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关于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关于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关于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

组织管理心理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应用于管理实践,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专门研究在组织中个人与群体的行为活动规律。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崇拜到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回归的过程。

(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

(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二、组织管理心理的基本理论

组织管理心理的研究内容,就是指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群体、组织等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及其各种理论。

1、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在管理中,管理者既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又要千方百计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考虑人的心理特点,从满足人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动机理论和激励理论无非是相当重要的。

2、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包括: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群体动力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内容。

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是指群体的结构、群体的功能、群体的行为等。通过对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揭示群体、个体和组织三者之间群体所起的中介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就是指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秩序。它主要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意识和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中的矛盾、冲突和竞争等内容。

3、组织心理

组织心理主要包括:组织心理的基本理论、组织发展与变革等内容。

组织心理的基本理论就是研究在各种组织系统中,组织环境对人们完成组织目标所构成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有关组织心理的详细内容,请参见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行政组织中的决策、行政组织的沟通、行政组织变革与发展等章内容。

三、个体行为与激励

1、个体行为机制

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需要;然后人就会设计目标和方法满足这种需要,即产生动机;接下来是采取实际行动来实现动机,即产生行为;最后行为无论成功与否都会通过反馈来决定和影响下一轮行为,这便构成了人的行为机制的主要内容。任何激励理论都离不开对这一过程某一环节的作用。

2、激励及激励的功能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通俗地说,激励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调动和维持工作积极性。所有的激励理论,无论其具体内容如何,也都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员工都是有能力做好工作的,或者说都有胜任工作的潜能。问题是有时他们缺少做好工作的愿望或内在动力,即缺少工作动机。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怎样使员工在没有工作动机时产生工作动机,有了工作动机后怎样强化工作动机,有了强化的工作动机后怎样维持工作动机,这就是激励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激励的具体形式如何,激励状态下的行为绩效均大大优于无激励状态下的行为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激励人的内在潜力。具体地说,激励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吸引人才,壮大组织力量。(2)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3)激发人的创造性。

四、激励理论以及应用

根据激励作用的着力点,可以将目前组织行为学中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激励理论分为三类:针对人类行为心理基础与动力的内容――给予型理论、针对人类行为过程的过程――比较型理论、针对人类行为、结果的目标――反馈型理论。

1、内容――给予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

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人的各需要层次不是并列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的动态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第二,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层次论另一个高明之处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第三,简单实用。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对需要层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于五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关于各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需要层次论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来自理论研究不同,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始于实地的社会调查。所谓双因素,就是指“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双因素理论认为能够引起员工反应的因素应分为能够消除不满意的保健因素和能够引起满意激励因素两类。那些具体的、物质的、外在的或者说短缺性的因素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至多是消除员工的“不满意状态”,达到一种没有不满意状态,但没有不满意还不是满意,因此这类因素不是激励因素,只能称为保健因素,即只能防病治病而不能使人强壮。要想让员工达到满意状态,即受到激励,还必须在消除不满意的基础上再给予那些非物质的、内在的或者说成就性的因素。这类因素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才可以成为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双因素理论不仅继承了需要层次论力图找到能够引起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并将其给予员工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这一思路,而且其保健因素大体相当于低层次需要,激励因素大体相当于高层次需要,更为明确地彻底否定了泰勒以来,认为金钱万能的“经济人”理论。在双因素理论看来金钱不仅不是万能的,甚至根本不是激励因素。这一方面不仅是管理理论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对双因素理论的批评主要有:第一,调查对象不具有代表性。第二,没有考虑心理防御机制。

双因素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更多考虑人的社会性、情感性、心理性需要,充分重视人的成就欲与事业心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中的作用。要尽可能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化所导致的激励成本上升和激励手段减少。

2、过程――比较型激励理论

(1)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弗洛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强弱取决于人们工作动机的强弱,人们工作动机的强弱取决于对他们工作动机的激励力量的大小,而激励力量的大小则取决于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积。

期望理论的内容可以表达为下述公式:工作动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正确理解期望理论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公式中“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及其相互关系。

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乘积。期望理论告诉我们,激励力量的大小即不是单纯取决于目标价值的大小,也不是单纯取决于成功可能性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乘积,即取决于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综合作用。

期望理论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它启示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目标价值。其次要重视目标难度设计。最后,注意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两个激励因素的配合使用。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巧妙配合可以出现乘积效应,使激励效果大大地扩大。

但是期望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是:第一,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第二,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第三,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56年提出了一种专门研究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这种合理性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的理论,称为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公平的倾向,而是否公平则是被激励者从自己得到的报酬与自己所做的贡献进行比较中得出的。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取决于其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值,而且取决于其所得到报酬的相对值。为了了解这个相对报酬人们就会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的收支比与他人的收支比不相等,自己现在的收支与过去的收支不相等,便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产生追求公平的动机。公平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得到:自我安慰与观望;转换比较对象;影响比较对象;改变自己。

公平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可操作性比较差;(2)完全将不公平感当作消极因素。

3、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

结果-反馈型的激励理论是将激励的作用点定位于行为的目标或结果对下一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目标理论和挫折理论。

(1)洛克的目标理论

洛克1968年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简称目标理论。洛克与同事经过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调查发现,无论采取何种激励手段,都离不开目标设置,各种激励因素,多半也都是一定的目标,因此研究激励问题最根本的就是高度重视目标设置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洛克认为合适的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研究:①目标的具体性,即目标能够精确观察和测量的程度;②目标难度,即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③目标的可接受性,即目标被员工的认可程度。

此外,影响目标激励作用大小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达到目标后的奖励是否及时有效,是否存在竞争对手,管理者是否提供达到目标的相应指导、帮助和条件等等。

推行目标理论的主要困难是:①目标难度的确定比较困难;②目标量化的困难;③目标公平合理比较困难。

(2)杜拉德的挫折理论

前述各种激励理论基本上都是从正面鼓励、支持组织成员。实际上,负面的、失败的体验,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甚至是正面激励无法替代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杜拉德等人的挫折理论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

理解挫折概念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挫折与失败的区别。二是并非所有的失败都能导致挫折。

人体验到挫折后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反应。有些是积极的,如遇挫愈奋等等。有些反应则可能是消极的,如失望、放弃等等。其中心理方面的消极反应主要是出现一些消极情绪,主要有:愤怒、焦虑、沮丧、无所谓等等。

人经历挫折后经常出现的行为方面的消极反应主要有:攻击;防卫;替代。

挫折的普遍存在要求管理者要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①注意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善意地告诉人们,一要正确认识挫折。二要学会分析挫折原因。三是要锻炼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②学会关心与宽容。③避免挫折。管理者应该善意地帮助人们避免无谓的挫折,好的管理者不仅要提出目标,还应该特别注意:一是尽可能不要给下属提出跨度太大甚至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如确需提出,则应将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二是要尽可能为部下顺利达成目标而考虑、提供和创造实现目标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三是要为部下顺利达成目标提供必要的经验、方法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④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五、群体及其功能

1、群体与群体发展阶段

(1)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一般来说,构成群体至少应有如下特征:①有一定数量的人。②有稳定持续的社会互动关系。③心理上有归属感。认识群体至少应划清四种界限:第一,群体不是个体,个体是一个人,群体是一些人。第二,群体不是组织。第三,群体不是群众。第四,群体不是社会分类。

不同类型的群体,其行为特征也是不同的。关于群体的类型,研究角度不同、划分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类。①规模分类。②关系分类。③成因分类。④功能分类。⑤时效分类。⑥参考样本群体。参考样本群体也称理想化群体,其作用主要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提供一个比较的标准或一种模仿的规范。

群体类型如此复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一是对不同类型的群体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二是对不同类型的群体的成员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2)群体的发展阶段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群体类型外,还有群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上群体的内部关系、作用性质等等都会有显著的区别。一般可以将群体发展依次分为形成、磨合、成长和成熟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群体的工作中心不同,管理方法也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点:首先,上述群体发展阶段是简化、典型化的,在群体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上述阶段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所以很难明确界定某一群体当前究竟处于那一阶段;其次,在实际群体发展过程中,一个群体的发展阶段并不总是严格依上述等次递进的。它有可能滞留在某一阶段上不继续发展,它也有可能从后一发展阶段退回到以前的发展阶段。

2、群体的功能

(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六、群体意识与管理

1、群体意识的主要内容

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与规范。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将遵守群体规范、维护群体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群体意识对个体的行为有潜移默化及改造作用,其形成的基础是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群体成员间的感情和友爱以及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群体的归属意识。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

(2)群体的认同意识。由于群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同属于一个群体,于是在对群体外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上,都自觉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自觉地使群体成员的意见统一起来。

(3)群体的促进意识。一个群体能否对其成员产生促进作用,要受个人一定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表现为:第一,群体成员必须服从本群体的的规则,为群体的利益服务,而不能成为群体的越轨分子;第二,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并希望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成为个人利益的维护者。

2、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产生群体意识的基础,而群体意识又会强化群体规范,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群体规范可能是群体内部正式规定的,但大部分是在群体中自发形成的,并且能够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一致性是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这种一致性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在行为、情绪和态度上的统一。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群体发生作用。这种影响具有存在的广泛性,作用的持久性,对成员行为影响的深入性和直接性等特点。

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主要有:一是维系群体整体性的作用。二是认知的标准化作用。三是行为的定向性作用。四是惰性作用,这是群体规范消极的一面。

七、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及其形成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是很多的,大体可以来自群体与成员两方面。

影响群体凝聚力群体方面的因素主要有:(1)目标的设置。(2)工作的性质。(3)群体面临的客观环境。(4)以往的成就和地位。(5)人际关系与沟通。

影响群体凝聚力个体方面的因素主要有:(1)成员的个性和品质。(2)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3)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是维系群体的力量,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会对群体行为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群体凝聚力与员工个人成长的关系。群体凝聚力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也是一件利弊参半的事情。从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群体凝聚力强的群体使人产生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不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凝聚力强的群体中的员工有时会有较强的依赖性,缺少独立性和创造性。

2020电大 行政组织学 第六章 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章节测验题目+答案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____A.人__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2.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_______C.需要________。 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______ B.自我实现的需要_________。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_______ A.激励因素________。 5.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_____ A.期望概率_________的综合作用。 6.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______ C.非正式群体_________。 7.群体凝聚力是一个______C.中性______的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组织管理心理主要由___ ABC ___组成。A.个体心理B.群体心理C.组织心理D.需要心理 2.人的行为机制主要包括__.ABCD _____。A.需要B.动机C.行为D.反馈 3.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__ CD ____。A.同事B.监督C.工作富有成就D.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4.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__.ABC _____。A.目标难度的确定B.目标量化C.目标质的规定 5.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__ ABCD ____。A.形成阶段B.磨合阶段C.成长阶段D.成熟阶段 6.群体意识主要包括__ ABC ____。A.群体归属意识B.群体认同意识C.群体促进意识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1、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2、群体归属意识: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在: (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2)研究的对象一致。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当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 不涉及人的行为。 (3)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与变革问 题等。

组织心理与管理习题

第九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一、判断题(对于下面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内划“T”,你认为错误的,在括号内划“F”) 1.分担角色任务,形成人们之间关系的层次是正式组织的特征之一。() 2.直线式的组织结构是出现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结构模式。() 3.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多元式的结构。() 4.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组”概念来解释组织的学者是卡恩。() 5.本尼斯认为判断组织的效能,应当包括适应性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标准。() 6.方格训练是组织发展的一项全面的计划。() 7.日本人较注重长期后果,具有面向未来的价值观。() 8.加拿大人具有私有型空间取向的价值观。() 9.社会角色和企业角色是两个毫无联系的概念。() 10.企业必须有良好的、合理的管理组织系统。() 11.组织变革和发展是密切联系着的。() 12.有效地辅导职工个人事业发展,并不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政党、工会、俱乐部、团体等属于()。 A.互益组织 B.工商组织 C.服务组织 D.公益组织 2.最早的组织结构形式为()。 A.参谋式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C.矩阵式组织结构 D.直线式组织结构 3.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关系单一、生产过程和技术程序简单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为()。 A.矩阵式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C.直线式组织结构 D.参谋式组织结构 4.小型企业不太适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直线式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C.参谋式组织结构 D.参谋职能式组织结构

5.包括组织的部门化和管理的层次的是组织结构的()。 A.专业化 B.复杂性 C.正规性 D.集中化 6.组织中依靠各种规章制度指挥和管理职工的程度是组织结构的()。 A.复杂性 B.集中化 C.正规性 D.专业化 7.组织中决策权所处的位置是组织结构的()。 A.复杂性 B.专业化 C.正规性 D.集中化 8.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与管理结构,通俗地讲可以比喻为()。 A.一把手英明、二把手高明、三把手精明 B.一把手精明、二把手高明、三把手英明 C.一把手高明、二把手英明、三把手精明 D.一把手英明、二把手精明、三把手高明 9.行为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韦伯 B.霍曼斯 C.斯科特 D.德鲁克 10.对组织设计论述得比较详细的学者为()。 A.加尔布雷斯 B.霍曼斯 C.赫尔雷格尔 D.瓦斯洛克姆 11.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是()。 A.个体工作设计 B.群体设计 C.结构设计 D.目标设置 12. 组织变量由两类因素所组成,一个是结构变量,另一个是()。 A. 任务变量 B. 工作扩大化 C. 关系变量 D. 主张分权 13.()对一个组织结构形式有重要的影响。 A. 管理距离 B. 管理幅度 C. 管理人数 D. 管理方法 14. 最早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完整版)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6-10章)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简答题 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4、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5、简述群体意识包括的主要内容。 6、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二、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解。 2、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管理手段。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2、(1)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2)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3)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3、(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5、(1)群体的归属意识;(2)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 6、(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组织行为管理重点

①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2、资源3、管理4、环境 ②组织诊断模型(四个标准): 1明确组织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③组织行为的种类: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也可分为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组织)三个层次。 ④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的行为。如不计报酬加班等。 ⑤组织行为学学科起源:独立标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研究。 ⑥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⑦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 (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⑧有效组织的特征 1、战略导向 顾客第一;反应迅速(对机会和问题);重点明确(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2、高层管理 领导有方:能指明方向和鼓舞员工 行动至上:管理者身体力行 强调核心价值观:高层经理决策时一贯遵循组织核心理念,并让员工共同奉行。 ⑨利益相关者法: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满意度衡量。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绩效任一内外部组织、 群体或个人。如顾客、股东、员工、社区、银行等等。 ⑩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通常指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11最早的智力测量-------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儿童智力量表 后来改称斯坦福—比纳量表,他首次使用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乘以100的结果。 ○12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与想象,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13创造力测验-------最著名的是南加州大学测验。 ○14人格的定义: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5人格概念的理解:(可简称为:心理性、结构性、稳定性、个体性或独特性。)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聪慧、乐观等;⑵人格是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⑶稳定性。行为中偶然表 现出的心理特征不构成人格。⑷人格强调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类似于个性的概念。强调个体性。 ○16荣格的精神分析: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依次是由浅入深的关系。 ○17集体潜意识: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18动机:是推动、引导、个体行为的内部生理、心理因素的总和。P68 ○19、经典(早期的)动机理论 ㈠需要理论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武芳 (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2级公共事业管理班、745000)摘要: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两门学科也随之发展起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两门学科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讲解,有的人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组织行为学,而有的人认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文将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从他们的字面意义、研究重心、与理论基础方面论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一、问题的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改变,工业产业的发展,都是我们不得不重视人的力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也正是人的力量,现代社会我们树立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的作用对于社会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中西方有很多学科都是一人作为其研究主体,其中有很多学科颇有成就,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就是这众多学科中的两门学科,而这两门学科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议论。 现如今,许多高科院校的管理学院都会开设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学科,引人深思的是许多学术论文以及各种资料称组织行为学就是管理心理学,这使读者管道很混乱而另一种说法却相反。下面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两种说法进行介绍: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同等的,两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可以通用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教授在我国讲学时曾说:“在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可能别人认为不同,我没有看到有真正的差别。”①我国的心理学词典中提到“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一门应用心理学科。”②“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③这是我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见解,这些见解说明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是有区别,比如中国人名大学组织行为学专家孙彤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两个学科还是略有区别的,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④,也有一些西方国家,他们把管理心理学在工商管理区域中称为组织行为学,也就说组织行为学只属于管理心理学中的工商领域,是管理心理学其中一部分构成,从数学角度来讲,两者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曾说过:“在西方,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一致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方面进行研究,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必然要以人的心理为基础。它们是一致的,但名字不同、侧重点不同、背景有差异。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殊途同归。应该是互相结合,不应该有门户之见。”⑤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与相异之处,深入的了解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对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组织群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解决社会问题,追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对推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二、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我们可以用“感”与“赶”的结合进行阐述。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与管理)习题与答案

1、“社会人”假设背景下,管理者的角色是()。 A.协调者 B.服务者 C.组织者 D.监督者 正确答案:A 2、参与管理模式的关键是()。 A.攻心为上,培养主人翁感 B.激励管理,精巧的管理艺术 C.以人为本,推动人的发展 D.有效沟通和协调,激励体制 正确答案:A 3、“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提出来的一种人性假设。 A.泰罗 B.泰勒 C.马斯洛 D.梅奥 正确答案:C 4、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是()。 A.物力 B.财力 C.人力 D.信息

5、参与管理模式的起点是()。 A.霍桑实验 B.日本企业管理 C.斯凯伦计划 D.芝加哥讨论会 正确答案:C 6、直线型组织结构采用的是()的领导方式。 A.自下而上 B.平行型 C.交叉型 D.自上而下 正确答案:D 7、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中,“化及”的含义不包括()。 A.烙印 B.影响 C.变成 D.推广 正确答案:D 8、常用领导决策方法不包括()。 A.确定型决策 B.定量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风险型决策

二、多选题 1、自主管理模型的合理性有哪些() A.强调精神的重要作用 B.强调以人为本 C.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态度 D.强调管理的服务意识 正确答案:B、C、D 2、社会人具有()属性。 A.生理属性 B.自然属性 C.心理属性 D.社会属性 正确答案:B、D 3、组织理念是基于()要素完成资源分配的。 A.目标 B.战略 C.共同的概念 D.价值观 正确答案:A、B、C、D 4、自主管理模型的合理性有哪些()? A.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态度 B.强调以人为本 C.强调精神的重要作用

D.强调管理的服务意识 正确答案:A、B、D 5、权变管理的三要素包括()。 A.差异管理 B.系统管理 C.动态管理 D.柔性管理 正确答案:A、B、C 6、人的思维方式要指导人们处理好人与()的关系。 A.社会 B.人 C.自然 D.环境 正确答案:A、B、C 7、领导行为主要包括()。 A.决策行为 B.统御行为 C.控制行为 D.创新行为 正确答案:A、B 三、判断题 1、根据“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组织对于提升人的工作效率作用不大。(×) 2、自主管理模型把管理的失败归结为外在环境条件的缺乏。(√) 3、软管理的思想认为,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下列几种:一、组织目标;二、机构设置;三、人员构成;四、全责体系;五、制度规;六、资金设备;七、技术;八、信息沟通;九、团体意识;十、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答: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具有下列特征:(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非自发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部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如政府组织,军队组织等。 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答: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窃取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答:最终的国救生组织系统部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它具体表现为组织系统的功效与作用。组织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第二,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偕同效应,提高组织效率; 第三,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第二,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第三,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第四,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第五,行政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析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7、简析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 涵义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或多个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组织广泛分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组织是伴随人类群体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 “组织”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将“丝麻织成布帛”,即“组合编织”的意思。在西方来源于“器官”,是自成系统的,实际上是指由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组织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具体目标、内在秩序和外在形式以及人、财、物等要素构成的整体,具有汇聚功能、转换功能和释放功能,它能汇聚个人能量转变成一个具有新的能量的整体,即凭借整体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力不能及的目标。 行政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组织就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国家的整个组织系统。行政学所研究的是狭义的行政组织。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依一定的宪法和法律程序建立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组织机构实体。[1]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组织是社会各种组织中规模最大的组织,其管辖的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领域、各个团体。我国的行政组织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即国务院系统。[1] 为了进一步理解行政组织的涵义,也可从静态、动态、心态和生态四个方面来把握行政组织[1]。 1.静态的行政组织结构。 从静态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它是由按照职能目标分工、权责分配、工作程序设置的各个层级、各类部门、各个职位等所共同构建的一个完整体系。其中职位是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职位引发的责权关系构成了整个行政组织的结构。 2.动态的行政组织过程。 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行政组织是一个发挥组织功能的动态活动过程。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则依赖于领导、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等一系列的组织活动过程。可见,行政组织并不是铁板一块、僵硬凝固的结构框架,它具有动态的功能。3.生态的行政组织环境。 从行政组织与其内部和外部环境平衡的角度来看,行政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开放性系统,是整个社会的子系统。任何行政组织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产物,它必然会受制于这些社会的客观条件,从而调整自身的结构与活动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要。 4.心态的行政组织意识。 从行政组织的心理与精神方面来看,行政组织是其人员的权责观念、感情交流、价值观念与思想沟通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团体。这种团体意识与行政组织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行政组织行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注意行政组织的心态特征。 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可以较完整地把握行政组织的涵义及性质,它提示我们认识行政组织不能只从机械的、物质的观点着眼,还必须从动态的、生态的、心态的角度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行政组织。[1] 编辑本段构成要素主要有:①行政目标。行政组织要有明确的行政目标。总目标确定后,将其按层级进行分解,依次确定所属各组织的分目标。②机构设置。机构是行政组织的实体,是行使行政权力的载体,依据法律设置机构是行政组织构成的基础。③权责划分。确定行政组织的权责,明确组织间的隶属关系和平行关系,以及行政组织的权责划分。④职位配置。行政组织中实行的职位分类,包括合理确定职级、职等、职系等,明确每个公务人员的职责。

第八章 组织心理与管理

第八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本章主要内容 1.组织的概念、结构与分类 2.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 3.组织理论 4.组织文化 5.组织的变革 6.组织的发展 组织、群体、个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由个人组成某一群体,而群体又存在于组织系统之中。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他必然要生活、学习或工作在一个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要受特定的组织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又要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组织管理中如何有效运用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情报信息等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一节组织概述 管理心理学家巴纳德(C.I.Barnard)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协调二人以上的活动或力量的合作体系。”孟尼(T.D.Mooney)和雷列(A.C.Reiley)认为:“组织是为达成共同目的的人所组合的形式。一个组织群体,如果想有效地达成其目标,就必须在协调合作的原则下,各人做各人不同的事。”可见组织是一个群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群体,它是为完成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的活动单位。组织的任务是:规定每个人的责任;规定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调动组织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一、组织的概念 (一)传统的组织概念 传统的组织概念把组织看成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经由各部门分工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协调运行的群体活动。这个定义包括如下涵义: 1.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人们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没有共同的组织目标,便不会有协调的活动,也不会有真正的组织。 2.组织包括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组织目标单靠个人无法实现,必须分工合作,由不同层次结构的团体来实现。有分工就有权力和职责,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各车间、班组、科室有各自不同的权力和职责范围。组织的层次结构是组织区别于小群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3.组织的功能是协调人们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协调即指统一所有人员的思想和行动,调动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组织概念存在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只探讨了复杂组织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二是仅从组织内部来说明组织的特征,把组织视为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的系统;三是不考虑人的需求、满足感和变化,把组织看成是非人化的物的组合。 (二)现代的组织概念 现代的组织概念把组织看成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不但共同承担着组织的各项任务,而且与外部环境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使组织与外界能够保持协调、稳定的共生关系。现代组织的突出特征是: 1.开放性。组织是协调、运用人力、物力应付内外环境的一种结构,组织与社会环境不断地进行材料、能源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组织不断地变革与发展。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分析自测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分析自测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2.5 分) 1 . 霍桑试验首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到()的因素上来。 ? A.工作 ? B.物 ? C.人 ? D.机器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和主体状况的感觉和解释过程,是一切人类行为的起点。 ? A.知觉 ? B.味觉 ? C.直觉 ? D.听觉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如果某些刺激对我们有很大的精神压力,我们将它们从大脑中排除出去,或者延迟对它们的识别,这 叫做()。 ? A.选择性遗忘 ? B.间歇性遗忘 ? C.顺行性遗忘 ? D.逆行性遗忘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 知觉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不包括()。 ? A.人事任用面谈 ? B.绩效评估 ? C.晕轮效应 ? D.员工努力与员工忠诚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 内容型激励理论强调()。 ? A.过程的公平 ? B.需要的满足 ? C.行为的塑造 ? D.结果的准确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三层次是()。 ? A.安全需要 ? B.生理需要 ? C.社会需要 ? D.尊重需要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李欣的领导总喜欢员工到哪去都跟她说一声,有什么事情及时汇报,喜欢掌握员工的动向,由此可以 简单看出李欣的领导是()型的领导。 ? A.成就需要 ? B.权力需要 ? C.归属需要 ? D.安全需要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8 .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不包括()。 ? A.群体规模 ? B.群体成员的家庭背景 ? C.群体的奖励方式 ? D.群体的领导方式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 . 人际之间冲突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利害的差异 ? B.认知差异 ? C.地位差异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命题破译试题(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P5 现代社会中规模最大的组织是() A.立法机关 B.司法机关 C.权力机关 D.行政机关 2、1P11 防御外来入侵属于行政组织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社会功能 3、2P47 1954年颁布的宪法规定,我国地方行政组织有 () A.省、县、乡三级 B.省、市、县、乡四级 C.大区、省、县、乡四级 D.省、地区、县、乡四级 4、3P75 英国学者帕金森在《官场病》中指出一个机关趋 于腐败时的征兆是() A.增加部属 B.组织膨胀 的办公环境 C.组织低效 D.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 5、4P90 荀子认为,人类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存在的基

础是() A.仁 B.义 C.礼 D.法 6、4P96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理论依据是() A.三权分立学说 B.人民主权学说 C.权能分立学说 D.依法治国学说 7、6P147构成行政组织理论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细胞是 () A.职责 B.工作 C.权力 D.职位 8、6P160按管理程序对行政组织进行分工易手于造成 () 策,重过程、轻目的 A.部门林立,条条分割 B.工作人员重技术、轻政 C.割裂管理对象间的相互 D.地区封锁,诸侯割据 联系 9、6P163 行政组织横向结构属于行政组织的() A.层级制 B.统一制 C.职能制 D.合议制 10、7P168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行政组织的 () A.法制化 B.权力分配关系 C.纵向结构 D.横向结构

组织心理与管理习题

组织心理与管理习题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第九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一、判断题(对于下面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内划“T”,你认为错误的,在括号内划“F”) 1.分担角色任务,形成人们之间关系的层次是正式组织的特征之一。() 2.直线式的组织结构是出现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结构模式。() 3.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多元式的结构。() 4.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组”概念来解释组织的学者是卡恩。() 5.本尼斯认为判断组织的效能,应当包括适应性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标准。() 6.方格训练是组织发展的一项全面的计划。() 7.日本人较注重长期后果,具有面向未来的价值观。() 8.加拿大人具有私有型空间取向的价值观。() 9.社会角色和企业角色是两个毫无联系的概念。() 10.企业必须有良好的、合理的管理组织系统。() 11.组织变革和发展是密切联系着的。() 12.有效地辅导职工个人事业发展,并不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政党、工会、俱乐部、团体等属于()。 A.互益组织 B.工商组织 C.服务组织 D.公益组织 2.最早的组织结构形式为()。

A.参谋式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C.矩阵式组织结构 D.直线式组织结构 3.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关系单一、生产过程和技术程序简单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为()。 A.矩阵式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C.直线式组织结构 D.参谋式组织结构 4.小型企业不太适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直线式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C.参谋式组织结构 D.参谋职能式组织结构 5.包括组织的部门化和管理的层次的是组织结构的()。 A.专业化 B.复杂性 C.正规性 D.集中化 6.组织中依靠各种规章制度指挥和管理职工的程度是组织结构的()。 A.复杂性 B.集中化 C.正规性 D.专业化 7.组织中决策权所处的位置是组织结构的()。 A.复杂性 B.专业化 C.正规性 D.集中化 8.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与管理结构,通俗地讲可以比喻为()。 A.一把手英明、二把手高明、三把手精明 B.一把手精明、二把手高明、三把手英明 C.一把手高明、二把手英明、三把手精明

行政组织学论述题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1)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二、论述题 1、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传统的、古典的组织理论比较偏重于对组织静态的研究,即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观察组织。他们的组织理论具有的特点是:(1)组织是一个分工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系统;(3)组织是一个权责分配的系统;(4)组织是一套法令和规章的体系;(5)组织是有目标的系统。 从上述组织观念出发,他们所强调和追求的组织管理原则为:(1)组织结构的体系化;(2)组织工作的计划化;(3)组织运行的规范化;(4)组织管理的效率化。 古典管理理论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建构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石,提供了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组织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 传统的组织理论,虽然有上述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们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1)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面。他们只研究结构,研究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控制、如何订立法律规则,忽视了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忽视对组织当中人的行为的研究。 (2)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强调组织的整体需求和利益,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忽视了人性、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需要和个体的利益。 (3)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强凋对人进行监督和控制,趋向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压抑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在研究取向上,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忽略了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 2、评析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观点。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要点主要有:(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6)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8)组织是一个人—机配合的系统。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上都是一场革命。在研究取向上,他们面对现实,广泛收集资料,不囿于偏见;从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研究,对组织实行行为的研究;从对组织原则的研究转向对组织本质的探讨;从对正式组织的研究转向注意非正式组织,由此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将组织看成是心理系统、影响系统、平衡系统、人格系统、沟通系统等,这些都引起了组织观念的变革。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了管理哲学的变革。他们促成了组织管理方式由监督制裁走向人性激励,从专断领导走向民主领导,由唯我独尊到意见沟通的转化。 但是,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研究也有其缺失,主要表现在:(1)重视事实真相的研究,只求收集资料,使研究陷于支离破碎;(2)过分偏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甚至根本否认组织结构与法令的重要性;(3)行为科学家一味追求“客观性”,极力避免“价值判断”,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神;(4)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人,但未能涉及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5)有轻视正式组织作用的倾向。 第三章行政环境的组织与管理 二、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论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外策略。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主要包括:(1)资源的储备;(2)平衡策略;(3)预测和计划策略;(4)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5)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主要包括:(1)竞争策略;(2)合作策略;(3)参与管理;(4)公共关系。 第四章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 第一節個體心理與組織行為的分析 一、個體差異 人有差異是心理學的第一定律。個體差異,是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因受遺傳和環境交互影響,是不同個體之間在身心特徵上游明顯的彼此各不相同的現 象。從身心兩方面表為,年齡、性別、容貌、身高、體能、能力、興趣、態度、 性格、動機等。 (一)員工的能力與人格 1、能力差異 心理學所指能力: 其一、個人在某方面所表現出的實際能力或成就(achievement)。“所能為者” 可分為一般能力,即智力;特殊能力,即從事某項活動或專業的能力。 其二、個人將來有機會通過學習,在行為上表現出的能力或性向(aptitude) “可能為者” 一個人從事某種工作的能力越強,其工作的完成就越順利,績效越高。 王重鳴,管理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5~86 2、人格差異 人格複雜多變,人格包括動機、情緒、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念等多方面。 人格只有差異之別,而覺悟“高低”之分。 3、大五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 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FFM),即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稱 為“大悟人格特質”理論,明確說明了人格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特質因素的重 要性,揭示了五大特質與工作績效的相關規律。 注:1、責任感與工作績效有最強的正相關(≈0.3) 2、責任感強的人傾向於能獲得較高的績效,常為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有較高的績效 期望,對工作豐富化和授權策略回應較好。 3、個人能力和工作滿意度,在責任心與技校之間的關係中起著中介作用,即高工作能

力和滿意度的人,責任心對績效有正面作用。 4、人格特質中的責任感和情緒穩定性能有效地預測績效、事故、缺勤等所有有效指標。 5、“五大特質”與團隊績效業相關,團隊成員在五個特質上的平均分預告,整個團隊績效越高。 (二)員工的態度 1、態度的分析 态度是个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特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是外界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反应会受到自己态 度的调节。个体态度支配着其回忆、判断、思考和选择,即决定一个人将会看 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和做什么。——心理学位置“行为的准备” 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思。因此通过观察人的态度可以确定其价值观。 态度会影响到行为,但是却不一定决定行为。 2、工作滿意度 (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 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有一定的自主權和責任的工作,可以使員工獲得心理滿足。 2)公平的报酬 員工所期望的報酬不是僅指工資,工作地點、工作時間以及晋升政策都是員工公平感的來源。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員工期望的工作環境是安全的、舒適的,太熱、太暗、造影、污染等直接威脅員工的身心健康;同時員工希望獲得職業、養老保險等基本生活保 障。 4)融洽的人际关系 友好和諧的同事關係會提高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度。與上級的人事關係更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當直接主管要善解人意、友好公正、傾聽員工意見。

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组织管理心理及其基本理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组织效率。因此,做好人的工作,激发人的热情,研究组织管理心理,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 组织管理心理研究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应用于管理实践,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专门研究在组织中个人与群体的行为活动规律。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应了现代化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崇拜到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回归过程。自蒸汽机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无数的人类企盼千年的梦想,从而也造成了人对技术本身的崇拜,技术似乎是万能的。20世纪初泰勒的管理理论被命名为”科学管理理论”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然而,技术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无视人的精神需要、压抑人性甚至奴役人的所谓”技术专制”的倾向。所以一些关心人类生存状态的有识之士指责西方社会是一种只见物、不见人的单面社会(one-dimensional society)。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

年代以来,关心人,张扬人性,倡导人的本质的回归,已经成为西方一种巨大的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表现在管理理论的进步上就是,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突出对人的关怀,强调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组织管理心理的研究正是这种倾向的一种自觉的和集中的体现。 2、适应现代化管理实践的要求。 管理无非是对人、财、物、信息等几大要素的管理。这些要素中,人是唯一能动的要素,是唯一有意识、有目的的要素,因而也是唯一的主体。财须人理,物须人管,信息也是为人所用的。所以管理说到底是人在进行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又是为了人而进行管理,人是管理的实质与核心。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管理实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过程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进入电子和信息时代后,对脑力劳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之而来的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变化,要求管理方式有所提高,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普遍应用,使得行政组织减少管理层次,拓宽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式的组织,推行民主化管理正逐步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心理的研究。 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上人中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相当丰富。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必须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使中国的人力资源成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懂得组织管理心理,利用组织管理心理去搞开发是相当重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