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历史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历史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历史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历史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历史

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

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

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

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

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

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

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

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

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

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

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

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

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

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

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

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

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一、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窑匠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于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

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氧化焰烧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黄或泛绿色,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称。唐代白瓷生

产已十分发达,技艺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窑,所烧制的白瓷如银似雪,一时间与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二、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是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

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若

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

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

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用氧化焰烧成,釉

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

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哥窑传世

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

金丝铁线"之称。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

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

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国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三、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是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

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其中建窑烧制的

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铁量较高,烧窑保温

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成品显

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

得的珍贵茶器。

四、青花茶具

青花茶具是釉下彩品种之一,又称“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钴的色料绘成图案花纹,外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在

烧制时,用氧化焰时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则青花色泽鲜艳。

五、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总称。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进行装饰,再施青色、黄色或无色透明釉,入高温烧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烧成的瓷器上用各种色料绘制图案,再经低温烘烤

而成。

六、珐琅彩茶具

珐琅茶具是釉上彩品种之一,又名“瓷胎画珐琅”,即成烧成的白瓷上,用珐琅料作画。珐琅料中的主要成分为硼酸盐和硅酸盐,

配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低湿烘烤后即呈各种颜色,多以黄、绿、红、蓝、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绘各种花卉、鸟类、山水和竹石等图案,纹饰有凸起之感。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

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 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 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 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加入调味品后, 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 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 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

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 糟了。 (四)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 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 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 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 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 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 格调。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饮茶习俗。起初,茶这种饮料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茶叶饮品在唐朝 中期才开始走进平民百姓的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成了独 特的茶文化,当然这一事实可以在相关历史文献中得到佐证。茶圣 陆羽在《茶经》中曾提到唐朝以前与饮茶风俗有关的典籍和文献。 相比之下,英国的茶文化历史较为短暂。十八世纪前,只有英国皇 室成员才有资格享用珍贵的茶叶饮品;十八世纪后,中国的茶叶传入 英国,从而带动了当地的饮茶之风。 随着茶叶在英国国内的普及,平民百姓才有权享用茶叶。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英国人都有饮茶的习惯。在当地所有饮料的消费中,茶叶饮料占了一半的比重。虽然英国不是产茶地,但就事实结果统 计显示,每名英国人的年均茶叶消费量为3kg,在世界上排名第一。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是茶叶起源地,但是每名中国人的年均茶叶消费量为0.4kg。就饮茶种类来讲,中国人更喜爱绿茶,而英国人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兴起,也造成了茶具的不同,茶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所追溯的。 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等几个重要阶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注》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 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 把茶叶作为草药使用,但这属于原始医药学的范畴。直到西周时期,茶叶不再是单纯的药用而且成为贡品,为上层奴隶主所欣赏食用, 人们开始栽培茶树。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始于西汉晚期,据《四川 通志》记载:“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汉时甘露祖师姓吴 名理真者,手植‘仙茶’,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甘露 是指汉宣帝甘:露年号(前53~前50),至今已有2000多年一的历史。自此茶叶的饮用和种植同步发置:巴蜀一带有了许多具有一定 规模的茶园。茶叶已由药用、食用、贡品进而发展成为祭品和随葬品。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清单中就有 整箱的茶叶随葬,可见当时制茶业已十分发达,茶叶的饮用也十分 普遍。 三国两晋时期,茶树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习惯开始由巴蜀逐渐东移至江南的江、浙等东部地区,“坐席竟下饮”、“客来敬茶”, 茶的饮用十分普及。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 增多,茶走人了文人圈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滋生出本身的精神 文化体系。 780年陆羽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涵盖了 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 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 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 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

茶具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茶具艺术设计 学院名称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专业名称 学生学号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教授姓名 助理指导老师老师姓名 202 年月

目录 前言........................................................................................................................................ - 2 - 第一章关于陶瓷、茶具.......................................................................................................... - 4 - 第二章茶具设计...................................................................................................................... - 8 - 2.1概述.............................................................................................................................. - 8 - 2.2设计时间规划表.......................................................................................................... - 9 - 2.3市场调研.................................................................................................................... - 10 - 2.4相关资料搜集整理、设计定位................................................................................ - 11 - 2.5设计可行性分析........................................................................................................ - 11 - 2.6设计阐述.................................................................................................................... - 12 - 2.7设计过程记录............................................................................................................ - 13 - 2.8设计作品效果图和场景效果图................................................................................ - 23 - 2.9设计作品审美分析.................................................................................................... - 26 - 第三章结论............................................................................................................................ - 29 - 3.1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分析............................................................................................ - 29 - 3.2设计成果的市场潜力................................................................................................ - 29 - 3.3设计成果转换成社会价值的途径及方法................................................................ - 30 - 3.4设计随想.................................................................................................................... - 30 - 参考文献.................................................................................................................................. - 32 - 致谢.......................................................................................................................................... - 33 - 附录一:.................................................................................................................................. - 34 - 附录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展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在中国茶文化的品茗中,陶冶情操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休闲、娱乐方式。作为茶文化的载体——茶具,在中国茶文化的格局中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陶瓷茶具的设计、使用深受古今人们的喜爱。“闲趣”陶瓷茶具设计在继承传统茶具优点的同时充分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生活习惯等进行茶具设计,纯朴的双手谱写简约的篇章。“整个形态组合富

宋代茶具和茶文化

宋代茶具和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一般认为,在最初,我们的祖先是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药物,他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提到茶,我们免不了想到陆羽的《茶经》,这位被后世奉为“茶圣”的人,苦心收集历代茶叶史料,将自身调查,实践的经验记录下来,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中国的茶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从茶被发现和利用以来,无论何种饮用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容器来盛装。而且随着饮用方式的变化,茶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可以说,茶器是随着饮茶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饮茶活动的流变而变化的。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自唐代开始提倡饮茶,饮茶之风遍及全国。至宋代,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便可以看到生意兴隆的茶馆坐落于闹市之中。而当时的上流社会,更是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会拿贡茶马虎招待群臣。宋徽宗精通茶艺,甚至还亲自写了一部茶叶专著——《大观茶论》。饮茶之风之盛可见一斑。众所周知,宋代国势虽不及汉唐,处在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之下,但是其文化建树却超越前朝,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十分发达,在这样的时代下,茶文化盛极一时。 同唐朝的质朴相反,宋朝茶具走向了一个极端,变得非常讲究。人们不但在乎茶具的功用、外观和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质地,由前朝的陶或瓷,发展为玉、金或银。 点茶法 与唐代煎茶法不同,宋代盛行点茶法。所谓“点茶”,即是煎水不煎茶,将半发酵的茶叶制成的膏饼碾成茶末后,用沸水在茶盏里冲点,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听到这个饮法,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日本的抹茶道。实际上,日本抹茶道就是源自于此,但经过几百年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日本所独有的茶道。 点茶道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并且有着严格的规范,宋人对茶质优劣、冲饮方法和烹饮用具的苛求几乎到了极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文人雅士们还乐衷于点茶比赛——“斗茶”,亦称“茗战”。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指茶汤的颜色,以纯白如乳为上。“汤花”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其色泽和汤色的要求一致。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评茶汤,茶汤要为、香、色俱佳,才能获胜。 饮茶方式的变化也对陶瓷茶器提出了新的要求,茶盏的、茶瓶是直接用于点茶的茶器,对于点茶尤其是斗茶的成败和判定至关重要。 宋代的斗茶则通过细微而强烈的感官感受和胜负之分,沉浸在一种消闲、娱乐甚至是沉溺、放纵的享受中。这种时代风尚弥漫于从宫廷到市井的整个社会氛围中。清代茹敦和云:“茶理精于唐,茶事盛于宋” 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 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 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盏也作琖,是一种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称碗,宋代文

紫砂与茶文化

紫砂与茶文化 聚蚊金谷任荤膻,煮茗留人也自贤; 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 星飞白石童敲火,烟出青林鹤上天; 午梦觉来汤欲沸,松风初响竹炉边。 砂壶的出现是应顺了茶及茶文化的发展。 茶,初起自用,菜用。“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秦汉以降,始为饮料。从上流社会的稀有饮物逐渐演绎成寻常普通百姓的饮料,这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制茶方式及饮用方式的不段改变,饮茶器具亦在不断改变。当饮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时,其审美的变化亦对各个阶段的茶具有了的要求。茶壶形式的出现正是应顺了大背景上说,由于紫砂本身的特点与上述要求的吻合,导致了砂壶的兴盛。 紫砂因壶实用而兴,亦实用受限,皆与茶有关。 紫砂至今已发展成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的一个艺术门类。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发展与兴起同茶以及茶文化发展密切相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主导、影响、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壶在客观上是应顺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显现了自身独特价值;既依赖于茶而游离于茶,又发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因为紫砂除了壶类外,还有雕塑、瓶盆、文餐具、壁画饰物等其它门类产品,它们与壶同时构成了紫砂的内容。更主要的是紫砂是陶瓷的

一个分枝,它体现的是陶瓷的本质与审美,它与茶文化的联系只是内容的外延。紫砂壶因材质、功用等特点成为极佳的、少有匹敌的饮茶器具,既与茶密切联系,又独立生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思潮、现代艺术渗透、影响,文化含量加大了,使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崭新、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局面,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它的将与茶文化继续着密切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同时将按整个社会文化及自身的轨迹发展。 紫砂与茶文化是亲家,壶是姻纽。 紫砂与茶文化关仪密切,是亲戚但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这种含义。它们是互依互补的。弄清这种关系,有助紫砂自身的发展。人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倾向为一种从属关系,实际是一个谬论。原因很简单:茶茶文化壶,壶因茶生,因泡茶而从属于茶,实用因素是关键,故直至今日,正统的紫砂审美还是以实用为主,因壶的辉煌而湮没了其他么类。壶的法则也就成了主要衡量准则,其它要素如艺等则变得次要甚至可有可无,虽在紫砂历史上不乏壶以外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泡茶须适用,加之整体上从业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层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艺。半封闭的狭隘思维方式,导致创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实际上紫砂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难以与之比肩,令世界瞩目,亦促进了茶文化层次的提高。饮茶面对这样优美的器具确实是享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迷人之处,尤其近十年来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茶文化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 彭景元 (厦门市博物馆,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在众多的宋词中有许多描写当时茶文化的面貌,为后人认识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关键词]宋词;名茶;斗茶;茶文化 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极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文人们用他们的笔记下了这一历史盛况,在宋代的诗词中有不少是描写当时茶文化的,这些诗词为我们今天更好、更生动地认识宋代茶文化提供了甚多的帮助。本文不揣简陋,将自己的一些认识奉献给喜好中国茶文化的方家,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1、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5龙凤茶6。 2、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5鸠坑茶6。 3、七宝茶,当时的贡茶之一,诗见梅尧臣5七宝茶6。 4、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5双井茶6、苏轼5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6、黄庭坚5双井茶送子瞻6。 5、宝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诗见王令5谢张仲惠宝云茶 6、欧阳修5双井茶6。 6、日注茶,又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苏轼5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6。 7、卧龙山茶,产于浙江省绍兴市,诗见赵几5次谢许少卿寄卧龙茶6。 8、蒙顶茶(蒙山紫笋茶),产于四川省蒙顶山区,诗见文同5谢人寄蒙顶茶6、陆游5秋晚杂兴十二首6。 9、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苏轼5月兔茶6。 10、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苏轼5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6。 11、修仁茶,产于今广西荔浦县,诗见5饮修仁茶6。 12、峨眉雪芽茶,产于今四川省峨眉 59

茶具的设计

茶具

◆茶具的历史 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历经几千年的变迁,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 ◆茶具的分类 ?瓷器茶具 1糖果色与瓷器凹凸烧制的完美运用,使整 个茶具就像是刚刚烘烤完的水果蛋糕,香甜 无比。 适用于喜欢萝莉风格的女生(10-25) 2整个造型与旁边的叶子的摆设相得益彰, 体现了工艺美术运动特点:师承自然,从大 自然中吸取营养。杯子和壶的造型都采用的 树枝样的弧线形。整个造型 3白色的瓷器上面烧制出花枝的凸起,有种 娴静的田园风格

4整个茶具的造型如同从童话中走出,梦幻如同漫画,植物的造型为在品茶时更多了一丝沁凉。 5文化的交融此刻在这组茶具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花是主,而带有中亚风格的金色花纹是辅。 6田园风格几乎是每个小女生的心头之爱,粉色的小碎花、浅浅的绿的搭配如此的娴静简单。 7还是经典的白色陶瓷加上金色的边缘, 典雅精致,瓷器上印着的蓝色花朵仿佛 要带给我们花茶的清香

8涂抹不均匀的大红色的大胆运用,可以清晰的看到颜色涂过的痕迹,给人以 古朴的感觉。 9 最喜欢的一款茶壶,折纸的造型与基本茶具的形状形成了强烈的创意碰撞, 让人在品茶时也享受了折纸的趣味。 组合成了一副素描。

11菠萝的造型,颇有生活趣味。 12这组茶具给人以一幅公鸡母鸡以及一群小鸡的画面,造型即使抽象,但不失温馨。 13汉字是中国人的骨子里的魂,将密密麻麻的汉字作为装饰的花纹,雅致又具现代风格。 14这款茶壶很好的节约了空间,同时又具不失趣味,整个造型如同保护小鸡的母鸡。

茶文化与茶具的关系是什么

茶文化与茶具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萌发。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开门七件事的一事,在劳作之余成为必不可少的消遣、健体的居家必备物资。说起茶文化,它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文化物质的层面;二是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茶文化由最初的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文明后,在商武王时期才正式列为岁贡之物,关于茶的记载已无从考证,有关神农说也只是口口相传,而最早记载的古文献是《诗经》,在唐代,陆羽的《茶経》系统地记录并阐述了有关茶文化的影响,茶之精神也渗透到了宫迋与社会。与茶有着千丝万缕关糸的古代诗词、书画、宗教、医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茶文化,并在不断发展中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因此而被列入文化学的范畴。 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到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其间历经了漫长的发展道路,茶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人文科学,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人们常讲的茶文化侧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具是伴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它既是一种茶文化必不可少的用具而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它优雅的造型工艺和色彩斑斓的装饰艺术,为茶文化的延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汤的淳淳浓香和淡淡的色泽在茶具优美的造型及变幻莫测的釉彩衬托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古代茶具中,从商周时期的原始瓷杯,到战、汉时的耳杯,再到唐宋的的各式色釉和窑变釉茶具,直至清末的盖杯,各时期的茶具都是围绕着茶文化的延伸而演变着,这种变化不仅对茶具,乃至对整个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与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茶与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茶文化学习体会 中国茶的发源地,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与茶及与茶有关的事物有所接触,然而对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所知寥寥,一直以来我将茶文化当成茶与茶壶的简单结合,这次通过江大MBA胡老师的教导及示范,虽然只有两次课的时间,但仍让我收获良多,在学习茶道、品尝香茗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修养。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

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古代众多的茶 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使用器具,又是 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因茶而兴。随着茶艺兴起,品茗玩紫砂之人日增,没有一把上好的紫砂壶,再配上绝好的茶叶,这一切就都缺乏了底蕴和信服度。这是文人雅士对茶文化和紫砂壶文化的理解。爱茶者与赏茶之士可在把玩紫砂壶之间,细品那幽幽茶香,感受那份静谧惬意。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正是 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加上宜兴紫砂壶具有“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实用优势,一跃成为饮茶的主要用具,而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也就成为了茶文化的一种标志。

茶艺与茶文化

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人们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自有其 传统的精神。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备: 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 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 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 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这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饮茶文化内涵及茶艺之道都可以在《茶为国饮》中一一获知!

中国人不太随意高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时 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 形而下则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国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简言之即「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 茶艺也称茶道,茶艺是与道家文化分不开的,汉代名臣张良制造药茶——黑茶薄片,后称“渠江皇家薄片茶”,是黑茶的起源,开 创了茶与道结合的先河。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其中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 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 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 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不同的风格的茶艺 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 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 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 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 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 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 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 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 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国附近 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而在 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 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 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 方发音为CHA,在南方发音为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毕业论文-茶具设计

3
本科毕业论文
茶具设计
燕 山 大 学
/ 31

3
2012 年 6 月
燕山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学 号 080111020007 题目名称 学生 姓名 茶具设计 1.理工类:工程设计( 题 目 题目类型 题目来源 题目性质 理论研究型( 2.管理类( ) ;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 ) ;综合型( ) ;4.艺术类(√ ) ) ) ; ) ) ) ;计算机软件型( ) ;3.外语类( ) 胡永姣 系级教学单位:工业设计 专 业 班 级 08 工业设计(一) 班
1.毕业设计( √ 科研课题( )
2.论文(
生产实际(
)自选题目(√
本课题站在现代感的角度,从造型上,使用功能上,材质上,色彩上,对现有的茶具进行了 主 要 内 容 全面的分析,总结了一套新的产品设计方案。主要表达的是一款造型别致,色彩、色泽协调, 文雅高贵,时尚简洁,文化与时尚共存的现代简约风茶具。
基 本 要 求 参 考 资 料
做出概念草图三套、画出三视效果图、软件建模、模型制作一份、展板 4 块、设计手册 5 份、 PPT 答辩材料一份、论文一份。
《中国茶具设计》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茶文化与茶具》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齐斯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产品形态契合设计研究》 张雯 南京理工大学
周次

1~ 4 周
第 5 ~ 8 周
第 9 ~12 周
第 13 ~16 周 第 17 ~18 周
I / 31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 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 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 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 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 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 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之中已形成饮茶之风。 唐代中期,一些较大的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 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销往各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陶瓷文化与茶文化互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 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 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 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 优劣定输赢。明代以后,壶泡的散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 砂壶最受人们的青睐。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 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 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 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

茶具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伴随着品茶的诞生,茶具也在文明的演进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部分。茶的盛行,最有功绩的当属陆羽,这位茶圣及其著作《茶经》将茶的地位提高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度,而其中茶具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郎分。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指烹茶极讲究及其用具。纵观茶具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具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并以茶汤“面色鲜白”、乳花“著盏无水痕”为判定标准,改唐碗为宋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二、专用茶具的出现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當属茶具。 二、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 三、兴盛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朝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金银具的盛行、黑釉建盏的不可一世,子民们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门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戏之中,这对茶具如醉如痴、魂系梦牵,及宋人对茶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