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而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那就是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些废水没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质恶化,减少了其余水中生物的生存空间,从而为蓝藻提供了较为宽裕的生存空间。蓝藻的大量爆发,问题还是出在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其中更主要的则是农业废水。这两种废水有机物含量高,富含蓝藻繁衍所需的磷元素。太湖周围有大量的农田。农业生产所使用的肥料和农药,要么通过土壤渗透进地下水,进入太湖,要么被直接排入河道,流进太湖。肥料和农药富含氮磷,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的速度。当地居民排出的有机废物如粪便等,随着卫生设备冲进下水道再经过一定处理之后被排进河流湖泊。这其中也含有一定的氮磷成份。于此同时,温度更是给蓝藻的爆发提供了一个诱因。蓝藻虽然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但是其繁衍仍受温度的很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温上升,就犹如一根导火索,引爆了蓝藻这个火药桶。从网络上查找资料也可以知道,蓝藻大量繁殖的时期正常应在5~6月,近几年4月中旬就开始爆发蓝藻即为温度升高引起。再加上近年来的“暖冬”,更使蓝藻休眠期大大缩短。

这就导致了蓝藻有了比往年更多的繁衍时间。另外,太湖的自净能力也较弱,水体循环缓慢,不利于蓝藻的稀释。

那么,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防治蓝藻的再次爆发。下面就谈谈我的观点。1、对蓝藻进行打捞。这也是无锡市采用的主要方法,科研机构还为此研制出了专用的蓝藻打捞船。但是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是应急办法,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无法打捞。这种使用机械捞藻的方式主要运用在蓝藻暴发区的局部和蓝藻极严重水域。打捞出水的蓝藻、水面漂浮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建造沼气发生池,通过蓝藻堆放发酵

产生沼气,作为能源进行利用,蓝藻发酵后的废料又可作为有机肥料;通过在蓝藻中添加木屑、砻糠等搅拌发酵后作为植物的基肥;通过在蓝藻中添加微生物进行除臭、分解等成为有机肥料。

2、除了打捞,还可以在水中投入粘土,使蓝藻吸附在粘土颗粒上沉降。这种方法也无法长时间清除蓝藻,因为蓝藻沉下水中后很快还会继续繁殖,并再次构成危害。

3、实施生物链工程,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市民常见的“四大家鱼”中的鲢鱼其实是一种“食藻鱼”,是蓝藻天生的“克星”。据测算,花鲢或者白鲢每增长1kg体重就能“消灭”40kg 到50kg的蓝藻。一条50g左右的鲢鱼苗在太湖中长到1.5kg左右,就要被捕捞上岸,由此推算,从放流鱼苗到捕捞上岸。一条鲢鱼一共能吃掉60kg左右的蓝藻。采用纯生物治理手段,向太湖投入价值1亿元、大约2.8亿尾鲢鱼苗可有效控制太湖蓝藻的发生。通过鱼类的代谢,蓝藻最终会被转化成无害的物质,吃蓝藻长大的鲢鱼没有危害性。

4、也是重要的一点:加强环境预警,将蓝藻暴发消灭在发生之前。蓝藻的治理,离不开传统“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转变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只有全面提高环保意识,才是治理太湖蓝藻问题乃至治理所有污染的根本之策。况且,目前全国各地从事蓝藻研究的科学家数量颇多,有人研究蓝藻的分类,有人研究蓝藻如何在暗光条件下生存,有人研究是否有比其竞争能力更强的藻类,有人研究藻毒素如何进入人体,还有人研究水里是否有细菌能分解死亡藻类。不过由于这些研究工作大多属于基础研究领域,因此尽管非常重要,却不容易得到研究经费方面的支持。当一个地区发生了重大的蓝藻污染事件时,政府在短期治理上投入的资金远远大于科研上的投资。这一情况显然不利于蓝藻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所以政府应注意在长期治理上的经费投入,对环境预警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于我们的监督体制,我们也应及时反思。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首要的就是未赋予环保行政部门足够的职权。这就导致了地方环保部门往往看地方政府的脸色行事,据报载,我们有些地方的环保部门是“三不管”政策:群众不举报不管,政府领导不发话不管,排污企业只要交钱就不管。。在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环境监督体制应该健全,让执法部门能够真正做到依法治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青山绿水永远是人类最向往的地方。在经历蓝藻风暴之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了一项紧迫而又关键的课题。动人的民歌,决不能仅仅成为我们这代人美丽的回忆,希望在百年,千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依然能够泛舟太湖,青山相依,绿水长流。

太湖污染与蓝藻爆发防止措施探析

太湖污染与蓝藻爆发防范治理措施探析 学号:1040601129 姓名:王翰林 太湖自古以来就以人间佳境著称,这里有喃喃吴侬软语,这里有无数才子佳人的曲断离肠,自然不缺一些神仙轶事。但今天的太湖却令人厌恶痛觉。太湖的污染及其蓝藻爆发都让国人深深震撼。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太湖污染进行防范措施,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太湖这一硅玉。 先简单谈谈太湖地理环境。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湖州市是唯一一个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历史上太湖水域基本属苏州所辖,今三分之二水域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湾而成,有一种说法是近一万年前陨石撞击形成的湖荡区,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等众多湖荡,天体猛烈撞击而产生了一次较强大的地震等破坏,故古人称太湖为震泽。正常水位3公尺时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4公尺,蓄水27.2亿立方公尺。主要水源有二︰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为70多条漊港注入;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港下泄长江,以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为主(“三江”)。黄浦江为最大洩水河道,约占总出水量的80%。其馀诸河港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它自镇江谏壁口引长江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众多的河流和湖荡,吞吐江湖,调节水量,成为这个水网的重要干流。湖中现存岛屿40多个,以西洞庭山最大。东岸、北岸有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马迹山等低丘,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为著名游览区。沿湖丘陵和湖中岛山盛产茶叶、桑蚕以及亚热带果品杨梅、枇杷、板栗、柑橘等。太湖平原旧河网大都河道浅窄多曲、排灌系统紊乱,洪渍仍是潜在威胁。现已进行统一规划,禁止盲目围垦,并整修河道,增加排洪能力,提高引灌效益。 再说说太湖污染现状。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

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而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那就是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些废水没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案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 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太湖富营养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隔10年湖泊富营养化上升一个等级,而水质则下降一个等级,目前全湖处于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而湖泊水质则属于劣五类。而此次太湖蓝藻爆发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集中体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环境学基础》拓展资料第一部分 案例-太湖蓝藻爆发

太湖蓝藻爆发 太湖是上过第二大淡水湖。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太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最高水温出现时间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时间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太湖主要水源有二︰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太湖地区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 但是太湖蓝藻爆发与富营养化问题也十分严重。 90年代中后期, 太湖西部、北部开始频繁暴发蓝藻。2007年夏天,因太湖蓝藻的暴发,无锡市发生了饮用水危机。2008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湖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2011年4月,太湖水质评价总体为劣Ⅴ类,中度富营养。与2010年同期相比,太湖水质有所好转;中度富营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在了解太湖自然与经济背景后,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太湖污染、蓝藻爆发的原因为: 太湖水污染主要是由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水产养殖、城市化、船舶造成的污染以及二次污染。 (1)工业点源污染: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污染迅速蔓延

工业建设和发展大量需要用水,许多工厂为了用水与排放方便,便建设在太湖周边,这些工厂包括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等。工厂分布分散,经营方式多变,加工形式粗放,其排出的污水多未经过处理,排入太湖后造成的污染极度严重,湖水变黑变红。 (2)农业面源污染: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随着工厂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张,太湖周边的农业用地大量被侵占,农村的人地矛盾大大加剧。随着耕地的流失,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农民不得已使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来增产,污染了土壤与水源。肥料中的营养物质入湖后更是大大加重了太湖的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绿发臭。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化肥使用量有所减少,但农业发展对水域环境变化新的影响因素又出现,如大规模的养殖业,在太湖边建成的养殖场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排入太湖,使污染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 (3)城市化带来的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已成为太湖流域主要的污染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显著,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城市化。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生活中的生活垃圾、粪便、第三产业用水和航行船只排放的污水也成为了污染太湖的一部分。大量使用的洗涤剂中磷含量很高,这也是太湖藻类爆发的一大促成因素。 (4)船舶造成的水体污染 太湖水域捕鱼的船只众多,现在的捕鱼船多是用柴油作为动力,燃烧不充分,产生的气态颗粒污染物随风飘落到太湖中,污染水体。另一方面,船只老化,废油滴漏严重,覆盖水面,较难自净,加剧了太湖水体的污染。 (5)水产养殖的污染 在网箱养殖过程中,投入到太湖中的饵料中只有30%被鱼类利用,其余的沉入湖底,污染水质。在这30%被利用的饵料中,有91%的氮磷流失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此外,一些社会因素也造成太湖污染的加剧,如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矛盾加剧;未形成健全合理的水权、水价及水市场机制;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落后,污染防治投入不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污染排放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科学研究不够,缺少科技支撑。

太湖污染与蓝藻爆发防治措施深析

太湖污染与蓝藻爆发防治措施深析 刘济方(1040403133) 这样的词句“万顷太湖碧波荡漾, 渔舟点点, 和风鼓荡; 群山叠翠, 浓荫蔽日, 松风浩荡, 古寺塔影, 奇石峥嵘“。这里是步步景色秀丽迷人的太湖,太湖古称震泽, "笠泽" 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 大约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 长江三角洲的南部. 在100万年前, 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 后来逐渐与海隔绝, 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 变成了内陆湖泊. 太湖面积2 425 km2, 湖岸线长达400 km, 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 湖区号称有48 岛, 72峰, 湖光山色, 相映生辉, 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 有 "太湖天下秀" 之称. 无锡山水, 苏州园林, 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极富江南水乡风味.浩瀚如海的太地.这里山清水秀, 湖, 散布的48个岛屿连同沿途号称72峰的山峰和半岛是由浙江天目山绵延而来, 或止于湖畔, 或纷纷入湖, 形成了山水环抱形式, 组成一幅山外有山, 湖外有湖的天然图画,太湖就像那美丽的少女,纯净若天仙一般。 可是,绿色的面纱从此遮住了太湖的容颜,近十年来,太湖与滇池、巢湖的水质一样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制约了流域的经济发展。不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在2007年太湖水位出现50年来最低水位,由于连续高温高热,加上天气雨少,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水源水质恶化,导致自来水有腥臭味i,严重到无法饮用,甚至连洗澡洗衣都无法用自来水了。 为何蓝藻会如此强烈的爆发?"专家" 称全球变暖是太湖蓝藻提前暴发主因。据专家们分析,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原因有3条: ) (1 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 仅此足以使太湖水中的含氮量超过三类水指标. ) (2 工业污染增加.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河, 使流域内中小城市, 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 形成黑水带, 并随河网扩散而影响太湖. (3 养鱼, 水运和旅游业等湖内的各种其它开发活动, 也使污染物发生量直线上升. 太湖富营养化和水污染日趋严重也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 无锡蓝藻的暴发, 我们认为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从自然因素上来讲, 无锡市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也就是水少。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去年是暖冬,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淡水湖泊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蓝藻暴发的威胁。蓝藻暴发不仅对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通常生长在养分富集、氮磷含量过高的湖泊水体中。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废水排放以及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导致太湖的水体富含高浓度的氮磷等养分,成为了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高温和光照强度也是蓝藻暴发的重要诱因。 针对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工作,首先应该从源头控制开始。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推广高效利用肥料的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留住农田养分,阻断养分进入湖泊。此外,要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其直接进入湖泊。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不对太湖产生污染。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太湖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借鉴其他湖泊治理的成功经验,应该采取生物修复、水生植物种植等手段,增加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数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减少蓝藻的生长。此外,应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加强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了源头控制和生态修复,加强太湖的综合治理也是不可

或缺的一环。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协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太湖治理工作的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惩罚,形成对蓝藻暴发的高度震慑力。 此外,公众的参与和宣传也是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重要环节。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到太湖的保护中来,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政府和媒体也应加强对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宣传,增强公众对水质污染的认识,提高民众对太湖保护的重视程度。 总之,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只有通过源头控制、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有效遏制太湖蓝藻暴发现象的发生,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确保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太湖恢复蓝天、白云、清水的美丽景色 综上所述,太湖蓝藻暴发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有效治理太湖蓝藻暴发,需要采取源头控制、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源头控制方面,应加强农业面源和城市污水的处理,减少氮磷的排放。生态修复方面,应加强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增加水生植物的数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在综合治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加强协作机制,加大投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形成对蓝藻暴发的高度震慑力。此外,公众的参与和宣传也是治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够有效遏制太湖蓝藻暴发现象的发生,保护太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一、背景介绍 以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以太湖蓝藻问题日益突出。 二、蓝藻的危害 蓝藻是一种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还会产生致病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三、治理措施 1.减少污染源 以太湖周边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都是蓝藻滋生的重要源头。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推广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是减少污染源的关键。 2.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恢复以太湖水质的重要手段。引入湿地植物、浮岛等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同时,适当调整湖泊水位,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 3.科学施肥

农业面源污染是蓝藻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施肥是减少农业污染的关键。科学制定农业施肥方案,合理选用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渗漏,是预防蓝藻滋生的有效手段。 4.加强监测与预警 加强以太湖水质监测和蓝藻水华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情况,做出及时响应和治理措施,避免蓝藻水华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5.加强宣传与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意识,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治理以太湖蓝藻的合力。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四、成效与展望 通过多年的努力,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水质状况得到改善,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范围有所减少。然而,治理工作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保持长期持续的治理效果。 总结: 以太湖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蓝藻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减少污染源、生态修复、科学施肥、加强监测与预警以及宣传与教育等综合措施,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需要持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治理工作,保护好以太湖的生态环境。

太湖蓝藻爆发的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防治措施 1242103103 胡雨 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今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省相连。系华东最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环太湖风景名胜区。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以水的灵气表现了吴越文化的精髓,也使太湖明珠—无锡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可是,这几年的太湖水质逐年下降,2007年4月无锡太湖蓝藻出现异常,5月蓝藻爆发,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无疑颠覆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太湖蓝藻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2007年太湖无锡水域的大规模蓝藻爆发却令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大幅上升。 蓝藻是一种含叶绿素的细菌,它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具有极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繁殖能力,是湖泊水生态系统生物链上一个重要环节。温度和水体富营养化都是蓝藻爆发的重要原因。蓝藻在条件充足的时候会大量繁殖,消耗掉湖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无法生存。大面积的蓝藻会遮挡住射下水中的阳光,使水草也不能正常生长。当蓝藻繁衍过多时,还会大面积的死亡、腐烂,进一步夺走水中的氧气,并放出一种毒素,剩余的有机物供蓝藻新一轮的生长。且经生物实验,发现放出的毒素对生物的肝功能有较大影响。蓝藻的过多繁殖还会造成自来水源遭严重污染,影响日常用水的供应。据对无锡当地居民的询问,无锡在去年蓝藻大量爆发期间蓝藻平均厚度达到2~4厘米。自来水呈绿色且伴有较强臭味,完全无法用于饮用、洗漱等。在影响日常生活的同时,蓝藻的爆发也严重影响了无锡旅游业的正常经营。大量腐烂且散发着臭气的蓝藻堆积在岸边,使太湖四周几乎所有景点都不得不暂停营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蓝藻爆发的两方面原因中,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蓝藻繁殖的基础。对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营养元素的作用,磷的含量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富营养化。(贫营养湖与富营养湖之间的临界负荷量是:总磷为

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

水污染案例分析

水污染(d e)事例及治理措施一、关于无锡水污染(de)案例 事件概述: 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de)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de)过滤和净化手段 ,几乎不计成本,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原因: 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de)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de)影响也最严重. 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de)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根据专家(de)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de)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de)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de)营养性物质氮、磷(de)含量较高,这为藻类(de)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de)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de)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de)主要原因”.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 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de)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应对措施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在环太湖流域淘汰污染企业,加快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 2、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历打击危害饮用水源安全(de)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de)排污口. 3、加大资金和技术(de)支持力度. 4、尽快建立有权威(de)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对于管理太湖这样(de)跨行政区域(de)河流可以设立一个统一(de)河流管理机构,订立对各方都有约束力(de)管理办法. 5、水质监测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加大监测力度,24小时值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蓝藻(de)打捞力度;商贸部门要组织好净水采购,力保市场供应和稳定. 6、视天气情况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努力改善 二、盐城水污染 2009年2月20日上午六点二十分左右,许多市民在饮用自来水时闻到刺鼻(de)农药味.盐城市区、亭湖区几处,在此两个主要城区部分地区,稍边远(de)新区也发生了停供.由于生活不便,很多市民在超市排队购买、,以备暂时之用.上午10点,当地广播、电视、网站等开始发布政府(de)紧急消息:早晨6时20分,城西水厂、越河水厂发现出厂水有异味,经初步检测,城西水厂(de)源水被污染,所生产(de)水暂不适合饮用. 污染原因 取水口上游紧靠河边(de)多家化工厂.在城西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12公里处,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近年来,以太湖蓝藻水华频发,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以期净化以太湖水质,恢复其生态平衡。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措施。 完善污染源控制是治理蓝藻水华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控制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厂,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标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加大惩处力度,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 加强水生态修复也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手段。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湖泊的自净能力,加强湖泊的生物修复,增加湖泊的水生植被,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同时,要进行湖泊的定期清淤,恢复湖泊的水质和水体通透性。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引入一些具有调节生态平衡能力的生物种类,如水葫芦、鲫鱼等,来减少蓝藻的生长。 第三,加强监测和预警也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手段。及时监测水体中的蓝藻浓度和毒素含量,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蓝藻水华的扩散和危害。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加强对蓝藻

水华的预警能力,可以提高治理效果,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四,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环节。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增强公众对蓝藻水华的认识和关注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教育、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蓝藻水华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引导公众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途径。蓝藻水华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治理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可以通过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各国在蓝藻水华治理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水环境的改善。 治理以太湖蓝藻水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通过完善污染源控制、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有望实现以太湖水质的净化和生态平衡的恢复。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给后代留下一片清新的蓝天碧水。

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2020版

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2020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健全太湖蓝藻暴发应急机制,增强应对处置能力,确保我省太湖水源地饮用水安全,保护和改善太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国家生态环境部重点湖库水华预警工作机制》(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应对以下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应急响应:太湖蓝藻暴发重大事件应对工作;超出事件发生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应对工作;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四)工作原则。 1﹒抓小抓早,提前谋划。 2﹒统筹协调,分级响应。 3﹒快速有效,及时处置。 4﹒平战结合,综合施策。 二、事件分级

按照太湖蓝藻暴发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太湖蓝藻暴发分为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三级。对应响应级别分别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一)重大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事件: 1﹒蓝藻水华面积大于(含)湖面面积的60%,且蓝藻水华发生区域藻类生物平均密度大于(含)8000万个/升或平均叶绿素a浓度大于(含)80微克/升。 2﹒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出现水质黑臭。 3﹒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藻类生物平均密度大于(含)6000万个/升或平均叶绿素a浓度大于(含)60微克/升。 4﹒因蓝藻暴发,自来水厂出厂水主要指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致使3万户以上(含3万户)居民连续停止供水24小时以上(含24小时)。 (二)较大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事件: 1﹒蓝藻水华面积大于(含)湖面面积的40%,且蓝藻水华发生区域藻类生物平均密度大于(含)5000万个/升或平均叶绿素a浓度大于(含)50微克/升。 2﹒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出现水质黑臭。 3﹒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藻类生物平均密度大于(含)4000万个/升或平均叶绿素a浓度大于(含)40微克/升。

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以太湖为例的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文章简述了蓝藻的构成及对蓝藻水华的定义;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引起蓝藻爆发的原因;详述了如何以控污截源、生态修复、流域管理等手段控制蓝藻水华的持续爆发;并概括了蓝藻水华对当地水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有效利用蓝藻水华。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爆发机制,控制对策 1.蓝藻 1.1基本特征 1)细胞壁由纤维素(内层)和果胶质(外层)组成,细胞外有的具胶被或胶鞘。 2)无色素体,色素均匀地散在细胞周围的原生质内。色素成分主要为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藻胆素。藻胆素是蓝藻的特征色素,包括蓝藻藻蓝素(c-phycocyanin, C34H47N4O8)、蓝藻藻红素(c-phycoerythrin, C34H42N4O9) 和别藻蓝素(Allophycocyanin)等。

3)无细胞核,只具核质而无核仁和核膜。属原核生物,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 4)同化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Cyanophycean starch)。 1.2繁殖方式 主要为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未 发现有性繁殖,可产生的孢子有:内 生孢子、外生孢子、厚壁孢子(休眠 孢子)、藻殖孢。营养繁殖常见为细胞 分裂,特殊为藻殖孢繁殖。 (1)段殖体是蓝藻藻丝上两个 营养细胞间生出的胶质隔片(凹面体) 或由间生异形胞断开后形成的若干 短的藻丝分段,又称藻殖段或连锁体。图1 繁殖方式图(2)厚壁孢子系由普通营养细胞增大体积,积累丰富营养,然后细胞壁增厚而成。厚壁孢子有极强的生命活力,能在不利环境条件下长期休眠。 (3)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具有异形胞的蓝藻能固氮,当水中氮缺乏时,异形胞的数目显著增加。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目录 1背景概述 (1) 1.1蓝藻的定义 (1) 1.2蓝藻的危害 (1) 1.3蓝藻爆发的成因 (4) 1.3.1内因 (4) 1.3.2外因 (5) 2蓝藻治理技术 (6) 3、新型技术 (7) 3.1光量子技术—光量子同频共振净水仪 (7) 3.2“俏貔貅”蓝藻处理技术 (9) 3.3微能耗加压沉淀蓝藻治理技术 (10)

1背景概述 1.1蓝藻的定义 蓝藻(Cyanobacteria),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是蓝藻界蓝藻门的原核生物。蓝藻是地球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细胞结构简单,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内含叶绿素a、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且含有藻胆素,无叶绿素b。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 图1蓝藻细胞结构模式 1.2蓝藻的危害 绝大多数蓝藻个体直径和宽度为3~10μm,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

起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我们所说的蓝藻,应该叫做蓝藻门,下分为蓝藻纲,包括色球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4个目,易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节球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 (1)破坏水生态平衡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容易大量增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绿藻爆发,被称为“绿潮”。蓝藻趋光而浮于水体表面,容易引起底部缺氧、水体夜间溶氧不足,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并争夺其它生物生存空间。 图2“绿潮” (2)水质污染 蓝藻爆发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事件。2007年6月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

太湖水污染成因及对策

太湖污染成因探讨及对策研究 成因探讨:几十年以前的太湖并未受到严重污染,而近些年来太湖污染却日益严重且难以控制,对比现状与历史,不难发现其中最大的变化因素就是人类的技术发展。人为因素对太湖的污染与富营养化起到了致命的作用。 1.工业点源污染: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污染迅速蔓延 工业建设和发展大量需要用水,许多工厂为了用水与排放方便便建设在太湖周边,这些工厂包括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等。工厂分布分散,经营方式多变,加工形式粗放,其排出的污水多未经过处理,排入太湖后造成的污染极度严重,湖水变黑变红。 2.农业面源污染: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随着工厂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张,太湖周边的农业用地大量被侵占,农村的人地矛盾大大加剧。随着耕地的流失,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农民不得已使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来增产,污染了土壤与水源。肥料中的营养物质入湖后更是大大加重了太湖的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绿发臭。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化肥使用量有所减少,但农业发展对水域环境变化新的影响因素又出现,如大规模的养殖业,在太湖边建成的养殖场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排入太湖,使污染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 3.城市化带来的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已成为太湖流域主要的污染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显著,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城市化。太湖流域城市化已超过51%,年生产生活污水已达5x108t。生活中的生活垃圾、粪便、第三产业用水和航行船只排放的污水也成为了污染太湖的一部分。大量使用的洗涤剂中磷含量很高,这也是太湖藻类爆发的一大促成因素。 4.缺乏有效的法制管理手段:环境治理投入甚微,废污水治理能力不足 为了有效地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污染的进程,减轻太湖水质污染的危害,国务院于1997年批准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治理方案,并于1998年底联合流域内二省一市实行太湖流域污染源达标排放(简称“零点”行动)。“零点”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外源营养盐负荷,对遏制水环境恶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太湖流域自达标排放以来,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生态系统仍处于退化之中。 各类流入太湖的河流都有建闸,但许多都是虚设,并不能起到拦截污水并处理的作用。 5.治理不当:治理的方式与区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040601140 周英豪太湖烟波浩淼,辽阔雄浑,地处长三角经济最发达地区,总面积2400平方千米,分属江苏(53%、浙江(33.4%)、上海(13.5%)两省一市,除去湖中岛屿,实际水面233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9米,蓄水量4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水量6.6亿立方米,换水周期约为300天。太湖具有饮水、工农业用水、航运、旅游、流域防洪调蓄等多种功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以水的灵气表现了吴越文化的精髓,也使太湖明珠一无锡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可是,这几年的太湖水质逐年下降,2007年4月无锡太湖蓝藻出现异常,5月蓝藻爆发,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无疑颠覆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蓝藻爆发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 (一)、蓝藻爆发的自然因素 1. 无锡太湖水域地理位置的影响。 无锡市太湖水域地处太湖西北部,整体上是一个呈半封闭状的湖湾,湖域三面被陆地包围,一面向南方敞开,水体的流动性较差。同时由于太湖流域常年以东南风居多,整个太湖水污染往往随风飘向无锡水域并积聚不散。其次,无锡市位于太湖流域中段,从上游流入无锡太湖湖域的京杭运河、金坛、溧阳来水水质均为V类,已基本没有环境容量,导致太湖无锡水域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从2004年起,水利部在原太湖的自然排水通道望虞河实施调 水,造成无锡市东部地区水位抬高,形成水体滞流”,使京杭运河成为唯一的排水通道,导致太湖排水不畅,进一步加剧了无锡太湖水域排水出路的矛盾。这样,在上游污水流入,下游东南风刮向无锡水域的双重作用下,当地水域的局部整治,虽起了一些作用,但仍难免杯水车薪的结局。 2. 近年来太湖水质整体持续恶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湖体主要水质指标中总磷和总氮浓度,虽然与最高的年份相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1989-1996年,全太湖总氮处在V—劣V类水平,1996-2001年,总氮浓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劣V类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