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必修教学设计:41工业的区位选择3 含答案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必修教学设计:41工业的区位选择3 含答案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必修教学设计:41工业的区位选择3 含答案
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必修教学设计:41工业的区位选择3 含答案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3.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原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五、教学难点

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列举几种不同工业布局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工业为何布局在这里,然后设置相关问题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鞍钢始建于1916年,是我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是联合重组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公司,于1998年11月17日成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下图为两个钢铁工业基地原料来源示意图。

【思考】图中两大钢铁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有哪些?从鞍钢到宝钢反映出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主要变化?

1.识记: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五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主要工业部门和区位选择。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应用: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学生用书[P57~P58]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1)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

(2)产出:产品及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运输、政策、科技等。

3.工业选址原则: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4.工业的区位类型

[图表导读

1.读教材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2)与农业区位因素相比有何不同?

(3)同一区位因素对不同的工业部门影响力相同吗?

(4)工厂选址的理想区位条件是什么?

提示:(1)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等。

(2)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小,区位选择比农业更灵活,但更复杂。

(3)不同。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不同。

(4)充足的原料和动力;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便捷的交通等。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1)原因: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表现: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而对市场、信息等因素的依赖程度增强。

(3)典例

①世界: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②中国:鞍钢(靠近煤、铁产地)→宝钢(靠近市场)。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环境敏感企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高技术产品及食品工业。

(2)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如下图)

A :污染空气的工业,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B :污染水源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C :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政策因素

(1)原因:优惠政策有利于投资办厂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变化。 (2)表现?????

20世纪80年代前:内地大型工业基地

建设,西部纺织工业中心建设

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20世纪末: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力度加大

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 [图表导读]

2.读教材图4.5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对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有何影响? 提示:(1)科学技术的进步。

(2)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接近煤炭产地→接近铁矿产地→接近消费市场或交通便利的地区。

3.读教材图4.6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既有大气污染,又有水污染的工业有哪些? (2)既有大气污染,又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有哪些?

(3)印度首都新德里拟建一火电厂,应位于城区的哪里?原因是什么? 提示:(1)化工厂、炼油厂。

(2)火电厂、钢铁厂。

(3)西北方或东南方。印度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火电厂污染空气,应位于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学生用书[P58~P61]

工业区位因素

教学建议:此处建议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对工业的影响,展示五种导向型工业的对比。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1)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

A.市场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2)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运量小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3)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考虑,乙类工厂区位选择正确的是( ) A.能源充足、重工业发达的地区

B.高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强、协作条件好的地区

C.原材料丰富、劳动力密集的地区

D.交通方便、轻工业基础好的地区

(4)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

A.环渤海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D.中西部地区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类工厂原料投入所占比例最高,为原料导向型。第(2)题,乙类工厂科技投入最高,应为技术导向型的高科技企业,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以航空运输为主,但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运费较少。第(3)题,由上题解析可知,高科技企业应布局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第(4)题,丙类工厂工资投入最高,劳动力需求量大,科技水平要求低,应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中西部地区。

[答案] (1)C (2)D (3)B (4)D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各种区位因素的影响变化及原因总结如下表:

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问题,还要考虑风向,避免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根据不同区域,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一般有四种选址要求:

①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如下图中A处。

②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从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③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④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下图中的A、B处。

(2)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下图河流由A流向B,在选择时自来水厂布局在A 处,化工厂布局在B处。

(3)地形影响: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部门要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形区,避免布局在通风效果不理想的山谷与盆地中,以免废气大量聚集而危害人体健康。

(4)与城市的距离:占地少、基本上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内,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的近郊区,污染严重的工业必须布局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

[融会贯通]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降低了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典例2】读图,如果炼1吨钢需要2吨铁矿石和1吨煤(图中■代表煤矿区,▲为铁矿区,

●为消费市场)。回答(1)~(2)题。

(1)图中布局模式最合理的是( )

(2)影响上海宝钢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交通、市场B.原料、动力

C.水源、土地D.劳力、政府

[解析] 第(1)题,钢铁工业需要的铁矿石量大,应移煤就铁,在铁矿产地建厂,再把钢铁产品运到消费市场。第(2)题,上海周边地区不产煤和铁,但这里市场大,交通方便。

[答案] (1)B (2)A

活动点拨

教材P60活动

1.鞍钢是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起来的,而宝钢是以消费市场和便利的海运条件为主导区位因素。

2.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石油、煤、铁等原料,又能将产品远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创造了条件。

3.如下图所示:

常见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读方法

教学建议:此处建议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主要工业区位图的判读方法。

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析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变形图较多,牢固掌握工业区位原理、仔细研究各种工业区位模式图的特征,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常见的工业区位模式图及其判读方法有:

1.柱状图

依据图示信息,找出占成本比例最大的因素,即为影响该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如上图中甲为技术导向型工业、乙为原料导向型工业、丙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丁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2.直角坐标图

依据坐标轴含义和坐标值变化趋势,判断各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如上面左图中②工业的人才投入最多(人才与人员数量不同),即为技术导向型工业;③工业的能源投入最多,即为动力导向型工业。右图中,棉纺织工业应该布局在A处。

3.多维坐标图

读准不同坐标含义和坐标值变化趋势,找出工业主导区位因素,图中①工业能源投入比重约为70%,即为动力导向型工业;②工业原料投入比重约为70%,即为原料导向型工业;③工业劳动力投入比重约为70%,即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对应不同图例,模式一的科技因素约占40%,比例最大,为技术导向型工业;模式二的市场因素比例最大,为市场导向型工业;模式三的原料因素比例最大,为原料导向型工业;模式四的劳动力因素比例最大,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4.曲线图

上图表示工业化进程中,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工业革命后,原料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在上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所消耗的原料越来越少,可替代的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在工业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因此曲线①表示原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对工业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曲线②表示科技,曲线中的起伏表示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交通一直是影响工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曲线③表示交通。

5.分布模式图

依据图示信息,我国造纸工业多沿河分布,西部地区也有造纸工业的分布,总的来说是东多西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多,消费市场广阔,所以,造纸工业发达;造纸工业使用的原料品种丰富,广东在我国南方,盛产甘蔗、竹,蔗渣、竹材等都可以用来作工业原料,所以,造纸工业发达。

【典例3】读下面几种常见工业导向型模式图,判断工厂区位选择依次与图a、b、c、d 对应的是( )

A.食品厂、汽车厂、啤酒厂、微电子厂

B.炼铝厂、服装厂、芯片厂、家具制造厂

C.飞机制造厂、制鞋厂、汽水厂、电解铜厂

D.甘蔗制糖厂、电子装配厂、水产品加工厂、石油加工厂

[解析] 从图中可知a、b、c、d对应的工业类型分别为技术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动力导向型,结合选项可知C选项正确。

[答案] C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精修版【人教版】必修2地理:4.1《工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含答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已趋于饱和。随着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下降,大批企业内迁,这预示着中国经济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的开始,中国经济将迎来其发展的第二波高潮。 思考:为什么会有大量企业内迁?率先内迁的企业大多是哪种类型的工业? 答案:点拨:与沿海地区相比,内地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较低的地租、优惠的政策和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劳动力价格具有较大的优势,故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将会率先内迁。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______、______、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______、劳动力、动力、运输、______、科技等。 3.工业选址原则 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生产成本获得________。 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应首先考虑哪种导向型工业?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1)原因:社会的发展,______需求的变化,__________的不断提高。 (2)表现: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降低了对______、______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而对市场、信息等因素的依赖程度增强。 (3)典例 世界: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______区位→______区位→______区位。 中国:鞍钢(靠近__________)→宝钢(靠近______)。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环境敏感企业:以________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高技术产品及食品工业。 (2)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如下图)。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

【范文】高一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高一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一、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三、学生情况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所谓熟悉,是前面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后,有一定的基础,对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陌生是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是一个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与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与“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与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一轮复习导学案

工业区位分析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 2.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①原材料运量大(如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葡萄酒厂),则布局于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 ②产品运输要求高(如成品油)或产品不便于运输(如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或产品需快速上市(如食品厂、面包厂、面粉厂),则布局于消费地,主导因素为市场。 ③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如集成电路、飞机制造、精密仪器等),应布局在接近高等教育或科技发达地区,主导因素为技术。 ④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应布局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主导因素为劳动力。 ⑤高耗能企业(如炼铝厂,重化工厂等),应布局在火电厂或水电站等能源供应基地,主导因素为动力。 ⑥工业布局转移中优越性增强的环节为主导因素,如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后,海洋运输的优势增强,主导因素则是交通。 3.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高级时装属技术指向型 4.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自然因素 土地:是否平坦、广阔、适于建筑 水源:是否丰富、近便 原料、燃料:丰富的程度 市场:前景是否广阔 劳力:数量多少(是否丰富)、素质高低、是否廉价 科技:科技水平是否发达 交通:是否方便、快捷 信息:信息、网络通达性强弱 经济因素 政策:是否优费、资金扶持 环境:是否洁净、优美 历史:是否悠久 农业基础:好坏 社会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6.工业的区位选择

A.柱状图 结合A图判读下列甲、乙、丙、 丁企业属于哪种导向型工业 甲 乙 丙 丁 B.糖葫芦型图 结合B图判读下列①.②.③.④企业 属于哪种导向型工业 ①. ②. ③. ④ C.直角坐标图 结合C图判读下列②.③.④企业属于 哪种导向型工业 ②. ③. ④ D.表格 表1 结合表1通过计算,从降低成运输本的角度看,该企业区位应该选在成本最低的地。 结合表二判读:甲、乙导向工业类型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

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间分配:3分钟。其中歌曲2分钟) 播放MTV,阳春组歌之甜甜的马水桔(部分)。 【教师】歌曲赞美了我们家乡的哪种特色水果? 【学生】马水桔。 【教师】我们家乡阳春在200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请大家回忆初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讲地球的运动 一、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 四、复习过程 真题引入 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 【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 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 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 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 (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 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 转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 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线速度:从向递减,最大,为1670Km/h,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 的,两极点为。任意纬度φ的线速度=1670×cosφKm/h。 公 转 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 周期:1恒星年为日时分 速度:角速度约为59ˊ/天,线速度约30Km/h。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 黄赤交角: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昼 夜 交 替 现 象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周期:1太阳日,小时 昼夜分界线:线(包括线和线)。 地 方 时 与 区 时 晨昏线的判断:○1自转法—顺着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是线;○2昼半球西侧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线,昼半球东侧与夜半球 的分界线为线。 原因:经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经过其上中天的时刻不同 原理:24小时自转一周,°/小时,分钟/度,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 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3晨昏线永远平分;○3晨昏线只在二分日与经线圈,在二至日跟极圈;○4晨线与赤道的 交点的地方时为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时;○5晨昏线与刚好出现极昼的 纬线圈的切点为24时;晨昏线与刚好出现极黑的纬线的切点为12时。 水平运动 的物体发 生偏移 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 大小:纬度越偏向越明显,赤道不偏转。 意义:对风向、洋流流向、河流流动产生影响 地方时与经度间的计算:已知AB两地经度(或时间)和A点时间(或经度),方法:○1求AB 经度差(或时间差)○2将AB的经度差(或时间)换算成时间差(或经度)○3将A点时间 (或经度)±时间差(或经度),即可算出B地时间(或经度)(东边用+,西边用-)地 方 时 经度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个时区, 时区号与中央经线的关系:时区号数=经度数÷15(四舍五入,取整数) 时区 与 区时北京时间:区的区时,也是的地方时,但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世界时:即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经线的地方时,还是伦敦的区时。 区时计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数差 人为日界线:度经线;它的东侧是(时)区,西侧是(时)区;从12区向东过日界线到12区,日期要一天,从12区向西过日界线到12区, 日期要一天。 日 界 线 自然日界线:因时间原因而自然形成的。它的时间一定为时;它的东侧为天,西侧为天

工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第1课时) 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因素)。 2.掌握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地区发展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过程 投入:①、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②、零部件。? 产出:③、废气、④、废渣。? 2.从经济效益看工业区位选择原则 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不同工业主导区位因素不同 (1)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⑤。? (2)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⑥。? (3)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⑦的地区。? (5)技术导向型工业→接近⑧和⑨发达的地区。? 探究一工业区位因素 [互动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东菏泽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之地,曾是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8.78万人。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菏泽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无农不稳”“无工不强”,菏泽的希望就在于“推动工业化,集中力量搞工业化”。 材料二菏泽市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铁路与新兖石铁路在这里十字交会;日(日照)东(菏泽东明)高速、济(济南)菏(菏泽)高速、日(日照)南(南阳)高速在这里交会。境内煤炭储量281亿吨,正在开发建设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目前最大、最好的一块煤田;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5625万吨、273亿立方米,已成为中原油田重要的生产基地。 (1)适逢2011年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开幕之际,众多客商云集菏泽。假如你是菏泽市招商局局长,在经贸洽谈会上,你应该从哪些方面向前来洽谈工业项目的客商介绍菏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呢 (2)菏泽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全力打造新兴战略产业、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五大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五大基地一大产业”的新思路,让菏泽蓄势待发。菏泽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3)结合教材,从经济效益分析下列工厂分别属于哪一类导向型工业,并完成下表。 甘蔗制糖厂、炼铜厂、苹果罐头厂、普通服装厂、雪糕厂、水产品加工厂、印刷厂、玩具厂、电解铝厂、纳米新材料厂、飞机制造厂、电脑组装厂、家具厂、啤酒厂、计算机芯片厂。 工业导向类型区位布局原则工业生产特点工业部门举例原料导向型工业 市场导向型工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 探究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3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2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学习目标: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重点)2.学会分析区域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重难点)3.理解工业区兴衰的原因及影响。(难点)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条件: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的基本状况。 (2)自然资源: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3)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等。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把握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4)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等。高科技产业应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3.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1)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状况对厂址选择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各个地区和城市都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对污染企业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2)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导致传统区位因素(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的作用逐渐减弱,新的区位因素(科技、知识、创新等)的作用得以凸显。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引导企业布局和集聚。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3)集聚因素:集聚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 二、工业布局 1.含义:是指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 2.意义: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地区产业均衡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 3.工业区 (1)分类: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或专业性工业区与综合性工业区。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什么是农业?你知道南京街上卖的甘蔗来自哪儿?南京为什么不种甘蔗?(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究竟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2.再观察我国“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图,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3.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4.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你知道为什么《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吗?(气候)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农作物的需水量 (2)地形、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案:第4章_第1节_工业的区位选择_word版有答案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难点) 3.运用材料,分析判断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影响。(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动力、运输、政策、科技等。 3.工业选址原则: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4.区位选择分类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1)原因: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表现: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而对市场、信息等因素的依赖程度增强。 (3)典例: ①世界: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②中国:鞍钢(靠近煤、铁产地)→宝钢(靠近市场)。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环境敏感企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高技术产品及食品工业。

(2)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如下图): (1)原因: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前:内地大型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 ②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③20世纪末: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力度加大。 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 (1)原因:乡土情感。 (2)表现:广大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回国、回乡投资建厂。 [自主诊断] 1.判断正误 (1)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 (2)我国农村发展的许多乡镇企业,多为市场导向型企业。() (3)水产品加工厂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 (4)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5)有些家具生产企业选址在林区不合理。() 【提示】(1)√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2)×农村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的乡镇企业多为原料导向型或劳动力导向型

41工业的区位选择练习题附答案

1.木糖醇是可以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植物甜味剂。据此可知,木糖醇生产厂应当接近() A.消费市场 B.原料产地 C.廉价劳动力地区 D.研发基地 2.下图为某类企业在四个地点的成本结构图。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该企业为() A.炼铝企业B.啤酒企业 C.汽车制造企业D.制糖企业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完成3~6题。 3.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D.动力导向型 4.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运量小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5.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考虑,乙类工厂区位选择正确的是() A.能源充足、重工业发达的地区 B.高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强、协作条件好的地区 C.原材料丰富、劳动力密集的地区 D.交通方便、轻工业基础好的地区 6.现阶段,丙类工厂最适宜布局在我国() A.环渤海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D.中西部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下表是每炼一 吨钢所需原料的变化,结合下表完成7~9题。 年份1800 1900 2008 煤(吨) 4 2 0.4 铁矿石(吨) 2 1.8 1.3 7.下列关于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信息通讯网络的通达性要求加强 C.交通条件的影响逐渐减弱 D.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不断增强 8.1800年前后,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应靠近() A.原料产地B.燃料产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9.20世纪80年代以来,钢铁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 益,出现了() A.向煤炭产地布局的趋势 B.向铁矿石产地布局的趋势 C.向动力基地布局的趋势 D.向市场和交通发达地区布局的趋势 10.受2012年爆发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影响,“日系车”在 中国国内销售量急剧下降,众多在中国和日本本土的“日 系车”生产企业被迫停产或减产,其原因主要是() A.劳动力价格上涨 B.消费者理念和心理 C.国家限购政策 D.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014年6月21日至22日,全国业余羽毛球大赛在黄 龙开拍,冠军可免费去丹麦观看世锦赛。中国是羽毛球器 械生产的最大输出国。全球几大羽毛球厂商都在中国设有 工厂,原材料也都引进到中国。读图,完成11~12题。 11.羽毛球加工业属于() A.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B.市场导向型工业 C.原料导向型工业D.技术导向型工业 12.尤尼克斯(YONEX)是世界最著名的羽拍品牌之一,其高 端球拍都在日本本土生产,中端球拍在台湾生产,大部分低 4.1工业的区位选择班级:;姓名: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课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教案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