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病毒病最新预防方法

植物病毒病最新预防方法

植物病毒病最新预防方法

植物病毒病最新预防方法

病毒病主要通过刺吸式昆虫和嫁接、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甚至在修剪、切花、锄草时,手和园艺土具上沾染的病毒汁液,都能起到传播作用,为害多种花卉。

症状:在叶上出现浅绿或黄白色花叶或斑驳、植株矮化、叶片皱缩不规则扭卷,严重时叶面出现不规则灰色至褐色坏死斑点。

发病条件:病毒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传染:

①无性繁殖材料传染:病毒病为全株性侵染,一且感染病毒,寄主植物和各个部位都会带有病毒,如块茎、球茎、鳞茎、块根、插条、接穗、接芽、苗木等,病毒亦可通过以上无性繁殖材料传播。如百合、郁金香、唐首蒲等受病毒为害严重。

②媒介传染:由昆虫传播病毒,尤其以蚜虫、叶蝉、粉虱、蓟马、蝗虫和蜗类最常见,其次为土壤线虫及真菌。

③汁液传染:汁液传染可以通过病株、健株的枝叶间相互摩擦或人为接触摩擦发生传染。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整枝、抹头、插花、切取无性繁殖材料等,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都可传播病毒。

④土壤传染:土壤传染是土壤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接触传染,一种是土壤中的线虫、真菌传播,另一种是土壤中带病毒的有机物传播。

防治方法:

“超敏蛋白(Harpin)”是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新概念”植物免疫诱抗剂。它是一种来源于微生物的天然蛋白,区别于传统农药、肥料、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它基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从转变传统作用机制着手,作为植物细胞外的一类神奇的特种细胞外信号,它能够通过植物受体(主要是植株叶片受体)的信号传导,激活植物细胞内的信号物质,诱导植物自身多条信号通道的基因高效表达,激发和提升植物共有功能机制和潜能(生长发育、系统抗性、自我修复、营养输送)的高效表达。而又主要体现在提高植株自身的病害防御能力和生长能力,能在促进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同时,大量减少农药、杀菌剂和肥料的施用量。

“超敏蛋白”是集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为一体的多功效产品。其作用机制不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生物生长,而是通过诱导植物自身固有的防御系统和生长发育系统的超水平表达实现功效,可以大大增强作物对病毒、细菌、真菌以及部分虫害和多类型不良环境危害的防御能力,特别能显著增强作对蚜虫、红蜘蛛、螨虫、线虫、介壳虫等的趋避作用和抗性;能大幅度减轻或消除因病毒、细菌、真菌以及虫害和多类型不良环境对作物造成的危害。在以色列“Galilee-Green(嘉利利-绿色)实验室”过去近6年数十万亩作物的田间试验中证明:“超敏HhrpEcc蛋白”可以诱导90多种作物主动抵抗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物所造成茎腐、霜霉、花叶、枣疯、叶枯、黑腐、白粉、红粉、灰霉、蔓枯、炭腐、锈病、疫病等70余种病害及20多种虫害的浸染,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40%~80%,并且可以使作物增产10-75%,在实际使用中最高可减少50%的肥料、农药、杀菌剂用量。

植物病毒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植物病毒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现在病毒病的危害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发病病毒种类越来越多,常见到的有厥叶病毒,花叶病毒,条斑病毒,银叶病毒,黄化病毒,等几十种,而且混发的现象日趋严重。当前如何解决植物病毒病,是目前农业生产中非常紧迫的问题。植物病毒病的解决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保证。 一、病毒病的发病原因 (1)传染源 (2)传媒 (3)高温 (4)干旱 (5)光照过强 (6)品种本身的原因 二、预防措施 (1)切断传染源,措施:种子消毒,接种抗毒免疫剂。选择无毒种苗。利用茎尖脱毒克隆方法繁育种苗。 (2)消灭传媒,做好蚜虫,白粉虱等害虫的防治工作。 (3)尽量控制好温度,最高温度应控制在32度以下,如温度过高,就要采取措施,地面要经常浇小水,叶面多喷喷抗毒免疫剂或灌根。 (4)避免干旱,小水勤浇。要控制合适的湿度。 (5)夏天光照强时要进行适当遮光。 (6)增喷抗毒免疫剂,中药及生物的为最好。 (7)选育抗病毒品种 (8)改进栽培措施,选择先进的有机栽培模式。增强本身抗病毒能力。 三、治疗措施

(1)种子用脱毒剂进行处理,磷酸三钠10倍浸泡10分钟,或高猛酸钾100倍浸泡,或抗毒免疫剂100倍浸种10分钟,冲洗干净后播种或催芽。 (2)用无毒无菌无虫卵基质育苗。 (3)要尽量用有机栽培模式,利于根系发育,提高本身抗病毒能力 (4)出苗后接种抗病毒疫苗三次以上。 (5)移栽后定期喷洒抗病毒疫苗或制剂。 (6)冲施肥要以天然有机肥为主,用生物发酵好的肥料,厌氧菌或放线菌类有益防腐微生物为最好,养根壮根,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其抗病毒能力。 关于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对寄主的危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防治上十分困难。病毒在侵染寄主后,不仅与寄主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物的养分输导,改变寄主植物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致使植物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寄主植物死亡。为了有效地控制植物病毒病,人们采用了各种措施,包括轮作、种子脱毒、病毒间的弱毒株系交叉保护、抗病品种的选用、传毒介体的控制及化学农药的使用等,近年来转基因植物抗病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但这些措施还不能有效克服病毒的危害,且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在当前大力提倡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强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已成为植保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能开发出有效控制病毒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抗病毒药剂,研究人员不断寻找和筛选天然的生物源抗病毒物质。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天然抗病毒活性物质种类很多,有的已形成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改变耕作制度,加强栽培管理,预防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 1.轮作套种采用不同作物和品种的轮作和套种,可以减少病原积累,防止病害严重发生。 2.选择适宜播种期播种期的选择对病毒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 3.加强苗期管理苗床和苗期的管理对预防和控制病毒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因为苗床上的病株,可能成为大田发病的重要毒源。因此,要尽力保证幼苗不生病或少生病,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高植物抗病毒病的能力,铲除田间地头杂草,拔除病株以除掉毒源,及时治虫防病,也能减轻病害。 二、种植抗、耐病品种 采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可以经济有效地防治和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多数抗病品种可以抵抗病毒复制和扩散,有些蔬菜可以抗传毒介体。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汇总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茂炎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技术的发展,鉴定和检测病毒的方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确快速。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病毒核酸分子的鉴定,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是与PCR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引物相关联的;于此同时传统的鉴定检测技术依然有其发展优势。不论怎样的方法技术,都是以病毒的理化性质以及侵染性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甚至出现了某些边缘技术在病毒鉴定检测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的是对植物病毒鉴定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植物病毒;检测技术;PCR 病毒在生物学上特征(如病毒的理化性质,包括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对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等)以及在寄主上的反应(如寄主范围、症状表现、传播方式等)是对病毒最直观的认识。常规的对植物病毒的鉴定检测方法有:生物学测定方法、血清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生物学测定依据病毒的侵染性,观察寄主植株或其它生物的症状表现;血清学技术以病毒外壳蛋白(CP)为基础;电子显微镜技术依据病毒的形状大小的不同;分子生物学鉴定则以病毒核酸为基础。 1.生物学鉴定 最直接的方法是目测法,直接观察病毒对植物的病害症状。如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病害症状为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玉米鼠耳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田间症状表现[1]。目测法因观察的主观性和症状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不精准。1929年美国病毒学家霍姆斯(Holmes)用感病的植物叶片粗提液接种指示植物,2~3天后接种叶片出现圆形枯斑,枯斑数与侵染性病毒的浓度成正比,能测出病毒的相对侵染力,对病毒的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就是枯斑和指示植物检测法。国内报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可侵染28属57种禾本科植物,该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植物病毒田间接种、传染方式教材

实验六植物病毒病及其传染方式 一、实验目的 认识植物病毒形态和病毒病主要症状类型,通过植物组织汁液的摩擦接种和蚜虫传播试验了解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方式。 二、讲解要点 1.病毒颗粒很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植物病毒颗粒可以分为圆球状(或等边多面体)、炮弹状、长杆状和线条状4种。这些在课堂和本次实验课上只能通过观看电镜照片或幻灯片来了解。 2.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有花叶、变色、条纹、枯斑或环斑坏死、畸形。应该注意:一方面这些症状类型的分辨在病毒病鉴定上具有比起它病害更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实际观察中,也会发现同一种病毒病在发病过程中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病状甚至隐症)。 3.病毒病多为系统性侵染,没有病征,易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往往需要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染试验证实其传染性。植物病毒病的传染方式有:机械(摩擦)接触传染、嫁接传染、介体(包括昆虫、线虫、真菌、螨类和菟丝子)传染、花粉及种子传染等。由于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它的侵染来源都与活体(活的动、植物体或介体)有关,传染要使病毒接触活体。例如汁液摩擦接种,要用新鲜的病毒汁液,摩擦的目的是造成寄主植物体表面的微伤,使病毒有可能进入活的细胞,过重的损伤造成组织坏死并不利于病毒的传染。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植物汁液的方式更容易满足植物病毒传播的两方面要求。 4.大白菜病毒病的症状为幼苗受侵后首先心叶出现明脉即沿叶脉失绿,继呈花叶及皱缩。成株被害,出现不同程度的叶片皱缩、变硬而脆,后期出现褐色斑点或褐色坏死条纹;植株矮化。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简称TuMV)、黄瓜花叶病毒(简称CMV)和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所致,前两种病毒能由蚜虫和汁液传染,第三种只能以汁液传染。 马铃薯病毒病主要是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前者的症状为叶片皱缩、变小;叶尖向下弯曲,全株矮化,叶片色泽深浅不均,以后出现黑褐色坏死斑,质地变脆,严重时全株发生坏死性叶斑,自下而上枯死。马铃薯皱缩花叶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简称PVX)和马铃薯Y 病毒(简称PVY)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PVX只能由汁液传染,昆虫不传染。PVY的传染方式有汁液与蚜虫传染。马铃薯卷叶病的症状为叶缘向上卷曲,病重时呈圆筒状。叶片色泽较浅,有时叶背面呈红色或紫色。叶片变厚变脆,病叶不出现萎蔫下垂的现象,矮化亦

基因芯片及其在植物病原物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及其在植物病原物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基因芯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是把大量DNA探针或基因片段按特定的排列方式固定在硅片、玻璃、塑料或尼龙膜等载体上,形成致密、有序的DNA分子点阵,在基因定位、DNA测序、突变检测、基因筛选、基因诊断和发现新基因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原物检测,在植物病害预测和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基因芯片; 病原物检测 1996年,美国Affvmetrix生物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商业化的基因芯片(Gene chips),由此掀起了基因芯片研究热潮。基因芯片被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各领域,被誉为继大规模集成电路后又一次意义深远的科技革命[1]。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几乎是全方位的,包括基因定位、DNA测序、突变检测、基因筛选、基因诊断和发现新基因等[2]。本文仅叙述基因芯片原理已经基因芯片在植物病原物检测中的作用。 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 chips),属于生物芯片(bio-chip)中的一种,是综合微电子学、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等高新技术,把大量DNA探针或基因片段按特定的排列方式固定在硅片、玻璃、塑料或尼龙膜等载体上,形成的致密、有序的DNA分子点阵,因固相载体常用硅玻片或硅芯片,故称之为基因芯片[3]。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生物学中的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将短链核酸分子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作为探针,待分析样品经过标记后与固定在芯片上的探针杂交。其技术流程主要包括芯片的制备、待测样本的制备和标记、杂交反应、结果检测和数据处理分析等。与传统的核酸印迹杂交技术相比,基因芯片具有可信度高、信息量大、操作简单、重复性强以及可以反复利用等诸多优点[4]。

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概述

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概述 邵碧英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州 350001) 植物病毒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外壳构成,蛋白外壳由许多外壳蛋白(CP)组成。 CP和核酸因病毒的不同而异,是检测、鉴定植物病毒的主要依据。广义的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包括蛋白质检测(或血清学试验)和核酸检测方法,本文分别介绍。 1 以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的CP具有抗原性,很多病毒可以被提纯并制备成高效价的抗血清,根据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可检测植物病毒的存在。血清学方法有很多,应用较广泛的是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也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 111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 ISA) EL ISA是一种采用固相(主要为聚苯乙烯酶联板)吸附,将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的方法。酶标抗体(或抗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时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酶遇到相应的底物时产生颜色反应,颜色深浅与抗原量正相关。该方法已被用于各种植物病毒检测。 后来发展的用酶标A蛋白取代酶标抗抗体的EL ISA被称为A蛋白酶联吸附法(SPA-EL ISA)。几种植物病毒的SPA-EL ISA诊断试剂盒已被研制成功[1]。 EL ISA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 112 斑点免疫吸附法 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以硝酸纤维素膜(NCM)为固相载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免疫吸附法,检测原理类似于EL ISA,但酶与底物反应产生不溶性产物,在NCM 上形成有色斑点,斑点颜色深浅与抗原的量成正比。也已用于各种病毒检测。 斑点法简便,反应时间短,反应结果可长期保存,不需任何特殊设备,也适合于大量样品的测定。 113 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IDD TB)与EL ISA相比,斑点法更为简便,但仍然需要提取病毒的粗提液或提纯制剂,试验过程较繁琐。改进后的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是直接把植物组织切块固定于膜上,然后利用抗原抗体特异反应来检测植物病毒。 鞠振林等[2]以IDD TB检测病组织中的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等多种病毒获得较好结果。徐明全等[3]采用IDD TB法从兰花叶片中检测到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把石斛兰叶片从叶尖至叶尾每0.5cm切割1次并压印在膜上,检测结果可直接显示出感染病毒的具体部位。 组织印迹法明显比EL ISA和DIBA的试验程序简单、快速。但病毒在植物的不同部位分布不均匀,同一样品要重复多次,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114 电印迹免疫分析(EBLA) 电印迹免疫分析方法首先用SDS2PA GE 分离病毒CP,把蛋白带转移到膜上,再进行抗原杭体反应,根据CP分子量和吸附特异性抗血清的特殊带来判断该病毒的存在与否。 EBLA和EL ISA、DIBA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通过电泳将植物病毒的CP和植物组织中的其它蛋白分离开来,排除了杂蛋白的干扰,可检测低浓度的植物病毒。此方法 — 7 7 3 —

农作物病毒性病害以及病毒病的主要有效防治药剂

农作物病毒性病害以及病毒病的主要有效防治药剂 1、农作物的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在多数情况下以系统浸染的方式浸害农作物,并使受害植株发生系统症状,产生矮化、丛枝、畸形、溃疡等特殊症状。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有花叶、变色、条纹、枯斑或环斑、坏死、畸形。 病毒病害的传播、浸染和致害过程与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的表现有很大的区别。 病毒病多为系统性侵染,没有病征,易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往往需要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染试验证实其传染性。 植物病毒病的传染方式有:机械(摩擦)接触传染、嫁接传染、介体(包括昆虫、线虫、真菌、螨类和菟丝子)传染、花粉及种子传染等。 由于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它的侵染来源都与活体(活的动物、植物体或介体)有关,传染要使病毒接触活体。 例如汁液摩擦接种,要用新鲜的病毒汁液,摩擦的目的是造成寄主植物体表面的微伤,使病毒有可能进入活的细胞,过重的损伤造成组织坏死并不利于病毒的传染。 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植物汁液的方式更容易满足植物病毒传播的两方面要求。 通过植物组织汁液的摩擦接种和蚜虫传播试验了解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方式。在防治上对病毒病仅仅依靠单一的技术手段往往很不奏效,所以要实行综合措施为主进行防治。 大白菜病毒病的症状为幼苗受侵后首先心叶出现明脉,即沿叶脉失绿,继呈花叶及皱缩。成株被害,出现不同程度的叶片皱缩、变硬而脆,后期出现褐色斑点或褐色坏死条纹、植株矮化。 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简称TuMV)、黄瓜花叶病毒(简称CMV)和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所致,前两种病毒能由蚜虫和汁液传染,第三种只能以汁液传染。 马铃薯病毒病主要是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前者的症状为叶片皱缩、变小;叶尖向下弯曲,全株矮化,叶片色泽深浅不均,以后出现黑褐色坏死斑,质地变脆,严重时全株发生坏死性叶斑,自下而上枯死。 马铃薯皱缩花叶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简称PVX)和马铃薯Y病毒(简称PVY)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PVX只能由汁液传染,昆虫不传染。PVY的传染方式有汁液与蚜虫传染。马铃薯卷叶病的症状为叶缘向上卷曲,病重时呈圆筒状。叶片色泽较浅,有时叶背面呈红色或紫色。叶片变厚变脆,病叶不出现萎蔫下垂的现象,矮化亦不甚明显。其病原物是马铃薯卷叶病毒(简称PLRV),只能由蚜虫传染,而汁液接触无传毒效果。 田间常见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水稻条纹叶枯病、烟草花叶病、蔬菜花叶病毒病、马铃薯花叶病毒病、番茄病毒病等。 2、农作物“病毒病”的主要防治药剂: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还没有1种治疗效果较理想的药剂,对发病植株做到早期诊断及提前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植物病毒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与改进。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测定法、血清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计数和分子生物学法等。 1.4.1侵染力测定法 侵染力测定法是将病毒样本接种在植物上,根据侵染力的大小定量。它的灵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经过侵染力的验证,将无法判断测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侵染力测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淀粉-碘斑法、系统感染率的测定法等。侵染力测定多用粗汁液来接种,为了避免抑制物质的作用和使半叶枯斑数目控制在一定范围,须用缓冲液稀释接种物。 局部枯斑法1929年F.O.Holmes发现TMV在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接种叶片上引起局部坏死斑点,在一定的病毒浓度范围内,所产生的斑点数目与病毒浓度成正比例。这一发现成为病毒侵染性定量测定的基础(田波,1987)。所有机械传染的病毒都有可能应用局部斑点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病毒具有可用于定量测定的局部斑寄主。一个待测样品所形成的斑点数目除取决于接种物中病毒浓度外,还受试验植物种类、环境条件和接种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质的影响。 淀粉-碘斑法当所研究的病毒没有过敏性枯斑寄主时,采用此法。Holmes(1931)发现TMV接种的烟叶上有时形成明显的黄化斑块,但不能用于计数。将这种接种叶用95%乙醇加热到80℃固定,然后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时,则侵染点处出现淀粉-碘的蓝色反应。当下午采摘叶片,褪色过夜,然后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较周围组织着色浅;当采摘叶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几个小时,再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组织着色深。这是由于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从光合组织中的运出。淀粉-碘染色的强弱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如局部枯斑法可靠,但在标准化条件下仍可用于侵染性的定量测定。 侵染性滴度法当上述方法都不适用时,可采用侵染性滴度法。即把欲测定样品用缓冲液稀释,可用十倍稀释、成倍稀释、半倍稀释或更低稀释。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用大量实验

园林主要病虫害防治一览表

园林主要病虫害防治一览表

市中心城区公共绿地主要病虫害防治一览表 树种主要病害主要虫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柳树天牛天牛为寄生性蛀虫,钻 蛀木材,造成树木焦 梢、死亡。严重影响树 木生长和毁坏木材,是 一种慢性毁灭性害虫。 以幼虫在被害寄主基部木质 或根内越冬。成虫自4月下 旬至5月上旬开始出现,危 害部位有排泄物,5、6月为 羽化盛期至8月下旬。 1、6-7月成虫盛发期从排粪孔处(危害处 有流胶),人工用铁丝钩出幼虫杀死。2、药 剂防治。冬春季在有新鲜排粪孔处,用镊子 先掏尽粪渣,并用小刀撬开排粪孔周围皮 层,用注射器注入40%氧化乐果乳油或6% 吡虫啉乳剂,或用棉球蘸20%乐果乳剂塞 入排粪孔,然后用泥土封住孔口,熏杀幼虫。 3、加强园林管理,合理疏枝修剪,使树体 通风透光。4、冬季涂白防治。 樟树网蝽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吸 食叶液,发生严重时叶 片正面形成苍白色斑 点,叶背出现黄褐色污 以卵在寄主叶片组织内越冬。 翌年4月开始孵化。初孵若 虫群集叶背吸食,蜕皮前先分 泌黏液,将腹末与叶片粘在一 1、加强养护管理,清除病虫叶,集中烧毁, 减少虫源。2、成、若虫发生期可40%氧化 乐果乳油、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 液、80%敌敌畏乳油或25%亚胺硫磷乳油

斑,导致煤污病,树势衰弱,提早落叶。起。成虫羽化后常群集聚叶背 吸食汁液,一般经过7-11天 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背主脉 第1分脉两侧的组织内。 800-1500倍液喷雾毒杀。3、冬季涂白防 治。 叶螨主要危害春梢、嫩叶, 受害叶片失绿,呈苍白 色斑点、斑块,或叶片 卷曲、皱缩、畸形,严 重时全叶枯焦、落叶。 1、发生代数多,繁殖快、危 害重。2、温度为120C时, 冬卵大量孵化。3、一年之中 以4~6月及9~10月出现 两次高峰期。 1、冬季做好杂草及枯枝落叶的清除、修剪 工作,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2、秋干冬旱 要浇水,增加湿度,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 力。3、早春,当叶螨从个别植株的枝叶先 发生时,立即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 1000倍液等药液喷雾毒杀,防止风力传播。 合欢枯萎病根颈部位出现水浸状, 枝条基部叶片变黄,树 皮孔肿胀并破裂。 病菌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在 土里过冬。次年温度适宜时病 菌从根部伤口或直接侵入,并 顺导管向树上蔓延至干部,切 断水分的运输,造成枝条的枯 4月下旬开始,每月一次用40%多菌灵500 倍或50%托布津800倍灌根系加以预防。 病害发生后,用上述药每周一次灌根,连续 三次。冬季涂白防治。

实验 15 植物病毒病害抗性鉴定

实验15 植物病毒病害抗性鉴定 植物病毒是导致粮、菜、果、花卉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892年俄国Iwanowsk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以来,己被正式命名的植物的病毒789种,并明确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即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 70年代后发现了只含有小分子量 RNA、不含蛋白质、侵染活性很高的类病毒25种,80年代后发现了含有线状病毒基因组RNA和与类病毒相似的环状RNA的拟病毒40种。 植物病毒种类多,繁殖速率快,传播途径广,并且缺少有效防治药剂和措施。因此,植物病毒病一旦流行,危害之重,己超过真菌、细菌病害。因此,加强植物病毒研究,减轻植物病毒危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重点学习目前普遍采用的几种植物病毒病害检测及抗性鉴定的方法及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 1.试材发病的植物组织及家兔等。 2.仪器及试剂高速冰冻离心机,离心管以及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PEG6000)、氯仿等。 二、方法步骤 (一)病毒检测 可用于植物病毒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测定、血清学检测、电镜检测、免疫电镜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免疫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血清学检测是快速、准确、 图5-1 病毒抗原的分离与纯化

灵敏度高、成本低的病毒检测方法,可用于实际检验检测工作中去。本实验重点介绍,其它方法可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利用血清学技术进行病毒检测,主要依据血清学反应(免疫学反应),即抗原与抗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作用。抗原指的是能诱导产生抗体的一类物质,它可以是病毒、细菌、真菌、植物菌原体等微生物,也可以是酶类、DNA、RNA、类脂、多糖等有机化合物,甚至还可以是叶片、枝条等各类组织。抗体是指由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诱导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在体外进行特异性反应的一类物质,庄要是一些免疫球蛋白。含有抗体的血清通常称为抗血清。抗原能与由其诱导产生的抗体发生凝集、沉淀等反应,利用病原物中特异性强的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反应,就能实现对病原物(病毒)的检测、鉴定。目前国际上己制备出 200余种重要植物病毒抗血清。我国农业部植检所为满足植物病毒检疫的研究和需要,先后制备出 30余种植物病毒抗血清。因此,利用血清学技术检测病毒,主要包括如下三个环节:1.病毒抗原的分离与纯化利用高速冰冻离心机等设备以及聚乙二醇(PEG)、氯仿等化学药品,从冰冻的病组织中分离、纯化病毒抗原。其操作步骤如图5-1所示。 2.病毒抗血清的制备病毒抗血清的制备主要包括试验动物选择、抗原注射、血样采集以及抗血清的收集与保存等过程,可用图5-2表示: 图5-2 病毒抗血清的制备与保存 3.血清学反应将抗血清及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后,采用试管沉淀、小试管环状沉淀、玻片凝集、免疫双扩散、免疫电泳及荧光抗体等反应方法进行血清学反应,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二)病毒病抗性鉴定 病毒检测的对象是病原物(病毒),是对病毒定性(病毒的有无及其种类)与定量的分析鉴定,而抗性鉴定的对象是寄主,即植物品种或种质对特定病毒的抵抗能力。目前植物病毒病抗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大都为大田病圃法。例如,刘琴等(2002)对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主要做法是,每个品种分别播种,设置对照与重复,于病害发生期调查发病率。所采用的病情分级标准是: 1级 抗(R):发病率0%~9.9%;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害防治方案 第一部分常见的病虫害防治 一、常见的病害及防治 1、白粉病:可用50%退茵特800-1000倍、或0.1-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 0%胶体硫50-1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均有效。 2、黑斑病: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代森胺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多次效果较好。 3、裼斑病:发病后可喷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 4、锈病:用福美锌,石硫合剂定期交替喷射,可以减轻病情。 5、炭疽病:发病期定期75%百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灵菌丹500-800倍液,有较好的效果。 6、立枯病:用800倍液的50%托布津功多菌灵喷2-3次(10天一次) 7、青枯病:发病期可喷淋0.2%高锰酸钾液或100-200U农用链霉素,土霉素,并适当增施钾肥。 二、常见的虫害及防治

1、蚜虫类:消灭越冬虫源,秋末喷射40%乐果,300倍液以作保护。当蚜虫发生时,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20 00倍液或8%滴滴畏1000倍液喷杀。 2、蚧壳虫类:喷射40%氧化乐果,及25%亚胺硫磷1000-2000倍液。如果是盆栽名贵品种,也可以在其根埋入吠喃丹。庭院中的2-3年生小树,每株可用10%吠喃丹40克左右。 3、螨类:用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久效硫乳油200 0倍液,50%滴滴畏乳油1000倍液喷杀。 4、苏马:用40%乐果乳剂300-500倍液,80%滴滴畏乳剂3000倍液,50%马列拉硫磷乳剂4000倍液,50%休养虫螟松乳剂2000倍防治效果良好。 5、5、蓟马:用40%乐果乳剂300-500倍液,80%滴滴畏乳剂3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剂400倍液,50%杀虫螟松乳剂2000倍防治效果良好。 三.执行操作要领 1、及时浇水,根据不同品种生长习性,地段(室内或雨水淋不到的墙边2-3天要浇一次水)。 2、随时注意观察检察有没有害虫发生,并及时做好枯枝落叶病枝叶的清理和药物防治工作,并将防治情况向绿化部汇报。 3、日常管理要正常,枯枝弱枝,病枝要及时剪除,定期松土,见杂草就除,保持绿化区内无杂草。

植物病原病毒

植物病原病毒 一、概述 1. 病毒定义: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的分子寄生物。简单讲,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状态的分子生物。 主要特征:①结构简单的(核酸+蛋白或脂蛋白衣壳);②严格专性寄生的(依赖寄主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③非细胞生物(分子寄生物)。 2. 类群: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下列几大类群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 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炎、流感、小儿麻痺等)。 引起畜禽疾病(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牛瘟、鸡瘟、鸭瘟)。 引起植物病害。 有益方面: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或元件。 有害生物控制(害虫、真菌及杂草生防)。 环境保护(利用藻类病毒消除水面藻类污染)。 花卉增色(金心黄杨、金边瑞香、杂色郁金香)。目前已研究和命名的植物病毒达1000多种,其中许多为重要的农作物病原,其所造成的损失仅次于真菌病害。 植物病毒也有利用的价值,如 TMV导致分子生物学的产生; 病毒在开发基因工程的载体、转 基因植物研究等方面,也发挥了 很大作用。 三、病毒在生物中的地位 生物:细胞生物、分子生物 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原核生物 界)、真核生物(动物界、植物 界、菌物界、原生生物界) 分子生物:病毒界?:真病毒、 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 毒) 四、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形 式(形态)。 病毒粒体的形态微小,只有在放 大数万倍的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其度量单位通常采用纳米(nm, 1nm=10-9m)。 植物病毒粒体形态主要有:球 状、线状、杆状、弹状、双联体 状、丝线状、柔软不定形等。形 态多样性。 ◆许多植物病毒由不只一种粒 体构成。 一些球状病毒也有多种粒体组 分,但这些粒体形态相同,只是 其中所包含的核酸含量不同而 重量存在差异。 这些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必 需有多种病毒粒体组分同时侵 染寄主细胞,才能增殖并完成其 生物学功能。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 植物病毒粒体主要含有核酸和 蛋白两大部分。中间为核酸芯 (RNA或DNA),外部有外壳蛋 白(CP)包被形成衣壳,少数病 毒在蛋白衣壳外面还包被一层 那囊膜,称为包膜病毒,如植物弹 状病毒。 1. 杆状或线状病毒:蛋白质亚基 螺旋状排列,中间是一个由核酸 构成的空心管子,核酸也呈螺旋 状排列,嵌入到螺旋状排列的蛋 白质亚基内端。如,TMV杆状 粒体。 TMV:2130个蛋白质亚基;130 圈;16 1/3亚基/圈,3 圈一个周期,49个亚基 /3圈;2.3nm亚基间隔/ 圈。 2. 球状病毒:蛋白质亚基镶嵌在 粒体表面,构成多面体形,内心 是病毒的核酸;球状病毒并非光 滑的球体,而是多面体(多为二 十面体),多个正三角形组合而 成。 (三)植物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 功能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 蛋白质,有些还含有少量的金属 离子、多胺和水等。 1. 核酸 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植 物病毒粒体中的核酸主要是其 基因组,有些含mRNA。一套基 因组含有病毒侵染、复制、运转、 传播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基 因,决定病毒的增殖、生物学特 性及致病性等。 植物病毒基因组所包含的基因 数目从一个(卫星病毒)至十二 个(植物呼肠孤病毒),一般为 4~7个基因,分子量从0.4×106d 到15.5×106d,通常具有外壳蛋 白基因、复制酶基因及运动蛋白 基因等。大部分植物病毒基因组 能编码4~7种蛋白质。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 核酸(RNA),少数为脱氧核糖 核酸(DNA)。 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可将植物 病毒基因组分为下列5种类型:

园林绿化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

园林绿化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 一、常见的病害及防治 1、白粉病:可用50%退茵特800-1000倍、或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胶体硫50-1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均有效。 2、黑斑病: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代森胺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多次效果较好。 3、裼斑病:发病后可喷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 4、锈病:用福美锌,石硫合剂定期交替喷射,可以减轻病情。 5、炭疽病:发病期定期75%百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灵菌丹500-800倍液,有较好的效果。 6、立枯病:用800倍液的50%托布津功多菌灵喷2-3次(10天一次) 7、青枯病:发病期可喷淋%高锰酸钾液或100-200U农用链霉素,土霉素,并适当增施钾肥。 二、常见的虫害及防治 1、蚜虫类:消灭越冬虫源,秋末喷射40%乐果,300倍液以作保护。当蚜虫发生时,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2000倍液或8%滴滴畏1000倍液喷杀。 2、蚧壳虫类:喷射40%氧化乐果,及25%亚胺硫磷1000-2000倍液。如果是盆栽名贵品种,也可以在其根埋入吠喃丹。庭院中的2-3年生小树,每株可用10%吠喃丹40克左右。

3、螨类:用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久效硫乳油2000倍液,50%滴滴畏乳油1000倍液喷杀。 4、苏马:用40%乐果乳剂300-500倍液,80%滴滴畏乳剂3000倍液,50%马列拉硫磷乳剂4000倍液,50%休养虫螟松乳剂2000倍防治效果良好。 5、 5、蓟马:用40%乐果乳剂300-500倍液,80%滴滴畏乳剂3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剂400倍液,50%杀虫螟松乳剂2000倍防治效果良好。 执行操作要领 1、及时浇水,根据不同品种生长习性,地段(室内或雨水淋不到的墙边2-3天要浇一次水)。 2、随时注意观察检察有没有害虫发生,并及时做好枯枝落叶病枝叶的清理和药物防治工作,并将防治情况向绿化部汇报。 3、日常管理要正常,枯枝弱枝,病枝要及时剪除,定期松土,见杂草就除,保持绿化区内无杂草。 4、施肥要讲科学,掌握好“两适”“三看”的要领(适时、适量,看生势、看品种、看季节),动施、淡施的施肥原则。

春季常见病虫害防治

春季常见病虫害防治 1、蚜虫, 体小,绿色,常群集多种园林植物叶背,使叶卷曲,又称腻虫。木槿、碧桃、扶桑、月季、金银花、夹竹桃、菊花等都容易受蚜虫的危害。一年可以发生多代,第二年4—5月份产生有翅蚜,吸取汁液进行危害。晚秋10月间产生有翅迁移蚜,以卵在植物的枝条上越冬。 防治方法:①保护利用天敌,控制空气湿度。②药剂防治。尽量少用广普杀虫剂,选用对天敌杀伤较小的内吸性杀虫剂。防治园林植物的药剂可用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喷洒。少量盆花可喷70-100倍的中性洗衣粉。 2、介壳虫 发生规律:又称花虱子。在万年青、棕榈、罗汉松、白玉兰、月季、黄杨、海桐等植物上危害较为严重。一年发生1~4代,大都在四月中旬至五月中、下旬开始,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枯死。通风透光不良发生严重。能危害常绿阔叶树,也能危害针叶树,严重时枝叶干枯,并能诱发煤污病。 防治方法:①在孵化前人工轻轻把虫体刷掉;②勤检查,在若虫孵化期喷洒40%的氧化乐果,兑水1000一1500倍。③在园林上大量防治可采用1000倍敌敌畏乳油,加%的中性洗衣粉,效果较好。 3、立枯病。 该病主要危害松、杉、海棠、银杏、杨树、一品红等植物。通常种芽腐烂在出土之前,表现为地面缺苗;幼苗在木质化之前根茎基部产生水渍状褐色斑;在潮湿情况下病部有褐色菌丝体并附有小土粒状菌核。当气温在摄氏20多度时,新播种或立秋播种的花卉、树苗以及一些易烂根的花卉,如果土壤湿度大时,极易发生立枯病。 防治方法:①播种前土壤每亩用70%的五氯硝基苯3-8斤,均匀拌在土壤里;②在小苗幼嫩期控制浇水,勿使土壤过湿,③初发现病苗时,浇灌1%的硫酸亚铁或200-400倍50%代森铵液,均为每平方米浇灌4-8斤药水。 4、白粉病。 该病可危害蔷薇科、菊科花、月季、紫玉兰、大叶黄杨、凤仙花和黄栌等很多植物花卉。主要发生于叶片上,叶片两面布满白粉,使叶片皱缩,病斑为淡黄色,不规则,后期在叶面着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防治方法:①降低湿度;加强通风日照,栽培养护预防,注意花卉的通风透光,进行适度修剪减少传染的阶梯;避免闷热潮湿的环境,减少叶面淋水。②消灭病原白粉病多以其闭囊壳随病叶等落入地面或表土中,及时清除病落叶、并进行翻土和在植株下覆盖无菌土,以减少初侵染来源。③少施氮肥,多施些磷钾肥;④初侵染期喷一次15%的粉锈宁,兑水700一1000倍。病前喷1~3次波尔多液 5、蛀干类害虫。 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等,其中光肩星天牛危害最为严重。光肩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雌成虫体长约22-35毫米,雄成虫体长20-29毫米,体黑色有光泽,啃食树干。 防治方法:幼林注意抚育除杂,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在幼虫期用毒签或500倍有机磷农药用注射器注入蛀孔再用湿泥封住;在成虫羽化期(7-8月)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施树干杀灭成虫;花绒坚甲和啄木鸟对天牛有抑制作用,应加以保护利用。 6、刺吸类和螨类。 主要有草履蚧、叶蝉、红蜘蛛等,对幼树幼苗危害较大,严重时会造成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防治草履蚧可选择氧化乐果等农药;红蜘蛛可降温增湿;加强通风;%1059或1605;用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叶蝉可用 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防治。 7、梅花桃李类常见病虫害、细菌性穿孔病

植物病毒病最新预防方法

植物病毒病最新预防方法 病毒病主要通过刺吸式昆虫和嫁接、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甚至在修剪、切花、锄草时,手和园艺土具上沾染的病毒汁液,都能起到传播作用,为害多种花卉。 症状:在叶上出现浅绿或黄白色花叶或斑驳、植株矮化、叶片皱缩不规则扭卷,严重时叶面出现不规则灰色至褐色坏死斑点。 发病条件:病毒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传染: ①无性繁殖材料传染:病毒病为全株性侵染,一且感染病毒,寄主植物和各个部位都会带有病毒,如块茎、球茎、鳞茎、块根、插条、接穗、接芽、苗木等,病毒亦可通过以上无性繁殖材料传播。如百合、郁金香、唐首蒲等受病毒为害严重。 ②媒介传染:由昆虫传播病毒,尤其以蚜虫、叶蝉、粉虱、蓟马、蝗虫和蜗类最常见,其次为土壤线虫及真菌。 ③汁液传染:汁液传染可以通过病株、健株的枝叶间相互摩擦或人为接触摩擦发生传染。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整枝、抹头、插花、切取无性繁殖材料等,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都可传播病毒。 ④土壤传染:土壤传染是土壤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接触传染,一种是土壤中的线虫、真菌传播,另一种是土壤中带病毒的有机物传播。 防治方法: “超敏蛋白(Harpin)”是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新概念”植物免疫诱抗剂。它是一种来源于微生物的天然蛋白,区别于传统农药、肥料、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它基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从转变传统作用机制着手,作为植物细胞外的一类神奇的特种细胞外信号,它能够通过植物受体(主要是植株叶片受体)的信号传导,激活植物细胞内的信号物质,诱导植物自身多条信号通道的基因高效表达,激发和提升植物共有功能机制和潜能(生长发育、系统抗性、自我修复、营养输送)的高效表达。而又主要体现在提高植株自身的病害防御能力和生长能力,能在促进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同时,大量减少农药、杀菌剂和肥料的施用量。 “超敏蛋白”是集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为一体的多功效产品。其作用机制不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生物生长,而是通过诱导植物自身固有的防御系统和生长发育系统的超水平表达实现功效,可以大大增强作物对病毒、细菌、真菌以及部分虫害和多类型不良环境危害的防御能力,特别能显著增强作对蚜虫、红蜘蛛、螨虫、线虫、介壳虫等的趋避作用和抗性;能大幅度减轻或消除因病毒、细菌、真菌以及虫害和多类型不良环境对作物造成的危害。在以色列“Galilee-Green(嘉利利-绿色)实验室”过去近6年数十万亩作物的田间试验中证明:“超敏HhrpEcc蛋白”可以诱导90多种作物主动抵抗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物所造成茎腐、霜霉、花叶、枣疯、叶枯、黑腐、白粉、红粉、灰霉、蔓枯、炭腐、锈病、疫病等70余种病害及20多种虫害的浸染,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40%~80%,并且可以使作物增产10-75%,在实际使用中最高可减少50%的肥料、农药、杀菌剂用量。

作物病毒病

作物病毒病 定义: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一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性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症状识别。 田间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花叶型: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退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 2、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

3、坏死型:包括顶枯、斑驳环死和条纹状坏死。顶枯指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型,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 4、畸形型: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枝叶丝生呈丛簇状。病果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或黄绿相间的花斑,病果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 发病特点 蚜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有的种类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还有某一种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的。高温、干旱、蚜虫为害重,植株长势弱,重茬等,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可通过摩擦、打杈、邦架等作业时接蛹传播,也可通过蚜虫,机械传播。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③种子消毒,用清水浸种4小时后捞出放入10%的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后洗净催芽播种。 2 也可用新型的病毒病诱抗剂葡聚烯糖或氨基寡糖素来防治。 病毒病应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市场上防治病毒病的药剂有植病灵、32%核苷·溴·吗啉胍(全新配方)、抗病威(病毒K)、病毒立克、病

园林绿化常见病虫害防治

园林绿化常见病虫害防治 食叶类害虫 危害:刺蛾的小幼虫常群集啃食树叶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斑;3龄后分散危害,发生严重时把叶片吃光,仅留叶脉与叶柄,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植物枯死。其幼虫体具毒毛,刺痛人的皮肤,会引起红肿剧痛。因此居民区、公园、行道树等绿化区域尤应防治。 防治方法:

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500至2000倍液或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3000至5000倍液进行喷杀。 2.生物防治:(1)幼虫发生期施药喷洒青虫菌,每克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可使幼虫感病率在80%以上。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2)用每克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至1千克,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至2龄幼虫。 3.黑光灯防治:大多数刺蛾类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 危害: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1、初龄幼虫集中为害,剪除虫枝,消灭幼虫;越冬袋囊,高挂树枝,人工摘除消灭。2、幼虫期喷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尤为敌百虫效果好,或喷每克含孢子100亿的青虫菌1000倍液。 3、夜蛾类

危害:关中地区1年3代,5-6月间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产卵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能吐丝下垂,3龄后分散为害,幼虫有假死性。10月初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选用高效低毒药剂,进行交替喷雾防治,避免产生抗药性,根据夜蛾类害虫活动特点,在下午4时后喷药防治效果最佳。 (1)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倍; (2)苜核?苏云菌悬浮剂600倍; (3)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乳油1000倍;

植物病毒能否感染人类

植物病毒能否感染人类? 随着现代文明生物科技与医学的发展,人类对病害的防治与抵抗力逐渐加强。然而,面对细菌、病毒也随之进化的现状,生物科研人员也开始着力研究探索。由于细菌与病毒具有突变率高的特性,研发出某种药物或是疫苗常常不及微生物的变异,因此,着手微生物的突变方向以及可能危害人类的方式成为了某一种研究方向。 在最近的一篇New Scientist里出现的文章中有个话题:Could a plant virus have found a way to infect humans?在该文中,Raoult提出一个观点:The virus does not infect human cells directly. Instead, the naked viral RNA may alter the function of the cells through a mechanism similar to RNA interference, in which the presence of certain RNA sequences can turn genes on and off.在其中,Raoult并没用详细指明植物病毒的RNA是通过何种机制使人体的基因发生打开或是关闭。究其植物病毒的运行机制,我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viruses of plants)是指感染高等植物、藻类等真核生物的病毒。早在1576年就有关于植物病毒病的记载,举世闻名的、美丽的荷兰杂色郁金香,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谓郁金香碎色花病毒造成的。 1892年Д.И.伊万诺夫斯基与1898年M.W.拜耶林克证明,烟草花叶病为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所引起,可通过病叶汁液传染。20世纪初,已经知道昆虫能传播植物病毒病,如叶蝉传播水稻矮缩病。1930年,Н.Н.麦金尼和汤清香发现病毒可以变异,产生致病力强弱不等的毒株,而且不同毒株之间有干扰作用。1935年,美国W.M.斯坦利第一次把烟草花叶病毒(TMV)提纯结晶,F.C.鲍登和N.W.皮里进一步证实结晶物为核酸与蛋白质所构成的核蛋白,从而揭露了病毒的本质。1939年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 TMV烟草花叶病毒是杆状颗粒。1956年证明TMV的核糖核酸(RNA)能独立侵染烟草,第一次证明RNA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60年代将TMV外壳蛋白和 TMV的RNA在试管内重组成完整的、有侵染性的TMV颗粒。TMV的外壳蛋白的一级结构是第一个被完全测定的病毒蛋白。利用 TMV第一次证实病毒核酸的突变反映在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 植物病毒具有以下特点:植物细胞最外层有以纤维素为材料构成的细胞壁,足以抵抗病毒的侵入,因而植物病毒的特点之一是必须通过寄主的伤口方能侵入。实验室内常用摩擦叶面造成轻微伤口来接种某些植物病毒。农田操作、人口移植、摘心、整枝、打杈时手沾染含病毒的汁液,均可造成病毒传染。病毒也可通过嫁接或植物根在土壤砂砾中伸长时所造成的伤口而传染。但在自然界中,植物病毒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见昆虫纲)和螨类(见蜱螨亚纲)。已知大约有 400种昆虫可传播200种以上的病毒,其中以叶蝉和蚜虫最为主要,仅桃蚜就能传播约70种病毒。某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病毒既能在植物体内、也能在昆虫体内繁殖。传播介体除昆虫外,还有真菌、线虫、兔丝子等。植物病毒的另一特点是植物体内没有象高等动物那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感染后病毒能在植物体内无限期地存活,直到寄主死亡,或通过营养繁殖体和块茎、块根、蔓藤、枝条等继续传播。除个别的可通过花粉传染(如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外,一般植物病毒很难进入植物茎尖的分生组织,也不能通过种子传播。绝大多数植物病毒是由核酸构成的核心与蛋白质构成的外壳组成的,极少数还含有脂肪和非核酸的碳水化合物。植物病毒核酸类型有 ssRNA (单链RNA)、dsRNA(双链RNA)、ssDNA(单链DNA)和dsDNA(双链DNA)。但绝大多数含ssRNA,无包膜,其外壳蛋白亚基或呈二十面体对称,或呈螺旋式对称排列,形成球状或棒状颗粒(图1)。大多数植物病毒是由单一种外壳蛋白组成形态大小相同的亚基,多个亚基组成外壳。外壳内含有携带其全部基因的病毒核酸。有的植物病毒的核酸分成1~4段,分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