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

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

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
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07-02-15

作者简介:唐 

杰(1972-),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提纯。

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

唐 杰,王秀峰,李 娟,杨葵华,王晓军(绵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茶黄素的一些提纯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基本流程,如Collier 法、U llah 法、柱层析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法等。简述了某些对茶黄素提纯有影响的工艺。指出了提纯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合理利用影响茶黄素提纯的工艺可以提高茶黄素的品质和提纯量。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是将现有的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出更为实用的提纯方法。关键词:茶黄素;提纯;进展

中图分类号:S571.101,O6.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20(2007)04-0058-02

茶黄素是红茶的重要品质成分之一,被称为茶叶中的软黄金,它是指红茶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由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黄素有助于健齿防龋,抑制血压升高和血小板凝集,抗脂质过氧化和DNA 损伤,预防衰老,增强免疫机能,抑制流感传染病毒、轮状病毒和肠病毒传染,抑制食物中毒细菌和肉毒芽孢杆菌的萌发和增殖,对多种病原真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此外茶黄素还用于化妆品、食品着色剂等[1,2]。因而,茶黄素的提取和分离纯化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而开拓了茶叶化学研究的新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茶黄素提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1 茶黄素的提纯方法

自从Roberts E.A.H.发现茶黄素,特别是自从茶黄素的巨大经济效益被发现以来,已经进行了许多提纯茶黄素方法的研究。据C ollier [3]研究茶黄素的红外光谱表明,所有茶黄素的最大吸收峰都出现在380nm 和460nm 。茶黄素的提纯物呈橙黄色针状结晶,熔点237~240℃,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难溶于乙醚,不溶于三氯甲烷和苯。茶黄素溶液呈鲜明的橙黄色

[4]

,水溶液呈弱酸性,p H

约5.7。颜色不受茶汤提取液的p H 影响,但在碱性溶液中有自动氧化的倾向,且随p H 的增加而加深。大量的茶黄素提纯方法正是依据其特有的这些性质来设计和应用的。

20世纪50、60年代,Bradfiled Vuataz 等,Roberts 等曾用

硅胶纤维层析和纸层析对红茶多酚物质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茶黄素没食子酸酯纯品。1968年,Crisp in 等提出Sephadex

L H220柱层析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丙酮梯度淋洗分离红

茶中茶黄素,可分离出3个峰,达到分离纯化效果。但是

Sephadex L H -20柱层析法成本高,分离时间长,并且多次使

用时会造成不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变差。2000年,江和源等[5]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茶黄素,茶黄素的4种主要成分均能得到有效分离。茶黄素的分离提取方法,一般采用热水提取,乙酸乙酯转溶,然后用Sephadex L H -20柱层析分离,茶黄素异构体再辅以制备性纸色谱分离,分离物可再利用

Sephadex L H -20柱层析分离纯化,或者用高速逆流色谱法

分离纯化。提纯茶黄素前,常用C ollier 法[3]和U llah 法[6]等来得到茶黄素的粗提物。C ollier 法的工艺为:将红茶用热水浸提后过滤、浓缩、冷冻干燥,再用甲醇的水溶液溶解,用三氯甲烷萃取;水相减压浓缩;用乙酸乙酯反复萃取,萃取液用

MgSO 4脱水即可。U llah 法[6]的工艺过程是指将红碎茶经

沸水浸提,过滤,滤液减压浓缩,用三氯甲烷萃取,再用

NaH 2PO 4和乙酸乙酯混合萃取多次,乙酸乙酯层经减压浓缩

干燥即可。

1.1 柱层析法及凝胶柱和硅胶柱结合法

Crisp in D.J.[7]、Lea A.G.H.[8]和Bajai K.L.[9]等先后

应用Sephadex L H -20柱层析分离红茶浸出物取得了茶黄素,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提纯效果。该层析法[6]的工艺过程为:

将粗提纯物加入柱中,用丙酮水溶液淋洗,得到具有淡黄色和淡黄橙色的两种洗脱液,合并同一色带的洗脱液,馏去丙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液用MgSO 4干燥后浓缩至干,即得到色素。

此外,还可以将凝胶柱和硅胶柱结合起来分离茶黄素[10]。其工艺过程为:将茶黄素粗提物过Sephadex L H -20柱,用丙酮洗脱,分部收集,再减压馏去丙酮,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用MgSO 4干燥后减压蒸馏至干,得明亮鲜红色固体物,最后经p H 7硅胶色谱分离即可。

1.2 高速逆流色谱法

高速逆流色谱法[11~13]是指不用固态支撑体或载体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能实现连续有效的分配功能的实用分离技术。江和源等[11]指出,在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法提纯茶黄素的过程中,溶剂系统的选择、流动相流速、进样量等均会对提纯茶黄素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溶剂系统的选择。不同的溶剂系统,具有不同的上、下相之比,并且粘度、极性、密度等性质的差异,均会对相同的成分产生不同的溶解、分配能力,形成分配系数的差异,对分离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江和源等外,Qizhen Du [12]和Degenhardt A [13]等人也

?

85?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出了茶黄素。此法的工艺流程为[11],首先将固定相(上相)用泵以10ml/min的流速灌满色谱分离柱,然后将柱的首端与六通进样阀相接,开启速度控制器,使高速逆流色谱仪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转速达到800r/min 时开始以一定的流速泵入流动相(下相),并通过六通进样阀进样,待流动相开始流出色谱柱时,即可调节自动部分收集器收集,样品分离结束后,在380nm波长下测定各试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将不同的成分分别收集、浓缩、冷冻干燥。

1.3 高速逆流色谱与Sephadex L H-20结合法

该法由李大祥[14]等在用HPLC定量茶色素中茶黄素类时所采用,其工艺流程是,首先选用正己烷、甲醇、乙酸乙酯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作为溶剂系统,取适量茶色素溶解,注入进样环,进行逆流色谱分离,等有色物质开始流出后,进行分部收集,至流出液在380nm下的吸光值在0108以下时停止收集,测定分部收集的溶液在380nm下的吸光值,以吸光值为纵坐标,洗脱体积为横坐标,绘制出色谱图。根据色谱图的色谱峰,合并相应的收集液,在50℃下减压浓缩至粘稠状,95%乙醇转溶,70℃真空干燥至干得茶黄素的粗提物,将充分预胀的Sephadex L H-20凝胶装柱用45%丙酮洗脱,流速014ml/min,收集主峰,50~60℃下减压浓缩至粘稠状,95%乙醇转溶,70℃真空干燥至干,即可得到纯的茶黄素。

2 茶黄素提纯方法优劣比较

上述用于茶黄素提纯的方法各有优劣,C ollier法和U llah法只能得到茶黄素的粗提物,要得到纯的茶黄素还得经过柱层析法、凝胶柱和硅胶柱结合法,或者高速逆流色谱法等。另外,操作简单的方法常常得到较差的提纯效果,或者造成原材料的浪费。经过比较可以发现,高速逆流色谱法是一种较为先进和高效的茶黄素提纯方法,但是在选择溶剂系统时要慎重,选择不当则达不到分离效果。并且在使用该方法时,还应该与C ollier法和U llah法等结合起来,以利用此2种方法提出的粗提物。而将高速逆流色谱法和Sephadex L H -20柱层析法结合起来的方法可以得到较多的茶黄素,其纯度也比一般的提纯方法要高,但该法的缺点是操作工艺过于复杂。具体的比较如表1所示。

3 一些对茶黄素提纯有影响的工艺

在茶黄素的提纯过程中,有些处理工艺会对其提纯的量和提纯方法造成较大的影响。比如袁弟顺等的研究表明[15],冰冻处理的工夫红茶茶茶黄素(TFS)含量增加2518%,萎凋叶的冰冻处理可以提高红茶的品质与水浸出物的泡出速率。李立祥和萧伟祥[16]仔细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后指出,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TFs)含量更高;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1次最高,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对茶色素进行Tris2HCl(p H8~10)洗涤,其洗涤效率也以第1次最高,TFs含量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体外模拟氧化(包括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过去一直作为儿茶素氧化机理及红茶发酵理论研究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萧伟祥等[17]率先将其用来制取茶色素,并获得较好的效果。李大祥等[18]在此基础上又分别进行了茶多酚体外模拟

表1 茶黄素的提纯方法比较

提纯方法优点缺点产物Collier法

工艺技术比较简

有机溶剂

用量较多

茶黄素

粗提物

U llah法

简单,只需1次萃

取,分离效果较好

茶黄素

粗提物

柱层析法

只需1次层析,提

纯效果较好

茶黄素

凝胶柱和硅

胶柱结合法

提纯效果好

操作较复杂,

需要经过2

次柱层析

茶黄素

高速逆流

色谱法

提纯效果好,可实

现连续分离,样品

回收率高

溶剂系统

不易选择

茶黄素

高速逆流色谱与

Sephadex L H-20

结合法提

纯效果好,所得样

品的纯度高、量大

工艺比较复

茶黄素

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制取茶色素,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外氧化制取茶色素与红茶中提取的茶色素进行比较,茶色素中TFs的含量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夏涛等人[19]研究了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4 结束语与展望

茶黄素巨大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得对其提纯的研究进行得非常深入。茶黄素的粗提物价值较低,要提升其价值需要提高茶黄素的纯度。与其他的茶黄素提纯方法相比,高速逆流色谱法有较大的优势,但同样有不足之处,因而笔者认为研究探索新的茶黄素提纯方法是研究的重点。可以将上述的提纯方法加以改进,或者将其中的两种或多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同时,合理的利用一些可以对茶黄素提纯有影响的工艺,还能提高茶黄素的提纯量和提出物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江和源,程启坤,杜琪珍,等.红茶中的茶黄素[J],中国

茶叶,1998,20(3):18-20.

[2]杜琪珍,江和源.茶色素的药理及其功效[J],中国茶叶,

1997,19(5):42 431.

[3]C ollier P D,M allow s R,K orver O,et al.Thetheaflavins

of black tea[J].Tetrahedon,1973,29:125-142.

[4]Op ie,Clifford,Roberton.The role of(2)2EC andp

loyphenol oxidase in the coup led oxidative breakdown of theaflavins[J].J Sci Food A gric,1993,63:4352438. [5]江和源,程启坤,杜琪珍.高速逆流色谱在茶黄素分离上

的应用[J].茶叶科学,2000,20(1):40-44.

[6]严鸿德,汪东风,王泽农,等.茶叶深加工技术[M].北

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7]Crisp in D J.The separation of theaflavins on

?

9

5

?

sephadexL H220[J ].J Chromatogr ,1971,54:133-135.

[8]

Lea A

G H.

The

separation of

theaflavins on

sephadexL H220[J ].J Chromatogr ,1968,37:118.

[9]Bajai K L.The effect of (2)2EC on oxidation of TF byPPO

from tea leaves [J ].A gric Biol Chem ,1987,51(7):1767-1772.

[10]WAN G Kun -bo ,L IU Zhong -hua ,HUAN G Jian -an.

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Purifica 2tion of Theaflavins [J ].Journal of Hunan A griculturalU 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2,28(4):355-358.[11]江和源,程启坤,杜琪珍.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茶黄

素[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4):30-35.

[12]Qizhen Du ,Heyuan Jiang ,Y oich iro Ito.Separation of the

aflavins of black tea :High -speed countercurrentch ro 2matography vs.sephadex L H -20gelcolumn chromato 2graphy[J ].Journal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2001,24(15):2363-2369.

[13]Degenhardt A ,Engelhardt U H ,W endt A S ,et al.Isola 2

tion of black tea pigments using h igh -speed counter cur 2rent chromatography and studies on properties of black tea polymers[J ].Journal of A 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0,48(11):5200-5205.

[14]李大祥,宛晓春,刘莉.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 定

量[J ].茶叶科学,2004,24(2):124-128.

[15]袁弟顺,林丽明,金心怡.冰冻对工夫红茶发酵及水浸

出物泡出速率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5):437-439.

[16]李立祥,萧伟祥.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研

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99-104.

[17]萧伟祥,钟瑾,萧慧.红茶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J ].茶

叶科学,1997,17(1):1O8.

[18]李大祥.茶叶中儿茶素化学氧化的研究[M ].合肥:安

徽农业大学,2000.

[19]夏 涛,高丽萍.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

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1):101-104.

收稿日期:2007-03-16

作者简介:李玉艳(1979-),女,助研,研究方向:生殖健康流行

病学。

锌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李玉艳,武俊青,高尔生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32)

摘要: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与生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锌对男性生殖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它参与精子的生成、成熟过程,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与代谢,并对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存活和运动等指标有影响。不育男性可呈现锌含量降低,补充锌对男性不育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键词:锌;生殖功能;精液质量;男性不育

中图分类号:O61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20(2007)04-0060-03

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存在最广泛。它是体内2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锌参与代谢的酶主要有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等,锌还参与生殖系统多种酶的组成。在分子水平上,锌是调节DNA 复制和核酸合成酶的必需组成成分。已查明25种蛋白质里含有锌,它们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运转物质和交换能量的“生命齿轮”作用[2]。男性体内的锌主要集中于睾丸、附睾及前列腺等器官中[1]。

自1869年Raulin 发现锌与生物的生长发育有关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人体内微量元素锌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锌的生理作用包括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促进性器官、性功能的正常发育,增进食欲,保护皮肤健康,参与免疫功能过程等。本文仅就锌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

响做一综述。

1 锌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锌是促性腺激素和睾丸酮分泌不可缺少的物质,锌不足可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并能影响睾丸酮及其运输载体蛋白的合成。锌是黄体生成素(L H )与睾丸内受体结合的辅助因子,缺锌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3]。Martin 等[4]的研究发现,缺锌公羊的睾丸对L H 的反映性较低,睾丸的锌浓度及睾酮(T )水平均低于其它组。动物长时间锌缺乏可使血清T 及

L H 水平均明显降低。绪广林等[5]的研究发现,缺锌组大鼠

的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低于锌含量正常组,对缺锌大鼠补锌后发现血清睾酮水平明显上升。锌还可升高血浆睾酮和二氢睾酮的浓度,低剂量锌摄入组前列腺组织中锌的水平降低,血清睾酮水平下降[6]。谭中荣等[7]的研究发现血清睾酮水平与精液锌含量之间有密切相关,睾酮水平低下组的精液锌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但两组的血清锌浓度没有差异。对六价铬暴露工人的精液质量的研究[8],发现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

06?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精制工艺及产品中茶多酚的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及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常规提取和精制的方法; 3、掌握茶多酚提取与精制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实验材料和仪器】 1、仪器 电动搅拌器离心机酸度计真空干燥箱抽滤瓶真空蒸发浓缩装置水环式真空泵电子天平水浴锅紫外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干燥箱 分液漏斗微量吸管器 2、试剂 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 维生素C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 没食子酸丙酯 Ⅰ、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30 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一类富含于茶叶中、主要由 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没食子酸酯类等组成的多羟基化合物,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类似SOD 之功效。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清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茶多酚还有抑菌、杀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转录酶的强抑制物,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并具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防衰老机理。茶多酚安全、无毒,是食品、饮料、药品及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目前茶多酚已在医药、饮料、食品、保健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由于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因此本实验首先用热水在一定温度下将茶多酚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然后对茶叶浸提液盐析处理除去部分杂质;再利用某些金属离子与茶多酚形成的络合物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最低的特性,将茶多酚从浸提液中沉淀出来并高效地与咖啡碱等杂质分离;经过稀酸转溶将茶多酚游离出来后,用对茶多酚具有很好选择性的有机溶剂再次对其进行萃取分离;最后将茶多酚萃取液通过真空浓缩、真空干燥得到茶多酚精品。 【实验步骤】 1、浸提:称取一定重量过20目的茶叶末,加入其重量20倍的70℃~95℃的热水,搅拌下恒温浸提60min,过滤得茶叶浸提液。取样分析浸提液中茶多酚的含量,计算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茶多酚的浸提率。 2、盐析:加氯化钠于茶叶浸提液中,使其质量分数为6%,静置盐析1.5h后过滤。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汇编

篇一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欢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梯,可以说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3、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朝)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全国。唐代南方已经有四十三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北方不产茶,北方人说饮之茶全靠南方运去,因而当时的茶叶褒义是非常繁荣的。唐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穷苦百姓。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渐渐进入百姓们的精神领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的“禅茶一味”之说。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国传播。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和茶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的一座里程碑。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1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我们家乡属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佷山茶”、“老雾冲茶”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二、活动方案 主题: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经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能够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1、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2、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3、茶与健康小组: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 4、茶艺与茶道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5、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 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分析红茶中茶黄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收稿日期:2003-05-12 作者简介:王坤波,男,主要从事天然健康产品研制开发和植物功能成分的研究,E -mail:wangkunbo@https://www.doczj.com/doc/9a18689419.html,.基金项目:国家计委 十五 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资助项目(GJGX -02105-0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茶中的茶黄素 王坤波, 刘仲华, 黄建安, 龚雨顺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建立了一种用于分析红茶中茶黄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采用反相C 18柱;流动相A 为2%醋酸,流动相B 为乙腈-乙酸乙酯(体积比为21 3),梯度洗脱,流速0 8mL/min;紫外检测波长280nm;柱温40 ;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 =0 9990~0 9992),加标回收率为96 88%~103 57%,方法的精密度良好(平均RSD <1 5%)。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茶黄素;红茶 中图分类号:O 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13(2004)02-0151-03 Determination of The aflavins in Black Te a by High Pe 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NG Kunbo,LIU Zhonghua,HUANG Jian an,GONG Yushun (Hunan En gineer in g &T echnology Cent er for Nat ur al Pr odu cts ,Key Labor ator y of T ea Science of Min istr y of Educat ion ,Hun an Agr icultur al Univer sity ,Cha ngsha 410128,China ) Abstract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aflavins has been established.Separ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an ODS column (Shim -pack VP -ODS column,4 6mm i d 150mm)at 40 with a linear gradient elution of acetonitrile -ethyl acetate (21 3,v/v)and aqueous acetic acid (2%),and UV detection at 280nm.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k area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aflavins (r =0 9990-0 9992).The average recoveries (n =5)for theaflavin products were 96 88%-103 57%.The averag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less than 1 5%.T 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simple,rapid and accurat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aflavins in black tea and theaflavin extract.Ke y word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heaflavins;black tea 茶黄素是红茶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多种药理功能与保健功效,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儿茶素。茶黄素的分析法最早是由Roberts 提出来的分光光度法,之后,大量学者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茶黄素分析方法[1],主要有 -氨基乙基二苯酸酯试剂分析法、三氯化铝法、Sephadex LH -20柱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毛细管电泳法。但分光光度法和 -氨基乙基二苯酸酯试剂分析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1,2];Sephadex LH -20柱色谱法能有效地分离茶黄素,但操作复杂[1] ;气相色谱法操作复杂,且需要衍生[1] ;毛细管电泳法分析结果欠佳,且分析速度只有HPLC 法的一半[3]。HPLC 法[4~7]相对较完善,但所分析的主要茶黄素未达到理想的基线分离。 本研究采用A -B(A:2%的醋酸水溶液;B:乙腈-乙酸乙酯(体积比为21 3))溶液为流动相,反相梯度洗脱,探讨了各种色谱条件对红茶中4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 -3-G)、茶黄素-3 -没食子酸酯(T F -3 -G)、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D G)、茶黄素(TF))分离定量结果的影响,以期 摸索出一套快速准确测定茶黄素的分析方法,为进一步了解茶黄素类物质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提供可靠的手段,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茶黄素产品提供良好的质量监测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主要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公司,日本),EL -131Buchi 旋转蒸发仪(瑞士),LKB 冷却水循环器(瑞典),CHRIST GAMMA 1-20冷冻干燥机(德国), 2004年3月M arch 2004 色谱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Vol.22No.2151~153

茶多酚及提取工艺

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简称: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英文名:tea Polyphenol,简称TP 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状: 1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2 性状: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稳定性: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 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消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抗辐射作用。 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5.抗菌、杀菌作用。 6.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主要用途】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蒲公英研究进展和用生物技术培育耐盐蒲公英展望[1]

植物学通报 2004, 21 (1): 19 ̄25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蒲公英研究进展和用生物技术培育 耐盐蒲公英展望① 陈 华 李银心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摘要 蒲公英属(Taraxacum)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是常见的农业杂草,还是重要的中药材。目前,蒲公英作为蔬菜食用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并逐渐成为时尚。近年来,人们深入研究了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关于蒲公英的组织培养、核型与分子水平的研究也已开展,但蒲公英的生物技术培育工作鲜有报道。在对蒲公英的开发利用和研究现状作概述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工作提出生物技术培育抗盐、耐海水蒲公英的努力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蒲公英打下基础。 关键词 蒲公英属,组织培养,耐盐突变体,核型,遗传转化 Biotechnological Breeding for Salt Tolerance of Dandelion CHEN Hua LI Yin-Xin② (Key Laboratory of Phytosyn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Molecular Physiology,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Abstract Dandelion is historically recognized as weedy plant and is familiar to us as medicinal herb.It comes into fashion as a new type of vegetable in recent years. Though many research works on thechemical constitutes, medical mechanism,caryotype,cell culture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dande-l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rare biotechnological modification has been done. In this review,combined with our works,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dandelion and focused on the trendof the biotechnological breeding for salt tolerance,in order to develop dandelion application further.Key words Taraxacum,Tissue culture,Salt-tolerant mutant,Caryotype,Genetic transformation 通常,我们将菊科(Compositae)蒲公英属的植物统称为蒲公英,全属约2 000余种,主要产于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少数产于热带南美洲。我国有70种、1变种,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及西南各省区。蒲公英分布广泛,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而且种子易于随风飘散,以致农民将其视为恶性杂草(Schnick et al,2002)。蒲公英开花期长,是一种重要的粉源植物。研究蒲公英生态学地位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蒲公英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复杂(Williams et al,1996;Budzianowski,1997),其主要活性成分是蒲公英甾醇。最新研究 ①国家“863”计划项目(2003AA627010)。 ②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作者简介:陈华,男,1979年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银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863”课题负责人。 收稿日期:2003-07-22 接受日期:2003-09-22 责任编辑:白羽红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4901-62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篇一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 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 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 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 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 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 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 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 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 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 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

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

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

实验五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 一、测定意义 茶黄素和茶红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的主要氧化产物,是红茶茶汤“浓、强、鲜”等特征的物质基础,对茶汤品质起重要作用,测定其含量,可作为品质感观审评的一种有用的补充,也是品质鉴定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测定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在制品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动态,对探明红茶品质形成规律及改进工艺技术具有指导意义。二、方法原理 利用茶黄素(TF)、茶红素(TR)和茶褐素(TB)能溶于不同有机溶剂或溶液来实现三者的分离,该三类物质在波长380nm处有吸收。茶黄素和茶红素均能溶于热水,用乙酸乙酯可以从茶汤中提取茶黄素和部分茶红素(SⅠ型),一部分茶红素(SⅡ型)留在水相中,用NaHCO 处理前后的吸光度下降值是由茶红素的除去造成的,据此可推算酯相 3 中茶红素的含量,水相中的茶红素通过草酸化,使其成为游离酸加以测定。 三、试剂及主要设备 1.乙酸乙酯(AR):为除去其中游离酸和其它水溶物质,使用前用等量蒸馏水洗涤 2-3次; 2.95%乙醇(AR); 溶于100毫升水中,须现配现用; 3.2.5%碳酸氢钠(AR):2.5克NaHCO 3 4.饱和草酸溶液:20℃时100ml水中溶解10.2g。 5.分光光度计; 6.水浴锅、分液漏斗(125ml、60ml)、容量瓶及吸量仪器。 四、测定步骤: 1、供试样制备:称取3.00克茶样,置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沸水125毫升,在沸水浴上提取10min,浸提中搅拌2~3次,浸提完毕,趁热抽滤于干燥三角瓶中,冷却至室温。 2、吸取上述供试液25ml于100ml分液漏斗中,加乙酸乙酯25毫升,振摇5min,静置待分层后,将乙酸乙酯层(上层)和水层(下层)分别置于100ml具塞三角瓶,将瓶塞塞好备用。 3、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2ml,放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95%乙醇定容得a液(TFs+TR )。 SⅠ 4、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15ml,加入2.5% NaHCO 溶液15ml ,在50ml分液漏斗中迅 3

蒲公英抑菌的研究进展

蒲公英抑菌的研究进展 张忠(通讯作者) 张洪峰聂尚芬王乐平陈晨魏亚超(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河北邯 郸056001)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050-03 【关键词】蒲公英抑菌研究进展 蒲公英是一味重要的清热解毒类常用中草药,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干燥全草。性寒,味苦、甘,入肝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利尿通淋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乳痈、瘰疬、疔 疮肿毒、咽痛、肺痈、肠痈、目赤、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症。药理试验证明,蒲公英具有 广谱抗菌、保肝利胆、抗内毒素、健胃和免疫促进作用[1,2]。近年来,人们在蒲公英植物种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1蒲公英的抗菌作用 蒲公英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螺旋体和病毒均有不同 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卡他及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 灭作用[3]。蒲公英的热水煎剂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 珠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亦有较强抑制作用[4]。本品煎剂或醇提物对结核杆菌、炭疽杆菌、单纯疙疱疹病毒、ECHOll病毒、钩端螺旋体、各种皮肤真菌和幽门螺杆菌有抑制 作用[5-9]。 蒲公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g/mL,溶液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后 形态学、甘露醇发酵、血浆凝固酶试验均无明显改变,说明这些药物在低浓度时主要是抑制 细菌的生长及蛋白质合成。而当药物去掉后细菌仍可生长繁殖,表现出原有形态和生物学特征。蒲公英的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g/ml,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膨大,细胞壁增厚, 核糖体聚集成块,有的细胞壁破裂,胞质渗出。说明蒲公英的抗菌作用机制一方面是通过抑 制细胞壁合成,另一方面是通过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来实现的[10]。吕俊华等用纸片法 抑菌试验证明,100%蒲公英浸出液滤纸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甲型链球菌和乙型链 球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体外抑菌作用明显[11]。童延清等研究了蒲公英对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12]。宋学宏等研究表明蒲公 英对强毒株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有一定抑制作用[13]。蒲公英提取物对番茄花叶病 也有抑制作用[14]。 2蒲公英体外抑菌研究常用方法 2.1 药敏纸片法 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基础上高压消毒后,冷却至56℃时加上5%~10%无菌脱纤维绵羊血 混匀,倒入培养皿中备用。将细菌用取菌环分别致密接种到血平板培养基上后,以无菌操作 将含蒲公英浸出液的直径0.4cm的滤纸片贴到培养基上后,37℃培养24h观察测量抑菌环直径。此方法是蒲公英抑菌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15]。 2.2 固体稀释法[16] 该方法取不同浓度的蒲公英浸膏稀释液1mL,分别与15mL的热营养琼脂于平皿中混合均匀。凝固后,从各待测菌液中分别取出50μL的菌悬液,均匀涂抹在平皿培养基表面,制成含菌的平板,在相应的温度下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记数。 2.3 管碟法[17]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 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 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 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 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 五.研究结果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案(精选.)

设计性实验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实验方案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班级:葡工162班 姓名:王勇峰 学号:220162712 指导老师:阿不都热依木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用无害溶剂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2.分离、纯化茶多酚粗品,掌握溶剂提取法提取茶多酚的原理及方法。 3.定量分析茶多酚产品含量。 二.实验原理 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工艺。是利用茶叶中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提取分离。在粗茶叶萃取溶液中,除含有茶多酚以外,还含有咖啡碱、酯质、色素、植物多糖、有机酸、以及悬浮物,且茶多酚含量仅为25%~40% ,所以大多数工艺用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反复萃取的方法进一步除杂、纯化、精制。 茶水用氯仿萃取可得到水层和有机层,咖啡碱存在于有机层,而茶多酚则存在于水层中,根据萃取及过滤原理,将有机层和水层分别进行浓缩、萃取,即可得到相应粗产物。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天平;分析天平;铁架台;抽滤装置;超级恒温水浴槽;长颈漏斗一个;滤纸若干张;分液漏斗一个;100毫升的烧杯(三个);玻璃棒一个;药品: 1.乙醇水溶液(50%); 2.干茶叶原料; 3.氯仿(分析纯); 4.Na2SO4溶液馏水

四.实验步骤 1、温度设定:打开超级恒温水浴电源开关,使温度达到90℃ 2、称量:称取30克干茶叶,放在100毫升小烧杯中。 3、溶解:用量筒量取40毫升50%乙醇水溶液,倒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干茶叶完全浸润在乙醇溶液中。 4、加热:将干茶叶和乙醇水溶液的混合液置于超级恒温水浴槽中,加热20分钟。 5、过滤:将加热完毕的混合液取出,冷却到室温; 用长颈漏斗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滤除茶叶残渣。再对残渣进行乙醇萃取. 6、分离萃取: 1)对分液漏斗进行试漏,调整好铁架台高度; 2)用量筒量取20毫升氯仿①,置于100毫升小烧杯中;将茶叶滤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再将氯仿倒入其中,再倒入少量Na2So4溶液②,轻轻摇匀,使之混合充分,静置,分层,上层应为茶多酚水溶液,呈茶色,下层为氯仿乙醇混合液,为无色。 3)将下层溶液小心放至小烧杯中,上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至100毫升小烧杯中; 7、抽滤浓缩: (1)安装好减压抽滤装置; (2)将布氏漏斗里的滤纸用少量茶多酚水溶液润湿,开启抽气阀,一边缓慢倒入液体,一边抽滤。

蒲公英的研究进展

R esearch P rogress of Taraxacum M ongolicum Hand. Mazz. Xiao Zhi-hua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China Email:xzh.0517@https://www.doczj.com/doc/9a18689419.html, Abstract:The various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which comprise p igments,triterpenes,plant sterols,sesquiterpene lactones,flavonoids,phenolic acids,coumarins,fatty acids,volatile oils and other ingredients,are introduced.The various pharmacological actions,which cover antibacterial,anti-cancer,antioxidant,anti-inflammatory,anti-allergic,resisting high blood glucose and anti-thrombosis,are expounded. Keywords: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Chemical Constituent;Pharmacological Action 蒲公英的研究进展 肖智华 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国,510006 Email:xzh.0517@https://www.doczj.com/doc/9a18689419.html, 摘要:本文介绍了蒲公英的各类化学成分,包括色素类、三萜类、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黄酮类、酚酸类、香豆素类、脂肪酸类、挥发油类和其他成分;以及各种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癌、抗氧化、抗炎、抗过敏、抗高血糖和抗血栓作用。 关键词 关键词::蒲公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1引言 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蒲公草、尿床草、西洋蒲公英、婆婆丁、黄花地丁等。味甘、微苦、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之功效。用于疗疮肿毒,乳痈,肺痈,肠痈,瘰病,目赤,咽痛,湿热黄疸,热淋涩痛,蛇虫咬伤等[1]。 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蒲公英原产欧洲,分布极为广泛,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蒲公英的化学成分 蒲公英及同属植物中含有多种成分,分别为色素类、三萜类、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黄酮类、酚酸类、香豆素类、脂肪酸、挥发油、胡萝卜素类、果糖、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 2.1色素类 德国学者P.Karrer等从蒲公英中分离出化合物叶黄素(xanthophyll)和毛莨黄素(flavoxanthin)。1964年,英国学者V.H.Booth于花中分离出蒲公英黄质(taraxanthin)及其酯。1972年,Nitsche.H(Ger)等从蒲公英花中分离出化合物新黄质(neoxanthin),去环氧新黄质(deepoxyneoxanthin)和叶黄素,并测定了新黄质的质谱及红外光谱。1976年,Bucheoker,Richard等除得到毛莨黄素外,还分得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1978年,Cadosch(Switz)等再次分离出毛莨黄素和菊黄质,并通过测定1H-NMR,13C-NMR,MS和旋光数据等确定其结构。花瓣中测试有隐黄素(cryptoxanthin)及隐黄素环氧化物(Crytoxanthin-epoxide),叶黄素及其环氧化合物,玉蜀黍黄素(zeaxanthin),百合黄素(antheraxanthin),堇菜黄素,新黄素(neoxanthin),多半与一些常见的饱和脂肪酸形成单酯或双酯[3]。 2.2三萜类 1938年,英国学者Sidney Burrous和James C.E.Simpson从蒲公英中分离出蒲公英醇(taraxol),蒲

最新茶室文化调研报告

最新茶室文化调研报告 前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因此茶叶的展销空间设计是非常苛刻的,要结合茶文化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要将茶和茶文化一并体现在人们面前,对各大茶行调研是必要的. 调研地点:xx市各大茶行 调研时间:xxxx.xx.xx---xx.xx 调研目的:通过对合肥若干个茶行的调研了解茶文化,了解茶的品种和茶行的装饰的风格,通过对茶楼的调研,对茶楼实地观察,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增加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并认识到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此后的茶楼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加深对室内综合设计的课程的理解。 调研成果: 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所以在茶行或者茶楼的设计上更加要注重表现其历史性文化的性,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茶楼装修的类型:1、传统型茶行设计,传统型茶行设计多是一些有着悠久历

茶文化研究综述

论文题目: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茶文化旅游在现今社会已不足为奇,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现状和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茶文化,跟随时代脚步探索新型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发展 引言: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始于汉,盛于唐。历经千年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与时俱进。文章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茶文化”为题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752篇;以“茶文化旅游”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文献46篇;以“茶文化旅游发展”为题名搜索到8篇。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的文献重点抽样选取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 (一)茶文化整体概况研究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2它的发展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2伍国强试论中国古代茶与茶文化的研究(九江职业大学)

自然,解自然界,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举。茶文化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茶的利用经历过食用、祭祀、药用、宫廷贵族专用及广大劳动人民饮用的发展过程,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明的结晶。道、佛、儒教在茶文化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有传承作用。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 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研究着力最多,影响最大,他的《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代表性成果,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学术界也有不少的相关论文发表,可谓成果丰硕。然而,对于秦汉茶文化问题,虽有相关成果发表3,但仍有讨论之余地。以往论者通常认为古代饮茶始于西汉,开始由食用转向饮用。其实不然。因此,4作者温乐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就饮茶起源问题进行再探讨。 关于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茶叶功用上看,有“饮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等诸说法;从饮茶时间上看,有战国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等诸说。茶起源于中国,早已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我国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种茶便很普遍,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因此西汉说最具影响。虽然神农 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二、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 (一)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文化含义。5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正是出自唐代,源自唐代。与此同时,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远渡重洋, 3前人成果,主要有: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 1998 年第 5 版;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O04 年,《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O6年;傅荣珂的(秦汉茶饮之初探)(会议论文);徐晓村、王伟<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饮茶在 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4温乐平周秦汉茶文化再探讨(江西师范大学) 5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多酚提取方法

1.1溶剂提取法 多酚就是多羟基化合物,它的结构特点决定多酚易溶或可溶于水、醇类、醚类、酮类、酯类等,所以,溶剂提取法主要有水溶剂提取与有机溶剂提取两种。水溶剂提取植物多酚类物质早90年代就有报道,该法由于工艺简便、成本低、纯度高而被广泛使用,但此法提取率低。有机溶剂提取就是利用多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回流提取,常用的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此法可提高提取率、缩短反应时间。姚永志[2]等人在比较水溶剂及乙醇溶剂提取花生红衣多酚物质的研究中报道,当以水作溶剂提取花生红衣多酚物质时,最佳工艺:水浴温度40℃、液料比75、提取时间lh、提取率为6.41%,而乙醇作溶剂时最佳工艺:乙醇浓度55%、水浴温度60℃、提取时间0.5 h、料液比1:37.5,提取率达到7.858%。但有机溶剂成本高、回收困难,有毒易燃,不利于安全生产。 1.2微波辅助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就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提取率的一种技术。在微波提取过程中,微波辐射能 够导致植物细胞内的极性物质吸收微波能,产生大量热量,使细胞内温度迅速上升,液态水汽化,从而使产生的压力在细胞膜与细胞壁上形成微小孔洞,使胞外溶剂可以进入细胞内溶解并释放出胞内物质,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产率,降低反应时间,减少溶剂的使用量。由于目前微波的设备比较普遍,因此,微波提取植物多酚的方法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与使用。宋薇薇等[3]人用微波辅助法提取石榴皮多酚类化合物,确定了石榴皮多酚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40%(体积分数)乙醇作溶剂,料液比(g:m1)l:35,微波功率为242 W,提取时间60 s,提取三次,以该优化条件提取时,多酚粗提物得率26.52%,这个结果较贾冬英[43以20%(体积分数)乙醇作溶剂,料液比(g:mL)1:20,温度50℃,提取时间1 h,以该优化条件提取所得石榴多酚得率22.86%高,与醇提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能强化浸取过程,体系受热均匀,提取物中多酚含量高,提取时间较短等优点。 1.3超声波辅助提取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就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的强烈振动、高加速度、强烈的空化效应、搅拌作用等,可加速有效成分进入溶剂,从而提高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并可避免高温对提出成分的影响。超声波提取的操作具有简便快捷、提取温度低、时间短、提取率高、提取物结构不易被破坏的特点.该法的缺点就是获得产品纯度不高。陶令霞c5]等人对苹果渣中多酚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提取时间50 min,提取功率200 W,料液比1:15,提取温度35℃,提取2次,苹果多酚得率为4.29g/kg。同时,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在荷叶多酚大麦多酚、以及诃子多酚中也有相应的报道。 1.4生物酶解提取 生物酶解提取技术就是根据酶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酶,水解或降解细胞壁组成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果胶,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使细胞内的成分溶解、混悬或交溶于溶剂中,达到提取目的。酶法提取最大的优势就是反应条件温与。由于酶法提取就是在非有机溶剂下进行,所得产物纯度、稳定性、活性都较高,无污染,解决了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回收困难、用量大等缺点。此外,酶法提取在缩短提取时闻、降低能耗、降低提取成本等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6]。刘军海等人[7]以低档绿茶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在较低温度下提取茶多酚。以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pH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酶用量为0.20%、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80 min、pH为4.6,在此工艺下茶多酚提取率为13.6%,其中儿茶素占茶叶干重的含量比沸水提取法高出 2.31%。1.5离子沉淀法离子沉淀法就是利用多酚能与金属离子络合生成沉淀,使其在浸提液中与其它物质分离而出,从而得到纯度较高多酚。目前常用金属离子有A13+、Zn2+、Fe2+、M92+、Ba2+、Ca2+等,其中A13+、Zn2+较为理想。离子沉淀法优点就是不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