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坡头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坡头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坡头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坡头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3)

1.现状概况 (4)

2.规划背景与规划重点 (6)

2.1 规划背景 (6)

2.2 规划重点 (8)

2.3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技术路线 (9)

2.4 规划依据 (11)

2.5 规划期限与范围 (12)

3.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 (12)

3.1 发展目标 (12)

3.2 功能定位与职能 (15)

3.3 发展策略 (17)

4.发展规模 (18)

4.1人口规模 (18)

4.2用地规模 (19)

5. 空间发展规划 (19)

5.1现状用地条件 (19)

5.2方案构思与选择 (20)

5.3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22)

6.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9)

6.1道路系统 (29)

6.2断面设计 (31)

6.3慢行系统 (31)

7.绿地系统规划 (33)

7.1总体结构 (33)

7.2公共绿地 (34)

7.3防护绿地 (34)

7.4区域生态绿地 (35)

8.景观规划 (36)

9.产业发展指引 (38)

9.1市域产业布局 (38)

9.2产业发展引导原则 (38)

9.3产业发展引导措施 (38)

10.城乡统筹发展 (40)

10.1 城乡统筹目标与策略 (40)

10.2村庄发展分类引导 (40)

11.市政工程规划 (42)

11.1给水工程规划 (42)

11.2排水工程规划 (45)

11.3供电工程规划 (47)

11.4电信工程规划 (50)

11.5燃气工程规划 (52)

11.6供热工程规划 (55)

11.7环卫工程规划 (57)

12.环境保护规划 (61)

12.1现状概况 (61)

12.2规划指导思想 (61)

12.3规划目标 (61)

12.4环境综合防治规划 (62)

12.5中水利用规划 (63)

12.6环境污染管理措施 (64)

13.综合防灾规划 (65)

13. 1防洪工程 (65)

13.2消防工程 (65)

13.3抗震规划 (67)

13.4人防工程 (68)

14.建设时序 (70)

14.1近期建设 (70)

14.2中期建设 (73)

15.实施建议 (74)

15.1规划管理的建议 (74)

15.2相关政策建议 (74)

15.3融资建议 (74)

前言

对城市发展而言,战略空间的高效开发是决定其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铜川坡头片区对于铜川而言,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空间,其战略性表现在:

首先,坡头片区是主城区的南部门户,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向南对接西安大都市区的区位优势突出,该地区将是铜川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推进西铜一体化发展最为有效的空间资源。

其次,在构建铜川大城市战略思想指导下,坡头地区作为市域经济走廊的前沿,是推动城市西拓,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地区。

第三,坡头片区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良好,开发潜力大,适宜构建大型产业集群,是承载战略性新型产业,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引擎,对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面对内外条件变化所带来的战略性机会,系统地认识坡头片区的目标定位,面向长远从整体上明确该地区空间发展框架和发展策略,立足现实确保近期操作和实施途径,促进坡头片区高效可持续开发建设,对于区域、城市的发展既具有现实必要性也具有战略意义。

1.现状概况

坡头片区主要位于坡头镇,东距新区7公里,西临照金镇、南接三原县马额镇、北连关庄镇,全镇总面积47.95平方公里,辖冯兰、豹村、牛村、尤家咀、上楼、华原、屯里、白草坡、张家沟、咀子等10个行政村。本次规划范围内为7个行政村,全部包括在内的是冯兰村、上楼村、白草坡、华原村、咀子村另外还包括屯里的王家庄、张家沟的上席家坡、牛村的东岭三个组,共18个村民小组,2480户、人口共9510人。

片区东西宽4公里,南北长8公里,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园区内目前有

图1-1 现状图

坡头镇镇政府、园区管委会、华能铜川电厂等单位。片区四周均为坡度较陡的塬坡,东侧沟壑内为玉皇阁水库和赵氏河,西侧沟壑为浊峪河。场地内部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场地最高点牛村东岭上组高程840米,最低点位于上席家坡南高程705米。

现状基础设施情况:连接新区的玉皇阁特大桥已经通车,西铜第二条高速公路主体已建成,预计年底通车。区内现有三组高压线南北穿过,桃渠坡干渠在用地西侧南北向王家庄转东西向通过。用地西侧有埋设的延炼——西安成品油输油管线和拟建的华能铜川电厂运煤铁路专线。

2.规划背景与规划重点

2.1 规划背景

2.1.1 关天经济区的构建使铜川融入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拥有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工业基础良好、文化积淀深厚、城镇带初步形成的五大优势。国家高度重视提出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关天经济区在空间战略上,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如图)。其中“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

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

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以包

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

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

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

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铁路

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

图2-1 西安都市圈功能圈层结构图

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

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铜川作为关天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是经济区北部的重要增长极,承接西安

都市圈和陕北地区转移的产业,成为西安都市圈的重要产业基地和北部门户城市,是陕北与西安往来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而坡头片区位于市区最南端,是铜川与关中核心地区的南部门户,随着片区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区位优势凸显,在区域发展新背景下,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2.1.2 西铜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使铜川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随着现状西铜一级路(包茂公路)的道路改造扩容,西安铜川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未来西安到铜川的城际轨道的建设,铜川与西安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更加明显,铜川将完全融入西安都市圈内,并有可能纳入到核心圈层内,与西安形成同城效应。

西铜一体化发展将强化铜川接受西安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的态势,与西安的协作分工也将更加密切,尤其在承接西安外溢产业和互补产业发展方面趋势将更加明显,同时也面临着西安核心城市聚

集效应而带来的铜川自身高端服务

职能流失的挑战。

2.1.3 城市南拓构建大城市空间框

架的发展格局,提升了坡头片区的开

发意义

铜川构筑“北市区—黄堡—董家

河—耀州区—新区—坡头”大城市格

局。从区域发展格局和城市发展的趋

势可以明确南市区(耀州区—新区—

坡头)将是城市重点打造的地区,在

南市区的核心地区新区初具规模的

情况下,向西启动坡头片区,形成三

区合一整体发展态势,对于完善南市

区空间结构,延续城市开放格局意义

重大。图2-2 铜川空间演变三个阶段

2.1.4 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质性推进,使坡头片区成为新亮点

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基础,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依托丰厚的煤炭资源,铜川获得了城市产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从铜川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建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构成了铜川工业发展的主体。从产业链来看,初级资源开采型的特征明显。铜川的产业转型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也是自身保持城市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作为市区内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坡头用地平整、环境容量大,可建设用地较完整,适宜安排多种产业用地,是发展城市战略型新兴产业和循环产业集群宝贵的空间资源,对其开发对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2 规划重点

2.2.1区域发展格局研究

在区域宏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坡头片区在不同空间层次的发展前景与作用,多方位研究城市发展优势和限制条件,确定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和建设时序。

2.2.2生态系统研究

坡头片区自然条件优越但环境容量有限,四面坡地环绕还面临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未来的发展模式应当确保城市建设的安全性、合理性,做好用地适宜性评价,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同保持优良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

2.2.3功能布局和土地开发模式

在确保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丰富和完善新城的城市功能,深入研究新城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构建和谐有序、具有持续活力的发展区域,形成适度规模的居住新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2.2.4发展时序安排

针对发展的不确定性,近、远期与远景结合,注重时序研究,保持规划弹性和开发完整性的同时,对不同阶段的实施项目提出指导性要求,引导实施计划的

形成。

2.2.5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导向作用,提升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构建经济、高效、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发展构架,促进新区的理性增长。

2.2.6城市特色与景观的塑造

构建丰富完善的城市开放空间与景观系统,塑造城市景观核心空间,提出城市设计导向,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景观特色与环境质量。

2.3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技术路线

2.3.1 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铜川。

2、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3、坚持“绿色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理念,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尊重历史文化,注重文化建设,彰显城市特色。

4、实现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作用。

2.3.2 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从宏观区域层面对坡头片区的发展要求以及坡头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协调两方面入手,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坡头片区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保障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和谐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和谐的空

间结构和适度的片区规模来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需求。

4、突出特色原则

立足片区自身的发展基础,在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景观塑造等方面突出坡头片区特色。

5、远近结合原则

适应战略机遇时期的空间拓展与优化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合理确定片区发展时序,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现实需要,也要应对远期片区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强规划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

2.3.3技术路线

基于以上思路,制定本次项目的技术路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首先,是至上而下的目标导向,坡头片区的功能定位,研究立足于区域发展格局等方面的判断,既铜川的发展和再次崛起需要什么样的一个坡头,核心内容是在内外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坡头片区对于铜川整体发展而言所具有的战略地位,以及在区域、市域不同层面上所应该承担的功能定位。

第二、坡头片区的空间发展研究,核心内容是确定坡头片区发展的整体框架和重点地区的开发设想,该部分是项目的重点,包括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的内容。通过坡头片区各类空间要素和生态功能格局的判断,确定该地区空间开发的边界,明确不适宜开发的区域;继而,结合空间发展条件的认识和落实战略功能定位的要求,确定坡头片区的功能分区,作为指导该地区发展与保护的整体政策性框架。

最后,对于该地区所形成的城市未来拓展空间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空间结构、功能组织、交通组织从微观层面提出规划方案,对于重点地区的景观意向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并结合地方管理特点,面向操作性,制定具体的实施和管理措施。

2.4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4.《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2007——2020)》 5.《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体系(2006——2020)》

6.《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7.《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8.《铜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9.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图2-3 工作技术路线图

2.5 规划期限与范围

2.5.1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2.5.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坡头镇域东边界(玉皇阁水库、赵氏河沿线),西至浊峪河东侧塬坡,南到三原县马额镇,北至坡头镇牛村,面积约27平方公里。

3.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

3.1 发展目标

3.1.1空间拓展的开阔之景:关中北部中心城市整体空间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西铜一体化的重要门户地区

无论从关中城市群规划、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铜川均处在关中城镇群东西向发展带和向北辐射轴的交汇处,是依托关中地区,联系陕北及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门户地位。随着各类交通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铜川交通枢纽地位重新确立,奠定了铜川在

关中地区城市结构中承担区域职能的

基础。

同时,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两类关

键性和潜力发展地区,即中心地区和

门户地区,在西铜一体化的开放发展

背景下,铜川之于关中地区是门户,

处在开放前沿的坡头片区又是铜川的

图3-1 铜川在关中地区的位置

门户,随着西铜第二条高速的建设通

车,以及未来省内高速公路东西主通道(凤合高速公路)的在坡头片区南部的建设,坡头地区成为区域经济走廊和市域经济走廊的枢纽地区,门户区位的战略意义将进一步加强。

——南市区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坡头的战略意义也应对的现阶段城市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南市区空间结构分析,坡头片区对于南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南市区将形成以新区为主中心,坡头和耀州区为副中心的空间结构,这种“一区携两翼”平行发展的态势将构筑一种高效弹性和平衡的城市形态。其中,新区将强化中心的高端服务职能,耀

州城区推进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

重点发展生活服务和特色旅游服务职

能,而坡头片区作为是城市西拓的节

点,是对接区域经济的枢纽地区,将

成为南市区组织产业和创新的重要地

区,三区合一,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

市辐射带动能力,携领市域整体发展。

第二、从南市区城市特色景观分析,坡头的发展也将使玉皇阁生态绿地的建设更具意义,使之从城市边缘的绿地变成城市中的绿地。坡头片区作为一个有效触媒,将刺激玉皇阁湿地西侧用地的发展,有利于构筑铜川南市区完整的“两城夹一翠谷”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景

观。

3.1.2产业转型的财富之舟:资源

型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

——西安都市圈产业拓展和

互补的重要地区

从现阶段时空距离和西安都

市圈经济联系强度判断,铜川目前位于西安都市圈的功能强化圈内,图3-3 关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3-2 西铜第二条高速

区位条件优越、连接西安的交通比较便捷、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等发展要素较好,成为吸引西安都市圈核心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承接西安都市圈的产业转移,正成为推动铜川工业化和城市化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铜川正逐渐成为关中地区新兴的重点成长地区之一。

从未来西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判断,铜川将直接参与西安核心圈的分工协作,与西安都市圈形成在产业、资源方面的有效互补联系,也将成为承接西安都市圈的外溢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区,伴随分工协作程度的加深,铜川也将取得发展与西安都市圈互补产业的时机。

坡头凭借其区位条件和拥有充足的土地,环境容量大,并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等优势,将成为西安都市圈产业外溢和互补的重要承接地区。

——城市支撑型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承载基地

作为一个传统的资源城市,铜川面临着转型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当资源禀赋优势逐渐降低,资源型城市寻求区域支撑将成为再次发力的关键。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传统资源产业链条的延伸,核心是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二是通过自身资源、区位、新兴要素等发展条件的挖掘,面向区域寻求替代产业,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铜川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其产业转型的未来方向,来源于产业的纵深延续和横向拓展。

对铜川市区内四大工业区的分析,其中黄堡工业园和董家河工业园依托既有资源型产业发展基础,将是未来成为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链纵深方向延伸发展的重点地区,现在工业区定位和主导产业规划也说明了这一点。南部工业区和坡头工业区应该也有责任成为铜川培育和发展替代型主导产业,促进铜川的产业转型在横向方向拓展的主要地区。

南部工业园是铜川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的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产业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困于目前土地资源的有限,在规模上还未能有效带动城市产业拓展的局面。接近30平方公里的的坡头片区优势将更加明显,广阔的土地资源适宜发展大规模的企业,如面向农业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相对独立的地理条件,发展加工区、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地区;优越的对外交通条件,发展贸易仓储物流产业,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和房地产业等,将是铜川资源型城市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核心承载地区。

坡头片区与南部工业园空间距离接近,两区协同分工形成合力,在铜川资源城市转型背景下,共同带动铜川产业的转型和拓展。

3.1.3模式转变的活力之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郊新开发模式的示范载体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坡头片区开发应该建立在保持生态环境格局和自然景观风貌的基础之上,以增强城市竞争力和舒适度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其位于城市郊区、城乡居民点分散的空间特点,通过城郊开发模式的创新,实践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打造铜川城乡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区域与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

坡头片区涉及到坡头镇冯兰村、上楼村、白草坡、华原村、咀子村、屯里、张家沟、牛村共8个行政村,近1万人,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结合其面向城市和区域提供服务的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和不同地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差异,应该选择不同的城乡发展模式。

3.2 功能定位与职能

3.2.1功能定位

总结以上的分析,坡头片区功能发展的基本取向是增强铜川的城市竞争力,在把握住铜川城市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两条发展主线条件下,从区域和市域整体的视角判断,提出坡头片区的功能定位:

面向西铜一体化区域的产业承载基地,南市区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示范区。

3.2.2片区职能

1、职能分析

在此功能定位指导下,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坡头片区主要承载的六大职能:——面向关中地区和西安都市圈外溢产业承载地

——区域性商品展示、物流配送加工中心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城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含科研中心)

——城郊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地区

——城市生态游憩和高品质居住地区

2、发展目标

——产业新区

结合经济联系方向和气候环境、交通区位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规划将主要产业主导职能向南向西布局。

基地内南北风向明显,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为减少外溢产业可能带来的污染,面向关中地区和西安都市圈外溢产业承载地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集中布置在西侧,其中城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性商品展示、物流配送加工中心依托高速公路便捷联系,在片区南部集中安排。

重点引入具有产业集群效益的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和配套企业,关联度高的企业优先集中,构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区。为应对铜川目前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吸引本地特色产业和中小型企业培育发展基地,具有一定扶持意义的“定制化模式”,即根据企业要求,盖好标准厂房招商的模式,可以在该地区重点开展。

——研发基地

研发和服务职能是片区发展持续的保障,也是坡头片区形象的集中展现。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城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对研发职能——宜居新城

城郊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地区与居住职能相关,主要在北部布局。该地区内地势最高,生态环境优良,地形平坦,并位于上风向,与新区联系的交通联系

方便,依托玉皇阁生态湿地公园,可建设生态住区示范地区,耀旬路北侧结合现有镇区和道路改造,建设城郊型城乡统筹发展宜居地区。在局部靠近塬坡地段的开发,应严格按照工程地质评估报告,确保安全,与产业用地应设置隔离防护绿带。

3.3 发展策略

3.3.1融入区域、开放格局

坡头片区的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未来的发展,积极融入关中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在未来发展中,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交通条件和生态资源,构筑片区开放的空间格局,积极参与并融入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市场分工,以区域合作促进片区发展。

3.3.2生态优先、紧凑开发

坡头片区的开发建设要保持独特的景观环境,以生态网络格局组织并创造富于魅力的空间。立足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保留与保护现有的地形特征与原

生植被;构建多层次绿地系统格局;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和谐共融的生态系统。

在陕西省乃至国家可建设用地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强调建设用地的紧凑开发是宏观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集约发展的切实保障。片区的发展应为体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合理确定高、中、低密度开发在城市开发总量中的比重,形成最优的土地利用模式。

3.3.3工业起步、交通引导

近期坡头片区以发展工业产业为主,重点是工业项目的引入带动新区开发和建设。优先发展与华能电厂相关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度高的产业门类,培育当地特色主题产业,为带动城市化发展和提升消费水平打下基础。

利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确定片区发展框架,尤其是通过对外交通衔接的主干路建设,引导近期用地集中成片开发。

3.3.4弹性规划、有序发展

坡头片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城市发展的近、中、远期将根据职能的侧重形成不同的阶段发展模式,因此城市的土地利用应与不同时序的发展策略相结合,形成“有步骤、分重点”的“有序开发模式”。

3.3.5协调城乡,一体发展

坡头片区位于城市郊区,基地内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居民点,对其的开发建设必须优先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强调城乡关系协调,带动当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引导下的片区建设,应做到妥善安置原有农村居民,回迁率为100%,并提供就业保障,实现社会各群体的和谐、融合。

4.发展规模

4.1人口规模

坡头片区现状约1万人,根据关中区域规划和铜川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铜川将发展为大城市,城市人口约55万人,其中南市区35万人,未来铜川由于

产业转型的逐步成熟,许多替代性产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城市环境的改善,作为关中北部主要的人口聚集城区,按铜川目前的发展态势,每年1%的城市化增长率,到2030年铜川城镇化水平约75%,保守估计,届时、城市总人口约70—75万人,由于北市区、耀州城区和漆水河沿线环境容量有限,新增的15—20万人将主要分布在新区和坡头片区,所以至2030年,坡头作为一个城市副中心和重点发展地区,将新增5—7万人,届时将达到12万人左右的规模(超过10万人是一个片区能保证有效服务需求的最低人口规模)。根据目前的产业构成和发展态势,坡头片区人口规模:2020年5万人,2030年12万人。

4.2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规划范围约为2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1平方公里。5. 空间发展规划

5.1现状用地条件

一类建设用地: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区。区内地势平坦,无不良地质条件发育,土层结构较为单一,地地基土强度高。不需要处理即可作为一般建设工程的天然地基,投资费用较少,约为21平方公里。

二类建设用地: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区,场地地基承载力一般,该区内以丘陵地形为主,坡度较大,建设工程造价较高,该地段建筑工程时应进行安全评估,并按照设计规范严格控制,约为1平方

公里。

三类建设用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区,区内不良地质条件发育,为抗震不

利地段,且遇地震时易产生崩塌、滑坡

等,不宜进行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构)

筑物及公用设施的建设,该区还包括大

于25度的陡坡地、高压走廊、蓄滞洪

区范围,约为5平方公里。图5-1 用地适宜性评价图

5.2方案构思与选择

5.2.1基本空间结构识别

一个城市新区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格局,坡头片区即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也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其基本空间结构也是基于对南市区总体发展框架的认识,尤其是坡

头园区与新区的关系。

道路衔接是坡头和新区协同发展

的重要支撑,要实现“坡头—新区—

耀州区”一体化发展,未来至少需要3

条快速干道与新区相连,北中南分别

是北环线西延线、玉皇阁大桥和南部

新区快速路,依托这些通道的设立,

坡头对接城市主次发展轴,形成一体

化发展格局。

其中,中部正阳路城市公共服务

轴线已形成规模,两边聚集着政府、

图5-2 坡头片区与新区关系图示

银行、高校等大型单位和机构,随着

玉皇阁大桥的建成通车,这条城市重要服务轴的在坡头片区内西延,并向南延伸至高速公路出入口。坡头片区在此轴线相应安排管理服务中心、研发中心、中央公园、物流展示中心等重要部门,延续城市公共服务轴线职能,形成一条串联坡头片区与新市区的重要公共服务轴线。最外围的两条快速路,是坡头南部和北部发展起来后与新区联系的重要交通道路,起到分流过境交通,减少对城区干扰的功能。

未来随着两区联系的加强,可适当增加两条城市主干路的联系,建立城市发展次轴,即坡头片区与新区重要组团的联系发展轴,其中北部联系新区北组团和耀州城区,南部联系南部工业区组团,对应轴线设立对外展示的门户节点地区,依托节点和特征景观资源,设立了T型的景观大道,串联各个中心区。

城市级玉皇阁生态绿地的建设,将是两个片区之间重要的中央绿心,也是带动两侧用地发展的生态触媒,形成完整的“一谷两城”的特色空间形态。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精编版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一)物流的含义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我国入世以后,将面临不断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所追寻的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流通效率,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和数量获得产品,才能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生产商和经营者才能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国内主要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六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

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形象工程;在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中,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图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天津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天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确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带动国内外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与人才流,成为物流集聚与辐射中心。发展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 天津市现代物流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不少部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其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提出了以落实天津定位、提高天津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天津口岸、综合运输网、信息网及其辐射力为总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高起点构建开放式现代物流体系。争取在三年内形成天津现代物流体系雏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青岛高新区规划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 一、规划背景 伴随经济全球化,新一轮城市竞争演变为全球科技枢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的竞争。国内城市纷纷整合自身资源,转变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东滩、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等一批新城应蕴而生。 青岛处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边缘,面临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南北夹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已形成明显差距,与大连等城市的领先优势逐步减弱。 面对当前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趋势,为尽快进入国家战略视野,融入全球产业版图,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确定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利用胶州湾北部盐田改造建设高新区,促进城市空间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拉开城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序幕。 二、规划范围、依据及原则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以盐田改造为基础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约63.44 平方公里。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将周边部分用地一并纳入,进行控制与引导。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1月1日起实施)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实施) 3、《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4、《胶州湾及临近海岸带功能区划》(2004 年) 5、《青岛市滨海城市组团—红岛组团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06 年) 6、《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2003 年) 7、《青岛市胶州湾北部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城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2008 年) 8、青岛市近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文件 (三)规划指导思想 1、高标准、高起点建设 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使青岛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科技开发力量与国际高新技术前沿的接轨区,成为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密集区。 2、统一领导、统筹规划 规划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关系到青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必须坚持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按照国家级重点园区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新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造坚实基础。 3、功能合理、产业衔接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高度重视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合理布局和产业链的科学衔接,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避免各园区间功能重复和产业趋同,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4、梯次开发、分片管理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分片管理;要以项目引进为龙头,梯次开发,务求实效;避免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5、多方参与、利益共享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 说明书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年8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 1.项目提出 2.现状概况 二、科技产业·生态 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三、现状·未来 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 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 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 四、选址·定位 1.优越性 2.前瞻性 3.目标与定位 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 5.产业发展特征 五、构思·设计 1.规划原则 2.总体构思 3.发展规模 4.形态与结构 5.生态功能布局 6.用地功能分区 7.用地规划 8.景观设计 9.交通体系 10.绿地系统 11.配套设施 12.形象策划 六、安全体系 1.环境保护 2.生态安全 3.综合防灾 4.环卫规划 七、信息化规划 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污水工程规划 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九、分期开发指引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开发模式 1.开发指引 2.分期开发 3.管理模式 4.融资渠道 5.开发模式 十二、附件 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