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第一章导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大教学论》

*本章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教育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第一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怎么学?(第二节行动与体验教育学)

(致力于行动的教育学;致力于体验的教育学;教育行动与体验的关系;

行动与体验教育学的特征;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1.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是你具有教师资格的必学课程

2.学习教育学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

3.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4.教育学是你未来为人父母教养孩子的必备素质

5.学习教育学也是个体生存及自身完善的需要

第一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含义:教育学作为一门教师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以出现在教育及其活动过程中的现象与问

题为研究对象,是阐释教育的意义,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致力于师生发展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

⑴解释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

*[案例1] 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时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其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却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

—摘自《安徽青年报》2003年4月21日

试解释这种现象:班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处理这样的现象与问题?

⑵规范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育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的所作所为,包括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学技能技巧的表现、教育学生的各项工作及表现。教育行为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素质。

*[案例2 ]酸酸的青苹果

某中学高三同学因沉溺情感,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刘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次找其谈话。无奈石军是徐庶曹营——一言不发。苦口婆心以及批评诱导根本不起作用,石军依旧我行我素,无心顾及高考。刘老师某一日听说石军喜欢吃苹果,于是顿生一计,他热情洋溢地给石军写了一封信。信中请石军到他家做客,石军很不情愿地去了,他很讨厌刘老师的说教了,到刘老师家中,刘老师只一个人在家。但刘老师很和气,根本不提石军谈恋爱的事,只一味劝石军多尝尝他的拿手好菜。饭后,刘老师拿出几个洗好的苹果请石军

吃。苹果青青的,泛着点亮色,石军咬了一口。呀,酸酸的,涩涩的,根本没有熟,不能吃嘛!石军不禁皱了眉头。刘老师这时却笑了,说:?怎么,青苹果的确有点诱人,但不好吃吧,青苹果看起来挺不错,但没有成熟,过早地摘下来吃,只会让人觉得生涩难以入口。

你们青年人呀,就是要好好学习,使自己成熟起来,才是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吗?你的基础不错。今年高考相信没问题,但关键怎么做,要看你自己啦。?石军若有所悟,从此安心学习,果如刘老师所言,他考上了一所不错的本科院校。

⑶提升教育经验,发展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需要对经验进行总结和交流,提升为理论,指导实践,并留传后世。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关于学科性质的论争

⑴理论教育学和实践教育学,这两种形式的教育学是建立在对“教育”“这一研究对象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之间的区分上的”,即以研究对象为区分的依据。

⑵理论教育学研究的是规律,实践教育学研究的则是规则。

2.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⑴教育学是具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

⑵教育学是哲学性、经验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⑶教育学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

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教育学思想的孕育阶段

教育学学科体系没有形成,教育家的经验、思想,对教育的认识及成果散见在有关政治、哲学、文学、伦理、宗教等著作中,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宗教中分化出来。

*这一阶段出现的中外教育家: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朱熹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古罗马的昆体良等

著作有:《论语》、《学记》、《大学》、《师说》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学记》是古代比较集中论述教育与教学的著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一部教育学论著。古罗马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学记》晚约300年,被认为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方法论著作。

《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ianus,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本书大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1415年在瑞士圣〃高尔女修道院藏书楼,被著名的古籍搜集家波尔齐奥〃布拉秋利尼(1330—1459)发现。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⑴教育学的创立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的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专著,为独立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②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提纲》(1835)的出版,这使得教育学理论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⑵根据已有的资料考察,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⑶在教育发展史上,真正把学校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

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一般认为《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②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创始者”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是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

*教育学创立阶段的重要著作: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

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

法国:卢梭(1712~1778)的《爱弥儿》、

爱尔维修(1715~1771)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福录倍尔(1782~1852)的《人的教育》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⑴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1917)被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⑵我国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1931)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奠基作用。

⑶苏联凯洛夫《教育学》(1939)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⑷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杜威及其实用主义教育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动向

⑴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模式与方法呈现多样化。

⑵教育学走向高度的综合与分化,出现了跨学科的交流与边缘学科的发展。

⑶走向教育实践。教育学研究对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的高度关注,使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紧密。

第二节行动与体验教育学

一、致力于行动的教育学

1.行动是人的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方式。教育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实践。教育学的认识要落实于教育行动,也就是说需要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行动是教育学的目的。

2.行动的哲学观:行动教育学的思想源于哲学的知行统一观。

3.行动的认识论:教育学理论来自于教育的行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的知识经验来源

于实践,并在行动中形成和创新。

4.行动的目的观:行动的目的是达到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的提升。

5.行动的指向性:教育话语中的行动就是指向教育理念的落实、教育行为的规范、教育结果

的实现。

二、致力于体验的教育学

1.体验的含义

⑴“体验”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还指亲身经历的经验。

⑵教育学的体验是指伴随着教育行动过程的发生而获得的情感和经验。体验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和教育现象的认知活动和认识过程,教育体验既是一种认知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手段。

2.体验的特征

⑴教育学体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体验行为的过去性、亲历性、情感性和丰富性。

⑵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个获得认识与情感的过程,解释和发现教育意义的过程,是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体验应成为教育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点。

3.体验的形式

⑴回忆体验:用讲自己的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老师;

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一堂课等。

⑵活动体验:体验是通过活动进行的,也是一个活动过程。例如教学中对某些教育现象与问

题的认识,在进行资料的充分准备后,展开对抗辩论赛等。

⑶情境体验:情境体验的重要因素是情和境,这是环境氛围与情感的统一。如在情境中受感

动,在感动中动情。就可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爱暖其心。

三、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的关系

1.行动与体验是相互联系的,常常是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行动。(说一说:如:灾区或奥运会志愿者的行动与体验、家教的行动与体验)

2.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在互动中相互提升。(比如:听课、实习……)

四、行动与体验教育学的特征

1.行动对象的实践性与行为的探究性

2.内容的生活性与环境的情境性

3.经验的独特性与个体的反思性

4.活动的过程性与效果的生成性

五、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的价值追求

1.走进教育生活,直面教育问题

2.构筑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桥梁

3.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

4.造就有意义的教育过程与结果

六、具体教学问题

1.教法设计:教师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学生自学与讨论;课前5分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观看教学录象

2.学习要求与方法: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适当笔记;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出勤、讨论发言、作业、课前5分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期末考试

第二章教育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概念的演变

1.中文意指“教化”与“外烁”

⑴在中文里,“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⑵《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⑶中国古代社会所论及的“教育”多指“教诲”、“教化”、“教授”等意思。意指:由外

施加的影响,或“外烁”性活动,是从外部向人的内心灌输人原本所没有的品质。

2.西文意指“引发”与“内发”

在西文里,“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意指“引出”、“引发”、“使显现”、“使发挥”。它更多地是强调“内发”,即:把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品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使其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3.各国学者由于观点和视角不同,有多种不同定义。

⑴夸美纽斯:“教育是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⑵裴斯泰洛齐:“教育就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⑶赫尔巴特:“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来包括”;

⑷斯宾塞:“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⑸涂尔干:“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⑹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⑺加里宁:“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

以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⑻布列钦卡:“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教育进行了定义

⑴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5.教育定义的方式

*美国分析哲学家谢弗勒把教育定义为三种: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⑴规定性定义

①含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如使

用者自己为教育所下的定义,并一直在自己创制的定义下使用这一概念。

②《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③夸美纽斯: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④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⑤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⑵描述性定义

①含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如对实际中的

教育是什么作出的回答,是对教育事实的描述。

②从广义的角度对教育事实的描述: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

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③从中观层面对教育事实的描述: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④从狭义的角度对教育事实的描述: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主要指学校教育。

⑶纲领性定义

①含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如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表述,反映人们

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②从广义上说,凡是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③从狭义上说,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才是教育。

④其特点为:A.教育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教师;

B.教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目的选择并且是系统而稳定的;

C.教育手段是易于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

二、教育的基本内涵

1.“教育”的日常用法

*?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之所以堕落到今大,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2.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教育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⑴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⑵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因为不论是方法的还是制度的,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过程。

3.“教育”的定义(教材)

⑴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具有教

育作用。

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

的活动。

⑶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4.狭义的教育亦称“共同教育”。其特点是: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教育内容

5.能够称之为“教育”的活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

⑴它必须根据社会一定的要求,能给受教育者以积极的、健康的影响。“教唆”无论是否在学校中进行,都不能称之为教育。

*老小偷教小小偷偷东西是不是教育呢?

⑵它必须是有效的,能使受教育者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但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2.受教育者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受教育者主要是指学生,但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各种有关的学习者。

*学习者

⑴为什么用?学习者?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

⑵学习者的特征:

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

③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④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⑤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3.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它是教育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4.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第二节教育本质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假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观,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利托尔诺(法):母鸡带小鸡,母熊教幼熊,母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评价: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恩格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评价: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5.生活需要起源说

⑴代表人物:杨贤江

⑵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

的整体需要过程中才产生了教育活动。

⑶评价:需要是事物产生的前提和动力,前提和动力不等于事物的起源。该学说的局限性在

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6.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

评价: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关于教育的本质论争

1.上层建筑说与生产力说

⑴上层建筑说:教育是通过培养人而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

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历

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⑵生产力说: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进行着精神生产,而且也进行着劳动力再生产。教育是生产

力,教育能生产劳动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

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是生产性。

2.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

⑴双重属性说: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

力,也不能完全归之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

⑵多重属性说:不能单单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方面考察教育。他们不反对教育已经具有的

双重属性,但是认为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

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多种属性的融合。

3.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

⑴社会实践活动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⑵特殊范畴说: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归为生产力、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

的某一方面,而只能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特殊的范畴来加以研究。4.相对说

要揭示教育的本质不但要从教育与社会诸要素的关系中去寻找,更重要的是要从动态的角度,把教育本质的变化同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将之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认识,而不是将之作为一个静止的孤立的概念来理解。

三、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认识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动物的生存行为与人类的行为有着本质区别:⑴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哺乳是一种本能需要,这种本能源于先天(遗传)固有的无条件反射联结,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是动物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手段。⑵动物没有语言和意识,不能把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授,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概括类化,使之成为同类共享的财富。⑶动物中所谓的“教育”(如一定要称之为教育的话)主要是为了解决动物个体在自然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问题。

*【案例】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夫妇,从1966年起,对一只1岁左右的叫华休的黑猩猩做实验。连续实验5年后,于1971年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他们用北美聋哑人用的手势语言对它进行讲授。华休5岁时能掌握130种手势,7岁时能掌握160种手势,并能把不同词性的手势词汇搭配成对。但无论如何,华休的手势语言在复杂性和灵活性方面都无法与聋哑人相提并论,远远赶不上聋哑人。此前,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海斯夫妇用6

年半的时间教黑猩猩维基说话,发现它至多只能发出诸如?ma ma?、?pa pa?、?cup?等几个音,且发音不准,还常用错地方。但这已是当时黑猩猩发出人类语音最高成就。在马戏团我们见到海豹敲打乐器,大象用脚抽取数字牌;心理学家训练的蚯蚓能在实验室的迷宫中拉到食物;蜜蜂能在花蜜的存放地留下标记;跳蚤表演的拉动微型马车的节目曾风靡一时。2.教育是有意识影响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授)

当然,教育存在好的和坏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进步的和落后的、革命的与反动的双重局面,我们所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应该是好的、积极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教育。但不可否认,凡是一种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都得承认是教育。

3.教育是有意识传授社会经验的活动过程

⑴教育正是通过有意识地传授社会文化与经验的过程,使人得以发展和日臻完善的。

⑵人类的教育方式与动物的遗传方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①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

②教育加速个体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③教育过程导致教育的生理基础——身体和大脑有了较快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又为高效率的受教育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第三节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

1.古代教育的发展阶段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融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无文字、无书籍和专门教师;

面向全体儿童,只有学习内容的差异;

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原始而简单,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发展缓慢的。

⑵奴隶社会的教育

特点:有了文字,产生了学校;教育内容逐渐丰富;

教育经验的积累,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

⑶封建社会的教育

特点:学校类型增多,教育体制趋于完备;教育功能的扩展;

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浓厚的宗教性和道统性;

教育的专制性与刻板性;

*我国古代的?六学、二馆?的等级制

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似大学属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二馆?:皇亲国戚和宰相功臣子弟。学额50人。国子学: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太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孙(500人)和庶民中的优异之人(800人)。学额1300人。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及庶人。学额各50人。

⑷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特点:重视拉丁语教育,通过拉丁语传播人文思想。

增加了新的实科教育内容,并促使教育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2.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等级性;工具性;专制性;教育与劳动生产相脱离。

二、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2.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⑴废除封建等级制,扩大教育对象

⑵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

⑶教学组织的日趋完善与教学方法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与学制

1.制度的涵义

⑴英语中,表示制度的词有两个:一个是“system”,另一个是“institution”。 system有“系统”、“体系”、“制度”、“体制”等含义。Institution有“建立”、“制定”、“设立”、“制度”、“惯例”、“风俗”以及“公共机构”等含义。

⑵汉语中,“制度”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⑶综合而言,“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2.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⑴广义的教育制度含义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育制度作了两种解释:一是“指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

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二是“指各种教育机构系统”。

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③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

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④在教育学中,教育制度这个题目通常只论述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

⑵狭义的教育制度含义

①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作为规则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②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的主体。

3.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⑴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中国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

②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是中国首次制定的近代学制,但这个学制未及实施。

③1903年的“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施行的学制,它标志着封建传统学校的结束。

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清末“癸卯学制”进行了较大的变革,颁布了“壬子癸卯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⑤1922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提出了新的学制改革方案,颁布了“新学制”,此学制被称为“壬戌学制”。也称“六三三学制”。

⑵我国当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1951年的新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②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办学要实行六个并举。

③1964年,中央学制问题研究小组草拟了《学制改革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稿)》,规定了我国新学制。

④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口号,我国学制受到空前破坏。

⑤1976年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制系统逐步得到改善。

⑥我国现行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确认。

4.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

⑴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教育制度。

⑵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其中五四制和六三制是两种较突出的制度类型。

⑶我国实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⑷我国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⑸我国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⑹我国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当代学制发展趋势

⑴学制改革的国际趋势:①重视学前教育,注意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

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和。

④发展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⑵我国学制改革的重点:①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③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④继续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

6.义务教育制度

⑴义务教育界说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宣布在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⑵义务教育的特征

①强迫性:义务教育的英文名称“compulsory education”或“obligatory education”,

本义有必须的或强迫性教育的含义。义务教育法除规定就学义务之外,还规定对不

履行义务的罚规。

②普遍性:即权利性。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普通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

有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

③免费性:免除学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保障,没有免费的强制是缺乏充足理由的强

制,强制无力;没有免费的教育就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也就难以普及到每一

个儿童。

⑶我国义务教育的内容

①入学条件: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入学年龄为6周岁,特殊情况可推

迟到7岁入学

②学制:分初等和中等两个阶段,目前多种学制并存。

③实施步骤:第一是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是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④领导管理体制: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⑤师资:要求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小学教师应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

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教师应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⑥办学物质条件:筹措经费渠道有多种。

⑷新《义务教育法》2006年9月1日施行

核心和灵魂: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新《义务教育法》从20年前的18条到今天的63条,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水平、立法技术和立法质量质的飞跃。

从教育法制建设角度讲,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也是中国教育法制建设一个新的、重要的标志。新《义务教育法》总结了《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义务教育法》作了一次全面的、重大的修改。

⑸新《义务教育法》的九大突破

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新的《义务教育法》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增强了《义务教育法》执法的可操作性。

⑹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一些违反行为主要有以下六种:

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学校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残疾适龄儿童随班就读的;如果学校违反《义务教育法》,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违反《义务教育法》开除学生的;如果学校选用了未经审核的教科书的。

四、现当代教育

1.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⑵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发展

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的结合

⑷成人教育迅速发展

3.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信息化

第四节教育目的

*【案例】孩子需要这样的第一吗?

案例中老教师敬业精神强,对学生负责,每日辛辛苦苦,但她的作为符合教育目的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吗?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界定

⑴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

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⑵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

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换言之,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⑶预设教育目的与生成教育目的

①预设(前置)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就制定好的目的,称之为前置的教育目的。

②生成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根据自身的实际以及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原

有教育目的作出的修正、调整,或者重新厘定新的教育目的,称之为生成

的教育目的。

⑷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①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

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②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

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③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A.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

B.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是教育

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

C.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⑸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2.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⑴教育目的的横向结构(教育目的的内容)

①所谓教育目的的横向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②一是对教育所形成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的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及其结构。反映个人发展的需要。

③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总目的:?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对人的发展的身心素质的规定,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人发展的社会方向(价值)的规定。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有人提出单列“心育”概念;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综合体现,可以不必单独列为一育,相应地主张用“心育”代替“劳动技术教育”。

⑵教育目的的纵向结构

①第一层次

国家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要求,是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总目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了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总目的:?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第二层次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即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③第三层次

具体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的专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

④第四层次

教育过程中的发展目标。即课程的或教学的目标(简称教学目标)——具体的教育教学要求,也就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A.课程目标: 具体规定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效果预期。

B.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学期等等)的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⑴社会主义方向性

⑵培养劳动者

⑶全面发展与个性化

⑷适当满足个人自身完善的需求

⑸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⑴含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

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就个人的发展来说,有的人强调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强调智能的培养,有的人强调知识的完善,有的人强调美感的陶冶、有的强调智、德、体和谐发展;就社会需要来说,有的人注意政治效益,有人注意经济效益,有人注意文化效益,有的从长计议,有的急功近利;就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来说,有的人认为教育目的应从促进个性发展出发,有的认为应从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等等。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

⑵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①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A.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

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B.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

所在。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C.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

a.古希腊的人本位价值取向: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主张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

个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

养独立个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c.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把培养具有

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

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因为现存的一切制度、习俗都违背了自然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

本性和个性;他反对教育把儿童训练成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秩序的

?公民?,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

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评价:

a.合理之处:强调个人价值,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b.缺陷:没有把个人看着具体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从人的抽象的

本性去解释人的发展,这是片面的。

②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A.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

构教育活动。

B.特点: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C.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评价:

a.合理之处:强调社会价值,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这确有道理。

b.不足: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

*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A.基本观点:教育目的的确定应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辩证统一起来,既依据社会需要,

也依据个人身心发展需要,使教育目的既体现社会目的,也体现个人目的。

B.评价:正确处理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②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A.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人自身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为出发点,

以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为中心的一种关于教育目的的人本主义主张。

B.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

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的关于教育目的功利主义主张。C.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它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既是科学主义的,又是人文主义的,它

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为目的。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说是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二、教育目的的厘定

1.教育目的厘定的主要依据

⑴社会需求:教育目的的制定受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制约,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制约。

⑵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目的的确定如果不考虑个

体身心发展规律,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促进

学生发展。

⑶具体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制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指个人和社会全体成员以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2.教育目的的预设

教育目的即人们从事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目标。它是在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及规格的总体设想与规划。

3.教育目的的生成

杜威是最早否定教育目的预设的先驱。他反对在教育过程之外预设好目的,提出教育目的应该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的教育过程。

最完全、最彻底的否定预设教育目的是持后现代教育观的学者。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者看来,人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到处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人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当作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

他们极力倡导建立一种基于人的生活教育过程的、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生成性的教育目的观。

*做聪明的?设计师?

有位建筑设计师在空旷且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域,设计了一住宅楼群。工程竣工后,有人欲按自己的设想,指使?这里铺个主人行道,那里分个支人行道?,都被建筑师拒绝了。他让园林工人将大楼之间的空地全部种了草。夏天过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出的优雅自然的小道。这些?道?,走的人多就宽些,走的人少就窄些。秋天,这位建筑师便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末有过的优美设计,它既和谐自然,又满足了行人的需要,来此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

年幼的小孩子,就如同这新建的楼群,人行道怎么铺,长大具体干什么?最佳方法还是由实践来决定。实践是?自然?的过程,顺其自然,亦即完美。有些人家孩子才几岁,大人就逼着:今天学钢琴,明天练画画?,为其早早设计起钢琴家、画家的蓝图来。但常常因孩子过小、志向未定,难以如愿。即使极个别被?强行入轨?,那也很难达到?优美、和谐?的境地。

当然,?顺其自然?,并不是?任其自流?。?自然?含有自由发展之意,孩子自发地向某一方面发展了,大人又何必要去干预?而?自流?有可能像四溢的洪水,则必须?筑堤?管理。当孩子的?自然发展,方向基本明确、且有可能取得成功时,大人们及时适当地做些引导工作,帮助‘‘理顺?、‘‘服务?,这也是自然题中应有之义。

(《厦门晚报》1999年3月9日)

*耐人寻味的?第10名现象?

1999年10月29日的《北京晚报》援引了《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根据所作的一份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第10名现象?。

周武老师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现,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居前三名的固然是?尖子?,但第10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10名现象?。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和家长往往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来给孩子排队,搞得他们压力很大,也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束缚了智力的发展。倒是一些学得轻松、活泼的孩子,在打好基础、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潜力、个性与兴趣,这样成才的几率就很高了。

《北京晚报》就此报道所写的?编后?说:周武老师所说的?第10名现象?,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到底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孩子、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第五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

⑵政治制约着教育制度

*中央集权式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式的教育制度;地方分权式的政治制度——地方分权式的教育制度

⑶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①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

*?专家政治?更好地说明了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②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公民

*政治社会化:指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和政治习惯,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政治积极性的过

程。

*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三种形式:设立学生必修的政治教育课

将社会政治意识贯穿于教学内容与环节中

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政治活动

⑵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

通过教育向人民传播政治意识形态,以培养共同的信仰、政治观念或民族意识。

⑶教育可以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列宁:?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认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⑴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为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物资设备)、财力(教育投资)

⑵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教育人口数量、年限、教育经费支付、教育体系与结构等

⑶经济制约教育发展的结构与内容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⑴学校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可能的劳动力→教育→现实的劳动力。使人与科学知识、生产技能相结合的是教育。教育和训练通过这一结合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来影响经济的增长。

⑵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继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知识

⑶教育促进了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更新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广义文化,比较普遍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普遍地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如社会的思想、科技、艺术、文学、宗教等。

文化的四种存在形态:物质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行为形态

⑴文化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部分,被选择、加工后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对教育产生较政治、经济更为直接的影响作用。(文化是教育的内容)

⑵文化不仅能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文化还能以“背景”的姿态,而不是以“要素”的身份作用于学校教育。

2.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普及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这一社会现象,既受到社会的制约,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的对立性。

2.首先,教育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

3.其次,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4.最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学生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1.发展:在词源上指“展开”、“实现”,是表示事物按照预先具有的内在规则不断形成的

过程。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

2.三层

⑴身体:①机体正常发育;

②体质增强

⑵心理:①认识能力的发展(感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也包括与之相关的知

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

②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表现为需要、兴趣、情感、性格等的发展。)

⑶社会:主要是人的社会认知、适应、交往、沟通、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3.三者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⑴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发展状况制约着心理层面的发展;

⑵身体层面的发展,要受到认识、意志和情感等心理过程与状态的影响;

⑶人的社会层面实际上是人的身体与心理层面发展状况的整体表现,同时人的社会层面的发展状况综合地制约着人的活动,影响着人的身体与心理层面的发展。

*行善还需提高警惕

(https://www.doczj.com/doc/9a11397360.html,/news/news/shownews.asp?NewsID=149856)17日晚上,新生小燕到校门口买东西,两个穿着时髦的女子过来搭讪,一个卷发,一个直发,都是 20出头。她们自称来自北京,到桂林旅游,银联卡取不出钱,请小燕帮忙。

小燕也老实,说自己也是刚到桂林,不懂。

然后,两女子就求小燕带去取钱。折腾了 20来分钟,也取不出钱,她俩还说家里做一笔生意最低挣几十万,剪个头都花 3000多……

这两女子摆出一副可怜相,要借用小燕的银行卡,还当面打电话让亲人汇5万到卡上。见小燕半信半疑,她俩又拿出身份证给小燕看。之后又信誓旦旦地保证:你卡里不就 5000多嘛,马上卡里就会多五六万了,会如数退还的。

心善的小燕把卡交出后,又等了半小时,一查账,还是 5000多。两女子就讲,可能银行下班了,明早才能到账。两女子假惺惺地说,她们订了一个总统套房,8000多一晚,没钱咋办?

开始小燕也怀疑过,但转念一想: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怀疑人家,有点不厚道。就这样,小燕把卡和密码交出,让两女子先付房钱。临走前,两女子还说:我们都是女人,女人都爱面子,这个事你千万别讲啵!小燕同意了。

其实当晚小燕一夜不合眼,早起后,别人都说她被骗了。她不信,让老爸查卡,发现 5300元已分 3次被取走。后来,两女子的电话再也没打通。报案一查,对方的身份证是假的。

小燕特伤心,因为自己是个苦命的孩子。她家远在云南一个偏远的乡镇,家里有多病的爷爷,有读小学的弟弟,不容易呀!小燕被骗后,老爸才告诉她:钱都是借的。正是因为家穷,才让小燕到校后贷款读书,这 5000多元是她 4年的生活费……

案例中,学生发展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二、人的发展的典型特征

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⑴身体方面:从上→到下;中间→四肢;骨骼→肌肉;动作:大而粗→小而精细

⑵心理方面:机械记忆→意义记忆;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思维: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自我意识:怀疑自我→坚信自己

⑶社会性认知方面: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

⑷教育意义:教育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和“量力性原则”原则,反对“拔苗助长”。

2.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⑴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⑵教育意义

①为班级授课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要求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

③还要求做好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

3.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⑴身心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具有不平衡性。

⑵身心不同方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

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成熟的水平。

⑶教育意义:要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

*味觉发育;语言发育;牙齿生长;情感发育;视觉发育;动作发育;思维发育;品德发育——"先入为主"

*关键期:就是人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者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

4.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⑴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语言与记忆);

⑵表现在身心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

⑶教育意义:教育要适应这条规律,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5.人的发展具有互补性:只要生命存在,人发展的可能性就存在。

三、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生物性因素: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营养

社会性因素:生活环境;社会文化

人的社会活动状况

1.生物性因素

⑴内容:①遗传因素(遗传素质):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②营养

⑵作用

①生物性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通过遗传机制,人获得了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通过营养,使遗传因素得以生存,保持其生命力。

②生物性因素的差异,在更基础的层面上影响着人的发展的可能的方向。

⑶遗传决定论

①基本观点: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先天遗传因素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的过程,与环境和教育无关。

②代表人物:高尔登

③主要问题:生物性因素主要是一种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而不是发展的现实决定性。遗传决

定论片面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生活环境

⑴内容:自然环境: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自发的人际关系和有组织的人际关系)

⑵作用:①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制约与促进发展),影响人的身体、心理、行为方式的发展。

②社会环境提供了人的发展的需要性,实现对遗传因素中包含的发展可能性的选择。

⑶环境决定论

①基本观点: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环境影响的被动结果。

②代表人物:华生

③主要问题:生活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性与被动性。环境决定论片面地强调

了生活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华生

3.社会文化

⑴文化的词源

①中国古代:“文化”即文治教化,与“武功”(武力)相对而言。

②西方: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其基本含义:

A.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某种“改良”、“优化”(“驯化”)和有目的地培植的活动。这是人进行的活动,而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强调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东西,而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B.对人的“教育”、“训练”和“培养”,使人摆脱野蛮、粗俗和愚昧,成为有教养、文雅、聪明的人。

⑵文化的含义

①广义: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人类对生活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②狭义: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精神文化)

⑶文化的作用:①人创造了文化,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②教育是社会文化中具有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性的影响。

③一方面,教育自身是文化的一个内容,教育活动就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

教育对于文化具有能动性,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继承、改造、创新等影响,

从而最终能够形成一个优化了的文化体。

*思考: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呢?需要哪些条件?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条件:学校教育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教育发展规模、层次和水平要符合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要形成合力。

⑷教育万能论

①基本观点:教育可以对人进行任意引导、任意塑造,教育可以改变整个社会。

②主要问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教育万能论片面的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

4.人的社会活动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人的发展的理论

1.儒家的人的发展理论

⑴人的发展目标目标系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儒家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的基础目标,?平天下?是儒家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的最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学任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

教育学考试笔记

教育学考试笔记

————————————————————————————————作者:————————————————————————————————日期:

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摘抄: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 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 方法。(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 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