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构造及地质年代

地质构造及地质年代

地质构造及地质年代
地质构造及地质年代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就是指缓慢而长期的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产生相对位移,形变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地质构造在层状岩体中表现最显著,主要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种基本类型。

2.1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

2.1.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变位的作用。

2.1.1.1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的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称为水平运动。其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水平拉伸,它是形成地质构造的主要作用。

水平运动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西部旧金山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

2.垂直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沿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称为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其表现为岩石圈的垂直上升或下降,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凹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垂直运动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历史变迁。

人们常把晚第三纪(或称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把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又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1.1.2地壳运动成因的主要理论

地壳运动的成因理论,主要有对流说、均衡说、地球自转说和板块运动说等等。

2.1.2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的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的破坏和建造作用。

按照能源和作用部位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简称内能)引起的,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量(简称外能)引起的,主要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以及海洋的地质作用等。

2.2岩层的产状

岩层是指由同一岩性组成的,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

2.2.1岩层的产状要素

确定岩层在空间分布状态的要素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一般用岩层面在空间的水平延伸

方向、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进行描述,分别称为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这三者统称为岩层的产状三要素。

1. 岩层的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AB 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的延伸方向就是岩层的走向。

2. 岩层的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AB ,沿着岩层面倾斜向下所引的射线OD 叫倾斜线,又叫真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OD '所指的沿着岩层下坡的方向,就是岩层的倾向,又叫真倾向。

3. 岩层的倾角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即真倾斜线OD 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OD '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α,又叫真倾角。

注意:

实际上,在野外观察时,直接观察到的往往不是真倾向和真倾角,而是视倾向和视倾角。可以利用野外观察到的岩层的视倾角来推求实际岩层的真倾角。如图2-4所示。

从图上的三角关系可知:tg α = AC/CD ,tg β = AC/CB ,sin θ = CD/CB

∴ αθβ

tg sin tg ==?=CD AC CD CB CB AC

∴ tg α = tg β/ sin θ

可得真倾角和视倾角之间的换算公式:

θβ

αsin tg tg = (1) 式中:α ——真倾角;

β ——视倾角;

θ ——视倾向线与走向线的夹角。

2.2.2 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和表示方法

2.2.2.1 测量仪器

岩层产状在野外一般用地质罗盘仪(袖珍经纬仪)在岩层面上直接测定。

2.2.2.2 测量方法

1.岩层走向的测定

2.岩层倾向的测定

3.岩层倾角的测定 2.2.2.3 表示方法

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有文字表示法和符号表示法两种。文字表示法多用于野外记录和文字报告,而符号表示法多用于地质图件。

1.文字表示法

目前通用的是采用方位角法表示,也有用象限角法表示的。

2.符号表示法

在地质图件上,为了简单醒目地表示岩层面的产状,通常使用符号表示法,各符号的意义为:

图2-4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2.2.3 岩层的分类及露头特征

岩层按其产状可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其岩层露头分布形态,取决于岩层产状、地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2.2.

3.1 水平岩层

岩层的倾角小于5°时,层面基本上是一个水平面,即岩层的同一层面上各处的海拔高度基本相同,这就是水平岩层。水平岩层具有以下特征:

1) 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

2) 水平岩层的露头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的影响,其地质界线(即岩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

3) 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之差。

4)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层上、下层面的地质界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

2.2.

3.2 倾斜岩层

1.基本概念

原来呈水平产出的岩层,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使岩层产状发生变动,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交角(5°~85°)。

一般情况下,倾斜岩层仍然保持正常层序,即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层的顶面在上,底面在下。但当构造运动强烈,使岩层表现出老岩层在上,新岩层在下,层的底面在上,顶面在下时,就成为倒转岩层。在某一地区内,一系列岩层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其倾角也大致一样,这种岩层叫单斜层或单斜构造,具此构造的山体称为单面山。

倾斜岩层按倾角α的大小又可分为缓倾岩层(α<30°)、陡倾岩层(30°≤α<60°)和陡立岩层(α≥60°)。

2.倾斜岩层的露头分布形态

“V ”字形法则。

根据岩层倾斜与地面坡度的不同结合情况,“V ”字形有不同表现:

1)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弯曲度总是比等高线弯曲度小。

2)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也是呈相同方向弯曲。

3)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

3.岩层的露头宽度

水平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除了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影响外,还与岩层的产状有关。

1) 当地面坡度和岩层倾角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厚者宽、薄者窄。

2) 当岩层厚度、倾角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坡向。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30° ——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字是倾角。(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

位标绘在图上);

——水平岩层(倾角在0°~5°之间);

——直立岩层(箭头指向较新岩层);

——倒转岩层(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即指向老岩层,数字是倾角)。

时,坡度缓的,露头就宽;坡度陡,露头就窄。

3)当地形坡度、岩层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和地面坡角之间的关系。

2.2.

3.3直立岩层

指岩层倾角大于等于85°的岩层。直立岩层一般出现在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其地质界线是沿其走向作直线延伸,不受地形影响。

2.2.4研究产状的工程意义

2.2.4.1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2.2.4.2对桥隧稳定性的影响

2.3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岩层受到构造运动作用后,在未丧失连续性的情况下产生的弯曲变形。

2.3.1褶曲的概念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单独的弯曲叫褶曲,褶曲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元。褶曲的基本形式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而两侧岩层时代较新,称为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新,而两侧岩层较老,称为向斜。

2.3.2褶曲要素

为了正确描述和表示褶曲在空间的形态特征,对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给予了一定的名称,称为褶曲要素,褶曲要素主要有:

核部、翼部、轴面、轴线、枢纽、脊线、槽线。

2.3.3褶曲分类

1.根据褶曲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点进行分类。

1)直立褶曲;

2)倾斜褶曲;

3)倒转褶曲。

4)平卧褶曲。

2.根据褶曲枢纽产状进行分类。

1)水平褶曲

2)倾伏褶曲。

3.根据褶曲在平面上的形态分类(按褶曲中同一岩层在平面上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

1)线状褶曲

2)短轴褶曲

3)穹窿构造

4)构造盆地

2.3.4褶皱构造的类型

2.3.4.1复背斜和复向斜

由一系列连续的次一级褶皱组成的一个大背斜或大向斜分别称为复背斜和复向斜。通常

复背斜上的次级褶皱轴面向下收敛构成扇形,而复向斜上的次级褶皱轴面向上收敛。

2.3.4.2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一个平行褶皱群内,如果背斜呈紧密状,而向斜呈开阔平缓状,则称之为隔挡式褶皱。

2.3.5褶皱构造的辨认

2.3.5.1褶曲的野外观察法

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情况在野外比较常见。因此不能够完全以地形的起伏情况作为识别褶皱构造的主要标志。对于大型褶皱构造,在野外需要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进行观察。

穿越法,就是沿垂直岩层走向方向选定调查路线,进行观察。通过横向观察,寻找地层界线、化石等,观察沿途岩层是否呈有规律的对称重复出现,如果有则必为褶皱构造;再根据岩层出露的层序,比较核部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翼岩层的产状和两翼与轴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判断褶曲的形态类型。

追索法,就是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观察的方法。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追索观察,便于查明褶曲延伸的方向及其构造变化的情况。当两翼岩层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展布时为水平褶曲,如果两翼岩层在转折端闭合或呈“s”形弯曲时,则为倾伏褶曲。一个褶曲的命名,应当同时考虑其横、纵断面上的形态特征。如命名为直立倾伏褶曲。

2.3.5.2褶皱内部构造的认识

1.层面擦痕

2.牵引褶皱及层间劈理

3.虚脱

4.轴部岩层的加厚现象

2.3.5.3褶皱的形成时代

褶皱的形成时代介于参加褶皱的最新地层时代与上覆未褶皱的最老地层时代之间。

2.3.6研究褶曲的实用意义

褶皱构造很普遍,无论是对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寻找,还是对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查明褶曲的存在及其形态特点均具有重要意义

2.4断裂构造

在构造运动中,岩石或岩块受地应力作用并超过了其破裂强度以后,岩石或岩块失去连续性而发生断裂,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断裂构造。

根据断裂面两侧岩体产生位移的大小情况,断裂构造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没有或只有微小断裂变位的节理;另一类是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层。断裂构造是地壳上发育最广泛的地质构造。

2.4.1节理

节理是指岩石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块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节理的断裂面称为节理面。

2.4.1.1节理分类

节理的分类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与岩层产状的几何关系,二是其力学性质和成因。

1.按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

2)倾向节理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垂直;

3)斜交节理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

2.按力学性质分类

1)剪节理

2)张节理

剪节理和张节理是地质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主要节理类型,故又称为构造节理,在地壳岩体中广泛分布,对岩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3.按节理成因分类

1)原生节理

是指岩石成岩过程中自身形成的节理。

2)次生节理

是指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

(1)构造节理

指由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形成的节理。

(2)非构造节理

除构造节理外的其他次生节理统称为非构造节理。

4.按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分类

1)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

3)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

5.按张开程度分类

1)宽张节理节理缝宽度大于5mm;

2)张开节埋节理缝宽度为3~5mm;

3)微张节理节理缝宽度为l~3mm;

4)闭合节理节理缝宽度小于1mm,通常也称之为密闭节理。

2.4.1.2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可以按节理组数、密度、长度、张开度及充填情况,将节理发育情况分级,见表2-1。

表2-1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节理是广泛发育的一种地质构造,对其进行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节理的成因类型、力学性质;

2.节理的组数、密度和产状;节理的密度一般采用线密度或体积节理数表示。线密度以“条/米”为单位计算。体积节理数(Jv)用单位体积内的节理数表示;

3.节理的张开度、长度和节理面壁的粗糙度;

4.节理的充填物质及厚度、含水情况;

5.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观测研究节理时,首先应注意节理的性质、矿化现象、先后次序、空间的相互关系和形成的时代,其次是原地岩石性质、产状和所处的构造部位。

2.4.1.4节理的工程地质评价

节理对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节理的存在增强了岩体的透水性,成为地下水的通道,加速了岩石的溶解破坏,尤其在可溶盐地区易形成溶洞,发育成为地下暗河;

2.节理就是岩石中的裂隙,它切割岩石,破坏了岩石的整体性,加速了风化作用和冻胀作用;其产状的不同,影响到边坡的稳定程度,当有一组或几组相交并倾向坡外的节理裂隙时,将会造成边坡的崩塌、落石等不稳定现象,构造节理中的张节理对路堑边坡稳定更为不利。

3.节理会降低爆破作业的效率。厚层或中厚层结构,层厚大于0.5m,节理不发育的完整岩体对爆破作用的影响不大;薄层状结构或中厚层状结构,层厚小于0.5m,节理裂隙极为发育的岩体在爆破时易引起掉块或塌方。如倾斜岩层,由于偏压的原因,爆破时易造成沿层理方向的塌方;倾斜岩层、水平岩层,爆破时一般易造成垂直层理方向的掉块、塌方。

4.节理使岩体力学强度降低,地基的承载力下降。

所以,当节理有可能成为影响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时,应当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详细论证节理对岩体工程建筑条件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2.4.2断层

断层是指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2.4.2.1断层的几何要素

为阐明断层的空间分布状态和断层两侧岩块的运动特征,将断层各组成部分赋予了一定的名称,称为断层要素。

1.断层面

断层中两侧岩块沿其运动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断层面可以是直立的,但大多数是倾斜的。

2.断层线

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也就是相应的露头线,称为断层线。

3.断盘

断层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叫做断盘。

按两盘相对位置分,当断层面倾斜时,位于断层面上方的叫上盘,位于下方的叫下盘;当断层面直立时,常用断块所在的方位表示,如东盘、西盘等。

按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相对上升的一盘叫上升盘,相对下降的一盘叫下降盘。

4.断距

指岩体中同一点被断层断开后的位移量,也叫总断距或真断距。总断距的水平分量叫水平断距,垂直分量叫垂直断距。

2.4.2.2断层的分类

1.根据断层两盘岩块相对移动的方向,可分为:

1)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或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2)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或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按照断层面的倾角又可将逆断层分为:

(1)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

(2)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在25°~45°之间;

(3)辗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25°。

辗掩断层一般规模巨大,常将时代较老的地层推覆到时代较新的地层之上,形成推覆构造。

3)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平移断层按对盘运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

2.按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的断层;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倾向一致的断层;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3.按断层面走向与褶曲轴走向的关系分类

1)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轴走向平行的断层;

2)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轴走向垂直的断层;

3)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轴走向斜交的断层。

4.按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分类

1)压性断层由压应力作用形成,其走向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多呈逆断层形式。

2)张性断层在张应力作用下形成,其走向垂直于张应力方向,常为正断层形式。

3)扭性断层在剪应力作用下形成,与主压应力方向交角小于45°,常成对出现。断层面平直光滑,常有大量擦痕。

5.断层的组合类型

1)阶梯状断层

正断层可以单独出露,也可以呈多个连续组合形式出露。若干条产状大致相同的正断层平行排列,在剖面上各个断层的上盘呈阶梯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下降,这样一些断层的组合类型称阶梯状断层。

2)地堑和地垒

两组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其中间地层为共同的下降盘,两边地层相对上升的断层组合形式,称为地堑。两组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具有共同的上升盘,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的断层组合形式,称为地垒。

3)叠瓦式构造

由一系列平行的逆断层排列组成,从剖面上看,各断层的上盘依次上冲,形似屋顶瓦片样依次叠覆,叫做叠瓦式构造。

2.4.2.3断层的鉴别

断层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识别。

1.构造上的标志

任何线状或面状的地质体,如地层、岩脉、岩体、变质岩的相带、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褶曲轴线、早期断层的断层线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等构造的不连续现象是判断断层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层上的标志

一套顺序排列的地层,由于走向断层的影响,常造成部分地层的重复或缺失现象。

3.断层的伴生现象

断层形成时,由于断层面两侧岩块的相互滑动和摩擦,在断层面(带)上及其附近常会形成一些构造伴生现象,如断层面上的擦痕、摩擦镜面、滑动槽子、岩层的牵引弯曲等,也可用来帮助判断断层的存在与否。

4.地貌、水文地质及植被上的标志

1)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2)断层湖、断层泉

3)错断的山脊、急转的河流

4)植物也可作为参考,有时沿断层两侧因岩性不同,而生长截然不同的植物群落,有

判断一条断层是否存在,主要是依据地层的重复、缺失和构造不连续这两个标志。其他标志只能作为辅证,不能依此下定论。

2.4.2.4断层运动方向的判别

断层上、下盘运动方向,可由以下几点判别:

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2.褶曲核部地层宽度的变化

3.根据牵引构造

4.根据标志层的错动

5.断层角砾岩

6.擦痕和阶步

2.4.2.5确定断层的形成时期

确定断层形成的先后,特别是确定最新断层的形成时代,对判断地壳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确定断层形成时期的方法有:

1.利用不整合接触关系

2.利用断层与地层、岩体及其他地质体的切割关系

2.4.2.6研究断层在工程上的意义

断层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建筑产生影响。

1.断层降低了地基岩体的强度及稳定性。

2.在地下工程施工中,断层的存在极易引起坍塌甚至冒顶、支撑受压折断、坑道变形、衬砌严重开裂、渗漏水等。

3.断裂破碎带不仅岩体破碎,常夹有许多断层泥,而且断层上、下盘的岩性也可能不同,如果在此处进行工程建筑,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

4.沿断层破碎带地段易形成风化深槽及岩溶发育带。

5.断层可增大岩石的透水性和含水性,断裂构造破碎带常为地下水的良好通道,断层的交叉处常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段,地下水的出露也常为断裂构造所控制。

6.构造断裂带在新的地壳运动影响下,可能发生新的移动。

当工程通过断层地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勘测设计阶段,必须认真进行断层的野外调查、测绘和勘探工作,掌握其性质、规模、活动性等问题。

(2) 断层带的地质条件很差,必须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断层可能对施工造成的危害。

(3) 工程建筑物的位置应尽量避开断层,特别是较大的断层带,必须避开活动断层和与线路平行的、交角小的断层。如果工程一定要通过断层,最好是尽量垂直断层的走向通过。

2.5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指一个地层单位或地质事件的时代和年龄。地质年代包含两种意义,其一是地质事件从发生至今的年龄,称为绝对年代,其二是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年代。

2.5.1绝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利用岩石中残留的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测定岩石形成后所经历的实际年代(龄),是用距今多少年来表示的。

2.5.2相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指根据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形成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来的时代顺序。相对年代主要是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规律和岩层间相互的接触关系等方面来确定的,只能表示先后顺序,不包括各个时代延续的长短。

2.5.2.1地层层序律

当沉积岩形成后,在岩层未发生逆掩断层和倒转的情况下,地层剖面中岩层保持着正常的顺序,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上覆岩层比下伏岩层新。这个明显的原理称为“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法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若岩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地层层序倒转,就需利用沉积岩的泥裂、波痕、雨痕等层面构造特征,来恢复原始地层的层序,确定其新老关系。

2.5.2.2生物演化律

地质时期越古老,生物结构越简单;地质时期越新,生物结构越复杂。岩石中埋藏的生物化石也体现了这一规律。因而可对比岩石中的化石种属来确定岩石的新老关系。

在不同地质年代沉积的岩层中,都含有不同特征的古生物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岩层,无论相距多远,都是在同一地质年代中形成的。

2.5.2.3岩性对比法

在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其岩性特点通常应是一致的或近似的。因此,可以将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岩性特点,作为岩层对比的基础,从而确定某一地区岩石地层的时代。但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同一地质年代的不同地区,其沉积物的组成、性质并不一定都是相同的;而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地质年代,也可能形成某些性质类似的岩层。

2.5.2.4地层接触关系法

地层间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质发展历史的记录。

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层(不论是沉积岩层、还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上下地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式和时间上的发展状况,它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的发生和演化历史。

1.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从成因特征上,可将沉积岩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关系和不整合接触关系两种基本类型。

1) 整合接触关系

其特征表现为上下岩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一致,沉积时代连续,没有间断。

2) 不整合接触关系

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上下地层的时代是不连续的,也就是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

新老地层之间存在的一个沉积间断面,称为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在地面的出露线为不整合线,它是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所反映的地壳运动的特征,可将不整合接触关系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有时也简称不整合)。

(1)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 角度不整合

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彼此的产状也不平行,而是相交。

对沉积岩来说,主要就是利用岩层间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它们的新老关系的。不整合接触面以下的岩层先沉积,年代比较老;不整合接触面以上的岩层后沉积,年代比较新。由于发

生了阶段性的变化,接触面上下的岩层,在岩性及古生物等方面往往都有显著不同。因此,不整合接触就成为划分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总之,地层的接触关系综合反映了地壳运动、剥蚀、沉积的历史。

2.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对岩浆岩来说,主要是利用岩体相互穿插或切割的关系来确定,被切割的岩体形成于插入岩体之前。对于喷出岩,可以用与沉积岩相类似的方法确定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对于侵入岩,可用岩浆岩中的捕虏体或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其相对年代。

3.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有侵入接触关系和沉积接触关系两类。侵入接触指后期岩浆岩侵入早期沉积岩的一种接触关系,表明沉积岩形成在先,后来岩浆岩侵入其中。沉积接触指后期沉积岩覆盖在早期岩浆岩上的一种接触关系,表明岩浆岩先形成,接受风化剥蚀,后地壳下降接受新的沉积。早期岩浆岩因表层风化剥蚀,在后期沉积岩底部常形成一层含有岩浆岩砾石的底砾岩。

2.5.3地质年代表

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用来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称为地质年代表。其内容主要包括各个地质年代单位及其开始和延续的年龄。

2.6地质图

地质图是指将一个地区内的地质要素按一定比例缩小,垂直投影在地形平面图上,以一定的符号、代号、颜色、花纹等表示它们的分布情况的图件,统称为地质图。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并标明图名、比例尺、图例和接图等。

2.6.1地质图的主要类型

按编制图件的目的和所反映的内容,地质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普通地质图

2.构造地质图

3.第四纪地质图

4.基岩地质图

5.水文地质图

6.工程地质图

2.6.2地质图的规格和符号

2.6.2.1地质图的规格

地质平面图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等。

2.6.2.2地质图的符号

1.地层年代符号

在小于1∶100000的地质图上,沉积地层的年代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色来表示的,在彩色的底子上,再加注地层年代和岩性符号。在每一系中,又用淡色表示新地层,深色表示老地层。岩浆岩的分布一般用不同的颜色加注岩性符号表示。在大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多用单色线条或岩石花纹符号再加注地质年代符号的方法表示。当基岩被第四纪松散沉积层覆盖时,在大比例的地质图上,一般根据沉积层的成因类型,用第四纪沉积成因分类符号表示。

2.岩石符号

岩石符号是用来表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符号,由反映岩石成因特征的花纹及

点线组成。在地质图上,这些符号画在什么地方,表示这些岩石分布到什么地方。

3.地质构造符号

地质构造符号,是用来说明地质构造的。组成地壳的岩层,经构造运动形成各种地质构造,这就不仅要用岩层产状符号表明岩层变动后的空间形态,而且要用褶曲轴、断层线、不整合面等符号说明这些构造的具体位置和空间分布情况。

2.6.3各地质因素在地质图上的反映

2.6.

3.1不同产状地层在地质图上的反映

1.水平岩层:地形等高线与地质界线平行或重合,呈带状分布;

2.倾斜岩层:遵从V字形法则;

3.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一条不受地形影响的直线。

2.6.

3.2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反映

1.褶皱:一般根据图例符号识别褶曲。若没有图例符号,则需根据岩层的新、老对称分布关系确定,其地质界线切割地形等高线,具体表现为:

1)直立褶曲:两翼岩层的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2)倾斜褶曲:两翼岩层的倾向相反,倾角之差超过5°;

3)倒转褶曲:两翼倾向相同时为倒转褶曲;

4)水平褶曲:岩层对称出现,地质界线彼此平行,两翼岩层走向基本相同;

5)倾伏褶曲:岩层对称出现,但地质界线在枢纽倾伏端弯曲成“U”形。倾伏背斜沿“U”形弯曲凸出方向岩层越来越新,倾伏向斜沿“U”形凸出方向岩层越来越老。

以上是两翼地形无明显差异时的特征。

2.断层:一般也是根据图例符号识别断层。在地质图上通常用红色的或较粗的线醒目地表示断层。在断层线上,一般还用符号说明断层的类型和产状。正断层和逆断层符号中,箭头所指为断层面倾向,角度为断层面的倾角,短齿所指方向为上盘运动方向。平移断层符号中箭头所指方向为本盘运动方向。

若无图例符号,则根据在断层线两侧可能存在的岩层中断、重复、缺失、宽窄变化或前后错动等现象来判断。

2.6.

3.3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反映

1.整合接触:时代连续,地质界线呈平行带状分布;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时代不连续,地质界线呈平行带状分布;

3.角度不整合:上下相邻两套岩层之间的地质时代不连续,地层有缺失而且产状也不相同,新岩层的分界线遮断了下部老岩层的分界线;

4.侵入接触:侵入体的界线破坏了围岩界线的完整性;

5.沉积接触:沉积岩的露头界线遮断了侵入体的边界线。

2.6.4地质图的阅读

2.6.4.1读图步骤及内容

地质图上内容多,线条、符号复杂,阅读时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步骤如下:

1.图名、比例尺、方位(方位经纬线)

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图幅类别、制图精度。图上方位一般用箭头指北表示,或用经纬线表示。若图上无方位标志,则以图正上方为正北方。

2.图例

图例是地质图中采用的各种符号、代号、花纹、线条及颜色等的说明。通过图例,可对

地质图中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建立起初步概念。

3.地形、水系

通过图上地形等高线、河流径流线,了解地区地形起伏情况,建立地貌轮廓。地形起伏常常与岩性、构造有关。

4.地质内容

1)地层岩性:了解各年代地层岩性的分布位置和接触关系。

2)地质构造:了解褶曲及断层的产出位置、组成地层、产状、形态类型、规模和相互关系等。

3)地质历史: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特征,分析该地区地质发展历史。

2.6.4.2读图实例

阅读资治地区地质图。

2.6.5地质剖面图制作

1.选剖面线

剖面图主要反映图区内地下构造形态及地层岩性分布。作剖面图前,首先要选定剖面线方向。剖面线应放在对地质构造有控制性的地区,其方向应尽量垂直岩层走向和构造线,这样才能表现出图区内的主要构造形态。选定剖面线后,应标在平面图上。

2.确定剖面图比例尺

剖面图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地质平面图一致,这样便于作图。剖面图垂直比例尺可以与平面图相同,也可以不同。当平面图比例尺较小时,剖面图垂直比例尺常大于平面图比例尺。

3.作地形剖面图

按确定的比例尺做好水平坐标和垂直坐标。再将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按水平比例尺铅直投影到水平坐标轴上,然后根据各交点高程,按垂直比例尺将各投影点定位到剖面图相应高程位置,最后圆滑连接各高程点,就形成了地形剖面图。

4.作地质剖面图

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

1)投影地质点

将剖面线与各地层界线和断层线的交点,按水平比例尺垂直投影到水平轴上,再将各界线投影点铅直定位在地形剖面图的剖面线上。如有覆盖层,下伏基岩的地层界线也应按比例标在地形剖面图上的相应位置。

2)换算视倾角

按平面图示产状换算各地层界线和断层线在剖面图上的视倾角。

3)绘地层界限与断层线,标明原始尺寸

按视倾角的角度,并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形态,延伸地形剖面线上各地层界线和断层线,并在下方标明其原始产状和视倾角。一般先画断层线,后画地层界线。

4)绘岩性花纹符号

在各地层分界线内,按各套地层出露的岩性及厚度,根据统一规定的岩性花纹符号,画出各地层的岩性图案。

5)修饰

在剖面图上用虚线将断层线延伸,并在延伸线上用箭头标出上、下盘运动方向。遇到褶曲时,用虚线按褶曲形态将各地层界线弯曲连接起来,以恢复褶曲形态。在做出的地质剖面上,还要写上图名、比例尺、剖面方向,绘出图例和图签,即成一幅完整的地质剖面图。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上还需画出岩石风化界线、地下水位线、节理产状、钻孔等内容。

2.6.6地层综合柱状图

地层综合柱状图,是根据地质勘察资料(主要是根据地质平面图和钻孔柱状图资料),把某一地区出露的所有地层、岩性、厚度、接触关系,按地层时代由新到老的顺序综合编制而成的。一般有地层时代及符号、岩性花纹、地层接触类型、地层厚度、岩性描述等。

地层综合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作为地质平面图的补充和说明,通常编绘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地质图。

思考题

1.什么是地质构造?什么是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2.什么是地质作用?

3.什么是岩层?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是什么?并绘图表示。

4.论述地层的接触关系。

5.什么是褶皱构造?什么是褶曲?褶曲的基本形式有哪两种?

6.论述在野外怎样观察褶曲?

7.褶曲有哪些分类方法?是怎样分类的。

8.什么是断裂构造?什么是节理、断层?

9.按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哪两类?

10.什么是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1.什么是阶梯状断层、叠瓦式构造?什么是地堑、地垒?

12.论述节理对工程的影响。

13.论述野外怎样识别断层。

14.论述断层对工程的影响。

15.怎样判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16.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并判断各地层的接触关系。

17.写出图中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并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

第四章 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 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 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 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 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 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 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 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地质构造常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地质构造类型及简介

第三节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质体(geologic body)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地质体泛指天然的岩石块体,而不论其规模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地质体在地面上直接露出部分称为露头(outcrop)。露头上往往赋存有地质构造的一些信息,因而成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应力作用下,地质体有的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变位),如平移和平稳的升降;有的出现形体改变(形变和体变)和方位扭转。这些变化后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horizontal structure)、倾斜构造(dipping structure)、褶皱(fold)、断裂(fracture)以及岩浆岩作用产生的构造等。 一、地质构造空间位置的测定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它的空间位置,也就是确定地质构造的产状。组成地壳的岩石从总体上看,岩浆岩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量的5%左右。但从地壳表层(0-3km)的岩石看,具层状构造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超过岩石总量的80%。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在层状岩石中发育最好,表现得最清楚。下面着重介绍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一)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以其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和与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即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变量来度量。这三个变量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图12-4)。 1.走向(strike)层面与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即是岩层的走向。它有两个方向(二者相差180°)。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延长方向。2.倾向(dip)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为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指示的方向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倾向只有一个,表示岩层向下倾斜的方位。层面上与走向斜交的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视倾向线,其方向均为视倾向。 3.倾角(dip angle)层面上真倾斜线与真倾向线的夹角为岩层的真倾角,简称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所有的视倾角均小于真倾角。岩层层面的产状须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即其能代表露头上显现的层面总的方位。测量数据立即记录在野外地质记录本上,或在掌上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精选)

构造地质学读图题精选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 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冬=~挤压 匚―f _张裂 盆地广/\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 系 ① 它们相伴发生 ② 在不冋时期和不冋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2013天津文综)下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 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搬 运作用。( )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和3日10时43分,图示区域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震级分别为里氏8.2级和里氏7.8级。据此回答2?3题。 2 .图中山脉的成因主要是 ( ) A. 地壳水平运动 B. 地壳垂直运动 C. 地震活动频繁 D. 大规模火山喷发 3 .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 地壳厚度很薄 ②地壳张裂地带 ③地壳碰撞挤压 ④地壳运动活跃 A. ①③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 侵蚀 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太半洋础瑚礁i 岛)分布示盘图 /!仝

流水侵蚀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型谷;使坡面破 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 色沙漠” “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 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咯斯特地 貌,般地表崎岖,地表水勿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冰川侵 蚀 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 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海水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沉积,形 成冰磧地貌 颗粒大、密度大 的先沉积,颗粒 小、密度小的后 沉积(具有明显 的分选性) 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如黄河三角 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其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水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 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回答第1 题。 3b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 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指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 ?? ?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基本运动形式1 ????? ? ?板块构造说地球自转说均衡说 对流说、运动成因理论2 二、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 ??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又叫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1 ????? ?? ??重力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2 第二节 岩层及岩层产状 ??? ??断裂褶皱 倾斜岩层 后被保留下来的形态。引起地壳岩层变形变位地质构造:指构造运动 ?? ??? ?????=?????? >? ?=?

二、岩层产状:指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 ??? ??)(倾角:岩层的倾斜程度) (OD 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OA或OB)走向:岩层的延伸方向 、产状要素α'1 真倾角(α):岩层在野外的倾角。 视倾角(β):岩层在剖面上的倾角。 θαβsin ?=tg tg (θ为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线所夹锐角) 2 (1? ???? ??? ?方位角法相限角法 )记录(2 (3)图示:正常岩层: 30o ; 倒转岩层: 30o 第三节 地层概念 一、为什么要学习地层及地质年代: 确定构造形态:如: 单斜岩层 背斜 向斜 断层 断层 选择和评价建筑场地: 阅读地质图: 地层: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该时代的地层。 二、绝对年代法: 用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确定岩石形成时间。(即蜕变时间) 蜕变:放射性元素自形成之日起,就稳定地放射出a (粒子)、b (电子)、g (电磁幅 射量子)射线,并形成稳定的新元素。如:206 238b P U ???→?蜕变后形成 蜕变时间可用下式确定: ?? ? ?? += P D t 1ln 1 λ N45oE ∠30o s E 走向 倾角 倾向 135o ∠30o 倾向 倾角 4 3 2 3 2 1 2 1 2 3 2 2 1 2 6 5 2

普通地质学—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第八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海陆变迁、岩石变形变位和矿产形成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 第一节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一、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概念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力所引起的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构造运动的结果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形和变位: 1、一方面引起地表形态大规模变化:如山脉形成、海陆变迁、大陆分裂与大洋扩张等; 2、另一方面,使岩石圈中岩石发生变形:如地层的倾斜与弯曲、岩石块体的破裂与相对错动等。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构造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岩石圈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它们总是相伴而生。 1、水平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表现为地质体的相互分离、会聚或平移错动。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软弱层中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常把产生大规模、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做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引起海侵和海退。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上升可成陆,下降可成海等。传统上称为造陆运动。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1、构造运动有快有慢,但多数是长期缓慢的运动。 2、构造运动的幅度,是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不论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只要运动方向不变,时间愈长,运动幅度愈大;同一时间内,速度愈快,运动幅度愈大。 3、一般来说构造运动的幅度大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地壳的活动性。 三、构造运动的类型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 古构造运动:新近纪(25Ma年)之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沉积岩的原始状态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变成种种复杂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同样可以变得“柔软”。岩石在长期的受力环境里也会发生变形和变位。 构造变形:使地质体原有形态和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作用。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故主要讲述岩层中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一、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 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 3、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 二、倾斜构造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 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2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 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3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4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 地质地貌原理 常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练习

常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浩瀚沙漠B.冷湿沼泽 C.温暖浅海D.长寒苔原 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块状山地 D.地堑 3.关于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按成因分类,甲、乙属同一类岩石 B.丙、丁生成的地质环境相同 C.丙、丁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D.乙受热变成丙 答案 1.C 2.C 3.A 关键原理 1.地壳物质循环 2.板块构造理论

3.地质构造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2.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答案 1.A 2.D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由早到晚,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B.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C.断层—岩浆侵入—沉积 D.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 4.图示地区,易发生岩体滑动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3.D 4.A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的沉积岩发生断裂,花岗岩侵入了沉积岩和断层。因此判断该地首先形成沉积岩,然后发生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产生断层,然后发生岩浆侵入活动,最后在乙、丁处出现沉积,形成沉积物。故答案选D项。第4题,有滑动面、坡度陡、下方缺乏支撑物的地区易发生滑坡。甲处岩层坡度较陡,与乙交界处没有支撑物体,具有可以使岩石滑动的断层面,最易发生滑坡,故答案选A。 (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附近地区进行考察,绘制出该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甲处最可能是( ) A.堰塞湖B.断块山 C.火山口D.鞍部 6.如果图中甲处积水成湖,则水深最大可能是( ) A.25米B.50米 C.85米D.155米 7.图中最高处岩石特性,可能为( ) A.层理构造B.含有气孔 C.颗粒粗大D.含有化石 答案 5.C 6.C 7.B 2017年3月27日晚,图中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和岩浆喷涌而出,造成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完成8~9题。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壳在缓慢上升。) 例1.广州七星岗海能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面约60m。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现有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向北推移。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西侧的地块,自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

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该时期的沉积岩,说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滨海相 沼泽相 这种岩相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海陆的变迁,也说明了地壳当时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地质环境。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整个岩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三 高频考点34 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人教版)

(2020·湘潭市一中高考模拟)“飞来峰”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下图为“某地飞来峰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⑤岩层形成年代比⑥岩层早。据此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甲处的褶曲形态及判断理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C.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新 D.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老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A.背斜山地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2020·河南郑州一中测试)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山地 5.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9·安徽合肥一中测试)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6~7题。 6.甲处属于()

A.向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7.若在Y2处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A.25 m B.35 m C.55 m D.65 m

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自主学习 __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错动,形成断层。 (3)了解地质构造在寻找自然资源和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 ①资源:________、________----背斜构造;地下水----________构造。 ②工程建设----隧道、水库、交通线路尽量避开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重力作用、化学作用等形式。(1)流水作用: ①________作用:形成峡谷、瀑布等; ②搬运作用; ③________作用:山麓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中下游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 (2)风力作用: ①侵蚀作用:戈壁、________、风蚀蘑菇等________地貌; ②搬运作用; ③沉积作用:________、沙垄等________地貌。 能力提升 一、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二、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三、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四、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地壳运动与地形变化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理高考专题复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页眉内容 专题四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考点剖析 1.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关系。 2.地质构造的概念,基本类型;褶皱—向斜、背斜;断层的概念及构造示意图的判断。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板块构造理论。 主干梳理 一、地球内部圈层 ⒈地壳 化学元素(氧12、硅14)—→矿物—→岩石 山地高原50~70㎞ 海沟6㎞平均厚度17㎞ 陆地33㎞ ⒉地幔——2900㎞,铁、镁、软流层——岩浆源地 ⒊地核——2900~6371㎞,铁、镍 二、陆地地形 ⒈山地 ⒉丘陵 ⒊高原 ⒋平原 ⒌盆地 三、海底地形 ⒈大陆架 ⒉大陆坡 ⒊大洋底 四、地形变化与地质作用 五、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 ⒈水平运动☆——高大褶皱山系 ⒉升降运动——高低起伏 a.褶皱 b.地堑——谷地、裂谷 c.地垒——山 六、火山 ⒈构造

死火山 ⒉分类休眠火山 活火山 ⒊分布:环太平洋、东非大裂谷、地中海、大西洋 山西大同——死 ⒋中国台湾、新疆——活 东北——休眠 七、地震——波 ⒈岩石圈口天然震动 ⒉先上下颠,左右前后摇晃 ⒊有关名词 ⒋震级——能量大小 ⒌烈度——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⒍影响烈度因素 a.构造地震(火山、陷落) b.震级大小 c.距震中远近 d.震深 e.建筑物强度 ⒎分布 八、板块学说 ⒈岩石圈由六大块拼合而成 ⒉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⒊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 ⒋板块处在运动中张裂←→裂谷,海洋(如大西洋) 相撞→←山脉,海沟 九、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⒈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物理 ⒉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再破坏化学 生物 风力搬运——干旱地区(风蚀蘑菇、柱、城堡、沙丘) ⒊搬运作用流水搬运——湿润地区(冲击岛、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风力 ⒋堆积流水分选(有规律) 海浪 冰川——无分选 ⒌固结成岩——沉积岩 十、人类活动与地形 ⒈地形是影响人类活动 四大文明古国—农业国—冲积平原—河流 ⒉人类改变地形——填海造陆(荷兰、日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