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轴题解题策略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压轴题解题策略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压轴题解题策略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压轴题解题策略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策略

2015年9月13日星期日

专题攻略

解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寻找分类标准,第二步列方程,第三步解方程并验根.

一般情况下,按照直角顶点或者斜边分类,然后按照三角比或勾股定理列方程.

有时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列方程更简便.

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常常和相似三角形、三角比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如果直角边与坐标轴不平行,那么过三个顶点作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可以构造两个新的相似直角三角形,这样列比例方程比较简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常常用到.

怎样画直角三角形的示意图呢如果已知直角边,那么过直角边的两个端点画垂线,第三个顶点在垂线上;如果已知斜边,那么以斜边为直径画圆,直角顶点在圆上(不含直径的两个端点).

例题解析

.D、E为线段BC上的两例如图1-1,在△ABC中,AB=AC=10,cos∠B=4

5

个动点,且DE=3(E在D右边),运动初始时D和B重合,当E和C重合时运动停止.过E作EF//AC交AB于F,连结DF.设BD=x,如果△BDF为直角三角形,求x的值.

图1-1

【解析】△BDF 中,∠B 是确定的锐角,那么按照直角顶点分类,直角三角形BDF 存在两种情况.如果把夹∠B 的两条边用含有x 的式子表示出来,分两种情况列方程就可以了.

如图1-2,作AH ⊥BC ,垂足为H ,那么H 是BC 的中点.

在Rt △ABH 中,AB =10,cos ∠B =45,所以BH =8.所以BC =16. 由EF //AC ,得BF BE BA BC =,即31016BF x +=.所以BF =5(3)8

x +. 图1-2 图1-3 图1-4

①如图1-3,当∠BDF =90°时,由4cos 5BD B BF ∠==,得45

BD BF =. 解方程45(3)58

x x =?+,得x =3. ②如图1-4,当∠BFD =90°时,由4cos 5BF B BD ∠==,得45

BF BD =. 解方程5154885x x +=,得757

x =. 我们看到,在画示意图时,无须受到△ABC 的“限制”,只需要取其确定的∠B . 例 如图2-1,已知A 、B 是线段MN 上的两点,4=MN ,1=MA ,1>MB .以A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点M ,以B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点N ,使M 、N 两点重合成一点C ,构成

△ABC ,设AB =x ,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求x 的值.

图2-1

【解析】△ABC 的三边长都可以表示出来,AC =1,AB =x ,BC =3-x . 如果用斜边进行分类,每条边都可能成为斜边,分三种情况:

①若AC 为斜边,则22

)3(1x x -+=,即0432=+-x x ,此方程无实根. ②若AB 为斜边,则1)3(22

+-=x x ,解得35=

x (如图2-2). ③若BC 为斜边,则221)3(x x +=-,解得34=x (如图2-3).

因此当35=x 或34=x 时,△ABC 是直角三角形.

图2-2 图2-3

例 如图3-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2, 0),点B 是点A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是函数)0(2>=x x

y 图象上的一点,且△ABP 是直角三角形,求点P 的坐标.

图3-1

【解析】A 、B 两点是确定的,以线段AB 为分类标准,分三种情况.

如果线段AB 为直角边,那么过点A 画AB 的垂线,与第一象限内的一支双曲线没有交点;过点B 画AB 的垂线,有1个交点.

以AB 为直径画圆,圆与双曲线有没有交点呢先假如有交点,再列方程,方程有解那么就有交点.如果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可能是一个交点,也可能是两个交点.

由题意,得点B 的坐标为(2,0),且∠BAP 不可能成为直角.

①如图3-2,当∠ABP =90°时,点P 的坐标为(2,1).

②方法一:如图3-3,当∠APB =90°时,OP 是Rt △APB 的斜边上的中线,OP =2.

设P 2

(,)x x ,由OP 2=4,得2244x x

+=.解得2x =±.此时P (2,2). 图3-2 图3-3

方法二:由勾股定理,得PA 2+PB 2=AB 2.

解方程2222222(2)()(2)()4x x x x

+++++=,得2x =±.

方法三:如图3-4,由△AHP ∽△PHB ,得PH 2=AH ·BH .

解方程22

()(2)(2)x x x =+-,得2x =

图3-4 图3-5

这三种解法的方程貌似差异很大,转化为整式方程之后都是(x 2-2)2=0.这

个四次方程的解是x 1=x 2=2,x 3=x 4=,它的几何意义就是以AB 为直径的圆与双曲线相切于P 、P ′两点(如图3-5).

例 如图4-1,已知直线y =kx -6经过点A (1,-4),与x 轴相交于点B .若点Q 是y 轴上一点,且△ABQ 为直角三角形,求点Q 的坐标.

图4-1

【解析】和例题3一样,过A 、B 两点分别画AB 的垂线,各有1个点Q . 和例题3不同,以AB 为直径画圆,圆与y 轴有没有交点,一目了然.而圆与双曲线有没有交点,是徒手画双曲线无法肯定的.

将A (1,-4)代入y =kx -6,可得k =2.所以y =2x -6,B (3,0).

设OQ 的长为m .分三种情况讨论直角三角形ABQ :

①如图4-2,当∠AQB =90°时,△BOQ ∽△QHA ,

BO QH OQ HA =.所以341m m -=. 解得m =1或m =3.所以Q (0,-1)或(0,-3).

②如图4-3,当∠BAQ =90°时,△QHA ∽△AGB ,QH AG HA GB =.所以4214m -=. 解得72m =.此时7(0,)2

Q -. ③如图4-4,当∠ABQ =90°时,△AGB ∽△BMQ ,

AG BM GB MQ =.所以243

m =. 解得32m =.此时3(0,)2Q . 图4-2 图4-3 图

4-4

三种情况的直角三角形ABQ ,直角边都不与坐标轴平行,我们以直角顶点为公共顶点,构造两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这样列比例方程比较简便.

已知A (1,-4)、B (3,0),设Q (0, n ),那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以表示出AB 2,AQ 2和BQ 2,再按照斜边为分类标准列方程,就不用画图进行“盲解”了. 例 如图5-1,抛物线233384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若直线l 过点E (4, 0),M 为直线l 上的动点,当以A 、B 、M 为顶点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

三个时,求直线l 的解析式. 图5-1

【解析】有且只有三个直角三角形ABM 是什么意思呢

过A 、B 两点分别画AB 的垂线,与直线l 各有一个交点,那么第三个直角顶点M 在哪里以AB 为直径的⊙G 与直线l 相切于点M 啊!

由23333(4)(2)848

y x x x x =--+=-+-,得A (-4, 0)、B (2, 0),直径AB =6. 如图5-2,连结GM ,那么GM ⊥l .

在Rt △EGM 中,GM =3,GE =5,所以EM =4.因此3tan 4

GEM ∠=. 设直线l 与y 轴交于点C ,那么OC =3.所以直线l (直线EC )为334y x =-+. 根据对称性,直线l 还可以是334

y x =-. 图5-2

例 如图6-1,在△ABC 中,CA =CB ,AB =8,4cos 5

A ∠=.点D 是A

B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E 与点A 关于直线CD 对称,连结CE 、DE .

(1)求底边AB 上的高;

(2)设CE 与AB 交于点F ,当△ACF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AD 的长;

(3)连结AE ,当△ADE 是直角三角形时,求AD 的长.

图6-1

【解析】这道题目画示意图有技巧的,如果将点D 看作主动点,那么CE 就是从动线段.反过来画图,点E 在以CA 为半径的⊙C 上,如果把点E 看作主动点,

再画∠ACE 的平分线就产生点D 了.

(1)如图6-2,设AB 边上的高为CH ,那么A H =BH =4.

在Rt △ACH 中,AH =4,4cos 5A ∠=,所以AC =5,CH =3. (2)①如图6-3,当∠AFC =90°时,F 是AB 的中点,AF =4,CF =3. 在Rt △DEF 中,EF =CE -CF =2,4cos 5E ∠=,所以52DE =.此时52AD DE ==. ②如图6-4,当∠ACF =90°时,∠ACD =45°,那么△ACD 的条件符合“角边角”.

作DG ⊥AC ,垂足为G .设DG =CG =3m ,那么AD =5m ,AG =4m .

由CA =5,得7m =5.解得57m =.此时2557

AD m ==. 图6-2 图6-3 图6-4

(3)因为DA =DE ,所以只存在∠ADE =90°的情况.

①如图6-5,当E 在AB 下方时,根据对称性,知∠CDA =∠CDE =135°,此时△CD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H =CH =3.所以AD =AH -DH =1.

②如图6-6,当E 在AB 上方时,根据对称性,知∠CDA =∠CDE =45°,此时△CD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H =CH =3.所以AD =AH +DH =7.

图6-5 图6-6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3)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策略(最新整理)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3)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策略 《挑战压轴题·中考数学》的作者 上海 马学斌 专题攻略 解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寻找分类标准,第二步列方程,第三步解方程并验根. 一般情况下,按照直角顶点或者斜边分类,然后按照三角比或勾股定理列方程. 有时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列方程更简便. 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常常和相似三角形、三角比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如果直角边与坐标轴不平行,那么过三个顶点作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可以构造两个新的相似直角三角形,这样列比例方程比较简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常常用到. 怎样画直角三角形的示意图呢?如果已知直角边,那么过直角边的两个端点画垂线,第三个顶点在垂线上;如果已知斜边,那么以斜边为直径画圆,直角顶点在圆上(不含直径的两个端点). 例题解析 例? 如图1-1,在△ABC 中,AB =AC =10,cos ∠B =.D 、E 为线段BC 上的两个45 动点,且DE =3(E 在D 右边),运动初始时D 和B 重合,当E 和C 重合时运动停止.过E 作EF //AC 交AB 于F ,连结DF .设BD =x ,如果△BDF 为直角三角形,求x 的值. 图1-1 【解析】△BDF 中,∠B 是确定的锐角,那么按照直角顶点分类,直角三角形BDF 存在两种情况.如果把夹∠B 的两条边用含有x 的式子表示出来,分两种情况列方程就可以了. 如图1-2,作AH ⊥BC ,垂足为H ,那么H 是BC 的中点. 在Rt △ABH 中,AB =10,cos ∠B = ,所以BH =8.所以BC =16.45由EF //AC ,得,即.所以BF =.BF BE BA BC =31016BF x +=5(3)8x + 图1-2 图1-3 图1-4

(完整版)解直角三角形超经典例题讲解

课 题 解直角三角形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了解勾股定理 2. 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3. 学会解直角三角形 重点、难点 三角函数的应用及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及考试要求 各考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知识点(概念)梳理 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可表示如下: ?BC= 2 1AB ∠C=90°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 ?CD=2 1 AB=BD=AD D 为AB 的中点 4、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5、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BD AD CD ?=2 ? AB AD AC ?=2 CD ⊥AB AB BD BC ?=2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AB ?CD=AC ?BC 7.图中角α可以看作是点A 的 角 也可看作是点B 的 角; (1)

9、(1)坡度(或坡比)是坡面的 铅直 高度(h )和水平长度(l )的比。 记作i,即i = l h ; (2)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作α,有i =l h =tan α (3)坡度与坡角的关系: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 大 ,坡面就越 陡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1、如图,在△ABC 中,∠C=90° ①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为sinA ,即 c a sin =∠= 斜边的对边A A ②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为cosA ,即 c b cos =∠= 斜边的邻边A A ③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为tanA ,即 b a tan =∠∠= 的邻边的对边A A A ④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为cotA ,即a b cot =∠∠=的对边的邻边A A A 2、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 3、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0° 30° 45° 60° 90° sinα 21 22 23 1 cos α 1 23 2 2 21 0 tan α 0 33 1 3 不存在 cot α 不存在 3 1 3 3 0 4、各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1)互余关系 sinA=cos(90°—A),cosA=sin(90°—A) tanA=cot(90°—A),cotA=tan(90°—A) (2)平方关系 1cos sin 22=+A A (3)倒数关系 tanA ?tan(90°—A)=1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 一、耐心填一填 1.如图1,某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14AB =米,CD 为中柱,则上弦AC 的长是________米(用A ∠的三角函数表示). 2.如图2,在菱形ABCD 中,AE BC ⊥于E ,1EC =,5cos 13B =,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________. 3.计算:22sin 302sin 60tan 45tan 60cos 30++-+= ________. 4.如图3,测量队为了测量某地区山顶P 的海拔高度,选择M 点 作为观测点,从M 点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30°,在比例尺为1∶ 50000的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3cm , 则山顶P 的海拔高度约为________m .(取3 1.732≈). 5.已知ABC △中,90C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3c a =,则cos A =________. 二、精心选一选 6.在ABC △中,90C ∠=,若2B A ∠=∠,则cos A 等于( ) A.3 B.32 C.12 D.23 7.在ABC △中,90C ∠=,AC BC =,则sin A 的值等于( ) A.12 B.22 C.32 D.1 8.ABC △中,90C ∠=,3sin 5A = ,则:BC AC 等于( ) A.3:4 B.4:3 C.3:5 D.4:5 9.如图4,Rt ABC △中,90C ∠=,D 为BC 上一点,30DAC ∠=, 2BD =,23AB =,则AC 的长是( ) A.3 B.22 C.3 D.332 10.Rt ABC △中,90C ∠=,:3:4a b =,运用计算器计算,A ∠的度数(精确到1°)

最新中考数学压轴题预测,压轴题解题策略,解题技巧,专项训练 完整版 (12)

最新中考数学压轴题预测,压轴题解题策略,解题技巧,专项训练 中考数学压轴题总的可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一)函数型综合题: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初中已知函数有: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此类题基本在第25或26题,满分12--14分,基本分2-3小题来呈现。 (二)几何型综合题: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几何型综合题基本在第26题做为压轴题出现,满分14分,一般分三小题呈现。 在解数学综合题时我们要做到:数形结合记心头,大题小作来转化,潜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静多画图,分类讨论要严密,方程函数是工具,计算推理要严谨,创新品质得提高。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 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 解数学压轴题,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二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三要掌握常用的解题策略。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策略,供初三同学参考。 1、以坐标系为桥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纵观最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压轴题,绝大部分都是与坐标系有关的,其特点是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 2、以直线或抛物线知识为载体,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直线与抛物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两类重要函数,即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所表示的图形。因此,无论是求其解析式还是研究其性质,都离不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例如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往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并解之而得。 3、利用条件或结论的多变性,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可用来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对各种情况分类讨论,就有可能造成错解或漏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压轴题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已成为新的热点。 4、综合多个知识点,运用等价转换思想: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换的思想,初中数学中的转换大体包括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而作为中考压轴题,更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一道中考压轴题一般是融代数、几何、三角于一体的综合试题,转换的思路更要得到充分的应用。中考压轴题所考察的并非孤立的知识点,也并非个别的思想方法,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察,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因此有的考生对压轴题有一种恐惧感,认为自己的水平一般,做不了,甚至连看也没看就放弃了,当然也就得不到应得的分数,为了提高压轴题的得分率,考试中还需要有一种分题、分段的得分策略。 5、分题得分:中考压轴题一般在大题下都有两至三个小题,难易程度是第(1)小题较易,第(2)小题中等,第(3)小题偏难,在解答时要把第(1)小题的分数一定拿到,第(2)小题的分数要力争拿到,第(3)小题的分数要争取得到,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获得中考数学高分的可能性。 6、分段得分:一道中考压轴题做不出来,不等于一点不懂,一点不会,要将片段的思路转化为得分点,因此,要强调分段得分,分段得分的根据是“分段评分”,中考的评分是按照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分段评分,踏上知识点就给分,多踏多给分。因此,对中考压轴题要理解多少做多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把中考数学的压轴题变成最有价值的压台戏。 数学压轴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知识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的题型。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的实际情况,压轴题多以函数和几何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压轴题考查知识点多,条件也相当隐蔽,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还必须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下面谈谈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解题技巧(先以年河南中考数学压轴题为例)。

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题型全面)压轴题

专题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 题型一:几何图形 1、如图(1),在△ABC中,AB=AC,∠A=36°. (1)直接写出∠ABC的度数; (2)如图(2),BD是△ABC中∠ABC的平分线. ①找出图中所有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ABC除外),并选其中一个写出推理过程; ②在直线BC上是否存在点P,使△CDP是以CD为一腰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在图(3)中画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P,并直接写出相应的∠CPD的度数;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变式一:如图,在△ABC中,∠ACB=90°,AC=6cm,BC=8cm,动点P从点C出发,按C→B→A的路径,以2cm每秒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1时,求△ACP的面积. (2)t为何值时,线段AP是∠CAB的平分线? (3)请利用备用图2继续探索:当t为何值时,△ACP是以AC为腰的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结论) 变式二:如图,已知在△ABC中,∠B=90°,AB=8cm,BC=6cm,点P开始从点A 开始沿△ABC的边做逆时针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点Q从点B开始沿△ABC 的边做逆时针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他们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我t秒.(1)出发2秒后,求PQ的长; (2)在运动过程中,△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吗?若能,则求出几秒后第一次形成等腰三角形;若不能,则说明理由; (3)从出发几秒后,线段PQ第一次把直角三角形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变式三:在△ABC中,∠C=90°,AC=BC=2,将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B 的中点P处,将此三角板绕点P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射线AC、CB与点D、点E,图①,②,③是旋转得到的三种图形. (1)观察线段PD和PE之间的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并以图②为例,加以说明;(2)△PBE是否构成等腰三角形?若能,指出所有的情况(即求出△PBE为等腰三角形时CE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变式四: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3,点E是边CD上任意一点(点E 与点C、D不重合),过点A作AF⊥AE,交边CB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EF,交边AB于点G.设DE=x,BF=y.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如果AD=BF,求证:△AEF∽△DEA; (3)当点E在边CD上移动时,△AEG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能,请直接写出线段DE的长;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完整版)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 一、 真空题: 1、 在Rt △ABC 中,∠B =900,AB =3,BC =4,则sinA= 2、 在Rt △ABC 中,∠C =900,AB =,35cm BC cm = 则SinA= cosA= 3、 Rt △ABC 中,∠C =900,SinA=5 4 ,AB=10,则BC = 4、α是锐角,若sin α=cos150,则α= 若sin53018\=0.8018,则cos36042\= 5、 ∠B 为锐角,且2cosB -1=0则∠B = 6、在△ABC 中,∠C =90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9,b =12,则sinA= sinB= 7、 Rt △ABC 中,∠C =900,tanA=0.5,则cotA= 8、 在Rt △ABC 中,∠C =900,若b a 32=则tanA= 9.等腰三角形中,腰长为5cm ,底边长8cm ,则它的底角的正切值是 10、若∠A 为锐角,且tan 2A+2tanA -3=0则∠A = 11、Rt △ABC 中,∠A =600,c=8,则a = ,b = 12、在△ABC 中,若32=c ,b =3,则tanB= ,面积S = 13、在△ABC 中,AC :BC =1:3,AB =6,∠B = ,AC = BC = 14、在△ABC 中,∠B =900,AC 边上的中线BD =5,AB =8,则tanACB=

二、选择题 1、在Rt △ABC 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2倍,那么锐角A 的正弦、余弦值 ( ) A 、都扩大2倍 B 、都扩大4倍 C 、没有变化 D 、都缩小一半 2、若∠A 为锐角,且cotA <3,则∠A ( ) A 、小于300 B 、大于300 C 、大于450且小于600 D 、大于600 3、在Rt △ABC 中,已知a 边及∠A ,则斜边应为 ( ) A 、asinA B 、 A a sin C 、acosA D 、A a cos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与底边上的高的比是2:3,则顶角为( ) A 、600 B 、900 C 、1200 D 、1500 5、在△ABC 中,A ,B 为锐角,且有sinA =cosB ,则这个三角形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6、有一个角是300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为1cm ,则斜边上的高为( ) A 、41cm B 、21cm C 、43cm D 、2 3 cm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方法大全和技巧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湖北竹溪城关中学明道银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一) 数学综合题关键是第24题和25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一)函数型综合题: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初中已知函数有: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 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此类题基本在第24题,满分12分,基本分2-3小题来呈现。 (二)几何型综合题: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几何型综合题基本在第25题做为压轴题出现,满分14分,一般分三小题呈现。 在解数学综合题时我们要做到:数形结合记心头,大题小作来转化,潜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静多画图,分类讨论要严密,方程函数是工具,计算推理要严谨,创新品质得提高。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二) 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如果将线段BD 绕着点B 旋转后,点D 落在CB 的延长线上的D ′处,那么tan ∠BAD ′等于( ) (A).1 (B).2 (C).22 (D).22 2、如果α是锐角,且54 cos =α,那么αsin 的值是( ). (A )259 (B ) 54 (C )53 (D )2516 3、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10㎝,周长为36cm ,那么底角的余弦等于( ). (A )513 (B )12 13 (C )1013 (D )5 12 4、. 以下不能构成三角形三边长的数组是 ( ) (A )(1,3,2) (B )(3,4,5) (C )(3,4,5) (D )(32,42,52) 5、在Rt △ABC 中,∠C =90°,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 )B A sin sin = (B )B A cos sin = (C )B A tan tan = (D )B A cot cot = 6、在矩形ABCD 中,DE ⊥AC 于E ,设∠ADE=α,且53 cos =α, AB = 4, 则AD 的长为( ). (A )3 (B )316 (C )320 (D )516 7、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一 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 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 ). (A )450a 元 (B )225a 元 (C )150a 元 (D )300a 元 8、已知α为锐角,tan (90°-α)=3,则α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60° (D )75° 9、在△ABC 中,∠C =90°,BC =5,AB =13,则sin A 的值是( ) (A )135 (B )1312 (C )125 (D )512 10、如果∠a 是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那么cos a 的值等于( ).

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及解题策略

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及解题策略 山西吕梁市离石区英杰中学孙尔敏 一形式往往由三到四个小题组成,第一小题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第二小题中上,第三小题更难,第四小题最难。 二特征在初中主干知识的交汇处命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方法灵活,渗透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体现了较高的思维能力。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 现了思维困惑后,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去寻找合理的突破口, 压轴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很高。 三背景所有的压轴题都是存在于运动背景,具体可分为 (1)点的运动:涉及到一个点或两个点同时运动 (2)平移:直线平移,抛物线的平移,图形的平移 (3)旋转、轴对称(翻折) (4)图形的折叠(全等) 四主要数学思想 (1)函数与方程思想 (2)分类讨论思想 五解题策略 (1)遇到一个无从下手的数学问题,在不选择放弃的情况下,怎么办? A 反复阅读问题,从所给已知条件中寻找可以尝试下去的“蛛丝马迹”。 B 回忆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或考虑比它简单、特殊的情况。 C 试试能否用上一些典型的方法;凭感觉写写关系式、画画图像、列出图

表,说不定会有好运气。 (2)探究问题时遇到“拦路虎”,或走进了“死胡同”,怎么办? A 重新阅读原题,看看有没有漏用或用错的条件。 B 解题路子或使用的方法可能“误入歧途”尝试换一种思路进行下去。 C 这可能是本题的难点,正常的思路一般难以奏效,要“往外想”、“反 着想”,这叫“正难则反”。 (3)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三番五次尝试,总是找不出正确的解答,心情往往会很急躁,甚至感到很沮丧,如何调整你的心态? A 特别是在考试中,越想使自己冷静下来往往心情越是烦躁,索性“跳 出来”,先不管它,回头重新来一遍。 B 重新细细读题,检查涉及到的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方法是否用得对,在 这个过程中心情也就慢慢平静下来了,然后接着原思路或者换个角度往下摸索。 ※※※关键结论:无论是对问题无从下手,还是遇到挫折、出现错误时,一定选择重复仔细阅读 ......问题,这是一种典型、很有价值、而又简单易行的自我监控方式。要注意实战运用。 ※※解题策略提示: 1、已知条件能推出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属于什么题型? 4、要证(求)……只要证(求)……? 5、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数学“存在性”问题的解题策略(含解答)-

数学“存在性”问题的解题策略 存在性问题是指判断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广,综合性较强,题意构思非常精巧,解题方法灵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热点”。这类题目解法的一般思路是:假设存在→推理论证→得出结论。若能导出合理的结果,就做出“存在”的判断,导出矛盾,就做出不存在的判断。 由于“存在性”问题的结论有两种可能,所以具有开放的特征,在假设存在性以后进行的推理或计算,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并具备较强的探索性,正确、完整地解答这类问题,是对我们知识、能力的一次全面的考验。 【典型例题】 例1. 223(1)9200x x m x m m -++-+=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390cos 5 a b c ABC A B C C B ==又已知、、分别是△的∠、∠、∠的对边,∠°,且, 3b a m Rt -=,是否存在整数,使上述一元二次方程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 ABC c m △的斜边的平方?若存在,求出满足条件的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 理由。 分析:这个题目题设较长,分析时要抓住关键,假设存在这样的m ,满足的条件有m 是整数,一元二次方程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Rt △ABC 斜边c 的平方,隐含条件判别式Δ≥0等,这时会发现先抓住Rt △ABC 的斜边为c 这个突破口,利用题设条件,运用勾股定理并不难解决。 解:在△中,∠°,∵Rt ABC C B ==903 5 cos ∴设a=3k ,c=5k ,则由勾股定理有b=4k , 33343==-=-k k k a b ∴,∴, ∵ ∴,,a b c ===91215 设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x m x m m x x 2 2 12319200-++-+=() 则有:,x x m x x m m 12122 31920+=+=-+() ∴x x x x x x m m m 1222 12212222312920+=+-=+--+()[()]() =+-736312 m m 由,x x c c 12 22 2 15+== 有,即7363122573625602 2 m m m m +-=+-= ∴,m m 124647 ==-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解直角三角形 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一、锐角三角函数 1、梯子越陡——倾斜角_____ 倾斜角越大——铅直高度与梯子的比_____ 倾斜角越大——水平宽度与梯子的比_____ 倾斜角越大——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____ 2、直角三角形AB 1C 1 和直角三角形ABC 有什么关系? 边之间的关系呢? 3、三角函数定义: 注意:sinA ,cosA ,tanA 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的sin ,cos ,tan 是没有意义的,其中A 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 例1、把Rt △ABC 各边的长度都扩大3倍得Rt △A ′B ′C ′,那么锐角A ,A ′的余弦值的关系为( ) A .cosA=cosA ′ B .cosA=3cosA ′ C .3cosA=cosA ′ D .不能确定 例2、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则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 .a=c ·sin B B .a=c ·cosB C .a=c ·tanB D .以上均不正确 例3、在Rt △ABC 中,∠C=90°,cosA= 23 ,则tanB 等于( ) 锐角三角函数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⑴、正弦; ⑵、余弦; ⑶、正切。 2、30°、45°、6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各锐角三角函数间关系 ⑴、定义; ⑵、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①、三边间关系; ②、锐角间关系; ③、边角间关系。

A . 35 B .3 C .2 5 D . 2 例4、已知:α是锐角,tan α= 7 24 ,则sin α=_____,cos α=_______. 4、取值范围:0<sinA <1,0<cosA <1,tanA >0 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在测量高度、距离、角度,确定方案时常用到解直角三角形。解这类题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常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坡度(坡比) 方向角度 俯角仰角 例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60°,∠B=∠D=90°,BC=2,CD=3,求AB ?的值. 例7、如图,∠C=90°,∠DBC=30°,AB=BD ,根据此图求tan15°的值.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1(含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1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在△EFG 中,∠G=90°,EG=6,EF=10,则cotE=( ) A.43 B. 34 C. 53 D. 3 5 2. 在△ABC 中,∠A=105°,∠B=45°,tanC 的值是( ) A. 21 B. 3 3 C. 1 D. 3 3. 在△ABC 中,若2 2cos =A ,3tan = B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4. 如图18,在△EFG 中,∠EFG=90°,FH ⊥EG ,下面等式 中,错误的是( ) A.EG EF G =sin B. EF EH G =sin C. FG GH G =sin D. FG FH G =sin 5. sin65°与cos26°之间的关系为( ) A. sin65°cos26° C. sin65°=cos26° D. sin65°+cos26°=1 6. 已知30°<α<60°,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7. 在△ABC 中,∠C=90°,5 2 sin = A ,则sin B 的值是( ) A.32 B.52 C.54 D. 5 21 8. 若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10和15,它们的夹角为 60°,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米2 A. 150 B.375 C. 9 D. 7 9. 如图19,铁路路基横断面为一个等腰梯形,若腰的坡度为i= 2∶3,顶宽是3米,路基高是4米,则路基的下底宽是( ) A. 7米 B. 9米 C. 12米 D. 15米 10. 如图20,两条宽度都为1的纸条,交叉重叠放在一起,且它 们的交角为α,则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阻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αsin 1 B. α cos 1 C. αsin D. 1 二.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已知0°<α<90°,当α=__________时,2 1 sin =α,当α=__________时,Cota=3. 12. 若 ,则锐角α=__________。 13. 在Rt △ABC 中,∠C=90°,5 3 sin = A ,36=++c b a ,则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cotA=__________。 14. 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cm 和6cm ,则底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cm ,底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__。

上海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学生版

上海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 宝龙教育中心整理(2017.3) 一、面积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策略 专题攻略 面积的存在性问题常见的题型和解题策略有两类: 第一类,先根据几何法确定存在性,再列方程求解,后检验方程的根. 第二类,先假设关系存在,再列方程,后根据方程的解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例题解析 例? 如图1-1,矩形ABCD 的顶点C 在y 轴右侧沿抛物线y =x 2-6x +10 滑动,在滑动过程中CD //x 轴,CD =1,AB 在CD 的下方.当点D 在y 轴上时, AB 落在x 轴上.当矩形ABCD 在滑动过程中被x 轴分成两部分的面积比为1:4时,求点C 的坐标. 图1-1 例? 如图2-1,二次函数y =(x +m )2+k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顶点 M 的坐标为(1,-4),AM 与y 轴相交于点C ,在抛物线上是否还存在点P ,使得S △PMB =S △BCM ,如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 图2-1 例? 如图3-1,直线y =x +1与抛物线y =-x 2+2x +3交于A 、B 两点,点P 是直线AB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点,四边形PAQB 是平行四边形,当四边形PAQB 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 图3-1 例? 如图4-1,在平行四边形A BCD 中,AB =3,BC =5,AC ⊥AB ,△ACD 沿AC 方向匀速平移得到△PNM ,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方向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PNM 停止运动时,点Q 也停止运动,如图4-2,设移动时间为t 秒(0<t <4).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S △QMC ∶S 四边形ABQP =1∶4?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4-1 图4-2 例? 如图5-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0, 1),直线y =2x -4与抛物线214y x 相交于点B ,

二次函数压轴题之正方形存在性

正方形存在性问题 作为特殊四边形中最特殊的一位,正方形拥有更多的性质,因此坐标系中的正方形存在性问题变化更加多样,从判定的角度来说,可以有如下: (1)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 依据题目给定的已知条件选择恰当的判定方法,即可确定所求的点坐标. 从未知量的角度来说,正方形可以有4个“未知量”,因其点坐标满足4个等量关系,考虑对角线性质,互相平分(2个)垂直(1个)且相等(1个). 比如在平面中若已知两个定点,可以在平面中确定另外两个点使得它们构成正方形,而如果要求在某条线上确定点,则可能会出现不存在的情况,即我们所说的未知量小于方程个数,可能无解. 从动点角度来说,关于正方形存在性问题可分为: (1)2个定点+2个全动点; (2)1个定点+2个半动点+1个全动点; 甚至可以有:(3)4个半动点.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要明确的是一点,我们肯定不会列一个四元一次方程组求点坐标! 常用处理方法: 思路1:从判定出发 若已知菱形,则加有一个角为直角或对角线相等; 若已知矩形,则加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 若已知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平分或相等,则加上其他条件. 思路2:构造三垂直全等 若条件并未给关于四边形及对角线的特殊性,则考虑在构成正方形的4个顶点中任取3个,必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已知两定点,则可通过构造三垂直全等来求得第3个点,再求第4个点. 总结:构造三垂直全等的思路仅适合已知两定点的情形,若题目给了4个动点,则考虑从矩形的判定出发,观察该四边形是否已为某特殊四边形,考证还需满足的其他关系. 正方形的存在性问题在中考中出现得并不多,正方形多以小题压轴为主.

中考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

2019年中考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 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解数学压轴题,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二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三要掌握常用的解题策略。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策略,供初三同学参考。 1、以坐标系为桥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纵观最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压轴题,绝大部分都是与坐标系有关的,其特点是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 2、以直线或抛物线知识为载体,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 直线与抛物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两类重要函数,即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所表示的图形。因此,无论是求其解析式还是研究其性质,都离不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例如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往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并解之而得。 3、利用条件或结论的多变性,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可用来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对各种情况分类讨论,就有可能造成错解或漏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压轴题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已成为新

的热点。 4、综合多个知识点,运用等价转换思想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换的思想,初中数学中的转换大体包括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而作为中考压轴题,更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一道中考压轴题一般是融代数、几何、三角于一体的综合试题,转换的思路更要得到充分的应用。中考压轴题所考察的并非孤立的知识点,也并非个别的思想方法,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察,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因此有的考生对压轴题有一种恐惧感,认为自己的水平一般,做不了,甚至连看也没看就放弃了,当然也就得不到应得的分数,为了提高压轴题的得分率,考试中还需要有一种分题、分段的得分策略。 5、分题得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

解直角三角形测试题与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测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4义乌市)如图,点A(t,3)在第一象限,OA与x轴所夹的锐角为α,tanα=,则t的值是() A.1B.C.2D.3 2.(2014巴中)在Rt△ABC中,∠C=90°,sinA=,则tanB的值为() A.B.C.D. 3.(2014凉山州)在△ABC中,若|cosA﹣|+(1﹣tanB)2=0,则∠C的度数是() A.45°B.60°C.75°D.105° 4.(2014随州)如图,要测量B点到河岸AD的距离,在A点测得∠BAD=30°,在C点测得∠BCD=60°,又测得AC=100米,则B点到河岸AD的距离为() D.50米 A.100米B.50米C. 米 5.(2014凉山州)拦水坝横断面如图所示,迎水坡AB的坡比是1:,坝高BC=10m,则坡面AB的长度是() A.15m B.20m C.10m D.20m 6.(2014百色)从一栋二层楼的楼顶点A处看对面的教学楼,探测器显示,看到教学楼底部点C处的俯角为45°,看到楼顶部点D处的仰角为60°,已知两栋楼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米,则教学楼的高CD是() A.(6+6)米B.(6+3)米C.(6+2)米D.12米 7.(2014苏州)如图,港口A在观测站O的正东方向,OA=4km,某船从港口A出发,沿北偏东15°方向航行一段距离后到达B处,此时从观测站O处测得该船位于北偏东60°的方向,则该船航行的距离(即AB的长)为()

A.4km B.2km C.2km D.(+1)km 8.(2014路北区二模)如图,△ABC的项点都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cosC的值为() A.B.C.D. 9.(2014长宁区一模)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D,下边各组边的比不能表示sinB的() A.B.C.D. 10.(2014工业园区一模)若tan(α+10°)=1,则锐角α的度数是() A.20°B.30°C.40°D.50° 11.(2014鄂州四月调考)在△ABC中,∠A=120°,AB=4,AC=2,则sinB的值是() A.B.C.D. 12.(2014邢台一模)在Rt△ABC中,∠C=90°,若AB=4,sinA=,则斜边上的高等于() A.B.C.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2014济宁)如图,在△ABC中,∠A=30°,∠B=45°,AC=,则AB的长为_________. 14.(2014徐汇区一模)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B∥CD,AB⊥BC,且AD⊥BD,若CD=1,BC=3,那么∠A的正切值为_________. 15.(2014虹口区一模)计算:cos45°+sin260°=_________. 16.(2014武威模拟)某人沿坡度为i=3:4斜坡前进100米,则它上升的高度是_________米. 17.(2014海门市模拟)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开展测量物体高度的实践活动,他们要测量一幢建筑物AB的高度.如图,他们先在点C处测得建筑物AB的顶点A的仰角为30°,然后向建筑物AB前进20m到达点D处,又测得点A的

中考压轴题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 -

中考压轴题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 数学因运动而充满活力,数学因变化而精彩纷呈.动态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以运动的观点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随之产生的动态几何试题就是研究在几何图形的运动中,伴随着出现一定的图形位置、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性的试题,就其运动对象而言,有点动、线动、面动三大类,就其运动形式而言,有轴对称(翻折)、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滚动)等,就问题类型而言,有函数关系和图象问题、面积问题、最值问题、和差问题、定值问题和存在性问题等.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而静态问题又是动态问题的特殊情况.以动态几何问题为基架而精心设计的考题,可谓璀璨夺目、精彩四射. 动态几何形成的存在性问题是动态几何中的基本类型,包括等腰(边)三角形存在问题;直角三角形存在问题;平行四边形存在问题;矩形、菱形、正方形存在问题;梯形存在问题;全等三角形存在问题;相似三角形存在问题;其它存在问题等.本专题原创编写面动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模拟题. 在中考压轴题中,面动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应用分类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准确地进行分类. 原创模拟预测题1.如图,抛物线 223 y x x =-++与y轴交于点C,点D(0,1),点P是 抛物线上的动点.若△PCD是以CD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则点P的坐标为. 【答案】(122)或(122). 【分析】当△PCD是以CD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时,则P点在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上,由C、D坐标可求得线段CD中点的坐标,从而可知P点的纵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可求得P 点坐标. 【解析】 ∵△PCD是以CD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点P在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过P作 PE⊥y轴于点E,则E为线段CD的中点,∵抛物线 223 y x x =-++与y轴交于点C,∴C (0,3),且D(0,1),∴E点坐标为(0,2),∴P点纵坐标为2,在 223 y x x =-++中, 令y=2,可得 2232 x x -++=,解得x=12 ±,∴P点坐标为(122)或(12, 2),故答案为:(122)或(1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