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

经过老师与同学们的长期讨论,我们决定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用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我们架构的设计。这样种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可以实现多个视图,为我们开发不同的视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我们在完成Web设计后没有必要在去设计Wap,减少了部分工作量;其次是运用三层架构,使结构层次清晰,各层之间能够并行设计;最后是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增加我们代码的重用性,减少耦合。

一、MVC模式和三层架构

MVC 模式包括三个部分, 即模型( Model) 、视图( View) 和控制( Controller) , 分别对应于内部数据、数据表示和输入/ 输出控制部分。MVC 模式的一般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MVC模式各部分的关系和功能

MVC 设计模式从早期的客户/ 服务器应用发展而来, 因此, 它采用的是两层架构设计。但由于三层架构是对两层架构的延伸, 所以还是可以将MVC 应用于三层架构的Web 应用中。MVC 与三层架构相互结合补充, 已经成为Web 应用开发的重要模式。MVC 模式与三层架构设计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MVC模式与三层架构之间的关系

二、架构设计

这里的架构设计与上次的三层架构概要设计大体类似,唯一不同的在于表示层。在这里我们将表示层分为了视图与控制器。其中视图完成页面的显示功能,而控制器主要完成视图与表示层逻辑的分离,拦截用户请求,组合模型与视图并返回相应视图给用户。

模块划分及交互设计

根据前面的讨论以及上次的架构概要设计文档,可在宏观上将整个系统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实体类模块——一组实体类的集合,负责整个系统中数据的封装及传递。

数据访问层接口族——一组接口的集合,表示数据访问层的接口。

数据访问层模块——一组类的集合,完成数据访问层的具体功能,实现数据访问层接口族。

业务逻辑层模块——一组类的集合,完成业务逻辑层的具体功能,实现业务逻辑层接口族。

虚拟工厂模块——生成数据访问层实例

辅助类模块——完成全局辅助性功能。

视图模块——完成整个系统页面的显示,以及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工作

控制器模块——完成视图与表示层逻辑的分离,拦截用户请求,组合模型与视图并返回相应视图给用户

各模块间交互关系如下

图3.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大体可以得出系统将涉及到的项目:

Web——完成视图与控制器的实现

Entity——存放实体类

Factory——虚拟工厂模式的实现,完成访问层对象接口实例的生成

IDAL——存放数据访问层接口族

Utility——存放各种工具类及辅助类

DAL——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BLL——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三、实体类设计

实体类是现实实体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它贯穿于整个架构,负担着在各层次及模块间传递数据的职责。在项目中我们的实体类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表一一对应,并且实体类中的属性

和表中的字段也是对应的。

系统中涉及到的实体类大致如下:个人用户、企业用户、留言、评论、商品、购物车、订单、普通资讯、行业资讯、产品、超级管理员、管理员、管理员类别、管理员与管理员类别关系类、广告等。其中商品还涉及到商品类型:包括大类和小类;企业用户涉及到企业性质;普通资讯涉及到资讯类别;行业资讯涉及到行业资讯类别;产品涉及到产品的大类与小类。在实体类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为实体的各字段生成相应的属性,必须主意各实体之间的关联。

四、数据访问层接口设计

在分层架构中,接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但直接决定了各层中的各个操作类需要实现何种操作,而且它明确了各个层次的职责。接口也是系统实现依赖注入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项目的接口设计将按如下顺序进行:

1.首先由前文的需求分析,列出主要的UI部分。

2.分析各个UI需要什么业务逻辑支持,从而确定业务逻辑操作。

3.分析业务逻辑层需要何种数据访问操作,从而确定数据访问层接口。

另外,为保证完全的面向对象特性,接口之间的数据传递主要靠实体类或实体类集合,禁止使用DataTable等对象传递数据。

由需求分析,可以得出用户界面(UI),在由UI可以识别业务逻辑操作,通过业务逻辑操作,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接口。具体所涉及到的数据访问层的接口,这里就不在叙述了。另外,个人觉得由于业务逻辑层的操作比较单一,主要是从数据访问层返回数据访问层的操作结果,所以在项目中不在添加业务逻辑层接口。

五、虚拟工厂模式设计

为了减少工作量,实现简单的依赖关系,在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之间添加一个简单的工厂来生成数据访问层实例。具体工厂的生成方式非常简单,就是添加一个路径属性,在配置文件中把需要用到的访问层实现添加到路径中。然后对每个接口对象生成实例并返回给业务逻辑层。

六、数据访问层的设计

在项目中我打算采用LINQ方式实现数据库的访问,主要原因是这种方式容易上手,为我们减少了不少的工作量。大体实现方式如下:首先是根据数据表中的内容生成一个LINQ 的上下文环境类;其次是根据数据访问层接口添加各个具体的类,在类中运用LINQ查询语言完成数据访问层的操作。在运用LINQ的过程中,如果要传入的是一些基本类型,我们就按照基本类型处理;如果是实体对象,针对写操作,我们先把实体对象的值赋给LINQ中对应实体对象,针对读操作,我们把读取的LINQ对应的实体对象转换成我们系统中自定义的实体对象在各层之间实现传输;如果查询结果是一个集合,我们依然使用传统的DataTable 方式在各层之间传输,这里需要将LINQ的查询结果转换成对应的DataTable对象。具体的实现方法我们可以写在辅助类里面。

七、业务逻辑层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业务逻辑层是至关重要的,他承载着整个系统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客户最关注的部分。

在本项目中,业务逻辑层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业务逻辑数据的填充与转换。如口令的加密等。

核心业务的实现。这里很多业务逻辑只有一行代码,即一个业务逻辑方法恰好对应一个数据访问方法,但是也有通过多个数据访问方法实现业务的。同时也包含一些

不需要通过数据访问实现的业务。

具体的实现这里就不在叙述,详细参看代码的实现。

八、视图设计

在项目中我们将针对Web用户和Wap用户提供不同的视图,这也是我们采用MVC模式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视图的优劣有一下两个评价指标:

美观。即外观设计漂亮,能给人美的感觉。

易用。即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用户用起来舒服、顺手。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如何针对不同的用户我们选择不同的视图,这里就主要用到我们上周讨论的结果,我们将在用户申请访问网站时,判定用户所持设备的浏览器是移动设备的浏览器,还是计算机的浏览器,如果是计算机的浏览器,我们将返回Web视图,如果是移动设备浏览器,我们将返回Wap视图。具体的实现涉及到MVC模式的视图控制方面的类。这里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了解。另外在视图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方式与常用的Web Form的设计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里就需要大家具体掌握MVC视图的设计方式。

九、控制器设计

在MVC模式中,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拦截用户访问,分离表示层逻辑,组合模型与视图并返回用户访问的相应视图。

在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将针对视图的每一次跳转设计一个对应的控制方法。对不同视图的访问也是在控制器中来实现。另外在设计控制器的时候需要关心路由以及视图与模型之间的兼容关系。

Java_三层架构与mvc

一、三层架构: 1.数据访问层: 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而不是数据本身,是“操作数据库”,而不是“数据库”,为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提供数据服 务。 2.业务逻辑层: 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数据的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二、三层架构的优缺点: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结构中的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代原有结构中的一层 3.可以降低层和层之间的依赖 4.可以更容易实现标准化 5.有利于各层的复用 6.结构更加清晰 7.大大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如果不采用三层架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以此来 获取数据,而现在必须通过中间层来获取数据。 2.有时候会产生级联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修改,比如在表示层需要增加一个 功能,那么为了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那么在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都要 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开发成本 二、三层架构和MVC的比较: MVC是一种架构模式,不是设计模式。同样是架构级别,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有一个表现层,不同在于其他两层。 在三层架构中没有定义Controller的概念,这是主要的不同的地方,而MVC也没有把业务的逻辑访问堪称两个层,这是采用三层架构和MVC搭建程序的主要区别,当然了,在三层中也提到了Modle,但是和MVC中的Modle还是有区别的,“三层”中典型的modle层是实体类组成的,而MVC中的Modle则是有业务逻辑和访问数据构成的。 四、MVC 1.Modle(模型) 是应用程序用来处理数据业务逻辑的部分,通常模型对象负责在数据库中存取数据 2.view(视图) 是应用程序中处理数据显示的部分,视图通常是依据模型数据创建的。 3.controller(控制器) 是应用程序中处理用户交互的部分,通常控制器负责从视图接收数据,控制用户输 入,并向模型发送数据。 五、MVC优缺点: 优点: 1.耦合性低 2.重用性高

软件三层架构

本文转自 https://www.doczj.com/doc/9c12463649.html,/zzyoucan/article /details/8637376 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 引言 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 (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 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 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 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各种系统架构图

各种系统架构图及其简介 1.Spring 架构图 Spring 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框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允许您选择使用哪一个组件,同时为J2EE 应用程序开发提供集成的框架。Spring 框架的功能可以用在任何 J2EE 服务器中,大多数功能也适用于不受管理的环境。Spring 的核心要点是:支持不绑定到特定J2EE 服务的可重用业务和数据访问对象。这样的对象可以在不同J2EE 环境(Web 或EJB )、独立应用程序、测试环境之间重用。 组成Spring 框架的每个模块(或组件)都可以单独存在,或者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模块联合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核心容器:核心容器提供Spring 框架的基本功能。核心容器的主要组件是BeanFactory ,它是工厂模式的实现。BeanFactory 使用控制反转 (IOC )模式将应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赖性规范与实际的应用程序代码分开。 ?Spring 上下文:Spring 上下文是一个配置文件,向Spring 框架提供上下文信息。Spring 上下文包括企业服务,例如JNDI 、EJB 、电子邮件、 国际化、校验和调度功能。

?Spring AOP :通过配置管理特性,Spring AOP 模块直接将面向方面的编程功能集成到了Spring 框架中。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使Spring 框架管理的任何对象支持AOP 。Spring AOP 模块为基于Spring 的应用程序中的对象提供了事务管理服务。通过使用Spring AOP ,不用依赖EJB 组件,就可以将声明性事务管理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Spring DAO :JDBC DAO 抽象层提供了有意义的异常层次结构,可用该结构来管理异常处理和不同数据库供应商抛出的错误消息。异常层次结构简化了错误处理,并且极大地降低了需要编写的异常代码数量(例如打开和关闭连接)。Spring DAO 的面向JDBC 的异常遵从通用的DAO 异常层次结构。 ?Spring ORM :Spring 框架插入了若干个ORM 框架,从而提供了ORM 的对象关系工具,其中包括JDO 、Hibernate 和iBatis SQL Map 。所有这些都遵从Spring 的通用事务和DAO 异常层次结构。 2.ibatis 架构图 ibatis 是一个基于 Java 的持久层框架。 iBATIS 提供的持久层框架包括SQL Maps 和 Data Access Objects ( DAO ),同时还提供一个利用这个框架开发的 JPetStore 实例。 IBATIS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的控制sql 发送的数目,提高数据层的执行效率!它需要程序员自己去写sql 语句,不象hibernate 那样是完全面向对象的,自动化的,ibatis 是半自动化的,通过表和对象的映射以及手工书写的sql 语句,能够实现比hibernate 等更高的查询效率。

浅析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浅析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三层架构和MVC是有明显区别的,MVC应该是展现模式(三个加起来以后才是三层架构中的UI层)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MVC是Model-View-Controller,严格说这三个加起来以后才是三层架构中的UI层,也就是说,MVC 把三层架构中的UI层再度进行了分化,分成了控制器、视图、实体三个部分,控制器完成页面逻辑,通过实体来与界面层完成通话;而C层直接与三层中的BLL进行对话。 mvc可以是三层中的一个表现层框架,属于表现层。三层和mvc可以共存。 三层是基于业务逻辑来分的,而mvc是基于页面来分的。 MVC主要用于表现层,3层主要用于体系架构,3层一般是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层,其中表现层又可以分成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 曾把MVC模式和Web开发中的三层结构的概念混为一谈,直到今天才发现一直是我的理解错误。MVC 模式是GUI界面开发的指导模式,基于表现层分离的思想把程序分为三大部分:Model-View-Controller,呈三角形结构。Model是指数据以及应用程序逻辑,View是指Model的视图,也就是用户界面。这两者都很好理解,关键点在于Controller的角色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MVC模式中,Controller和View同属于表现层,通常成对出现。Controller被设计为处理用户交互的逻辑。一个通常的误解是认为Controller 负责处理View和Model的交互,而实际上View和Model之间是可以直接通信的。由于用户的交互通常会涉及到Model的改变和View的更新,所以这些可以认为是Controller的副作用。 MVC是表现层的架构,MVC的Model实际上是ViewModel,即供View进行展示的数据。ViewModel 不包含业务逻辑,也不包含数据读取。 而在N层架构中,一般还会有一个Model层,用来与数据库的表相对应,也就是所谓ORM中的O。这个Model可能是POCO,也可能是包含一些验证逻辑的实体类,一般也不包含数据读取。进行数据读取的是数据访问层。而作为UI层的MVC一般不直接操作数据访问层,中间会有一个业务逻辑层封装业务逻辑、调用数据访问层。UI层(Controller)通过业务逻辑层来得到数据(Model),并进行封装(ViewModel),然后选择相应的View。 MVC本来是存在于Desktop程序中的,M是指数据模型,V是指用户界面,C则是控制器。使用MVC的目的是将M和V的实现代码分离,从而使同一个程序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批统计数据你可以

分层架构与业务逻辑实现方式

分层架构与业务逻辑实现方式

分层架构与业务逻辑实现方式 一、分层架构 在当今软件系统中,常用的软件架构思想就是分层,分层思想是现代软件架构的主要思想。无论是企业级应用系统(如:CRM,ERP,OA,电子商务平台),专用软件(如:OS、SVN、IDE 等),还有协议之类(TCP/IP,OSI等)绝大部分都采用分层架构思想进行设计的。 分层(Layer)不一定就是人们常说的二,三层,多层系统,因为这些说法都是分层架构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分层是一种设计思想,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软件架构模式(Pattern),这种思想的核心在于:划分系统的职责(Responsibility),如果这个系统的职责你分析清楚了,你的基于设计思路差不多就定下来了。你可以去看看,很多的现在代软件,不是一定是web方面。例如:SVN这样的源代码管理软件、 图一:SVN架构图

.NET Framework也是分层,Eclipse也是,TCP/IP更加是,还有像操作系统(OS)、编译器(Compiler),很多流行框架(Framework)也是分层。其实,MVC不也是分层,也就是把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三个不同职责分开。 那我们看看今天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很多说是web项目,其他我不认为是这样,因为web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用desktop程序,flash等作为表现形式),企业级应用系统很多人一说就是三层架构,其实确实也是这样的。即: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层。当然还有其他的分层,如:表示层,服务层(服务外观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映射层,数据层。也有分成:表现层,中间层,数据访问层等等。(注意这些都是逻辑上分层结构一般用Layer,物理上的分层结构,一般讲的是部署结构一般用tier)总体上都可以看成是三层: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也可以说是领域层或领域逻辑层),数据层。像Spring,Structs、ORM 等一些框架,他们都是在不同的层上的相关实现技术。 二、业务逻辑几种实现方式 现在我们再看看,企业级系统中最核心是哪一层?肯定是业务层,因为企业级系统主要是与业务打交道(其实几乎所有软件都是实现业务,企业级系统业务逻辑主要偏向于商业逻辑,其他系统,像游戏,自动化控制、支撑系统等把业务看成是算法),而且业务是每个系统都不尽相同的。“业务逻辑是最没有逻辑的东西” [Fowler PoEAA,2003]。而且企业级系统的变化与改变大多都在业务层上。那么,做好企业级系统,首先主要分析好业务系统。你可以看看,现今所有的框架在整体结构(spring,structs,等要求系统按MVC结构来开发),表示层(jquery,extjs等),与数据层(ORM之类)做得最多,有没有业务的框架?(有,但是很少,而且只能是业务比较有规律的地方,像一些财务系统,有些权限系统,当然还有工作流系统)因为业务逻辑每个系统都很可能不一样,没办法通用。那么有什么办法以比较好的方式实现业务逻辑呢。现在终于说到主要问题上来了:也就是业务逻辑(Business Logic)的实现方式,也叫做领域逻辑(Domain Logic)的实现方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事务脚本(Transaction scripts) 2.领域模型(Domain Model)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2009-05-23 10:23 关于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 概述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

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分层架构模式.NET架构和模式

分层架构模式:.NET架构和模式 疯狂代码 https://www.doczj.com/doc/9c12463649.html,/ ?:http:/https://www.doczj.com/doc/9c12463649.html,/Programing/Article60049.html 什么是架构 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通常被称为架构指可以预制和可重构软件Software框架结构架构尚处在发展期对于其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个统意见而区别角度视点也会造成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区别理解以下是些主流标准观点 ANSI/IEEE 610.12-1990软件Software工程标准词汇对于体系结构定义是:“体系架构是以构件、构件的间关系、构件和环境的间关系为内容某系统基本组织结构以及知道上述内容设计和演化原理(principle)” Mary Shaw和David Garlan认为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是软件Software设计过程中超越计算中算法设计和数据结构设计个层次体系结构问题包括各个方面组织和全局控制结构通信协议、同步数据存储给设计元素分配特定功能设计元素组织规模和性能在各设计方案的间进行选择Garlan & Shaw模型基本思想是: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构件(component),连接件(connector)约束(constrain)}.其中构件可以是组代码如模块;也可以是个独立如数据库服务器连接件可以是过程、管道、远程过程(RPC)等用于表示构件的间相互作用约束般为对象连接时规则或指明构件连接形式和条件例如上层构件可要求下层构件服务反的不行;两对象不得递规地发送消息;代码复制迁移致性约束;什么条件下此种连接无效等 有关架构定义还有很多其他观点比如Bass定义、Booch & Rumbaugh &Jacobson定义、Perry & Wolf模型[7]、Boehm模型等等虽然各种定义关键架构角度区别研究对象也略有侧重但其核心内容都是软件 Software系统结构其中以Garlan & Shaw模型为代表强调了体系结构基本要素是构件、连接件及其约束(或者连接语义)这些定义大部分是从构造角度来甚至软件Software体系结构而IEEE定义不仅强调了系统基本组成同时强调了体系结构环境即和外界交互 什么是模式 模式(Pattern)概念最早由建筑大师Christopher Alexander于 2十世纪 7十年代提出应用于建筑领域 8十年代中期由Ward Cunningham和Kent Beck将其思想引入到软件Software领域Christopher Alexander将模式分为 3个部分:首先是周境(Context也可以称着上下文),指模式在何种状况下发生作用;其 2是动机( of Forces),意指问题或预期目标;其 3是解决方案(Solution),指平衡各动机或解决所阐述问题个构造或配置(Configuration)他提出模式是表示周境、动机、解决方案 3个方面关系个规则每个模式描述了个在某种周境下不断重复发生问题以及该问题解决方案核心所在模式即是个事物(thing)又是个过程(process)不仅描述该事物本身而且提出了通过怎样过程来产生该事物这定义已被软件Software界广为接受 软件Software模式应用对软件Software开发产生了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 软件Software模式是人们在长期设计软件Software、管理组织软件Software开发等实战中大量经验提炼和抽象是复用软件Software设计思路方法、过程管理经验有力工具模式类似于拳击中组合拳它提供了系列软件Software开发中思维套路如通过模式使用有利于在复杂系统中产生简洁、精巧设计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WEB三层架构与MVC 收藏 而我发此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让初学者能够听到一家之言,是为解惑;二者,更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批判。 许多学生经常问我,MVC到底和WEB三层架构有啥关系?开始时,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模糊的回答。时间长了,自己的良心开始受到谴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挺学究。我在跟自己的许多程序员朋友以及同行(Java讲师)都对MVC和WEB三层架构的关系做了探讨。现在可以说对WEB三层架构和MVC之间的关系理出了头绪。此可谓教学相长。 先说说Web三层架构这个古老话题。地球人都知道web三层架构是指: ?>用户接口层(UI Layer) ?>业务逻辑层(Bussiness Layer) ?>持久化层 关于业务逻辑和用户接口 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并没有这三层的划分。用户数据的呈现及输入的接收、封装、验证、处理、以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放在jsp页面中。这时的开发,好比盘古尚未开天辟地,整个web开发就是一片“混沌”。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考虑更好的利用OOP这把利刃来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发现把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并形成与显示和持久化无关的一层,能够让业务逻辑清晰,产品更便于维护。这就是SUN当初倡导的JSP Model 1开发方式。 关于持久化 JSP M1开发方式中,并没有对数据如何持久化给出建议。在许多公司中,它们的产品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架构和设计的。在他们的产品里,虽然也有DAO层,但是职责不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在许多人眼里,DAO层的指责很简单——增删改查。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对于简单数据的管理来说,这样理解无可厚非。但随着业务逻辑变得日益复杂。我们实在是被复杂的对象关系搞头疼了,如果这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据存储起来(通常的情况下是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开始抱怨自己软件的架构太恶心,一团糟。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教会我们——如果我们不想做这件事,就交给别人做吧!这时聪明的架构师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持久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一个新的层——专门负责对象状态的持久化保存及同步,那不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搞对象”了吗?持久化概念的产生,代表着我们对关系型数据库的依赖降低了。因此甚至有人推断——数据库已死。同时,关系型数据库这个新的概念也不断形成,并演化成理论,又由理论衍生出产品。因此一个意识良好的程序员,至少应该认同,持久化并不是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是清晰正确的业务逻辑。 灰色地带

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 三层系统的分层式结构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各层的作用 1: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 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系统架构分层设计

系统架构分层设计 本文讨论关于项目系统架构的拆分模型,阐述每个层次(layer)的作用,以及面向SOA编程提供服务的方式。

服务端架构解决之道 大家看到这张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传统的服务端软件。最下层是操作系统,通常是Linux,最上层是我们的业务功能和服务。在服务端架构,很习惯用增加一个架构层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缓存层、数据访问层。在架构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搭建不同层次的衔接环节,使架构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即时堆成这样,它依旧是非常合理的。 MVC Framkwrok

# Model与Controller通信 Model与Controller之间是用实线表示,这表明Model并不能随意的访问Controller,但是有时Controller是需要接收Model层的消息的。在MVC模式中,要实现Model层到Controller层的通信,使用了一种类似广播的方式。Model中数据变化时,Model会发出一条广播,然后对这个Model感兴趣的Controller就会收到广播并告诉对应View改变现实方式。

MVC中的Controller,即控制器,控制着整个程序的逻辑和Model如何显示到View层。Controller把Model和View连接起来,让我们可以在View上看到Controller想要Model层现实的样子。 # View与Controller通信 在程序过程中,View层其实是需要与Controller通信的,当然View层不可能直接调用Controller的某个方法来处理用户点击事件,因为View不知道该使用Controller中的哪个方法。因此,使用了一种叫做Target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Controller会事先告诉View,如果触发了某个事件,View就会把这个动作转给Target。然后Controller运行完该方法,处理好这个时间以后就会告诉Veiw。

MVC与三层架构图

M:JavaBean--模型 V:JSP--显示页面 C:Servlet--控制台 访问M 客户端(IE 等) Servlet获 得客户端 数据并把 数据封装 到域对象 中C Service:服 务 处理业务逻 辑 Dao:数据访问 Data Access Object 数据库 JavaBean:封装 数据 JSP V 数据显示层:最 顶层(第三步) 业务逻辑层(第 二步) 数据访问层:最 底层(第一步) DAO 接口 Serv ice 接口 cn.itcast.domain:JavaBean cn.itcast.dao:DAO接口 Cn.itcast.dao.impl:DAO实 现 cn.itcast.service:业务接 口 cn.itcast.service.impl:业 务实现 cn.itcast.web.controller: Servlet WEB-INF/pages:JSP(用户无 法访问,但内部可以展现给客 户端) cn.itcast.util:工具类 cn.itcast.exception:自定 义的异常 访问1 调用专 门用来 服务的 方法3 取 出 数 据 45 存放 改变 的数 据 546 调用6 取出 数据 7 存放数据8 取出数据1 封装数据2 封装 数据 2 传递数据3 请求7 取出 结果 8 请 求 转 发 9 显示 数据 10 1、无经验就先按逆顺序开发:数据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2、为降低耦合性(为了抽掉某个部分,整个结构所受的影响不大),采取抽象编程——接口 3、Structs2才真正的实现了MVC三层架构 4、建模(建立JavaBean)没有建好相当于全挂,搞定了JavaBean,数据库也就搞定了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整合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 经过老师与同学们的长期讨论,我们决定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用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我们架构的设计。这样种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可以实现多个视图,为我们开发不同的视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我们在完成Web设计后没有必要在去设计Wap,减少了部分工作量;其次是运用三层架构,使结构层次清晰,各层之间能够并行设计;最后是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增加我们代码的重用性,减少耦合。 一、MVC模式和三层架构 MVC 模式包括三个部分, 即模型( Model) 、视图( View) 和控制( Controller) , 分别对应于内部数据、数据表示和输入/ 输出控制部分。MVC 模式的一般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MVC模式各部分的关系和功能 MVC 设计模式从早期的客户/ 服务器应用发展而来, 因此, 它采用的是两层架构设计。但由于三层架构是对两层架构的延伸, 所以还是可以将MVC 应用于三层架构的Web 应用中。MVC 与三层架构相互结合补充, 已经成为Web 应用开发的重要模式。MVC 模式与三层架构设计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MVC模式与三层架构之间的关系 二、架构设计 这里的架构设计与上次的三层架构概要设计大体类似,唯一不同的在于表示层。在这里我们将表示层分为了视图与控制器。其中视图完成页面的显示功能,而控制器主要完成视图与表示层逻辑的分离,拦截用户请求,组合模型与视图并返回相应视图给用户。 模块划分及交互设计 根据前面的讨论以及上次的架构概要设计文档,可在宏观上将整个系统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实体类模块——一组实体类的集合,负责整个系统中数据的封装及传递。 数据访问层接口族——一组接口的集合,表示数据访问层的接口。

软件体系结构的风格和设计模式等

1.软件体系结构的性质、研究意义和目标是什么? 性质: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强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研究系统构成的方法学;提倡多角度研究系统。 为什么研究软件体系结构? 软件系统要满足一定的需求(功能和质量)。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复杂,公众对软件的要求已不局限于功能上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质量。 软件的质量受到软件体系结构的限制,或者说体系结构的选择受到要达到的质量特征的影响。 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系统的高层结构,高度抽象,超越算法和数据结构,试图在软件需求与软件设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决结构和需求向实现平坦过渡。 现在软件产生的问题: ◎软件成本日益增长 ◎开发进度难以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户需求变化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层出不穷,令软件开发过程很难保证按预定的计划实现,给项目计划和论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软件质量差 缺乏工程化思想的指导,程序员以自己的想法去代替用户对软件的需求,软件设计带有随意性,很多功能只是程序员的“一厢情愿”而已。 ◎软件维护困难 特别是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原来的开发人员可能因各种原因已经离开原来的开发组织,使得软件几乎不可维护 2.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是描述某一特定应用领域中系统组织方式的惯用模式。 体系结构风格反映了领域中众多系统所共有的结构和语义特性,并指导如何将各个模块和子系统有效地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管道-过滤器风格:缺乏交互性,常用于通信领域和编译器 事件驱动风格:易于完成并发多任务,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但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能力弱,很难共享数据。 分层风格:系统分成许多层,每层为上层服务,同时获取下层的服务。典型应用是网络协议。仓库风格:数据单元被共享。常用于专家系统,如自然语言理解和模式识别。 3.3 客户/服务器风格 C/S体系结构定义了工作站如何与服务器相连,以实现数据和应用分布到多个处理机上。 C/S体系结构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服务器、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 服务器 (1)数据库安全性的要求; (2)数据库访问并发性的控制;

MVC架构和三层架构

MVC和三层架构 首先、它们很相似;MVC可分为:Model模型层、View视图层、Controller控制层;三层架构为:视图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 数据访问层。 如此分包法,层次上的结构虽清晰,而且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模块之间的耦合度,但这样同时也添加了些许麻烦。小的项目这样分层,分包,不太符合实际;但对于大中型项目这样的分工是太有必要了,视图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目前我们只要知道这是最合理的分层模式就可以了。 架构中,我们可以如此分布: 控制层+((模型层+ 数据访问层)+ 视图层)= 合理架构。 数据模型层 顾名思义,用来和数据库进行连接交互,SQL语句当然应该置于此。 模型层中数据访问模块的功能如下: 1)实现数据的读取与存储操作。 2)实现事务处理。 界面视图层 主要是处理和用户进行交互的界面,显示结果或者接受输入。 视图层中用户界面模块的功能如下: 1)与用户的交互,接收用户的各种输入以及输出各种提示信息或处理结果。 2)对于输入的数据进行数据校验,过滤非法数据。 3)向业务层发送处理请求。 业务控制层 进行各种逻辑判断。也就是业务逻辑的封装,如有一客户要下一个用账户付款的订单,但该客户账户内的余额不够,则不该允许此客户下订单,这种逻辑就应放在业务层。 业务层中业务处理模块的功能如下:

1)实现各种业务处理逻辑或处理算法。 2)验证请求者的权限。 3)向数据层发送数据操作的请求。 4)向用户层返回处理结果。 针对每一层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 逻辑架构总结 逻辑架构定义了如何分离应用程序中不同的代码。一个好的逻辑架构的目的是使代码更容易维护、理解和可重用性。而物理架构的定义则指定了运行应用程序的电脑,一个好的物理架构目的在于使系统在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容错能力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来满足你的特定环境。 分层架构的主要优点是分化了系统的复杂度,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这点从系统同时满足各种类型数据库即可看出),另外,分层架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但是,分层架构在众多优点的背后也隐藏着缺点,由于层次的增多,同一个解决方案下项目也多,过多的跨项目访问对应用程序的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点现在可以在越来越快的硬件提升速度中忽略。

三层架构和其优点

三层架构及其优点 (2009-04-01 22:54:37) 标签: 三层架构是: 一:界面层 界面层提供给用户一个视觉上的界面,通过界面层,用户输入数据、获取数据。界面层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确保用户不用看到不必要的机密信息。 二:逻辑层 逻辑层是界面层和数据层的桥梁,它响应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界面层。 三:数据层 数据层定义、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它响应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这一层通常由大型的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如Oracle 、Sybase、MS SQl Server等。 ------ 从开发角度和应用角度来看,三层架构比双层或单层结构都有更大的优势。三层结构适合群体开发,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协同工作使效率倍增。开发双层或单层应用时,每个开发人员都应对系统有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开发三层应用时,则可以结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数人对系统全面了解,从一定程度工降低了开发的难度。 三层架构属于瘦客户的模式,用户端只需一个较小的硬盘、较小的内存、较慢的CPU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性能。相比之下,单层或胖客户对面器的要求太高。 三层架构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计算环境。逻辑层的应用程序可以有多个机器上运行,充分利用网络的计算功能。分布式计算的潜力巨大,远比升级CPU有效。 三层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安全性。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

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另外三层架构还可以支持如下功能:Remote Access(远程访问资料),例如可透过Internet存取远程数据库;High Performance(提升运算效率)解决集中式运算(Centralize)及主从式架构(Client-Server)中,数据库主机的运算负担,降低数据库主机的Connection Load,并可藉由增加App Server处理众多的数据处理要求,这一点跟前面讲到的分布式计算提高运算能力是一个道理;Client端发出Request(工作要求)后,便可离线,交由App Server和DataBase Server共同把工作完成,减少Client端的等待时间;这个功能我觉得应用场合不是很多,自己感受也不是很深刻,从理论上是成立的。 --fadeless摘自网络。 三层架构 三层系统的分层式结构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目录 展开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 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设计模式不再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它已逐步成为系统架构人员、设计人员、分析人员以及程序开发人员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设计模式已广泛应用于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开发,成为面向对象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模式通常可分为三类: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1.创建型模式概述 创建型模式(Creational Pattern)对类的实例化过程及对象的创建过程进行了抽象,能够使软件模块做到与对象的创建和组织无关。创建型模式隐藏了对象的创建细节,通过隐藏对象如何被创建和组合在一起达到使整个系统独立的目的。在掌握创建型模式时,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创建什么(What)、由谁创建(Who)和何时创建(When)。创建型模式主要包括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以下介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模式,包括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 1.1 简单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Simple Fatory Pattern),又称静态工厂方法模式(Static Factoty Method Pattern),属于类创建型模式。在简单工厂模式中,定义一个类,可以根据参数的不同返回不同的类的实例,这些类具有公共的父类和一些公共的方法。简单工厂模式不属于GoF设计模式,它是最简单的工厂模式。简单工厂模式专门定义一个类来负责创建其他类的实例,这个类称为工厂类,被创建的实例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父类。 在简单工厂模式中,工厂类包含必要的判断逻辑,决定在什么时候创建哪一个产品类实例,客户端可以免除直接创建产品对象的责任,而仅仅“消费”产品,简单工厂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对责任的划分。但是由于工厂类集中了所有产品创建逻辑,一旦不能正常工作,整个系统都要受到影响;同时系统扩展较为困难,一

三层架构详解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分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安全,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表示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业务逻辑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服务分布到多台服务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 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 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