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

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

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
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

板块模型

【模型分析】

1、相互作用:滑块和滑板之间靠摩擦力连接,其中静摩擦力是可以变化的。

2、相对运动: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时相对静止。

3、通常所说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对地而言的。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一定存在关联。它就是我们解决力和运动突破口。

4、求时间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量定理。

5、求位移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时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或可以看成单个物体的整体。另外求相对位移时,通常会用到系统能量守恒定律。

【例题】

例1:如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分别为2kg和1kg,A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B叠加在A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在B 上,A、B一起相对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1.5m/s2(g =10m/s2)求:(1)力F的大小。

(2)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3)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A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

(4)要想A、B一起加速(相对静止),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

(5)要想A、B分离,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

例2:质量为2kg的长木板B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轻放在B的右端,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 的质量为m=1kg,求(g=10 m/s2):

(1)此后A、B分别做什么运动;

(2)分别求出A、B的加速度;

(3)若木板B足够长,A、B的共速后的速度和时间;

(4)当木板B为多长时,A恰好没从B上滑下

思考1:质量为2kg的长木板B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轻放在B的右端,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的质量为m=1kg,求(g=10 m/s2):

(1)若B长度为2.5m,经过多少时间A从B上滑下;

(2)A滑离B时,A、B的速度分别为多大?A、B的位移分别为多大?

练习:如图所示,质量M=4kg的木板长L=1.4m,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水平面右端静置一个质量m=1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取10m/s2),今用水平力F=28N向右拉木板,小滑块将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求:

(1)小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时,它们的加速度各为多少?

(2)经过多长时间小滑块从长木板上掉下?

(3)小滑块从长木板上掉下时,小滑块和长木板的位移各为多少?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超详细总结带经典例题及解析(20200921053238)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 物体平动时; (2) 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 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 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 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 .位移和路程 (1) 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 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 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第 1 页共28 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常考题型+例题及答案讲课稿

高中物理必修一常考题型 一、直线运动 1、xt图像与vt图像 2、纸带问题 3、追及与相遇问题 4、水滴下落问题(自由落体) 二、力 1、滑动摩擦力的判断 2、利用正交分解法求解 3、动态和极值问题 三、牛顿定律 1、力、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2、整体法与隔离法 3、瞬时加速度问题 4、绳活结问题 5、超重失重 6、临界、极值问题 7、与牛顿定律结合的追及问题 8、传送带问题 9、牛二的推广 10、板块问题 11、竖直弹簧模型

一、直线运动 1、xt图像与vt图像 2014生全国(2) 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像如图所示。 在这段时间内 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大 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 22 1v v 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2016全国(1) 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 A.在t=1s时,甲车在乙车后 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 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s D.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 为40m 2、纸带问题 【2012年广州调研】34.(18分)(1) 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①下列物理量需要测量的是__________、通过计算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填写代号)A.重锤质量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②设重锤质量为m、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重力加速度为g.图b是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为相邻的连续点.根据测得的s1、s2、s3、s4写出重物由B点到D点势能减少量的表达式__________,动能增量的表达式__________.由于重锤下落时要克服阻力做功,所以该实验的动能增量总是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

高中物理必修一经典例题附解析

华辉教育物理学科备课讲义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绳只能产生拉伸形变, 绳不同,它既可以产生拉伸形变,也可以产生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因此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2.某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 闭三角形.下列四个图中不能使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是 ( 答案:ABD 解析:A图中F1、F3的合力为 为零;D图中合力为2F3. 3.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 桥尾的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A.v2

答案:A 解析:推而未动,故摩擦力f=F,所以A正确. .某人利用手表估测火车的加速度,先观测30s,发现火车前进540m;隔30s 现火车前进360m.若火车在这70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火车加速度为 ( A.0.3m/s2B.0.36m/s2 C.0.5m/s2D.0.56m/s2 答案:B 解析:前3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540 30 m/s=18m/s,它等于火车在这30s 1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1=360 10 m/s=36m/s.它等于火车在这10s内的中间时刻的速度,此时刻Δv v1-v36-18

两根绳上的张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大小相等.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BC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利用打点计时器等仪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是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x AD=84.6mm,x AE=121.3mm __________m/s,v D=__________m/s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教学方法: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

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③v= t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②v=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整理202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课件(全套完整版)

18年版

材料化学专业 (Materials Chemistry)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403 执笔人:常萌蕾, 邓前军 审核人:樊婷 专业负责人:邓前军 一、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掌握材料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工程技术,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材料的化学合成、性能分析、加工工艺、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科技创新、创业精神、国际视野、管理营销等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材料、化学、化工、能源等行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研发、组织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也能进一步学历深造。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目标1:培养思想品德、健康意识、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目标2:培养具有材料化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3:培养材料化学工程实践、产品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能力; 目标4:培养具有数理、工程、计算机、经济、管理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目标5: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 目标6:具有良好的外语阅读及应用,国际化视野与持续学习能力。 二、毕业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材料和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使他们成为理工融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要求(核心能力)具体描述如下: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物理、工艺设计、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结合,用于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方面复杂的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工艺设计、工程科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等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研究分析复杂的材料化学问题,采取有效的实验技术,通过识别、表达、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新材料领域在化学制备与合成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企业生产实践中工艺设计、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的需求,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科学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4.工具和创新研究:开发、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工具,进行检验、预测与模拟工程技术问题。针对新材料和化工等行业的复杂工程问题,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能够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分析实验结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科学与社会: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结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意识。能够在新材料、化工等行业领域生产实践中理解并遵守社会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要求 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 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 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 [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 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 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1.质点 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 和“非惯性系”) 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 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 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并用他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6.速度的测量 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 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

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章节测试卷全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章节测试卷汇总 阶段性测试题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4分, 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全部选对的得4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 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 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 ) A.水B.桥 C.人D.地面 解析:桥对岸是静止的, 水是流动的, 但以水作为参考系, 水是不动的, 桥是流动的, 故A正确. 答案:A 2.(2013~2014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阶段考试)研究物体的下列运动时, 能被看作质点的是( ) A.研究自由体操运动员在空中翻滚的动作 B.研究砂轮的转动情况 C.研究顺水漂流的小船, 它漂流10 km所用的时间 D.研究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姿势 解析:研究自由体操运动员在空中翻滚的动作时, 运动员肢体动作完成情况是得分的重要依据, 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A错误;研究砂轮的转动情况时, 砂轮上距轴距离不同的点运动情况不同, 故砂轮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B错误;同理研究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姿势时, 运动员也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D错误;研究顺水漂流的小船漂流10 km所用时间时, 船的大小、

形状可忽略, 可以看作质点, 选项C正确. 答案:C 3.下列各组物理量中, 都是矢量的是( ) 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 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 解析: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 是矢量, 而时间和速率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 是标量, 故C正确. 答案:C 4.(2013~2014学年中山一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的是( ) A.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加速度越来越小B.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 加速度的方向为负 C.速度的变化率很大, 而加速度很小D.加速度越来越大, 而速度越来越小解析: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则加速度越来越大, 选项A错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故选项B错误;速度变化率就是加速度大小, 选项C错误;加速度越来越大, 物体做减速运动, 则速度越来越小, 故选项D正确.答案:D 5.下列所说的速度中, 哪个是平均速度( )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 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 C.由于堵车, 在隧道内的车速仅为1.2 m/s D.子弹以800 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解析:平均速度描述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平均的快慢程度, 而瞬时速度指的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由以上可知只有C项是平均速度. 答案:C 6.(2013~2014学年衡水中学期中考试)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巢湖”舰、“千岛湖”舰护送下, “河北锦绣”、“银河”等13艘货轮历时36小时顺利抵达亚丁湾西部预定海域.此次护航总航程4 500海里, 已知1海里=1 852米.假设所有船只运动速度都相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舰队的行驶路程时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B.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 “巢湖”舰一定是运动的 C.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D.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率 解析:本题中路程长度远大于“千岛湖”舰的尺寸, 所以研究舰队平均速率时, 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选项A正确;所有船只运动速度相同, 所以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 “巢湖”舰是静止的, 选项B错误;由于不知道运动位移, 不能求出此次航行的平均速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物理备课组 一、教学要求 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 [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 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1.质点 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 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 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并用他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6.速度的测量 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 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

高中物理必修一难题经典.doc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XXX年级xx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题号一、计算 题 二、选择 题 三、填空 题 四、多项 选择 总分 得分 一、计算题 (每空?分,共?分) 1、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 37 °=)的山坡C,上面 有一质量为m的石板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上有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土),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5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间的动摩擦因数 μ1减小为,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B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 s末,B的上表面突 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已知A开始运动时,A离B下边缘的距离l=27 m,C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在0~2 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 (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 2、质量为m的物块用压缩的轻质弹簧卡在竖直放置在矩形匣子中,如图所示,在匣子的顶部和底部都装有压力传感器,当匣子随升降机以a=2.0m/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匣子顶部的压力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6.0N,底部的压力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10.0N(g=10m/s2) (1)当匣子顶部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是底部传感器示数的一半时,试确定升降机的运动情况。 评卷人得分

(2)要使匣子顶部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零,升降机 沿竖直方向的运动情况可能是怎么样的? 3、如图10所示,位于竖直侧面的物体A的质量m A=0.5kg,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B的质量m B=1.0 kg,物体B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轻绳和滑轮间的摩擦不计,且轻绳的OB部分水平,OA部分竖直,取g=10 m/s2. 问:(1)若用水平力F向左拉物体B,使物体B以加速度a=2m/s2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需水平力是多大? (2)若用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左上的外力F′拉物体B,使物体B以加速度a=2m/s2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所需外力F′是多大?此过程物体B对水平面的压力是多大?(sin37°=0.6,cos37°=0.8) 4、如图所示,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的下端有一水平传送带,传送带正以6m/s速度运动,运动方向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可以视为质点),从h=3.2m高处由静止沿斜面下滑,物体经过A点时,不管是从斜面到传送带还是从传送带到斜面,都不计其速率变化.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重力加速度g=10m/s2,则: (1)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到斜面末端需要多长时间; (2)物体在传送带上向左运动的最远距离(传送带足够长);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套学案(XX年鲁科版)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套学案(XX年鲁科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2节质点和位移 学习目标: .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2.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是标量。

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4.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5.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一】下列几种运动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从广州飞往北京时间时的飞机 B.绕地轴做自转的地球 c.绕太阳公转的地球 D.研究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汽车 【例二】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一位球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一垒二垒跑到三垒.他运动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课堂训练: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

关于高级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

1、追及、相遇模型 火车甲正以速度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 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条件? 故不相撞的条件为d v v a 2)(2 21-≥ 2、传送带问题 1.(14分)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水平段长L =6米,两皮带轮直径均为D=0.2米,距地面高度H=5米,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平台上有一个小物体以v 0=5m/s 的初速度滑上传送带,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g=10m/s 2,求: (1)若传送带静止,物块滑到B 端作平抛 运动 的水平距离S 0。 (2)当皮带轮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物 体平抛运动水平位移s ;以不同的角速度ω值重复 上述过程,得到一组对应的ω,s 值,设皮带轮顺时针转动时ω>0,逆时针转动时ω<0,并画出s —ω关系图象。 解:(1))(12110m g h v t v s === (2)综上s —ω关系为:?? ? ??≥≤≤≤s rad s rad s rad s /707/70101.0/101ωωω ω 2.(10分)如图所示,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安装有水平传送带,用水平传送带传送工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水平传送带以的 工 恒定的速率s m v /2=运送质量为kg m 5.0=

件,工件都是以s m v /10=的初速度从A 位置滑上传送带,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0=μ,每当前一个工件在传送带上停止相对滑动时,后一个工件立即滑上传送带,取2/10s m g =,求: (1)工件滑上传送带后多长时间停止相对滑动 (2)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传送带上相邻工件间的距离 (3)在传送带上摩擦力对每个工件做的功 (4)每个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由于摩擦产生的内能 解:(1)工作停止相对滑动前的加速度2/2s m g a ==μ ① 由at v v t +=0可知:s s a v v t t 5.02 1 20=-=-= ② (2)正常运行状态下传送带上相邻工件间的距离m m vt s 15.02=?==? ③ (3)J J mv mv W 75.0)12(5.02 12121 222 02=-??=-= ④ (4)工件停止相对滑动前相对于传送带滑行的距离 )21(20at t v vt s +-=m )5.022 1 5.01(5.022??+?-?=m m 25.0)75.01(=-=⑤ J mgs fs E 25.0===μ内 ⑥ 3、汽车启动问题 匀加速启动 恒定功率启动 4、行星运动问题 [例题1] 如图6-1所示,在与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密度均匀的球体距离为R 处有一质量为m 的质点,此时M 对m 的万有引力为F 1.当从球M 中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小球体时,剩下部分对m 的万有引力为F 2,则F 1与F 2的比是多少?

高一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经典习题及易错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经典习题及易 错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物理必修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经典及易错题目和答案 1.如图甲所示,某一同学沿一直线行走,现用频闪照相机记录 了他行走过程中连续9个位置的图片,仔细观察图片,指出在图乙中能接近真实反映该同学运动的v -t 图象的是(A ) 2.在军事演习中,某空降兵从飞机上跳下,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在t 1时刻,速度达较大值v 1时打开降落伞,做减速运动,在t 2时刻以较小速度v 2着地。他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空降兵在0~t 1或t 1~t 2时间内的的平均速度v 的结论正确的是(B ) A . 0~t 1 12v v < B . 0~t 1 21v v > C . t 1~t 2 122v v v +< D . t 1~t 2, 2 21v v v +> 3.在下面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是(ACD ) A .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却很小 B .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 .速度变化很小,加速度却很大 D .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大 4. 如图所示,以8m/s 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 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 。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m/s 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 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1.5m/s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CA ) 甲 t 00乙 t A B t t v 0v v v

A .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且不超速,则汽车可以在绿 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 B .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并要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则汽车一定会超速 C .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则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 .如果在距停车线5m 处开始减速,则汽车刚好停在停车线处 5.观察图5-14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的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 .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左运动。 B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提示:根据相对速度来解题) 6.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10m/s ,v 2=15m/s ,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B )(本题易错) A.12.5m/s B.12m/s C.12.75m/s D.11.75m/s 7.一辆汽车从车站以初速度为零匀加速直线开去,开出一段时间之后,司机发 现一乘客未上车,便紧急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从启动到停止一共经历t =10 s ,前进了15m ,在此过程中,汽车的最大速度为( B ) A .1.5 m/s B .3 m/s C .4 m/s D .无法确定 甲 乙 图5-14

高考物理模型之圆周运动模型

第二章 圆周运动 解题模型: 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1. 如图1.01所示,水平转盘上放有质量为m 的物块,当物块到转轴的距离为r 时,连接物块和转轴的绳刚好被拉直(绳上张力为零)。物体和转盘间最大静摩擦力是其正压力的μ倍,求: (1)当转盘的角速度ωμ12=g r 时,细绳的拉力F T 1。 (2)当转盘的角速度ωμ232=g r 时,细绳的拉力F T 2。 图2.01 解析:设转动过程中物体与盘间恰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转动的角速度为ω0,则μωmg m r =02,解得ωμ0=g r 。 (1)因为ωμω102=g r ,所以物体所需向心力大于物与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则细绳将对物体施加拉力F T 2,由牛顿的第二定律得:F mg m r T 222+=μω,解得 F mg T 22=μ。 2. 如图2.02所示,在匀速转动的圆盘上,沿直径方向上放置以细线相连的A 、B 两个小物块。A 的质量为m kg A =2,离轴心r cm 120=,B 的质量为m kg B =1,离轴心

r cm 210=,A 、B 与盘面间相互作用的摩擦力最大值为其重力的0.5倍,试求: (1)当圆盘转动的角速度ω0为多少时,细线上开始出现张力? (2)欲使A 、B 与盘面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圆盘转动的最大 角速度为多大?(g m s =102/) 图2.02 解析:(1)ω较小时,A 、B 均由静摩擦力充当向心力,ω增大,F m r =ω2可知,它们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增大,而r r 12>,所以A 受到的静摩擦力先达到最大值。ω再增大,AB 间绳子开始受到拉力。 由F m r fm =1022ω,得:ω011111 055===F m r m g m r rad s fm ./ (2)ω达到ω0后,ω再增加,B 增大的向心力靠增加拉力及摩擦力共同来提供,A 增大的向心力靠增加拉力来提供,由于A 增大的向心力超过B 增加的向心力,ω再增加,B 所受摩擦力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如ω再增加,B 所受的摩擦力就反向,直到达最大静摩擦力。如ω再增加,就不能维持匀速圆周运动了,A 、B 就在圆盘上滑动起来。设此时角速度为ω1,绳中张力为F T ,对A 、B 受力分析: 对A 有F F m r fm T 11121+=ω 对B 有F F m r T fm -=2212 2ω 联立解得:ω112 112252707=+-==F F m r m r rad s rad s fm fm /./ 3. 如图2.03所示,两个相同材料制成的靠摩擦传动的轮A 和轮B 水平放置,两轮半径 R R A B =2,当主动轮A 匀速转动时,在A 轮边缘上放置的小木块恰能相对静止在A 轮边缘上。若将小木块放在B 轮上,欲使木块相对B 轮也静止,则木块距B 轮转轴的最大距离为( ) A. R B 4 B. R B 3 C. R B 2 D. R B 答案: C

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

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板块模型 【模型分析】 1、相互作用:滑块和滑板之间靠摩擦力连接,其中静摩擦力是可以变化的。 2、相对运动: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时相对静止。 3、通常所说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对地而言的。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一定存在关联。它就是我们解决力和运动突破口。 4、求时间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量定理。 5、求位移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时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或可以看成单个物体的整体。另外求相对位 移时,通常会用到系统能量守恒定律。 【例题】 例1:如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分别为2kg和1kg,A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B叠加在A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水平向右的拉力F 作用在B上,A、B一起相对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1.5m/s2(g =10m/s2)求: (1)力F的大小。 (2)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3)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A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 (4)要想A、B一起加速(相对静止),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 (5)要想A、B分离,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

例2:质量为2kg的长木板B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轻放在B的右端,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的质量为m=1kg,求(g=10 m/s2): (1)此后A、B分别做什么运动; (2)分别求出A、B的加速度; (3)若木板B足够长,A、B的共速后的速度和时间; (4)当木板B为多长时,A恰好没从B上滑下 思考1:质量为2kg的长木板B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轻放在B的右端,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的质量为m=1kg,求(g=10 m/s2): (1)若B长度为2.5m,经过多少时间A从B上滑下; (2) A滑离B时,A、B的速度分别为多大A、B的位移分别为多大 练习:如图所示,质量M=4kg的木板长L=1.4m,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水平面右端静置一个质量m=1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取10m/s2),今用水平力F=28N向右拉木板,小滑块将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求: (1)小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时,它们的加速度各为多少 (2)经过多长时间小滑块从长木板上掉下 (3)小滑块从长木板上掉下时,小滑块和长木板的位移各为多少

物理必修一力学

物理必修一力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单元质量评估(三) 第4、5章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14·衡水高一检测)匀速前进的车厢顶部用细线竖 直悬挂一小球,如图所示,小球下方与一光滑斜面接触。 关于小球的受力,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和细线对它的拉力 B.重力、细线对它的拉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 C.重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 D.细线对它的拉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 【解析】选A。假设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作用,拉小球的细线应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不会呈竖直状态,故小球不受支持力。即小球只受重力和细线的拉力作用,A项正确。 2.(2014·福州高一检测)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质量相同,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受到三个大小相同的作用力F,当它们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是() A.甲、乙、丙所受摩擦力相同 B.甲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C.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D.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解析】选C。三个物体沿地面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均为滑动摩擦力,且f=μN。三个物体中,乙受到的力F因有沿竖直方向向下的分力Fsinθ作用,可知N乙 =mg+Fsinθ,同理N甲=mg-Fsinθ,而N丙=mg,因此,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甲受到的摩擦力最小,选项C正确。 【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沿 竖直墙匀速下滑,若物体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A.μF B.μF+G C.G+F D. 【解析】选A。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墙壁对物体的摩擦力f等于重力G;水平方向满足N=F,物体匀速下滑,所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根据公式f=μN可得,f=μF。选项A正确,B、C、D错误。 3.(2013·泉州高一检测)三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5N,F2=10N,F3=20N,关于它们的合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会大于35 N B.最小值为5 N C.可能为0 D.可能为20 N

高中物理必修一经典题型

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从t=0开始沿x轴做直线运动,其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关系为(x和t的单位分别为m和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一直向x轴正方向运动 B.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质点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3m/s D.质点在2s内的位移为零 故选D. (2013?广州一模)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t1时刻() A.甲一定在乙前面 B.甲的速度比乙的小 C.甲、乙的加速度相同 D.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同 故选BD. 以下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 A.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B.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C.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A、根据伽利略的论断,重物与轻物下落一样快,则知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故A错误. B、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故C错误. C、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并没有

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故C错误. 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开科学实验之先河,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图示是他做了上百次的铜球沿斜面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是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B.它是伽利略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C.伽利略设想,图中斜面的倾角越接近90°,小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就越接近自由落体运动 D.伽利略认为,若发现斜面上的小球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自由落体运动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B 中央电视台在娱乐节目中曾推出一个游戏节目——推矿泉水瓶. 选手们从起点开始用力推瓶一段时间后,放手让瓶向前滑动,若瓶最后停在桌上有效区域内,视为成功;若瓶最后没有停在桌上有效区域内或在滑行过程中倒下均视为失败. 其简化模型如图所示,AC是长度为L1=5 m的水平桌面,选手们将瓶子放在A点,从A点开始用一恒定不变的水平推力推瓶,BC为有效区域. 已知BC长度L2=1 m,瓶子质量m=0.5 kg,瓶子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选手作用在瓶子上的水平推力F=20 N,瓶子沿AC做直线运动,假设瓶子可视为质点,该选手要想游戏获得成功,试问: (1)推力作用在瓶子上的时间最长为多少? (2)推力作用在瓶子上的距离最小为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