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算法》修订的时代背景与重要突破

《预算法》修订的时代背景与重要突破

《预算法》修订的时代背景与重要突破

2014 年8 月31 日,历经两届全国人大四次审议的《预算法》修正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61 票赞成、2 票反对、7 票弃权的高票通过,翻开了预算法律制度建设的新篇章。

一、《预算法》修订的时代背景

自1995 年以来,原《预算法》已实施了20 年。20 年间,我国完成了从中央政府财力薄弱,到“两个比重”显着提高的历史性跨越。

(一)政府预算规模不断扩张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政府财力不断增强。从绝对规模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1999 年过“1 万亿元”、2003 年过“2万亿元”、2005 年过“3 万亿元”、2011 年过“10 万亿元”的历史性飞跃。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也随经济增长不断扩张。2013 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达到14.02 万亿元①。我国1994 年到2013 年的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如图1 所示。

从相对规模来看,如图2 所示,财政收入占的GDP 比重,即财政依存度不断增加。2013 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2.92 万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22.71%。此外,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

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1993 年这一比重仅为22%,1994 年上升为55.7%,尔后基本上维持在50%左右。这意味着财力分配格局中,中央财政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预算规模的扩张对预算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伴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膨胀,年底突击花钱,地方政府无节制举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资金分散等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也要求《预算法》对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进行清晰的划分与界定。

(二)公民的民主意识日益提高

近年来,我国公众受教育程度显着提高。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自1999 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 年已达到15%,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向教育大众化转型。2013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②,如图3 所示。

而随着居民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也随之增长。2013 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规模达到6 531.53 亿元③。如图4 所示,在国家税收收入中,个人所得税的比重不断上升。现在,公众可以真实地从工资条上感受到自己为政府所作的税收贡献。因此,公众会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监管需求也会更加迫切。

此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公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增多,网民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也随之加大。一方面,政府网站数量显着提高。截至2010 年12 月28 日,中国各级政府及组织机构网站数量达到75 282 个。

其中,中央级政府网站有122 个,省级有2 314 个,地市级有19 033 个,县区级以下有53 813 个④。政府网站的建设,搭建起政府公开发布信息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便于公众监管。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应用功能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公众利用闲暇之余,在手机上浏览微博、微信和各大新闻门户网站,了解时事新闻、政策动态,并发表评论。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国家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总之,我国公众的受教育程度、纳税金额以及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使得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对“国家账本”法治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全球化浪潮中的政府竞争加剧

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成为地球村的一员。中国政府也面临着政府竞争的挑战。2013 年12 月 3 日,“透明国际”公布“2013 年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Index)报告。中国的评分达到40 分,评分连续三年上升,说明中国近年来的反腐行动成效显着。但是,中国政府廉洁指数在177 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在第80 位,仍处于中等水平。此外,国际预算合作组织

对94 个国家进行了预算公开程度调查,我国2010 年预算公开指数仅13 分,低于各国平均得分42 分,排在倒数第16 位⑤,仅高于卢旺达、苏丹、刚果等非洲国家。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优质纳税人在悄然流失。2011 年10 月29 日,胡润研究院联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发布了《2011 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该报告显示,14%的千万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正在申请移民,还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2008 年金融危机后,广东办理移民的数量明显上升。尤其是广州、佛山、东莞三地,仅2009 年移民到美、加两国的就达 1 500 名,外流财富至少45 亿元,相当于两座世博会中国馆⑥。庞大的移民群体,往往是被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环境以及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所吸引。而中国政府要吸引优质纳税人,就需要在预算安排上,加强这些方面的政府投入。

(四)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文化根深蒂固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家天下”君主专制体制,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时儒家文化认为,权力掌握者应成为“王道”、“德治”的载体和忠实执行者,并做到“清、勤、慎”。可见,传统文化对权力所有者的制约“重内省,轻制度”,期待凭借统治者的道德自律,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纵观中国历史,但凡繁荣昌盛的年代,均是由于统治者相对自律,能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但这种依靠“内省”的

制衡机制,效用并不持久,约束力也相当有限。以预算为例,封建王朝里,皇室财政对国家财政的挤占屡见不鲜。

宋朝从赵匡胤开始,专门设立了“封桩库”,并把每年节余的国家财政放入库里,以此作为财政准备金,用来应对国家突发事件,但后来成为皇帝的小金库。据说,宋高宗的小金库,每年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在清朝,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名义上是分立的:户部只需每年向内务府拨10万两银子,作为皇帝的花销,其他情况皇帝无权要求户部向其拨钱。但现实情况是:慈禧太后可以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此外,地方督抚大员需向内务府交所谓的“议罚银”。“议罚银”少则万两,通常三万两上下。最多的一例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两淮盐政全德交“议罚银”38.4万两。

可见,在传统的权力文化影响下,由于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机制,造成了游离于监督之外的特权阶层。而未来的中国,要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公共财政改革被认为是最佳切入口。此时,修订《预算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新《预算法》的重要突破

修改后的《预算法》由原有的79 条增加至101 条,改动共计82 处。修订后的《预算法》在预算的完整性、透明度、规范性、自主性、科学化五个方面进步突出。

(一)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致力于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财政收支全部列入政府预算体系。

1“.预算外资金”成为历史名词。2010 年6 月,我国财政部制发了《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规定自2011 年 1 月 1 日起,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取消全部预算外收支科目,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审查监督。因此,新《预算法》中删去了原附则中有关预算外资金的规定,“预算外资金”成为财政学领域的历史名词。同时,新《预算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第三十六条第二款中则再次强调:“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政府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实现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政府资金的分配秩序。

2.新《预算法》首次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全口径预算体系。目前,我国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还不够完善。截至2011 年底,4 100 户中央部门所属企业尚未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⑦。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2010 年起开始试编,2013 年才第一次正式报送全国人大审查。在此基础上,新《预算法》确立了四本预算组成的全口径预算体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对四本预算的功能定位、编制原则及相互关系作出规范。如新《预算法》第六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主要安排税收收入,将其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及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

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中央以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主要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相应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组成。第九、十、十一条则分别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此外,新《预算法》第五条规定:四本预算应当各自保持完整、独立;其他三本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

这就是说,四本预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继新《预算法》之后,国务院于2014 年10 月8 日发布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 号,以下简称《决定》)。《决定》部署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其中就包括“:建立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的资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

(二)打造透明预算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为此,新《预算法》在第一条就明文规定,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1.政府预决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全面公开。新《预算法》首次对“预算公开”作出全面规定。新《预算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公开的内容和时限:“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二十日内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向

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而部门预决算及报表,也应当在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后二十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此外,政府采购的情况,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也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新《预算法》第九十二条中,还规定了违反预算公开规范的法律责任。而《决定》中还规定了由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全部要公开,涉密信息除外。

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公布了“2014 年289 个城市财政透明度排行榜”,其中,广州、北京、上海获得前三名。作为地方政府,要提升财政透明度,应遵循全口径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用户友好发布以及一站式服务三大原则。在公开内容上,应全面完整,四本预算、各部门预算、各部门“三公经费”以及政府采购信息,均应予以公开。在公开形式上,应力求实现用户友好发布与一站式服务,如集中在某个政府网站发布,网页查找路径不宜太分散等。

2.细化预算公开内容。财政资金往往涉及较大数额,如果公开的财务信息不够细化,仅告知一个项目耗资几亿元的话,公众的监督根本无从谈起。因此,预算公开的内容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细化。根据新《预算法》第三十二条,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收入分为类、款、项、目;按其功能分类,支出分为类、款、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分为类、款。第四十六条指出,若按其功能分类,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编列到项;而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应当编列到款。其余

三本预算,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而在《决定》中则要求,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这就是说,最基本的支出科目层级,都要向社会公开。

而在市县政府财政预决算公开现状调查中,截至2014年3 月31 日,在234 个样本中,尽管超过九成市县政府在其政府网站上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但仅有不到两成市县政府网站公开了2013 年至2014 年财政预决算。其中,将公开内容细化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的,仅占3%⑧,与全面细化公开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

(三)构建规范的预算制度

《预算法》的宗旨之一,就是规范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引导政府花好纳税人的钱。为此,新《预算法》在规范性方面进行了相关修订。

1.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6 月,地方政府性债务17.89 万亿元,其中融资平台举借的债务余额将近7 万亿元。新《预算法》按照“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但同时对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监管等方面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以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第一,限制发债主体。根据新《预算法》第三十五条,只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才能举借债务。《决定》补充规定:“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

第二,限制债务用途。第三十五条规定“: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第三,限制举债规模。地方政府必须在国务院下达的限额内举借债务。第四,限制举债方式。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来举借债务。第五,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第三十五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2014 年10 月 2 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也进一步提出,基于2013 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对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进行甄别。地方政府将甄别后的存量债务逐级汇总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分类纳入预算管理。这就意味着,长期游离在人大监督之外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要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

2.硬化预算支出约束。为了有效避免政府支出的随意调整,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新《预算法》对预算调整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第十三条规定: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凡是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不能进行调整。各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支出中,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如确实需要调整,第六十七条明确了预算调整的范围,第六十九条严格规定了预算调整的程序。而对于预算执行结果———决算,需要先审计,再审批。新《预算法》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计部门审计后,报本级政府审定,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决算

在提请人大审批之前,由专业的审计部门先行审计,这是本次《预算法》修订新增的要求。此举意味着多一个部门为决算把关,财政支出监管的力度加强。

3.规范国库现金管理。自2001 年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都不断提高。修订后的《预算法》,在法律层面对国库管理制度作出了明确界定。第五十六条规定:“政府收入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对于财政专户,则必须进行清理整顿。如《决定》中要求:“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除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在两年内逐步取消。”事实上,2011 年以来,财政部一直在坚持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累计撤并地方财政专户7.4 万多个,撤户率达32.4%⑨。2014 年10 月2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国库资金和财政专户资金管理的通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规范国库现金管理的决心。

(四)适度扩大地方自主权限

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获得公民信息的成本更低,能更为准确高效地满足公民的需求。正如哈耶克所说:“把政府的大多数服务性活动重新交给较小的单位进行管理,很可能会促使那种因中央集权而在很大程度上蒙遭扼杀的公共精神得到复兴”⑩。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性,是今后预算体制改革的方向。除了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发债,新

《预算法》还就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作了相关规定,以适度扩大地方政府自主财力。

1.扩大一般转移支付规模。为使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权来满足基本开支需要,新《预算法》第十六条规定,财政转移支付主体应是下级政府可自行安排财政支出的一般转移支付,用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决定》中也提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来弥补中央颁布增支政策而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1995 年,我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仅为21 亿元,2008 年达到3 511 亿元,一般转移支付占比从7.2%增长到41.3%。2013 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例为56.7%輰辊讹。《决定》中要求,今后应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

2.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自2008 年开始,随着4 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大规模推进,2009 年和2010 年的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迅速扩大。而专项转移支付存在着下级政府资金配套压力大、资金下达不及时等问题,不利于地方财力的统筹运用。针对这些问题,新《预算法》作出相关规定,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于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相应的配套资金。《决定》中进一步强调:要压缩或者稳定需要保留的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并改进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式;整合目标、用途或管理方式接近的专项转移支付。同时,还对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设

立、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绩效评价和信息公开等,作出严格的规定。

3.提前告知地方政府转移支付金额。新《预算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当提前下达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预计数。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提前告知转移支付金额,有助于地方政府预先规划,合理安排预算进度。

(五)实现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化

随着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不断创新,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显得更为迫切。

1.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原有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要求税收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这就带来预算执行的“顺周期”问题,即收入征收部门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为完成任务收“过头税”,造成经济更加低迷;而在经济过热时,为不抬高预算基数,某些收入该收不收,结果导致经济进一步扩张,不利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基于此,新《预算法》从收入和支出管理两个方面,对预算控制方式加以改进。从收入管理看,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新《预算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从支出角度看,《决定》中明确提出:“一般公共预算的审核重点由财政收支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此外,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得以构建。新《预算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于一般公共预算,各级政府可以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作为调剂年度资金余缺的重要工具。第六十六条规定,预算超收收入仅限于抵减赤字或者弥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若出现短收,允许增列赤字并在下一年度预算中加以补充。这就是说,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发挥着资金“蓄水池”的功能:财政收入短收了,可通过它来弥补;超收了也不允许“突击花钱”,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这就有利于预算资金在年度间“以丰补歉”,有效熨平经济波动。

2.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政府预算绩效管理逐步推广。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时间较晚,还存在着绩效管理范围偏窄、绩效评价质量不高、评价结果应用不力等问题。因此,新《预算法》第五十七条明文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扩大绩效管理范围,争取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拓展绩效评价重点,由传统项目支出,扩大到部门整体支出以及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政府业绩进行量化考核,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目前,相当数量的财政资金在账上沉淀。2014 年3 月底,审计署重点审计的9 个省本级和9 个市本级财政,财政存量资金共计7 673 亿元,其中近三成已无法按原用途使用輱辊讹。一方面,地方政府举借巨额债务;另一方面,又有

大量的资金在账上闲置,这说明财政资金的管理效率亟待提高。为此,新《预算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这有助于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预算法》修订的未尽事项

尽管《预算法》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

(一)人大的权力还有待加强

新《预算法》中,在人大权力的保障规则和操作机制方面,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首先,应该充分保证人大的审查时间,按照国际惯例,预算审查时间一般为 4 个月以上,而我国目前仅为45 天,预算审查的时间相当有限。其次,应该提升人大代表审查能力,建立专业委员会审查机制,体现审查专业性,从而避免非专业性导致的审查失误。最后,建立预算分项表决机制,逐步取代当前的整体表决。2013 年1 月,温州市首创分项审查表决机制,在其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对人社局、国资委、卫生局、外事办、人防办、海洋与渔业局 6 个试点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了分项审议表决。分项表决,有利于细化预算审查内容,加强人大的审查监督力度。

(二)预算“空窗期”仍然存在

新《预算法》对预算年度未做调整。根据规定,中国预算年度从1 月1 日开始,至12 月31 日止。但全国人大会议通常在 3

月召开,即审批程序需要到 3 月才能完成。这就是说,预算在未经人大审批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执行,有“先斩后奏”之嫌。审批时间在执行时间之后,使得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大,人大的预算审批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形式。根据蒋洪教授的建议,为解决预算执行与审批之间的“空窗期”,可规定在人大审批之前,行政部门可以使用的资金限于维持机构运转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在人大审批之后实施。

(三)有关条款有待进一步细化

要建立符合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预算制度,新《预算法》仍有许多条款需要进一步细化。目前,有很多属于社会公众委托政府管理的收支和资产负债尚未纳入预算。例如,国有资本经营利润只有不到10%反映在预算内,而90%以上在账外輲讹辊。此外,新《预算法》中规定,预算报告、预算表格都要向社会公开,但预算报告公开的粗细程度可以有很大差别。《预算法》下一步修订应该明确政府所有收支范围界定。同时,可以通过增加一系列公开条款细则来规范政府预算公开内容,如统一公开的预决算报告和表格格式、全面细化预算公开内容等。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二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 09- 01.

[2]国务院. 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

45 号)[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 10- 08.

[3]夏祖军. 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预算法修改有关问题接受媒体专访[N].中国财经报,2014- 09- 11.

[4]王雍君. 专家:从《预算法》修订看财政防火墙建设[EB/ OL].中华财会网,2014- 08- 31.

新预算法的亮点

新预算法的亮点 新预算法的亮点(1) 参与百名经济学者修订《预算法》 预算法又称为“准宪法”“小宪法”,在宪法之下,万法之上,关系到13亿人的“钱袋子”,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预算法修订酝酿十年,跨越三届人大,历经四审,可以说是“马拉松式”的修订,在一波三折之后,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于2015年1月1日实施。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新预算法的修订: 一、新预算法的亮点(重点) 1. 新预算法在立法宗旨上有了新突破 原预算法在立法宗旨中强调“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色。 新预算法的突破体现在由政府管理预算转变为通过预算制约政府收支行为,政府不再是管理的主体,而作为被约束、被监督的对象。 2. 明确了预算公开的时间和程度 原预算法只提预算要及时向社会公开,没有提公开到什么程度。 新预算法不仅规定了预算公开的时间(预算批准后20日内),还规定了预算公开的程度(按功能分类到项,按经济性质分类到款)。 而且增加了部门预算中机关运行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进行说明。 3. 适度放开地方政府举债的权限 原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债。

新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发债打开闸门,明确了地方有发债的权限,并规定了举债主体、用途、规模、偿还和法律责任。 ——地方发债要“开前门、堵后门,同时筑起多重防火墙”。 一是限制主体,经国务院批准的省级政府可以举借债务;二是限制用途,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三是限制规模,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四是限制方式,举借债务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五是控制风险,举借债务应有稳定的偿债来源,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4. 建立全口径预算 新预算法删除了有关预算外资金的内容,并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时对四本预算功能定位、编制原则及相互关系做出规范。 从概念上来讲,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是以税收为主的预算,目标是保民生、促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机构正常运转;政府性基金预算则是按照专门的法律法规向特定对象征收并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属于非税收入,包括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铁路建设基金、地方教育附加等,支出特点是专款专用,用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如教育、城市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则是对社会保险缴款等各类收支模式,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之所以将“社会保障预算”修改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因为社保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已在一般公共预算中有安排。新预算法的亮点(2) 5. 进一步了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解读[推荐五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解读[推荐五篇]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解读 (2015年3月9日)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人民日报评论称:“这部法律的修订,对于构建法治政府,推动治理现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新《预算法》出台的背景 新《预算法》的出台,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和修改过程。原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规范预算管理,推进依法理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原《预算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尤其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有必要全面修改。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新《预算法》修订的认识 关于《预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预算关系的法律。现行《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

新《预算法》修订的亮点解读

新《预算法》修订的亮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自1995年颁布实施后,历经三届人大,十年修法,迎来了“新生”,自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预算法》与原《预算法》相比,体现出许多创新性的亮点,本文介绍了新《预算法》的修法背景、历程及九大亮点,为学习理解新《预算法》提供参考。 标签:新《预算法》亮点解读 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自1995年颁布实施后,历经三届人大,十年修法,迎来了“新生”,自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秉承现代预算的理念,围绕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着力推进预算治理,引领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对规范政府行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促进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预算法》的修法背景及历程 原《預算法》自1995年施行以来,对于规范预算管理,推进依法理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原《预算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预算法》的修订就成为近年来预算管理改革、推进现代预算制度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及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 2004年《预算法》纳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修法规划,历时十年、跨越三届人大、历经四次审议,于2014年8月31日,终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二、新《预算法》的亮点 新《预算法》与原《预算法》相比,由七十九条修改为一百零一条,体现出许多创新性的亮点,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的创新: 1.首次明确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完善全口径预决算体系 原《预算法》实施以来,预算改革不断深化,预算外资金已经取消,所以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第4条第2款),“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本法规定,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第36条第2款);支出也要涵盖政府的所有活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第13条第2款),这实际上确立了政府全口径预算的基本原则。 2.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导读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导读 (一)导入案例 2015年4月21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湖南省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案例,其中4起为违规“三公”消费的典型案例。 1.株洲市天元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童某,株洲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石某违规公款吃喝问题。2014年12月17日中午,童某率下属在天元区一饭店宴请石某,石某等人在就餐时不同程度饮用了白酒,宴请花费公款3775元。株洲市纪委给予石某、童某党内警告处分,其他12名参加公款宴请人员分别由所在单位进行调查处理,责令参加公款宴请人员退赔相关费用。 2.常德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委610办主任万某,常德市委610办副主任、副处级纪检员龚某,常德市委610办副主任兼市公安局副局长戴某等人公款国内旅游问题。2014年11月22日、12月5日,常德市委610办分别由龚某、戴某带队,分两批组织本办干部及各区县(市)610办主任共21人赴浙江、江苏学习考察,在考察期间均参观了部分旅游景点,共计消费102689.5元,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万某对此负主要领导责任。常德市纪委给予万某、龚某、戴某党内警告处分,参与此次变相公款旅游的党员干部,已报销差旅费的,由所在区县(市)纪委及相关纪工委追缴上缴国库;未报销的,一律由个人承担。 3.邵东县交通局原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罗某公车私用问题。2014年12月2日,罗某到邵东县水东江镇检查工作结束后,用公车将在衡阳县集兵镇吃喜酒的亲属从衡阳县接回邵东县。邵东县委给予罗某免职处理,邵东县纪委给予罗某党内警告处分。 4.湘阴县发改局违规发放津补贴和福利问题。2014年以来,湘阴县发改局违规发放干部职工福利补贴3次共计77500元。湘阴县纪委对县发改局局长李某予以诫勉谈话,给予分管财务工作的副局长杨某党内警告处分,责成县发改局将违规发放的福利补贴收回并上缴国库。

预算法实施条例2020年版解读

预算法实施条例2020年版解读 一、新版条例修订的背景和主要原则 现行《条例》于1995年发布施行,在规范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深化分税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简称预算法),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强化了政府债务管理,完善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了预算调整和执行,加强了预算审查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预算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预算法的实施,为《条例》修订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财政预算改革实践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更加规范透明,财政体制更加科学合理,为《条例》修订提供了实践基础。 《条例》修订的主要原则:一是体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果,将预算法实施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有关规定法治化;二是细化明确预算法有关规定,对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三是满足预算管理实际需要,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预算收支范围、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等事项作出相应规定。

二、新版条例在预算编制方面的新规定 预算法对预算编制主体、程序、内容、依据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为落实预算法有关规定,《条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预算编制作了细化规定:一是明确预算草案编制时间。《条例》分别规定了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草案的时间。财政部于每年6月15日前部署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于每年6月30日前部署本行政区域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包括有关报表格式、编报方法、报送期限等。二是规范收入预算编制。为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体现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的要求,《条例》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收入预算草案时,应当征求税务、海关等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的意见;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提供下一年度预算收入征收预测情况,并与相关财政部门建立收入征管信息共享机制。三是明确预算收支编制内容。《条例》对中央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各部门、各单位预算的编制内容作了规定。此外,《条例》对制定预算支出标准、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制定预算草案编制规程等作了规定。这些规定,使各级预算编制的具体程序和要求更加明确,有利于更好地规范预算编制,确保预算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三、新版条例在部门预算管理方面的新规定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培训学习总结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培训学习总结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本人切实的感觉到了自身的提高,在此感激上级安排的此次学习活动,感激授课教师精彩的授课。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我的预算方面理论基础,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潜力和信心。本次培训本人学习总结如下: 一、《条例》修订的背景和主要原则 现行《条例》于1995年发布施行,在规范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深化分税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简称预算法),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强化了政府债务管理,完善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了预算调整和执行,加强了预算审查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预算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预算法的实施,为《条例》修订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财政预算改革实践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更加规范透明,财政体制更加科学合理,为《条例》修订提供了实践基础。 《条例》修订的主要原则:一是体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果,将预算法实施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有关规

定法治化;二是细化明确预算法有关规定,对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三是满足预算管理实际需要,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预算收支范围、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等事项作出相应规定。 二、《条例》在预算编制方面新规定 预算法对预算编制主体、程序、内容、依据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为落实预算法有关规定,《条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预算编制作了细化规定:一是明确预算草案编制时间。《条例》分别规定了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草案的时间。财政部于每年6月15日前部署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于每年6月30日前部署本行政区域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包括有关报表格式、编报方法、报送期限等。二是规范收入预算编制。为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体现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的要求,《条例》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收入预算草案时,应当征求税务、海关等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的意见;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提供下一年度预算收入征收预测情况,并与相关财政部门建立收入征管信息共享机制。三是明确预算收支编制内容。《条例》对中央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各部门、各单位预算的编制内容作了规定。此外,《条例》对制定预算支出标准、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制定预算草案编制规程等作了规定。这些规定,使各级预算编制的具体程序和要求更加明确,有利于更好地规范预算编制,确保预算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预算法》修订的时代背景与重要突破

《预算法》修订的时代背景与重要突破 2014 年8 月31 日,历经两届全国人大四次审议的《预算法》修正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61 票赞成、2 票反对、7 票弃权的高票通过,翻开了预算法律制度建设的新篇章。 一、《预算法》修订的时代背景 自1995 年以来,原《预算法》已实施了20 年。20 年间,我国完成了从中央政府财力薄弱,到“两个比重”显着提高的历史性跨越。 (一)政府预算规模不断扩张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政府财力不断增强。从绝对规模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1999 年过“1 万亿元”、2003 年过“2万亿元”、2005 年过“3 万亿元”、2011 年过“10 万亿元”的历史性飞跃。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也随经济增长不断扩张。2013 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达到14.02 万亿元①。我国1994 年到2013 年的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如图1 所示。 从相对规模来看,如图2 所示,财政收入占的GDP 比重,即财政依存度不断增加。2013 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2.92 万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22.71%。此外,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

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1993 年这一比重仅为22%,1994 年上升为55.7%,尔后基本上维持在50%左右。这意味着财力分配格局中,中央财政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预算规模的扩张对预算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伴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膨胀,年底突击花钱,地方政府无节制举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资金分散等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也要求《预算法》对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进行清晰的划分与界定。 (二)公民的民主意识日益提高 近年来,我国公众受教育程度显着提高。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自1999 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 年已达到15%,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向教育大众化转型。2013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②,如图3 所示。 而随着居民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也随之增长。2013 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规模达到6 531.53 亿元③。如图4 所示,在国家税收收入中,个人所得税的比重不断上升。现在,公众可以真实地从工资条上感受到自己为政府所作的税收贡献。因此,公众会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监管需求也会更加迫切。

新《预算法》的变化分析以及对财政同级审计的影响

新《预算法》的变化分析以及对财政同级审计的影响 新《预算法》的变化分析以及对财政同级审计的影响 一、前言 《预算法》具有经济宪法之称,经过三届人大与四次审议,我国对《预算法》进行了首次大修,新修订的《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内容更加完善,为我国现代预算制度的创建提供了可靠的法律参考,同时也对我国审计的内容、公告、处理、评价依据以及功能拓展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文章针对新《预算法》变化以及对财政同级审计影响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预算法》的变化分析 (1)决算草案审定前审计制度更加完善。新《预算法》第62条规定,国家财政部门编制决算草案经国务院审定之后,再由国务院提出申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审查与批准;地方政府、县级部门等编制本级决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查之后,再由本级政府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审查与批准,这样能够保证决算草案相关数据的准确性。 (2)预算控制方式更加科学。新《预算法》对于预算控制的水平更强,按照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原则进行收入管理。新《预算法》第12条本文由收集整理规定,各级政府应该创建预算平衡机制,然后在相关条款中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预算控制方式更加科学。 (3)地方政府债务法律责任更加明确。新《预算法》第35条对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从监督机制、方式、规模、用途以及主体等多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新《预算法》第94条明确了违规举债的法律责任。 (4)财政转移支付内容和方式更加明确。新《预算法》的第16、38、52等条款,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方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具体表现为:财政转移支付应该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计算方法以及标准等进行编制;办理特定事项时,应该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行政法规以及相关法律等置专项转移支付;保证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开性、公平性以及规范性。 (5)预算更加公开、透明。新《预算法》第14条对预算公开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单位等应该及时的向社会公开采购的实际状况,各部门预算、决算以及报表等,必须在经过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批之后二十天内向社会公开,同时新《预算法》第92条明确了预算公开的法律责任。新《预算法》第5条将预算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对审计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审计的透明度,过去不被人民群众监督的财政支出,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政府财政支出更加公开与透明。 (6)预算更加完整。新《预算法》第4条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第5条明确规定,财政预算包括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公共预算,并且对上述预算的编制原则、功能、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

新《预算法》背景下我国财政透明度研究

新《预算法》背景下我国财政透明度研究作者:廖玉群 来源:《财政监督》 2018年第20期 【摘要】2015年1月1日,新《预算法》正式施行。相对于旧预算法,新预算法首次 引入“预算公开”,是本次预算法修正的最大亮点之一,突出全面规范、透明高效的预算制度 改革方向。本文在对财政透明度概念界定和现状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比旧预算法,分析新预算 法做了哪些改进和修正,辩证分析公开透明预算的意义和存在的不足点。并从编制、执行、监督、机制等其他方面,就置身于改革浪潮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改革给出了相关 建议。 【关键词】新预算法财政透明度预算公开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好的监督。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 但财政透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和官员负起责任的一种方法,是公共财政 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管理法制化的加强,社会公众对财政收支的结构、用途及其成果等越来越关注。财政被高度定位成“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现代 公共预算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这不仅关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是现 代财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财政透明度的高低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推动未来预算改 革的助力。只有保证预算的阳光透明,并让社会媒体及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才能使预算真正 成为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这是当前财政透明度政策和理论不 断发展完善的重要社会经济背景,也为本文行文提供了实际需要。自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中最大亮点之一就是“预算公开”,建立透明预算制度,打造廉洁、负责任的政府,也是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目的。财政透明度的提升将对预算整体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预 算公开的实施将对民主政治改革有着突破性意义。 (二)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关于财政透明度的文献,主要涉及理论基础和内容的探讨与构建,西方国 家关于财政透明度内容和标准的界定,对我国预算体制的完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财政透明度版块的研究最早是从财政知情权开始的,即对公共税收的知情权。公认的财政透明度定义是由柯彼茨(Kopits)和克雷格(Craig)在1998年提出的,在他观点 的基础上,国外学者对财政透明度的内容进行了探讨。J.E.Alt和https://www.doczj.com/doc/9919144341.html,ssen(2003)则从另 一个方面说明透明预算需要满足的四个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文件公开较多的信息,以便公众更 好地有效监督;经验分析可得,独立作证有助于提升透明度;预算的文字要精简,符合简单明了、清晰合理的要求;最后不要盲目地进行预算安排,确立“预算不作调整是常态”的原则。 鹤光太郎(2003)强调了“制度”“会计”“指标与预测”这三个组成部分在内涵方面的重要性,认为政府需要加强财务等相关经济指标的信息公开。Kulick(2004)则从另一个视角研究,主张从财政信息的使用者角度来对财政透明度的定义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政透明 度需要包括八个因素的概念。

新《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背景、内容及亮点解读

新《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背景、内容及亮点解读 作者:曾康华梁敏冯彦博 来源:《财政监督》 2020年第21期 曾康华梁敏冯彦博 【摘要】《预算法实施条例》自1995年施行以来,先后于2014年、2018年修改,并在 财政改革和预算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形式下,旧《条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2014年《预算法》的发展要求,时隔五年,新《条例》终于出台。文章结合《条例》的修订背景和必 要性,对比新《条例》与旧《条例》的内容,重点分析新《条例》的八大亮点,即明确预算收支、规划预算编制、优化转移支付、严格债务管理、规范财政专户、明确国库责任、促进预算 公开和推进绩效预算。最后,对新《条例》施行过程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亮点 一、新《条例》出台的背景解读 国务院于2020年8月3日正式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条例》自2020年10月1日开始施行。旧《预算法实施条例》自1995年施行以来,在深化分税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推动绩效预算执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预算法》作为财政预算领域的重要法律,已于2015年1月1日全面实施,在规范预算编制和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转移支付制度和加强预算公开透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预算法》在预算管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旧《条例》与2014年《预算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不相适应,使得《条例》的修订和出台备受理论和实务部门的关注。当前,新《条例》已正式施行。新《条例》在1995年旧《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由 79条文增加至97条文,内容上概括了近几年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实际成果和经验,明确指出 了预算管理实践中亟须改进的方向,切实为《预算法》的贯彻实施和国家财政更加精准的治理 奠定了制度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预算进一步改革的重大部署和决策为旧《条例》 的修订提供了基本导向。这是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 有力的预算制度”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实施绩效预算改革和加强预算规范化、精确化管理的重 要举措,也是践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决定的必然过程。此外,随着近些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预算 管理更加透明有效,也为《条例》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对相关内容的修订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新修订的《条例》与近年来我国推出的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和现行预算管理制度相匹配,进一步促进预算科学、精细和规范化管理,更好地贯彻落实2014年《预算法》要求,丰富了其法律精神,既响应了当前更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的要求,更加健全和完善了预算管理体制机制;也成为加快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的法治保障,充分发 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重要支柱的作用。一方面,《条例》的修订充分吸收了我国深化财税体制 改革的积极成果。作为新《预算法》的重要配套措施,《条例》的修订不仅明确和细化了2014 年《预算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其原则和相关条款,还将《预算法》实施后相关的预算 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法治化和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且有章可循,解决了新《预算法》施行过程 的实践障碍,增强了预算制度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新《条例》的出台是满足未来预算管理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视野下中国《预算法》的修订研究--中国《预算法》修订的背景、内容与效应分析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视野下中国《预算法》的修订研究--中国《预算法》修订的背景、内容与效应分析 马海涛;肖鹏 【摘要】Abts ract:The Budget Law was revised on the tenth meeting of the twelve session of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on August 31st in 2014 .Compared with the Budget Law in1994 , there are eight breakthroughs in 2014 Budget Law:First , Emphasizing the principle of completion , secondly, emphasizing the principle of transparency , thirdly, emphasizing the principle of ruling by law , fourthly, expanding the principle of yearly budget , fifthly, emphasizing the principle of budget performance , sixthly,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 seventhly ,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Extra budgetary revenue , eighth-ly,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redistribution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udget law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ability , and will help to construct modern fiscal system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修订后的《预算法》。《预算法》修订工作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的突破口,凸显八个方面的重大突破:突出预算的全面完整性原则,实现四本预算的全覆盖;突出预算的公开透明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预算信息公开;突出预算的法治性原则,构建预算对政府施政的硬约束机制;拓展预算的年度性原则,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强化预算的绩效性原则,倡导“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职责权限划分;加强预

我国预算法规定的四类预算

我国预算法规定的四类预算 新预算法解读:取得5方面重大突破 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重新颁布修订后的预算法,《决定》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新预算法的重大突破 我国财政改革秉承公共财政的理念。在财政功能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的作用不“越位”、不“缺位”。在预算管理上,力争做到预算完整,公开透明,科学有序,执行有效,纪律严明。新预算法反映了上述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 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取消了预算外资金,所有财政收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接受人大审查监督。这一实践符合现代预算完整性的要求,体现了建立全口径预算的改革方向。因此,新预算法删除了有关预算外资金的内容,并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时对四本预算功能定位、编制原则及相互关系作出规范。 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近年来在推进预决算公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巩固和扩大这一改革成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新预算法增加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外,经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预算、预算调整、

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20日内由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安排、执行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后20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其中的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二)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原预算法规定预算审查的重点是收支平衡,同时要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于是在客观上带来预算执行“顺周期”问题,容易导致收入征收部门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为完成任务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在经济过热时,为不抬高基数搞“藏富于民”,该收不收,造成经济“热上加热”。这既不利于依法征税,也会影响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新预算法增加规定,各级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是: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等内容。为确保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新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 同时,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新预算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如果出现

学习新《预算法》强化预算管理

学习新《预算法》强化预算管理 作者:孔转转赵辉杨春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5年第22期 孔转转长江泸州航道局 赵辉华能西藏发电有限公司 杨春长江重庆航道局 摘要:2014 年8 月3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重新颁布了修订后的预算法,并于2015 年1 月1 日起开始施行。本文回顾了预算改革的历程、分析预算改革目的,就新预算法 下如何做好部门预算管理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预算法;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223-01 一、预算改革回顾 近年来,我国在预算管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00年正式启动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工作,到2001 年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和国库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并将支出划分为基 本支出和项目支出;2003 年全面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开始编制政府采购预算;2004 年实施国 库集中支付改革;2005 年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9 年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这些年我国通过不断的改革在预算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通过部门规章等文件形式进行了 确立。2014 年8 月3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并重新颁布修订后的预算法,自2015 年1月1 日起施行。新预算法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以及近年来财政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为进 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引领方向,在预算管理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新《预算法》改革目的 1. 适应“四个全面”战略构想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12 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预算法的改革也是出于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出于适应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依靠改革和法治相互促进、共同发力。综观人类发 展进程,改革总是一马当先,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法治则紧随其后,建立推动生产 力发展的新体制。 2.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新常态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 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 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效益, 公共资源配置急需优化,财政增收节支压力增加,都需要靠改革来消减经济下行带来的诸多不 利因素。一切要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少花钱多办事,花同样多的钱办更多的事,要贯彻落实 党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勤俭节约、量力而为、讲求绩效,推动建设廉洁政府。

谈预算法的修订及其对我国财政预算的影响

谈预算法的修订及其对我国财政预算的影响作者:周思聪马滕飞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4期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着眼于我国预算法的修订,对比分析现行预算法的不足和新预算的改进之处。其次探究预算法的修订对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预算法的修订有利于加强政府财政资金的管理,为财政预算制度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有助于有效管理地方债务等。最后,根据预算法的修订内容,对我国预算法的逐步发展完善提出参考建议:财政支出分类明细化;确保预算法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社会监督。 关键词:预算法全口径预算地方债务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现行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迄今已20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预算法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透明度不足、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存争议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2014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此次修订实现了我国预算法从“管理法”向“控权法”的转变,对于建立现代财政预算制度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行预算法的不足 在现行预算法执行初期,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完善时期,不免带有当时的一些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更加灵活,政府财政状况也更加复杂,在这些形势之下,现行预算法已经不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利于建立现代财政预算制度。 (一)预算编制口径不全面 在现行预算法之下,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地方所属企业收入和各项税收收入,而近年备受关注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和债券收入等资金游离在现行财政预算体系之外,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之中,不利于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督。 (二)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美国International Budget Partnership 于2009年2月公布世界各国预算状况的调查报告《开放预算调查》,该调查根据开放预算指数(OBI)将85个国家分为五个等级,0-20代表提供

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

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今年1 月1 日起实施的新的《预算法》被称为经济宪法,肩负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职责,在它的修订过程中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新《预算法》规定: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必须以预算为依据;二是限制年中出台收支政策;三是规范超收收入使用。因此,财务预算是行政事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必须和重要的手段,也是今后开展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只有切实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财、物全面组织、计划、协调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实施财务预算是法律赋予的功能之一,既必要,又充分。 一、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标志着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都需要纳入预算管理和监督范围 1.良好的财务预算有助于收紧口子,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约束,全面规避财务风险。新的经济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甚至是贫困县,群众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0 元,但是县城里各家行政办公大楼却一家比一家豪华、气派。四风问题严重。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奢侈浪费问题,新颁布并实施的《预算法》坚持勤俭节约的理念,从严、从细、从实,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经费以及办公大楼、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的基建投资;并规定新法出台前已经建设的预算之外抑或是超标建设的,必须立即改正;同时,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处理。 2.明确全口径预算体系,打造透明预算制度,下好单子,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力。新《预算法》从主体、用途、规模、方式及控制风险五个方面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作出限制性规定。由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在经过认真、深入、广泛的市场调查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才作出战略决策的,因此,掌握了准确的财务预算就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全面按照预算标准开展工作,下好每一份单子,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执行力。 3.收回票子,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新《预算法》改进了预算控制方式,建

浅谈《预算法》修订的背景利弊等问题

浅谈《预算法》修订的若干具体问题 13-法学-罗雅芳 【摘要】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我国预算法的修订已经列入了国家“十五”立法规划,有关的立法论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本文从分析《预算法》的修订背景修订过程入手,就现行的《预算法》存在问题级新法改进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预算预算法修订问题 预算法是规范预算行为及由此而产生的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预算法颁行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初、脱胎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之时1,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烙痕。随着经济、社会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一法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脱节,迫切需要根据现实国情加以修订。事实上,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早已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家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近几年来一直在中央和地方层面试点进行2;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预算法的修订列入了“十五”立法规划第一类3,有关的立法研讨、论证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此,本文拟就预算法修订当中若干重要而具体的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并祈能对修订预算法贡献绵力。 一、预算的含义和《预算法》的法律定位 (一)国家财政预算的含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预算指的是国家预算,预算法规范的也是国家预算的法律,而不是企业抑或是其他方面的经济预算。

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和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有财才有政。 (二)《预算法》的法律定位 1 在法学实践中,《预算法》作为最为重要的经济法律之一,每个国家对其采用的具体法律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宪法》中直接有个章节规定预算的相关内容,将其列入《宪法》的体系中,例如丹麦、奥地利;二是专门制定财政管理的法——《财政法》,在其中规定相关的预算管理问题;三是制定专门的《预算法》,我国采用的就是这种法律形式;四是不通过专门制定专门法律的方式,而是通过年度预算方式确立预算的法律效力。这四种法律形式,是目前各国规范预算的主流形式。很多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在宪法当中直接规定了预算的内容,抑或是通过制定《财政法》来规范预算的形式,这是国际社会两种最主要的形式。但是,由于我国宪法缺乏对财政制度方面的具体规定,通过《财政基本法》的形式规范相关财政行为就显得尤为必要。不过由于目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正处于构建和完善之中,因而制定《财政基本法》的时机尚不成熟。那么根据这些现实的情况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问题,《预算法》既可以只规定与政府预算有关的内容和要求,也可以表现为涵括所有财政经济活动的财政法,内容和形式并没有像其他法律形式那样受到太大的限制。所以,专门制定一部《预算法》是目前规范我国政府财政问题最可行的法律形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我国的预算制度的法律形式向专门的财政管理形式转变。 二、当前《预算法》的修订迫在眉睫 预算法一直与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而当下财政频出问题,也映射着《预算法》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