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

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内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

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智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优势获得信心、明确发展方向,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第四,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并使其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对相关教学教材的接触和运用中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第五,注意培养那些优势智力领域不属于传统学校教育重点学科的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再以差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教师应该欣赏、鼓励他们在优势智力领域的表现,使他们也体验到成就感,并由此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成才。

第六,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的热情等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以提高弱势智力的水平。

3. 教师职业的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教育的任务、教育的影响都体现出教师职业的复杂性

(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学生有“向师性”,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有明显的示范性。

(三)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即因材施教上。其次,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上。

(四)教师职业的长期性、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教师职业不仅具有周期性,还具有长效性,教师付出的劳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宝贵财富。

4.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赞赏,才会精神愉快,并产生自信心,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并且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等。

5. 培养正确的舆论,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

①培养正确的舆论:首先,要进行正面教育,提高认识。班主任要通过班集体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第二,表扬先进,树立榜样。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

②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稳定的风气,它反映着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首先,抓好开端,优良的班风不会一跃而就,而要从某一方面开始,逐渐发展。第二,持之以恒。第三,大造舆论。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分析书面教材、观察、调查研究、建立档案

6. 班主任在完成所教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4.形成优良的学风。

三.论述题

1. 创新素质(不会直接考,题中会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

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新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

价值观、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整个创新素质系统起动力与导向作用。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统一,既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所谓创新能力指人能够创造既是首创、又有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在创新能力中,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起重要作用。

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激发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激情,坚定创新意志。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武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向这五个方面努力。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④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创新的动力,没有对新事物的满腔热情,就无所谓创新。⑤培养学生的敢于创新的个性。包括勇敢、坚强、幽默感、自主性、独立性、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敢于冒尖等人格特征。6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作用、条件)P128看书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环境。

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状况

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自身的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独特性、主体性、完整性,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 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四个方面。

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坚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本领。教师的能力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能力,它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关键能力,也是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能力,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力、高超的教学实施能力、灵活的教学辅导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采集资料的能力、科研写作的能力。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规范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客观的教育活动对于教师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劳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他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而且取决于他的道德面貌。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等方面。

教师的身心素养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要的生理基础,表现在教师对繁重的教学、紧张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要反应敏捷、体格强壮、对疾病的抵抗力强、耳聪目明、声音洪亮。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实际状况,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

向积极方向发展。

4.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以知识为基础,进行记忆、思考等认识活动,发展记忆力、思维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一定的认知能力,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方面: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都有片面性,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人为地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填空题

1.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

规律的科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人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 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相结合、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现代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的国际化。

4.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培养劳动者和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7. 教师的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科研学术活动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待遇权、参与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

8.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教育、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是身心发展的关键)

9.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性、依赖性、间接性、基础性。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0. 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11.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

12.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教学工作的有序步骤,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

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

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4. 课的分类,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可分为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的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的课(技能课)、检查知识的课(检查课)。

1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教态自如、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16. 依据评价的不同标准,可将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五.判断、选择

1.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独立:夸美纽斯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强调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2.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

3.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不用背):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4.教育的社会意义:

A.文化意义:传递和保存文化、选择和整理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

B.政治意义: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以及各种政治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为政府制度服务。

C.经济意义: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教育通过再生产和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6.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

7.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P32):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8.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9.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

10.学校教育制度(选择题):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1.区别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虽经公布却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2.学生的人身权(判断题P73,懂得区别身体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13.人的身心发展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根据例子判断是什么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4.班主任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也是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15.活动中心课程论(理解P181,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1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不用背,看一看)

17.课时计划(P211):通常是指教师为某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

18.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性知识奠定基础。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问,使其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教师用直观性语言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描述,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获得感性认识。

19.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我国的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对血神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

(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智力优势等,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注意培养学生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组织各种校外,课外小组活动,开设选修课等,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的特长获得充分的发挥。

20.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四种方式(P225进行区别)

21.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版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教育学》考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学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期望和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4、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首先课程方案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普通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它是对课程设置做出规定。最后,它还要对学年编制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6、教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它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双边性。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8、德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和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教育。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9、美育: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领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和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简言之,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10、教师:教师强调“有意识”地利用影响改变对方的身心,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11、教师标准: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学习要求:引领与导向,依据与标准,规划和发展。 二、各种题

(完整版)大学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1.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数学教育数学理论,是数学论,课程论和学习论的综合。 3.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4.教学目标:一级目标:教育方针。(制订者——国家)二级目标: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三级目标:教学目标。课堂目标 5.教案 详案格式:1.课题。2.教学目标。 3.学情分析。 4.教材分析。 5.课型。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2)判定定理;(3)运用定理,问题研究;(4)总结[板书设计][课后记] 简案格式:1.课题。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6.数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7.弗雷登塔尔的教学原则:1.“数学现实”原则。2.“数学化”原则。3.“再创造”原则。4.“严谨性”原则 波利亚解题表:1.理解题目—必要前提。2.拟定计划—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3.实现计划—逻辑配置。4.回顾—有远见做法 皮亚杰: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1.同化:指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事件过程 2.顺应:当旧有方式探究世界不能奏效时,儿童会根据新消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这个过程叫顺应。 3.平衡作用:指产生顺应情况下的不平衡状态。 4.理论主张:发展先于学习。 5.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关系:儿童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发展。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 2.学习观。 3.教学观。(创建一个良好,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及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4.师生观。(教师使命:学生自主学习一个最有利,有力的 “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特别是学生 放任自流学习时,起最大的限制 和控制作用。学生使命:自主学 习,借助帮助,利用学习资料加 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对话。构 建自己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5. 学习环境。6.评价观 双基:含义:(1)数学基本知识 (2)数学基本技能 8.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和 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 的基本框架结构。 类型:1.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探究式教 学模式(流程:1.教师创设问题 情景2.观察猜想3.推理论证4.验 证应用 5.总结反思)。3.启发式。 4.合作学习。 5.自主探究。 6.尝试 指导。 9.教学概念:(1)意义:反映数 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 数学概念。概念的组成:概念的 名称,定义,符号,例子,属性。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 内涵亦称内包,指概念所反映的 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概 念的外延亦称外包,指概念所反 映对象的总和。 10.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思想理 性认识。(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 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 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 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11.数学教学原则:1.严谨性与量 力性相结合的原则。2.具体与抽象 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12.课程实施原则:1.全面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 前瞻性原则。 13.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 的教学活动方式。应用于上课之 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 新段落的教学之中。 类型:直接,旧知识,悬念,事 例,趣味,实验,创设情境 目的:1.引起学生注意。2.激发 学习兴趣。3.唤起学生思考。4. 明确学习目的。5.强化师生关系。 功能:1.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 关注,进入学习准备状态;2.激 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3. 明确学习目的,传达教学意图; 4.承上启下,建立新旧知识间联 系;5.创设意境,激发情志; 原则:1.针对性原则。2.启发性 原则。3. 趣味性原则。4.直观性 原则。5.适度性原则。 注意:1.导入方法的选择要有针 对性。2. 导入方法的选择要具有 多样性。3.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2]讲解技能:讲解技能中的一类 教学行为,在行为方式上的特点 是“以语言讲述为主”的方式;在 教学功能上的特点是:传授知识 和方法、启发思维、表达思想感 情”。 目的: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2. 启发思维,培养能力。3.提高思想 认识,培养数学学习情感因素。 原则:1.科学性原则。2.启发性原 则。3.计划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3]演示技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 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 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材 料,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 数学问题,传递数学教学信息的 教学行为方式。 注意:1.演示的媒体要恰当。2. 演示的媒体要使用。3.演示的时机 要恰当。4.演示必须与讲解技能相 结合。 [4]结束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 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 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 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 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 进行及时地巩固、概括、运用, 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 识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 认识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 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类型:提纲挈领,娱乐激趣,图 表对比,悬念引申,质疑讨论, 练习巩固,学生汇报 注意:1.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语言精炼,紧扣中心。 3.内外沟 通,立疑开拓。 14.体态语言:(1)在课堂调控上 1.精神抖擞带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维护课 堂秩序,优化课堂教学4.具有活 泼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2)在传授知识上 1.帮助学生理 解数量关系2.协助学生分析有利 于理解3.敏捷迅速的信息反馈— —手势答案4.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在师生互动中 1.读懂学生的 眉目语2.读懂学生的表情语3.读 懂学生的手势语4.读懂学生的坐 姿语 15.如何评价一节课:1.教学目的 如何。是否全面、具体、明确。 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2.重点 难点是否突出并处理得当。3.教学 程序上,设计是否合理,思路是 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是否因 材施教,是否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是否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4.教学 方法上,是否灵活多样,符合实 际,是否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 段等。5.是否注意情感教育,即课 堂气氛是否和谐,是否注重学生 学习动机,兴趣,信心等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6.教学基本功是否扎 实。如普通话语言是否规范、生 动形象;教态是否亲切、自然、 大方;板书是否工整、美观、清 楚,是否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等。7.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效率, 学生受益情况等。8.教学特色如何。 即教学的个人特点,教师的教学 风格。 16.课程的改革: 《标准1》的基本理念:1.突出体 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 突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3. 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4. 倡导师生角色观。5.提倡主体多元 化和形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6.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 学中的作用。 《标准2》的基本理念:1.构建共 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 样的课程,适应个性选择。3.倡导 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7.强调 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 学的文化价值。9.注重信息技术与 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 科学的评价体系。 17.数学核心概念: 数感:通俗地说,就是人对于数 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 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灵活 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 用的策略。数感是一种主动地、 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 意识。 符号感:就是人们对各种符号的 理解与感受。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 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里 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18.数学教育评价的定义:全面收 集和处理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 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做出价 值判断,改进教学决策的过程。 要素:1.教师行为。2.学生行为。 3.教学内容。(1,2为核心要素) 主体:学生 19.难度: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 数量指标。P越大,难度越小。 信度:指实测值与真实值相差的 程度,是一种反映试题的稳定性、 可靠性的数量指标。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实际水 平的区分程度的数量指标。D越 大,区分度越大。 效度:是一种反映测试能否达到 所欲测试的特征值或功能程度的 数量指标,使其反映测验正确性 的程度。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最新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1、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乌里。 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4、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于1933年出版,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5、文化教育学生死德国的传统与风格。 6、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教育的组成内容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8、班级授课制首兴于16世纪的欧洲。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来自《说文解字》。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11、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2、古代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早出现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学校。 14、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 1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18、科学间接对教育产生作用。 19、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 20、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提出的。 21、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科教兴国战略。 22、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功能。 23、必须把教育理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四大。 24、教育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 25、我国古代社会设定学校教育目的为明人伦,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有影响。 2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27、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8、“学校消亡论”的提出者是伊里奇。 29、机体成熟有赖于教育。 30、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归为社会和生物。 31、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向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3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的是圣西门。 3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教育目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 34、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3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6、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既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37、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8、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古代学校的出现。 39、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在英国,1963 2. 3. 4.高等教育学:((2(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 殊教育活动。 5. 6.(记忆:大学的3大职能——教学、 7. 8. 4。 9. 10.)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 ——非好即坏)(4 11. 12.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 14. 15. 16.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3原则:(1(2(3 18.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19. 20.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 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章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 1.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 堂。 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3.)学园”,后来Academy成为“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4.10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