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泻下法与大黄的临床应用体会

泻下法与大黄的临床应用体会



摘 要 本文论述泻下法及大黄的药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实践泻下法是祖国医学八法中的下法,临床多以此法治疗大便不通,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蓄水、寒积等实证,在临床实践中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热痢初起,以及某些高热不退,神昏秥语,惊厥而有腑实证者,效如桴鼓。大黄是泻下剂中的要药,其性味苦寒,能荡涤肠胃实热、积滞、虫积等推陈致新,调中化食,安和五脏,通过不同的配伍对一些急慢性肠胃病症,急慢性肝胆病症,尿毒症等,即能祛邪安内,又能扶正补虚,预防疾病,双相调节,体会颇深。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关键词 泻下法,大黄、将军、邪去则正安
泻下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属于祖国医学八法中的下法。泻下法具有通大便,荡积滞,泻实热,攻逐水饮,寒积、虫积、淤血等作用,以治疗里实证,实邪内闭,阴阳气血失调。临床多用此法治疗大便不通,胃肠积滞,腹满腹痛,实热内结,高热不退,神昏詀语,蓄水小便不利等证,总之,泻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而攻逐在里的病邪,邪去则正安,这就是泻下法治疗疾病的道理所在。 大黄是泻下剂中最常见的要药。其性味苦寒无毒,又名将军、锦纹、川军。《药品化义》 “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 为将军。”大黄归脾、胃、大肠、肝、心经,专攻肠胃积滞,心腹胀满,胸胃积热,积聚痰实,瘀热成痈,清热去湿治黄疸,而最常用于泻下,“荡涤肠胃,推陈致新,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大黄生用泻下力猛,制熟以酒,性味具减,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大黄有多种用法。可单味用,如生大黄开水泡服,大黄粉冲服,大黄注射液静脉滴注等。最常用的是配伍在复方中煎服,还可以煎汁保留灌肠。 目前,泻下法在临床上多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子宫附件炎,盆腔炎等具有便秘,苔黄,脉实有力者。以及某些热性病证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而有腑实证者。但是应注意的是泻下剂除润下剂较缓和外、温下、寒下、逐水各剂均较峻烈。故妇女产后正气亏虚及孕妇忌用 表症不解,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虚弱及失血者慎用。必要时采用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之法。 论文代写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我们体会到泻下法在某些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可忽

视的治疗方法。大黄则是泻下剂中必不可少的要药,并具有多种功能。如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中风患者发病后,气血逆乱,在急性期多有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的表现,如不及时通腑泻浊,浊邪内停,必会增火势,助风威,使气血更加逆乱,脏腑功能进一步失调而病情加重。使用含有大黄的通腑方药后,大便通畅,浊邪排出,多见患者神志转清,病情明显好转。说明泻下法是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治疗中风病过程中,应注意和重视腑实有无及下法的运用。 大黄在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已被历代医家所供认,如临床中习张仲景大承气汤用治阳明腑实,高烧不退神昏谵语,腑满便积者,急下邪热,以保津液,方使病人转危为安的实属不少,此外治热利初起,肠道湿热积滞不化,用大黄通便,去除湿热积滞。使腑气通畅,气血调和则泻痢自止更是常见,用于热毒疮疡及烧伤。大黄即可内服,亦可外敷,取其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通便泻热等作用,如双解贵金丸治背痈初起,便秘脉实者,以大黄配白芷内服 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痛,以大黄配芒硝、丹皮、桃仁、苡仁等煎服,治疗烧伤、烫伤,用大黄粉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涂或干粉外敷。都取得了理想疗效。 作文 zuowen 大黄在肝炎病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能清热解毒,以清无形之邪热,清腑泄浊,以除有形之积滞。并能祛湿退黄,凉血止血,化瘀消癥,以达祛邪安正之功。可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大黄还具有较强的通腑泻浊,促进尿素氮和肌酐清除的作用,可用治肾炎等肾功能不全,这符合祖国医学“去菀陈莝 ”之法。 近年来,许多资料表明,大黄还有补虚,健脾胃、清除氧自由基、抗衰老、延年益寿之功。我们通过临床应用也体会到大黄具攻补的双向作用。小量大黄以补为主,大量则以攻为主。对久病,特别是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长期小量服用大黄,不但不出现腹泻,而且可起到健脾消滞,恢复胃肠正常功能,使胃纳增加,体力恢复等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年人适当服用大黄,能够保持大便通畅,以通为补,从而延年益寿。 除上述所提及的病例外,在很多急慢性炎症的治疗方剂中加入大黄都能提高疗效。如慢性盆腔炎附件炎,配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药,炎症消除较快。在泻下的复方煎剂中大黄宜后下,另外服含有大黄的方剂后,患者尿液可呈深黄色,停用大黄数日后尿色可恢复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