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章(肾脏病基础知识)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章(肾脏病基础知识)

肾脏病基础知识总结

1:泌尿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肾是泌尿器官,其余为贮尿和排尿器官。

2:肾脏的形态是怎样的?

(1)肾脏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它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新鲜肾呈红褐色。约长10至12cm、宽5至6cm、厚3至4cm、重120至150g;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前面较突,后面较平。

(2)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3:肾的构造是怎样的?

在肾的额状切面上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窦两部分。

(1)肾实质:肾实质可细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皮质:位于浅层,富含血管,呈红褐色。肾皮质深入肾髓质内的部分称肾柱。肾髓质:位于深层,色较浅,有15至20个肾锥体。肾锥体呈圆锥形,其尖端钝圆,朝向肾窦,称肾乳头。尿液经肾乳头的乳头孔流入肾小盏。(2)肾窦:肾窦是肾门向肾实质内凹陷、扩大而形成的腔隙。内含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组织等。肾小盏包绕肾乳头,为漏斗状的管形结构。肾大盏由2至3个肾小盏汇合而成。肾盂由2至3个肾大盏汇合而成,呈扁漏斗状。肾盂出肾门后缩细,移行为输尿管。

4:肾的表面有哪些被膜?它如何固定在体内的?

肾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1)纤维囊:纤维囊为紧贴于肾实质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正常情况下,纤维囊与肾实质结合较疏松,易于剥离,但在肾有病变时,纤维囊与肾实质发生粘连,不易剥离。

(2)脂肪囊:脂肪囊包被于纤维囊外周,为一囊状脂肪组织,并经肾门与肾窦内的脂肪组织相延续,对肾起弹性护垫样保护作用。

(3)肾筋膜:肾筋膜位于脂肪囊的外周,包裹肾和肾上腺。分前、后两层,分别位于肾的前方和后方,两层在肾的外侧及上方相互融合;在肾的内侧,前层与对侧相互连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相互融合;在肾的下方,前、后两层则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对肾起固定作用。

肾的正常位置靠多种因素维持,如肾的被膜、肾血管、肾邻近的器官、腹内压以及腹膜都对肾起固定作用,肾的被膜起主要作用。如上述固定装置发育不良或病变时,常可引起肾下垂或肾移位。

5:什么是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是由1个肾小体和相连的1条肾小管组成。人的每侧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肾小体分布在肾皮质,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的球状结构,具有形成原尿和滤过作用;同时也是发生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部位。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及出球小动脉相连。肾小球外覆以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肾小管依次由近端小管、细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重吸收作用和排泄功能。远端小管最后汇入集合管。

6:肾小球的结构如何?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属于有孔型的毛细血管,又称血管球。肾小球分成4~8

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端。在毛细血管小叶与毛细血管之间,存在着球内血管系膜区,在血管端附近,此区更为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它是一种对分子大小有一定选择性的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成分便可有选择性地滤过,而形成原尿。毛细血管周围有一层薄而连续不断的基膜。基膜可分为3层,即致密层、内疏松层和外疏松层。基膜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正常情况下,它可限制大型血浆蛋白分子滤过。但在病理状态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基膜有缺损,大分子物质便可漏出。在糖尿病、老年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中,基膜明显呈增厚改变,可引起肾小球滤过成分和数量的异常改变。

7:肾小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肾小管是由近端小管、细管(细段)和远端小管组成,为一条细长的单层上皮管道。近端小管是肾小管各段中起重吸收作用的主要部位,它在肾小管的各段中最粗最长,直径50至60,长约14mm,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细胞界限不清。两侧肾近曲小管微绒毛表面积有50至60m2,这样大的细胞面积是重吸收作用的结构基础。近端小管的走行,可分为近端小管曲部和近端小管直部。细管为肾小管的第二部分,连于近端小管直部与远端小管直部之间的细直管,其长短依肾单位的类型而异,在表浅肾单位,只有很短的细管。细管的管径细,管壁薄,可分为降支细部和升支细部,细胞之间有交叉的侧突和连接复合体。细管的转运功能很差,其重吸收的能力极低。远端小管为肾小管的第三部分。由直部、致密斑、曲部三部分组成。它经髓质向皮质返回所属肾小球附近,迂回蛇行而成远曲小管,最后连于集合小管。远端小管直部的上皮细胞能主动转运钠离子,调节酸碱平衡,使小管液从低渗变为等渗,由等渗再转变为高渗。

8:肾小球旁器及其功能是什么?

肾小球旁器是肾小管与肾小体血管极相接触部位的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特殊结构。位于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及远端肾小管之间的区域,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和极周细胞组成。

①球旁细胞由入球小动脉壁上的平滑肌细胞衍化而成,有分泌肾素的功能。

②致密斑是由远端肾小管接近于肾小球血管极时,紧靠肾小球一侧的上皮细胞变得窄而高,形成一个椭圆形隆起,可以感受尿液内的钠离子浓度,进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③球外系膜细胞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组细胞群。在一些刺激下,球外系膜细胞可以转化为具有肾素颗粒的细胞。

④极周细胞位于肾小囊壁层细胞与脏层上皮细胞的移行处。也有多数球形分泌颗粒,可能分泌一种促进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的物质,通过肾小囊进入肾小管。

9:肾脏的血液循环有何特点?

(1)肾脏的血液供应很丰富,血液的供应远远超过其本身代谢的需要,因此肾循环中动、静脉血液的氧差很小,耗氧量相对来说比较大。肾脏不同于其他器官,肾血流量是最后决定肾脏氧需要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氧需要量决定血流量和氧的运输量。

(2)在肾循环的血压变化方面,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只有平均动脉压的60%,说明40%左右的肾血管阻力来自肾小球前血管,出球小动脉的阻力比较大,因此通过出球小动脉时,血压下降也比较多。

(3)在肾脏的血液分配方面,绝大部分血液供给肾单位,90%以上的血液供应肾皮质,不到10%的血液供应肾髓质。髓质内带血流量很少,约占1%至2%,即使发生很大变动,亦不致影响全肾血流量。

10:输尿管的形态和走行是怎样的?

输尿管为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长20至30cm,男性平均26.5cm,女性平均25.9cm,管径0.5至0.7cm。输尿管壁平滑肌层的节律性蠕动,使尿液不断流入膀胱。输尿管起自肾

盂,由腹部进入盆腔,开口于膀胱。故将输尿管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输尿管全长有三个狭窄部,分别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部、越过小骨盆入口处、壁内段。狭窄部常是结石滞留的部位。

11:膀胱的形态与位置是怎样的?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顶端朝向前上,称膀胱尖。底部呈三角形,朝向后下,称膀胱底。尖与底之间的大部分称膀胱体。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内口,与前列腺相接触,这一变细的部分称膀胱颈。膀胱各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膀胱充盈时呈卵圆形。成年人膀胱位于骨盆内,为一贮存尿液的器官。婴儿膀胱较高,位于腹部,其颈部接近耻骨联合上缘;到20岁左右,由于耻骨扩张,骶骨角色的演变,伴同骨盆的倾斜及深阔,膀胱即逐渐降至骨盆内。12:尿道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尿道是排泄尿液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作用。它起于膀胱内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全长约16至20cm。尿道的起始部分穿过前列腺,称为尿道前列腺部,它的后壁有射精管和前列腺开口,是排精液的地方。离前列腺不远的地方称尿道膜部,此处尿道位置固定,管壁薄,是容易受伤的部位。阴茎段的尿道称尿道海绵体部。男性尿道有三个狭窄处:尿道内口、尿道外口和尿道膜部。尿路结石容易嵌顿在狭窄处。女性尿道长约3至4.5cm,起自尿道内口,开口于阴道外口的前方。女性尿道的特点是短直而宽,后方邻近肛门,因而易患尿路逆行感染。

13:肾脏有哪些功能?

肾脏的主要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如毒物、药物):机体的新陈代谢要产生很多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有机酸,所有这些代谢产物的排除都必须通过肾脏尿液的形成,伴随尿液一同排出体外。另外,肾脏还是很多化学药物、毒物的代谢和排泄中心,某些在肝脏代谢的药物和毒物也通过肾脏排泄。

(2)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生物代谢离不开水,而水过多又会导致水钠潴留、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通过肾脏的尿液形成不仅可以清除多余的水分,还可以同时排泄体内废物。另外,肾脏还是钠、钾、磷等矿物质的主要调节中心。

(3)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机体代谢产生很多有机酸,肾脏不仅可以通过尿液排泄这些有机酸,还可以通过吸收碱或碱性物质调节机体内环境中酸碱平衡,使之处于一种稳定状态。(4)内分泌功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将维生素d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调节骨骼、血液中钙磷的代谢,维持骨骼正常结构和功能,分泌肾素、前列腺素,影响血管紧张素的生成,调节血压和水盐代谢。

14:什么是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是通过其滤过膜而实现的。肾小球的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第一层为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层,第二层为毛细血管本身的基底膜,第三层为毛细血管外的bowman\"囊的上皮细胞。三者构成了肾小球滤过的滤过膜。除细胞不能通过外,滤过膜依照分子的大小、形状和所带电荷,如同分子筛一样有选择性的滤过溶质。

15:什么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1)每天约有80l的血液流经肾脏被过滤到肾小囊,形成过滤液,但实际上每天只有1~2l尿液形成,表示只有1%的过滤液形成尿液,其余99%的过滤液会经重吸收重回血液的现象称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指过滤液中的物质由肾小管腔内再送回血液的过程,70%的重吸收是由近曲小管执行。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有选择性的,也是有限度的。物质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最大值称为肾小球最大转运量(tm)。当滤过量小于最大转运量时,即可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尿中不会再出现此物质。

16:什么是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肾小管分泌主要在于排除体内的某些物质及调节血液的酸碱值。例如,当体内酸碱度过低时,肾小管会分泌h+与nh至滤液,使尿液呈酸性,排出体内过多的酸。h+的分泌在近曲小管、远端小管与集合管进行,nh的分泌在远端小管与集合管进行。

17:尿液如何浓缩和稀释?

尿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而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cl,而不会对水通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袢升支粗段滤液为低渗。

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水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而造成的。

18:尿液是怎样生成的?

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当人们喝了汽水、茶水、汤等液体,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再经过肾脏处理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尿直接来源于血液。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几乎所有血浆成分,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能通过肾小球膜,滤到肾小球囊内形成原尿。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肾小球的滤过液不是都排出体外,其中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把肾小球的滤过液叫做“原尿”,而经过膀胱排出的尿才叫尿或称为终尿。原尿的成分与血浆成分很接近,几乎相同。而原尿与排出的终尿有显著差异。尿的生成主要经过三个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他物质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内。钠离子、氯离子、水和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是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人排出的尿量和成分之所以能维持在正常状态,均与滤过、重吸收、分泌三个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了,或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了,或肾小管的排泄与分泌功能失常了,都会直接影响到尿量或尿中成分的改变。

19:正常小便是什么样的?

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在1500至2000ml之间。尿液呈淡黄色,透明,无异味,ph值约为6.5,比重多波动在1.015至1.025之间。

20:正常的尿液成分有哪些?

在一般膳食情况下,24h排出的溶质为47至65g,主要成分有如下三种:

(1)含氮物质:主要有尿素、尿酸、肌酸和肌酐、氨基酸和氨等。

(2)其他有机化合物:如马尿酸、结合的葡萄糖醛酸、乳酸、羟丁酸、草酸和含硫的化合物等。

(3)电解质:尿中的无机盐类主要是cl、na+、k+和磷酸盐等。尿中cl和na+的排泄常伴随而行,食入的多,排泄的多,少食少排,体内缺乏时可以不排。k+则不同,即使体内缺k+,只要有尿仍随尿排出。所以肾脏保na+的能力比保k+强。

另外,尿中虽有少量蛋白质和糖,由于一般方法检查不出来,所以被看成是生理性的。如在尿中检查出蛋白质和糖则认为是病理性的。

21:肾素有什么作用?

肾素是分子量为40000的水解蛋白酶,主要由肾皮质中肾小球旁器颗粒细胞合成、储存和分泌。肾素能催化血管紧张素还原成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在血浆中的浓度很高,转化酶的活性也较高,而肾素的活性

则相对较低,因此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主要取决于肾素的活性。血管紧张素Ⅱ还有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醛固酮的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相互关系,构成一个调节血压和体液的生理系统,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2:什么是红细胞生成素?

贫血是慢性肾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机理之一就是肾功能损害时伴随有红细胞生成素分泌的减少。红细胞生成素在肾内的形成部位尚不十分肯定,肾脏皮质和髓质均可分泌这种物质;也有人认为红细胞生成素可能来源于肾小球旁器。

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多肽类激素,分子量为46000,主要作用于骨髓造血系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促进干细胞分化成原红细胞;加速幼红细胞的分裂;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等作用。近年来临床运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3:小儿肾脏生理特点是什么?

新生儿在出生后肾脏代替胎盘而成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器官,但其生理功能还不够成熟,储备功能差,一般1至1岁半时达成人水平。

(1)肾小球滤过率: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为成人的1\/4,1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故过量的水分和溶质不能迅速有效地排出。

(2)肾小管再吸收和排泄的功能:新生儿肾小管再吸收功能差,故静脉输入或口服葡萄糖易出现尿糖。新生儿及幼婴的肾脏对药物的排泄功能差,故用药时剂量应小心、慎重。新生儿肾小管功能较肾小球更不成熟,因而易致水肿。

(3)浓缩与稀释功能:婴儿肾浓缩功能差,尿素生成少、排泄率低,故婴儿尿溶质少,尿比重低。其稀释功能相对较好,可将尿液释至和成人相近的程度,但因为肾小球滤过率低,排泄水分的速度较慢,在负荷过重时,容易发生脱水、水肿或水中毒,故如需补液时应予注意。

24:一般人膀胱有多少尿液就产生尿意?

一般人约100至250ml。

25:什么是肾萎缩?

肾萎缩是根据肾脏体积与人的年龄、性别和人体的身高、体重相互比较的,相对偏小或明显缩小的一种异常现象。长时间的肾脏疾病,导致肾单位,尤其肾小球受损,使整个肾脏出现体积缩小。肾萎缩和肾功能改变是相辅相成的,当患者出现肾萎缩时已经或者必然会出现肾功能不全直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因此在治疗肾病过程中改善和控制肾萎缩是至关重要的。

26:从有尿意到排空尿液的神经反射过程是怎样的?

正常排尿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性反射活动。当尿量达到300至400ml,膀胱内压升至60至70cm水柱左右时,逼尿肌受到膨胀刺激,发生阵发性收缩。膨胀刺激的冲动,对平滑肌加强以后,排尿感觉由副交感神经感觉纤维,反映到脊髓反射弧,再由薄神经束传导到大脑中枢,随后高级排尿中心,将运动冲动,由降皮质调节束,通过盆神经、副交感神经输出纤维,到达膀胱,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排尿开始中间有一个潜伏期,当逼尿肌收缩时,所有膀胱各肌层,除基底圈外,均同时活动,但基底圈紧张性的收缩,仍能维持底盘扁平的形状。因此,膀胱颈仍然是关闭着的。在这一潜伏期间,内外纵肌层的收缩,对三角区肌的牵拉,使底盘开放,开始排尿。待膀胱近乎排空,仍有少量残余尿时,尿道旁横纹肌的收缩能打开底盘,使尿液排空。

27:肾有哪些形态异常?

肾在发育过程中可出现形态、位置、数目的异常或畸形,常见的有:

(1)马蹄肾:左右两肾下端互相连接形成马蹄形。

(2)多囊肾:由于胚胎时肾小管与集合管不相连通,液体潴留于肾小管内,致使膨大成囊状。

(3)双肾盂及双输尿管:如输尿管末端分两支,则形成双肾盂。

(4)单肾:一侧肾缺如或发育不全。

(5)低位肾:于胚胎早期,肾原位于盆部,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渐上升至腰部,若发育停滞,即可成低位肾,可位于髂窝或小骨盆内。

28: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以下两点:

(1)容易依赖性高血压:大约90%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于水钠潴留和血容量扩张所致。当肾实质性病变使肾脏失去排泄饮食中所含的适量(不是过量)水、盐时,就会造成水、钠在体内潴留,进而使血容量过多引起高血压。只要存在轻度的肾功能不全就会出现此机制。这类患者体内的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水平通常是低的。其高血压可通过限制水、盐的入量或通过透析除去体内过多的水、盐达到降压的目的。

(2)肾素依赖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和10%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是因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升高所致。利尿、脱水不但不能控制这类高血压,反而常因利尿、脱水后肾血流量的下降导致肾素分泌增加,致血压更趋增高。应用血管紧张素拮抗剂saralasin可以使此型高血压急剧下降,说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这类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事实上,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要比这一简单的分类复杂得多。因为有些病人其高血压既不能用容量超载解释,也不是用肾素过多所能解释得了的。同时这两类发病机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血容量增多常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盐的负荷大大增加了aⅡ的敏感性,a Ⅱ的升压作用主要取决于钠内环境的稳定。因此将肾性高血压人为地区分为两大类,主要是帮助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寻找有效的降压途径。

29:患了肾病为什么会浮肿?

肾源性浮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肾脏患病时,肾脏的滤过面积减少,通透性降低,血流量减少,但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完好,从而排出尿量减少。

(2)肾脏患病时身体的免疫损害使全身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致血浆内的水分渗向组织间隙。

(3)肾脏患病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实质缺血,而增加分泌肾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皮质增加醛固酮的分泌,导致肾小管中水、钠的重吸收增加和潴留。(4)肾脏患病时,常有大量蛋白尿,若时间长可引起体内蛋白质的不足,形成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滞留在组织间隙,引起浮肿。

(5)低蛋白血症还可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致使继发性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加,引起浮肿。

30:为什么肾脏疾病晚期会出现贫血呢?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由蛋白质和铁组成的,在合成过程中还需要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参与。骨髓是红细胞合成的场所。在红细胞的整个生成过程中,包括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的成熟等,都与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因子和红细胞生成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肾病晚期发生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缺乏:慢性肾衰病人长期低蛋白饮食,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但尿中却有大量蛋白质丢失,再加上病人多有厌食症状,小肠吸收功能也不好,结果使造血原料(如铁、叶酸、蛋白质等)摄入不足。这些因素必然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而导致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在肾病晚期,肾实质受到严重破坏,使肾脏的促红细胞生成因子和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刺激作用因此减弱,使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发生障

碍,因此出现进行性贫血。

红细胞的破坏加速:慢性肾衰时,人体的代谢废物(如甲基胍)从尿中排出减少,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此种物质能加速红细胞破坏,使红细胞的寿命缩短,造成溶血。

慢性失血:肾衰患者血中的胍类物质和酚类物质不能自尿中排出,这些物质一方面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另一方面又可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由于这些毒性物质的作用,不少晚期肾病患者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及胃肠道出血。这些也是造成贫血的原因。这种由肾实质病变引起的贫血,称为肾性贫血。其性质属于缺铁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肾衰越严重,贫血越厉害。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整理 ●概述 ●肾小球肾炎(GN):简称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比 较常见。 ●分类 ●根据起因 ●原发性 ●继发性 ●一般所称肾炎是指原发性的肾小球肾炎 ●根据病变范围 ●弥漫性>50% ●局灶性<50% ●临床表现 ●尿异常:蛋白尿、血尿、少尿、无尿 ●水肿 ●高血压 ●肾功能衰竭(晚期出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肾炎的抗原种类很多,分两类 ●外源性抗原 ●病原微生物 ●药物 ●异种血清 ●内源性抗原 ●肾小球抗原 ●非肾小球抗原 ●发病机理 ●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肾小球基膜抗原 ●植入性抗原 ●Heymann肾炎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病理变化 ●肾小球细胞增多

●基底膜增厚 ●炎性渗出和坏死 ●玻璃样变和硬化 ●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原发性肾炎的分类和病理临床联系 ●病理分类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综合征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肾病综合征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IgA肾病 ●——肾病综合征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分类 ●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明显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和水肿,并出现高血压。重症可有氮质 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尿改变后,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 性肾衰 ●肾病综合征

内科学泌尿系统重点

内科学泌尿系统重点 第一章总论 泌尿系统主管机体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功能,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组成。肾不仅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本篇讨论内科范畴内常见的肾脏疾病。 【肾的生理功能】 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 (二)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肾小球每日滤过的原尿可达180L,其中电解质成分与血浆基本相似。但正常人每日排出的尿量仅1500ml左右,原尿中99%以上的水和很多物质被肾小管重吸收。 近端肾小管主要承担滤液的重吸收功能,滤过的葡萄糖、氨基酸100%被重吸收,通过Na+-K+ATP酶,Na+在近端肾小管中主动重吸收,主要的阴离子碳酸氢根(HCO3-)和Cl-随Na+一起转运。HCO3-重吸收还继发于H+的分泌。这样90%的HCO3-、70%的水和NaCl被重吸收。 (三)肾脏和激素 肾脏不仅是激素作用的靶目标,而且它还合成、调节和分泌激素,影响非肾的功能,例如红细胞生成及骨的代谢。这些激素包括化学上不同的种类,例如蛋白质、肽、脂质、核苷和氨基酸衍生的分子。肾脏分泌的激素可分为血管活性肽和非血管活性激素。前者作用于肾本身,参与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调节肾的血流动力学和水盐代谢,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内皮素、利钠肽(包括旁分泌的肾脏利钠肽urodilatin)以及类花生酸类物质;非血管活性激素包括1α-羟化酶和红细胞生成素等。肾脏在几种肽和蛋白

质激素的清除率和灭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循环和局部产生的激素的内在网络系统对肾内。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起着调节作用。 【肾脏疾病的评估】 (一)估计疾病病程 是急性还是慢性,这一鉴别对诊断、治疗和预后都很重要。 (二)尿液检查 常为诊断有无肾损伤的主要依据。 1.蛋白尿近年来认识到蛋白尿是糖尿病、进展性肾脏病和心血管病的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直接针对减少蛋白尿的干预性治疗现在已成为慢性肾脏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 或尿蛋白/肌酐比率(PCR)>200mg/g称为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的定义是: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mg。 产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 (1)生理性蛋白尿:①功能性蛋白尿,是一轻度、暂时性蛋白尿,常伴发热、运动或充血性心衰。②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量<1g/d。 (2)肾小球性蛋白尿:其起因主要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屏障的损伤,足细胞的细胞骨架结构和它们的裂隙膜或GBM的损伤,使血浆中大量蛋白尿滤过并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尿中。如病变较轻,则仅有白蛋白滤过,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当病变加重,更高分子量蛋白质(主要是IgG)无选择性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3)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受损或功能紊乱时,抑制了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 (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尿蛋白电泳显示分离的蛋白峰。 2.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两种,详见本篇第二章。

内科学总论 肾脏内科

总论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组成。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泄尿液,并以此排泄人体代谢废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主要作用是调节血压、红细胞生成和骨骼生长等。本篇讨论内科范畴内的常见肾脏疾病。 【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个。左肾上极平第十一胸椎,下极与第二腰椎下缘齐平。右肾上方与肝脏相邻,位置比左肾低半个到一个椎体,右肾上极平第十二胸椎,下极平第三腰椎。中国成人肾脏的长、宽和厚度分别为10.5 ~11.5cm、5~7.2cm和2~3cm。男性一个肾脏重量为100~140g,女性略轻。 肾脏由肾单位、肾小球旁器、肾间质、血管和神经组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脏由约100万个(80万~ 110万)肾单位组成。连接小管将肾单位与集合管连接起来。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两部分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构成,形成具有半透膜性质的滤过膜(图5-1-1)。内皮细胞呈扁平状覆盖于毛细血管壁腔侧,胞体布满小孔(窗孔)。内皮细胞具有抗凝、抗血栓,合成基底膜及血管活性物质等作用。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厚度为310~ 373nm,基底膜中层为致密层,富有带负电荷的涎酸蛋白,基底膜内外两层密度较稀,称疏松层,富含阴离子硫酸肝素。Ⅳ型胶原形成基底膜基本构架,其间充填着各种物质包括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巢蛋白、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等。基底膜对维持正常肾小球结构、固定邻近细胞及构成滤过屏障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通过稀疏的足突附着于基底膜上,而足突间裂隙孔由一层裂隙膜所封闭。研究显示足细胞有多种裂隙膜蛋白,包括Nephrin、podocin等,这些蛋白质分子相互插入构成了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分子筛,是防止中、大分子量蛋白质漏出的重要分子屏障。这些裂隙膜蛋白的缺乏或改变可引起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间有系膜组织,包括系膜细胞和基质,起支撑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调节肾小球滤过率、修补基底膜、清除异物和基底膜代谢产物等作用。

泌尿系统疾病总结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脏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1.肾小球滤过功能 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A.血管活性肽: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内皮素、利钠肽 以及类花生酸类物质 B.非血管活性激素:1,25-(OH)2D3、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脏疾病的检查】 (一)尿液检查——常为诊断有无肾脏疾病的主要依据 1.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未能通过2-4万道尔顿蛋白如溶菌酶、β2MG、轻键蛋白。95%以上蛋白被近曲小管所吸收。 正常小于150mg/日,正常定性(—),UP>3.5克/日称大量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的定义: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mg/d; ①功能性蛋白尿:是指机体在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 所 致的暂时性的、轻度的蛋白尿。 ②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各种因素损伤后静电屏障作 用减弱或滤过屏障孔径增大,甚至断裂,使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 ③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间质病变或各种重金属中毒时,近端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 质重吸收缺陷,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 酶等。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d. ④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某些分子量较小的蛋白,当其含量异常增多时能从肾小球中滤过 出来,但超过肾小管的吸收能力,导致尿蛋白增多。尿蛋白电泳将显示分 离的蛋白峰。 2.血尿: 离心后尿沉渣高倍镜检RBC>3个/HF, 常为无痛性、全程血尿。 可呈现镜下或肉眼,持续或间歇; 可为单纯性血尿、伴蛋白尿、管型尿、白细胞尿。 区别为肾小球性血尿或非肾小球血尿: ①新鲜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变形红细胞血尿为肾小球源性,均一形态正常红细胞尿为 非肾小球源性。 ②尿RBC容积分布曲线:肾小球源性血尿常呈非非对称曲线,其峰值红细胞容积小于静脉 峰值红细胞容积;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呈对称性曲线,其峰值 红细胞容积大于静脉峰值红细胞容积。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章(肾脏病基础知识)

肾脏病基础知识总结 1:泌尿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肾是泌尿器官,其余为贮尿和排尿器官。 2:肾脏的形态是怎样的? (1)肾脏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它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新鲜肾呈红褐色。约长10至12cm、宽5至6cm、厚3至4cm、重120至150g;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前面较突,后面较平。 (2)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3:肾的构造是怎样的? 在肾的额状切面上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窦两部分。 (1)肾实质:肾实质可细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皮质:位于浅层,富含血管,呈红褐色。肾皮质深入肾髓质内的部分称肾柱。肾髓质:位于深层,色较浅,有15至20个肾锥体。肾锥体呈圆锥形,其尖端钝圆,朝向肾窦,称肾乳头。尿液经肾乳头的乳头孔流入肾小盏。(2)肾窦:肾窦是肾门向肾实质内凹陷、扩大而形成的腔隙。内含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组织等。肾小盏包绕肾乳头,为漏斗状的管形结构。肾大盏由2至3个肾小盏汇合而成。肾盂由2至3个肾大盏汇合而成,呈扁漏斗状。肾盂出肾门后缩细,移行为输尿管。 4:肾的表面有哪些被膜?它如何固定在体内的? 肾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1)纤维囊:纤维囊为紧贴于肾实质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正常情况下,纤维囊与肾实质结合较疏松,易于剥离,但在肾有病变时,纤维囊与肾实质发生粘连,不易剥离。 (2)脂肪囊:脂肪囊包被于纤维囊外周,为一囊状脂肪组织,并经肾门与肾窦内的脂肪组织相延续,对肾起弹性护垫样保护作用。 (3)肾筋膜:肾筋膜位于脂肪囊的外周,包裹肾和肾上腺。分前、后两层,分别位于肾的前方和后方,两层在肾的外侧及上方相互融合;在肾的内侧,前层与对侧相互连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相互融合;在肾的下方,前、后两层则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对肾起固定作用。 肾的正常位置靠多种因素维持,如肾的被膜、肾血管、肾邻近的器官、腹内压以及腹膜都对肾起固定作用,肾的被膜起主要作用。如上述固定装置发育不良或病变时,常可引起肾下垂或肾移位。 5:什么是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是由1个肾小体和相连的1条肾小管组成。人的每侧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肾小体分布在肾皮质,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的球状结构,具有形成原尿和滤过作用;同时也是发生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部位。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及出球小动脉相连。肾小球外覆以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肾小管依次由近端小管、细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重吸收作用和排泄功能。远端小管最后汇入集合管。 6:肾小球的结构如何?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属于有孔型的毛细血管,又称血管球。肾小球分成4~8

内科复习资料-泌尿系统疾病

第四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总论 一、常见临床表现 (一)水肿 水潴留于组织间隙,即为水肿,组织间隙液超过5kg,即可出现皮肤可凹性水肿。肾性水肿可分两型。即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 1.肾病性水肿主要由于长期、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浆白蛋白过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产生水肿;此外,部分患者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进一步加重水钠潴留,加重水肿;近年来研究提示,某些原发于肾内的钠水潴留因素在肾病性水肿上起一定作用,这种作用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无关。这类水肿组织间隙蛋白含量低小于1g/L,水肿多从下肢开始,常伴有浆膜腔积液。 2.肾炎性水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基本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和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肾炎性水肿时,血容量常为扩张,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高血压等因素而使水肿持续性加重。该水肿组织间隙蛋白含量高,最高可达3g/L,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常伴高血压,甚至有心功能衰竭。 二、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可因肾实质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先天性多囊肾等)或肾血管病变(如:血管炎、动脉硬化等)引起。 按主要发生机理可将肾性高血压分为: (一)容量依赖型高血压肾实质性疾病,肾排钠障碍,水钠潴留于血管内,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不升高,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某些急性肾衰,此时限水、限钠、利尿可使血压下降。 (二)肾素依赖型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加,通过血管收缩效应和分泌醛固酮使血压升高,主要见于肾动脉狭窄、肾小动脉硬化及继发性肾实质疾病时的弥漫性肾血管病变,一般降压药及限盐利尿剂无效,可用β-受体拮抗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为一侧肾动脉狭窄引起,可做病侧肾切除自家移植。 三、尿异常 (一)尿量异常正常成人每日尿量在1000~2000ml,如每日尿量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ml为少尿;每日少于100ml为无尿。 (二)蛋白尿当尿蛋白超过150mg/d,尿蛋白定性阳性称为蛋白尿。若尿蛋白量大于3.5g/d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和/或电荷屏障被损害,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液中蛋白质含量大量增加,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引起蛋白尿,尿蛋白量常在3g/d以上,其中白蛋白占60%~90%。见于肾小球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原尿中蛋白质滤过无改变,肾小管因吸收功能差(多见于间质性肾炎)故排出量增多,但常少于2g/d,多为小分子蛋白质,如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 (3)溢出性蛋白尿:血内小分子蛋白质,如本-周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当浓度过高时,上述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值,可从尿中排出,多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等。 (4)分泌性蛋白尿:主要为尿中IgA排泄增多,见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儿科学 儿科泌尿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一、概述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肾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器官。 1. 儿童泌尿系统的解剖特点 ①肾:肾上极约平T12,下极约平L3。婴儿肾位置略低,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L4,2岁后到达髂嵴以上。 ②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和肌肉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压扭曲甚至梗阻,导致尿潴留。 ③膀胱:婴儿膀胱位置相对高,充盈时易在耻骨联合上方扪及,之后降入盆腔。估算膀胱容量,4~12岁儿童为(年龄+1)×30。 ④尿道:女婴的尿道短,男婴常有包皮过长或包茎,均容易导致感染。 2. 儿童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的GFR=20ml/min/1.73㎡。 生后1周约为成人的1/4; 3~6个月时达1/2; 6~12个月时达3/4; 2岁时达成人水平。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肾小管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表现为: 重吸收糖、氨基酸和磷的阈值较低; 排钠能力较差,保钠能力也较差;

初生10日内排钾能力差; 缓冲酸能力有限(易酸中毒); 尿液浓缩功能差。 3. 儿童排尿与尿液特点 93%的新生儿在生后24h内排尿,99%在48h内排尿。若超过48h 仍不排,应排除泌尿道梗阻或畸形。排尿次数随年龄而变化:刚出生:每日4~6次; 出生1周后:每日20~25次; 1岁:每日15~16次; 学龄前:每日6~7次。 多数儿童在3岁左右可控制排尿。 上表重点记忆少尿的标准。 新生儿生后早期因尿液中尿酸盐过多,可在放置后出现红褐色沉淀(尿酸盐结晶)。若含较多磷酸盐结晶时,冷却后可呈白色浑浊,注意与脓尿的鉴别,后者加热后仍然混浊。 新生儿尿比重1.006~1.008,平均渗透压240mmol/L;儿童尿比重1.011~1.025,平均渗透压500~800mmol/L。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1、熟悉肾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2、掌握肾脏疾病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测定。 【重点】 1、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 2、肾脏病的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要求及防治原则。 【难点】 1、肾脏的生理功能 2、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 【主要内容】 一、肾脏生理功能 1、肾小球滤过功能. 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3、肾的内分泌功能 二、肾脏疾病的评估 1、估计疾病病程 2、尿液检查:蛋白尿(功能性、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溢出性)、血尿、管型尿、白细胞尿、脓尿、细菌尿 3、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4、影像检查 5、肾活检 三、肾脏疾病的常见综合征 1、肾病综合征 2、肾炎综合征 3、无症状性尿异常

4、急性肾衰竭和急进性肾衰竭综合征 5、慢性肾衰竭综合 四、防治原则 1、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和亲免疫调节剂等的合理应用 2、降压治疗 3、对症治疗 4、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 D3、降血脂、抗凝等 5、肾衰竭的替代治疗 6、中西医结合治 五、进展和展望 第二章肾小球疾病概述(自学) 第三章肾小球肾炎 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3、了解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理 【重点】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难点】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理 【主要内容】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尿异常、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免疫学检查异常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

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总结

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总结 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疾病的学科,其中泌尿系统是指人体内的尿液产生、输送、贮存和排出等功能的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是影响很多人的常见疾病,包括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本文将对泌尿系统常见疾病进行总结。 一、肾炎 肾炎是一种肾脏病,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所导致。肾炎表现为肾脏组织发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尿路感染、高血压和蛋白尿等。肾炎患者需要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避免肾功能进一步下降。 二、肾结石 肾结石是一种由尿液中的矿物质形成的硬物,这些矿物质可以在尿液中累积并形成结石。常见症状包括腰部或肚子剧烈疼痛、尿液颜色发生变化等。肾结石的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常见的方法包括ESWL、PCNL和腹腔镜手术等。 三、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等。尿路感染的治疗可以采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同时可以通过保持饮食卫生、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等方式进行预防。

四、肾衰竭 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贫血、水肿、高血压和尿毒症等。肾衰竭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肾透析和肾移植等方法,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肾功能,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五、膀胱癌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通常是由于吸烟、暴露于工业毒品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尿血、排尿困难、膀胱区域疼痛等。膀胱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等方法。 总之,泌尿系统疾病是很常见的疾病,包括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肾衰竭和膀胱癌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预防这些疾病可以通过保持适当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不吸烟等方式进行。如果您有相关的症状,请及时就医,以避免严重后果。

(完整版)内科护理学泌尿系统知识点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肾源性水肿 1.水肿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按发生机制可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肾炎性水肿,主要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导致钠水潴留而产生水肿,主要由肾小球肾炎引起;肾炎性水肿多从颜面部开始,重者可波及全身。肾病性水肿,主要指血浆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内,产生水肿,多见于肾病综合征;肾病性水肿一般比较严重,多从下肢部位开始,常为全身性、体位性和凹陷性。 2.护理措施及依据:体液过多 A.休息:严重水肿应卧床休息,下肢明显水肿者卧床休息时可抬高下肢。 B.饮食护理:钠盐,限制钠盐摄入,予以低盐饮食,每天以2-3g 为宜;液体,若每天尿量小于500ml 或有严重水肿者需限制水的摄入,每天液体入量应不超过前一天24 小时尿量加上不明显失水量( 约500ml );蛋白质,若无氮质潴留,可给予0.8-1.0g/(kg*d) 的优质蛋白,有氮质血症的水肿病人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一般给予0.6-0.8g/(kg*d) 的优质蛋白,慢性肾衰竭病人需根据GFR 来调节蛋白质的摄入量;热量:补充足够热量;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 C.病情观察:记录24 小时出入液量,监测尿量变化;定期测量病人体重;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 D.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利尿剂。 二.尿路刺激征 1.尿路刺激征:指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受炎症或机械刺激而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 2.护理诊断及措施:排尿障碍 A .休息 B .增加水分的摄入 C .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 D .缓解疼痛 E .用药护理 三.肾性高血压:肾脏疾病常伴有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 四.尿异常:尿量异常(少尿、无尿,多尿,夜尿增多) ;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 管型尿。 五.肾区痛:肾区痛系肾盂、输尿管内张力增高或包膜受牵拉所致,表现为肾区胀痛或隐痛、肾区压痛和叩击痛阳性。多见于肾脏或附近组织炎症、肾肿瘤等。 第二节肾小球疾病概述 第三节肾小球肾炎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绝大多数急性肾小球肾炎预后良好。 2. 病因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由B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性疾病。 3.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儿童,高峰年龄为2-6 岁,男性多见。发病前常有前驱感染。典型者呈急

第八版内科学教案(泌尿系统附狼疮性肾炎)

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肾脏病学的发展动态 一、肾脏结构 二、肾脏生理功能 〔一〕、排泄功能 〔1〕.肾小球滤过功能:含氮废物如尿素、肌酐等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马尿酸、苯甲酸、各类胺类及尿酸也有部分经滤过排出。〔存在球管平衡理论〕 〔二〕、肾小管重吸收:近端小管→重吸收→髓袢→维持髓质高张及→尿液的浓缩和稀 释→远端小管→精氨酸加压素〔AVP〕作用下,尿素再循环。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钠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髓袢降支:水 可以自由通过,造成官腔内钠离子、氯离子升高,髓袢间质中离子浓度低。髓袢升支: 钠离子、氯离子可以自由通过。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球旁器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血管 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RAS系统前列腺素族、EPO 、1α羟化酶〕 三、肾脏疾病的检查手段 〔一〕、尿液检查:蛋白尿蛋白尿 >150mg/d 或尿蛋白/肌酐比率>200mg/g 〔1〕 〔2〕、血尿〔红细胞尿〕:3个/HP。 〔3〕、管型尿:白细胞管型:肾盂肾炎、红细胞管型:肾小球肾炎。 透明管型:正常人或急性肾衰竭

〔4〕、白细胞尿、脓尿、细菌:5个/HP 40万/h 100万/12h,细菌培养105/ml。〔二〕、肾小球滤过滤测定:指肾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血浆中某一物质的能力正常值平均在100±10ml/min左右,女性较男性略低。 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Cockcroft-Gault公式、MDRD的简化公式。 〔三〕、包括超声显像、静脉尿路造影、CT、、MRI、肾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等。 〔四〕、肾活检:诊断金标准。 四、常见肾脏疾病:1、肾病综合征2. 肾炎综合征3、无症状性尿异常。4急性肾衰 竭和急进性肾衰竭综合征 五、肾脏疾病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二〕针对病因、发病机制治疗: 1 免疫:原发性、继发性肾炎—激素、免疫抑制剂 2 非免疫: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ACEI,H2 受体拮抗剂 〔三〕合并症及并发症: 1合并症:高血压、心衰、、、 2并发症:肾性高血压、贫血、感染、心衰、脑病、、、 〔四〕肾脏替代治疗 1透析 2移植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六、进展和展望 〔一〕分子细胞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 〔二〕肾脏疾病免疫发病机制认识逐步深入为治疗提供帮助。 〔三〕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必须依靠肾脏替代治疗。

泌尿外科和肾脏病学

泌尿外科和肾脏病学 泌尿外科和肾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专业分支,涵盖了对泌尿系统和肾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相关疾病以及现代医学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一、泌尿外科的重要性 1. 什么是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是研究与泌尿系统有关的疾病和疾病治疗的专业学科。它涵盖了包括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等器官在内的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疾病学知识。 2. 泌尿外科的意义 泌尿外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维持水盐平衡的重要系统,它的正常功能对维持整个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泌尿系统也容易受到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的侵袭,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3. 一些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 -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它可以影响到任何泌尿系统的部分,并且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等。

- 结石症:结石症是泌尿外科中另一个常见的疾病,它指的是泌尿系统中形成的结晶物质积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根据结石的位置不同,患 者可能会出现尿痛、血尿等症状。 - 膀胱癌:膀胱癌是泌尿外科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它通常起源于膀胱的上皮细胞。早期膀胱癌的症状并不明显,但在晚期可能会出现血尿、尿频和尿急等症状。 二、肾脏病学的重要性 1. 什么是肾脏病学? 肾脏病学是研究肾脏疾病和肾脏功能障碍及其治疗的学科。它涵盖了 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2. 肾脏的重要性 肾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它负责排除代谢产物和调节体 内的水盐平衡。肾脏还参与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和血压控制等重要功能。一旦肾脏出现疾病,将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3. 一些常见的肾脏疾病 - 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是肾脏病学中的一种严重疾病,它通常由肾脏功能突然受损引起。常见的病因包括肾缺血、药物中毒等。急性肾 损伤的症状主要包括尿量减少、氮质血症等。 - 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长期受到损害和功能减退的情况。

2024泌尿外科中级考试大纲

2024泌尿外科中级考试大纲引言概述: 2024年泌尿外科中级考试大纲是指泌尿外科专业中级医师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该考试大纲对于考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涵盖了泌尿外科领域的各个方面知识和技能要求。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2024泌尿外科中级考试大纲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临床诊断与治疗、手术技术与操作、术后管理与并发症、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正文内容: 1. 基础理论知识 1.1 泌尿系统解剖学知识:包括肾脏、尿路、男性生殖系统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1.2 泌尿系统生理学知识:包括尿液形成、排泄、酸碱平衡等方面的生理过程。 1.3 泌尿系统病理学知识:包括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1.4 泌尿系统药物治疗学知识:包括泌尿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原理、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 1.5 泌尿系统影像学知识:包括常用的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结果判断等方面的知识。 2. 临床诊断与治疗 2.1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包括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诊断要点。

2.2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包括泌尿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3 泌尿系统急危重症的诊治:包括泌尿系统急性肾衰竭、泌尿系统感染性休克等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要点。 2.4 泌尿系统手术前的准备与评估:包括泌尿系统手术前的病情评估、术前准备、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5 泌尿系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包括泌尿系统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3. 手术技术与操作 3.1 泌尿系统常见手术的操作要点:包括肾脏切除、膀胱切除、前列腺手术等常见泌尿系统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3.2 泌尿系统微创手术技术:包括腹腔镜手术、经尿道手术等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3 泌尿系统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包括泌尿系统手术常用器械和设备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4. 术后管理与并发症 4.1 泌尿系统手术后的护理:包括术后康复护理、饮食调理、疼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2 泌尿系统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术后感染、出血、尿漏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3 泌尿系统手术后的随访与复查:包括术后随访的时间和内容、复查项目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泌尿系统疾病教学大纲

泌尿系统疾病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泌尿系统主管机体原液的生成和排泄功能,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组成。肾不仅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也是一个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肾脏疾病依据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部位﹑病理诊断和功能诊断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 肾脏病学通过众多生物医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分子细胞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在肾脏疾病的研究中应用已很普遍。肾脏疾病的发病机理涉及免疫﹑肿瘤﹑炎症﹑细胞毒损伤以及其他途径的损伤,并已成为各种干预治疗的目标。 慢性肾脏疾病进展机制的研究,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到RAS抑制肾保护作用,从RAS抑制肾保护作用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到非血流动力学,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对肾硬化影响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干预试验和新药的研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建立常见肾脏疾病的诊断思路,学会选择不同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 3.熟练掌握常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时数分配 章节授课内容授课时数见习时数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四章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肾炎 3 2 第五章肾病综合征理论课2或 PBL6学时 2 第六章间质性肾炎自学 第七章尿路感染 2 2 第八章肾小管疾病自学 第九章肾血管疾病自学 第十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2 1 第十一章慢性肾衰竭 3 3 合计理论课11或 13学时 10

西医内科笔记(泌尿系统)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 一、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大多数为G-杆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 二、发病机制 1、细菌粘附现象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膀胱炎后可影响膀胱壁段输尿管及其管口功能,导致膀胱输尿管回流,使感染尿液逆流而上。细菌的内毒素可显著地降低输尿管蠕动,使输尿管内尿液郁滞,压力增高,形成生理性梗阻,这都有助于肾盂肾炎的发生。 2、感染途径:①上行感染②血行感染 3、机体抗病能力:①尿液的冲刷②尿液的高渗、高尿素、偏酸③尿路黏膜的杀菌能力④前列腺液的杀菌作用 4、易感因素:①尿路梗阻②尿路畸形和结构异常③导尿。 三、病理变化 1、单纯尿路感染的炎症病变多局限于粘膜下组织。急性膀胱炎的病理变化是粘膜充血、上皮细胞肿胀,粘膜下组织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及粘膜溃疡。 2、急性肾盂肾炎可侵犯单侧或双侧肾脏。肾盂肾盏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粘膜下可有细小的脓肿。病灶内肾小管腔中有脓性分泌物,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形成,较大的病灶愈合后可留下瘢痕。 四、临床表现 1、急性膀胱炎:①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②白细胞尿,1/3有血尿③全身症状则极轻或缺如。 2、急性肾盂肾炎:①全身感染症状②膀胱刺激症状③腰痛或腰酸,肾区有叩击痛及压痛点。 3、无症状细菌尿:有细菌尿而无尿路刺激症状。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尿液细菌计数培养:目前公认的诊断尿感唯一可靠依据。清洁中段尿含菌量>105/mL,为有意义的菌尿,表示尿感。 2、尿液沉渣镜检:是初步判断菌尿的最简便、快速的方法。平均每个高倍视野≥20个细菌,为有意义的菌尿。 3、血液检查:急性肾盂肾炎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中性分类增高。 4、B超检查:可以排查梗阻和结石。 5、X线检查:静脉肾盂造影(IVP)只有在感染反复发作时才考虑检查,以了解尿路系统是否存在可以促使感染复发的解剖或功能异常。 6、膀胱镜检查:有膀胱排空障碍、X线检查有异常发现或伴有明显血尿(形态均一)的尿路感染患者,应在感染控制后行膀胱镜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尿感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是确诊要靠实验室检查。尿感的诊断可以通过以下几条来确诊: 1、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小时以上)细菌定量培养≥105/mL。 2、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有尿路感染症状。 具1、2两项可确诊。如无第2项,应再作尿菌计数复查,如仍≥105/mL,且两次的细菌相同者,可确诊。 3、膀胱穿刺尿培养细菌阳性,可确诊。 4、尿细菌数在104-5/mL之间者,应复查,如仍为104-5/mL,需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或作膀胱穿刺尿培养来确诊。 (二)鉴别诊断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慢性肾盂肾炎:据影象学检查肾皮质有局灶性瘢痕,伴相应部位肾盏变形。 2、尿道综合征:又称非细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指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但多次定量培养阴性,又排除假阳性。 ①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常见,有白细胞尿,在排除肾结核后可以拟诊。 ②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无白细胞尿,可能为焦虑性精神状态所致。对抗生素治疗无效,但常误诊为尿感而长期误服抗生素。 3、肾结核:①膀胱刺激征更加突出。②尿结核杆菌培养可呈阳性,而普通细菌培养阴性。③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 ④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结核X线征。⑤部分患者可有肺、生殖器等肾外结核病灶。⑥抗结核治疗有效。 七、治疗 首先明确感染部位是在上尿路还是在下尿路,病情是急性还是慢性,致病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目前的肾功能状态,有无梗阻及膀胱输尿管逆流等诱因。治疗的目的不应只停留在症状的缓解,必须做到消灭病菌,并预防复发。 (一)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取得结果前先选用对G-杆菌有效的抗生素。 (二)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抗菌药物 1、膀胱炎(下尿路感染):为尿路的浅层粘膜病变,应选用尿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初诊用药常采用3天疗法,疗程结束后1周复查尿细菌培养,仍有细菌尿者按肾盂肾炎处理。 2、急性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为肾实质深部感染,因此应选用在尿和血中均有较高浓度的抗

执业医师泌尿系统疾病(一)-1 试卷

泌尿系统疾病(一)-1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A.原位免疫复合物介导 ∙B.循环免疫复合物介导 ∙C.抗基底膜抗体介导 ∙D.细胞免疫介导 ∙E.其他炎症因子介导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人类多数的肾小球疾病是 ∙A.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 ∙B.病因是清楚的 ∙C.遗传性疾病 ∙D.是细菌感染所致 ∙E.非免疫机制起主要作用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3.静脉肾盂造影肾小球病变时,肾小球滤过率降到多少血肌酐才开始升高 ∙A.<80% ∙B.<60% ∙C.<50% ∙D.<20% ∙E.<10%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4.在我国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 ∙B.糖尿病肾病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E.梗阻性肾病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5.蛋白尿是指24h尿蛋白定量超过 ∙A.100mg ∙B.150mg ∙C.200mg ∙D.250mg ∙E.300mg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6.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的治疗错误的是 ∙A.可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可用钙离子拮抗剂 ∙C.可以两种降压药联合应用 ∙D.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内 ∙E.低盐饮食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7.判断肾盂肾炎是复发还是重新感染,多以在停药后几周再发为依据 ∙A.3周 ∙B.4周 ∙C.5周 ∙D.6周 ∙E.7周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8.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时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尿量减少 ∙B.血肌酐进行性升高 ∙C.高钾血症 ∙D.高钙血症 ∙E.高磷血症 (分数:1.00) A. B. C. D. √

肾功能及泌尿系统疾病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肾功能及泌尿系统疾病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组成,其功能是生成尿液并将尿液排出。肾脏不仅是尿液生成的器官,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门诊、住院或体检中肾功能和尿液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甚至是必查项目。 基础知识 1. 肾的基本结构如何? 肾为成对蚕豆形的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肾外被膜包裹,内侧缘中央凹陷成肾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经此出入肾。 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在外层,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髓质在内层,由20~28个锥体组成,主要含髓襻的降支、集合管及乳头管。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侧肾脏含80万~l20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中央部的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反复分支形成的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网。肾小囊分为内外两层上皮细胞,与肾小管相通。 肾小管长而弯曲,由近端小管、髓襻细段和远端小管组成。 肾盂由肾锥体开口处的肾小盏集合而成,肾盂向下逐渐缩小续于输尿管。 2.肾有哪些主要功能? (1)尿液生成功能:血液通过肾小球,每日滤过的原尿可达l80L。 (2)尿液浓缩功能:正常人每日排出的尿量仅l.5L左右,其中99%以上的水和很多物质均被肾小管重吸收。 (3)尿液排泄功能: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是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方式。其中含氮类废物如尿素、肌酐等多由肾小球滤过排出,部分有机酸如马尿酸、苯甲酸、各种胺类及尿酸等也有一部分经肾小球滤过排出。 (4)激素分泌功能:包括血管活性激素和非血管活性激素。前者作

用于肾本身,主要调节肾的血流动力学和水盐代谢,包括肾索、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激肽类系统等;后者主要作用予全身,包括红细胞生成索等。 3. 膀胱主要有什么作用? 膀胱是一个中空性肌囊,可分为底、体及颈3部分。膀胱肌肉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与控制。膀胱三角区是炎症、结核及肿瘤的好发部位。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储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质对脊髓排尿中枢起到制约作用,膀胱逼尿肌处于持续的轻度收缩状态。当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明显升高,这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传人大脑皮质排尿反射中枢,产生排尿欲。如果条件许可排尿,则冲动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后尿道的感受器,进一步加强其活动,并反射性地使外括约肌开放,尿液就在强大的膀胱内压下被排出。尿液对尿道的刺激还可进一步使排尿反射活动一再加强,直至排完为止。如果条件不许可或不去进行排尿,则膀胱内尿量继续增多,当达到700ml时,膀胱内压也增到3.43kPa(35 cmH2O),此时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排尿欲明显增大。如果等到膀胱内压达到6.87kPa(70cmH2O)以上时,便会出现明显痛感以致不得不去排尿。 4. 肾脏疾病主要有哪些? (1)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 (2)肾炎综合征:以蛋白尿、血尿及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按病程及肾功能的改变可分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病程不足l年)、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性进行性恶化,于数月内发展为少尿或无尿的肾衰竭者)和慢性肾炎综合征(病程迁延l年以上)。 (3)无症状性尿异常:包括单纯性血尿和无症状性蛋白尿,以及不能解释的脓尿。 (4)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和急进性肾衰竭综合征(RPRF):区别是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e rate,GFR)的下降,

内科——泌尿简答题

泌尿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肾小球疾病概述 1. 2. 镜下 3. 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①肾小球滤过功能 ②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

③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4.简述产生蛋白尿的原因。(难) ①生理性蛋白尿: ④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的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的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增多,从肾小球滤出超过重吸收阈值所致。 5.简述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中)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白蛋白滤过增

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尿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 非选择性蛋白尿:病变加重,尿中出现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IgG等)。 第二步:鉴别血尿由泌尿系统疾病或非泌尿系统疾病引起;(位置) 第三步: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来源)

肾小球源性血尿以变形红细胞为主,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呈非对称性,峰值小于静脉峰值红细胞容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以正常红细胞形态为主,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呈对称性,峰值大于静脉峰值 9. 10.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特点(中) 答: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血尿,其血尿常为无痛性、全程性血尿,为变形红细胞尿,伴较大量蛋白尿和(或)管型尿特别是红细胞管型。 11.肾炎综合征有什么临床特点?

答: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特点。 何谓肾炎综合征?常见的肾炎综合征有哪些?(易) 以肾小球源性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常见有急性肾炎综合征、 ①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后8周内30%, ②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30%,③Ⅱ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20%,④狼疮性肾炎20%,⑤乙肝相关性肾炎,⑥细菌性心内膜炎肾损害 第三章肾小球肾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