”的目的。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不显露锋芒的积极有为的主张。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混乱,我们更加需要辩证地看待“无为而治”,我们需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在天地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