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命题规律及特征

高考命题规律及特征

高考命题规律及特征
高考命题规律及特征

2014陕西省高考命题规律

单项选择

1.动词短语

2.动词时态

3.情态动词

4.不定式

5.分词

6.动名词

7.虚拟语气

8.介词

9.冠词10.代词11.形容词12.定语从句13.状语从句14.宾语从句15.主语从句16. 表语从句17.情景对话18.主谓一致19. 倒装句20.强调句21.反意疑问句

学生复习应全面出击,但重点突出。动词时态、动词短语、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情景题每年都考。

考点分布:

1.动词短语:主要考察一个动词与副词或介词的四个不同搭配:

常考动词:

turn\get\agree\take\break\cut\put\bring\give\set\call\come\hold\go\look\make\keep\ die\fall等。

2.时态:

常考时态: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完成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将来进行时、过去进行时

3.情态动词常考:should have done; needn’t;must;shall;can;must have done

4.非谓语:

常考:分词考查最多,侧重分词作状语、宾语补足语、定语

动名词侧重考查动词作宾语,或主语

不定式侧重考查作结果状语、定语、宾语、宾补

5.虚拟语气:

常考: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状语从句和without\but for介词短语作状语的虚拟语气,请考生注意wish\would rather\It’s high time that\as if(though)及名词性从句的虚拟语气。以及注意动词“一坚持,二命令,三建议,四要求”之后宾语从句中虚拟的使用。

6.介词:

考点分布:in\on\against\beyond\through\across\with\without\besides\except\except for\by\since\among\between\for\over

7.代词:

代词侧重考查不定代词

考点分布:all\none\any\every\each; it\one\that\the one\ the ones\those\ones

Both\neither\either; many\much\few\little; other\another\the other\others\the others; Nothing\everything\anything\something

8.定语从句:

考点分布: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选取;介词+关系代词;as的特殊用法

9.状语从句:重点考查引导状语从句的连接词

常考查:such...that; however;as long as; before; while; when; unless; since

10:名词性从句:侧重考查介词的宾语从句、it形式主语用法、连接词that,what,which,whose,whether,when,where,why,whatever,whichever,whoever,how ever,whenever等在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中的用法。

备考策略:

1)研究考试大纲中所列出的语法考点。抓重点,缩小复习范围。

江苏高考命题、阅卷规则的“真相”及答题要领【高考指导】

江苏高考命题、阅卷规则的“真相”及答题要领 一、谁出的高考试卷 考生以及家长应当知道:高考的本质,是为大学选拔人才。高考命题专家多数为大学教师,一部分是中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大学教师在命题工作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主导作用。在备考复习时,打破传统的老师“教什么考什么”的应试惯例,而是“注重和大学知识的衔接”,“源于教材大纲,高于教材大纲”,体现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家并不知道更多高考的“内幕”高考题是怎么出的?是什么人出的?谁是阅卷者?高考卷与平时的模拟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到底能不能预测高考真题?这些问题不清晰,备战高考就自然成了“盲人摸象”。 大多数的同学甚都在打一场“知己而不知彼”的仗。这就是那些很用功,做了很多“模拟卷”的同学最后还是“考砸了”的原因之一。“会的,没考;考的,不会”,常常让同学们刻骨铭心地懊悔。今天给大家分享8条揭示高考命题的“真相” 真相一:高考题主要是大学老师出的。 江苏省内南京大学执学术之牛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域之泰斗。风采各异,领悟教育。 真相二:高考题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但是通常各地的“模拟卷”基本上押不到真题,因为高考命题组有“反押题”措施。 在命题老师桌前,那是满满的所有市面上的“秘笈”“宝典”。 真相三:高考题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更不回避“必考点”,但却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 教授的力量,学术的力量;是一种荣耀,也是责任。

真相四:高考题通过“攻击”学生群体性“软肋”来突出“选拔性”。换句话说就是那些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为难的题恰恰抓住了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短处,而其目的正是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高考试题的科学性、区分度是众多一模、二模、三模难以比拟的。 二、谁改的高考试卷 高考一张卷就能定乾坤,为国家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关键就在于它通过“必考点”和“易考点”的综合选择来命题,能比较准确地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家都可能会想到改卷老师会出错,自己平时成绩蛮好的嘛。这个担心是没道理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把考生按成绩分层,便于高校挑选。平时的测验或模拟基本上是测试性考试,目的是检测掌握知识的程度,查缺补漏。因此,没有深刻领悟、精做与高考平行的选拔性试卷,就常常会在高考中丢“不该丢”的分。 真相五:高考题主要是由大学教师、在读博士、硕士和一部分中学老师阅卷。高考试卷评分细则主要是由大学教师制定。 大学老师阅卷很重视考生的创新性,硕博士精神体能充沛,中学老师很耐心,满满的爱。 真相六:阅卷往往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 能从考生试卷风格看出是啥样学校考生答的。高分考生的答案甚至与标答雷同。 真相七:作文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 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

(完整word版)高考常考成语汇总

高考常考成语 哀而不伤:意为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有中和之美。也比喻处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土。 安之若素: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 斑驳陆离:是形容色彩繁杂。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半青半黄:是指庄稼半熟半不熟,也可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比翼双飞:特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毕其功于一役:比喻做一次就结束战斗,一次性解决问题。 敝帚自珍: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还是十分珍惜。不能用于他人的礼物。 筚路蓝缕: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非指才能。(同“身无长物”)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办事没有丝毫根据。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辱。 不孚众望:不使人们信服, 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令人信服)。贬义。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见经传:经传中没有记载,指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也指某种理论缺乏文献上的依据。 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不刊之论:指不能更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论断。刊,古代指削除错字。 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 不可思议:是形容事物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议”,理解。 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不伦不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不名一文:名,占有。没有一文钱,形容贫困到了极点。(同一文不名) 不谋而合:是说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意见或行动相同 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的相遇,主语应是人,注意使用对象错误。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自谦之词)。 不求甚解:原意是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句上深究。今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全国高考试卷命题规范原则及阅卷流程

出题背景 01高考主要由大学教授命题 高考题主要是由大学老师出的。每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会在1、3、4月份,选择一部分优秀高中教师和一部分大学教授(以各地大学和师范学校为主)。 另外,考试中心都有一个库,里面是适合命题的各地教授,一般为了稳定高考全国卷的连续性,几年才会换一批。 02分工明确:命题人→选题人→学科主持人 出题工作大概会持续到4、5月份,一部分命题人出完题,做完参考答案就可以回家了,但选题人和各学科主持人要一直待到6月10号,转战阅卷工作。 每两个出题人命一个题型,每个题型初步出15道题,而且是可以超纲的。 选题人要从每个题型中选出最优秀的题进行组装。选完题,工作人员负责把题目跟网上和市面上的参考资料对比,题型和内容超过50%雷同的会换掉。最后选出今年的高考题目和一套备用卷。 03全封闭命题 接到通知参加命题后,考试中心会给出题人一个口头通知,并且签订保密协议,然后就“关小黑屋”。 前一天没收所有个人物品,只发教材、大纲、笔、纸。接着出题人审题人分组进驻不同宾馆,一个宾馆一个组,方便工作。

在同一个地方集中后,出题人过上了“与世隔绝”的日子,只有在有人陪同、全程录音的情况下才能打电话与家人联系。 04 测试生:提前高考的“小白鼠” 当命题完成后,会有数名考生提前考试,接触到刚刚定好的当年高考试卷,选拔标准是成绩中游,来自省内几个县市的主要中学。试考的成绩就是他们高考的最终成绩。 根据测试生的成绩,命题人会对题目进行微调,在这种情况下,十之八九会将题目难度降低。 命题原则 1 一切以教材和大纲为准 高考出题时要求每一道题,无论大小,一定要在考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其题意、描述、问题、解答都必须能够在教材上找到援引。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知识点的考频,也可以在《考试大纲》上查到。 2 尽量不出怪题、偏题 命题人出题时会考虑该题对考生来说难度系数是否偏大,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主要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 3 要体现选拔性和区分度

最强总结高考易错成语集锦

高考易错成语集锦 1、容易误释的成语(下面解释均正确) 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火星。 日长一线:指冬至后白昼渐长。 木人石心:比喻人不受诱惑,不动心。 不经之谈: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经:通常的道理。 长治久安:指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治:太平。 党同伐异:和自己同派的就偏袒,不一派的就攻击。党:偏袒。 高屋建瓴:在高屋顶上倒翻瓶子里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倒水,泼水。 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爽:差错,失误。 积毁销骨:众人不断的毁谤,可以置人于死地。销:熔化。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借。 劳燕分飞:比喻人离别。劳:伯劳鸟。 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优秀的人才。钟:凝聚,集中。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体:体验,实行。 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韬:隐藏。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意义。微:精微。 文过饰非:用假话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文:掩饰。 一傅众咻:一个人教,许多人扰乱。咻:教。

旷日持久:荒废时日,拖延很久。旷:荒废。 人浮于事:人员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浮:超过。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避免发生火灾;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突:烟囱。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蒙受恩惠一样。不能理解为“共鸣”。雅俗共赏:指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不能理解为“目光炯炯有神”。 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事物。不能理解为“传播声音(空谷传声)。 登堂入室: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不能理解为“步入屋室”。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置之度外)”。 炊沙作饭:并非形容生活艰难,而是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穿凿附会:指将毫无关联的事物生拉硬扯在一起强作解释,并非‘凿穿它使之符合规格” 毫发不爽:意为“一点不差”,并非“一点儿也不爽快”。 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并非“保护恶人使之不悔改”。苦心孤诣:指费尽心血,刻苦钻研,在学问技艺上达到别人不及的境界。并非“苦心去发明创造”。

2015年北京高考政治命题趋势

2015年北京高考政治命题趋势 分析高考改革政策,把握政治命题趋势 2015年是高考改革年,政策明确规定“强调立德树人、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12年基础教育,命题要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强调学科思维”。试题的难度值,北京卷政治科难度系数0.65左右,易、中、难,比例是2:6:2 。知识内容的难度下降,挖掘的深度跟以前比会浅一点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拿高分。因为今年考题的形式将会更加灵活,一些典型的题型、数据、图表、信息等形式,将会传递给考生更多的信息。 一、透过样题的变化能发现怎样的命题趋势? 1、注重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回归学科本质 《2015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参考样题: (1)新增2014年北京卷高考文综第24题,命题主旨在于考查学生对“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认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性意义。 (2)新增2014年北京卷高考文综第25题,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考查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试题情境的创设贴近教材,贴近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行深入思考 《2015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参考样题: (1)新增2014北京卷高考文综第30题,以“书籍”为背景,创设“制约和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的情境,考查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 (2)新增2014北京卷高考文综第38题,以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地铁”为话题,贴近生活,关注时代,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现课程改革实践性、开放型、创新性的基本理念。 3、降低试题难度和知识考查深度,避免人为的繁难偏怪,增加“漫画、图形、曲线、古诗文等”多元化形式,强化学生阅读的宽度和广度,加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时政热点的能力 《2015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参考样题: 2015年考试说明中的参考样题保留了2014年考试说明中的“第21、22、23、24题”,全部为“漫画或者图形题”。新增加“第25题”,以“图”为背景。这类题型值得在高考备考中的特别关注。 从更换的样题可以看出考核难度降低了。考试的难易程度,都有一个比例系数的。比例系数越高,题目就会相对越简单。

高考命题的10条原则

高考命题的10条原则 命题原则是高考各学科测量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包括学科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考试内容与要求、考试设计(题型设计、难度设计、试卷设计),还包括测量的评价,这些问题各学科专家有专门的论著。我这里讲的命题原则是我研究高考多年,从历年的高考试题、试卷中总结出来的共性的、比较通俗易懂的、可操作的一些拙见,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师、特别是帮助考生认识高考试题,矫正认识偏差,调整学生考试心态。命题原则从宏观上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公平、公正的原则。高考的每一道题、每一张试卷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公平、公正的原则,高考是常模参照考试,也就是选拔考试,考生、特别是广大农村的考生要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是无可指摘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国民对教育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目前的情况下高考的公平、公正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是区分度问题。高考测量有许多量化指标:试题、试卷的难度值、标准差、信度、分半信度等等,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区分度,高考说到底就是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便于各类高等院校录取。“常模参照考试”说到底就是这个意思。第三是支持课程改革的原则。高考要支持目前正在实施的高中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课程改革的目标等在高考试题中要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科目组的设置,还是试题的指向、包括情景的设置都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命题的程序简单的说是三个步骤:立意、情境、设问。立意就是考什么,也就是考试内容、能力要求,立意相对稳定,每年会有些微调,但变化不大。情境就是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设问指检查方向,要求灵活、多样,角度要不断变换。 命题的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原则一:入门宽,路子多,深入难;大开口,小出口;层层设卡,题题把关。这一原则是从区分度的角度考虑的。高考试题为了保证有良好的区分度,除了试题的易中难比例外,除了试题难度坡度设计外,每道试题难度的起点一般不太高,“入门宽”和“大开口”就是这个意思。进入试题后考生会发现解题的方法、路子有许多,但越走越难,这就是“深入难”、“小出口”。所谓“层层设卡,题题把关”是指每一题的每一问都是一个“关口”,说到底就是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优秀考生才能走到底。 原则二: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这一原则是从情景的角度考虑的。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情景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这就是“材料在外”,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都在考生的知识网络中,都在教材中,这就是“答案在内”。所谓起点高是说有些问题调子很高,比如政治试题有些问题好像是提给总经理、董事长,甚至是部长、总理的,但是解答这些问题的落点低,答案就在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之中。再比如有些生物、化学试题是尖端科研课题,是获诺贝尔奖的内容,起点很高,但落点低,就在考生的知识网络中、课本中。 原则三:背景公平,陌生之中考查熟悉。这一原则是从高考要公平、公正的角度去考虑的。命题者在编制每一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每一道题的背景对每一地域、每一个考生而言都是公平的。所谓“陌生”是相对熟悉而言,陌生,大

高考常用成语积累~~经典

1、贻笑大方:被有学问、有见识的人笑话。前面不能加“被” 2、噤若寒蝉:沉默不语。 3、五风十雨:指风调雨顺。 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快流畅。褒义 5、对簿公堂:到公堂上受审。 6、不刊之论:不能更改的文章形容好文章。褒义 7、目光如炬:【1】目光明亮像火炬【2】形容愤怒【3】洞察力强有远见 8、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和气焰。 9、大快人心:【1】指坏人受到处罚使人内心畅快【2】指错误的事得到纠正 10、从善如流: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11、目无全牛:指技艺高超。 12、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13、罪不容诛:杀掉也不足以抵罪。贬义 14、久假不归:长期借用不归还。 15、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 16、不胫而走:没有腿却会跑比喻消息传播的很快。 17、天花乱坠:形容说的很动听。贬义 18、别无长物:贫穷或简朴。 19、危言危行:正直的言行。 20、过江之鲫:比喻赶潮流的人或食物很多。贬义 21、下里巴人:通俗的艺术。 22、胸无城府:真诚、坦率、真挚。 23、胸有城府:不坦率、不真诚。 24、冬温夏清:儿女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25、石破天惊:比喻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6、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27、大放厥词:指大发议论。多是贬义 28、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9、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将来的问题实质。 30、一挥而就:多形容文思敏捷笔法娴熟。 31、上行下效: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贬义。 32、呼之欲出:对象是指“画像”或“作品中描写的人物” 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33、烜赫一时:声势很盛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34、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贫穷【不名一钱、别无长物】 35、目不斜视:不该看的事物不看形容品行端正。 36、有生之年:余年一声最后的岁月。 37、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 38、半瓶醋:比喻对某种知识略知一二。 39、人浮于事:工作人员数目超过工作需要事少人多。 40、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41、别无二致: 没有两样。 42、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活动、移樽就教:主动 前去向别人请教。

北京2020高考政治命题趋势

xx2020高考政治命题趋势 xx2015高考政治命题趋势 分析高考改革政策,把握政治命题趋势 2015年是高考改革年,政策明确规定“强调立德树人、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12年基础教育,命题要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强调学科思维”。试题的难度值,北京卷政治科难度系数0.65左右,易、中、难,比例是2:6:2。知识内容的难度下降,挖掘的深度跟以前比会浅一点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拿高分。因为今年考题的形式将会更加灵活,一些典型的题型、数据、图表、信息等形式,将会传递给考生更多的信息。 一、透过样题的变化能发现怎样的命题趋势? 1、注重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回归学科本质 《2015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参考样题: (1)新增2014年北京卷高考文综第24题,命题主旨在于考查学生对“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认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性意义。 (2)新增2014年北京卷高考文综第25题,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考查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试题情境的创设贴近教材,贴近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行深入思考 《2015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参考样题: (1)新增2014北京卷高考文综第30题,以“书籍”为背景,创设“制约和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的情境,考查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2)新增2014北京卷高考文综第38题,以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地铁”为话题,贴近生活,关注时代,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现课程改革实践性、开放型、创新性的基本理念。

2021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

2021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 2021高考命题将继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高考的核心功能,上好“立德树人一堂课”做精“服务选才一把尺”树好“引导教学一面旗”做到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 各学科命题都要体现十九大及各届全会的新精神、新论述,体现高考的“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并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使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 高考命题6大要求 要求1 试题设计不超出《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和教材要求。 要求2 试题要求,必须科学规范,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简捷。 要求3 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4 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要求5 选择题的题干应围绕一个中心,和选项的关系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各题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要求6 非选择题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层次学科能力,答题量和思维量与赋分值应合理。 高考命题10大原则 1.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2.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 3.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现解题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底。 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

备战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

备战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全国各省份8套语文试卷共命制9道作文题(北京卷是二选一),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他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总体来看,作文试题仍然以材料作文(漫画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为主,积极回应了时代重大主题,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作文命题注重能力立意,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很好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度解读:2019年高考作文题四大主题,今后备考四个意识 一、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多地体现关注时代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更强调对社会问题和自我人生的思考。可以说,关注国家、社会及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仍将是2020年乃至接下来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追求。 1.注重关注社会,引导考生走出书斋关注伟大的时代 将时事与个体感受有机融合,彰显宏大时代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仍将是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这样安排,目的是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青年一代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奋斗。 习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这是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青年是有梦想的群体,乐于追梦、勤于圆梦,将民族梦想和个人梦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个人梦想,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遵循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中国梦激扬我们的青春梦,将我们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 作为新时代高中生,我们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去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去关注时事,关注我们的新时代,真正从实践中、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如果到现在还坚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无法适应新时代对高中生的要求,就会落伍于这个时代。 高考作文命题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考查,从而较好地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时代的关口,青年学子没有理由不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浪潮,立志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注重感悟生活,强化作文与做人的有机结合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重视写作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培养情感,畅谈人生体验。作文命题将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 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还将会以抒写“我”的真实情感为中心。在这一中心的统帅下,侧重写“我”的所思、所想与所感。我们必须把现实生活作为写作的触发点,将自己的思考行于作文,从而达到不吐不为快的境地。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是高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有些高中生的作文中则看不到感悟生活的痕迹,相反却存在着伪情感化的现象。我们应当意识到,有了真情实感,文章才会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文章不是无情物,要坚决做到说真实话语,叙真人真事,抒真挚情感的写作思路,反对伪情感、瞎做作、装幼稚的不良文风,努力让真实生活,真挚情感,真切思想的写作观念在心中安营扎寨。 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善待他人,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文中真情人见人爱,文中有我天地宽广;抒真情实感,写自己切身体肤的经历。用心感悟,真情写作,作文先要做人,力求达到作文人格与真实人格的完美统一,那么写文章将

高考常见成语解释归纳

1. 鼎足而立: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 一劳永逸:劳苦一次就可以永远安逸。 3.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和遭遇灾难。 4.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大多指工艺美术、园林等。 5. 颐指气使: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态。 6. 炙手可热:意思是刚一挨近就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接近。 7. 倾巢而出:全体出动。多用于贬义。 8.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9.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走出了巷子和胡同。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轰动一时的情景。 10. 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11.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 12. 梁上君子:躲在屋梁上的先生。窃贼的代称。 13. 休戚相关: 休,喜悦。戚,忧愁。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14. 美轮美奂:形容华丽的房屋高大而众多。 15. 讳莫如深: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16.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17. 弹冠相庆:弹去帽子上的灰尘,表示庆贺。形容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也指坏人准备上台。 18. 涣然冰释: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冰一样消融。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19. 大方之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来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 20. 不耻下问: 是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辱。 21. 明日黄花:过了重阳节的菊花。意思是即将枯萎,没有什么可赏玩了。比喻过时的事物。 22.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比喻精美的物品,美好的文章或有用的人才很多。 23. 比翼双飞:特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24. 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言论、说法。形容言论、意见非常正确。 25. 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一起游戏。 26. 自食其果:自己吃下自己种出来的果子。比喻自作自受。 27. 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毫发,毫毛和头发,形容极其细微。 28. 首鼠两端:形容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首鼠:犹豫,进退两难。 29. 如蚁附膻:就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比喻臭味相投的人追逐某种丑恶、污秽的事物。也用来 指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卑劣行径。 30. 气冲斗牛:形容精神旺盛,意气高昂,或非常生气,愤慨之极。 31.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32. 不以为然:是含有认为不是、不对的否定的意思。 33.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34. 醍醐灌顶: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底醒悟。 35.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遵循和仿效的做法。 36.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37. 付之梨枣:指刻板刊印书籍。 38.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9. 抵掌而谈:形容高谈阔论,话极投机。抵掌:击掌,鼓掌。 40. 官样文章:指有固定套式的例行公文。引申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文滥调。

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趋势变化中看山东高考 以山东新高考模拟考试政治试卷试题变化为例参加2020年高考的考生将经历一场意义非凡的考试:既是传统意义上选拔性的考试,又是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人生大考。 一是从2019年末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接连发布-系列重磅文件:研制并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这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 二是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推迟春季学期开学。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停课不停学”工作提出明确意见。 根据以往的高考备考节点,春季学期开学本该进入二轮复习阶段了,而今年的高考备考,因为上述两大背景,显得尤为特殊。 一、关于2020年高考命题趋势的预测 <一>、2020年高考命题的整体要求 关于高考命题工作,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要求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做好高考命题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确保各项改革协调推进;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研究高考各学科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方案;处理好高考内容改革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高考内容改革要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既要坚持统一性,也要正视差异性,做到齐头并进、教考相长、以考促学。 <二>、2020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1、以纲为纲,以本文本。先说“以纲为纲”。这里说的第一个“纲”是指《考试大纲》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大纲(《课程标准》)。2020年高考命题的变化之处如下所述:一是实施新高改的省市,取消了考试大纲,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参考高考评价体系”。 二是老高考的省市,考试中心不再修订新的考试大纲,将沿用2019版《考试大纲》。实施新考改的省市要重点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新课标中的“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以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理清学业质量水平和考试评价的关系。 再谈“以本为本”。第一个“本”是指近3年的高考试题和教材。近两年来,高考命题注重回归教材。与以往相比,2019年全国卷多道试题以或显或隐的方式指涉高中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个“本”指的是以学生为本,命题贴近考生实际。

【总结】2020高考命题的十项基本原则

【2020高考命题六项基本要求】 2020高考命题将继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高考的核心功能,上好“立德树人一堂课”、做精“服务选才一把尺”、树好“引导教学一面旗”,做到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各学科命题都要体现十九大的新精神、新论述,体现高考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并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使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高考命题要严格按照高考的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明确“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以提高测量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试题要立足基础、凸显能力、关注现实、彰显学科特点。 要求1:试题设计不超出《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 要求2: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3:试题要求原创,必须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简捷。 要求4: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要求5:选择题的题干应围绕一个中心,和选项的关系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各题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要求6:非选择题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层次学科能力,答题量和思维量与赋分值应合理。 2020高考命题的十项基本原则 一、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二、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三、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

高考真相揭秘

高考出题真相揭秘 作为一名高三考生或家长,你一定要知道:高考的本质,是为大学选拔人才。无论是全国卷,还是独立命题,高考命题专家多数为大学教师,一部分是中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大学教师在命题工作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主导作用! 针对于此,学大教育的一位有着多年高考命题研究经验的教研员透露,他们在对学生1对1辅导时,打破中学教师“教什么考什么”的应试惯例,而是“注重和大学知识的衔接”,“源于教材大纲,高于教材大纲”,体现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往年,都有一些考生模拟考试成绩不错,但在真实的高考中,成绩水平却有所下降,甚至觉得高考出题“有点歪”,这是因为模考题大多是高中老师出题,与大学教师的命题思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考生很难把握准大学教师的命题特点。这正是很多考生的软肋! 考生不知道的更多高考“内幕” 高考题是怎么出的?是什么人出的?谁是阅卷者?高考卷与平时的模拟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到底能不能预测高考真题?这些问题不清晰,备战高考就成了“盲人摸象”。 所以说,大多数的考生和家长甚至一部分老师都在打一场“知己而不知彼”的仗。这就是那些很用功,做了很多“模拟卷”的考生最后还是“考砸了”的原因之一。“会的,没考;考的,不会”,常常让考生刻骨铭心地懊悔。 大学教育高考命题研究专家闫浩东总结了8条揭示高考命题内幕

的“真相”,如果考生事先不清楚这些,即使平时基础再好、再努力,也难免走弯路、吃大亏! 真相一:高考题主要是大学老师出的。 真相二:高考题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但是通常各地的“模拟卷”基本上押不到真题,因为高考命题组有“反押题”措施。 真相三:高考题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更不回避“必考点”,但却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 真相四:高考题通过“攻击”学生群体性“软肋”来突出“选拔性”。换句话说就是那些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为难的题恰恰抓住了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短处,而其目的正是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真相五:高考题主要是由大学教师、在读博士、硕士和一部分中学老师阅卷。 真相六:高考试卷评分细则主要是由大学教师制定。 真相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把考生按成绩分层,便于高校挑选。平时的测验或模拟基本上是测试性考试,目的是检测掌握知识的程度,查缺补漏。因此,没有深刻领悟、精做与高考平行的选拔性试卷,就常常会在高考中丢“不该丢”的分。 真相八:高考一张卷就能定乾坤,为国家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关键就在于它通过“必考点”和“易考点”的综合选择来命题,能比较准确地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不是从高一升到高二那么简单。选拔,就要分出层次,而大学老师命题一定会突出能力、突出运用、

2019年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

2019年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 一、材料作文的类型 虽说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代替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但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却纷繁复杂、百花齐放,各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争奇斗艳、各显风采。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命题专家对新材料作文的类型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准确的说法,导致在具体研究时,对新材料作文类型的表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主观的表述,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官方标准的解释。 王森然先生八十多年前批评当时的语文教学时曾指出:“一国之内,省自为政;一省之内,校自为风;一校之内,人自为主;而一人之先后,又各异其主张,朝秦暮楚,彼此矛盾,昨标一理,今树一说,日新月异,各趋所便,以致中学国文教学,无一稳定之基础,无一贯彻之主张,震荡摇撼,迄无重心。于是教者彷徨瞻顾,学者莫适所从。”用在此处,用在现在人们对于新材料作文类型的理解上,也再恰当不过。

即使是同一个人,前后的表述也不尽一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对新材料作文题目进行评价、分析,2012年他把材料作文分为事实型、故事寓言型、语录型、艺术型;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分为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2014年又分为社会时事型(新闻与校园生活)、文学作品型(文人作品)、理论观点型(名言寓言);2015年分为事件型、事理型、任务驱动型。 另外,民间对材料作文类型的划分更主观、更随意,比如有人把材料作文分为:生活哲理型、道德情感型、名人典故型、寓言童话型、历史传说型、佛语禅意型、文学艺术型、综合材料型等。还有分为:寓言类、故事类、社会现象类、哲理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组合类等。 之所以会如此多的表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材料作文缺乏顶层设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没有从宏观上、全局上对材料作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表述,此外就是每个人的分类标准是有差异的,有的是从材料的来源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内容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形式上,还有是从材料的考查目标上来区分等等。而且很多分类都不甚科学,各种类型之间彼此包含、互有交叉。

部分高考重要成语总结

成语总结 庸人自扰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鉴往知来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鉴:观察;审视来:未来 改弦易辙辙:车轮轧过的痕迹。琴换弦,车改道。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瓦釜雷鸣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却之不恭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浪迹萍踪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大笔如椽形容著名的文章。指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也指有名的作家。 怙恶不悛怙:依靠,坚持。悛:悔改,改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一傅众咻原指一人教诲时,众人在旁喧扰。后喻学习或做事时受扰,不能有所成就。或环境于人之影响甚大 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皓首穷经直到年老头白还在钻研经书和古籍;形容勤勉好学,至老不倦。 余勇可贾余勇:剩下来的勇气和力量;贾:卖表示还有未使尽的勇气和力量可以使出来。 命运多舛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插科打诨指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轻车简从行装简单,跟随的人少(多指有地位的人)。 枕戈待旦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临渊羡鱼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 为人作嫁比喻空为别人辛苦。 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吸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仰人鼻息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 逢人说项项:指唐朝诗人项斯。遇人便赞扬项斯。比喻到处为某人某事吹嘘,说好话。 秀色可餐①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②形容自然景色幽美秀丽。 解衣推食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披肝沥胆比喻真心对待,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大喜过望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扬扬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车载斗量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尾大不掉掉:摇动。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不平则鸣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也指对不公平的事表示不满。玉汝于成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含沙射影比喻暗中诽谤与中伤,暗中攻击或陷害人。又作“射影含沙” 。 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同“明珠投暗”

高考政治命题特点及难点要点总结

高考政治命题特点及难点要点总结一.计算类选择题 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 A.增加50单位 B.减少50单位 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 二.图示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图示类政治选择题是指利用坐标系建立函数曲线展示变化过程和趋势,或绘制柱状图展示数量对比或变化,或以扇面图、饼状图表明比重关系的一类重要题型。此类题型以图示为信息载体,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趋势(增减性、变化率),用直观的方式把信息呈现给学生,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的特点,是综合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类题。 从示意图在题中的位置看,有的示意图是作为题干内容出现的,有的是作为备选选项出现的;从示意图的数量看,有的只有一幅示意图,有的有多幅;从示意图的形式看,有的是曲线图(包括直线、折线,分一条或两条及以上),有的是柱状图,有的是饼状图,以坐标系曲线图居多。三.原因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原因类选择题属于高考传统题型,但常考常新。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是认识事物的使命。原因类选择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特点如下: 四.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 图表类主观题是高考论述题中的常见题型,所限定的知识要求一般都是经济生活的内容,一般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背景选取:反映当年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