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讲稿)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讲稿)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讲稿)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讲稿)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供应链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需求满足的定义、目的及作用;深刻理解牛鞭效益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剖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供应链协同的内涵;掌握牛鞭效益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需求预测的类型和方法,解决牛鞭效益的对策

[教学难点]

牛鞭效益的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案例分析教学、模拟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理论2课时+实训2课时

[教学内容]

从某种角度看,整个供应链在“短期生产”阶段的运行管理可以凝练为对供给和需求的管理。因为在供应链的各流程上,每一个成员企业都是一个体现供需关系的节点。对于每一个特定的节点,所有上游业务的供给者都是该节点成员的供应商,而所有下游的需求者都是其客户。每一个成员企业都有其上下游供应链,下游需求拉动了它的业务,而它的需求又拉动了上游的业务。供方把自己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需求;反过来,供给也影响和制约于需求。做好需求与供给的管理,是供应链“短期生产”阶段高效运作的基础。同时,两者在供应链上既是一对矛盾,又是统一体,研究需求管理旨在为供给管理提供服务,而供给管理则是以需求管理的最终结果为支持。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必须及时把握需求及其变化,以更好地整合供应链资源来匹配需求,实现供需的最佳平衡。同时,在需求发生变化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在克服约束的基础上达到新的供需平衡,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

第一节供应链供给与需求管理

在当今“需求创造供给”的市场环境中,市场已经由制造商“推动”型变

为需求“拉动”型,“大规模定制”的经营方式更加符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需求管理就是以供应链末端客户和生产需求为核心,有计划地利用各种资源,协调和控制需求,实现供应链上供需平衡的业务活动。它包括通过了解需求的特性与需求管理的组成,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好需求预测和需求计划。

成功供应链的实施,需要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否则会出现大量库存,或者会因为缺货而不能满足顾客需求。企业依靠需求管理,以生产能力和需求相匹配为目标。通过改进生产计划、压缩需求、延期交货、增加生产能力等来进行需求管理。

一、供应链需求管理

(一)需求管理的定义

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集中精力来评估和管理用户需求,并试图利用该信息制定生产决策,以实现按用户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注意:

1)需求管理中的需求不同于经济学中的需求2)用户效用的最大化是指企业以最有效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和价格向用户提供最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管理需求的本质是在整个供应链中促进企业能力的提高;最理想的需求管理要求企业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预测制定生产计划。

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构成的功能网链.对每个环节的供需界面进行协调、优化管理。可以使顾客需求信息沿着与供应链物流相反方向准确迅速地反馈到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各成员企业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需的有效平衡。然而.要合理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对各种需求不确定性进行识别.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特性,合理运用各种预测技术,积极响应市场变化.做到供应链反应能力和供应链总体成本之间的合理平衡。

(二)需求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传统的供应链:生产过程优先于销售,易造成产品的库存积压;

需求管理:公司现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再生产

2、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3、实现物流与客户服务的互动(尽可能多的搜集到客户信息和客户需求)

(三)供应链需求的来源

1、独立需求

指外界或消费者对制成品或最终产品之市场需求,亦即企业所承接市场之订单需求,因为它的需求量是由市场所决定,企业本身只可根据以往之经验法则予以预测,而无法加以控制或决定,故称之为独立需求。

2、分派需求

在发货点分派某种货物或某项服务的需求和提前期。如:某仓库要提前一周为某地市场发送某商品,其需求是按标准的7天提前期发送规定的货物。

3、非独立需求

指由于对既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所引致的对与其直接相关的某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汽车底盘装配线一次批量生产所需的汽车底盘需要提前2天把所有的零部件配齐,则对提前期为2天的所有零部件的需求就是非独立需求。

(四)需求的特性

1、不确定性(预测不准确)

2、多样性(使产品呈现多样化、造成零部件的多种多样)

3、多变性(引起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五)需求管理程序(需求管理的组成)

1、收集和分析有关消费者及其产生问题以及他们未满足的需求的信息

2、识别需求链需要的伙伴

3、将需要的职能交给能够最有效、高效率执行的渠道成员

4、与供应链其他成员共享关于客户和消费者、可获得的技术、物流挑战与机遇的信息

5、开发能够解决客户问题的产品和服务

6、开发和实施最好的物流、运输、分销方法,并以适宜的方式为消费者运送产品和提供服务

二、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是为企业给出了其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的需求期望水平,并为企业的计划和控制决策提供了依据。既然企业生产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

务,其生产决策无疑会很大程度地受到需求预测的影响。需求预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关系最紧密。

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实际需求是市场上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些因素是企业可以影响甚至决定的,而另外一些因素则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在众多的因素中,一般来讲,某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取决于该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容量以及该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

(一)需求预测类型

短期:3个月以内(弥补了随机波动并对短期变化进行调整)

中期:1~2年(适用于受季节硬性的情况)

长期:两年以上(探测总体走向)

他们分别支持企业在不同时期制定计划和做出决策。

(二)需求预测方法(六中定量的)

(三)大规模定制化环境下的预测

1)依赖性需求预测

依赖需求预测,根据某些历史数据在其他层次上生成预测,或以规划因素为基础为低层次选项推导出预测。

2)关联预测

在捆绑销售策略中,一次出售的产品是由若干种关联产品组成的,其中有主导产品和附属产品之分。附属产品预测可以根据一定规则由主产品的预测自动生成。如:高科技行业的零部件预测,高科技和汽车行业的客户化选择预测、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的多捆绑和打包促销预测、消费品行业中促销产品对非促销产品的打击性预测等。

4、需求计划

主要是对客户需求制定计划和实时监控。

1)计划企业所有的需求能力:包括可配置的产品、套件和多单混合任务,来改善客户服务;

2)统计建模和数学规划:用来改善预测精确性和计算计划周期时间;

3)分析、监控需求报告:实时支持供应链目标

4)管理需求的可变性和不稳定性:提高客户服务响应能力

5、协同预测(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经营理念)

在一个企业中,财务、市场和销售环节常常都有自己独自的预测工具、方法和进度。财务部门更侧重于内部成本的控制;市场部门常常基于统计学的方法;销售部门则是根据过去的订单采用乐观估测法。当供应链上不同的预测值出现冲突时,生产部门总是试图去协调这些预测的期望值。而事实上,任何业务部门孤立的需求预测仅仅是一种推测,其不准确性会造成资源浪费。要实现高效的投入与产出,必须精确地预知库存持有量和订单项目内容的水平,在供给约束内去考虑快速响应需求的波动。协同预测可以用来解决这些不同预测的协调问题。协同预测采用一种统一协调的方法论来进行调整,力求在统一的模式下完成预测。

第二节供应链的供给管理

成功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在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做好企业的供给能力分析,合理高效组织生产和原材料供给,否则会出现大量库存,或者会因为缺货而不能满足顾客需求。研究供应链中的供给管理及其方法和技术,能够使供应链中需求和供给更趋于平衡。

一、供给管理

1、供给管理的目的

根据供应链上的需求来确定供给什么;何时供给;如何有效地分配供给量;将现有的供给资源与需求管理过程中确定的,并划分优先次序的需求进行匹配,确定生产多少产品;以及何时在何处生产等。

2、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协同:增强了供给对需求的匹配和满足能力,使需求履行的各项活动及时和有效;

优化:改进了企业和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可以减低成本,防止浪费并使供应链更灵活、敏捷;

速度:提高了响应需求变化的能力,能够更迅速和更准确地获取市场先机和赢利。

二、供应链的供应计划

1、供应计划的含义

供应计划用于决定何时、何地为何种需求提供供给,以实现供需的平衡,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

2、供给计划的制定过程

教参P170 图5-8

三、供给调度

解决瓶颈问题教参P171 图5-9

第三节供应链的需求满足

一、需求满足的重要性和目的

1、需求满足的重要性

确保客户的满意度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2、需求满足的目的

提供了准确的可供性和实时承诺

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二、需求满足的功能

实现企业对满足过程的有效控制。

对客户做出正确承诺,并能够履行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测,对例外事件进行预警和处理,完成对需求的履行和履约过程的计划和执行,使企业能够实现客户的需求目标与其赢利目标之间的平衡。

7

第四节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上,常常存在着如预测不准确、需求不明确,供给不稳定,企业间合作性与协调性差、造成了供应缺乏,生产与运输作业不均衡、库存居高不下,成本过高等现象。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源有许多,但主要原因之一是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方差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这种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显示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的赶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最下游的客户端相当于鞭子的根部,而最上游的供应商端相当于鞭子的梢部,在根部的一端只要有一个轻微的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在供应链上,这种效应越往上游,变化就越大,距终端客户越远,影响就越大。这种信息扭曲如果和企业制造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叠加在一起,将会导致巨大经济损失。

一、牛鞭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供应链上,常会遇到尽管某种产品的末端市场需求变动不大,但上游的需求波动却很大的情况。例如,宝洁公司在研究“尿不湿”的市场需求时发现,该产品的零售数量相当稳定,波动性并不大。但在考察分销中心的订货情况时,却发现其定单的变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而分销中心是根据销售商订货需求量的汇总进行订货的。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零售商为了能够应付客户需求增加的变化,往往在历史和现实销售情况的预测订货量上,作一定放大后再向批发商订货,而批发商也出于同样的考虑,进行加量订货。这样,虽然客户需求波动不大,但层层加量订货就将实际需求逐级放大了。例如,某零售商销售某产品的历史最高月记录为100 件,为应付即将到来重大节日的销售不断货,他会在此基础上增加X 件,订货量为(1+X%)100 件;他的上一级批发商同样也会在其订货基础上增加Y 件,因此,向生产商订货的数量就变成了(1+X%+Y%)100 件;生产商为了保证供货,必须要按大于该订货的数量进行生产,这样一层层地增加,就导致“牛鞭效应”。

产生牛鞭效应的原因主要来自8 个方面:

1.需求预测修正。供应链上成员采用不同的预测模型作各自的预测,所采用的数据仅限于下游客户的直接定单,对未来的掌握度极,因而常在预测值上加上一个修正增量作为订货数量,产生了需求的虚增;

2.价格波动。零售商和分销商面对价格波动剧烈、促销与打折活动、供不应求、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等情况,往往会采取加大库存量的做法,使订货量远远大于实际的需求量;

3.订货批量。企业订货常采用最大库存策略,在一个周期或者汇总到一定数量后再向供应商整批订货,这使其上游供应商看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需求量;

4.环境变异。这是由于政策和社会等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订货需求放大。一般应付它最主要的手段是持有高库存,且不确定性因素越大,库存就越高,但这种高库存所代表的并不是真实的需求;

5.短缺博弈。当市场上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大时,使零售商和分销商会怀疑这些商品将短缺情况,这引发他们扩大订货量。但当需求降温或短缺结束后,大的订货量又突然消失,造成了需求预测和判断的失误,导致了牛鞭效应;

6.库存失衡。传统的营销一般是由供应商将商品送交销售商,其库存责任仍然归供应商,待销售完成后再进

行结算,但商品却由分销商掌握和调度。这就导致了销售商普遍倾向于加大订货量掌握库存控制权,因而加剧了订货需求加大,导致了牛鞭效应;

7.缺少协作。由于缺少信息交流和共享,企业无法掌握下游的真正需求和上游的供货能力,只好自行多储货物。同时,供应链上无法实现存货互通有无和转运调拨,只能各自持有高额库存,这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8.提前期。需求的变动随提前期的增长而增大,且提前期越长,需求变动引起的订货量就越大,企业由于对交货的准确时间心中无数,往往希望对交货日期留有一定的余地,因而持有较长的提前期,因此逐级的提前期拉长也造成了牛鞭效应。

二、牛鞭效应的消除

由于牛鞭效应是从下游客户端逐级向上游转嫁风险的结果,因而它会危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导致总库存增加、生产无序和失衡,业务流程阻塞,资源浪费、市场混乱和风险增大。为此,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它加以妥善解决,消除需求信息的扭曲和失真现象。

有效消除牛鞭效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8 种:_

1.提高预测的精确度。这需要考虑历史资料、定价、季节、促销和销售额等因素,有些数据是掌握在零售商和分销商手中,必须与它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获得这些数据,采取上下游间分享预测数据并使用相似的预测方法进行协作预

测,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2.实现信息共享。这是减小牛鞭效应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供应链成员间通Internet/EDI 来实现实时交流和共享信息,减少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准确把握下游的实际需求;

3.业务集成。供应链成员间实现业务紧密集成,形成顺畅的业务流,这既能减少下游的需求变动,又能掌握上游的供货能力、安心享受供给保障,不再虚增需求;

4.订货分级管理。根据“二-八定律”划分分销商,对他们进行分别对待,实行订货分级管理,通过管住关键销售商和重要销售商来减少变异概率;

5.合理分担库存。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采用联合库存的方式合理地分担库存,一旦某处出现库存短缺,可立即从其他地点调拨转运来保证供货。这既防止了需求变异的放大,又现了共担风险,降低了整体库存,有效地抑制了牛鞭效应;

6.缩短提前期。一般来说,订货提前期越短,订量越准确。根据沃尔玛的调查,如果提前26 周进货,需求预测误差为40%;提前16 周进货,需求预测的误差为20%,而在销售时节开始时进货,则需求预测的误差为10%。因此,缩短提前期能够显著地减小牛鞭效应;

7.采用业务外包。外包服务也可以抑制牛鞭效应,例如,采用第三方物流策略机可以缩短提前期和实现小批量订货,无须再向一个供应商一次性大批订货,又减少了运输风险;

8.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实施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可以消除牛鞭效应。供需双方在战略联盟中相互信任,公开业务数据,共享信息和业务集成。这样,相互都了解对方的供需情况和能力,避免了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从而降低了产生牛鞭效应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是否能够消除牛鞭效应?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是可用消除牛鞭效应的,如在企业内部采用ERP 和APS 系统,在企业间采用供应链管理SCM 系统,运用Internet/EDI 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对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企业间的业务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应用供应链协同技术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业务流程的整合,共同协作开展业务,都能有效地消除牛鞭效应。例如:

①采用SCM 系统中的联合预测、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供应商管理库

存库存VMI 和JIT II 等技术,就能实时地获得下游的真实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订货,消除预测不准和批量订货等造成的牛鞭效应;

②采用Internet/EDI、电子商务和企业应用集成EAI 等技术,能实现业务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上下游间业务过程的整合与紧密衔接,能有效消除由价格补货、环境变异和短缺博弈等造成的牛鞭效应;

③运用供应链协同、分销商一体化DI 和VIM 等技术,能够减少库存失衡和企业间实现库存共享与转运调拨,使它们无需再各自持有高额库存;④运用APS 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3PL 和第四方物流4PL 技术,通过计划的优化与准确性或业务外包来缩短采购的提前期,消除牛鞭效应;等等。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消除牛鞭效应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任何先进的系统都是按照人的指令去运行的,任何先进的技术也是为人服务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方针策略,只有先进的技术和系统,也无法真正消除牛鞭效应。因此,消除牛鞭效应最重要的因素是上下游企的业间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只有在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基础上,才能公开各自的业务数据,共享信息和业务过程,也只有在企业达成这种伙伴关系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地消除牛鞭效应。

这里,我们再给出一个利用信息管理技术来消除牛鞭效应的实例。雀巢公司与家乐福公司在确立了亲密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信息技术,由雀巢为家乐福管理它所生产产品的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erManagement Inventory)。雀巢为此专门引进了一套VMI 信息管理系统,家乐福也及时为雀巢提供其产品销售的POS数据和库存情况,通过集成双方的管理信息系统,经由Internet/EDI 交换信息,就能及时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为此,家乐福的订货业务情况为:每天9:30 以前,家乐福把货物售出与现有库存的信息用电子形式传送给雀巢公司;在9:30-10:30,雀巢公司将收到的数据合并至供应链管理SCM 系统中,并产生预估的订货需求,系统将此需求量传输到后端的APS/ERP 系统中,依实际库存量计算出可行的订货量,产生建议订单;在10:30,雀巢公司再将该建议订单用电子形式传送给家乐福;然后在10:30-11:00,家乐福公司确认订单并对数量与产品项目进行必要的修改之后回传至雀巢公司;最后在11:00-11:30:,雀巢公司依照确认后的订单进行拣货与出货,并按照订单规定的__时间交货。这样,由于及时地共享了信息,上游供应商对下游客户的需求了如指掌,无需再放大订货量,有效地消除了牛鞭效应。

第五节供应链协同

SCC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日用品制造商Proctor & Gamble(简称P&G,宝洁),接到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一家超级市场的要求,说能不能自动补充架子上的Pamper牌尿布,不必每次再经过订货的手续,只要架子上一卖完,新货就到,可以每月付一张货款的支票。P&G的经理Duane Weeks经过筹划,把两家公司的计算机连起来,做出一个自动补充纸尿布的刍型系统,结果试用良好,两家公司不必再为“尿布”发愁了。由此,自动化的供应链管理也就从此开始了。

一、供应链协同内涵

1、供应链协同有三层含义:

组织层面的协同,由“合作-博弈”转变为彼此在供应链中更加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合作-整合”;业务流程层面的协同,在供应链层次即打破企业界限,围绕满足终端客户需求这一核心,进行流程的整合重组;信息层面的协同,通过Internet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成员间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运营数据,市场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流,从而实现伙伴间更快,更好地协同响应终端客户需求。

只有在这三个层次上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够实现响应速度更快、更具有前向的预见性、更好地共同抵御各种风险,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

2、供应链协同的运行方式

供应链管理打破了企业的边界,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信息孤岛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业务链,供应链协同则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企业间一种双赢的业务联盟,以共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协同供应链的重要性

首先,供应链协同发现顾客价值。供应链协同要以顾客为中心,成员企业与顾客的合作有利于他们更清晰地发现顾客的价值诉求,而顾客诉求是供应链下一步运作的方向,这就确保了正确的供应链协作目标。其次,供应链协同创造顾客价值。单个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只有供应链协同才能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各节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计划、协调和控制,增加顾客感知利得,降低顾客感知利失,创造最大顾客价值;再次,供应链协同交付顾客价值。这需要供应链成员在交付价值中,与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帮助他们无损地感知供应链协同所创造的顾客价值,这是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需要供应链协同实现;最

后,供应链协同延续顾客价值。顾客对价值的感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产品和服务被购买后通常有一段“蜜月期”,这段时间内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都比较高,但随着某些损耗,如产品故障的发生会使顾客所感知的价值衰减,并进而破坏供应链的顾客价值优势,而事件原因的发现乃至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

4.供应链协同应用分析

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崭新的和最为现实的模式,已经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主要涉及到以下7个方面:1)战略协同

供应链战略是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并获得最大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1)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协同。(2)节点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3)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

2)信息协同

信息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供应链各环节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以保证整个链条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否则各节点企业会成为彼此孤立的、残缺的片断。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只有实现了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才能使供应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客户需求所驱动的供应链,保证客户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而且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委托、代理和欺骗等问题,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

3)信任协同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信任协同。合作企业间只有建立了信任机制,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加强相互之间信任的培养,将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改进企业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柔性以及在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时增强双方的责任感。

4)业务协同

所谓业务协同。就是在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整合,使得各个合作环节的业务“对接”更加紧密。流程更加通畅。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以便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和市场机遇,应对外部的挑战。面对机会与挑战,企业期望真正做到“随需应变”。

5)分配协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成功实现必须以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的制订为基础,因此分配协同问题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供应链通过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在优化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可为企业带来高收益;因此,供应链各个节点应该建立起一系列的机制,真正实现供应链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保证供应链的顺利高效进行。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分配协同。

6)标准协同

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之一。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所采用的技术、绩效评价等等都不尽相同。为了做好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节点企业间标准的统一十分必要,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协同,绩效标准协同。

7)文化协同

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重要影响力。如何实现文化协同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有效进行文化上的整合对供应链各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各节点企业应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尽可能保持组织原有良好文化基本不变;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合作伙伴企业的一些文化精髓。

二、供应链协同的因素模型

供应链协同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影响供应链协同的运行的因素很多,将影响供应链协同的因素分为三大类:联盟伙伴关系、协同策略和技术实施因素。

1、联盟伙伴关系因素

供应链协同运行是加强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协作程度为出发点的。协同需要360度毫无间隙与合作伙伴建立连接,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相互之间充分的信任,共享信息,市场透明化,进而明确每个联盟伙伴在整条供应链中的角色,同时整条供应链要实行一体化的客户服务方式。

在买方市场上,顾客是主导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因此顾客是核心,顾客是主要的市场驱动力。整条供应链面对的是同一个顾客群,要形成一体化的客户服务方式,用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分析。

2、协同策略因素

供应链协同运行要求链中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求同存异的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整条供应链定位的市场环境,协同的模式,管理的技能,组织结构以及决策制定方面都制约着供应链协同运行的效率。

为了快速响应市场机遇,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通过通信网络技术和合作契约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时限的、无围墙的、超越空间约束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是虚拟的、动态的,需要整条供应链从新规划。同时在市场环境下不相适应的时候,又能迅速解散,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从而达到合作多方的共赢。

3、技术实施因素

先进技术的实施为建立联盟伙伴关系和制定协同商业策略提供了基础和技术保证。网络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先进技术的实施提供了环境,相应的软件系统的不断开发,信息传输技术和数据转换技术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智能方法的应用为更快的响应需求和链中企业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信息传输技术更多的在虚拟网络环境下运行。信息从应用程序中萃取出来,转换成为共同的或中性的数据形式,然后传递到参与者组织。信息传输技术和数据转换技术为信息共享创造了条件,使业务流程更加顺畅,便于链中企业进行更好的协作与交流。现在主要的EAI(公司应用程序集成)技术是指公用对象请求代理程序结构——CORBA、分布式计算环境/远程过程调用、远程方法调用和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智能方法在协同的供应链中应用更广,在快速反应、实时传输、信息处理与集成等方面使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取得协同效益。

三、供应链协同的范围

1、企业内部协同

是为了企业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业务流程能够服从于企业的总目标,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周期的计划和运营体系的协同。如采购、库存、生产、销售及财务间的协同;战略,战术,执行层次的协同;长期、中期及短期规划间的协同等。顺畅的工作流,信息流,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动态的流程优化思考是实现企业内部协同的有力保障。

2、供应链企业间协同

是指供应链上的成员在共享需求、库存、产能和销售等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供应链的供需情况实时地调整计划和执行交付或获取某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企业间的协同较企业内部的协同复杂的多,因为:

企业内部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总目标。而企业间因为法人主体的不同,从而很难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共同的目标;企业中存在最高的决策个体,但是在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的决策影响是相互的,虽然有强势和弱势,但是不存在绝对的最高决策个体;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对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

求没有企业间的信息交流要求高;企业内部协同的组织实现是跨职能部的,而企业间协同的组织实现则是跨组织的;企业内部因为法人主体的一致,从而对资源的调配,应对紧急事件的统一支援和指挥较企业间协同容易实现。

因此,构建企业间的协同,需要:必须在供应链层次共同构建一个共赢的供应链目标;建立企业间亲密的伙伴关系,达成相当高的信任度;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相互开放业务信息,增强运营体系得透明度;从供应链的层次,围绕满足终端客户需求为核心实现企业间流程重组;集成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信息交互和共享,最终实现同步制定供应链计划和同步跟踪全供应链的计划执行状态和同步预警,应急反应和资源调度。

最终实现企业间的协同体现为:预测协同;库存和销售信息协同;采购计划协同;订单的执行协同;生产制造协同;运输交货协同;产品设计协同。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讲稿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供应链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需求满足的定义、目的及作用;深刻理解牛鞭效益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剖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供应链协同的内涵;掌握牛鞭效益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需求预测的类型和方法,解决牛鞭效益的对策 [教学难点] 牛鞭效益的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案例分析教学、模拟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理论2课时+实训2课时 [教学内容] 从某种角度看,整个供应链在“短期生产”阶段的运行管理可以凝练为对供给和需求的管理。因为在供应链的各流程上,每一个成员企业都是一个体现供需关系的节点。对于每一个特定的节点,所有上游业务的供给者都是该节点成员的供应商,而所有下游的需求者都是其客户。每一个成员企业都有其上下游供应链,下游需求拉动了它的业务,而它的需求又拉动了上游的业务。供方把自己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需求;反过来,供给也影响和制约于需求。做好需求与供给的管理,是供应链“短期生产”阶段高效运作的基础。同时,两者在供应链上既是一对矛盾,又是统一体,研究需求管理旨在为供给管理提供服务,而供给管理则是以需求管理的最终结果为支持。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必须及时把握需求及其变化,以更好地整合供应链资源来匹配需求,实现供需的最佳平衡。同时,在需求发生变化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在克服约束的基础上达到新的供需平衡,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 第一节供应链供给与需求管理 在当今“需求创造供给”的市场环境中,市场已经由制造商“推动”型变

为需求“拉动”型,“大规模定制”的经营方式更加符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需求管理就是以供应链末端客户和生产需求为核心,有计划地利用各种资源,协调和控制需求,实现供应链上供需平衡的业务活动。它包括通过了解需求的特性与需求管理的组成,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好需求预测和需求计划。 成功供应链的实施,需要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否则会出现大量库存,或者会因为缺货而不能满足顾客需求。企业依靠需求管理,以生产能力和需求相匹配为目标。通过改进生产计划、压缩需求、延期交货、增加生产能力等来进行需求管理。 一、供应链需求管理 (一)需求管理的定义 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集中精力来评估和管理用户需求,并试图利用该信息制定生产决策,以实现按用户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注意: 1)需求管理中的需求不同于经济学中的需求2)用户效用的最大化是指企业以最有效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和价格向用户提供最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管理需求的本质是在整个供应链中促进企业能力的提高;最理想的需求管理要求企业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预测制定生产计划。 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构成的功能网链.对每个环节的供需界面进行协调、优化管理。可以使顾客需求信息沿着与供应链物流相反方向准确迅速地反馈到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各成员企业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需的有效平衡。然而.要合理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对各种需求不确定性进行识别.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特性,合理运用各种预测技术,积极响应市场变化.做到供应链反应能力和供应链总体成本之间的合理平衡。 (二)需求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传统的供应链:生产过程优先于销售,易造成产品的库存积压; 需求管理:公司现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再生产 2、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通过多级环节,提高整体效益。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网络间传输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1)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 (2)企业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3)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图1-4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 (4)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 (5)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6)缩短产品完成时间,是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 (7)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 以上特征中,(1)(2)(3)是供应链管理的实质,(4)(5)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而(6)(7)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即从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为产品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作为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关运营活动的协调平台,供应链管理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本身属于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因此,在选择和参与供应链时,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它涉及企业经营思想,在企业经营思想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组织战略、技术开发与应用战略、绩效管理战略等,以及这些战略的具体实施。供应链运做方式、为参与供应链联盟而必需的信息支持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绩效管理等都必须符合企业经营管理战略。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容 对于供应链管理,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和称呼,如有效用户反应、快速反应、虚拟物流、或连续补充等等。这些称呼因考虑的层次、角度不同而不同,但都通过计划和控制实现企业部和外部之间的合作,实质上它们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应链和增值链两个方面的容。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过程。虚拟制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的采购(物资供应)、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例如,伊文斯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

《供应链管理》总复习

《供应链管理》总复习纲要 题型:多项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结合实践) 第一章供应链概述 一、供应链的概念、结构 1、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2、结构 (1)供应商 供应商指给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业。 (2)厂家 厂家即产品制造业。产品生产的最重要环节,负责产品生产、开发和售后服务等。 (3)、分销企业 分销企业为实现将产品送到经营地理范围每一角落而设的产品流通代理企业。 (4)、零售企业 零售企业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企业。 (5)、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即上述企业之外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其中批发、零售、物流业也可以统称为流通业 (6)、最终的消费者

二、供应链的类型及相应的概念 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在市场环境中的运作特点,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 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综合能力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失衡的供应链。每一个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在相对稳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条件下,由所有节点企业,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形成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当供应链的综合能力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可以达到比较好的状态;而当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供应链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供应链则处于失衡状态。 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效率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换功能,即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 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教学总结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 容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通过多级环节,提高整体效益。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网络间传输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1)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 (2)企业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3)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图1-4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 (4)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 (5)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6)缩短产品完成时间,是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 (7)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 以上特征中,(1)(2)(3)是供应链管理的实质,(4)(5)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而(6)(7)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即从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为产品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第二章练习和答案

Chapter 2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chieving Strategic Fit and Scope True/False 1. 一个公司的竞争战略是通过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的客户需求组合来界定的。 T 2. 价值链强调的是公司各个职能战略间的紧密关系。 T 3. 一个公司的产品开发战略通过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的客户需求组合来界定的。 F 4. 一个公司的产品开发战略拟定了公司将要开发的新产品组合。 T 5. 一个公司的供应链战略详述市场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的,产品如何定位、定价、和促 销 F 6. 一个公司的供应链战略关注的是原材料的采购、物料的运输、产品制造和配送。 T 7. 供应链的响应程度应符合所隐含的不确定性。 T 8. 供应链的响应程度不需适应所隐含的不确定性。 F 9.为了实现完整的战略匹配,公司必须确保在价值链中的所有职能战略一致并支持竞争 战略。T 10. 为了实现完整的战略匹配,公司必须确保在价值链中的所有职能有各种战略支持职能 目标。 F 11. 如果公司要继续达到战略匹配,由于需求与供给发生了转变,供应链战略必需随产品 生命周期而改变。 T 12. 假如公司要继续达到战略匹配的话,供应链战略必须建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而 且不能改变。 F 13. 为了保持战略的匹配,供应链策略必须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调整,随竞争环境变化调 整。 T 14. 公司间围的战略匹配是必要的,因为竞争发生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而不是 公司与公司之间。 T 15. 公司间围的战略匹配是不必要的,因为竞争发生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而不 是公司与公司之间。 F 16. ????公司间的围战略匹配要求公司评估整个供应链中每一个动作。 T 17. 设计和管理供应链流程和成功的供应链密切相关。 T

供应链仓储管理基本内容

供应链仓储管理基本内容 供应链仓储管理基本内容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活动主要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物储存环节的经营管理,其管理的内容有技术的也有经济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仓库选址与布点 仓库选址与布点包括仓库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仓库选址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以及仓库选址的技术方法,多点布置时还要考虑网络中仓库的数量和规模大小、相对位置和服务的客户等问题。 (二)仓库规模的确定和内部合理布局 仓库规模的确定和内部合理布局包括仓库库区面积及建筑物面积的确定,库内道路和作业区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库房内部各作业区域的划分和作业通道布置的方式。 (三)仓储设施和设备的选择和配备 仓储设施和设备的选择和配备包括如何根据仓库作业的特点和储存商品的种类和理化特性,合理地选择和配备仓库设施、作业机械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和管理。 (四)仓储资源的获得 仓储资源的获得包括企业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仓储资源。通常,一个企业获得资源的方式包括使用自有资金、使用银行借贷资金、发行企业债券、向企业内部职工或社会公众募股等方式。归结起来包括两种途径:一是企业内部资金;二是企业外部资金。不同的资源获得方式其成本不同。 (五)仓储作业活动管理

仓储作业活动随着作业范围和功能的不同其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仓储作业管理是仓储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仓储作业组织的结构 与岗位分工、作业流程的设计、仓储作业中的技术方法和作业手段,还包括仓储活动中的信息处理等。 (六)库存控制 库存是仓储的最基本功能,企业为了能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必须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商品库存,存货不足会造成供应断档,存 货过多会造成商品积压、仓储成本上升。库存控制是仓储管理中最 为复杂的内容,是仓储管理从传统的存货管理向高级的存货系统动 态控制发展的重要标志。 (七)仓储经营管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经营管理更加注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仓储经营管理是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 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获得 最大的经营效果。 (八)仓储人力资源管理 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仓储企业也不例外。仓储人力资源管理主 要涉及人才的选拔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分配制度的确 立等。此外,仓储管理还涉及仓储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仓 储成本管理和仓储经营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第2章 供应链管理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第2章、供应链管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 B )的结果。 A. 纵向一体化 B.横向一体化 C. 低成本战略 D.差异化战略 2.如果产品是功能性产品,则供应链类型为( A )。 A. 精益型供应链 B. 敏捷型供应链 C. 稳定型供应链 D.倾斜型供应链 3.( C )表现为供应链节点企业可能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供应链的成员。 A.复杂性 B. 动态性 C.交叉性 D.面向用户需求的特性 4. ( B )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A.供应链 B.供应链管理 C.物流管理 D. 生产管理 5.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A)。 A.提高核心竞争力 B.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C. 降低库存成本 D.提高服务质量 6.企业为了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品种,这将可能导致( B )。 A、库存负担减少 B、库存负担增加 C、研发周期延长 D、研发周期不变 7. 如果按照合作意愿和能力两个指标来选择供应商,则对于合作意愿较弱但能力很强的供应商,则该供应商为( B )。 A、理想供应商 B、暧昧供应商 C、尴尬供应商 D、淘汰供应商 8. 供应链的实质是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职能的分工与合作,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 B )。 A、物流快速流动 B、不断增值 C、不断贬值 D、反应速度稳定

9.( B )实现了柔性生产流水作业,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取得了流水生产的效果。 A.成组技术 B. 柔性制造系统 C. 减少零件变化 D. 计算机集成制造 10.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是( C )。 A. 两种管理没有区别 B.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个部分 C.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一个部分 D.两者是毫无关联的 11. 市场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活动具有( A )。 A.不可控性和变异性较高 B.物流需求量比较稳定 C.物流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不明显 D.自营物流变动很重要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是21世纪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 ABCDE ) A.全球经济一体化 B.产品更新节奏加快 C.产品个性化需求突出 D.供求关系变化加快 E.用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2.按照供应链所属行业分类,可分为( CD )。 A. 敏捷型供应链 B. 三级供应链 C. 制造供应链 D. 服务供应链 E. 二级供应链 3.供应链管理要求实现( ABCDE )。 A. 总成本最低 B. 总库存成本最小 C.总周期最短 D. 客户服务最优 E. 物流质量最优 4.供应链管理强调( ABCE )。 A. 集成 B. 合作共赢 C. 整体利益最大化 D.单个企业库存最小 E. 整个供应链竞争力提升 5.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特点为( ABC )。 A. 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取决于上下游企业 B.物流运作强调稳定性与弹性的平衡 C.物流活动的不可控性和变异性较高 D.物流活动反应迟缓 E. 物流量减少 三、判断题 1.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部分。(错)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技术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技术 DEA法:在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对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其评价的依据是决策单元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输入数据是指决策单元在某种活动中需要消耗的某些量,例如投入的资金总额,投入的总劳动力数,占地面积等等;输出数据是决策单元经过一定的输入之后,产生的表明该活动成效的某些信息量,例如不同类型的产品数量,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等等.再具体些说,譬如在评价某城市的高等学校时,输入可以是学校的全年的资金,教职员工的总人数,教学用房的总面积,各类职称的教师人数等等;输出可以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大学生的人数,学生的质量(德,智,体),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校的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等等.根据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来评价决策单元的优劣,即所谓评价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 ABC分析法: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 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是将企业一般管理费用按照更现实的基础进行分摊而非按照直接劳动工时或机械工时。达成该目标的工具是作业成本法(ABC)会计系统,首先基于实施的作业累加成本,然后按成本动因分摊成本到产品或其他要素,如客户、市场或项目。 BPR(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是一种管理思想。他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 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来对现行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地再思考和彻底地再设计,并且利用先进的制导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SCOR(供应链参考运作模型):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是由国际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 Council) 开发支持,适合于不同工业领域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1996年春,两个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咨询公司——Pittiglio Rabin Todd & McGrath (PRTM) 和AMR Research (AMR)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有效的供应链,实现从基于职能管理到基于流程管理的转变,牵头成立了供应链协会(SCC) ,并于当年底发布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 TOC管理理论:TOC (Theory Of Constraints 制约法) 是以色列籍物理学家和企管大 师高德拉特博士(Dr Eliyahu Moshe Goldratt)所发明的一套企业管理方法。TOC 最初被人们理解为对制造企业进行管理、解决瓶颈问题的方法,后来几经改进,发展成以“产销率、库存、运行费”为基础的指标体系,逐渐成为一种而向增加产销率而不是传统的面向减少成本的管理理论和工具,并最终覆盖到企业管理的所有业务职能领域。TOC是一套先进的管理策略,针对企业的大难题,提供一系列突破性的解决方法。TOC指导企业人员如何找出运作上的『瓶颈』(或称『制约』Constraints),及如何尽量利用他们手上有限的资源(资金、设备、人员等),令企业在极短时间内及无需大量额外投资下,达致运作及盈利上的显著改善。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通过多级环节,提高整体效益。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网络间传输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1)以xx满意为最高目标,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 (2)企业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3)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库存 原材料在制品分销销售点 最终 制造采购分销零售用户供应商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图1-4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 (4)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xx和不断改进; (5)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6)缩短产品完成时间,是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 (7)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 以上特征中,(1)(2)(3)是供应链管理的实质,(4)(5)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而(6)(7)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即从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为产品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作为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关运营活动的协调平台,供应链管理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知识点整理

阅读指南:(由于涉及排版问题,如需打印请删除该部分) 1、你不努力一把,都不知道什么是绝望。 2、个别知识点做了简化,一方面确实需要简化,一方面不知道要怎么考。 3、涉及计算的知识点还请仔细阅读课本复习例题。 4、知识点如有遗漏,或知识点内容仍不全面,或内容有误,请及时反馈给我修正和补充。第一章 1、(名词)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 2、(名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传统企业各部门之间,特定企业不同部门之间,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传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协调活动,其目的是改善个别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各环节长期的经营绩效。 4、(简答)物流活动与营销活动和生产/运作活动的关系 营销主要负责市场调查、促销、销售队伍管理和产品组合,创造产品的“占有”价值。 生产/运作则关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创造产品的形态价值,主要职责包括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和调度、工位设计、产能计划、维修保养作业要求和标准。 物流关注的是那些赋予产品或服务时间和空间价值的活动。 边缘活动是由于人为地将企业活动分割给若干独立的职能部门负责,要实现部门间协调,需要建立促进部门间合作的机制和鼓励措施 第二章 5、(简答)物流战略的目标: ①降低成本:战略实施的目标是将与运输和存储相关的可变成本降到最低。 ②减少资本:战略实施的目标是使物流系统的投资最小化。 ③改进服务:战略一般认为企业收入取决于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 6、(简答)物流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物流决策三角形): ①库存决策战略:库存水平、库存分布、控制方法 ②设施选址战略: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位置,指定各存储点的供货点,将需求分派给各存储点或供货点,自营仓储/公共仓储

供应链管理课本第一章思维导图(WORD版)

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1.21实际企业竞争的产生于发展 1.1.1.从静态竞争转向动态竞争 1.1. 2.从产品导向转向客户导向 1.1.3.从单一市场基于价格的竞争转向多点和多因素的综合竞争 1.1.4.从国内和区域竞争转向国际和全球竞争 1.2.企业面临的挑战 1.2.1.时间成本质量多样性 1.3.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1.3.1.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弊端 1.3. 2.代表“横向一体化”思想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 1.4.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1.4.1.内部供应链 1.4. 2.供应管理 1.4.3.链式结构供应链 1.4.4.网状结构供应链 2.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2.1.供应链定义

2.1.1.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 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 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 构和模式。 2.2.供应链的特征 2.2.1.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层次性 2.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3.1.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对供应链的流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优化 整条供应链,目的是将客户需要的产品通过物流到达客户,整个过程要尽量 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2.4.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2.4.1.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 2.5.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2.5.1.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2.5.2.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战略基础 2.5. 3.以提升供应链竞争能力为主要竞争方式 2.5.4.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 2.5.5.以物流的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 2.5.6.以非核心业务外包为住哟啊经营策略

供应链管理办法

供应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营销交付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采购行为的规范、高效、透明、可控,保障项目收益最大化,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及控股子公司。 第三条组织机构 1、经营管理委员会是公司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供应链管理制度的批准、谈判人任职资格条件的设定、《合格供应商名录》的审批。 2、营销管理委员会是公司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审核机构,负责谈判人任职资格的审批、《合格供应商名录》的审核,对于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出具处理意见。 3、产品负责人负责产品线技术方案的确定、外购产品的选型、技术验证,负责供应商开发、准入评价及日常管理,负责组织外购产品的商务谈判,负责推荐谈判人;负责《投标设备成本》的核算、批准,负责《采购预算变更》(金额增加)的批准。 4、销售负责项目土建成本的核算,《投标报价成本》的批准,推荐供应商;负责项目交付过程中的采购执行,包括采购下单、组织设备进场、采购付款申请、到货验证及质量跟踪。 5、资本经营中心负责采购资金计划的制定、发布及执行,负责项目资金收支计划的制定、发布及执行。

6、风险控制中心负责相关制度的拟定,负责《合格供应商名录》的更新及发布,负责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及定期发布。 第四条岗位职责 1、谈判人 1)负责供应商准入谈判; 2)按照采购成本下浮的目标,完成年度、季度、月度谈判工作; 3)在项目交付阶段,按照单项合同价格下浮目标,完成谈判工作。 2、主设计师 1)项目投标阶段,负责《投标设备成本》核算; 2)项目深化设计完成后,按照工程实施方案调整《投标设备成本》; 3)完成《项目采购预算》的导入。 3、大项目经理 1)负责项目土建成本的核算; 2)负责审核《投标设备成本》。 4、工程项目经理 1)负责拟定《项目设备进场计划》; 2)负责项目交付过程中的采购执行,包括采购下单、组织设备进场、采购付款申请、到货验证及质量跟踪。 第五条供应链管理原则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对于供应链管理,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和称呼,如有效用户反应、快速反应、虚拟物流、或连续补充等等。这些称呼因考虑的层次、角度不同而不同,但都通过计划和控制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合作,实质上它们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应链和增值链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过程。虚拟制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的采购(物资供应)、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例如,伊文斯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

《供应链管理》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供应链系统的类型特征 一、填空题 1、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2、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失衡的供应链。 3、平衡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各主要职能(采购——低采购成本、生产—规模效应、分销——低运输成本、市场资金周转快)之间的均衡。 4、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 5、根据支持功能性产品还是支持创新性产品,人们提出了两种类型的供应链:效率型供应链和响应型供应链。 6、社会组织和自然界一切生命体一样,都有一个起源—成长—发育—成熟—衰退—解体(灭亡)的生命周期。 7、供应链运作的表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8、供应链成长过程体现在企业在市场竟争中的成熟与发展之中,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等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以及留住顾客等功能目标,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社会目标(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经济目标(创造最佳利益)和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的合一,这可以说是对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哲学概括。 9、。“X”模型体现了并行工程的思想,把产品与制造设计工作和供应商、分销商乃至顾客都考虑进去,建立协同的工作环境。 10、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由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的过程控制组成第一个控制回路(作业回路),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回路(策略回路),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环节形成各自相应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性能评价回路)。供应链管理围绕这三个回路展开,形成了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根据集成化思想,构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 二、判断题 1、在“X”模型中,供应链上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和库存决策都会影响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 2、调整适应性—业务流程重组回路中主要涉及供需合作关系问题、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重建)精细化策略等问题。(√) 3、供应链构成类型及特点与它所支持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特点有很大关系。(√) 4、在传统型的供应链中,企业职能部门分散、独立地控制供应链中的不同业务。(√) 5、在传统型的供应链中,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松散。(√) 三、简答题

一家外企的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与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与内容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SCM):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计划:这是SCM的策略性部分。你需要有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你的产品的需求。好的计划是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它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选择能为你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流程并创造方法监控和改善管理,并把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结合起来,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你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 制造: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是供应链中测量内容最多的部分,包括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的测量。 配送:很多“圈内人”称之为“物流”,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这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 现代商业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还要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让其产生幸福感。科特勒表示:“顾客就是上帝,没有他们,企业就不能生存。一切计划都必须围绕挽留顾客、满足顾客进行。”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赢得客户,必然要求供应链企业能快速、敏捷、灵活和协作地响应客户的需求。面对多变的供应链环境,构建幸福供应链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供应链库存管理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改善客户服务,提高收益水平。供应链库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采用商业建模技术对企业的库存策略、提前期和运输变化的准确度进行评价; 测算存货经济订货量时,考虑对供应链企业的影响; 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目前,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供应链运作、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三方面。这些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内容: (一) 未形成供应链管理要求的整体观念。许多供应链管理系统没有针对全局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各节点企业各行其道,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低下。 (二) 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下。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协作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必须实时准确掌握分布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传递系统尚未建立,供应商了解到的客户需求信息常常是延迟的或不准确的,使短期生产计划实施困难。因此,应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有效传递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 (三) 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库存的形成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生产运作需要建立的一般库存,另一类则是为防范供应链上的不确定因素建立的保险库存。企业在制定库存计划时,无

法顾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波动、供应商的意外变故导致的缺货、企业内突发事件引起的生产中断等,都会对库存产生影响。不确定因素是企业建立保险库存的主要原因。研究和追踪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 缺乏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是一个整体,需要各成员企业的协调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但企业间如果缺乏相互信任,就会增加企业间协调与合作的困难。企业间缺乏相互信任,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不稳固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与建立企业内部针对各部门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相比,建立企业间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困难要大得多。 (五) 产品设计未考虑供应链库存成本的影响。现代制造技术使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毛利率较高。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略,使产品生产过程中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抵消。同时,在供应链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库存成本的影响。 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点和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完善供应链库存管理: 首先,必须树立供应链整体观念。 要在保证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的库存管理合作,需要对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供应链企业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价值追求等。要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基

《供应链管理概论》教学导案

《供应链管理概论》教案

————————————————————————————————作者:————————————————————————————————日期:

教案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 课程名称:供应链管理概论 授课学时:30 授课班级:交通运输15 任课教师:董溪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第 1 次课课目第一章供应链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供应链的结构、基本类型,了解供应链的特征,掌握供应链形态结构、供应链的流程。 重点1.供应链流程分析的环节分析法。 2.供应链流程的推拉分析。 难点1.供应链流程分析的环节分析法。 2.供应链流程的推拉分析。 课堂组织 1、制定相关规定便于管理 2、点名增进了解,彼此熟悉,为以后打下基础 3、介绍《供应链管理概论》课程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并说明本课程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重要性 4、详细讲授主要内容 5、讲解第一章的内容

授课提纲教学法时间分配 1.引言。 2.供应链的概念。 2.1 国外对供应链的认识 2.2 国内对供应链的认识 供应链的概念(《物流术语》GB/T18354-2001)3.供应链的结构及特征。 3.1 供应链的结构 3.2 供应链的特征 (1)复杂性 (2)动态性 (3)交叉性 (4)面向用户需求 4.供应链的类型。 4.1 供应链的基本类型 (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4.2 不同主体的供应链形态结构 5.供应链的流程。 5.1 供应链流程的环节法分析 (1)顾客订购环节 (2)顾客订单递交 (3)补充库存环节 (4)生产环节 5.2 供应链流程的推/拉法分析 (1)推动性流程 (2)拉动流程 讲解 讲解 图示讲解 举例讲解 讲解 图示讲解 图示讲解 1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过程。虚拟制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的采购(物资供应)、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例如,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二、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 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在以上四个领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 ※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 ※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