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法律行为II:代理

第九章:法律行为II:代理

第九章:法律行为II:代理
第九章:法律行为II:代理

第七章代理,主要是意定代理

代理和物上请求权的结合:

案例:甲打算新开一家餐厅,他授权他的代理人寻找合适的开业地点。乙以甲的名义与丙签订了租赁某餐厅的合同,丙自称他是该餐厅的主人。尽管有人告诉乙,情况并非如此。只要乙从相关部门登记文件上稍微了解一下就应该知道,丁才是这家餐厅的主人。租赁合同签订以后,乙就以甲的名义装修这家餐厅。两个月后丁知道这一情况后,要求甲支付两个月的租金,丙要求损害赔偿,因为甲在餐厅的墙上穿了个洞,从而影响到上一层楼的顶部承受能力,甲必须认帐吗?

一个人也可以“使用”他人帮自己实施某项行为:1、代理;2、传达(隐含在第29条中);3、履行辅助人(第65条,第253条、第254条);4、履行第三人;5、事务辅助人(侵权第35条,履行辅助人或事务辅助人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履行债务而使用的人,主要针对合同债务的债权人而言;后者则为非履行债务而使用的人,主要针对侵权行为中的当事人而言。比如:甲雇佣乙从事客运司机工作,乙不慎发生交通事故,不仅导致乘客受伤,也导致路旁的行人丙受伤。如此,针对乘客提出的违反合同义务之损害赔偿而言,乙是履行辅助人;乘客如果提出侵权之诉,乙便是事务辅助人,此时注意侵权请求权和违约请求权的竞合。针对丙提出的侵权之诉,乙则是纯粹的事务辅助人。)6、占有辅助人(为他人而占有某物的人,不同于占有人);6、法人(综合了代理、履行辅助人、事务辅助人和占有辅助人的功能);7、法人的加工工人。

第一节代理的定义

一、定义: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法律效果。

案例1:(法定代理)甲是一名精神病人,他的监护人乙以甲的名义将甲的房屋予以出租,所得租金用于为甲治病。

案例2:(意定代理)甲授权乙为其出售一块代表,乙以甲的名义将该手表以1000元的价格出售给丙。

案例3:(积极代理)甲想将自己的房屋卖掉,但自己需要出国,便将此事托付给熟悉行情的乙办理,乙便找到丙,谈妥价格后,将房屋出售给了丙。

案例4:(消极代理)乙要购买甲的一块手表,他授权丙以其名义进行受领。受领代理。

二、三方当事人及其各自的利益状况

(一)被代理人的利益

被代理人的利益则表现在:其一,只有他授权的人才能代理他,其他人不能以其名义从事法律行为;其二,他授权的人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从事法律行为。

(二)第三人及其利益

1、第三人,即被代理的法律行为的受领人或相对人。

2、在代理关系中,第三人的利益是:其一,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相对人。因此,以下事项必须应该对他公开:行为人是在为他人工作,及其该他人到底是谁。

其二,在代理人没有代理权(或超越代理权)却以他人名义从事法律行为的,第三人利益也有保护之必要。

三、概念区分

(一)缔约中介(居间):居间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由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居间人不是代理人,他只是根据居间合同(第23章)向委托人提供订约机会,但并以委托人名义向另一方直接缔约。

(三)传达:传达人仅传达他人已确定的意思表示。

代理和传达的区别是

1、代理人做出自己的意思表示,传达人只是转达他人已经确定的意思表示。

甲请求乙在丙的书店为自己购买一本侦探小说。

甲请求乙告诉丙自己想买那本《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集》。

2、代理人因为要做出意思表示,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至少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传达人则不需要具有行为能力。

顺此逻辑,代理人如果作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他在代理权范围内决定是否撤销;传达人传达错误的,由被传达人(本人)直接撤销。

顺此逻辑,对一定情况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在传达的情况下考虑本人,而在代理的情况下原则上考虑代理人。

顺此逻辑,到达受领代理人意味着同时到达被代理人本身,而只有能够预期受领传达人将意思表示转达给本人时,意思表示才算到达。

顺此逻辑,在需要对意思表示进行解释时,在传达场合,应从本人的立场出发进行解释;在代理场合,应从代理人的立场出发进行解释。

案例:刘某家里来客,交代其5岁的儿子刘甲到自己常去的街口何某的小吃店购买一斤烧鹅,价钱按照惯例计算,下次自己去时付帐。刘甲误听成烧螺,便告知何某买一斤烧螺。刘某就要求退货。何某不依。

(四)间接代理(商业代理,403条)

1、定义: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相对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是相对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代理人与本人之间的代理关系,因而区分不同的情形确定各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情形。

2、法律效果

(1)相对人不对本人履行约定义务的:

A 代理人的批露义务

B 被代理人行使约定的权利,但如果相对人在从事这一法律行为时如果知道被代理人就不会实施的除外;

C 被代理人也可以行使代理人对该相对人的抗辩以及他对代理人的抗辩;反之,相对人也可以行使代理人对被代理人的抗辩

(2)本人不对相对人履行约定义务的:

A 代理人的批露义务

B 相对人的选择权:他可以选择本人主张约定的权利;他也可以选择代理人主张约定的权利,但是一旦做出选择,不得变更其选顶得人。

案例:A省的甲委托乙购买一批钢材,乙以自己的名义与远在千里之外的B省的丙订立了买卖协议。

问题:假设丙不履行合同义务,法律关系如何?假设甲不履行合同义务,法律关系如何?

(五)隐名代理:

除了上述所谓的“间接代理”,合同法第402条还规定了所谓的“隐名代理”。

1、据此,“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2、隐名代理与间接代理的区别在于:

代理人都没有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义与相对人实施法律行为;不同之处在于:在隐名代理,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人与本人之间的代理关系,而在间接代理,相对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代理人与本人之间的关系。

案例:甲在某百货公司对售货员说,我要买thinkpad X1电脑,售货员接受了该意思表示,谁是甲的合同相对人。

案例:甲对乙说,我代理某人购买你的一幅画,但该人名字我不便透漏,乙将该画交给了甲。

(六)行纪(22章)

1、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2、行纪人既非代理人,也非间接代理人。实际上,在行纪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完全独立的合同:行纪人与委托人之间的行纪合同;行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比如购买人)与其他当事人(比如出卖人)订立的另外的合同(比如买卖合同)。

两者区别在于:(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从事行为,并适用代理规则;而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为,也由自己根据行纪合同的规定承担义务;(2)代理的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行纪的后果——根据一个独立的事务合同——直接归属于行纪人,然后再由行纪人——根据行纪合同——移转于委托人;

(七)法人代表

它们的区别在于:1、代表人是法人的一个机关,在他以法人名义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时,他作出的意思表示就是法人的意思表示,他不彰显法律人格;而在代理中,代理人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2、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行为不仅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也包括事实行为;代理中代理人只能代理民事法律行为。

三、代理种类

(一)概括代理与限定代理

概括代理又称一般代理、全权代理,是指代理权范围及于代理事项的全部;

限定代理又称特别代理、部分代理,是指代理权被限定在一定范围或一定事项的某些方面的代理。

(二)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

1、单独代理是代理权归属于一人的代理

2、共同代理则是指代理权由数人共同行使的代理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当代理权由多人行使时,代理人中的任何一人没有经过其他代理人的同意而单独行使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视为该代理人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共同代理行为,这一行为如果侵害了被代理人权益的,由他个人承担该行为的法律后果。

这一规定显得粗糙和武断:首先,该代理人既然作为代理人中的一个,就是被代理人选中的一个具有代理权限的人,那么,尽管他没有经过其他代理人的同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被代理人就一定不认可这一单方面行为的效力,进而承担法律效果,所以不考虑被代理人的意思而径直作出这样的规定,不太妥当;其次相对人如果信任了该未经协商的代理行为,那么根据代理规则,他应当可以主张表见代理的成立,而法律的这种规定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对人的利益保护。

所以,外国的立法可资借鉴:它们认为各代理人之间形成共同的关系,享有的代理权是同等的。每个代理人均有权行使全部代理权,每个代理人的代理行为的后果均由被代理人承受。

或者,可以考虑下述的处理办法:这种未经协商的代理行为构成无权代理,依照无权代理的规定处理(被代理人的追认权),当然,如果符合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相对人可以主张表见代理。

(三)本代理与复代理

1、定义:

本代理是指由本人选任代理人或者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产生代理人的代理,一般的代理都是本代理。复代理又称再代理、转代理,是指代理人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将其代理权转托给他人行使而产生的代理。

在复代理中,有以下己方当事人:被代理人(本人),原代理人,复代理人(转委托人),相对人。

2、复代理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第400条)

(1)构成要件:

A 必须有本代理存在;

B 原代理人必须有转委托权,根据民法通则及其实施意见的规定,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原代理人有转委托权:本人同意或者事后追认;有不得己的紧急情况(患病,不能与本人及时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如果原代理人没有经过本人的同意就直接进行转委托,就产生了无权代理的情形。

C 复代理人由原代理人选任;

D 原代理人在转托时仍由代理权;

E 复代理权不得大于本代理权。

(2)法律效果:

A 复代理人是本人的代理人,而不是原代理人的代理人,因此复代理人行使代理权时仍然应该以本人的名义进行,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本人,而不是归属于原代理人。

B 原代理人仅就复代理人的选任及其对第三人的指示对本人(被代理人)承担责任。

C 原代理人未经本人同意而擅自转委托的,应对转委托的第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甲原籍是山区茶乡。春节期间,甲回家探亲,同事乙委托甲买上等茶叶10斤,并付款1000元。春节期间因为没有茶叶出卖,甲将情况告诉给乙,乙说,你转托一人在春天三月再买吧。甲就将此事转托给丙,并将1000元钱交给了丙。当晚,丙在回家的路上被抢劫。乙要求甲、丙承担责任。

根据合同法,甲因为选任丙以及对丙的指示均无过错,故不承担责任。又由于为无偿委托关系,只有在受托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受托人才承担责任,所以丙也不承担责任(406条)。

第二节有效代理的法律要求及瑕疵情形

一、代理权行使的法律要求:

一个代理权通常或理想的情形是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1、代理事项必须为法律允许可以代理的事项(代理的许可);

(1)违法行为不能代理

(2)具有高度人身属性的不能代理;

案例:甲因有急事,便请求乙代替他到民政局与其未婚妻丙领取结婚证,并请求丁在公证处为自己订立一份遗嘱,在酒店订立结婚酒席。

2、代理权必须存在(代理权,产生于法定代理、意定代理和法律规定的表见代理),且在代理权限内做出意思表示;

(1)冒名代理(无权代理,以及代理权丧失后的代理);

(2)越权代理

3、以被代理人名义做出意思表示(代理的公开性);

(1)隐名代理(见第一节)

(2)间接代理(见第一节),

4、代理人自己做出有效意思表示(民事行为能力的要求,以及代理人不是传达人)

(1)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代理无效(见第六章);

(2)限制行为能力人超越自己行为能力范围所实施的代理(见第六章,效力待定,本人的追认)。

(3)代理人意思表示的瑕疵(比如错误、受欺诈)

(4)代理与传达不同(见第一节)

二、法律问题:

如此,我们需要着重分析的法律问题有:

1、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2、越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3、代理人意思表示的瑕疵。

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无权代理、代理权丧失后的“代理”

(一)一般性的法律效果

1、在本人与相对人之间这属于效力未定的行为:本人的追认权或者拒绝权;相对人的催告权和善意相对人的撤消权。

(1)本人的追认权(48条第1款)

案例:甲为无权代理人,他以乙的名义在丙那里购买了一台电视机。后来他对乙说明了此事,乙同意了该交易。过了几天,乙发现他能够在另一家商场买到更便宜的同款电视机,于是,他向丙拒绝收货并付款,理由是甲无权代理。

(2)相对人的催告权(48条第2款第1句)

案例:在上述案例中,丙写信要求乙追认甲的无权代理行为,乙未回信,将会产生怎样的法律效果。

(3)善意向对人的撤销权(48条第2款第2句)

在合同尚未被本人追认的情形下,善意相对人享有撤销权

2、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德国法,我国并无明确规定):

案例:甲为无权代理人,他以乙的名义在丙那里以1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台机器,乙拒绝追认。丙想知道他是否有权利请求甲支付10万元的价款。如果不可以,他能否主张售价(10万元)与机器价值(9万元)之间的差价1万元;如果这个还不能,他能不能请求甲赔偿他为了合同的履行而已经支付的电话费、向运输商预付的定金等损失?

(1)无权代理人如果知道自己没有代理权,相对人享有要求无权代理人履行或损害赔偿的权利

在前者,无权代理人就成为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比如在合同场合,他就成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承担违约责任。

在后者,赔偿的是A 履行利益损失,或B 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的差价。

(2)无权代理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没有代理权,相对人享有要求无权代理人赔偿信赖利益损失的权利。

(3)如果无权代理的情形为相对人所知道或应当知道,则相对人的上述利益将不会受到保护。

案例:甲授予乙代理权,为自己购买一幅画。乙对出卖人丙说,我是以无权代理人的身份购买该画,丙接受了要约。

3、上述法律后果类推适用于:冒名行为、无传达权人的传达。

(二)例外情形下代理的成立:表见代理(第49条)

案例:张某为甲公司销售科长,在工作中因犯错误受到降职处分,遂怀恨在心,就使用自己以前担任科长时私藏的盖有本公司合同专用章的空白合同书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食品买卖合同。此外,张某还找人伪造了本公司所属的集团公司公章,并以此与此前并无业务住来的丙公司签订了一项服装买卖合同。张某收取预付款后下落不明。现乙公司和丙公司请求甲公司和集团公司履行合同,甲公司和集团公司以无权代理为理由拒绝履行。

1、指本人的行为造成了足以令相对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外观,则本人须对该无权代理人负代理人的责任。

2、构成要件

(1)行为人没有相应的代理权;

(2)有代理权存在的外观: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及交易习惯,相对人可以从外观中推知有授权行为

(3)被代理人对该外观(权利假象)只产生具有可归责性:

A 被代理人知道他人代理自己行为,且有能力进行干预,但由于疏忽没有这样做;

B 被代理人不知道他人代理自己行为,但他可以通过注意义务知悉并阻止该行为;

(4)相对人为善意无过失:也就是说相对人对无权代理人欠缺相应的代理权的事实客观上不知道,而且相对人对其不知已经尽到了交易上的注意义务。

四、越权代理:在越权代理的范围内,法律效果同上。

五、代理人意思表示的瑕疵

(一)相关内容见第一节·三·(三)·2

案例:甲授予乙代理权,为自己购买一幅画。乙对出卖人丙说,我以760元的价格购买你的画,实际上他发生了口误,他本来想以670元的价格购买该画。甲有权撤销吗?

案例:在上述案例中,乙在受让该画时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该画不属于丙,它是丙从所有权人丁那里借来的。但甲知道这一事实,甲能否获得该画的所有权?

(二)代理人错误与无权代理的重合

案例:甲授权乙为其购买一幅670元的画,但乙向出卖人丙做出意思表示时,错误地说成了760元。这样,就出现了代理人错误与无权代理的重合。

1、因错误而撤销的法律后果能否适用?

在前述的错误中,错误发生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这样,代理人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可归于被代理人,被代理人才有撤销的可能性,而且代理人也才能以“代理人”(而非以“非代理人”)的身份进行撤销。

但是,在该案例情形中,代理人发生的错误超出了代理权限范围内,因此,该意思表示不能归于被代理人,就不存在被代理人撤销的可能性。而代理人也不能以“代理人”身份(因为做出这样的意思表示并非其代理范围内)进行撤销。

2、故这样的案例适用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处理。

第三节代理权的滥用

1、双方代理:是指代理人同时代理本人和相对人实施同一法律行为。

(1)原则上无效

对于双方代理,法律一般规定原则上为无效,因为交易双方的利益一般是冲突的,一人操纵包办,难免顾此失彼,并且名为双方协议,实际上是由一个人在实施双方行为,很容易损害本人的利益。因此法律的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在保护本人的利益。

(2)例外有效情形

不过,如果双方代理行为经过了两方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也可以有效。

2、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与自己从事法律行为。

(1)原则上无效

对于自己代理,法律一般也持否定态度,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代理人应当负有的的忠实义务,代理人必须为本人的利益而行为,而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为。

(2)例外有效:

但是法律既然对自己代理加以禁止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因此,如果自己代理行为本人的同意或者追认,也可以有效。

3、恶意串通的代理:指代理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本人的利益的行为。此时,该代理行为本身是无效的,而且就本人的损害,应当由代理人和第三人依据共同侵权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节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之调整(21章)

一、特别是:

1、委托之变更(399条)

2、委托之转移(400条,见第一节)

3、因不可归责与受托人的事由发生时,受托人的报酬之支付(405条)和损失之赔偿(406条,410条)。

4、委托人损失之赔偿(第406条)。

5、行为能力丧失时委托合同的终止(411-413条,民通意见82条)

二、委托合同与代理权之关系(原因行为和抽象行为)

(一)委托授权行为(抽象行为):是本人向代理人作出的授予其代理权的单方意思表示。它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这一单方法律行为既可以向代理人作出(内部授权行为),也可以向第三人作出(外部授权行为),既可以书面形式作出,也可以口头作出。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委托授权行为是一种单方授权行为,也就是说,只要代理人单方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并生效,当然,它也可以由表意人单方面撤回。

(二)基于委托授权行为产生的代理权

代理权是代理人依据本人的委托授权行为具有的代理本人从事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和权限。

因为代理权基于委托授权产生,因此它和授权行为同命运,如果本人单方面撤回了自己的授权行为,则代理权也因之消灭。

(三)委托授权行为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委托合同(原因行为)。

1、意定代理权基于本人的单方授权行为而产生,而单方授权行为通常基于委托合同而产生,也就是说,委托合同是委托授权行为的基础行为,但是其基础关系并不仅仅是委托合同,本人可能基于其和代理人之间的雇佣合同(劳动合同)、合伙合同等作出授权。

2、委托代理合同:委托代理合同是指代理人与被代理人就委托代理的相关事项达成一致意思表示,是双方法律行为,任何一方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解除和变更。

3、委托代理合同和委托授权行为(以及和因此产生的代理权)之间的关系。

(1)授权行为的无因性(抽象原则):它认为,授权行为独立于其基础关系而存在,所以即使其基础关系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消,授权行为的效力不受影响,代理关系因此继续有效。

(2)授权行为的有因性:它认为,授权行为必须基于其基础关系而存在,如果基础关系无效、撤消,则授权行为也将不产生效力。

案例分析:乙15岁,居住在甲经营的便利商店,并经常在甲不在的时候,替甲卖东西,某日其父发现,认为乙应该专心学业,不同意。乙其后又替甲将一件商品卖给了顾客丙。试就此例说明代理权授予行为的有因性或者无因性。

案例分析:甲委托乙出卖自己的一套房屋,双方签定了一个委托合同,在合同中约定:

(1)甲应该为乙的代理行为支付佣金5000元,(2)乙的代理权限是与相对人谈判价格,并办理登记,但是在办理产权登记时,甲必须在场,(3)如果一方违约,向对方支付违约金2000元。问题:乙在甲不在场的时候办理了过户登记,如何处理?

三、授权不明的责任:民通意见65条第3款: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案例:甲公司聘任乙为其经理人,二人约定,乙只能缔结10万元以下的交易并且不能出售不动产。但乙在丙那里以15万元的价格为甲购买了商品,并将甲的一处营业店铺出售给丁。甲享有什么权利?

案例:甲写信给乙,说丙会为自己购买乙的一幅画,丙是一名16岁的学生,甲要求丙只能购买500元以内的画。丙在乙那里购买了一副800元的价格。甲享有什么权利?

案例:甲对好几个人享有债权,同时欠乙50000元。他同意乙代理自己向债务人收款,并承诺以所收款项偿还自己欠乙的钱。在乙向其中一个债务人收回了20000元后,甲撤回了代理权,是否可以?

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分类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992058810.html, 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分类 核心内容: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那么,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分类标准呢?在其标准下,民事法律行为又有哪些分类呢?下面,赢了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 一、以构成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的个数为标准,可分为双方行为、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单方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是指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 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也称为合致行为。 二、以行为效果所处领域为标准,可分为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财产行为是指发生财产关系变动效果的行为,身份是指发生身份关系变动效果的行为。 三、根据其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关系,可分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 双务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双方均负担相应义务的法律行为,一方的义务也就是另一方的权利。单务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仅负担义务而另一方仅享有权利的法律行为。 四、以有无对价为标准,可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有偿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利益必须给付对方相应代价的法律行为;无偿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利益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的法律行为。 五、以是否必须具备某种特别形式才能成立为标准,可分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履行某种特定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是要式法律行为;不必具有特定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序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是不要式法律行为。

民法通则关于代理的规定

第二节代理 第六十三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第六十四条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第六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 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 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 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

意。 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第六十七条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 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第六十八条委托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没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应当在事后及时告诉被代理人, 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对自己所转托的人的行为负民事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转托他人代理的除外。 第六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 (一) 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二) 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 (三) 代理人死亡;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第七章 法律体系——第九章 法律行为)【圣才出品】

第七章法律体系 1.试述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答:(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体系的特点 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法律体系既不是几个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也不是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法律构成的整体,而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既不包括一国历史上的法律或已经失效的法律,也不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或尚未生效的法律,只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法律体系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和要求的综合性法律表现,而且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和表现。 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法律体系作为一个“体系”,它的内部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并且法律部门也不是散乱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既是法律体系的客观构成,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要求。 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门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间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在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从基本法律到和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等;内部协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

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从最终极的意义上讲,法律体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因此,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作用,由此而使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形态等。因此,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2.试述法律部门的概念、划分标准及原则。 答:(1)法律部门的概念 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组合便成为一国的法律体系。 (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法律部门既然是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总和,那么,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就是: ①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任何法律都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否则,就不成其为法律。判断某一法律规范属于何种法律部门,就是以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为依据的。因为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决定着法律规范的性质。社会关系是多样而复杂的,可以分为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这些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成为法律调整对象之后,便成了法律部门形成的基础,而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就构成不同的法律部门。

第十章 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法律冲突法

第十章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法律冲突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法律行为实质要件的准据法应该() A.适用行为地法 B.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 C.适用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D.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决定应适用的法律 2.关于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目前的国际上的立法趋势是()A.适用行为地法 B.适用法院地法 C.当事人的属人法 D.依尽量使法律行为有效的原则,选择适用多种规范 3.关于代理内部关系的法律适用,各国法院均主要是首先适用()A.本人营业地法 B.代理行为地法 C.意思自治原则 D.最密切联系原则 4.关于代理内部关系的法律适用,1978年海牙《代理法律适用公约》规定,在当事人没有进行有效的法律选择时,应该首先适用()A.代理人主要活动地同时又是本人营业地或惯常居所地国家的法律B.代理人行为地法 C.代理人惯常居所地法 D.代理人营业地法 5.关于代理的外部关系的法律适用,多数国家的实践是适用()A.缔约第三人与本人或代理人之间订立的合同的准据法

B.第三人的营业地法 C.代理人营业地法 D.代理人行为地法 6.关于代理权的法律适用,最主要的法律适用方法是适用()A.本人住所地法 B.主要合同的准据法 C.代理行为地法 D.第三人营业地法 二、多项选择题 关于法律行为的方式,通常只适用行为地法的有() A.对于不动产的登记与处分 B.对于动产的登记与处分 C.票据行为的方式 D.买卖合同的行为方式 三、判断题 1.对各种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一般适用行为地法。() 2.各国一般分别考虑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以便分别确定它们的准据法。() 3.“场所支配行为”原则自法则区别说以来便是解决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一个主要原则。() 4.对不动产的登记和处分,可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5.票据行为的方式一般适用行为地法。() 6.大陆法系国家强调委托代理合同和代理权的区别,前者是代理的内部关系,后者是代理的外部关系。()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称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的方式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有意思表示要素,而且必须是要产生该意思表示内容的民事法律后果。 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限定为“合法行为”,使得理论上不得不创设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的上一位阶的概念——民事行为。据此,民事行为包括合法民事行为与不合法民事行为。合法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与某些事实行为;不合法行为又包括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有如下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设立、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在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意思表示就没有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 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能引起一定的后果,但民事法律行为不是要达到一般的目的,而是要设立、变更、终止某种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并能引起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这是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取决于一方还是由双方的意思表示所做的划分。单方行为是指仅由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法律行为。例如,订立遗嘱、放弃债权、抛弃所有权、无权代理的追认等,这些行为,不需要他人同意,就能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双方行为是指须由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相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等。民法上,又把双方行为分为合致行为和对应行为。前者是指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具体目标是一致的,如合伙等;后者是指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具体目标不是一致的,而是相对应的,如买卖合同中,卖方的具体目标是取得价金,买方的具体目标则是取得商品。多方行为是指由多个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行为,如公司股东会的决议等。 二、单务行为和双务行为 这是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构成而进行的划分。单务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仅享受权利,而另一方仅负有义务的法律行为,如赠与行为等。双务行为,是指法律行为的当事人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又称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作为民法总则中的一般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及其相关理论在现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现代民法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作为观念的抽象,不仅统辖着合同法、遗嘱法和婚姻法等具体的设权行为规则,形成了民法中不同于法定主义体系的独特法律调整制度。 重点问题: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是难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民事行为的成立 意思表示理论,意思表示的瑕疵是难点 民事行为的效力,也是难点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案情:甲15岁,是初三学生。一日放学捡到乙抛弃的电视机,经修理仍能够使用。甲将电视机卖给20岁的丙,价款

200元。甲先交付电视机,并还未付款。就在甲的父母要求丙付款之前,并通知甲的父母其不要电视机。丙在返还电视机的途中,将电视机摔坏,不能显示图像。 问题:本案中有哪些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准法律行为? (一)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实。 (二)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事实行为 现今大陆法系各国普遍确定了法律行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的采用,表现了法律的抽象化趋势,是立法技术进步的结果。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上,同样确认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但与传统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国《民法通则》上,确认了民事行为这一概念,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为专指合法行为,而民事行为则是一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相当于传统民法上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本是民法上的概念,但已被其他部门法所借用。包括宪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行政法律行为、诉讼法律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等。所以法律行为在我国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阶概念。

结构·民事法律行为·代理

结构·民事法律行为·代理 作者:杨代雄 来源:《东方法学》 2016年第5期 杨代雄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草案)》)延 续了我国民事立法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值得 肯定。不过,《民法总则(草案)》也存在若干缺陷,需要予以修改完善。《民法总则(草案)》结构方面的问题有:《民法总则(草案)》第5章与第8章应当合并。《民法总则(草案)》第9章仅规定诉讼时效,未规定取得时效,应予改进。“委托代理”有些规则应当是代 理的一般规则,不应限于委托代理。民事法律行为方面在规范设计上应当慎重考量、严谨表述。在代理的规定方面未明确规定恶意代理行为本身是否有效。关于表见代理的规定存在缺陷,建 议删除《民法总则(草案)》第152条。 关键词:《民法总则(草案)》《民法总则(草案)》结构民事法律行为代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草案)》)延续了我国民 事立法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值得肯定。不过,《民法总则(草案)》也存在若干缺陷,需要予以修改完善。 一、《民法总则(草案)》结构方面的问题 在结构方面,《民法总则(草案)》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民法总则(草案)》第5章与第8章应当合并。两章所含的条文数量太少,独立 成章显得过于单薄,导致整部法律结构失衡。既然这些条文都属于民事权利的一般规定,理应 放在同一章中予以规定。建议将第8章并入第5章,下分两节。第1节为“民事权利的种类”,第2节为“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在第2节中,应当增设关于自力救济的条款,以完善民 事权利保护措施的体系。此外,应当将第157条、第158条和第159条删除。这三条是关于按 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规定,应当置于债权法的相应编章之下,不应置于民法典总则之中。民法 总则中的规范应当具有普适性,适用于若干种民事权利,这三条规范显然不符合此项要求。 第二,《民法总则(草案)》第9章仅规定诉讼时效,未规定取得时效,应予改进。在传 统民法中,向来存在两种时效,即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纵观当代各国民事立法,一般都专门 规定取得时效。其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有利于物尽其用,鼓励人们对长期无人管领的财物进行 支配、利用。二是有利于维护财产秩序的稳定,使因对财物的长期支配、利用而形成的财产秩 序得以延续,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三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生效主义 的缺陷。我国民众向来缺乏充分的登记意识,在实践中,有不少不动产交易尤其是房屋买卖没 有办理登记手续,《物权法》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明确实行登记生效主义(第9条),在未经 登记的情况下,受让人即便已经支付了价款也不能取得不动产物权。如果民法规定取得时效, 那么受让人在持续占有房屋一定期间后,即可取得其所有权以及相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 实际上,我国现行的某些法规、规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不动产取得时效,比如1995 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连续使用不满二十年,或者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所有权。”第29条规定:“因原房屋拆除、改建或自然坍塌等原因,已经变更了实际土地使用者的,经依法审核批准,可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实际土地使用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习题)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意思表示中,不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是()。 A、悬赏广告 B、债务免除 C、代理权授予 D、遗嘱行为 2、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A、开始生效 B、开始无效 C、失去效力 D、继续有效 3、就我国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权归属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能由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仲裁机关确认 B、只能由仲裁机关确认,不能由人民法院确认 C、既可由人民法院确认,又可由仲裁机关确认 D、只能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任选其一 4、依据我国现行法,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的除斥期间是()。 A、9个月 B、1年 C、2年 D、4年 5、当事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调回”,甲乙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即行终止。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是()。 A、否定解除条件 B、否定延缓条件

C、肯定解除条件 D、肯定延缓条件 6、甲不知其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到乙商场订购一枚戒指,以作订婚之用。甲的意思表示错误属于何种类型的错误?()。 A、动机错误 B、表示内容错误 C、表示行为错误 D、传达错误 7、甲家的鱼池与乙家鱼池相连,因暴雨甲家鱼池中的鱼进入乙家鱼池中,这一法律事实属于()。 A、事件 B、事实行为 C、民事行为 D、民事法律行为 8、甲向乙借钱,乙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借钱与你。则( )。 A、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有效 B、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无效 C、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有效 D、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无效 9、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是( )。 A、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B、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为 C、通过当事人追认以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D、通过享有权利的第三人追认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10、A公司委托王某去某市B公司购买机械表1000只,王某见B 公司还有电子表可供应,在B公司说明电子表是从正规渠道进货后,就在购销合同上添加了购买2000只电子表的条款。王某付款后将机械表和电子表运往A公司途中,2000只电子表被海关以走私品没收。

民事行为种类

民事行为种类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 1.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标的合法。 4.标的可能。当事人以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形式实施的民事行为,如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作为证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该民事行为符合左边条件,可以认定有效。 无效民事行为 1.不具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不自由(涉及国家利益才为无效)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 4.标的违法。 4a.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4b.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5.标的不可能。 1.特殊无效民事行为: 1a.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无效。 1b.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无效。 1c.凡依法或依双方的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行为,本人未亲自实施的,应认定行为无效。 2.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3.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条件成就时的效力:非要式法律行为,条件一成就,生效;要式法律行为,如不动产转让,须登记才发生法律效力) 1.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附解除条件的行为,当条件不成就时,视为不再附条件,附延缓条件行为视为不存在。 2.定条件和否定条件。

注: 不得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指: I妨碍相对人利益的(如合同法规定,法定抵销不得附加条件); II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德的如结婚、离婚、收养或终止收养、接受继承或抛弃继承、票据行为,如票据法规定,背书不得附有条件 1.条件特征:将来、不确定(如果能肯定将来必定发生或者将来根本不会发生的事实,不能作为民事法律事实所附条件,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实,视为未附条件)、约定(民事法律行为中附有法定条件的,应视为未附条件)、合法(如甲报复乙,令丙打伤乙,条件5000元,该行为当然无效)。 2.如果所附条件违背法律或不可能发生,应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 3.不当阻止(用诚实信用原则判断)条件成立,视为条件成立,反之亦然。区别:期限是确定的,将来一定能到来的;而条件在将来是否发生不确定。 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1.延缓期限和解除期限 2.确定期限和不确定期限死亡为期限。 可变更、撤销的民事行为(损害国家利益时为无效) 1.欺诈 2.胁迫(打官司属于合法施压) 3.乘人之危 4.重大误解(由于受害人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对方的欺诈或隐瞒而造成的) 5.显失公平(合同法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故该原则归入此项) 1.请求变更的,法院应当变更;请求撤销的,法院应酌情撤销。 2.撤销后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3.撤销权(属于形成权)行使期限:自行为成立时1年(除斥期间)。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甲受乙欺诈高价购物A,A赠丙,赠与不撤销,但甲与乙的行为可撤销)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1.行为能力欠缺(限制行为) 2.处分权欠缺 3.代理权欠缺

第九章法律文化

第九章法律文化 一、名词解释 1. 法律文化 2. 法律意识 3. 法律设施 4. 法律技术 5.涉法行为模式 6. 法律传统 7. 中华法系 8. 西方法律文化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3 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研究者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世界法律地图,将世界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系,以下不属于该分类的有( )。 A. 民法、普通法 B.习惯法 C.大陆法 D.穆斯林法和混合法 2.法系划分的根据是( )。 A .法的阶级本质 B. 法的经济基础 C.法的地域分布 D.法的历史传统 3.大陆法系是以(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A.罗马法B.普通法 C.衡平法D.日耳曼法 4.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末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 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5.从法律意识的形成看,( )。 A.它随着法律制度的建立而产生 B.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C.它以司法机关的办案质量优秀为前提 D.它凭借国家强制力强制人们形成。 6.是否承认“恶法亦法”反映了两个重要法学流派的对立,这两个流派是( )。 A.自然法学与社会法学 B. 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 C.自然法学与神学法学 D. 分析法学与纯粹法学

经济法考试资料(讲义)第04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4分,2018年两份试卷的分值均为4.5分,题型主要为客观题。2015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表见代理”,2017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2018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本章分为三个单元,共计13个考点。大多数考点需要准确理解,需要死记硬背的考点并不多,复习难度不大。复习本章需要5个小时左右。 2018年教材根据《民法总则》,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重写,大多数内容是全新的。2019年教材对本章内容未进行重大调整。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表 题型2016年2017年2018年 试卷一 2018年 试卷二 单选题1题1分1题1分1题1分3题3分 多选题1题1.5分1题1.5分1题1.5分 案例分析 题 2.5分2分 合计1分5分 4.5分 4.5分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第一单元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考点01: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P21) 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解释】民事法律行为分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2.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2)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订立遗嘱等)。 (3)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两个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4)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三个以上(≥3)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例题1·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民事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2012年)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答案】B 【解析】(1)选项ACD: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2)选项B: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例题2·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2018年) A.债务的免除 B.无权代理的追认 C.房屋的赠与 D.委托代理的撤销 【答案】C 【解析】选项ABD: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3.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1)负担行为是使一方(义务人)相对于他方(权利人)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这种给付义务既可以是作为的,也可以是不作为的。 (2)处分行为是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并不需要义务人积极履行给付义务,物权变动是典型的处分行为。 【例题·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处分行为的是()。(2018年) A.租赁合同 B.所有权转让 C.买卖合同 D.拆除房屋 【答案】B 【解析】(1)选项AC:属于负担行为;(2)选项B:属于处分行为;(3)选项D:属于事实行为(而非民事法律行为)。 考点02:意思表示(★★★)(P23) 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等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但并非所有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都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撤销权的行使、法定代理人的追认等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同时也是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2019年新增) 3.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2)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如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要约和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等意思表示,均采取到达主义。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习题)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意思表示中, 不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是 ( 2、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 3、就我国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权归属的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只能由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仲裁机关确认 B 、只能由仲裁机关确认,不能由人民法院确认 C 、既可由人民法院确认,又可由仲裁机关确认 D 、只能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任选其一 4、依据我国现行法,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的除斥期间是 ( )。 A 、悬赏广告 嘱行为 B 、债务免除 C 代理权授予 D 、遗 A 、开始生效 继续有效 B 、开始无效 C 、失去效力 D 、 )。 )。

5、当事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调回” ,甲乙之间的房屋租赁合 同即行终止。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是( )。 6、甲不知其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到乙商场订购一枚戒指,以作订婚 之用。甲的意思表示错误属于何种类型的错误?( )。 7 、甲家的鱼池与乙家鱼池相连,因暴雨甲家鱼池中的鱼进入乙家鱼 池中,这一法律事实属于( A 、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B 、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为 C 、通过当事人追认以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A 、 9 个月 B 、1 年 C 、2 年 D 、4 年 A 、否定解除条件 B 、否定延缓条件 C 、肯定解除条件 D 、肯定延缓条件 A 、动机错误 传达错误 B 、表示内容错误 C 、表示行为错误 D 、 )。 A 、事件 为 B 、事实行为 C 、民事行为 D 、民事法律行 8、 甲向乙借钱,乙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借钱与你。 A 、 所附条件无效, 行为有效 B 、所附条件有效, 行为无效 C 、 所附条件有效, 行为有效 D 、所附条件无效, 行为无效 9、 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是 ( )。

民事行为效力的分类

民事行为效力的分类

注意:1、格式条款由于具有反复适用的特性,涉及公共利益,因此不是可变更、可撤消,而是无效 2、违约金显失公平的也不是可变更、可撤消,而是由法院给于调整。 【重点法条】: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合同法》第47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第48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49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第51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可变更、撤销的民事行为:《合同法》第54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必须通过法院或仲裁,属于形成诉权)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民通意见》 73.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合同法》第55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注:不是从撤销事由发生之日)(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第九章 债权法律制度

第59讲-债的构成要素、债的发生原因 第九章债权法律制度 本章考情分析 201920182017 单项选择题448 多项选择题243 综合分析题526 考核分值20.018.030.0 2020年本章新增、修订情况 1.根据《民法典》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 2.新增若干合同分类 3.新增“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中介合同”、“合伙合同”等 目录 第一节债法基本理论 本节考情分析 201920182017 单项选择题114 多项选择题111 综合分析题2 考核分值7.5 3.58.0 知识点1:债的构成要素(掌握) 债,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财产性民事法律关系。 (1)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有请求其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即债权;享有债权的当事人谓债权人。(2)他方负有为满足债权人的请求而为特定行为的义务,即债务;负有债务的当事人谓债务人。(一)债的主体 债的主体,是指参加债的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

(1)对待给付之债:双方当事人互为给付,互为债权人和债务人 (2)非对待给付之债:一方当事人只享有权利,另一方当事人只承担义务。 如:赠与合同、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之债等。 (二)债的内容 1.债权的概念:债权是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2.债权的特征 (1)债权是财产权 (2)债权是请求权 (3)债权是对人权 (4)债权是相对权 (5)债权具有相容性 (6)债权具有平等性 (7)债权的内容可以法定、也可以约定 (8)债权具有期限性 3.债务的概念:债务,是指根据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必须向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 4.债务的特征 (1)债务具有特定性(法定或当事人约定) (2)债务具有期限性 (3)债务履行具有强制性 (三)客体 债的债权与债务共同指向的特定行为即为债的客体,如:交付财物、支付金钱、转移权利、提供劳务、提交成果以及不作为等。 【提示】该特定行为在民法上被称为“给付”。 【总结】债的构成要素 知识点2:债的发生原因(掌握) (一)合同 1.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双方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基于合同产生约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提示】合同是引起债发生最主要的原因。 2.合同之债的特点 (1)由双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引起 (2)基于双方当事人自由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 (3)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相向 (4)合同之债具有任意性 (二)缔约过失 1.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商业秘密或者信息; (4)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法律行为的分类 2019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经济法(注会)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知识点:法律行为的分类 ● 定义: 1.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3.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 详细描述: 1.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1)单方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等。 (2)多方法律行为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合同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1)有偿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互为给付一定代价的法律行为。如购物行为。 (2)无偿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一定代价的义务,而他方当事人不承担相应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如赠与行为。 3.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1)要式的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者履行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如票据行为。 (2)不要式的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不要求采取一定形式,当事人自由选择一种形式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1)主法律行为是指不需要有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就可以独立成立的法律行为。如 订立买卖合同。(2)从法律行为是指从属于其他法律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如订立 担保合同。 从法律行为的效力依附于主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不成立,从法律行为则不能成立;主法律行为无效,则从法律行为亦当然不能生效。但是,主法律行为履行完毕,并不必然导致从法律行为效力的丧失。 例题: 1.裁定与判决的区别是()。 A.裁定可以口头,可以书面;判决只能书面 B.判决可以针对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裁定只能针对程序问题 C.所有的裁定都不能上诉 D.—个案件一个裁定,一个判决 正确答案:A 解析:选项B,判决解决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裁定是解决诉讼中的程序事项。选项C,除不予受理、对管辖权的异议、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上诉外,其他的裁定一律不能上诉。选项D,裁定发生于诉讼的各个阶段,一个案件可能有多个裁定;判决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一般情况下一个案件只有一个判决。 2.下列争议中,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进行仲裁的是() A.甲与其妻欲离婚,双方对财产分割产生争议 B.乙因车祸去世,其子女因遗产继承产生争议 C.丙与其供职的公司因对劳动合同中的工资待遇条款理解不一致产生争议 D.丁因股权转让问题与其他投资人之间产生争议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知识点是“仲裁”。依据法律规定,下列纠纷事项不能仲裁:①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②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所以选项AB不能仲裁。而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 规定;所以也不适用于《仲裁法》;因此选项C也不能仲裁。选项D是财产权益纠纷,可 以仲裁,该选项正确。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单项选择题(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括号内) 1.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应当具备的条件。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意思表示真实 C.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D.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答案] D [解析] 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并不要求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2.民事法律行为从( )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A.成立B.生效 C.开始磋商D.何时产生约束力由当事人约定 [答案] A 3.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下列不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 )。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B.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C.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D.基于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答案] D [解析] D项的民事行为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4.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 )起无效。 A.民事行为开始时B.行使撤销权时 C.行为被撤销时D.撤销权人知道撤销事由时 [答案] A 5.民事行为部分无效的,其他部分( )。 A.无效B.有效C.效力待定D.可撤销 [答案] B 6.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李某捡到手表一块B.张某和赵某签订合同 C.王某写作出一篇论文D.刘某偷窃钱某的机动车 [答案] B [解析]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并且属于合法行为。 7.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的法律后果。 A.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 B.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C.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 D.民事行为被撤销后,已经履行的部分仍然有效 [答案] D [解析]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民事行为被撤销前已经履行的部分应当恢复原状,无法恢复原状的应当给与赔偿。 8.下列关于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条件必须是尚未发生的事实

第九章:法律行为II:代理

第七章代理,主要是意定代理 代理和物上请求权的结合: 案例:甲打算新开一家餐厅,他授权他的代理人寻找合适的开业地点。乙以甲的名义与丙签订了租赁某餐厅的合同,丙自称他是该餐厅的主人。尽管有人告诉乙,情况并非如此。只要乙从相关部门登记文件上稍微了解一下就应该知道,丁才是这家餐厅的主人。租赁合同签订以后,乙就以甲的名义装修这家餐厅。两个月后丁知道这一情况后,要求甲支付两个月的租金,丙要求损害赔偿,因为甲在餐厅的墙上穿了个洞,从而影响到上一层楼的顶部承受能力,甲必须认帐吗? 一个人也可以“使用”他人帮自己实施某项行为:1、代理;2、传达(隐含在第29条中);3、履行辅助人(第65条,第253条、第254条);4、履行第三人;5、事务辅助人(侵权第35条,履行辅助人或事务辅助人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履行债务而使用的人,主要针对合同债务的债权人而言;后者则为非履行债务而使用的人,主要针对侵权行为中的当事人而言。比如:甲雇佣乙从事客运司机工作,乙不慎发生交通事故,不仅导致乘客受伤,也导致路旁的行人丙受伤。如此,针对乘客提出的违反合同义务之损害赔偿而言,乙是履行辅助人;乘客如果提出侵权之诉,乙便是事务辅助人,此时注意侵权请求权和违约请求权的竞合。针对丙提出的侵权之诉,乙则是纯粹的事务辅助人。)6、占有辅助人(为他人而占有某物的人,不同于占有人);6、法人(综合了代理、履行辅助人、事务辅助人和占有辅助人的功能);7、法人的加工工人。 第一节代理的定义 一、定义: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法律效果。 案例1:(法定代理)甲是一名精神病人,他的监护人乙以甲的名义将甲的房屋予以出租,所得租金用于为甲治病。 案例2:(意定代理)甲授权乙为其出售一块代表,乙以甲的名义将该手表以1000元的价格出售给丙。 案例3:(积极代理)甲想将自己的房屋卖掉,但自己需要出国,便将此事托付给熟悉行情的乙办理,乙便找到丙,谈妥价格后,将房屋出售给了丙。 案例4:(消极代理)乙要购买甲的一块手表,他授权丙以其名义进行受领。受领代理。 二、三方当事人及其各自的利益状况 (一)被代理人的利益 被代理人的利益则表现在:其一,只有他授权的人才能代理他,其他人不能以其名义从事法律行为;其二,他授权的人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从事法律行为。 (二)第三人及其利益 1、第三人,即被代理的法律行为的受领人或相对人。 2、在代理关系中,第三人的利益是:其一,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相对人。因此,以下事项必须应该对他公开:行为人是在为他人工作,及其该他人到底是谁。 其二,在代理人没有代理权(或超越代理权)却以他人名义从事法律行为的,第三人利益也有保护之必要。 三、概念区分 (一)缔约中介(居间):居间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由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分类

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分类 核心内容: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那么,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分类标准呢?在其标准下,民事法律行为又有哪些分类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 一、以构成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的个数为标准,可分为双方行为、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单方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是指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也称为合致行为。 二、以行为效果所处领域为标准,可分为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财产行为是指发生财产关系变动效果的行为,身份是指发生身份关系变动效果的行为。 三、根据其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关系,可分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 双务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双方均负担相应义务的法律行为,一方的义务也就是另一方的权利。单务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仅负担义务而另一方仅享有权利的法律行为。 四、以有无对价为标准,可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有偿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利益必须给付对方相应代价的法律行为;无偿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利益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的法律行为。 五、以是否必须具备某种特别形式才能成立为标准,可分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履行某种特定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是要式法律行为;不必具有特定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序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是不要式法律行为。

六、以行为的成立是否须交付标的物为标准,可分为要物行为与不要物行为,也称为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 要物法律行为又称实践性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必须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要物法律行为,又称诺成性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七、以行为效力发生在行为人生前还是死后为标准,可分为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生前行为是行为人生前发生效力的行为;死因行为是行为人死后发生效力的行为。 八、根据法律行为相互间的关系,可分为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主法律行为是指在两个有联系的法律行为中,不依赖于他行为而可独立存在的法律行为;而须依赖于他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就为从法律行为。 区分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的主要意义在于:从法律行为的命运决定于主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不存在,从法律行为也不能存在。比如甲乙签订借款合同,丙为乙提供担保签订了担保合同。借款合同是主法律行为,担保合同则是从法律行为。 九、以效力为标准,可以分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负担行为是指发生债权债务的行为,也称为债权行为;处分行为是指使某特定权利直接发生得丧变更的行为,可再分为物权行为与准物权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处分行为意味着你享有某种权利。你可以做某事,带有很大的自由性。即处分行为从法理上讲为你的权利,你可自由行使,只要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就行。如你可自由处分你的房产,你可通过任意一种合法手段将其赠与他人、进行买卖、抛弃等;而负担行为恰恰相反,它意味着你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你应该或必须做某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如你对父母应承担赡养义务、你该清偿你所欠债务等均属负担行为。总的来说,处分行为意味着权利,负担行为意味着义务。权利你可自由行使,也可抛、让与;义务你则需遵守、承担、履行,不得放弃、让与。 处分行为是直接发生某项权利权移转或消灭效果的行为。主要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