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朱艳)

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朱艳)

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朱艳)
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朱艳)

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朱艳212014085234004)

摘要:进入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呈现出八个新的阶段性特征。目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变。因此对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共存的阶段性特征要有清醒的认识[1]。

关键词:阶段性特征发展中国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发达的经济状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化。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一把钥匙。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却比不上发达国家。目前我们国家许多产业里,低附加值产业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比如信息化产业,虽然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其核心技术不是我们研发的,因此我们所赚的的大部分利润都进了发达国家的口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这巨大的挑战,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当前我们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现代科学技术还没能全面使用到农

业建设中。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国民的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2]。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长期影响,在社会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与市场经济不相符合的东西,有些地方和部门只是喊着“以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这就让市场经济举步维艰。有些地方和企业依赖简单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只是实现了经济上的增长而没有实现经济上的发展。有些地区通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部分地区的一些人先富起来了,但是这种增长方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很难持续发展下去。因此我们在保证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有危机意识,努力做到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多多借鉴国际上市场经济成功的例子[3]。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30年以来的艰苦奋斗,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从目前来看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并不是全面实现了小康水平。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很多个小康水平。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因此我们的任务还很重。

我国的GDP增长与收入不匹配,人均占有量却很少。我国的GDP 增速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但是工资增长速度却落后于这个幅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均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因此我们的任务真的是任重道远[3]。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据《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了500元以上,农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如何缩小城乡差异,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接下来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开始初见成效,农村发展的前景令人鼓舞。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在农村建设上,甚至还给予相应的补助,但是农业发展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因此,加强农村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结合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民主制度日益完善,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清楚,我们现在的民主与人民群众要求的民主还有很大差距,政府,企业,个体在考虑很多政策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忽视人民的民主权。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公民都是有知情权,发言权的。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辅相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前进的有力推进器。没有经济上的发展,就没有文化上的繁荣同时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力也是非常明显

的。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句话这样说的,体制活,则文化兴;文化兴,则民族强。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很多原因,社会发展并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经济发展了,社会却滞后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协调。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已经达到1.45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今后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22亿左右,将近占总人口数的30%。我国应该加快完善我国老年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的卫生事业也是社会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但是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的2%,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薄弱;二是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三是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四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经济增长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做到让人们能看病,看得起病。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使自己不断的成熟壮大起来。我国加入WTO以后,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快熟悉和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以促进自身的发展。积极利用外资,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在引进先进水平的同时也鼓励本土

拿得出手的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双赢[5]。

参考文献

[1]曹新.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05)

[2]王梦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党建研究,2007(11)

[3]陈跃华.进一步认识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南方论刊,2009(08)

[4]辛鸣.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前线,2005(10)

[5]金锵.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价格与市场,2005(12)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 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 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 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 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 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 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 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 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 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 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 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 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 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 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 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 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 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 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 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目录 一、绪论........................................................................................... - 2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3 - 2、1第一阶段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 4 - 2、2第二阶段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 4 - 2、3第三阶段为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5 - 2、4第四阶段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6 -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 - 7 - 四、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9 -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10 - 六、结束语 .................................................................................... - 12 - 七、参考文献 ................................................................................ - 12 -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整理版]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 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等 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任务。研究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目的在于明确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明确“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提供参考。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选择一套适当标准。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国际上有多种标准。其中,人们常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为便于比较,本报告选择这一标准作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 在大国经济中,地区之间一般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但运用H钱纳里标准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从整体上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地区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条件,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新的世纪,将出现一种以知识增长和知识运用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显然,我国的工业化必须伴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壮大而推进,必须具有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一、如何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在明确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判断标准。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而经济结构又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当考察如下若干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结果的人均GDP水平;第二,要素投入构成及要素质量;第三,产出结构;第四,就业结构;第五,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第六,收入分配结构;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第八,贸易结构,等。这八项指标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发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察上述八项指标。 为了便于国际比较,本报告选定H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作为判定依据。其阶段划分的总量标准为:按1970年美元计算,当人均GDP介于140-28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介于280-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专题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专题号】F10 【复印期号】2011年05期 【原文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期第1~7页 【英文标题】New Physical Features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南京210013 【内容提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投资导向转为创新导向的过渡阶段,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上升阶段,开放 型经济处于向资本输出阶段的过渡时期,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信息化进入中等发达阶段,生态现代化处于初期后阶段, 社会发展进入利益调整期与矛盾凸现期。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world and country situation continue to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and salient features are presented in the stag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are mainly: industrialization is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transition phas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growth, from an investment 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 driven transition phase, and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on rising stage, from opening economy to capital outflow transition phase, urbanization is in the acceleration phase, and information comes into moderately developed stag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an early stage,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into interest adjustment and contradictions protruding period. Only correctly grasping new phased characteristics can we hav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lea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1-0001-07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 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采 取各种有效措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防范与化解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 2002年前后,我国工业化总体进入中期阶段。之前,我国重工业增速持续高于轻工业增速;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 重型化特征更加明显。从产业集中度来看,我国重化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8年已经达到44%。重化工业对资源的过高消 耗,很大程度是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增长方式粗放造成的。但重化工业具有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的空间,也可能保持较持 久的增长状态。重化工业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水平并不一定就比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高,因此要促进重化工业加快从“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向“高投入、中消耗、低污染”转变。提升重化工业的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而带动整个传统产业的 升级。在重化工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坚持先进性原则,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从产业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从1990年代中 期的近6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50%。根据国际流行标准,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开 始下降,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由51∶21∶28调整为10∶48∶42。但是,长期以来产业结构 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即不仅严重依赖第二产业,而且对第一产业依赖程度也过高;第三产业所占 比重偏小、发展滞后,远低于世界三次产业比例的平均水平(3∶28∶69)①。我国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资源环境压力加 重等问题突出,产业结构急需调整。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十一五”初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指标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后 期阶段,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水平,第三产业产 值占GDP比重也没有超过美国工业化初期的水平。② 这种失调现象主要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因此必须加快城市户籍 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不仅仅表现为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存在于三大产业的内部。农业中高科 技农业所占比重较小,工业中战略性新兴工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中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工业中处于 产业链末端的深加工制成品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先进、环节低端”的现象还没有根本转变,工业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产业价 值链的低端;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低度化是抑制产业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十二 五”期间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加快转变的时期。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可能提高10个百 分点,第三产业将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用现代服务业拉动先进制造业是我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重要途径,必须抓早、抓紧、抓实。 二、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资源的高消耗,靠大批廉价劳动力的使用,靠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与积累来 实现的。近几年来,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加快转变,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按照国际流行的标准,科技进步贡献 率30%以下,为粗放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献率30-50%,为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 献率50-70%,为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为高度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 已经达到42%左右,为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处于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重要阶段。科技对农业增长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讲解

“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所出版的《找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先明确提出来的.其概念是:.人类应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生存利益’.实际上这只是哲理性的概念,类似 于中国的成语“功在当代.利在千伙’.也可以说是一种主张,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由于这一概念涉及的倾域、空间和时问十分广阔,所以对其理解也就有不同的角度和涵义.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荃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书中,对可待续发展的定义为:“人类生活在永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容量中,同时又要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二强调既要注意环境容量,又要改善生活质量,让人类世世代代过好H 子.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的目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在"1992-1993年世界资源’一书中则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x基础的经济发展’.这是强调不要以牺性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在不破坏自然和社会的基础条件下,完成经济发展这一最根本的任务.该书还从科学技术方法的角度.提出一些学者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强调节约有效和清沽化的技术,认为这是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联合会(IUBS则共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提倡保持最佳的生态系统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下去.”哲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一定义比较完整,但也还有待完善。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三个原则tl.公平性原则,如当代人与人、代际之间以及在分配有限资源方面的公平性;2.持续性原则甲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保持发展的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因此地球的整体观和人类互相百依存则表现为共同性.这二个原则很重要,但还汉有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与以往的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所在.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要同时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要限制人口增长,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争取地区、国家和代际的公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可以总结为:1.经济必须不断增长,因为它是社会财富和国家实力的体现,这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可持续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摘要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

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 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和农业地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9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感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感在上周的形势政策课上我们听到了有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报告,因而有了诸多的感想。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中国目前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

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体现了高举旗帜同与时俱进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立足当前同着眼长远的统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09自动化1班 崔屹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清晰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先秦(商周)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姓名:葛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题答案附后

C.宣传

13.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是以()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 A.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 B.单一参与者主体的利益 C.龙头企业的利益 D.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利益 14.以下不能体现农业专业化的是()。 A.吉林的玉米产业带 B.美国的畜牧业生产,其育雏、饲料、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 C.墨西哥某城市为农户设立系统化的服务机构 D.陕西的苹果产业带 15.近年来,在我国发展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属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哪种组织模式()。 A.合同制模式 B.公司制模式 C.合作社模式 D.股份制模式 1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成为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新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A.《人类环境宣言》 B.《21世纪议程》 C.《登博斯宣言》

D.《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 17.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社会可持续性 B.经济可持续性 C.生态可持续性 D.资源可持续性 18.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 A.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B.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C.石油农业发展模式 D.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19.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的是()。 A.南方水旱结合 B.发展石油农业 C.立体种植农业 D.农渔结合的“桑基鱼塘”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现代农业说法正确的是()。 A.以科学化为核心 B.以市场化为核心 C.以商品化为特征

D.以产业化为目标 E.以产业化为中心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主要包括() A.良种化 B.化学化 C.市场化 D.机械化 E.专业化 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外部动力因素有()。 A.产量目标的追求 B.农业现代化 C.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 D.城镇化的发展 E.质量目标的追求 4.农业科技进步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分别是() A.渐进性 B.社会性 C.综合性 D.区域适应性 E.应用的不确定性 5.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的进步表现在()。 A.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