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这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儿教育机构,德国成为幼儿园的发祥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福禄贝尔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幼教法制健全

随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1578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育,把这些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3)认为贫民幼教设施不应像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室外游戏以保持身体健康。这些总的政策倾向是“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一战后,德国于1922年制定了《青少年法》,其中强调要设立

“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同时提出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此外还要求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在此期间,幼儿园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德国幼教中的主流。在政府颁布的幼儿园条例中宣布:各种各样的幼儿教育机构,凡招收2-5岁儿童者,均称为幼儿园。政府还规定了隶属关系,规定一切幼儿园由政府监督,隶属于教育、卫生部门;幼儿园儿童具体由地方儿童局监督,学校教养均须经儿童局许可。凡儿童在家不能得到正常教养者,则由儿童局遣之入学或入园。

二战后,为尽快着手教育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德国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中称:保证一切儿童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在一切教育机构里实行免费教育,并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关于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机构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教育结构计划》中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此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但是,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是德国教育的一大弱点。从投资方面来说,德国的教育投资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少,但偏重于大学和文理中学。政府在削减预算、厉行财政节约时,总是向小学和幼儿园开刀。有识之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让80%三至四岁儿童和95%五至六岁儿童进入幼儿园。但这一目标至今没有实现。2002年6月1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议会就教育问题发表演讲,呼吁对德国现行教育体制实施全面改革,为不同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每个孩子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二、幼教机构多元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多元化,主要有普通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等。

1.普通幼儿园普通幼儿园指的是相对独立的幼儿园,这是德国传统的形式,也最普及。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来分,德国有三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普通幼儿园:(1)公立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的监督及辅导。(2)私立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的补助及辅导,但其教育理念及师资的聘任不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的监督或控制。(3)独立自主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不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的补助及辅导,主要是家长的缴费。

德国所有的幼儿园不仅收费大致相同,而且幼儿园在年龄编班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混龄编班,即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德国称之为小组)中游戏、生活和学习,每班至多不超过20个人。这种混龄编班在德国全国范围内所有幼儿园中实施。

德国幼儿园分全日制和半日制两种,大部分家长将其子女送往半日制幼儿园。

2.学校附设幼儿园

学校附设的幼儿园数目较少,适合于那些已达6周岁,或下半年将达6周岁,但体格与智力均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童,他们在此处接受一年特别的训练以便为进入基础学校作好准备。这种机构也称学校附设的学前班,这种幼儿园通常与小学联为一体,以便为学童在后来的学习中顺利上学提供帮助。

3.学前班

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与小学相联,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儿童,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

4.特殊幼儿园

特殊幼儿园是对各种有残障的幼儿提供必要教育之场所,使之更多地融入社会。这类幼儿园按残疾人情况进行分类,如学习困难、失明、聋哑、部分失明和精神障碍及脑子迟钝等,并提供专家照顾。实施融合教育,在公共教育中将残疾孩子的特殊教育与正常孩子的普通教育结合为一体。

5.托儿所接受0-3岁儿童,主要是对双职工的子女实行保育。

6.“白天的母亲”是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部于1974年核准设立的幼儿保教计划。主要做法是:由政府提供少量经费,让一些年轻妇女在照管自己小孩之余,再帮助邻近的职业妇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以解决其实际困难。这些“白天的母亲”须参加短期培训,以获得科学育儿的知识。

7.德国的林间“幼儿园”

2000年郝本?黛拉将慕尼黑的一个自然公园开辟成了“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坪和清澈的溪流。入托的孩子每天上午9点到这里集合,然后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堆沙子做游戏,有的爬树、赛跑,有的观察蚂蚁、蜗牛。午饭时,大家席地而坐,摆上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品,就像在郊外野餐一样享用自己亲手做的午餐。但这家幼儿园收费较高,个别家长还抱怨孩

子们在玩耍中有时会受一些轻伤,而且每天回家时都是一身泥土。

三、课程以游戏为主

德国是一个地方高度自治的国家,幼儿教育的改革也以地方或幼儿园为单位,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或课程大纲,甚至连州一级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目标与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开办者自主决定的,多以游戏等自由活动为主,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由教师讲故事、教唱歌、做劳作、会话和带领儿童接触自然界等等。尽管如此,一般幼儿园都通过适用于所有儿童的课程设置来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并通过积极的刺激来弥补儿童在家庭不利环境下造成的学习缺陷,以促进所有儿童得到健康发展。幼儿园的任务有两项,一是让儿童白天呆在幼儿园中,以减轻母亲料理家务和照料更年幼孩子的负担,或者为就业妇女解决照管孩子的困难;二是向儿童提供教育帮助,使他们接受早期学习,促进幼儿个性充分发展,陶冶其情感,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学习兴趣、相互信任、责任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和活动能力等。

德国新近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1.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加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并进一步挖掘其个性特征。孩子应该被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一种家庭补充式的设施,为孩子营造一种舒适与快乐的气氛。

2.混合编组(interage grouping)而不是按年龄分组。通过异质分组强调尊重不同年龄孩童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3.加强幼儿的积极性和生活经验。强调在游戏和运动中发展幼儿的自我。课程设计的重心是创设幼儿生活体验的活动空间和环境。

4.强调保育员是孩子的伙伴。应持有特别的耐心,鼓庭进行资助,发放教育津贴。1990年以后,政府改革了发放津贴的办法:每年上半年,每个儿童都能得到600马克的补助;下半年,则根据父母的实际收入来决定补助金额。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许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能够满足孩子的生活及教育需求。

五、组织家庭互助活动

自1987年开始,父母们就自发组织起来,在家庭之间开展互帮互助的活动,到1990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家庭互助联网系统,把不同的机构(如:儿童中心、儿童保育、儿童急救护理、亲子游戏小组、父母儿童之家、父母儿童协会、单亲父母小组等)全部协调起来,共同为儿童生存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谈德国学前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谈德国学前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综观德国的幼儿教育,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国的幼儿教育非常朴实,处处体现着效法自然,尊重幼儿自然成长的内涵。对照我国的学前教育,两百多年前“发现儿童”的教育家卢梭发出的要在“自然中培养自然人”的呼声早已被那些花样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没了。 一、朴实温馨的环境 德国幼儿园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德国的幼儿园是温馨、舒适的,没有我们想像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想像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优雅和朴实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教室的屋顶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儿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着;墙面上是幼儿随意的涂鸦,还有在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挂在墙面上,记录着幼儿户外生活的快乐和惊喜。也许因为我们看的几所幼儿园都是极具传统的幼儿园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一段可以留下来的历史。 在我国,一些收费较高的私立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十分豪华,昂贵的木地板,塑胶的活动场地,琳琅满目的玩具,很多幼儿园把这些外

在的环境设施视为争创示范先进园的硬指标,这些也是许多家长选择幼儿园的一个衡量标准。诚然,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必须的,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豪华的设施对教育幼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幼儿长大成人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永远呆在宫殿式的房子里。过于现代化的设施也阻碍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林间幼儿园 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种叫做“林间幼儿园”的托幼方式,这里没有房屋、围墙,教师在树林里对幼儿进行没有教室的幼儿教育。他们组织幼儿在草地上散步、观察动植物,在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野外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独创性和运动能力。“英国庭园”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园,后来被开辟成了慕尼黑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的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这里入托的15个l岁半以上的幼儿每天上午9时来这里集合。他们或分成几个小组做游戏,或个人自由活动,做手工、捡树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欢爬树、赛跑的幼儿,也有乐于观察蚂蚁、蜗牛的昆虫迷。教师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教唱歌以及随时解答幼儿游戏中的各种“为什么”之外,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安全保护工作上。午饭如同郊游时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摆上自带或教师帮助准备的食品,饭后下午2时左右,结束一天的活动。

[德国,法学,高等教育,其他论文文档]德国法学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国际法论文(1)

德国法学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国际法论文(1) 论文摘要:我国法学高等教育曾经深受德国的影响。因此,考察德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在入学制度、seminar制、统一毕业考试制度、导师制、博士毕业评分制等方面长期形成的 独特制度以及重视学术研究的传统观念,对于改进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模式,能提供有益的启示。论文关键词:德国;法学高等教育;模式几百年来,德国的法学高等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德国法学的繁荣和法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德国的法学高等教育体系也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很多国家在借鉴和学习以德国为首的大陆法系的立法、司法制度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承袭了德国式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例如,日本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直接移植了德国体制,旧中国的法学教育也与此类似。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学高等教育几经沉浮,现在仍处在不断的摸索、改革之中。与此同时,德国的法学教育受英美法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影响,近几十年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与我国现行的法学高等教育相比,德国制度究竟有哪些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特点呢?笔者在本文中试图简要地介绍、分析德国法学高等教育中的几大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一、免试入学德国大学不实行类似于我国的入学考试制度,但也不是可以随便进入的。德国的中学生在最后一学年要进行毕业考试(Abitur),考试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标准。由于德国高等教育可以接受的学生名额比较多,一般高中毕业生向大学递交申请、获得批准后都可进入自己的志愿专业学习。不过,法学作为热门专业,名额比较紧张,申请者众多,竞争激烈。高中阶段成绩稍差的学生须等待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方可入学。法学博士阶段也采用免试入学的方式。比如在柏林自由大学法学院,通常情况下,申请人只要通过了第一次州法学考试,并找到了愿意指导其完成博士生论文的导师,基本上就算是入学了。在形式上,导师将报请院长批准,并颁发博士生录取通知(Promotionszulassung)。上述过程其实也是德国大学法学博士生录取的典型模式。当然,各个大学在细节处理上还是略有区别的。例如,蒂宾根大学要求申请人正式提交附有论文计划的入学申请书,是否录取由法学系讨论决定。另外,就法律专业而言,由于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各州的第一次州法学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别,因此,许多大学的法学院要求申请人在申请就读博士学位前,须具有在该校学习或工作的经历。例如,汉堡大学要求除特殊情况外,申请人至少要在该校学习过两个学期;特里尔大学法学院规定,“如果申请者在特里尔大学法学院担任过科研或教学助手,则可免除对其在特里尔大学法学院的课程和学习要求。”①但是,“免试入学”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在 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推行“免试入学”显然为时过早,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临近,高校入学率不断攀升,我们在招生方式上也应该更灵活一些,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采用不同的招考办法。特别是法学博士学位,因为其具有较高的学术功底要求,申请人的水平往往不是一纸试卷能够反映出来的。所以,我国今后招收法学博士生,可以参考德国等国的实质性申请法,即除了考试成绩外,更多地考虑申请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其提交的论文写作计划、其个人陈述中对所做研究的综述,等等。二、注重研讨 在德国大多数大学的法学院,硕士阶段共7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学习基础课程、 选修课程。除了讲授课(Vorlesung)外,学生必须参加所谓“习明纳”(Seminar,也译为“讨论课”)。每学期结束前,不同专业方向的法学教授公布下学期的讨论题目,每个题目下面再分为大约10至20个具体的小题目。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写出报告。在第二学期,

德国常用的五种教学法

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的先行国家,强调教学质量,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义务完成,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色是课程实施目标明确,产学结合贯穿始终,教学方法独特实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双元制”下三个主体关系。“双元制”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企业向就近的职业学校输送生源,学校学生已是企业雇员、是学徒,学校是企业的服务者。 (2)学情。在德国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新生入校后的前半年主要是进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学习,而非专业课的教学。学生在一周五天的学习中,1.5天在学校学习,3.5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教学特点。德国职业学校教学主要是进行项目教学,即在一个项目下,由4-5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授课。 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有以下五种: 1.可视化教学 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量不用或少用文字说明。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关键词卡片法 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卡片是被经常使用教学工具。学生独立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把学习内容的关键词用荧光笔进行标注,用加粗水笔写在卡片上,制成关键词卡片,学生在张贴版上展示各自的关键词卡片。 找关键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有助对所读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标注出关键词时,教师在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教师把关键词卡片收集起来,可以在上课时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向大家描述卡片上关键词的内涵,这就是关键词复述。 关键词复述可以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有逻辑的言语沟通能力;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关键词,需要对关键词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同时可以利用卡片进行内容的复习。 3.观点站位法 教师把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观点、方法等设计为有三个不同答案的选择题(例如是,否,不确定),让学生做出选择。然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站到教室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三个组。然后教师到有问题的二个组去,听取他

德国概况整理

Schleswig-Holstein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Landeshauptstadt Kiel 基尔 Geographie N?rdlicher Teil der norddeutschen Tiefebene Landschaften (von West nach Ost): Wattenmeer 北海浅滩 →潮汐→防洪提 Nordfriesische Inseln 北弗里西亚群岛 Halligen 沼泽岛(哈利根) Marsch 低湿地 Geest 沿海岸高燥地 Hügelland 丘陵 ●Gr??ter Flu? ist die Eider 埃德河 ●Nord-Ostsee Kanal 北海-波罗的海运河 ●Gr??te St?dte: - Kiel 基尔 - Flensburg 弗伦斯堡 - Lübeck 吕贝克 ●Bev?lkerung: Deutsche, D?nen 丹麦人, Friesen 佛里斯兰人 Geographie ●Nur zwei Gro?st?dte: Lübeck und Kiel ●Im Norden Hamburgs: Industrie 工业und Dienstleistungen 劳务 ●An der Westküste: Landwirtschaft 农业und Tourismus 旅游业 ●An der Ostküste: Handel 贸易, Verkehr 交通 (船舶交通), Schiffbau 造船 ●46 H?fen ●Fischerei 渔业 Veranstaltungen ●Schleswig-Holstein Musikfestival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音乐节 ●Kieler Woche “基尔周,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运动会 Pers?nlichkeiten ●Max Planck 马克斯普朗克/ 物理学家 ●Theodor Storm 特奥多·施托姆/ 作者

德国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 一、德国学前教育概况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自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后,德国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市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收费。但是,不同家庭所交费用是不一样的,即孩子的父母根据收入情况向幼儿园交费。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贫穷家庭儿童的入园问题。2002年,德国人有8253.7万,幼儿园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儿园。但在德国西1部,平均每园不到80个儿市。这主要是因为德国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入园。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这与我国相似。在我国,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德国,则有所不同。 而幼儿园老师则必须在专门的学校培养。这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德国幼儿园老师都属于雇员性质。2002年底,德国幼儿园的雇员共374170人,其中女性359811人,占96.16070;男性14359人,占3.84%。从年龄看,20-30岁段的最多,有12.3万人,其次是30-40岁的,有11.7万,40-50岁的有9.6万人,20岁以下和50-60岁的均不到2万人,2002年,全德国学前班有儿童1.92万人,学校幼儿园有3.56万人,二者共5.48万,仅占小学在校生的0.56%,以及专门在放学后照顾学龄儿市的校外照顾中心。德国幼儿园虽不是义务教育,但是政府出资却不少。2002年,政府拨款44亿欧元给幼儿园(不含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等)。仅此项,就占德国当年GDP的0.2%。教会等非政府团体拨款更多。2002年,私款项估计不会低于74亿欧元。虽然只有约250万的在园幼儿,德国幼儿园的生均经费达到每年4720欧元,约合人民币4.7万元。可见,政府和民间资木的投入是非常可观的,也反映德国政府和民众对幼教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一)、幼教法制健全 随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1578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幼儿园 特色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这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儿教育机构,德国成为幼儿园的发祥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福禄贝尔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幼教法制健全 随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1578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育,把这些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3)认为贫民幼教设施不应像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室外游戏以保持身体健康。这些总的政策倾向是“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一战后,德国于1922年制定了《青少年法》,其中强调要设立“白 1

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同时提出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此外还要求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在此期间,幼儿园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德国幼教中的主流。在政府颁布的幼儿园条例中宣布:各种各样的幼儿教育机构,凡招收2-5岁儿童者,均称为幼儿园。政府还规定了隶属关系,规定一切幼儿园由政府监督,隶属于教育、卫生部门;幼儿园儿童具体由地方儿童局监督,学校教养均须经儿童局许可。凡儿童在家不能得到正常教养者,则由儿童局遣之入学或入园。 二战后,为尽快着手教育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德国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中称:保证一切儿童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在一切教育机构里实行免费教育,并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关于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机构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教育结构计划》中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此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但是,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是德国教育的一大弱点。从投资方面来说,德国的教育投资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少,但偏重于大学和文理中学。政府在削减预算、厉行财政节约时,总是向小学和幼儿园开刀。有识之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让80%三至四岁儿童和95%五至六岁儿童进入幼儿园。但这一目标至今没有实现。2002年6月1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议会就教育问题发表演讲,呼吁对德国现行教育体制实施全面改革,为不同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每个孩子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2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94481724.html,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作者:吴睿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4年第08期 【摘要】德国学者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开启了高等教育的大门,引领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升。文章在分析德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变迁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洪堡思想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43-02 德国高等教育兴起的起源来自于创办柏林大学的洪堡。洪堡以他当时对高等教育独到的思想与理念,创办了柏林大学,开创了柏林大学的精神,开启了现代大学建立的先河,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宏伟蓝图的规划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与贡献。 一、德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 19世纪的德国传统大学观也就是洪堡的思想,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大学的任务。大学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这里的科学,是“纯科学”。大学不仅仅是教学,它担任的更重要的角色是进行科学研究,追求知识与真理。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领域中提升了自我的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达到全面发展的境地。大学并非从事专用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2.大学的组织原则。即建立在纯科学理念上的寂寞与自由。“自由是必须的, 寂寞是有益的。”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3.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寂寞 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 二、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变迁 当代,德高等学校依然重视科学和学术的研究,提倡学术自由并加强与政府联系的同时,也发展了其他特点。 1、扩大教育平等机会。首先,政府实施高等教育免费政策,这能让贫困家庭的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拓宽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除了具有“普通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学校等”毕业的学生具有申请高校的权利之外,其他一些具有“高等专科学校”入学资格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继续深造,然后可以申请高校入学资格。3.扩大妇女受教育机会。1998年的《高等学校总纲法》不仅把照顾有子女的学生的特殊需要、保障高校中男女平等权利写进高等学校的任务条款(第 2、3条),而且在有关学生考试的间题上充分考虑到了母亲的权利(第16条)。[1]

我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我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摘要】德国是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德国重视教育,并将其民族的严谨性体现在教育中。追溯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源与历史,探索其发展的原因,从中汲取有益经验,能够给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定的启示,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学前教育;比较 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德国的学前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期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下,德国也曾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并开始了幼师培训工作。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以后,对西方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重视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两者的紧密联系。政府历来主要把学前教育视为福利事业,交给教会、慈善团体和私人办理,不对学前教育作硬性规定。学前儿童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日益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制,作为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前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的最初20年,为解决父女劳动力就业,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建立了不少私立的、冠以各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其目的在于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且多为季节性设施。其中,最早且最富盛名的是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保育所。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至战前阶段。这一阶段,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1924年,德国政府颁布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俄优先地位。该法案基本上定下来现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第三阶段是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两个国家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东德,幼儿教育被纳入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成为公立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西德,幼儿教育又恢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传统。同意后的德国保持了西德的学前教育传统。 二、德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1、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在德国,学前教育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传统幼儿园,即幼儿一般按年龄分组进行活动,1岁前的婴儿分为一组,1~3岁幼儿为一组,3~6岁幼儿为一组。传统幼儿园在形式上主要以混合组的形式,将不同年龄的儿童合在一起活动。二是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三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幼儿园,如蒙台梭利幼儿园。德国幼儿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幼儿园主要是由联邦各州的青少年福利局或其他相应的组织直接主办的。私立幼儿园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质的,是私立幼儿园的主体;另一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德国所有的学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

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 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

德国高等教育概况

德国高等教育概况 (高校类型、博洛尼亚进程、大学排名、精英计划、大学收费、学历互认、ECTS 学分) 1. 简单介绍一下德国高等院校的一般情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类高等院校共有390多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250万。其中综合大学(Universit?t, 包括理工大学、师范大学等)121所;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215所;艺术、音乐院校56所。各类大学共设专业近16000多个。 近几年德国大学中外国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外国留学生人数为26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1.1%。 德国的高等院校绝大部分都坐落在人文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优越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了客观和物质上的保证。 2. 德国的高等院校有什么特点? 德国许多大学均有数百年的历史。德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威廉?冯?洪堡(1767 –1835)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思想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原则。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其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近几十年应用科学大学应运而生,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非常受企业界的欢迎。 艺术院校提倡发展个性和创作自由,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德国高校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可自行决定聘任教授和招收学生。 3. 德国高等院校有哪些类型? 德国的高等院校根据其任务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综合大学(Universit?t, Uni):这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与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与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与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与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与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

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就是听老师讲课,瞧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与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

德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特点及启示

德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 式特点及启示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德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特点及启示 森林幼儿园是源起于丹麦,兴盛于德国,近年来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本、韩国等地的一种新型幼儿园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儿园在丹麦成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森林幼儿园在德国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和发展。目前德国大约有2000家森林幼儿园,占德国幼儿园总数的5%~10%,也有越来越多的正规幼儿园开展“森林项目周”活动,森林教育体系已成为德国幼儿教育享誉世界的重要名片。 一、德国森林幼儿园兴起的背景 森林幼儿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对德国福禄贝尔幼儿教育理念的一种追溯与回归。福禄贝尔认为:“人,特e是少年期的人,应当在内心熟悉自然,按照在自然中活着的并支配着自然的上帝精神,去熟悉自然。”他主张“教师至少每星期一次同他的学校的每个班级的学生一起到野外去,让他们仔细观察和理解自然或四季向他们显示的景色”。森林幼儿园虽缘起丹麦,却能够在德国迅速风靡,与其理念与德国幼教传统理念的吻合不无关系。 另外,德国还有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教育传统。据德国联邦环保部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85%的人把环保问题视为仅次于就业的国内第二大问题,75%的人希望德国应该在环境政策上继续维持在欧盟的领先地位。对自然的推崇和环境的重视,使德国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形成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意识。此外,德国人有着深厚的“森林情结”,自称是“森林中走出的民族”。他们认为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征,培养孩子热爱森林、敬畏自然的精神,能够让孩子一生充满灵性,享受单纯质朴的快乐。德国有三

德国的学前教育

德国的学前教育 在德国,早教班其实是亲子班,孩子的任务是玩,母亲(有时也有父亲,但我从没有看到过爷爷奶奶)才是受教育的主体。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适合自己班里孩子的游戏娱乐活动,并让孩子们参与其中。然后老师一边观察孩子,一边引导家长们观察孩子,而大一点的孩子的活动很多都是家长们共同参与的。 德国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父母辅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干预、破坏孩子成长。 要做到不干预、不破坏孩子成长,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我儿子9个月时,在幼儿园上空间游戏课。一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半人高的三角梯,不做任何说明,孩子们谁发现了它,谁感兴趣谁就去爬。我儿子二话没说就爬到了最高处。我当时很紧张,怕他摔下来。老师示意我不要靠近,她蹲在梯子下会接住孩子,我要做的只是静静等待。终于,儿子一步步非常缓慢地倒退着从梯子上下来了。这时老师才跟我解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空间感形成的时期,如果我当时在他附近,他上到高处感到害怕,就很可能伸手往我怀里扑,那么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抱住他,他就会认为这个高度也是安全的。其后果是:一、他错过了第一次探索如何自

己从高处下来的机会;二、他一旦默认了在一定高度是安全的,会导致他以后在爬高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的孩子甚至会不计后果地直接从高处跳下来。 家长不仅要做到不干预、不破坏孩子成长,还要辅助孩子成长。德国是个很重视运动的国家,但老师们大多排斥三轮自行车,他们认为三轮车既不能培养平衡能力,在拐弯时又很危险。两岁左右的孩子就学习骑平衡车:两轮小自行车除去两个脚蹬子就是平衡车了,孩子坐在座上,手扶稳把手,两只脚在地上走。很快,孩子就会越走越快,车轮飞转起来,孩子的脚就不由自主地离开地面以减少摩擦,这时候他的平衡感也就找到了。此后,你只要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你的宝宝不断创造新玩法、新花样,并且越骑越快的身姿就可以了。静静地看他玩一年,个子高了,车子小了,买辆小自行车,一天都不用扶,他就会骑了。因为骑自行车要求的平衡感,他已经扎扎实实练了一年了。 在德国,幼儿园是混龄编班的,孩子们去教堂、上安全教育课和保护牙齿课等是一起的,其他时间大多各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画画、看书、爬树屋、挖沙子等,但他们并非不学习。 老师会在一段时间内设定一个主题。比如生命主题,有的幼儿园门厅里放个大鱼缸,里面是青蛙卵,小朋友们每天进教室前可以观察卵是如何一点点变成小蝌蚪、小青蛙

德国幼儿园概况

德国幼儿园概况 1、德国幼儿园的环境——自然。 德国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家庭的温馨。通常室内外都显得十分安全、卫生、舒适而且丰富多彩。德国幼儿园的门一般都很小,基本没有气派的“大门”。幼儿园一般都是两三层楼的建筑,而每一个幼儿园都有大片的户外活动场地。户外场地极其自然,通常除了走道铺着朴素的石砖,就是草地、沙地、石头地,还会有许多小山丘或小山坡。在中国常见的塑胶地却从未见到。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动作灵活。老师只是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幼儿在这里,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显得很愉快。而站在一边的我们,有些时候倒会觉得心惊肉跳,非常担心孩子们的“胆大妄为”。 活动室装修十分朴素,内墙上多是白色涂料,然后装饰一些幼儿的作品或一些图表、计划等,看上去随意自然。室内游戏器材、活动材料一般都是木质结构,本色,用清水漆漆成,一看就知道很结实耐用。 2、德国幼儿园的种类——三类。 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来分,德国有三种幼儿园: (1) 公立幼儿园: 由县、市政府所设立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监督及辅导,例如公立幼儿园园长和幼教师之遴选及派任全由这个单位来负责。公立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般和政府的规定相去不远。 (2) 私立幼儿园: 括了由基督教、天主教及其它宗教团体或由协会、财团法人、公司、研究机构所设立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但其教育理念及幼教师的聘任并不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监督或控制。另外,还有许多由教育理念相似的父母亲所设立的幼儿园或托儿所。这类幼儿园一样也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但是所有在幼儿园就读幼儿的父母亲是"园长",他们有权自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幼教师,并要求幼教师以他们所认同的教育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父母对幼儿园里的活动与策划有高度的参感。这类幼儿园出现于六十年代,一群不满当时幼儿教育的父母亲提倡反权威教育,并亲自设立他们理想中的幼儿园。这个运动影响所及是有更多带有特殊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纷纷成立。 (3) 独立自主的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不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例如华德福幼儿园(WaldorfKindergarten)2。华德福幼儿园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长的缴费,为了顾及低收入家庭,所以缴费标准以幼儿父母的月收入来分级,最低收费目前为每月90马克 (1马克约15元新台币)。 3、德国幼儿园的空间区隔——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刻意安排。 活动室有大有小,但是以各种形式区隔,很难在室内找到能容纳全体幼儿所用桌椅的集体教学空间,因此教学是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空间优势非常鲜明,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不同材料形成各种功能活动区,任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为幼儿交往合作的需要提供了多种区隔形式,它的意义是:最小的空间是为幼儿独处或一对一活动所设;较小的空间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在小组群活动中,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使沟通更容易进行;较大的空间使幼儿在大组

德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德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源自静怡的博客 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6岁。此前,上学是自愿的,也非公共教育中的一部分。然而约75%的3岁儿童与80%的5岁学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发达。德国是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建幼儿教育机构后,德国的学前教育就对世界各地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在福禄贝尔之前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它可以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中,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到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前期,家庭教育始终是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主导形态。 16世纪,最早发生于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期间,德国宗教派别共同体(再浸礼派)中出现了最早的集体幼儿设施。再浸礼派根据所有不带有信仰的圣礼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认为对刚刚出生无信仰能力的幼儿举行洗礼是徒劳的,强调生下来就进行教会洗礼的幼儿待到成人期,必须接受再洗礼。为躲避宗教迫害,再浸礼派迁移到南麦伦地区。因为世俗的压力和贫困,他们创办了共同的教育设施,对所有教徒的幼儿实行共同教育。在这个机构里,他们注意幼儿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强调幼儿健康和幸福的公共责任,这在德国当时的幼儿教育中是一个亮点。在其他地区,学龄前的教育仍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进入18世纪,德国主要实施强迫教育。在一些法令中明确要求5岁儿童就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这样,学龄前儿童(5、6岁)就提前进入到正规学校接受不同于学前教育的正规教育。 18世纪末,泛爱主义出现于德国。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最高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和卢梭一样,泛爱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要求热爱儿童,以顺乎天性为出发点来安排学生生活,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以鼓励儿童的积极性为教育的主要凭借,以奖励好的行为来代替体罚;它的教学方法在于使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特别是语言教学;法文和拉丁文要通过日常应用来学习;户外活动和游戏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对德国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出现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如康德、赫尔巴特,他们都对幼儿教育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康德认为:教育是塑造新人并进而改良社会的重要工具。他批判了家庭教育的弊端,主张发展公共教育,要求挑选受过良好教育并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办理学校教育;他同意泛爱派的主张:重视幼儿的保育,重视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实施儿童体育、智育、德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另外,康德对儿童德育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受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反对对儿童进行“奴性的约束”,但儿童的自由必须是有节制的,因为儿童的本性除了善的倾向外,还有一种动物性冲动,如果听任野性的冲动自由发展,儿童就会成为一个无理性的人。康德的思想对后来一些教育家(如赫尔巴特)产生了重要影响。赫尔巴特在其晚期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第四部分按年龄阶段论述了普通教育,其中第一、二章专门论述了婴、幼儿(0——8)教育。他主张0——3岁的教育主要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尤以体育为重,智育包括有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德育则强调把握分寸和服从成人;4——8岁则主要进行德育和智育教育。 19世纪上半期,冠以各种名称的幼儿教育设施已遍布德国各地,其中最应给予关注的有1802年被称为“巴乌利美设施”的保育所和1819年瓦德蔡克设施。从1824年《一般学校新闻》上重登伦敦幼儿学校协会的创立宗旨,1826年J?威尔托哈伊马用德文翻译并出版维罗达斯比的著作开始,德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了英国的重大影响,引起了德国幼儿教育设施真正发展的开端,开创了幼儿教育论的高潮时期。

德国的教育体系

国际司: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一、德国教育经费制度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行政区划分联邦、州、地区三级,是世界发达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教育发达。根据德国联邦统计署2012年发布的数据,2010年德国教育总支出为1723亿欧元,占GDP的7.0%,占公共开支的18.6%。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中90%源自州和县政府。 (一)教育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德国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德国公民满6-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必须完成9年(有些州为10年)全日制教育,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其余3年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小学学生进入中学无需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主体中学(5-9年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实科中学(5-10年级,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或机关任中级职员)、文理中学(5-12或13年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大学)。德国培养人才主要通过两条途经:一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条途经是小学——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每类学校的教师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为终身公职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

(二)教育投资体制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中央高度集权, 战后转变为极端的地方分权化, 实行各州文化教育自治。德国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一般教育事务由各州制定的宪法、学校法和其他教育法令加以具体规定,教育领域的基础原则不是由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门确定,而是由各州之间相互约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权限仅限于一般的监督和协调。 德国实行以州政府投入为主、联邦政府投入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进修等环节的日常经费投入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包括建校费、教师工资、以及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公务费和业务费等。联邦政府也对各州的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重点在高校扩建、新建方面,联邦和州各投入50%,在促进科研、师资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联邦政府也为各州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这一体制虽然形成了德国教育景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也带来不利影响, 如各州在教育政策方面各自为政,缺乏州与联邦、州与州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 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因其为德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作者:王建平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 每年的2-5月是德国各州进行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时期。考试内容包括:①面对评委和考试委员会,上两节公开课;②在4小时内,当场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③参加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头考试。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就成为正式教师,同时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好的待遇。德国教师的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 3.职后培训阶段 职后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拥有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能力,负担起教育改革和革新的任务。当前,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学习。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教育科学与专业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扩充教师有关教育工作的心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重新认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在德国,政府和各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